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8/8/18  台灣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WD19-033-0001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今天是中元祭祖繫念法會第二天,今天第一堂課,由悟道跟大家學習《太上感應篇》,剛才大家讀誦一遍。《感應篇》是道家的,道家修學的目的就是成仙,長生不老。修道要有《感應篇》的基礎,去修道家的各種法門才能達到長生。如果沒有依照《感應篇》的標準來斷惡修善,修什麼方法也達不到長生。練什麼氣功,修什麼法術都枉然,所以它的基礎還是要斷惡修善。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個根,儒的根就是《弟子規》,道的根就是《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就是《十善業道經》,儒釋道。我們上面供著三尊就是儒釋道,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兩邊孔子、老子,稱為儒釋道。這三個根就是儒釋道的根,這個根非常重要。

  《弟子規》講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講的因果教育,講因果,因果教育輔助倫理道德教育。所以印光祖師在世特別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不是佛經。但是講的,跟佛的五戒十善內容是一樣的,特別強調因果教育。所以印祖講,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如果不提倡因果教育,所有的佛菩薩、神仙都降臨到這個世間,也救不了這個世間。為什麼?大家不信因果,造惡業也不知道自己造惡業,把造惡業當作是好事,把修善看作是不好的,這顛倒了。所以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人人相信因果,知道因果,斷惡修善天下大治。這個我們也必定要明瞭,所以因果教育在現前特別重要。因果講的就是利害,往往我們對於倫理道德,現在人認為那是過去封建時代,皇帝要教人作善,認為這是不合時宜,都重視現實的利益。

  因果就是講現實利益,我們剛才讀了一遍《感應篇》,你修善有什麼好處?你造惡業有什麼不好?造惡業自己的福報一直減損,「算減則貧耗」,一算就是一百天。我們造惡業,小的惡業,「小則奪算,大則奪紀」,小惡業就一百天、一百天的扣掉。「算盡則死」,扣到沒有了,人就死了。如果我們不斷的造惡業,原來能活到一百歲,可能五十歲就死了。他不是命中註定這麼早死,是這一生惡業造太多,福報提前享完,消耗掉,所以俗話講「祿盡人亡。」我們常常讀,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現在華藏的職工、義工,每天來工作先讀一遍《感應篇》。常常讀,讀熟了我們自然有悟處,有體會。

  今天這個時間要跟大家學習的,是印光大師《太上感應篇》這個序文,我把這個序文念一念,簡單跟大家講解。「人性本善,由對境涉緣,不加檢察,遂致起諸執著、好惡,種種情見,以埋沒本性者,比比皆是。」開頭這段,印祖講人性本善,這是在《三字經》裡面講的「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來都是善,本性是本善,本來它就是善。這個本善它是沒有善惡的善,我們本性它不起心不動念,一起心動念就有善惡了,所以本性本善它是超越善惡。「性相近,習相遠」,性大家都一樣,本性都一樣,但是習性各人不一樣,在佛法講煩惱習氣,每個人不一樣,習就相遠,差別就很大,很遠了。印祖在此地跟我們講,由於對境涉緣,不加檢察,我們六根對著六塵境界,沒有檢查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沒有用這樣的功夫,隨著我們的妄心就起了種種的執著,有了執著就有好惡,有喜歡,有不喜歡的,種種情見就出來了,在經典上講情執。情見它就埋沒我們的本性,以埋沒本性者,被這些情執、錯誤的見解,埋沒我們本性的光明,本性的智慧都被障礙。比比皆是,比比就是看看我們世間人到處都是,都是這樣。

  「由是古之聖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復其初。」由於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古代的聖人看到這種情況,一般人都是這樣。各垂言教,言教就是用講解的,給我們說明這些道理。冀人依行,就是希望這些言教,人聽到之後能夠依教奉行,把這些虛妄的分別執著放下,恢復到自己本性的智慧光明。以復其初,初就是本來,在佛法講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這是講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言教當然這也包括身教。「其語言雖多,總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這裡印祖舉出儒家的,儒家經典裡面講,我們修學的功夫剛開始就是格物,有格物的功夫才能致知,才能達到明明德,止於至善。「所言格物者,格,如格鬥,如一人與萬人敵;物,即煩惱妄想,亦即俗所謂人欲也。」格,格物,這裡跟我們解釋,格好像格鬥、格除,現代的名詞叫改革、革命。實在講革命的本意就是格物的意思,現代人把革命的意思都錯解了,都是要把別人的命革掉,自己都不革,完全錯誤。所以革命要格除自己的煩惱妄想,佛法講貪瞋痴慢,格除這些不好的煩惱習氣。所以格物,革命真正的本意就是此地講的格物。

  格鬥,好像一個人跟萬人敵,我們想想,在打仗一個人跟一萬個敵人,那你要用什麼樣的精神去對付?我們就可想而知。物即煩惱妄想,也就是世俗講的人欲,人都有欲望,煩惱與妄想。《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也給我們開示,在第一時第二段的開示,這一首偈第一句話,就是「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我們所有的痛苦,它的根源都是從貪欲所產生的。所以人欲就是佛法講的,貪瞋痴、慢、疑、惡見,貪欲是個根本,貪欲要格除。「與煩惱妄想之人欲戰,必具一番剛決不怯之志,方有實效。」我們要把無始劫煩惱妄想格除,如果沒有具備一番剛決不怯,不怯是不膽小,怯是膽小,不怯就是膽要大,沒有這樣志氣,我們降伏不了無始劫以來這些煩惱妄想。必須具備一番剛決不怯之志,方有實效,才有實際效果。不然讀儒家的書,自古以來,國家以這個為教育,書都讀了,但是沒有從這個地方去下功夫,格物致知,心還是隨著人欲所轉,還是造惡業,所以印祖這裡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沒有這樣的剛決不怯之志,就沒有效果。「否則心隨物轉,何能格物?」你的心,境界一來就被轉了,我們怎麼能夠去格物?以上講格物,給我們解釋格物這兩個字的意思。

  下面講,「致者,推極而擴充之謂;知,即吾人本具愛親、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學而始有也。」這一段解釋「致知」這兩個字,致者,就是推極而擴充之謂。推到極處,擴充到無量無邊這叫致。知就是我們每個人本來具足的良知,什麼良知?愛親,愛自己的父母親;敬兄,尊敬兄長,友愛兄弟姐妹,這是本來每個人都有的良知。這不是由於教、由於學才有,本來就有,本來就這樣。「然常人於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檢點,從茲隨物所轉,或致並此愛親、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極此良知,以遍應萬事,涵養自心乎!」平常我們如果沒有省察、檢點,檢點我們的起心動念,不知不覺就隨著物欲所轉,貪瞋痴慢就起來了,導致本有的愛親、敬兄這樣的良知也喪失掉。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很多,我們常常看到還有兒女到法院去告父母,為什麼告父母?財產分得不公平。這是什麼?他心裡只有這個物欲。這些欲望是煩惱妄想所產生的,他本性沒有,本性是愛親敬兄。沒有用這個功夫省察、檢點,那很容易我們心隨物轉,自己煩惱就不斷的增長。印祖在這裡講,如果我們沒有用省察、檢點的功夫,本來愛親敬兄的良知都喪失掉,還能指望他能夠推極此良知,以遍應萬事,涵養自心乎!還能去擴充嗎?自己的父母、親兄弟都不敬愛,還會愛別人嗎?那不可能。

  「是以聖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從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說工夫,妙無以加。」因為是這樣的緣故,聖人要教人回復到明明德,止於至善,最初下手就教人從格物致知來做起,聖賢所說的工夫妙無以加,也非常微妙。「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須有成範,方易得益;五經、四書,皆成範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見各書,不以類聚,頗難取法;而未多讀書者,更無因奉為典型也。」聖人、賢人雖然教人從格物致知來修學,來達到明明德。但是要一般常人依這來修持,必須有個成範,成範就是規範、規矩、規則,這樣才能得到利益。也就是說比較具體他才有個下手處,要怎麼做,從哪裡做起,這叫成範。五經、四書都是成範,裡面都有,但以文言浩瀚,浩瀚就是好像廣大的水,大海水盛大的樣子。的確四書、五經、十三經分量非常大,而且都是文言,散見各書,它不是集中在一本書,在很多本書。如果你沒有看那麼多的書,實在講知道的還是不完整。不以類聚,頗難取法,而且不是讀很多書的人,他沒辦法來奉為典型,特別現在人也不看這個古書,你說要叫現在人依這個來修學,那也做不到。以上印祖就是把儒家經典,現代一般人他修學有他的困難。原因就是現代人看不懂文言,也不讀古書,不讀聖賢書,實在講對這些道理他都不懂,當然更不知從哪裡來修學。

  下面就提出《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作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這段祖師就提出《感應篇》的內容,《太上感應篇》,撮取惠吉,撮就是摘,摘取要點的、主要的,我們現在講的精華。惠吉就是順著天道而行,就吉祥,順乎天理就是吉祥;逆凶,違背天道而行就是凶災。所以順乎天道就得到福報、福善,福報都會降臨在善人身上。在《易經》也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禍淫就是災禍降臨在不善的人身上。《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第一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禍跟福沒有門路,也不是上帝安排,也不是閻羅王安排,都是自己感召來的。

  《太上感應篇》裡面,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至理就是真理。發明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我們常常讀,讀到有感覺了我們就是改過之機。現在剛開始讀,讀了還沒什麼感覺,要常常讀,讀久了慢慢我們的善根增長了,就有感覺。看到這個怵目驚心,再看周邊的這些人事物,你依這個標準去對照觀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都在我們周邊,在這個社會上,在這個世界上發生。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再到國家,再到整個世界,我們依這個標準去觀察,就非常清楚。看看這個人他想的、說的、做的是善還是惡?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這裡《感應篇》給我們講,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作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感應篇》是個標準。現在人他不以聖賢經典做為善惡的標準,現在人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做為善惡的標準,對我有利的就是善,對我不利的就是惡,那是不標準的,不正確的,我們一定要依經典。

  佛在涅槃前交代阿難尊者,末法時期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法就是經典。我們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在不世,以法為主,法就是經典,要經典的依據。不能以我們凡夫的知見為標準。佛在《四十二章經》也給我們講,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往往自己的意思都是錯的,自己的看法都是錯的,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偏差、錯誤。起碼要證得阿羅漢才有正見。我們是凡夫還沒有證阿羅漢果,我們修學必須依靠經典做為標準,依經典的標準來修學就不會錯。所以皈依法,四依法這個非常重要。作善有什麼善報?有什麼好處?作惡有什麼惡報?有什麼壞處?洞悉根源,明若觀火,很清楚,這叫洞悉根源,這就是講利害關係,講現實。

  「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這個愚人就是沒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讀經。所以在《格言聯璧》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現代的教育,問題都出在不教子弟讀經典,讀聖賢書,像老和尚提倡的三個根,這個最基本的,最基本的都不讀了。另外因緣生居士他也編了《聖賢根之根》,把古聖先賢這些非常好的教育材料編在一本,不讀這些真的就不懂,做人處世都不知道怎麼做。所以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不讀他就沒智慧,沒有智慧他就沒辦法辦事,就變成愚人。愚人之不肯為善,任意作惡,為什麼?因為自私自利的心太重,自私自利的心使然,使他造惡業。為什麼造惡業?希望自己得到利益,得到好處。

  讀了《感應篇》之後,「今知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讀了《感應篇》之後,你自私自利為的什麼?就是自己得利益。現在知道自私自利是造惡業,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失大利益,真的是得不償失。得到,抵不過我們失去的,自私自利反而失大利益,失去大利益,而且得到大的災禍(災殃)。如果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還有誰會自私自利?不會了。所以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怎麼敢不勉強來做一個善良的人,以期達到災禍消滅,福報雲集。我們人都是希望消災免難,希望求得福報,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消災免難,要得到福報,必須斷惡修善。「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潛修焉。」由於這個道理,《太上感應篇》這個書利益人也很深。所以古代大儒,就讀儒家書的人,讀儒家的書,很多大儒都依照《感應篇》來潛修,依照這個來修。

  「清,長洲,彭凝祉,少奉此書,以迄榮膺殿撰,位登尚書後,尚日讀此書,兼寫以送人,題名為元宰必讀書;又釋之曰,非謂讀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絕不可不讀此書。」印祖這裡舉出清朝長洲,長洲我查網路,是在香港一個地方,現在的香港,古時候,清朝時候都屬於廣東省。長洲有個彭凝祉,他少奉此書,他年輕的時候都在讀《感應篇》,也依《感應篇》來修學。後來做官做很大,他的地位登到尚書,尚書就等於現在的部長一樣。當到這麼高的官還每天讀《感應篇》,而且自己寫《感應篇》送人,他會題個名,為元宰必讀書,狀元宰相必須要讀《太上感應篇》。他又解釋,不是說讀了這個書就一定可以做狀元宰相,但是做狀元宰相的人決定不可以不讀這個書。宰相就像現在的行政院長,做到這麼大的官,不可不讀此書。

  「其發揮可謂透徹之極,然見仁見智,各隨其人之性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印祖給我們開示,《感應篇》自古以來註解也很多,各有各家的發揮。這部書我們學習,各隨其人的性質,每個人他求的願望不一樣,有的人他要求成仙,有的人求健康長壽,有的人要求福報,求事業順利,或者有好的子孫,或者求功名,各人所求不一樣。在佛經裡面講求富貴得富貴,求官位得官位,這個見仁見智,每個人的性質不一樣。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這本書講到最高的,就是我們剛才讀有地仙、有天仙,天仙是最高的。地仙不飢不渴,就是他也不用吃飯他也不餓,不喝水他也不口渴,這是長生不老。天仙等於是天道,天人,仙還是在六道裡面,沒有出六道,這個書講到最高就是成仙。但是如果我們以大菩提心行之,我們遇到佛法發了大菩提心,來修行《感應篇》,則可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那不是只有成仙。斷三惑以證法身,不但證阿羅漢,還可以證得法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圓福慧以成佛道,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所以關鍵我們用什麼心來修《感應篇》,我們用大菩提心來修,這就幫助我們成佛。所以這就見仁見智,各人發的心不一樣,當然依照這個來修,得到的果報也不相同。

  下面就給我們介紹這個書,「此書註解甚多,惟清、元和、惠棟之箋注,最為精深宏暢,惜非博學之士不能閱。次則彙編,實為雅俗同觀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婦孺,猶難領會。惟直講一書為能普益,然文雖淺顯,詞甚優美,淺而不俗,最易感人。」印祖介紹《太上感應篇》這本書的註解很多,惟清、元和、惠棟這三家的箋注,最為精深宏暢,註得很精深、很宏暢。可惜如果不是博學之士不能閱,特別現在的人不讀文言看不懂。其次就是《彙編》,《太上感應篇彙編》,我們過去華藏淨宗學會也印了很多在流通,現在結緣架還有這個書。《感應篇彙編》引用三教經典來註這本書,所以《彙編》這個註解,實為雅俗同觀之最上善本,一般人或者很有學問的人,大家都可以來看的,最好的一個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婦孺,猶難領會,但是畢竟還是有點深度,還是文言。印祖當時講不通文之婦孺,孺是小孩子,書還沒有讀很多,婦人有些她也沒讀什麼書的,他們來看《彙編》也有困難。惟《直講》一書,為能普益,然文雖淺顯,詞甚優美,淺而不俗,最易感人。這是介紹《直講》,印祖這個序文介紹的《直講》,不是我們現在手拿的這個,我們拿的這是更簡單的《直講》。他那個《直講》是木刻版的,那個《直講》內容還是講得滿多的,內容還是滿多的。

  我們現在手拿的這個,不知道哪位大德寫的?把《直講》當中再直講,就更簡短,甚至比原文還少一點,更直講了。因為印祖寫這個序文的《直講》,在以前民國初年,這個時代的人來看,是沒有什麼問題。但現在人真的,連看那個很直白的,我看他們都看不懂。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我們看是還可以,這些年輕人現在都不讀,真的看不懂。所以應該有人發心再把《直講》再把它節錄出來,這本是《直講》中的直講,最淺的、最白的,大概沒有讀什麼書的婦孺大家都能讀,都能夠理解。所以這個書,淨老和尚他有題字。最近也有同修提出質疑,《直講》的序文不是這一本,是另外一本。這本實在講是《直講》當中的直講,我看那個內容,大概從《直講》裡面節錄最簡單的。特別現代人沒有耐心,你要他看那麼多,他看了頭就痛。你叫他來讀一遍都阿彌陀佛,都很難,你還叫他看,很困難。所以這個他一看還可以,還能接受,所以淨老和尚推廣這本書。所以序文放在這裡,也有同修說不可以放這個序文,實在講沒有關係的。我想印光祖師跟李炳南老居士,如果他看到這個《直講》中的直講,應該他不會反對,現代人的確是這樣的。

  下面講印這本書的因緣,「惟直講一書,為能普益」,特別這個《直講》中的直講。「然文雖淺顯,詞甚優美,淺而不俗,最易感人。」淺但是它不俗,最容易感動人。「香濤居士,出資千圓,排印廣布;亦有同志各相輔助,願令此書周遍寰宇。」這是講印這個書的因緣,香濤居士,這位居士叫香濤出資一千圓,這一千圓是以前民國初年的大洋,一千圓就很多了。排印廣布,重新排版來印刷廣泛的去流布、去流通。亦有同志,各相輔助,他出資一千圓,也有志同道合的同修大家也出錢來幫助,我們現在講叫助印。希望這個書能周遍寰宇,現在《直講》中的直講,我現在請東北居士幫我注大陸的注音,印的比這個小,大概這個的三分之一,口袋型的有注音,攜帶很方便。印的成本也很低,讀誦方便,你出外、出門旅行放在口袋,拿出來都可以讀,在車上、飛機上、坐船統統都可以讀,很方便。我們也希望周遍寰宇,希望這個書能夠全世界的人一個人都一本。

  「庶幾人修十善,家敦孝弟;知禍福之惟人自召,善惡之各有報應,則誰肯為惡而召禍乎?」庶幾是希望人人都知道修十善,這個書就是屬於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凡是所有的善都歸在十善,凡是惡統統歸十惡,我們一定要知道。人人都修十善,家敦孝弟,家庭敦睦和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樣家庭才有幸福。知道禍、福都是人自己找來的,所以我們遭遇到災禍、福報,都是我們過去世、今生造的善惡業。遭遇到災禍,就是我們過去造惡因,現在得惡報,因緣成熟,果報現前,明白這個因果的道理,才不會怨天尤人。不然過去造的惡因,自己忘記了,不知道了,現在遭到惡報,難免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罪業又加深了,不知道懺悔改過,怨天尤人這樣罪過就更加重,惡性循環。得到福報也知道過去今生做的好事,要再保持不要中斷。都是自己找來的,所以善惡各有報應。知道這個因果了,誰肯造惡去找災禍來?大家都希望趨吉避凶,避開那些凶災,趨向吉祥,《易經》講「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這人之常情,有誰願意遇到災禍?沒有,大家都希望得到吉祥。但是你要懂得怎麼修善斷惡,才能趨吉避凶。如果一味的造惡業,好事一點都不做,想要趨吉避凶也辦不到,都是碰到災禍。

  下面講「此風一行,善以善報,則禮讓興行,干戈永息,人民安樂,天下太平矣。」風氣如果一推行,善有善報,大家都知道斷惡修善,就會禮讓興行,整個世界就干戈永息,不用戰爭了,干戈就是戰爭,人民才安樂,天下才太平。現在我們看到整個世界不太平,為什麼?都不懂因果,都是自私自利。每個國家都為我國家的利益,為了我的利益就不惜去損害別的國家利益,他也要保護他國家的利益,然後就起衝突,就來發明武器,再來戰爭,武器愈發明愈厲害。在武器軍備競賽,大家想想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毀滅。所以英國湯恩比教授講,如果二十一世紀,不提倡推行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個社會的秩序永遠不能恢復正常。他講得很客觀,不是隨便講的,每個國家民族的文明,他都很深入去的研究,不然這個話講他不出來。我們現在看看這個世界,大家新聞報紙稍微留意一下,愈來愈和平還是愈來愈亂?愈來愈不太平。

  為什麼?根源在哪裡?人心。不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都是自私自利,彼此大家都自私自利那怎麼會和平?所以因果教育非常重要,特別教領導人。所以淨老和尚在聯合國,都是希望跟這些政治人物領導人,可以教他們。所以淨老和尚說,現在有兩種人可以救這個世界,也可以毀滅這個世界,第一個就是政治人物,他當國家領導,他如果正知正見,他帶頭做的都是正確的,帶人家相信因果,斷惡修善,人民跟他學習,那國運就改了。如果他錯了、偏差了,人民跟他學,那災禍就來了。所以他可以救這個世界,也可以毀滅這個世界。另外一種人就是媒體,新聞媒體報紙,善的大概都很少報,都是報不好的,俗話講「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好的事情特別去報,好的它都不報。古人講隱惡揚善,社會風氣才會改善。所以干戈永息,人民安樂,天下太平矣。

  「願有財力智力者,或廣印以流布,或說法以講演。俾未失本性者,愈加純真,已失本性者,速復厥初,其為功德,何能名焉!」印祖在此地給我們鼓勵,他說希望有財力,有財力的人,有智力,有智慧的人,或者廣印以流布,推廣來印。我跟大陸同修講,在中國有十幾億人,我說最少也要印十幾億本,但是印小本的成本比較低,把印光祖師、李炳南老居士的序文附進去。印祖這個序文沒有附下去,學佛的人:那不是佛教的經典,他不敢讀。所以印祖這篇序文放下去,大家才放心,才敢讀。其實這就是四依法裡面第二條,依義不依語,它的意思跟十善相應,不管哪個宗教講都可以依的。十善包括一切的善法,十惡包括一切的惡法,要懂這個道理。四依法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第二個依義不依語,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我們要常常記住,佛臨終的遺囑常常記在心裡。或說法以講演,如果你能夠講解那更好,能夠講解的,為人講解,讓人家更能夠明瞭《感應篇》善惡的內容,能夠依照這個來修學。給予未失本性者,愈加純真,如果本來就很善良讓他更加純真,繼續保持下去。已失本性的,以前不知道,無知,做錯了,造了很多惡業,趕快恢復他的本善。其為功德,何能名焉!這個功德就無法用言語來講了。「一九二八年歲次戊辰。」今年是戊戌,一九二八年印祖寫這個序文那一年,今年是二O一八,九十年前,這九十年前寫的序文。

  後面還有十分鐘的時間,我們再接著來學習,「新序」,新序就是重印《太上感應篇直講》序,這是李炳南老居士他寫的,他也為《感應篇直講》寫了一個序。我來念一念,「重印太上感應篇直講序」,這是新序,印祖比較早。「內典有之:萬法因緣生,因者果之前因,緣者果之四緣,乾坤萬象,九界萬事,括而名之曰法,成法為果,凡果之成,何莫非由因緣也。」內典就講佛經,佛經裡面講萬法因緣生,因就是果的前因,果是結果,不管結好的果,不好的果,它有個前因,前面的因素。看到果就知道那個因好不好,如果果報不好,那肯定前面種的因不好。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它必定是相應的。緣,這因當中還要加上個緣,才會結成果。

  好像我們種蘋果、種瓜,種香瓜那個種子下去是因,這個當中要緣,你要給它水分、陽光、好的土壤,再加上肥料,人工去照顧,它才能慢慢成長。到成熟了它就結果,結了果我們就能受用那個果,去享受那個果。因者果之前因,這當中有個緣,緣有四種,第一個是親因緣,第二個無間緣,第三所緣緣,第四增上緣,四種緣。親因緣、無間緣、所緣緣都是我們自己本身的,外面的是增上緣,增長,增上緣。我們知道有這個概念就好,要講這四種緣要很多時間,我們沒有很多時間可以來詳細說明。我們知道有概念,因要結成果,當中必須藉緣它才結果。我們在九法界裡面萬事萬物,都以「法」這個字來代表所有的萬事萬物。概括來講,名之曰法,成為法就是一個果,所以不管我們看到什麼樣的結果,無非都是因緣,都有它的因緣,不是偶然的。

  「惟其事有顯有隱,有近有遠,智人能明其隱者遠者,常人僅能見其顯者近者而已。」我們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那些萬法有明顯的、有不明顯的,有近的、有遠的。有智慧的人他能夠明白,隱的不明顯的,長遠的,有智慧的人,他明白、他知道。平常的人他只能看到眼前的,比較明顯的,比較近的,我們平常人。我們不是聖賢、佛菩薩,我們看得很近,近的我們看得到。「夫如是,佛始分五乘說教焉。人天凡乘,世間之因果,易見者也;菩薩聲緣聖乘,出世間之因果,難明者也。」因為是這個緣故,所以佛他教學才分五乘說教,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分五個層次。先從人、天凡夫乘,世間的因果來說起。世間因果,易見者也,就眼前我們看得到的,聽得到的,能夠理解的,先從這個地方來講。所以人天凡乘,世間之因果,易見者也,這個世間的因果比較容易明白,因為我們眼前看得到的,體會得到的。菩薩、聲聞、緣覺這個聖乘出世間之因果,我們一般人就不懂,就不知道,這個出世間因果不知道。

  「以眾生根器萬殊,權實必契乎機,是權為藉之以顯實,五為導之以歸一也。若必專談一乘,不設方便,猶不梯而樓,不花而果,其能登之人,能結之木,幾何哉。」眾生的根器千差萬別,佛說法有權巧方便,有說真實法,但是必契機,契機就適合眾生他現前的程度,他能理解的。權巧,他也是為了藉權巧方便來顯示真實法,但是一下子他還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一下子跟他講真實法他無法理解,當然也不能接受,他聽不懂。所以必須要講他懂的,權巧。所以五乘佛法最後還是導歸一乘法,《妙法蓮華經》「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要講真的只有一乘,沒有什麼二乘、三乘、五乘,那些都是方便,要導歸入一乘法的。因為眾生程度不到,沒有先用權巧方便接引,他沒有辦法入門。所以如果必須專談一乘,不設方便,好像要上我們隔壁一百零一層的大樓,你沒有樓梯怎麼登上去?所以必須要建個樓梯。不花而果,沒有開花就結果,這也不可能。沒有樓梯能登天的,沒有花而結果有幾個人?這很難。除非就是像六祖那樣的根器,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一定要權巧方便,循序漸進才能回歸一乘法。這是佛教學五時說教,像是辦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班,也是一樣,用這個層次來教學。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明天還一堂課,明天只有四十五分鐘,後面明天再簡單跟大家分享,我們今天先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