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015)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04/5/14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6-0001
何居士她曾經將導師在新加坡,這大概也十年前,那個時候所講的《三時繫念法事》,將它打成文字稿提供給悟道,請悟道來將它翻譯成台語,提供給老菩薩做參考。因為過去導師在新加坡講的,《三時繫念法事》沒有講圓滿,後面還有很長沒有講,我記得只講過五次。所以何居士提供給我的文字稿,也一直放在抽屜裡,沒有拿出來翻譯。一直到去年民國九十二年,大概四月到六月這個當中,淨宗護法何居士來啟請導師,講這部《三時繫念法事全集》,導師在澳宗淨宗學院,將這部《三時繫念法事全集》,從頭到尾很詳細來講過了一次,並且也整理出文字稿。這一次利用這個時間,在澳洲淨宗學會的錄影室,將導師去年講的,《三時繫念法事全集》做一個台語的翻譯報告,能夠滿何居士她的啟請,滿她這個願,一方面能夠提供給我們年紀較大的老菩薩,大家來做個參考。
三時繫念佛事相信現在在台灣,在大陸、香港、東南亞,甚至歐美,一直到現在澳洲,可以說我們淨宗道場有很多同修,都曾經參加過這個法會。最早是在華藏佛教圖書館在台北景美,這是十幾年前,大概有十五年前就開始做這個法事,那個時最早從那裡開始的,以後淨宗學會的建立,這個法事就變成淨宗對超拔主要的功課。很多同修做這個法事做得很歡喜,現在在澳洲淨宗學院一個星期做一次,每個星期的星期日。在澳洲淨宗學會也是在佛七當中,一個星期基本上也做一次是星期六,大家做得很歡喜。相信有參加過這個法事的同修,大家都很歡喜,很喜歡參加這個法會。
中峰禪師在裡面有很多很多開示,我們雖然參加法會,並沒有很了解。我們不了解他開示的意思,當然就不能隨文入觀,沒有辦法隨著文字入觀照。導師為我們講解,我們根據他的講解,我們就能更進一步來了解,中峰禪師他所開示的內容。禪師開示可以說言簡意賅,言語很簡單,但是這個意思包含很廣。確確實實就佛法而言,任何一法都能幫助我們成就無上道,因為法法都是圓滿的,只要你有一法真正成就,就是圓滿了。但是問題就是要懂,這個懂是相當不容易的,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們不懂,若是懂一法就夠,不用多。所以我們利用這段時間,把這個法事我們大家一起來好好學習。
這個名題是《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我們先把「中峰」這二個字給諸位做個介紹。中峰是人名,禪師的法名是上明下本,光明的明,本末的本,中峰是他的別號。他是杭州錢塘人,大概就是現在的杭州蕭山,蕭山在錢塘江的旁邊。他是生在宋朝的末年,長在元朝,生長,就是說他長大後已經是元朝時代,是宋末元初的人。因此,我們要把元朝這個朝代,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中國自古以來,統治這個國家的都是漢人,漢族。其他的族群在從前都是算外國,現在融合成中國這個中華民族。中華民族裡面包含五十六個不同的族群,這五十六個族群是以漢族最大,人數最多。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清朝是滿州人建立的,都是屬於外族,在那個沒有統一的時候叫外族,也叫外國,統一之後跟中國融成一體。所以中國本身就是個多元文化的民族,像個大鎔爐一樣,能夠包容,而且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教誨,中華文化的成就。
蒙古那個時候他們的領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後代。宋朝末年理宗皇帝景定元年,景定是宋朝那個時候的年號。如果要算公元是一二六O年,說這個大家就比較清楚,今年是公元二OO四年。這個事情,元朝蒙古建國,是在公元一千二百六十年建國的,當時是宋朝理宗景定元年。忽必烈他在蒙古成為大汗,他在開平即位,開平這個地方是在熱河最北邊,現在是內蒙古的地區,方位是在北京的正北。我們同修如果去過大陸觀光,北京相信大家都曾去過,北京的正北面內蒙古,那個時候他是在那個地方建國的。他在當時也有個年號叫中統,以後改了,這是元朝的世祖皇帝,在歷史上稱為世祖,元世祖。
這個時間距離我們民國,這是民前,從中華民國,民國這一年算起,是民國前六百五十二年。中華民國建國到今年是九十三年,今年是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就是建國九十三年。所以你要知道這個年代,確實的年代就是六百五十二年再加上九十三年,我們現在是九十三年,加起來總共是七百多年,元朝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已經有七百多年了。宋朝末年的皇帝在位時間都很短,宋度宗咸淳七年就是公元一二七一年,這個時候蒙古建國改國號為元,元朝從這一年開始。宋朝是在公元一二七六年亡國,也就是蒙古人在這一年統一全中國,統一全中國這是公元一二七七年,這正是中國歷史上進入元朝。元世祖他的年號是至元十四年,也就是一二七七年統一中國。這一年是從民國以前算起,民前,民國以前六百三十五年。這是把蒙古元簡單的歷史,跟諸位做一個交代。
然後我們來介紹,《繫念法事》的著作人中峰禪師,中峰禪師是宋朝理宗景定四年癸亥,癸亥我們就曉得中峰禪師是屬豬的,景定四年是公元一二六三年,一二六三年十一月初二生的。我們在他的傳記裡面看到,他俗姓姓孫(孫中山的孫),母親姓李。他母親作了一個夢,夢到「無門開道者,持燈籠至其家,翌日遂生。」無門開道者是個老人,手上拿著個燈籠到他家裡去,第二天他就出生。由此可知,他母親作夢是十一月初一的事情,十一月初二她就生了這個小孩,小孩就是中峰禪師。傳記上記載這個事情,現在我們能夠相信,為什麼?我們聽到這種事情太多了,確實有這個事情。作夢,夢了之後就生了小孩,這是比較特殊的夢,這個小孩是再來人,決定不是個普通人,有來歷的。他的威儀相好跟一般的小孩不一樣,他才剛會走路,這個小孩才剛會講話,他就可以打坐,他就可以坐禪。才剛會講話就會唱梵唄,我們佛門講唱念、唱讚,會講話的時候他就會唱。跟一般小朋友們在一塊玩,他所玩的,仔細去觀察,都是佛事,像佛門裡面做法會這些事情,他喜歡玩這些東西。
由此可知,前世是個出家人,帶著有過去生中的習氣。根本就沒有人教他,那個時候佛法雖然是很盛行,但是這麼小的小孩沒有人教他,他自己就會。不但前生是出家人,前生還不是普通的出家人,就是說不是凡人,不是凡夫,如果是凡人,他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前世就已經修到相當高的程度!他的本跡因緣,我們是凡夫不知道,是不是佛菩薩來應化的,這很難講。他一生大部分的時間住在天目山,天目山諸位有些同修曾經去過。我們也曾經在天目山做過三、四遍的三時繫念佛事,當然繫念法事在天目山舉行,我們相信一定得中峰禪師的加持。不過在世界上各個地方,如果我們能夠觀想天目山,觀想中峰禪師,時間跟空間沒有障礙,都能得到三寶的感應,佛菩薩威神的加持。
他九歲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所以他也算是一個孤兒,十五歲他就有出家的念頭。但是他還有父親,中峰禪師非常孝順,雖然有出家的念頭,但是父親不同意,就不能隨便出家。但是他家裡有佛堂,在家裡拜佛,而且燃臂,「禮佛燃臂」,燃臂是燃香,在手臂上燃香,在家居士有去受菩薩戒,都在手臂上燃了三香,出家人燃在頭頂上,在家人燃在手臂上,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出家。「誓持五戒」,他發願持五戒。每天念《法華經》、《圓覺經》、《金剛經》,這是他十幾歲的時候日夜精進,夜晚也不休息。「夜則常行」,也就是說,晚上也是一樣很精進,很用功。疲倦了,當然用功一段時間會累,累了想睡覺,用頭去撞柱子警惕自己。我們想想看,自古以來,這是真正知道勇猛精進,這種人不多。我們看到中峰禪師沒出家之前,十幾歲這個時候的行持,是不是示現給我們看的,做榜樣給後來學佛的人看,給當時學佛的人看?我們常常講「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給大眾做個榜樣、做模範,真正學佛要像他這樣。他住家,他住的地方靠近靈洞山,就是一座山,常常到山頂去坐禪。「甫冠」就是二十歲,「閱《傳燈錄》」,這是禪宗的語錄,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就在這本書裡頭。這個書的分量很大,都是講禪宗歷代祖師大德,他們修行、開悟、證果的記錄。
過去曾經有人寫了一封信,這是參禪的人請教印光大師,這是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有這個記載。這個人跟印光大師說,他對《傳燈錄》一千七百則公案,大致上他都參透了,還有幾條他還不太了解。印祖給他回信回得很妙,印祖說這一千七百則公案,如果有一條明瞭了,你就全部都明瞭;如果有一條沒有明瞭,你是全部都沒有明瞭。這位仁者得到印光大師這封信之後,這就好像如冷水澆頭,醒過來了,知道自己根本就沒有開悟,所以把這個放下,不再參禪,老實念佛。諸位要知道,古來祖師大德常常給我們講,一悟一切悟,還有一樁事情沒悟,你什麼都沒悟。一旦開悟是一切都悟,千萬不要以為開悟了,那就真的是錯了。印祖這種當頭一棒,不但把他打醒,我們也都提高了警覺。我們開悟了嗎?沒有。真正開悟古德講得好,一經通一切經通,只要一部經真正通達開悟,所有一切經典都了解。如果真的通了,一切經擺在我們面前,都沒有障礙,那你才真正算是通達了,世間一切法擺在你面前更沒有障礙。世出世間法全通了這才叫大徹大悟,這才叫做大開圓解,不容易。早年黃念祖老居士很感慨的,跟我們的導師講末法時期,從今以後不可能有大徹大悟這樣的人。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只有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一條路最穩當、最可靠。
中峰是禪師宗門確確實實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看看,他大徹大悟之後,回頭又來教我們念佛,三時繫念就是念佛。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出家人看到他很有天分,看到中峰禪師很有天分,這個出家人叫明山。我們看到這個名字,我們想很有可能他是高峰妙禪和尚的徒弟,因為他是明字輩。大概就是帶他到天目山,去拜他的老師,他的老師是高峰妙禪師。這位禪師在禪宗歷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都是元朝時候的國師。高峰禪師門檻很高,這是真正有道的高僧,我們不說得道,說有道高僧是一切人都能肯定的。看人不一樣,這有道的高僧他懂得看人,一看到這個年輕人特別歡喜、特別有緣,馬上就想給他剃頭,就是要叫他出家。中峰禪師說他父親不允准,不能出家,心裡很想出家,但是父親在,父親不准他出家,他不敢出家。高峰禪師就跟他講,你回去跟你父親好好談談,希望他能夠同意你出家,能夠讓你出家。這是中峰禪師他在差不多二十出頭的事情,那個時候還未出家。
遇到高峰禪師之後,接受高峰禪師的指導。所以一個人的成就,世出世法都不例外,老師重要!遇到一個真正高明的老師指導,你的進步就快。他有一天念《金剛經》念到「荷擔如來」,念到這個地方豁然開悟,其實是恍然大悟,大悟而不是徹悟,但是對他的好處很多。「由是內外典籍,皆達其義趣」,這是悟了。內典是佛經,外典是儒家、道家、諸子百家,這些典籍他都能夠通達。中峰雖然悟入境界,自己非常謙虛,不以為自己是開悟了。「時年二十有四」,就是說這年他二十四歲,「實至元丙戌歲也」,至元丙戌就是在公元是一二八六年,這個時候,「明年從高峰薙染於師子院」,師子院是道場的名稱,我們曉得他二十五歲出家,二十五歲那年出家,可能是那年他的父親同意出家。出家之後誦《金剛經》,他誦《金剛經》覺悟是二十四歲,就是說內外典籍都沒有障礙,這個時候是二十四歲,二十五歲來剃度出家的。
內外典籍就是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講的,世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是佛經,世間法在當時所指的,就是中國的儒、道、諸子百家,他沒有障礙了,二十四歲他就通達了,這不是迷信,真實的學問。第二年出家,拜高峰妙禪師為師父,二十六歲受戒。二十七歲這裡有一段記載,「觀流泉有省」,省就是覺悟。在東天目山(我們都去過),流泉很多,就是說山上有泉水很多,還有瀑布,他看瀑布、流水有覺悟,求老師給他證明。高峰妙禪師是個真正開悟、明心見性的人,他來引導他的學生、來幫助他。實在講他是在將悟未悟的邊緣,我們知道這個時候他二十七歲。
正在這個時候,「民間訛傳」,訛傳就是說謠言,不是真的。謠言是什麼?「官選童男女」,官府要選童男童女,但是這個事情並不是真的,有這樣一個謠傳。中峰就問他的老師,如果「忽有人來問和尚,討童男女時,如何?」老師,外面有個傳說,如果有人來問你要童男童女,你要怎麼辦?高峰禪師就說,「我但度竹篦子與他」。他就說如果真有人來,我就送一個竹篦子給他。竹篦子我們是沒有見過,導師他有看過,是竹子做的梳頭髮,古時候人梳頭髮用的,是用竹子做的,像以前木梳一樣,竹子做竹篦子,這很細密的,梳頭髮的。民國初年,一般農村小城市也很普遍,現在可能就看不到這個東西。現在梳子的多半是化學做的,化學品做的塑膠,竹子做的這就看不到了。這就是說洗頭、梳頭髮時候的工具,男女都有,女眾當然用得最多。他說有人來問我,要童男童女,我就把這個東西給他。
「師言下洞然」,中峰禪師聽這個話之後就豁然開悟了,「徹法源底」,在這個時候才是真正大徹大悟。我們今天讀這段文有沒有什麼悟處?不要說大悟,可能小悟也沒有,好像是所問非所答。這就是老師教學的善巧方便,別人聽不懂,這是一般人也聽不懂,所謂正是觸動了他的禪機,打通他的穴道,徹法源底這一句話了不起!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他二十七歲開悟,真正大徹大悟是在二十七歲,前面二十四歲是大悟,還沒有徹悟。開悟之後沒有人知道,只有他老師曉得,別人不曉得,不知道他是一個開悟的人。所以「陸沉眾中,人無知者」,在這個道場跟大眾一起作務,沒有人知道他開悟。
這裡頭說,「於是高峰書真讚付師」,高峰禪師是他的老師寫了四句話給中峰,這個四句話也都是屬於禪機,我們今天看了也看不懂。他說「我相不思議,佛祖莫能視,獨許不肖兒,見得半邊鼻。」這是他老師寫給他的,讚歎他的悟處,他悟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看高峰禪師這個四句偈,我們也沒有辦法理解,這就是你到底是真的悟、還是沒有悟。如果悟了的時候,字字句句明明瞭瞭,不悟的人跟他講了也沒有用處,這跟一千七百則公案完全相同。以後有些參學的人來向高峰禪師請教,高峰禪師就叫他們:你們有什麼問題去問,他的法號叫明本,你們去問明本。這樣一來慢慢大家才曉得了,中峰禪師確確實實有能力來教導大眾。我們一定要曉得,他二十七歲,年歲不很大。
當時有個出家人,「淮」這是地名,「僧」是出家人,「子證」是他的名號,有一位出家人,「嘗問高峰諸弟子優劣。」我們想這位法師,大概跟高峰妙禪師是同輩分的,有一次問高峰禪師,你徒弟裡頭有沒有優秀的?問他這個話。就是說真正有契入境界、有見地,在你徒弟當中有嗎?高峰就說「若初院主等」,這講一般寺廟大眾,「一知半解,不道全無」,這就是說一知半解的人比較多數,知道歸知道,但是並沒有徹底明瞭。他舉了幾個人,然後就說明本,他說「惟本維那」,這個時候大概他在寺院裡擔任維那,本維那,維那師領眾。擔任維那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看到前面傳記裡面講,他才剛會走路、才剛會說話就會唱梵唄,我們想他這個梵唄是前世有根基,前世就學過,一定唱得非常好,所以殿堂裡面請他當維那。本維那,本就是明本維那,他說這是「竿上林新篁」,用這個例子來舉,舉這個例子好!因為天目山到處都是竹子。我們一看那個地方恐怕有一百多里,一兩百里都是竹子,竹子很多。「他日成材未易量也」,這個人將來前途無量,特別讚歎他,所有弟子當中,這是特別為老師所器重的。
到成宗,元成宗,這是元朝第二個皇帝,忽必烈的兒子叫鐵穆耳,他做皇帝年號叫元貞(貞觀的貞),元貞元年即位,就是公元一二九五年十一月,他的師父圓寂,「將遷化」就是圓寂。「以大覺屬師」,大覺是寺廟,就是把道場委託給中峰禪師,屬師就是委託給他。「師辭推第一座祖雍主之」,他退讓,他是自己沒有做住持。到大德,一二九七年他到金陵(南京)、安徽這一帶去參學,戊戌是一二九八年他在廬洲住茅蓬。這個時候,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知名度是愈來愈高,很多人認識他。他的智慧、道德、辯才教化眾生,來看他的人、向他請教的人愈來愈多。禪師喜歡清淨、喜歡進修。我們看他一生的行狀,他在一個地方住時間都不長,都是在各個地方參學。住茅蓬,生活非常簡單、非常樸素,你在行錄裡面記載的能夠看得到。在癸丑一三一三年,這裡頭有一個因緣。我們知道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是蒙古入主中國,高官顯要都是蒙古人。從皇帝到這些地方的首長對他非常尊敬,如果不是真正的道德這是做不到。
在中峰禪師他的一生的行誼,他生在宋朝末年,一生在元朝經歷五個皇帝,第一個是忽必烈,世祖,第二個是成宗鐵穆耳,第三個是武宗,第四個是仁宗,第五個是英宗,在元朝經歷五個皇帝。一三一三年這是元仁宗皇帝時代,在元朝這是第四代的皇帝。這一年丞相禮請法師到他的私人住宅,一般講相府,懇請中峰禪師住持靈隱禪寺,請他去做靈隱禪寺的住持,這個寺廟很有名,在杭州。諸位都知道宋朝有一個很出名的和尚,濟公長老,濟公禪師就是住在靈隱禪寺。這裡面有很多他的古蹟,在杭州可以說是第一大道場,丞相懇請他去當住持,中峰禪師推辭了。相府也有些高官在座,又再禮請,大家都請,這就是他的道德、他的聲望在當時、當代,沒有人能夠超過他,受到當朝的高官顯要的器重。一再請求,隨順大眾的願望,希望他做這個道場的住持,把這個道場恢復起來,請他不要退讓。
他老人家就講,講的這番話非常非常重要!他說住持,「夫住持者,須具三種力,庶不敗事」。用現在的話來說,住持必須要有三個條件,你才能做個好的住持,護持正法、教化眾生。哪三個條件?第一個是道力,第二個是緣力,第三個是智力,這三個條件很重要。「道體也,緣智用也」。你要真的有道,什麼是道?明心見性這是道。實在講他老人家真的是有道,三個條件他都有,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教化後世學生。他在這裡表演、演戲,謙虛說自己沒有道、沒有智,緣不能說沒有,他的法緣很好。道是體,什麼是道?在他註疏裡面講得很多,道是確確實實通達明瞭諸法實相。在這個世間無論什麼環境,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確確實實一塵不染。《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全部落實了。不但世間法不染著,佛法也不染著,這是真正有道。
如經論當中常常講的,隨緣而不攀緣,隨緣也不著隨緣的相,這是頭一個條件。心裡頭還有一絲毫妄想執著還沒有放下,不行!你怎麼能夠領眾?你自己還沒有成就,你把大家是要領往哪裡去?所以這個位置不好做,責任太重。緣,最重要的是法緣、人緣,法緣,人緣好,辦事情容易,有人幫助就減少操心。今天所謂是人力、財力、物力這都是緣,你主持那麼大的道場,道場裡面有這麼多人在一起共修,人力、物力、財力若有艱難,修行就有障礙。佛法裡面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如果你吃都吃不飽,修道就困難了。生活苦一點沒關係,總是要能夠吃得飽、穿得暖,衣服破舊一點沒有關係,能夠禦寒,粗茶淡飯能果腹,填飽肚子,心安道隆。身心不安,對於修行確實有妨礙,尤其是接引初機,緣很重要。處事待人接物要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圓融。你看他老人家講的,做住持方丈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尤其道重要,道是體,緣跟智是用。「有其體而闕其用,尚可為之」。有道,緣智不足,還行,缺點是「化權不周,事儀不備」,教化眾生就不是很圓滿、不是很成功,辦事情秩序不完備。為什麼?智不足,常常有疏忽遺漏,還能過得去,勉強,也可以說過得去。
「使道體既虧,便無異無算,雖緣與智,亦奚為哉。」這是很感嘆的話,如果說道體沒有,沒有見道、沒有悟道,跟無算沒有兩樣,無異無算,算是計算。雖然你緣跟智還有一點,這也沒有用,因為沒有道,這沒有法子補救。換句話說,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樁事情你做不到。如果「體用并闕,而冒焉居之,曰因曰果。」這就要負因果責任,你是不是怕這個因果?沒有體,也沒有用,緣不足。緣不足怎麼辦?攀緣,天天在家裡動腦筋,邪知邪見,想什麼方法攀緣,你就大錯特錯了,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法緣是前世今生所結的,是自自然然而來的;如果起心動念到外面去化緣,那你就錯了,道沒有了。我們細心去觀察,中國歷代祖師大德,他們建立道場,教化眾生,緣都是自動來的。而且怎麼樣?拒絕都拒絕不了,誠心誠意到這個地方,來修布施供養,他來修福的,絕對不是把他找來的。名望實至名歸,不是像現在用種種方法,來搞自己的知名度,不是。修道人要這個幹什麼?決定不攀緣。中峰禪師,皇帝找過好幾次,他不去,禪師到底還是把靈隱寺這樁事情辭掉。他的這番話,特別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反省,我們自己如果是建立一個道場,你用他的標準來反省一下,我們對於佛法、對於社會、對於眾生,到底是有功、還是有過?
元朝仁宗第四個皇帝,這都是在仁宗的時代。戊午這一年元朝仁宗,公元一三一八年九月,仁宗皇帝跟他附近的這些大臣說,他說聽到天目山中峰和尚道行,我聽了很久。「累欲召之來」,累是很多次,不是只有一次,多次想召他進京。這些大臣都說他身體不好,「卿每謂其有疾」,身體不好,沒有辦法奉召。你看看,要是一般人遇到這個事情,哪還要皇帝來召請?想盡方法要跟皇帝見個面。他不需要,皇帝對他的德行愈加尊重。「賜號」就是封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這就是我們現在在題目上看到的,「元故天目山佛慈圓照廣慧禪師中峰和尚」,這是皇帝給他的封號。又送給他袈裟這個禮物,頒贈封號又送一份禮物給他,特別指示杭州路,元朝的制度叫做路,到明清改作省,元朝的制度地方行政區域都稱為路。這就是地方的首長,路是地方首長,相當於現在的省長,我們澳洲是講州長。皇帝指示,「優禮外護」,讓地方官員護法,讓禪師在山上安心辦道。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一段,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