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第三十三品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8/2/4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09-000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七十八頁,「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諸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今天我們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舉行三時繫念共修法會,昨天佛七圓滿,今天三時繫念做一個總迴向。國曆過年已經過了一個多月,在我們傳統的民曆,今天是十二月十九,我們中國佛門常講的是臘月,臘月就是一年最後的一個月,十二月,今天是臘月十九,還有十一天就過我們中國傳統的年。

  在我們佛門,中國古來祖師大德,把臘月給我們做一個警示,也就是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在世間法來講,一年過去了,到最後一個月,要把這一年經營的工作、生意,做個總檢討、總反省,所以這個月也就是要總結這一年的成果。在各行各業,年關接近,大家都比較忙碌,我們佛門也不例外。佛門沒有經營世間的事業,但是我們是經營道業,弘法的事業。在我們淨土來講,我們學習淨業,這一年我們淨業有沒有提升,還是退轉,也是我們在臘月這個月要做個總反省、總檢討。我們一般講的成績,在學校講成績,我們學習了一年,成績有沒有進步;在世間的事業來講,業績有沒有提升。

  今天這個時間,大家請悟道來跟大家講開示,我們都是聽佛開示,聽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的開示。《無量壽經》是我們此地念佛堂長期共修的一部經典,也就是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大家每一天,一年四季大家不分寒暑,夏天、冬天,天天大家在此地恭誦《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大家在這個地方也共修了十幾年,對於讀誦這部經典,可以說有很多老同修讀得都非常熟悉,甚至都能背誦。讀經,為了什麼要讀經?在經典裡面佛給我們講,「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個在本經,我們也看到佛有這樣的開示,讀誦就是為了受持,受持之後就是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給大家看;說是說明,講經說法,說明。讀誦也要懂得去受持,如果讀誦而不能受持,我們得不到經典裡面講的真實利益,真實的功德利益還是不能得到。讀誦就是經轉我們的凡情,什麼叫凡情?我們凡夫的情識,我們一般講感情用事。凡情或者講情執,在《無量壽經》講情執。我們凡夫都有情執,情感的執著,妄情的執著,虛妄分別的執著,這一切都叫情執。《無量壽經》後面跟我們講「情執深重」,情執深重縱然作大福田,也不能往生。讀經就是用佛菩薩的經教來轉我們凡夫的情執,轉變。所以,我們讀經就是被經來轉,經來轉我們的情執。受持,我們依照經典裡面佛的開示,在生活上去做到,這個叫做轉經。讀經被經轉,我們依教奉行是轉經典,轉經典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也才能真正斷除我們深重的情執。因此,佛在這部經講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我們都必須要深入的去體會、去理解,在生活當中知道怎麼去修持,待人處事接物,依照經講的這個標準來做、來行持,這樣就是轉經。演是做給別人看,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這叫演,表演,在生活這個舞台上表演,所謂身教;說是言教,講解、說明。

  今天這個時間,我們選擇《無量壽經》第三十三品,「勸諭策進第三十三」。勸就是佛勸導我們,諭就是曉諭,曉就是讓我們明瞭,勸導讓我們明瞭這個世間的真相;策是警策,進就是精進,給我們勸導、曉諭、警策、精進。我們看經文: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的第一句佛開宗明義就給我講出來,『世人共爭不急之務』。這個「世人」就是世間人,不管中國人、外國人,我們整個地球上的人類。佛給我們講,整個世界上的人類大家共同在爭取的都是「不急之務」,不急就是不重要,不是很急的這些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劇」就是劇烈,「惡」就是五濁惡世,我們現在生在這個劇惡極苦之中,「極」就是苦到了極處,叫劇惡極苦。在《法華經》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沒有快樂,只有苦。所以四聖諦講「苦集滅道」,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個諦的意思就是真實的意思,是真的,苦是真的,快樂是假的,苦是真的。我們生在這個劇惡極苦之中,「人在苦中不知苦,知苦便是善生時」,我們人生長在這個極苦之中,不知道苦,如果我們人知道這個世界苦,那他就是善根生起的時候。為什麼說善根生起?因為知道苦了,就會想離苦得樂,想解脫這些苦,去尋找解脫苦的方法,這個人就善根生起來了。如果人在苦中不知苦,他不覺悟,這麼苦他還不知道苦,這個人就是迷惑顛倒,還是不覺悟。

  我們看看整個世間人,中國人、外國人,生在這個劇惡極苦之中,有幾個人覺悟回頭了?大多數人不覺悟,因此就會共同去爭取不急之務,不重要的,去爭那個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什麼?離苦得樂的方法,這個大家不重視,大家重視那個不重要的,不急迫需要的,爭那個。而且這個爭還爭得厲害,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現在中國人都跟外國人學,從小學競爭,現在選舉叫競選,競爭,教競爭。競爭爭不到就鬥爭,不擇手段,鬥爭再升級就戰爭。所以現在佛在經上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鬥爭堅固。世間、出世間聖人都沒有教我們爭,是教我們要讓,唯有讓,這個世界才會和平,爭這個世界是愈來愈不和平。

  在這麼劇惡極苦之中,大家共爭不急之務。『勤身營務』,「勤」就是勤勞,勞動我們這個身體,經營世間的一些事務,做生意、做買賣,各行各業。「勤身營務」,大家很認真、很勤勞,這個身體勤勞來經營這些世間的事務。『以自給濟』。經營這些事務做什麼?給自己享受,「給」是供給,「濟」就是幫助自己,希望自己生活過好一點,錢多賺一點,社會地位、名聲高一點,總是求人間的榮華富貴。所以勤身營務無非是要求榮華富貴,人間福報。『尊卑、貧富、少長、男女』,這八個字是講這個世間人的身分、地位、性別、長幼,統統包括在裡面。「尊」是有地位,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大的名氣;「卑」就是沒有地位,沒有名氣的,卑賤,沒有身分地位,尊是有身分地位。「貧」是貧窮,沒有錢,物質生活很缺乏,甚至常常負債,向人借錢過日子,貧;「富」是有財富,很有錢的人。「少」是年紀小,「長」是年紀大的,男的、女的,把整個社會所有的人都包括在裡面。中國、外國,整個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尊卑貧富,都在做什麼事情,在忙什麼?下面就給我們舉出來,舉出幾個例子。

  『累念積慮』,「累」就是牽累,這個累有累贅的意思,「念」就是我們心心念念,「積慮」累積思慮、憂慮,一天到晚在想這些事情。想什麼事情?『為心走使』,被我們這個妄心做它的「走使」,被它指使。我們這個心不得自在,被這個妄心牽著鼻子走,這叫「為心走使」,使就是使喚,聽它指使,去奔走忙碌。下面給我們舉出忙什麼?『無田憂田,無宅憂宅』,這個我們現在講不動產。沒有田地的人他想要擁有自己的田地,購買田地;沒有房子,自己也想要有一間房子,這個是人之常情,這個叫不動產,希望自己擁有自己的不動產。『眷屬財物』,「眷屬」是指家親眷屬,父母、夫妻、兒女、兄弟姐妹。沒有眷屬,譬如說沒有結婚的人,他想要成個家,成家立業,有眷屬。有了眷屬就需要有財物,這個「財」就是動產,我們現在講的錢財,屬於動產這一類的。這個「物」是物品,金銀珠寶有價值的,包括一些古董,有價值的東西都屬於物。眷屬就是家親眷屬,也希望有錢財、財富,也希望有珍寶、寶物,有價值的這些物件、物品,總是想這些。有的人他購買古董,甚至有人專門收購石頭,這些都有人在收集,甚至還有人收集郵票這一類的去保值,保住他錢幣的價值,或者買黃金種種的。這個舉出來,就是包括我們現在整個生活上各行各業,各種事業動產、不動產。

  『有無同憂』,已經擁有的人他也很憂慮,有了錢怕這個錢幣貶值,想盡辦法再去投資。特別是現在買股票,一天到晚心裡、頭腦都是在想這些股票,現在電視在報導那個股票,在玩股票的一天到晚都盯著電視看,心都放在那個上面。股票的數字跳來跳去,在這個當中患得患失。漲價了,賺錢了,就很高興;虧了就很懊惱,患得患失。有錢、有財物,也要為了保存這些財物來憂慮;有了房子,希望怎麼留給兒孫。留給兒孫往往也造成兒女不和諧,甚至變仇人。財產分給兒女,如果兒女有學傳統文化,明理的,他不會計較;如果不學傳統文化,不明理的兒女,他會很計較,稍稍有一點他覺得不公平、吃虧,他就埋怨在心,怨恨父母,兄弟之間互相競爭。所以我們在社會上也常常看到一些有錢人,死了都無法入葬。為什麼?兒女在打官司,為了爭財產。這些例子都在我們眼前,但是很多人,他有沒有看到?有看到。有沒有聽說?有聽說。報紙也看了,甚至自己認識的人都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是自己有沒有覺悟?還是沒覺悟。沒有覺悟,跟他一樣,將來可能後果也是同樣的,造成家庭分裂,不和諧。所以,有錢的人一天到晚操心、憂慮,沒有錢的人也憂慮,總是想辦法怎麼得到財富。所以,「有無同憂」,有也憂慮,沒有也憂慮;有錢人憂愁,沒有錢的人也憂愁,統統是憂愁。

  下面這一句講,『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這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攀比,大家互相攀緣去比較。有一間房子,覺得還不夠,總想要多一間。這個「思欲齊等」,思就是想要跟人家一樣,人家二、三棟房子,我才一棟,不夠,我一定要跟他一樣。包括我們現在佛教道場也都不例外,有一個道場還不夠,希望再增加。要跟人家比賽,人家哪個道場到處都有他的廟,我們才幾間廟,要比較,這樣就很苦了。廟蓋那麼多,實在愈多是愈操心。特別是現在的人沒有學傳統文化,人是最不好相處的,出家了也不例外,還是凡夫。廟產多了,跟在家人一樣,徒弟也會爭廟產。所以出家人寺院土地很多,未必是好事,要看你怎麼用。關鍵現在用你要有人,要好的人他去經營使用,如果不得其人最好還是不要。為什麼?你蓋了很莊嚴的寺院,這些人在裡面他也不修行,一天到晚在裡面打架、吵架,你說你是幫助他還是害他?就給他造罪業。所以,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深去思考的。

  所以佛在經上都是教我們知足常樂,釋迦牟尼佛一間道場也沒有,一間房子也沒有,都住在樹下。請佛去講經,住在精舍,那都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他們供養的,請佛去講經,請佛住在那裡,佛自己沒有這些財產。沒有這些財產,他就不用為這些來憂慮、來操心,只有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什麼都沒有,他就不需要為這些世間事去憂慮、操心,所以能夠一心辦道。此地我們學習,總是要回頭觀察我們自己,「有一少一,思欲齊等」,有一樣就少一樣,總是想要跟人家,齊就是整齊,跟他一樣,跟他平等,甚至想要超過他。所以在社會上也流行一句話,一些喜歡買衣服的女眾說:總是少一件衣服。總是少一件,她的衣服已經好幾個貨櫃,但是還是少一件,還是要買,這個就是有一少一。這是舉出一個例子,其他方面也都有這個情況。佛在這裡開示,我們就要覺悟,我們就不要跟人家比賽。不跟人家比賽,不跟人家一樣,那我們日子很好過。大家都要一樣,大家都要做大的,爭地位、爭財產,比較這些,你老大,我也是要做老大,沒有人願意做老二,那就爭,爭就很苦。

  像過去早年我們老和尚,那個時候還年輕,他坐計程車,到外面講經、辦事,坐計程車。有一次坐計程車,那個計程車司機看到我們老和尚是出家人,他就感嘆現在日子不好過。老和尚就問他,你賺多少錢,你那個錢生活夠不夠?夠了,但是跟人家不能比,人家那麼有錢,我們就是這樣,能過個日子。老和尚就跟他開示,說你不要跟人家比賽,你日子就很好過,你就很自在,知足常樂,就很自在。如果你要跟人家比賽,你永遠比不完。任何方面都一樣,只要不跟人家比賽,就沒有這些煩惱,你只要跟人家比賽,你煩惱就來了。不跟人家爭就沒有煩惱,一爭就有煩惱,這些都是我們要好好去思考的。我們道場也是一樣,也不能跟人家比賽,你看人家那個大廟蓋得富麗堂皇,我們雙溪就是兩棟農舍,前面是山,後面也是山,你要跟人家比賽,你怎麼蓋也比不上別人,不能比。所以我們老和尚他不提倡蓋廟,提倡教學,教學為重。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場地,如果真正在修行弘法,到時候佛菩薩會安排得剛好,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

  下面這一句講,『適小具有,又憂非常』。「適小具有」,就是想要賺一些錢,現在有賺一點錢;或者沒房子,現在終於買了一間房子;沒有車子,我也有一部車子了。有了怎麼樣?「又憂非常」。真的,有也憂慮,沒有也憂慮。有了怎麼樣?又怕失去,患得患失。適小具有,我們有財產,有家親眷屬、動產、不動產,也都賺到錢,有了,但是又憂慮非常。什麼是非常?下面舉出例子:

  【水火盜賊。怨家債主。】

  你看在我們台灣,每次颱風多少都會有水災,我們宜蘭這裡,特別是種農作物的,一個水災來,一年的辛苦都泡湯了。憂不憂慮?憂慮。火災,一把火也把億萬財產燒得光光的。水火無情,但是水跟火我們又少不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有水災、火災,還有盜賊,強盜、小偷,你有錢他就盯著你,想要搶你的、偷你的;『怨家債主』。佛在經典上講,財為五家共有,財富是五家都有,第一家就是國王、政府,政府它有一家。所以這個錢財我們不要想就是我個人的,沒有,五家都有分,它都會消散你的財富。第一家就是政府,政府它要抽稅金,或者你犯法,法院給你查封,把你的財產凍結或者充公,政府它有一家。或者一個政策的改變,那你財富就沒有了,所以國王、政府一家,第二家就是水災,第三家火災,第四家就是盜賊。第五家就更厲害了,敗家子,就是此地講的『怨家債主』,他到你家來做你的兒子、孫子,過去世欠他的,他來討債,他來報怨,弄得家破人亡。

  【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焚』就是被火燒,『漂』就是財物被水漂流,強盜搶劫奪走了。怨家債主,敗家子到家裡來,把這個財富『消散磨滅』,他給你花光光,或者拿去賭博,或者做事業虧本。這個我們在現實社會上,我們認識的人都看到不少。這些情況大家都看到,但是有沒有覺悟?還是不覺悟。

  【心慳意固。】

  心裡很慳吝,『慳』就是不肯布施,放不下,捨不得;「意」很堅固,堅固的執著。

  【無能縱捨。】

  他就放不下,他有錢,他也不會去做好事,總是想留給兒孫,日子好過一點。這種想法總是沒有讀我們老祖宗傳統文化之過,你看我們老祖宗,古人常講,積財給子孫不如積德給子孫,你留很多錢財給他,他未必能夠給你守。大家想一想,像我這個年紀這個時代的人,大部分我們台灣現在事業,大概我們這個年紀以上的或者以下的大概十歲,大部分這個上下的人,以前生活苦,能吃苦,能創一番的事業,有了錢,有了財富。現在再下一代恐怕就不如我們這一代了,有很多他是享受現成的,他也不知道賺錢的辛苦,父母跟他講,他也體會不到。他看到現在的人,人家都是這麼享受,你叫他去辛苦工作,他覺得跟人家不一樣,他也不願意。所以我們一般講富二代,事業成功的人大部分是很貧苦的人,他才做得成功,富二代要做得成功很少,大家可以去看。現在富二代他懂得享受,他怎麼懂得去經營?也不能吃苦,受一點挫折他就不幹了,事情做不成。所以,你財富留給子孫,他能夠給你守嗎?守得住嗎?這個不容易。留書給子孫讀,子孫未必會讀,如果很多好書給他,他也未必要讀書。所以古人常講,不如積德冥冥當中留給子孫,祖宗有德,後代子孫必定發達。他不留錢給子孫,替子孫培福、修福、造福,他後代的子孫統統是來報恩的。所以,雖然沒有留錢財給子孫,但是子孫往往都發達,這個才是正確的,才是佛菩薩、世間聖賢教我們的。我們讀這個經,我們有沒有覺悟?我們天天讀,如果沒有覺悟,不依佛的開示去做,那這個經也是白讀了,讀得很熟,但是沒去做、沒照做、沒依教奉行,所以讀誦是為了受持。現在捨不得、放不下,我們看得很多,買給兒孫這裡一棟、那裡一棟,都是買房子。兒孫都享受現成的,你說他怎麼會體會到賺錢的辛苦?世間人總是放不下,放不下到時候還是統統要放下。

  【命終棄捐。莫誰隨者。】

  『命終棄捐』,就是你壽命到了,一口氣不來,『隨』就是跟隨我們,有哪一樣東西跟我們走?包括自己的身體都帶不走。古大德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都帶不走,能帶走的就是業,善業牽引我們到三善道往生,惡業牽引我們到三惡道往生,淨業牽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往生,這個帶得走,其他什麼都帶不走。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有錢的人、富貴的人都一樣,都是『憂苦萬端』,有無同憂。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這一段經文佛是勸導我們,『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應當互相尊敬愛護,不能互相憎恨嫉妒。『有無相通』,大家互相要幫助,有的幫助沒有的。『無得貪惜』,自己有不能貪,「惜」就是慳吝,不肯幫助,自己家人都不肯幫助,這個就不對了,應該互相幫助。『言色常和,莫相違戾』,「言色」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講話的語氣,色就是態度,要常常溫和。我們兄弟姐妹、朋友也是會起衝突,都是言語上,還有臉色,這個臉色不好,一見面像仇人一樣,一個臉臭臭的,讓人看了都不舒服,很容易起衝突。所以這個言語、臉色要常和善、溫和,在家裡就是要這樣,到外面也是一樣,「莫相違戾」,大家不要互相起衝突。『或時心諍,有所恚怒』,或者有時候心裡因諍訟,而有所恚怒,「恚」就是瞋恚,發怒。這個會愈演變愈嚴重,到後世來世那就更厲害了。『至成大怨』,原來是一個小磨擦,沒有化解,演變到來生後世,變成大的怨仇。所以俗話也講,冤宜解不宜結,這個冤仇應該要化解,不能愈結愈深,愈結愈深彼此雙方都非常痛苦。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世間之事,更相患害」,患是災患,害就是陷害,大家互相爭、互相害。我們現在看看整個社會、整個世界都是這樣,佛講的都是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上的現象。結了這個怨,『雖不臨時』,雖然不是馬上有這些報應,但是將來因緣聚會,果報就現前。所以『應急想破』,應該趕快想破,就是看破,想通了,看破了,放下,不要再結怨,這樣後面就沒有了。有一方放下了,對方他也就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弟子規》講,兄弟之間,「言語忍,忿自泯」。有時候爭就是一句話,爭一口氣,就是那一口氣放不下,爭到最後兄弟變仇人,這個我們也看到非常多。所以這些事情都應該想破。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我們六道輪迴基本的因素就是愛欲,貪瞋痴都是從愛欲發展出來的,我們人就是生在愛欲之中,貪愛欲望。我們人總是想永遠在一起,哪有永遠在一起的?我們『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這個就是要我們去想破的地方,想是觀想,我們讀經要常常提起觀想,每一天讀是每一天提醒,讀經就是怕我們忘記,提醒。提醒什麼?我們人到這個世間來,生自己來,死也自己走。有沒有人陪伴我們?沒有,你再親的親人都是各走各的,這是事實真相。苦樂自己去承當,我在肚子痛,你能幫我痛嗎?你的父母、最親愛的人能幫你痛嗎?能幫你分擔嗎?自己至親的親人、父母過世或者生病,生離死別,他在受極大的痛苦,任何人都沒辦法去代替他。快樂的時候別人也沒辦法去分享他的快樂,都是自己去承當的,苦也自己承當,快樂也自己承當,任何人代替不了,「無有代者」,沒有人能代替,都是自己要去承當。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善惡變化』,我們的親人,夫妻、父子、兄弟姐妹、朋友,各人造的善惡業不一樣,有善有惡,善中有惡,惡中有善,這些變化,各人造的善惡業業力不同。業力追隨著我們,我們所生的地方就不一樣,這一生做父子、做夫妻,來生道路就不同,各走各的,『會見無期』,再要看見不知道什麼時候,看見也不認識。在六道輪迴,隔陰之迷,死了之後再來投胎,忘記了,不認識,「會見無期」,我們在六道輪迴事實真相就是這樣。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這一句是重要!大家都要聽佛的勸導。『何』就是為什麼?為什麼『不於』,不在於身體強健的時候,努力來修善?『欲何待乎』,還要等到什麼時候?這是提醒我們世間人。過去在華藏圖書館,我們老和尚也有一些老朋友來看他,老和尚也勸他趕快學佛。他說現在我還沒有退休,等我退休再說。結果還沒有退休就死了,那就是這句話,這句話講的就是「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現在勸人家來學佛,我還年輕,等以後再說,恐怕以後都沒機會了。所以趁現在還年輕,努力修善,這個我們帶得走的。像《地藏經》講的,趁自己健在,自己修福修善,「分分己獲」。自己有能力趕快修善,每一分都自己得到,如果死了,財產留給子孫,孝子賢孫會幫父母來修福,得七分之一;如果遇到那些不孝的子孫,不給你修福,那一分也沒有。所以都要靠自己修,聰明的人靠自己修,欲何待乎?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這個一段,『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這個世間人善惡因果,這個小的善惡果報叫「吉凶」,大的善惡果報叫「禍福」。世間人對於自己造作的善惡自己不能見,不知道,但是善惡果報都很明顯,吉凶禍福,修善得吉、福,造惡得凶、禍。「競各作之」,競就是競爭,每個人都在競爭,都在造作這些善惡業。在現前這個世間我們仔細觀察,造作惡業的多,造作善業的少。

  『身愚神闇,轉受餘教』。「身」就是這個身體,「愚」是什麼?他所作的都是愚痴的事情,這叫身愚。這個身他去造作造殺盜淫妄,身口造作的殺盜淫妄這個惡業,這叫身愚。「神闇」就是愚痴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去分辨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他沒有能力去分辨,把善看作惡、惡當作善,我們一般講聽騙不聽勸。『轉受餘教,顛倒相續』,就是聽騙不聽勸,不聽佛的教誨,去聽其他亂七八糟的,聽那些邪知邪見的。我們淨宗同修也讀《無量壽經》,也念佛,也聽老和尚講經,但是還是身愚神闇。為什麼?我們看看有淨宗的同修,他還是去聽名嘴的。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名嘴,他信那個名嘴的,他不相信佛講的,聽第四台那個名嘴。他經讀了半天,他沒有智慧去分辨那些是非善惡,一樣造惡業,經是經,跟我們沒有關係;讀是讀了,跟我也沒關係,我還是不聽佛的,還是聽那些名嘴的,聽第四台那些亂講的。那你將來不是去西方,是去三惡道。不是讀了就行,讀了還要去修,還要依教奉行才行。讀誦是為了受持,不是讀完就功課做完了,讀誦是提醒,怕我們忘記,要受持才有作用。「轉受餘教」,輾轉他去接受,餘教就是佛菩薩聖賢的這些教導他就不接受,他聽不進去,去接受那些邪知邪見的。這個就是「顛倒相續」,迷惑顛倒。我們念《彌陀經》裡面講,臨終心不顛倒,意不貪戀。你現在心就顛倒了,現在平常就顛倒了,臨終可能不顛倒嗎?臨終一顛倒,助念也沒用,他也聽不進去,甚至聽了他生煩惱。所以心不顛倒,平常我們就要調整心不顛倒。這個顛倒相續就是無常的根本。

  『蒙冥抵突,不信經法』。「蒙」就是智慧不開;「冥」就是闇冥,他很愚痴,冥就是黑暗;「抵」就是抵觸,勸他,他抵觸,他不接受;「突」就是跟人家起衝突。「蒙冥抵突,不信經法」,不信經典上講的這些正法,他不信,讀了《無量壽經》他還是不信。他也天天讀,天天讀信不信?不信,讀是讀,但是不信,不相信佛在經上講的正法。『心無遠慮』,在《論語》裡面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他想得很短淺。『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個人只是希望自己快意就好了,迷在瞋恚,「貪於財色」當中。「終不休止」,就是到死了,到臨終了,這時候還不停止。我們在中華傳統文化裡面,古聖先賢講,一個人禍福怎麼看?福至心靈,禍來神昧。一個人他如果福報來了,他的心就靈光了,原來想不通的,現在想通了,想對了,看對了,說對了,福至,他福報來了。如果災禍要來,明明就是一個很淺的道理,他就想不通,他就有障礙、有業障,他就顛倒,勸他,他不接受,騙他,他一聽很歡喜就接受,所謂聽騙不聽勸。這樣的世間人很多,現在你去勸人有那麼好勸嗎?《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不容易。所以「終不休止」,都是在造惡業。「迷於瞋恚,貪於財色」,這些總是放不下。「哀哉可傷」,這是佛感嘆的話。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先人不善』,「先人」就是我們祖先,有不善的,也有善的,現在我們這幾代都是不善的,我們淨老和尚講,我們中華傳統文化至少丟掉一百年了。現在是民國一O七年,民國成立之後這個傳統文化慢慢就丟棄了,從五四運動,變質的五四運動開始。原來五四運動是愛國運動,後來有人利用做為摧毀文化的一個工具,變質了,本來是愛國、救國的運動,摧毀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到後來文化大革命。現在在台灣還在提倡要去掉我們自己祖先的傳統文化,這些都是屬於不善。好幾代了,起碼三、四代,三、四代這些人都沒有學傳統文化,當然到我們這一代,我們也不懂;不但不懂,還變本加厲,要把這些倫理道德統統去掉。我們能不能怪這些人?也不能怪這些人,因為沒有人教他,沒有人教。

  所以過去皇帝專制的時代,再怎麼不好的皇帝,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也沒有像現在這麼離譜,現在是太離譜了,跟人家學西洋的民主,一直說專制不好。專制跟民主各有利弊,但是根據我們淨老和尚講,專制比較起來還比民主要好。現在我們看到大陸一黨專政,好像不是西方國家想像就那麼不好,看來好像愈來愈好。反過來看西方國家他們那些民主制度,好像還不如專制制度。所以,有很多西方的學者一直在思考,這個民主制度有比專制制度好嗎?這些都是我們要客觀去觀察的。沒有人講當然就不懂,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如果沒有遇到我們淨老和尚給我們講,我們也不懂,不懂就跟一般人一樣,『殊無怪也』,就不要去怪他了。

  【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這一大段就是接上面的「先人不善」,到我們現在都是不善,也不認識什麼叫做道德,倫理道德都不懂。為什麼不懂?沒有人教,沒有人講,沒有人跟他說明,「無有語者」,當然他就不懂,就迷惑顛倒。佛在世的時候也都有這些人,佛講有六道輪迴,生死輪迴,『死生之趣』。用「死生」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一般講終始,不講始終,這裡不講生死,講「死生之趣」,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死了不是就沒有了,還要再去往生。往生到哪裡?六道,『善惡之道』,六道,三善道、三惡道。佛講有六道輪迴,造善業生三善道,造惡業生三惡道,『都不之信』,我們聽佛這麼講也都不相信。那不學佛的人更不相信,你講這個,那是迷信,沒有科學根據,人死什麼都沒有了,哪有什麼六道輪迴?在佛的時代,佛講這個六道輪迴,當時就有人不相信,我們現在不相信的人就更多了,『謂無有是』,就是沒那個事情。佛就講,為什麼一般人他不相信?你問他,他說他沒看到,「六道輪迴誰看到了?」他一定是這麼說的。佛的時代,不相信的人也是這麼說的。佛善巧開示,他說你沒看到你不相信,那你現在看到你該相信了。現在看到什麼?『更相瞻視』,「瞻」就是看;『且自見之』,你自己去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這個有沒有看到?或者父母哭子女,白頭髮送黑頭髮的。有沒有?這個如果說沒有,那大概頭腦有問題。「或子哭父」,或者子女哭父母,父母過世了,子女的哭泣,孝子賢孫哭父母。「兄弟夫婦,更相哭泣」,兄弟、夫妻生離死別,互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顧戀」。一個死了,一個還活著,迭相顧戀,大家互相眷戀也沒辦法,那種生離死別的痛苦。『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沒有解脫的時候。『思想恩好,不離情欲』,希望永遠能夠恩恩愛愛,這個總是離不開「情欲」。『不能深思熟計』,不能夠去深思熟計,不能常常去想這個事情,來『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壽命到了,無可奈何,沒辦法,不想死還是得死。以上就是我們這個世間的現象。下面講: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這一段也是提醒我們,我們這個世間人,『惑道者眾,悟道者少』,「道」是真理,事實真相。那什麼是道?上面佛講的,這個都是道。佛講的這些,我們讀了是迷惑還是覺悟?如果還是迷惑顛倒,那就跟世間人做法是一樣的;如果覺悟了,做法就不一樣了。但是看一看,「惑道者眾」,比較多,悟道的人比較少。惑道就是造惡業,繼續造惡業。『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恣意罪極』,放恣自己造極重的罪業,這個就是惑道。迷惑顛倒還是造罪業,不覺悟,他不肯修善,壽命到了,業報現前,就『下入惡道,無有出期』,地獄一墮五千劫。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最後這個一段,這一品的最後一段。『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若曹」是漢朝的術語,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大家,大家應當深思熟計,「遠離眾惡」,不要造惡業。『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我們選擇善的,認真來修行。這個世間的『愛欲榮華』,你再恩愛的人,你的榮華富貴有多大,『不可常保』,不可能永遠保持。『皆當別離』,有一天統統要離開我們。『無可樂者』,這個沒有什麼快樂的。以上我們如果讀透了,真的看破,我們就放下了,我們就能做到『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最重要是什麼?趕快念佛,這個願才生得起來。上面這一段就是教我們修厭離,厭離這個娑婆世界,欣求極樂世界,我們要努力精進求生極樂國,才能得究竟解脫。生到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殊勝」都在這一部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詳細。後面這三句,佛再度勸我們,『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不要隨著我們這個妄心為所欲為,虧負了經戒,往生安樂國落在人後。人家這一生往生到安樂國,我們落在人後,我們這一生還去不了,就落在人後了。所以我們要努力爭取的是這一樁,不要爭世間這些不急之務。

  這一品我們今天學習到此地,今天時間到了,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