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行策大師警語菁華選錄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00/12/17-22  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2-0001

  《行策大師警語菁華》選錄。諸位大德,諸位同修,阿彌陀佛!今天是台南淨宗學會舉辦佛七的第一天,今晚我們利用這個時間,要向大家報告《行策大師警語菁華》選錄。『行策大師』是我們淨宗第十代祖師,他有寫一本書叫做《行策大師警語》。『菁華』是我們導師淨空老和尚在『《警語》』裡面摘錄出來的,就是將裡面重要的重點,一條一條摘錄出來,編在《淨土集》裡面,叫做《行策大師警語菁華》。我們這一次利用佛七,晚上有兩次的時間,總共有四小時,在《菁華》裡面選了十二條來向諸位報告,有關大師對我們念佛的開示。這十二條也已經有打字出來影印,諸位一人都有一張(這是雙面的,兩面總共有十二條),我們選錄有十二條。現在請大家先來看第一條,看數字第一:

  【茍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祇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

  我們看第一段,這是《警語菁華》裡面一開頭,就是摘錄這一段。這一段對我們念佛的人來說,非常的重要。尤其我們淨宗的同修,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我們淨宗同修每一個人的願望。要達到這個願望,這一段話就非常重要了。第一句講『茍無真信』,這句是開頭,「苟」意思就是假使,假使不是真信。我們淨土的修學,《彌陀經》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這一生念佛,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信、願、行,一般叫做三資糧。三資糧第一就是信,這個信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念佛的人,總是認為我已經信佛了,念佛人也認為我自己已經相信西方淨土,相信念阿彌陀佛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一般可以看得到的,一般的同修總是有這個認為。但是我們自己認為有信心,這個信心是不是佛在經典上講的標準?我們這個信心和佛講的標準是不是符合?這就很少人去深入探討。如果你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就會發現我們自己的信心,到底是不是符合經典所講的標準?這個標準在這裡講得簡單,叫「真信」。

  有真信,反過來就有假信,信心不真實,這就不是真信。如果照《彌陀經要解》,我們淨宗九祖蕅益大師跟我們開示信這一個字,他就講了六信,這個信講六種: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自、他、事、理、因、果,說了六種,每一種都有很深入的解釋。第一,要相信自己;第二,信他,就是信佛;第三,信事;第四,信理;第五,信因;第六,信果。這在《彌陀經要解》,相信我們同修,如果有聽過我們老和尚開示的《彌陀經要解講記》,就能夠明瞭,就能夠了解。

  在這裡這個信,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來說。什麼是真信,什麼不是真信,真就是不變,不會改變,這就是真;如果還會變,會改變,這就不是真的。譬如說我們現在相信西方淨土,相信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念一段時間了,甚至念了好幾年、好幾十年,遇到其他的善知識,修學其他法門的善知識,勸我們放棄念佛,放棄修學淨土,來參禪較殊勝,來學密成佛較快,勸你修學其他的法門;或者他也修學淨土,但是他講的見解和我們修學所接觸的不一樣,和經典講的、和祖師大德開示的不同。譬如最近這一、二年來,有人跟日本法師學本願念佛的法門,有很多同修去聽。我們台灣的法師去日本,去學這個本願念佛的法門,回來講本願念佛。我們淨宗的同修也有去聽,聽了之後回來,疑問一大堆,對我們原來所修學的這個法門,老師所指導的這個系統,產生很多懷疑。

  我也親自遇到好幾位同修問我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我們追根究柢,為什麼聽經聽這麼久,念佛念這麼久,遇到一個見解不同的講法,自己信心就動搖?這個情形就是什麼?就是這裡所講的信。雖然有信,信還不真,就是還會改變,還會受到影響,這個信心不堅定。凡是信心不堅定、有懷疑,懷疑當然就夾雜,夾雜一定會間斷。我們念佛法門成就三個祕訣:第一、不懷疑,第二、不夾雜,第三、不間斷。有懷疑,那麼下面兩個就都有了。疑,信心就生不起來,信心就動搖,這就不是真信了,這個信心還不真。如果真信,絕對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任何不同的見解、不同的言論都不會受到影響,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這個信心才是真信。

  過去,大概在七、八年前,南部有一位同修寫信問我們導師好幾個問題,那個時候我還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當時我們導師,凡是人家寫信問問題的回信,拿給我回答。其中就有回答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他聽我們導師講經,聽錄音帶,可能也聽了不少。他說師父所開示的,教大家念佛三個要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說這三樣前面兩樣他都已經做到了,不懷疑,他也沒懷疑了;不夾雜,他也一門深入,不夾雜其他的法門;但是不間斷,他還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他說,念佛,每天要上班、要吃飯,晚上還要休息,睡著的時候就間斷了。他的意思是說沒辦法像念佛機一樣,插著電可以二十四小時一直念都不停,就像我們嘴巴一直念佛都不停。他說像這樣不間斷,他還做不到,寫信來問師父要怎樣才能做到不間斷?意思是說要怎麼念,才能夠念到像念佛機那樣。實際上,念佛機也會間斷,念佛機如果壞了,也會斷掉;如果沒電,停電,念佛機也沒有聲音,也是會間斷。他問這個問題。

  看到這一封信,我就來答覆。當時,我第一就答覆他,我告訴他,第一就是不懷疑,他說不懷疑,既不懷疑,就沒有問題了;你既然不懷疑,你何必又寫信來問問題?有問題,這就是疑問,疑問就是懷疑,怎麼說不懷疑?所以我們對這個信跟經典所開示的,我們要深入去理解,不能誤會,不能錯認,自己還沒真信認為真信,還有懷疑認為沒有懷疑,這就錯誤了。所以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都有相關的。懷疑當然會造成我們信心的退轉,要如何達到真信不懷疑?這還是一句老話,經要多聽,道理要徹底明瞭,不懷疑你才做得到。所以為什麼我們淨宗學會要流通講經的VCD、錄音帶,還有經書,流通這些做什麼?就是要給大家聽。聽經要做什麼?要明理,理如果明,信心自然就生起來了。

  所以黃老居士講六個階段,我們修學六個階段,第一就是要理明,道理、方法、境界要徹底明瞭,明瞭就沒有懷疑;沒懷疑,第二信心才會深。第一就是理明,第二信深,你道理明瞭了,你信心就深入;信心深入,願才會切。我們修學淨土,第一要信,真信、深信,再來就是切願。我們發願要往生到西方,這個願心才會懇切,如果沒有信心是做不到。願心懇切,行才會專,行就是念佛,我們才會專心念一句阿彌陀佛。信深、願切、行專,我們的業障就消了,業就消;業障消除,真現,我們的真心自然就顯露出來。所以黃老居士寫的這六條,也是根據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的開示。過去,這六條他寫的墨寶,圖書館也有印出來流通,我們淨宗學會也曾經流通過,現在可能還有這個墨寶在。他這六個修學階段,非常的清楚明顯。

  因此經要多聽,只有聽經還不夠,最好我們同參道友在聽經之後,大家能夠研究討論,互相如果有問題,可以提出來互相討論,彼此交換。我聽師父說的,跟你聽師父說的,我們兩個來交換一下,看我們聽的有出入嗎?這也非常有必要。往往有時候一樣在聽經,你聽的和我聽的不同,這個當中有的聽得比較正確,有的聽聽錯了,這也有,把意思聽錯了。有的人聽經,理聽得比較圓滿,有的聽得比較不圓滿,偏一邊,但是都沒有錯,只是圓滿和不圓滿而已,這又有差別。所以除了有好的老師,好的善知識給我們指導之外,還需要同參道友大家來切磋琢磨,互相交換修學的心得,這樣我們進步就快了。

  還有問題,如果有疑問就要提出來問,因為疑決定對我們修學產生障礙。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的事情很多,如果我們對理論不通達明瞭,遇到事情難免有疑惑。有疑惑我們就要向老師、善知識、同參道友請問,請他們為我們解答。早期在圖書館,有很多人向師父問問題,問了很多,問題一多當然應付不來,沒辦法答覆。有一段時間,師父對於去問問題的他就說:凡是有問題的都是打妄想。他就舉出祖師大德的教導,譬如說禪宗,禪宗是絕對不能讓你有問題的。有問題,打香板;沒問題也打,沒問題也不行。這是禪宗教學的手段,就是用這個手段、這個方法逼你開悟,有問題是妄想,沒問題是無明,都不行的。所以有問題也打,沒問題也打,打到你不知道要怎樣才好,它的妙處就是在這個當中。所以,古時候禪宗的道場,打香板是會開悟,但是要修禪宗根器的人,打才會開悟;如果不是那種根器的,打死也一樣是這個功夫,也是不會開悟,沒效。

  我們念佛,像印光大師很直接的開示,一有妄想起來、有疑問起來,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它代替了,哪有什麼問題?這是祖師大德最高的開示。但是這個方法跟禪宗的參話頭、打香板是同樣的境界,你一有問題,馬上可以提起阿彌陀佛,馬上念頭轉得過來,這是最高的,這個功夫跟禪宗完全一樣,一樣的境界。如果你會,會用,確確實實不用那麼囉唆,問題很快就解決,一句阿彌陀佛就全部解決了。但是話說回來,這也是要根器上根的人才有辦法,如果是中下根性的人也是沒辦法,一樣疑問一大堆。中下根性要怎麼辦?這必定要解答,要幫他解答,要幫他疏通。

  所以,最近我們導師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以前從來都沒有在回答問題的,那時候問題都交代這些弟子來答覆。有一段時間我也答覆過,其他師兄弟大家都答覆過,很多人都答覆過,他自己本身沒有答覆這些問題。最近在佛教居士林又開始在答覆問題了,而且還錄影。這些問題我聽起來,有很多都是重複的,過去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就問過的問題,現在還是有人在問,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最近師父又要答覆這些問題?我聽起來這個境界和以前那個境界是完全不一樣。相信我們常常聽經的同修,你如果常常在聽,就感覺得出來。我們導師在韓館長還沒往生之前講的經,和館長往生之後講的經,境界完全不同,他境界不斷在提升。答覆問題也一樣,從前答覆人家的問題,和現在答覆的問題,同樣是那個問題,現在答覆不一樣,他現在的層次、境界提升了。所以現在答覆的這些問題,不但消除一般的疑惑,而且幫助大家深入,達到真信,現在有這個效果。所以,以前的答覆和現在的答覆,同樣是那個問題,但是答覆得不同,我們聽的感受、效果也不一樣。這是我最近接觸到的感想。但是這種感覺我相信有很多同修都能夠感覺到,你如果常常在聽經一定會感覺到,除非你久久才聽一次,那就比較沒有感覺,常常聽,你就體會得出來。

  這是說到真信。這個真最低的標準,就是不受到外面不同見解、言論來影響,這個信心起碼才算及格。如果外面一講,現在在提倡本願念佛,又跟他去了,這個信就還不及格,還不真。這是最起碼的標準。如果我們自己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信心很容易受到外面不同見解、言論的影響,我是跟諸位建議,我們還是聽師父的話,老實一點、乖一點,不要亂跑、亂聽,不要跑道場。這個我們導師在講經當中就跟我們講很多了,我們如果有注意聽,應該你會發現導師常常提起,雖然講了好幾十年,還常常在講。為什麼要常常講?怕我們忘記了。再一方面就是我們很多人沒有照這樣去做,聽是聽了,跑照常跑,跑到後來問題還一大堆。如果你很會跑,沒問題,那就沒關係;跑,又有問題,有問題又再回來,才又回來找老主顧,外面又沒辦法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去年我到花蓮淨宗學會就遇到這個問題,有一些同修聽到本願念佛,聽一聽,就等我去,去講三天,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當時我還是給他們建議,如果去聽不同的法師講經,你自己要有能力分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起碼你要有這個能力你才去聽。如果聽一聽,他講的對不對你分不出來,這樣你不是自找麻煩嗎?所以我們導師告訴我們的,確確實實都沒錯。這也是在此跟大家建議,我們如果還是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我們自己還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最好還是聽師父的話,聽一家之言,先聽一家,你不要聽太多。

  我們導師也常常講過,相信大家同修聽得都很熟了,一個老師是告訴你一條路,兩個老師就雙叉路,三個老師就三條路,四個老師十字路。兩個兩條路,你就腳踏兩條船,心頭就亂紛紛了,何況三條、四條、十條、八條,到底你是要走哪一條?這是我們修學很重要的一個原則。不是說別的法師不好,不是說別的道場不好,都好。你選擇一個,一家之言,一個系統,等到你開悟才去參。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華嚴經》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那是開悟之後的事情,不是我們現在的事情。我們現在還是要老實依照一位老師的指導來修學,這樣路才不會走錯,才不會複雜,信心才會堅定,信心才會真切。這是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信是第一個,信。

  如果你不是真信,有,佛有在念,佛七也在打,打好幾次佛七了,沒有真信,念佛修善也是有好處,就是下面講的,「苟無真信」,假使你沒有真實的信心,『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祇是世間善人』。假使你沒有真實的信心,就是剛才講的沒有真信,沒有真信,雖然念佛,念得很認真,甚至念得像念佛機一樣,二十四小時都沒斷;「持齋」,持齋在這裡主要是講吃素,我們現在說吃素,有很多人吃素叫持齋,當然齋還有它另外的意思,但是在這裡主要是講吃素,素食。素食也是好事、善事。「放生」,這也是好事、善事。吃素、放生、念佛、修福,做種種的善事,在三寶裡面修福,在世間修福做好事、做善事,這統統屬於修福。如果沒有真信,念佛、持齋、放生、修福,這只能說是世間的善人,世間的好人,你是好人。善人做善事,來世他就會往生到好的地方去,所以說『報生善處受樂』,這個「善處」就是經典講的三善道。六道輪迴裡面,三善道是善處,三惡道是惡處,當然善人往生到三善道,去享受人間的福報,人天福報,享受這個樂。

  但是享受樂,下面這一句就很重要,『當受樂時即造業』,當我們享受人天福報的時候,在享樂的時候就會造業,這個造業當然是講造惡業。我們人如果享福,一個人福報現前的時候,很容易迷惑,就迷了,迷在欲樂當中。迷的時候,在享樂的時候就造業,就又開始造惡業。我們看這個社會上,大富大貴的人家,做大官,有錢人,在社會上有地位、有權、有勢,這是說富貴人家。我們看社會上這麼多,有幾個覺悟繼續來做善事、來修福,修行?這就非常的稀有,很少。所以,《四十二章經》佛告訴我們,「豪貴學道難」,富貴的人家,你要叫他來學道很困難。不相信你可以去調查,不相信你去請一位富貴人家,你說來聽經、來我們淨宗學會聽經,相信他會跟你講,我現在很忙。忙什麼?忙著造業。

  我們看是不是這樣?這裡講的千真萬確!忙著造業,你叫他來聽經、叫他來念佛,沒時間。那些時間都在做什麼?造業。在造業當中惡業多,善業可以說很少。尤其權勢愈大的人,要造惡業愈容易,要造善業也很簡單,但是造惡業的機率較多、較大。錢愈多,權愈大,如果要造惡業也造得很重,業也造得很大,如果是從因果來看,後果是非常的可怕。所以「當受樂時即造業」,這是很多富貴人家他自己沒感覺,他不知道。所以我們看我們導師,他講經說法度眾生是普度,不但是貧窮的人家,小康的家庭,一般社會大眾要度,富貴人家也要度。富貴人家你不要看他現在錢很多、地位很高,他也很可憐。怎麼可憐?這裡講的,他現在在享樂,在造業,再沒幾年就墮落了,就去三惡道了。

  下面這句說,『既造業已必墮苦』,既然是造惡業,必定墮落三惡道去受苦。所以這些富貴人家是不是要度?也是要度。我們佛教說慈濟,就是慈悲救濟。釋迦牟尼佛一生做什麼工作?就是在做慈濟。釋迦牟尼佛他如何做慈濟?我們在經典看得很清楚,示現出家。出家人的任務是什麼?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就是他一生對眾生的慈濟,慈悲救濟。將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跟我們說明,我們生活上遇到種種的問題,教我們方法,解決生活上種種的痛苦、種種的問題。生活上最大的苦就是生死之苦,生老病死這個根本的苦都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其他的苦就簡單了,這是佛對我們的慈悲救濟。所以佛度眾生是普度,不管是富貴貧賤,一律平等普度。所以富貴人家也要度,不是說他們家很富有、很有錢,就很快樂了;現在看是快樂,苦在後面等著,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條,我們就要舉一反三,你把它推廣出去就關係到很多方面。

  所以我看到,我們導師他在海內外,如果遇到有緣的這些富貴人,這些都是前生有修,前生如果沒修,他這一生怎麼能享福?哪有辦法得到榮華富貴?就是前生有修。如果有緣,什麼叫有緣?跟他講他會接受,他要聽。像最近在馬來西亞,有個李金友居士,在馬來西亞地位高、有錢,我們導師講的經他能接受,這就是有緣,有緣就要幫助他。度就是幫助的意思,要協助他,使他這一生能夠繼續來修學。如果富貴人家覺悟,繼續再來修,將眼前的這些富貴能夠去利益更多的眾生。這也是我們流通錄音帶、VCD,還有這些經書、註解的目的,主要是要普度眾生,對於一切眾生慈悲救濟。

  所以慈濟不是只限定物質上的救濟,精神上的救濟是最重要的。我們物質上對他的幫助是第一要救濟的,先解決他生活上的問題,生活上的問題解決是治標,要治本就要從精神、從心來救濟。怎樣救他?講經說法。譬如說眾生遇到災難,他為什麼遇到災難?災難是怎麼來的?要跟他說明,災難是一種果報、結果。有果必有因,果前面就有一個因素在,什麼樣的因素致使這個結果。佛經跟我們講的,無非是說明三世因果報應的事實,這些理論事實跟我們說明。你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你造災難的因,當然得到災難的果報;要避這個災難,你就要把那個因消除,後面就沒那個果了。你如果不知道,繼續去造那個因,後面的果怎麼可能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