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選講—念佛是對治妄念最殊勝的方便法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3/11/8  台灣台南淨福寺  檔名:WD15-009-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台南新營淨福寺當家師法定師往生頭七,寺院有為她做一場三時繫念。上午,我們利用在午供前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跟大家分享學習《金剛經講義》選講。首先感恩諸位法師、同修來淨福寺幫忙法定師的一些出殯的事務,也感恩網路前同修來參與我們這個超薦的法會。我們利用這一小段時間來跟大家學習《金剛經講義》選講,因為我們時間不長,所以選一個小段我們來學習。

  我們淨福寺這個寺院的名稱,淨就是淨土宗的淨,本寺主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就是念佛法門;這個福,也就是淨業三福的福。在淨業三福裡面,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出世的二乘福。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我們常常讀誦《無量壽經》的同修都很熟悉三輩往生,每一個人的根機不一樣,每一個人修行功夫高下也不同,每一個人的環境也不一樣,有在家、有出家。分三輩,上中下。上中下三輩,無論你是能夠盡持經戒,或者能夠作善要往生西方,有兩句經文都一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經文三輩都一樣,都有。我們看淨業三福,第三福的第一句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經典,在《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並沒有指定你要讀誦哪一部大乘經,凡是大乘經都可以。

  我們今天跟大家分享學習《金剛經講義》,也可以說是菁華。因為我們一般在淨土法門裡面,我們修學淨宗的同修,大家都知道,我們是以念佛為主,很少人會去接觸到般若這方面,總認為《金剛經》般若是禪宗的,似乎跟我們修淨土沒什麼關係,這樣理解的人也不少。我們看到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他有一本著作,他的遺著,就是《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這本書,過去我們華藏也印出來流通過。《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給我們說明,《金剛經》是講般若,《無量壽經》是講淨土,淨土裡面有沒有般若?那當然有。般若裡面有沒有淨土?那也一定有,這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實在講,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佛法無論大乘小乘,特別是大乘佛法,離開般若就變成世間法,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佛法跟世間法的區別,也就是在一個有般若、一個沒有般若,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淨土法門也不例外,淨宗當然有般若,也離不開般若。所以黃念老的《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他說明般若跟淨土的關係,這個非常重要,我們要重視。

  一般般若就是講無念,起念是妄。但是我們要知道,「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就是念佛這一念也是妄念。「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在《金剛經講義》,江老居士給我們說明無念,我們真如自性本來就無念。「但因凡夫染念不停」,因為我們的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用念佛,念佛這個是淨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是一個方便法,就是以這個淨念來對治住塵的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我們現在起一個念頭在念佛,雖然不是真如的本體,但是我們透過念佛可以趨向真如的妙用;也就是說可以回歸到本體,要借這個方便,我們凡夫妄念不停,叫我們一下子做到無念,這個很難,所以佛用這個淨念來代替這些染念。下面給我們說,「何以故?」給我們說明這什麼緣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相應故。」這個就相應了,因為我們的真如自性它本來就是清淨的,我們念佛這一念是清淨念,清淨跟清淨當然就相應。「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從有念念到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故曰勝方便」。所以說念佛來對治我們的染念、妄念,那是最殊勝的方便法。這個意思前面《講義》有講過,雖然是略說,「以是要義,故復徹底說之。」因為這個很重要的意義,所以要徹底說明。

  「極樂世界,亦是幻相」,在《金剛經》佛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沒有說,除了極樂世界之外,其他的相統統是虛妄。無論極樂世界、娑婆世界,一切世界,這些相都是幻相。雖然極樂世界也是幻相,但是它不變,我們娑婆世界的幻相一直無常變化。雖然也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願往生者」,就是我們不可以不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淨幻非同染幻也」。同樣是幻相,但是極樂世界清淨,它無衰無變,它沒有像我們娑婆世界無常、苦空、無我,極樂世界是常樂我淨,所以它那個世界叫淨幻,雖然是幻相,但是它清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幻相,但是污染,五濁惡世,種種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生理的污染、環境的污染、見解上的污染,到非常嚴重的程度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是染幻,污染的幻相,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幻相,這不同,所以我們還是要發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下面又給我們說明,「何以故?清淨土,本由清淨心顯現故。」為什麼極樂世界清淨,我們這個世界不清淨?都是從我們眾生的心所現的。我們的心清淨,所現的世界就清淨;我們的心污染、不清淨,所現的世界就不清淨。因此這個清淨土就是由清淨心顯現出來的,「所謂心淨則土淨」。所以我們念佛就叫修淨土,淨土是從淨心所現的,因此我們的心清淨,跟西方淨土就感應,我們就可以求生淨土。求生淨土,這個意義很多,在這裡簡略說最重要的。

  下面,江老居士也給我們列出幾個重要的概念。為什麼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在凡夫位,應捨染趨淨故。」我們現在不是佛菩薩,也不是阿羅漢,應該要捨棄污染趨向清淨。「應」就是應該。應該要這麼修、要這麼做,應該要捨掉五濁惡世,要趨向求生西方淨土,這個第一個重要的。第二個,為什麼要求生淨土?因為可以「親近彌陀,成就信根故」。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我們成佛就很快了。第三個原因,就是「行菩薩道,應現起莊嚴妙相之清淨土,以救痴迷著相之苦眾生故」。示現一個清淨的世界,讓我們住在五濁惡世的這些迷惑愚痴的眾生知道有清淨的世界。我們為什麼痴迷?因為執著這些幻相,在這裡迷惑、造業、受苦,有一個淨土,讓我們有一個修學的目標方向。第四,「二邊皆不可著故」。二邊就是空有,都不著了。所以過去祖師大德,從宋朝以後就很少法師在講般若,因為怕人家誤會,誤會就著空,著空比著有更麻煩。因此我們修學般若,又修學淨土,就二邊不著。第五,「得體應起用故」。得到這個本體,應該有作用,有體相用。第六,「性體空寂,無相無不相故」。性體是空寂,那你不能說是它都沒有相,因為無相無不相,這個相都是從空的性體現出來。所以《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好像我們看電視螢幕,螢幕空空的,但是所有的相都是從那個空的螢幕所現出來,當現相的時候就空有不二,有這個相但是螢幕是空的。我們整個世界的事實真相也是這樣,就像我們看電視螢幕一樣。這個世界怎麼來的?從空來的。空在哪裡?在這個有(這個相)當中。像我們看電視,正當螢幕現相,當體即空,所以這個叫無相無不相。第七,「知一心作而無礙故」。

  「以上皆求生淨土極要之義。知此,則知淨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江老居士再給我們說明,上面講的都是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淨土極重要的意義。知此,就是知道這個道理,就知道淨土跟般若,求生西方與離相,言語上有不同,但是它的義理實際上是沒有差別。「蓋般若從空門入道者,乃是即有之空;淨土從有門入道者,乃是即空之有。」般若談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那個空,那個叫頑空,那不是《般若經》講空的意義。它是從空門入道,就是即有之空,就是在有當中顯示它的空理。我們看電視的屏幕現相,有這個相,但是當體即空,是從這個有,你去明瞭它本體是空的,這個有是從那個空出來,所以說即有之空。淨土從有門入道者,淨土是講極樂世界,這有。我們念《彌陀經》,「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講了兩個有。講了兩個有,就很肯定了,有西方極樂世界、有佛阿彌陀在那個世界教化眾生。所以說淨土從有門入,乃是即空之有。般若是即有之空,我們淨土即空之有。「合而觀之,正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故兩門合修,正與如實空如實不空之本性相應。亦正是無相無不相之實相。舍此不圖,豈非自誤。」所以般若跟淨土沒有衝突,以為有妨礙、有牴觸,這個是不明瞭般若跟淨土的關係,實際上是分不開的。

  下面一段再講,「將經中要句要義,存養咏味,此是用以觀照遣執。所謂以幻除幻之法,與冥相忘懷,初無有礙。當知不應住,無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即色聲香味觸,供佛度眾,乃至養此色身,皆不能廢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礙之有。當如是領會也。」這個就是《金剛經》有很重要的經句要常常記在心裡,去存養咏味。《金剛經》主要叫我們不應住,不要執著,是除那個病,不是除那個法。比如說,《金剛經》講,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那我們不要吃,也不要穿,那些東西統統不要,不是那樣。這些東西都需要,你要供佛、你要度眾生,乃至養我們現在這個色身,這些衣食住行不能沒有。你只要不執著,那就沒有妨礙了。事事無礙,這些事都沒有妨礙,應當這樣來領會。所以不執著,不是什麼都不要,也是需要。

  「當知提起正念,正是生心。而提正念,即所以息住相之妄念,正是生無所住心也。」無念不是沒有念頭,無念就是沒有妄念,但是有正念。正念就是什麼?就是生心。提起正念,就是可以止息住相的妄念。這就是《金剛經》講生無所住心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叫做正念。大乘經所說的道理,都是講這個,「故提此正念,便是觀慧」。這個「觀」就觀察的觀,觀的智慧。「具此正觀之慧光,不但能息妄念,並令心不沉沒。不似用他法而無觀慧,縱令妄念暫息,而心中漆黑者,所可比擬也。」這個就說明觀慧它的重要,要起觀照。沒有觀,你縱然修禪定,修止觀,只有止沒有觀,修到最後妄念停止,但是還是漆黑。漆黑就是無明,不明白,這個就不一樣,所以這個觀慧也非常重要。

  「或曰:念即是觀。故念佛念咒,皆能了生死見本性。若如適才所說,豈念佛念咒,皆不如提正念乎。」我們念佛人,或者修密宗念咒的人,也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就是念佛可以念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咒也可以成佛、也可以見本性,所謂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聽到江老居士這麼講,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說念佛、念咒都能了生死,都能見本性,那念佛、念咒,都不如提起正念嗎?就是這樣的疑問,何必去提起正念?我就念佛,提起念佛、念咒這一念就好了,何必再提起觀慧正念?下面就回答:「曰:君言似是而非,由於知一漏萬,以偏概全,於佛理未能融會貫通故也。」這段的回答,就是如果有這樣的一個看法,是似是而非,好像是對,但是實際上是不對。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掛一漏萬,以偏概全,對於佛經的道理不能夠融會貫通,才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當知密宗重在三密相應,意密便是作觀。若但念咒,不知作觀,只能得小小益處。求了生死見本性,則未能也。」這是指出密宗,密宗的修學,它的原則就是重在三密相應,它最重要就是在三密相應,身語意這三密相應。意密便是作觀,身結印、口持咒、意作觀,這個叫三密。意密就是作觀,若但念咒,你只是一直念咒,不知道去作觀,這個得到的利益就很小,要求了生死見本性,那就做不到。未能,就是達不到。

  「念佛亦然,上品生者,必須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以其有觀慧也。否則只能仗彌陀攝受之力,令得不退,免入輪迴。此惟淨土法門,有此特異方便,為一切法門所無。若欲見本性,必須花開見佛而後可。而欲花開,必須明第一義,智慧發生而後可。此所以中下品生者,生淨土後,仍須勤修,動經塵劫。由此可悟觀慧之要矣。」這舉出密宗跟淨土,前面講密宗,如果你沒有作觀,只是念咒,得到利益就很有限,很小。要了生死脫輪迴,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就做不到。我們念佛法門,要求上品往生,必須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也要明白這些作觀的道理。因為他有觀慧,所以他能往生上品,這個是在《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上品中生,你最起碼也要「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才能往生上品中生。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都期望我們都能往生上品。我們一般念迴向偈,「九品蓮華為父母」。我們在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勉勵我們要力求上品,他說「上品蓮華為父母」,他就不是「九品蓮華為父母」。「上品蓮華為父母」,希望我們人人都能往生上品。但是上品,最起碼對第一義要能夠明瞭,「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不驚不怖,聽到這些心裡沒有驚怖,能夠理解、能夠接受,這個很重要。

  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他老人家勸悟道主法做三時繫念,要隨文入觀,隨文入觀就是此地講的觀慧。不但主法要隨文入觀,凡是參與的全體同修,也都需要隨文入觀。隨文入觀這個標準相當高,就是你經文念到哪裡,你就入了那個境界,隨這個文字起觀照入實相,那是最高的標準。我們現在做不到隨文入觀,要先從隨文作觀這裡下手,慢慢功夫深了,才能入觀。功夫深,熟悉了,念到哪一段經文、哪一段開示,就能入那個境界。因此我看到這裡,就想到先師淨老和尚之前對悟道一個開示,也提出來跟大家分享。後來我也是沒有馬上對修觀這一方面去深入,過了很多年,有一天想到不能作觀,伏不住煩惱。所以想到過去先師淨老和尚曾經講過《金剛經講義節要》,現在才提出來跟大家學習、分享,這是說明作觀的重要。作觀在《無量壽經》講,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只有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這個好像車兩個輪子,缺一個輪子都不行。所以這裡講的作觀,實際上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彌陀經》講的信願,可見得作觀的重要,很關鍵。我們懂得作觀,改變觀念,我們念佛往生就可以有把握了。所以這個講密宗跟淨土都是靠他力,但是還是要作觀。

  下面講:「念即是觀,固然不錯。然必念中有觀,方可曰念即是觀也。即以觀言,復有理觀、境觀之不同。」有人聽到這個觀,說我念佛,我念的時候就是觀。江老居士說,固然是沒有錯,但是你念當中要有觀。就像我們《彌陀經》講修學的宗旨信願行,你念佛就是行,你念佛的時候要有信有願,信願是觀慧,觀門,念佛是行門。所以為什麼說念中有觀?觀就是發菩提心,就是你用什麼心態(你的觀念)來念佛?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你用這個覺悟的心來念佛,那就相應了。如果迷惑顛倒的心念佛,古大德講「喊破喉嚨也枉然」,心不相應。所以念當中有觀,才能說是念即是觀。如果你念當中沒有觀,那你念是念,這個念沒有觀。這個觀有理觀、有境觀,境就是事,事觀。「理觀者,依佛說道理而作觀也。如上所提正念是也。既是依據佛理,則觀之便能開其正智,故曰觀慧也。」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來作觀,就是上面所提出來的正念。依據佛理(佛經的道理)來作觀,就能開啟我們般若正智,所以叫觀慧。「境觀者,依境作觀也。」就是根據外面的境界來作觀。

  第一是「聖境」,第二「塵境」。「觀聖境者」,就是淨土,比如說觀極樂世界,觀佛身的相好。要像十六觀經當中所說的觀蓮花、觀阿彌陀佛佛身的相好,觀觀音菩薩、觀大勢至菩薩。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觀想念佛;第十三觀,觀像念佛;十四、十五、十六,九品,也是觀,九品都是觀。我們持名念佛離不開觀,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這是講極樂世界,我們觀極樂世界這個聖境。「密宗,如道場觀,法界觀,及觀本尊,皆是。」這是密宗他們觀的對象。「此等聖境,本由淨心現起,便與淨心不二,故觀之能令妄想息,真心現也。」因為觀聖境,聖境都是從我們自性清淨心現出來的,跟我們的淨心是不二的,所以觀聖境,能夠讓我們妄想停止,真心現前。「至密宗之觀阿字,此是觀本不生義,乃觀理,非觀境矣。」「阿」字,那是觀理,那個道理。「阿」這個字,它的意思是本不生,一切法本來不生,不生不滅,觀這個,這是觀理,不是觀境。「若觀一切塵境,必須依佛所說,觀其無常不淨,遣而去之,乃是正觀,亦為觀慧。否則名為邪觀。」觀塵境,觀我們眼睛看到這一切,外面我們接觸到的這一切塵境,那也必須依照佛所說的,「觀其無常不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是什麼?這個塵境是無常。昨天晚上跟大家分享、學習「人命無常在呼吸間,生死事大」。我們這個世界是不清淨的,叫穢土,西方叫淨土。我們環境不清淨,我們自己身體也不清淨,每一天排泄的都是骯髒的,我們吃下去、喝下去,排泄出來都不清淨。因為我們這個身體的本質就是不清淨。所以佛也教我們觀不淨觀、無常觀,觀苦、觀空,觀我們這個世界的現狀,苦、空、無常、無我,不淨。遣而去之,就是不要執著。乃是正觀,這樣的觀叫正確的觀。「以觀理觀境之義相通,故修密宗淨土,若不能依其本宗作觀,便應常提正念以補助之。」江老居士勸我們,無論你修密宗,還是淨土,你觀理、觀境,如果你不能依照本宗,自己修的這個法門經典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去作觀,就應該提起正念,就《金剛經》講的這些來補助。比如說,《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要用這個來補助,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更當多讀大乘,開其觀慧如前次所說是也。此理尤不可不知也。」多讀誦大乘,就是淨業三福第三福,「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經典要多讀誦,才能開啟我們的觀慧。

  「至於平時修行,若但修般若,誠恐見理少有未圓,落於偏空而不知。尤慮其心怯弱,或致退失於不覺。若但修念佛,不但生品不高,且恐未能一心。何以故?不知離相,必住六塵。心有塵擾,豈能一心!故莫若離相與求生,合而修之。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妙莫妙於此矣!穩莫穩於此矣!」一部《金剛經》很重要的,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念佛是生心,其他的妄念停止就是無住。我們念這句佛號,就是無住生心,修其他法門要修到無住生心,這個也很難。

  「故平時修,起心動念時修,之外,更須於對遇境緣時用功,以歷事而練心焉。」所以這個不能躲在山洞裡面修,你要出來面對這些人事物,歷境練心,在這個當中修。過去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你離開人群,你沒得修行,這個叫歷事練心。「且上來所說,只是修慧,而未修福。當知慧是前導,福為後盾。大白牛車,須具福慧二輪,乃能運到彼岸也。」這段也非常重要,上面說的是講修慧,修觀慧,如果沒有修福,這個也不行。應當要知道慧是前導,好像眼睛一樣,導航,般若智慧是導航。所以這個六度,般若是眼睛,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好像手腳。這個五度要有般若,才能到彼岸,才是波羅蜜。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那五度就變成人天善法,出不了六道,不能明心見性,這個不能不知道。般若不能離開前面這個五度,前面五度是修福,般若是修慧,福慧雙修,這樣才能到彼岸。如果不修福,就沒有跟眾生結緣,「雖成菩薩,眾生不能攝受也。」雖然你有智慧,但是不能度眾生。「況福不具足,便是慈悲不具足。」修福不具足,不修福就是不慈悲。「菩提心以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為本。」這是大菩提心。「若不廣修六度萬行,菩提心既已欠缺,般若正智,亦未必能開。」如果你只修慧不修福,真正般若智慧,未必能夠開。什麼緣故?「但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既不平等,又不慈悲,諸佛未必護念。勢必障礙叢生,欲修不得故。」這段就很重要了,我們修行人,有很多人都很想用功,但是他只偏重修慧不修福,修行的時候業障現前,不是生病,不然就眾生來擾亂,不然就有很多事情發生,讓你不能安心的修行,業障現前。這個就是福報欠缺,不跟眾生結緣,福報欠缺。

  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科註》,過去先師淨老也講過,講過一句很重要的話,就是「福能除障」。因為《地藏經》講修福的,怎麼修?這個講了很多。怎麼為亡人來超度,來替他修福?要做什麼?為什麼?因為福能除障。我們俗話也講,「福至心靈」。你福報修足夠,具足了,也幫助我們開智慧。所以佛稱為福慧二足尊。不能偏,如果偏了,就變成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因此我們要福慧雙修。

  好,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把說聽《金剛經講義》選講的功德迴向給法定師,「願以此功德,迴向法定師」,感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