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7/11/21  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  檔名:WD20-030-0001

  我現在把「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二集第一段,印光祖師三皈依的開示:

  【一。需知所謂歸依者。乃歸依一切佛法僧三寶。非歸依個人。例如今日各位來歸依。我不過代表三寶。授證三歸。並非歸依我一人。每見僧俗有誤解歸依意義者。在家人則曰。我歸依某法師。出家人則曰。某是我歸依弟子。遺大取小。廢公為私。可悲可嘆。故為因便說明。免再貽誤。望各注意。】

  這是《淨土集.印光大師法語菁華》第二集第一段,印祖對三皈依的開示。印光祖師,我們淨宗同修都知道,是我們中國佛教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祖在此地給我們開示,『需知所謂歸依者』,「需」是必須,「知」是知道,必須要知道所謂皈依,什麼叫皈依,皈依什麼,這個必須要認識清楚。如果沒有認識清楚,皈依儀式舉行完了,也不知道皈依什麼,甚至還有很多誤解。印祖很慈悲給我們開示,什麼叫皈依?我們是皈依什麼?『乃歸依一切佛法僧三寶』。大家要記住,大家今天發心來我們法會的會場,發心皈依,你是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皈依三寶。『非歸依個人』,不是皈依某一個人,這一點特別重要。

  下面給我們講『例如』,就是一個例子,就像現在我們今天在此地也是舉辦皈依的儀式,大家來這裡皈依。『我不過代表三寶,授證三歸』,這裡的「我」是印祖自稱,我們在任何的寺院、道場,凡是我們要皈依三寶,必定要請一位出家眾,男眾、女眾,或者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就是要請一個出家眾。不管是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漢傳,就是出家眾這個形象,要請一個出家眾來給我們舉行皈依三寶的一個儀式。出家眾他是僧團的一個代表,代表十方三世一切僧寶,他是僧團一個代表的人,代表僧團來傳授、來證明大家今天發心皈依三寶。「授證」,授是傳授,像我們淨老和尚講三皈傳授,傳授、教授。就是把這個三皈的意義、三皈的道理,從哪裡回歸,回歸要依靠什麼,把這些意義、道理,修學的原理原則傳授給大家,這個叫授,傳授、教授的意思。證是證明,給你作證,給你做一個見證,證明你今天發心皈依三寶了。從現在開始,盡形壽皈依三寶。這個叫「授證三歸」。

  這位出家眾,不管是南傳北傳、漢傳藏傳、大乘小乘、男眾女眾,他只是僧團的一個代表,不是皈依他個人,這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你皈依三寶,跟你拜師父是不一樣的,要搞清楚;搞不清楚,那就誤會了。在印祖那個時代,就有很多人對三皈依的意義不明瞭,所以此地講『每見僧俗有誤解歸依意義者』,「每見」就是每一次都有看見,到寺院、佛門來皈依,「僧」指出家僧,「俗」就是在家人,僧俗常常看到有誤解皈依意義的人。那這個誤解皈依意義的人是大有人在,也不在少數,所以因此印祖才說,「每見僧俗有誤解歸依意義者」。

  怎麼誤解?『在家人則曰:我歸依某法師』,在家人就說,我皈依某某法師,就是哪一位法師,我皈依那個法師。那就變成是皈依某某法師,皈依哪一位法師,就不是皈依三寶了,這就搞錯了。『出家人則曰』,出家人也搞錯,出家人自己也沒搞懂,說『某是我歸依弟子』,某某人是我皈依的弟子,皈依我的弟子,我的皈依弟子,這樣就造成很大的誤解了。

  應該我們大家拿到皈依證,這個皈依證上面我們上淨下空老和尚,他有寫得很清楚,在落款的地方寫了,三皈證明阿闍黎淨空。三皈證明阿闍黎,阿闍黎是教授的意思,他傳授給你,他是給你作證,做見證的,傳授、授證三皈依的人,不是皈依他。所以大家拿到皈依證,你可不要拿到外面說,我皈依淨空老和尚,那就錯了,那就不對了,不是皈依他,他是給你做見證,傳授三皈給你的,你是皈依三寶。要記住,你是皈依三寶。出家人也不可以說,某某人是我的皈依弟子,他皈依我了。怎麼變成皈依我?皈依三寶變成皈依我個人,那也搞錯了。所以我們這個都要講清楚、說明白。所以我們皈依的同修,你就要講:給我傳授皈依、證明我皈依三寶的是上淨下空老和尚,這樣就對了。他給我做證明,傳授三皈依的意義,給我講解,給我解釋、說明,這樣就對了。出家人也就是代表僧團傳授三皈依,並不是皈依個人,這個一定要了解認識清楚。

  所以印祖講,不能『遺大取小,廢公為私』。什麼是「大」?三寶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叫大,沒有邊際。「小」就是劃一個小範圍,變成皈依個人,這個叫「廢公為私」。十方三世,三寶是公,個人是私,皈依三寶變成皈依個人,完全錯誤了,所以印祖也很感嘆,說『可悲可嘆』,連皈依三寶的意義都沒有認識清楚。所以印祖很慈悲,在這裡說明,希望我們不要再犯這個錯誤,大家一定要注意、要記住。有關三皈依,我們三皈傳授這個意義講得很詳細。

  在此地,我也是不斷提醒我們皈依的同修,三寶有自性三寶、有化相三寶、理體三寶、住持三寶。佛在世的時候,悉達多太子十九歲發心出家學道,三十歲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我們地球上就有佛寶出世了;到鹿野苑給五比丘剃度,在佛法裡面有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學習,就成立一個僧團,四個人以上,僧寶出現了;為這五比丘說四諦法,佛開始說法,有法寶出現了。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以在佛住世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三寶叫做化相三寶,佛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這個地球上。佛住世的時代,那個時候三寶叫化相三寶。

  佛滅度了,入般涅槃,也不再講經說法,佛當年剃度的弟子也一個一個入般涅槃。流傳到後世,我們現在看到的佛像,佛的舍利,佛像有泥塑木雕的、金銀銅鐵鑄造的,還有石頭雕刻的、彩繪的,這個佛像就是住持佛寶。那佛不在世了,也不再講經說法。佛在世的時候,講了四十九年的經教,經、律、論,後來佛弟子五百阿羅漢給它整理、記錄、結集,流傳到後世。流傳到中國來,有漢文的《大藏經》,有藏文的《大藏經》,到南傳國家有巴利文的藏經,現在還有韓文的,韓國、日本,韓國、日本基本都是漢文的《大藏經》。《大藏經》每一部經典都是法寶,叫住持法寶。佛當年剃度的弟子入涅槃,當時弟子再收弟子,一直傳到現在。現在大家看到的出家人這個形象,南傳北傳、漢傳藏傳、大乘小乘、男眾女眾,出家人這個形象,這個叫住持僧寶。

  我們皈依三寶,不是教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如果我們去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就叫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外面的住持三寶它的作用是什麼?住持三寶它的作用就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我們看到外面的佛像就要知道,我們眾生都有佛性,都應當作佛。怎麼作佛?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是心是佛將心念」。什麼是佛?我們的心就是佛。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第一時也給我們開示,「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所以佛在哪裡?就在我們自己心裡,你不要到外面去求。所以外面的佛像佛寶,就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的佛寶。誰是佛?自己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是佛,那就應該要作佛,作佛、成佛都是每一個眾生本分的事情。我們只要覺而不迷就是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佛。

  所以《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六位出家眾,其他都是在家眾,有男眾、女眾,有老的、有小的,各行各業,還有其他宗教代表,都是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妙法蓮華經》給我們講,龍女八歲成佛。龍,還不是人,是畜生道,龍女八歲成佛。這些大乘經、一乘經給我們講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大家都有佛性。你現在不管是什麼身分,你這個是什麼樣的形象,你心覺悟了,你就是佛、就是菩薩,迷惑顛倒就是眾生,差別在這裡。所以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迷悟不同,所以造成現量不一樣。

  所以人人都是佛,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知道這個道理,就像《無量壽經》講的,沒有什麼好貢高我慢的,有什麼好貢高的?大家都是佛,都平等了,都一樣;也沒有什麼好自卑的,有什麼好自卑的?大家都是佛,有什麼好自卑的?所以《無量壽經》講,也不貢高,也不卑下。卑慢,這個卑,自卑還是慢,叫卑慢。這個慢,有貢高我慢,有等慢、有卑慢,自卑感也是慢。你明瞭這個事實真相,貢高我慢什麼慢都沒有了,大家都有佛性,你就平等了。所以我們必須先明瞭,「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阿彌陀佛覺悟了,我還在迷惑顛倒,我如果覺悟了,那就跟阿彌陀佛一樣。

  我們淨土法門覺悟很簡單,你心裡念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就覺悟了;等一下忘記了,又迷了,又迷惑顛倒了。所以中峰國師在第三時給我們開示,「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須臾就是很短暫的時間,我們忘記念佛了,心裡又在胡思亂想了,就是結業之所。發現了,趕快佛號再提起,又開始覺悟了;等一下忘記了,又開始迷惑了。我們如何能保持這個念佛在心裡不間斷,那就功夫成片,就一心了,你就見佛了。

  所以懂得這個原理,我們作佛不難,難在有懷疑、不相信、不老實,難在這裡。如果我們真能老實念佛,這些經教不懂也沒關係,你只要能老實念,像鍋漏匠、海賢老和尚念到一心,那你智慧就現前了,你就通達了,念到斷見思惑、破塵沙惑、斷無明惑,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所以能夠老實念,不懂經教也沒關係,只要你能老實念。但是不能老實,那就不行,你就要聽經聞法。聽經聞法、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如果你不懷疑,老實,沒有聽經教,只要老實念,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借用其他方便,你心自然就開了。

  問題我們不老實。我還有遇到很多同修,他跟我說他很老實,我看他一點都不老實,沒有事情的時候看起來很老實,事情一來他就不老實了,他疑惑馬上來了,就不相信阿彌陀佛了。所以不老實的人多,老實的人少,因此佛出現在世間,才有需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講,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的疑惑太多了,我們眾生很不老實,所以老實人可貴。要真老實才行,不能不老實裝老實,那個也不行,那個還是不老實。

  我講了半天,可能大家覺得我滿老實的,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不老實還要鼓掌嗎?不老實大家不要鼓掌,我們低調一點。我講一個例子,不然大家自己測驗測驗自己老不老實,你可以自己測驗一下。在二十幾年前,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有個女眾六十幾歲來圖書館做義工。她也不認識字,她跟我講,那些粗活都給她幹,打掃、清潔,這些粗重的工作給她做。後來做了一段時間,她說要出家。我說:妳年紀這麼大要出家,做在家居士也可以,老實念佛就好了。她一直想要出家。我說:出家,那妳能不能學鍋漏匠?那個時候我們還不知道有海賢老和尚,現在我們師父都講海賢老和尚,以前還不知道有海賢老和尚,都講鍋漏匠。我說:那妳能不能學鍋漏匠?妳說要老實念佛就好,幹粗活都給妳幹。我說:我們老和尚講經常常講鍋漏匠,他剃度,諦閑法師給他開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不要去受戒,也不要住在寺院,就是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教他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她聽了也很高興,她說她要學鍋漏匠,年紀也大了,六十幾歲,又不認識字,其實去受了戒,就是拿那張戒牒,什麼是戒根本搞不懂,連個五戒都不懂,她能懂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嗎?大家想一想,有沒有可能?連個五戒都搞不懂。她也答應了。我說答應,這個道場是館長在管的,也要她同意妳才能住在這裡。所以我就跟師父館長報告,她要剃度,要學鍋漏匠。

  那個時候沒有什麼人,剃度了一段時間,後來很多年輕的男眾、女眾出家了,出家一、二年就要去受戒,有的出家沒多久就受戒了。然後她看到大家去受戒了,她也要受戒,不給她去,她就一直哭,哭著要去受戒。我說:當初妳不是說好了,不要受戒,要學鍋漏匠嗎?她說:她現在看到大家出家都去受戒,她受不了,她也要去受戒,她去受戒有個戒臘,不然那些年輕的法師都有戒臘,她比他們早出家,什麼臘也沒有,她就很傷心。後來館長就給她去受戒了。我講大家有沒有聽懂?這樣有沒有老實念佛?沒有看到人家去受戒,她就很老實;看到人家受戒,她也要去,就不老實了。

  所以這個老實不是嘴巴講的,要真的才行。真正老實人他就是老實,就是一句佛號念下去,他不受這些影響。那些受戒了沒有持戒,戒都搞不懂,自稱是比丘、比丘尼,將來都往生到地獄去了;那個老實人沒有受戒,去極樂世界了,那怎麼能相比!所以老實人可貴,不認識字不代表他就老實,他還是不老實,所以老實可貴。但是不老實的人多,所以才要麻煩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苦口婆心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我們疑惑斷掉就老實了,還有懷疑就不老實。

  還有早年我們師父上人拿美國綠卡,一年要住美國半年。以前他老人家比較有空,同修有問題,寫信問問題他都能回答。後來也沒時間了,叫我代替,代替他回答問題。有一次我收到,也是一個女眾寫的信,她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的《彌陀經疏鈔》開始念佛。我們老和尚以前講淨土法門講了三個要訣,第一個「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三個「不間斷」,這三個條件是念佛成功的要訣。這位居士她問的問題,她說這三個條件,前面兩個她做到了,不懷疑,她做到了;不夾雜,她也做到了,她也沒有修其他法門;但是第三個不間斷她沒做到,她說她還要上班、還要工作、還要吃飯、還要睡覺,不能像念佛機那樣二十四小時念不斷。這三個要訣,不懷疑、不夾雜她做到了,不間斷她沒做到。

  大家想一想,她有沒有懷疑?有沒有?大家好像不知道,我把答案告訴你們。她如果沒有懷疑,還寫信來問問題問什麼,是不是?妳都不懷疑了還問什麼問題?有懷疑才要問問題,妳不懷疑還有什麼問題好問?可見得自己有懷疑自己不知道,以為沒有懷疑,其實自己有懷疑,自己不知道。因此我們不是那種上智與下愚,的確是需要經教來輔助,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所以皈依佛,自心就是佛,外面的住持佛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佛。我們念佛,聽經念佛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的。我們佛號一定要念到見佛,你就不懷疑了。我們現在為什麼有懷疑?因為沒看到佛,沒看到極樂世界,就有疑惑了。如果我們念佛念到見佛、見到極樂世界,我們懷疑就沒有了。所以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第一時,就給我們開示信行願,「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信沒有透過行,行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念到見佛了,那你信心就堅固了,絕對不會再有懷疑了。我們要透過念佛這個行來滿足我們的願望,我們的願望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用念佛,透過念佛這個行,來證實我們相信的極樂世界;透過念佛這個行,來滿足我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所以中峰國師講,「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第二個皈依法,住持法寶,法寶是經典。經典不是念給佛菩薩聽,是念給我們自己聽的。我們依照經典佛的教導,來修正、改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依照經典這個標準來修正,這是念經、誦經的目的。所以昨天上午也跟大家匯報,就是我們誦經為了什麼?讀誦是為了要受持。如果只有讀誦,沒有受持,也不能得到經典裡面講的功德利益。我們停留在讀誦的階段,沒有落實受持經典的教導,就得不到經典上講的功德利益。所以讀誦、聽講或者講經屬於信解,信解之後也要行證,才能證實經典上講的功德利益。所以我們修學必定是要具足信解行證。所以,法寶,誦經我們不是誦給佛菩薩聽的,是誦給我們自己聽的。

  皈依僧寶,外面的住持僧寶啟發我們回歸自性清淨心。我們自性本來清淨,六祖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自性本來就清淨,現在迷了,好像不清淨,實際上本來是清淨的。在《圓覺經》佛也給我們做一個比喻,好像我們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空中有花就有東西,不清淨了;或者看到空中有星星,我們身體不好,我都有這個經驗,身體的問題,有時候蹲下去,站起來滿天看到都是星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看起來滿天都是星星,空中有很多星星,我以前常常有這種經驗,看到空中有東西、有星星。實際上空中有沒有?沒有,是因為我們身體眼睛有病,現出空中有花、有星星、有什麼東西。實際上當你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空中有沒有這些東西?沒有,是因為你有病才看到這些,你病好了就看不見了。但當我們還在生病的時候,看到空中有花,這個時候空中有沒有花?還是沒有,它本來就沒有。所以六祖才講「本來無一物」,就是這個道理。《圓覺經》講的。

  所以我們本性清淨,看到出家人這個形象,就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清淨心。要知道我們自性本來就清淨,沒有這些煩惱的,這些都是假的,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所以啟發我們修行的作用。所以我們出家人為什麼剃光頭?在很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圖文巴淨宗學院,有一天當地兩個高中學校,開了兩部車子來,幾個老師帶了一百多位學生,有男生、有女生,說要來學院參訪。參訪說看哪一個出家人年紀比較大、比較老的,出家年資比較久的。年紀最大最老就是我們師父老和尚,老和尚不在。那第二老的是誰?就是我了,後來我也就答應了。他要找一個比較老的,師父不在,那下來就是我最老,我們那些師弟都比我年輕。

  然後他們就來問我,問了很多問題,這學生也滿可愛,這洋學生也滿可愛的。有一個女生問我說能不能結婚?我說中國和尚不能結婚,但是日本和尚可以結婚的。一個男生問我說為什麼剃光頭?我說這個洗頭比較好洗。所以現在很多洋人也剃光頭,他們不是學佛的,大概是為了洗頭方便。剃光頭幹什麼?難道剃光頭就成佛了嗎?不剃光頭就成不了佛嗎?剛才講了,成佛是心成佛,不是這個形象。你心覺悟了,覺而不迷,就是佛。所以男的也是佛,女的也是佛,老的也是佛,小的也是佛,中國人是佛,外國人還是佛,統統是佛,覺悟了就叫佛。所以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是佛。

  還有人說,出家剃光頭就是把三千煩惱絲剃掉了。你剃了光頭,剃得很亮,你煩惱去掉了嗎?三千煩惱沒有了嗎?一樣有,可能還更多。所以有句俗話講,「沒穿袈裟閒事多,穿了袈裟事更多」。所以換了這個衣服,剃了這個光頭,並不代表心就清淨,並不代表就沒有煩惱。我現在煩惱還滿多的,是真話,我不騙人。既然這樣,那何必剃光頭?不剃不行嗎?不是不行,剃了這個光頭、穿了這個衣服是表法的,看到光頭就是要提醒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是清淨的,我們現在怎麼弄得這麼煩惱,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是找這個問題,解決問題,學佛就要學這個。是提醒我們的,沒有剃這個光頭我們就不知道,沒有提醒的。所以住持三寶它是提醒、表法、啟發的作用。我們一定要明白它的作用、它的意義,它對我們的啟示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形象?所以佛在《遺教經》、《四十二章經》,這些經典就講,出家人要常常摸摸自己的頭,不能貢高我慢,要去托缽。你看佛要吃飯都不讓人家送過來,只有結夏安居才可以讓居士送食物來僧團,平常你看還打赤腳,要從靈鷲山走路走到舍衛城,來回都是走路,沒有汽車可以坐,要走路去托缽,這些都是教育,就是啟發我們的、提醒我們的。所以我們穿了出家人的衣服,剃了光頭,就是啟發世間人的。

  我小時候看到出家人,我母親帶我到一個我們俗家附近的小廟,有個老尼師很老了。我從小看到人家抬死人,我就一直想,人為什麼會死?要怎麼能夠不要死?後來過年,我母親帶我去那個廟吃佛祖麵,去拜拜,看到那個人穿的衣服跟我們不一樣,又剃了光頭,這個人可能知道要怎麼修可以不會死,從小我就有這樣的一個感觸。再長大一點,看到出家人穿著長衫,風一吹,飄飄若仙,覺得滿自在的,很羨慕。後來我自己出家了,我在佛陀教育基金會剃度。剛剃度完,本來是去那邊做義工的在家人,剃度下來坐電梯,有個年輕人穿西裝打領帶,拍拍我的肩膀,他給我講:有什麼事情讓你想不開的?我說:我是想開了,不是想不開。他的意思我也了解,他大概是以為我是談戀愛談失敗了,一氣之下就出家了。他意思就是說,有什麼想不開的,這一個沒有,再另外找一個就好了,意思是這樣。我也知道他的意思,但是我也不好再說什麼,反正我心裡自己明白就好了。所以我是想開了,不是想不開。

  住持三寶就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還有一體三寶,佛寶當中有法寶、僧寶,法寶當中有佛寶、僧寶,僧寶當中有佛寶、法寶,大家也要知道。好,這一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下一節課四點半,我們休息三十分鐘,再來跟大家學習《淨土集》,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