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的意義—佛法的真實功德利益 (共一集) 悟道法師主講 2024/9/21 新加坡博覽中心第二展覽廳 檔名:WD16-013-0001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今天這個時間,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舉辦二O二四甲辰祭祖繫念法會,今天是第一天。這個時間大會安排三皈依,邀請悟道跟大家講講「三皈的意義」。
三皈依,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在世,多次的宣講三皈的意義,有影音視頻,也有《三皈傳授》的書,已經流通很久。我們要求受三皈依的同修,也務必找時間將先師淨老和尚《三皈傳授》的書多看幾遍,影音視頻多聽幾遍,務必了解三皈依真正的意義。這個在《三皈傳授》的書也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
今天這堂課,大會啟請悟道再跟大家講講三皈的意義。主要三皈的意義都在《三皈傳授》裡面,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三皈的意義,在《三皈傳授》的書沒有提到的,來補充說明。《三皈傳授》,先師所講的,它的深度,一般初學的人必定要多看、多薰習,自然能夠理解三皈真實的意義。今天在此地就是比較淺顯的跟大家分享三皈依。
三皈依,我們大家做法會,或者誦經、早晚課,都會有唱三皈依。三皈依是佛門早晚課,每一天都要打個三皈依。皈依儀式舉行完成了,也是要每一天念三皈依,為什麼要每一天念?就是提醒不要忘記這個三皈依。三皈依,大家參加法會,也都念過,三時繫念最後也是念三皈依,大家也很熟悉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稱為三寶,皈是回歸,依是依靠、依循、依據、依止。我們回歸、歸入,回歸三寶,依三寶來學習,我們才能得到解脫。
三皈依在淨業三福裡面,它是第二福,這個我們淨宗老同修,長年聽經的同修,也都很熟悉了。淨業三福非常重要,我們雖然很熟悉,對這個內容也不一定有深入的理解。理解之後,也未必做到。因此要常常提醒,大家共勉。雖然聽得耳熟,你會講給別人聽,但是實際上還是做不到。所以我們有必要常常提醒,互相勉勵。淨業三福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福是三福的根本,人天福。這個根本從世間的人天福,再提升到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第二福。第二福就是出世間二乘福,聲聞、緣覺所修的。從三皈依開始就是出世間法,我們講佛法,出世法,出世法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修學的理論方法,從三皈依開始。三皈依是世出世法的一個分水嶺,就從三皈依。我們要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就是要依三皈依。三皈依是從我們凡夫到成佛都是修三皈依,都要依據這個三寶來修學,我們才能成就,才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這是出世二乘福。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入世福,入世救度眾生所修的。三福就像三層樓,第二層必定建立在第一層的上面,第三層也必定建立在第二層的上面。我們入佛門接受三皈依,是在三福的第二福第一句。
這個三皈依有很多初學的人,他已經接觸佛教,那都也有聽經,但是他還不想皈依。曾經有同修給我講過,他說他現在還不能吃素,做不到五戒第一條不殺生,所以他不敢皈依。我也碰到不少人給我這麼講,他說等到我以後能夠吃素了,再來皈依。實際上他對皈依,還有受戒的意義並不了解,三皈依不是受戒。具足眾戒從五戒開始,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五條戒都受,就具足五條戒,這個也叫具足眾戒。受戒了,從五戒開始。五戒,你要受個五戒,必須先受三皈依。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在世,我們看以前給大家的皈依證,這個皈依證前面三皈依,後面有五戒,他只有給人傳授三皈依,還有五戒。再高的戒他就沒有傳授了,像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他就沒有給人傳授這個戒。他老人家知道,比較高的戒現在人不容易做到。所以他要求能夠把第一福做到,三皈、五戒、十善做到,在我們現前這個末法時期,學佛就有根底,就有底子,我們念佛往生西方也有把握。所以他並沒有要求太高層次的戒,先把這個基礎打好。這個基礎打好了,你要向上提升,再去受更高層的戒,這是重實質不重形式。
但是現在受戒,出家眾也是三壇大戒一次授完。在家眾有受五戒、菩薩戒的,大多數落於形式,就是有受戒的名義,沒有受戒、持戒的實質,沒有實質,只有形式。因此就得不到戒的功德利益,因戒生定,因定開慧。為什麼這個戒得不到?沒有基礎,就是沒有前面第一福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依照淨業三福來講,就沒有資格入佛門。入佛門要先受三皈依,如果你不能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就不具備受三皈依的條件。但是現在要要求做到第一福也很難。
因此我們現在給大家傳授三皈依,這個也是一個形式。但是現在這個時代,這個形式也有它的需要。過去弘一大師在福建承天禪寺,當時辦三壇大戒,請他去講戒。弘一大師,大家都知道是中國佛教近代律宗的祖師,他對戒律有很深入的研究、學習。所以承天禪寺請他去講戒,他就講真話,他說大家來受戒,是得不到戒的,不要以為你來受三壇大戒,那你就是比丘、就是菩薩了。他說不可以這樣認為自己得比丘戒、菩薩戒。他用一個比喻講,你這個冒名的,在世間法都有罪,那何況佛法!所以他講了真話。後面他又說了,大家也不要失望,大家既然來了要受戒,還是受,但是不要以為自己得戒。受了戒,再去學戒,學一條,去做一條,受了再去學。古人他是做到了再去受,都做到了他再受。現在先受了,畢業證書先發給你,你再補習這個功課。
所以在二OO五年先師淨老交代悟道去美加弘法,他老人家節錄《十善業道經》節要的經文,叫我去講這個,給美加的同修,勸同修要補習這個功課。十善業道,前面還有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個先師晚年極力提倡的。以這三樣東西來具體落實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做法就是《弟子規》。要怎麼樣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弟子規》,做到了,這兩句就落實了。慈心不殺,具體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就是佛家的《佛說十善業道經》。前面儒家的《弟子規》、《感應篇》,都是屬於《十善業道經》。在地藏三經,《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地藏三經之一。《占察經》裡面講,凡是善法,都歸十善;凡是惡法,都歸到十惡。所以我們沒有其他經典來補充說明,往往我們只看到十善這十個條文,不知道它的內容,這樣修學上就很難有一個入手處。因此先師淨老提出這三根,落實第一福。第一福,實在講,就是這三個根還有相應的、相關的經典,也要互參,我們才能深入,才知道怎麼做。不然我們只是念一念,也不曉得從哪裡下手,不知道。這個很重要。
我們今天大家有人要受三皈依,這個三皈依就是跟弘一大師講的一樣,先受三皈依,但是要補習,補習前面第一福的功課,才能稱為真正的三寶弟子。所以首先想給要皈依的同修說明這一點。
三皈依,皈依三寶,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海,三寶就是一艘慈航,我們沒有這艘慈航,這條船來救度我們,我們就永遠在六道生死輪迴,不能夠出離,生生世世受這個生老病死生死輪迴的大苦。唯有佛法三寶,才能幫助我們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三寶的名相有幾種,也大概跟大家簡單說一下。第一個是住持三寶。佛滅度了,留下來的佛像,雕刻的、彩繪的、泥塑、木雕的佛像,就是住持佛寶。在北傳佛教國家,佛很多,有千佛、有萬佛,無量無邊的諸佛,我們比較常見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當然是我們這個時期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有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佛。我們讀《彌陀經》有六方佛,《無量壽經》講十方佛。我們看到佛像,無論哪一尊佛像,我們現在最普遍看到的是阿彌陀佛,最普遍,特別我們修淨土的。一般的寺院,也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這個大殿供奉這三尊佛。這些佛像就是住持佛寶。
住持法寶就是經典。《大藏經》從印度梵文傳到中國翻成中文,中文的《大藏經》版本也有幾種。最近,清朝乾隆皇帝那個時候印出來的《乾隆大藏經》;最早,宋朝有《磧砂藏》;明朝,洪武皇帝那個時代的《藏經》,還有日本的《大正藏》、韓國的《高麗藏》,有幾種版本。過去《藏經》都是國家在管理的,是真正的經典才能夠入藏。如果不是真正的經典,包括祖師大德的註解,如果註的跟經典不相應,就不能入藏。必須通過當時的在家出家高僧大德嚴格的審核,通過了,才能入藏。除了中文《大藏經》,還有藏文《大藏經》,還有蒙古文的。南傳佛教國家,巴利文的,那是屬於小乘經典。這些經典,就稱為住持法寶。我們現在念《彌陀經》,這個經文,經本,還有《無量壽經》、《地藏經》、《金剛經》。經典就屬於住持法寶。
住持僧寶就是出家人,無論南傳、北傳、漢傳、藏傳,大乘、小乘,現出家的形像,男眾、女眾,現這個形像,那就是住持僧寶。這個叫住持三寶。
佛陀出世、降生、出家修道、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那個時候地球上就有佛寶;為這個五比丘講經說法,開始說法,那就有法寶;這個五比丘是一個僧團,僧是和合眾的意思,一個僧團,僧寶。在佛陀的時代稱為化相三寶,佛應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三寶的形像,來度化眾生,講經說法。所以佛的時代叫化相三寶,一體三寶,佛寶當中有法寶、有僧寶;法寶當中有佛寶、有僧寶;僧寶當中有佛寶、有法寶,三寶一而三,三而一,一體三寶。最後一個自性三寶。
《六祖壇經》講的,就是講自性三寶。先師《三皈傳授》講,也是講自性三寶。住持三寶、化相三寶。我們皈依不是皈依外面的住持三寶,外面的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不是叫我們去皈依外面的。皈依外面,就變成外道。你要回歸自己內心,自性三寶。所以住持三寶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我們做法會,早晚課打三皈依,都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皈依自性三寶,這個才是三皈依主要的目標,回歸自性三寶。在《六祖壇經》講,皈依自性覺、皈依自性正、皈依自性淨,它把佛法僧翻成中文的意思,覺正淨,這個中國人聽起來比較好懂,「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性本來就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皈依三寶主要的宗旨,就是回歸自性三寶。
因此我們看到佛像,拜佛,就是提醒我們要回歸自性覺,要覺而不迷,不能繼續迷惑顛倒,要覺悟、要回頭,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提醒我們,不能糊里糊塗,一天到晚過著迷惑顛倒的日子。看到經典,我們要依照佛在經典裡面講解的理論方法來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這就回歸自性正。所以念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也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念了一遍,功課做完了。這個功課是提醒我們,要依照經典佛的教誨,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去落實,這個才是皈依法真正的意義。皈依僧,看到出家人這個形像,就是啟發我們要回歸自性清淨心。無論這個出家人他修得怎麼樣,那是他的事情,我們看到這個形像,就是提醒我們回歸自性清淨心。我們在生活當中,無論順境、逆境,我們心回歸到清淨,什麼問題、什麼事情,你都可以處理得恰到好處。因為心清淨,他就生智慧。心不清淨,就愚痴,就沒智慧,就糊里糊塗了,思想想錯了,講話講錯了,行為做錯了,造惡業,遭惡報。
所以我們看到住持三寶,就要知道這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我們上午供也是要念,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南無是皈依恭敬。十方佛在哪裡?十方法在哪裡?十方僧在哪裡?統統在自己的心中。我們念佛人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的更直截了當,「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那誰是阿彌陀佛?自己,我自己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自己的心,這個就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佛寶。所以念佛即是成佛時,所以淨土法門它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很直截了當的,念佛即是成佛時。不念,又變成眾生了。念佛,當下就是佛;等一下忘記,沒有繼續念,又變成眾生了。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都希望我們淨念相繼,不要間斷,就念念成佛。成佛不難,難在信心。所以《彌陀經》佛給我們講,這是難信之法。
以上簡單跟大家介紹這三寶,我們現在依住持三寶來學習。有同修遇到什麼問題,我們就要回歸到三寶。佛不在世了,以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記錄流傳下來的法寶為中心,現在我們都依法寶來修學。為什麼稱為法寶?這三寶,法寶不是世間的財寶可以相提並論,世間你的財富再多,你的財寶再豐富,整個地球都是你的,也解決不了生死的問題,也斷不了你的煩惱,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所以世間這財寶,它只能幫助我們解決現前物質生活的問題,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六道生死輪迴這個大問題,不能幫助我們解決煩惱。有錢人很多,你問問他有沒有煩惱?做大官、做總統,你問問他有沒有煩惱?一天到晚患得患失,睡覺都睡不好,那他財富再多,地位再高,解決不了這些問題,這不是財富、地位可以解決的。唯有法寶,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解決生死的問題,解決你煩惱的問題,幫助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才能落實「眾生無邊誓願度」。成佛就為了要度眾生,也是為了要度眾生,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沒能力,到極樂世界去學習,成佛了,度眾生,那就真的是眾生無邊都能度。我們現在能度眾生有限得很,而且實在講也度不了,自己都度不了自己,怎麼能度眾生?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務實的來學習,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
經典就是文字般若,「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這個文字般若也非常重要,像地圖一樣,你還沒有找到地方,你不能沒有。所以我們修學有什麼任何的問題、困難,都要依照經典。有人說,聽人家講在家不能誦《地藏經》,晚上不能誦《地藏經》,鬼都會到家裡來,來問我這個問題。我說你問了《地藏經》,那你皈依三寶了沒有?皈依了,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法,我們就要依《地藏經》這個法寶做為依據。我就問他,《地藏經》佛有沒有規定晚上不能誦《地藏經》?在家人不可以在家裡誦《地藏經》,佛有沒有規定?他說沒有。我說沒有,那統統可以。你要什麼時候誦,都可以。你要在家裡誦,在寺院誦,都可以。他講,這我聽某某人講的。那我說你是皈依三寶,還是皈依那個人?他這個最基本的皈依三寶的概念都搞不清楚,不要講那麼深的皈依自性三寶。所以這個比較淺顯,舉出一個例子,大家以此類推。
所以要發心皈依的同修,一定要有這個概念。所以皈依之後,我在這裡也說明了,希望大家能夠聽得清楚、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