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逢甲經典文化漫步講座—從《群書治要》學習溝通技巧  悟道法師、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2/10/4  逢甲大學圖書館B2演講廳  檔名:60-017-0001

  朱教授:悟道法師,成德法師,主任,各位親愛的來賓,非常榮幸我們邀請到,成德法師為我們做這場演講。逢甲經典講座,感謝基金會贊助,讓我們能夠在學校裡頭有一系列的,有些來賓剛剛進來的時候可能看到我們安排了,從十月到十二月,一共有十二場的演講,構成一系列的講座。華藏淨宗弘化基金會多年來,不只在台灣,在全世界各地推廣佛學、佛教的教育工作,是有目共睹。我們也覺得很可惜,因為前陣子淨空老法師圓寂,我們就深刻的感覺到更應該要繼承老和尚的志業,勇敢的向前繼續來推動,過去長期以來不斷的來推行的這些工作。逢甲大學也非常榮幸得到基金會的贊助辦這個講座,不只是為我們人文社會學院,或者是中國文學系,也是希望能夠透過我們這個講演,包含即時的轉播,讓不能蒞臨現場的這些來賓也能夠在線上同步的來聽講。我不應該浪費太多的時間,我想首先請悟道法師來為我們說幾句話。

  悟道法師:我們尊敬的系主任(余主任)、朱教授、成德法師、李教授、諸位同學,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很難得,我們的確要邀請成德法師(以前我們都稱他蔡老師)來到逢甲大學做一個開頭,來講有關國學方面的。之前我們李教授他很熱心,他在這裡當教授已經二十幾年了。我們很早就認識了,大概三十年前,在美國,他在念書的時候,他是去念書,我是去打佛七,在達拉斯,家師淨老和尚建立一個佛教會。達拉斯佛教會,每一年都有打一次佛七,李教授當時開車來做義工,這樣結下這個緣。後來畢業回到台灣,就一直在逢甲來教學,已經二十幾年了。

  我們都是受到家師淨老和尚的教化,我們才懂得傳統文化的重要。如果沒有遇到家師淨老和尚長年的講經教學,實在講,我也不懂。聽他老人家深入的,而且身體力行做給我們看,我們才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他老人家在七月二十六日圓寂了,九十六歲。一生可以說都是極力在國際上努力推廣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教的教育。他老人家提倡的就是教育,所有的宗教也要重視教育,不能只有宗教儀式。所以這些宗教要學習經典,經典就是教科書。最近(晚年)他特別提倡儒、釋、道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所以他就教我們淨宗的同修要補習這個功課,因為現在很多人他對中文,中國這個傳統文化很陌生,不認識。就是清朝亡國以後,我們漸漸都是比較偏向西化,對我們祖宗這個傳統文化,的確都很陌生,不認識,當然更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上一次李教授請我來跟何院長、余主任、朱教授交流過,當時我就講,我說現在你們大學大概最冷門的是中文這一系。但是逢甲應該還好,我們剛才看到很多漢字,大家如果有看到,知道這邊(逢甲大學)極力在推傳統的這些文學,這些教育。現在選擇這個科系的會比較少,根據我很粗淺的了解,大概選擇貿易、科技、醫生,這個可能會比較多。但是對中文系這個方面,可能會比較少。為什麼會比較少?因為大家不了解。不了解就是沒有人去規畫、去介紹,怎麼深入的去學習,因此大家對這門課就比較陌生,學習的人當然會比較少,比其他科系少。很難得,院長,我們主任,朱老師他們,還有李教授,很熱心公益,對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傳統文化極力的來響應,希望透過學校學習的風氣來帶動,從逢甲開始。

  家師淨老和尚他要推這個非常的艱辛,首先都是從外國,外國開始,現在在英國威爾士大學漢學院跟休斯校長合辦一個漢學院。在外國辦這個,比在國內,那困難度,大家可想而知。為什麼外國都能夠辦這個,我們台灣,有很多人講現在中華文化在台灣,為什麼在台灣卻不能來把它發揚光大?這個也很值得我們大家去思考的一個問題。因此,我們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大家發心來帶動。當然帶動,我們也是很辛苦,因為大家不認識。但是有認識的,有這個認知的,我們先來做影響眾,希望帶動下一代,進一步大家來學習這一塊。所以學校方面請悟道來參與這個事情,我就很樂意來參與。我們財團法人華藏弘化基金會也發心來護持這一塊,做一個拋磚引玉的工作,希望從逢甲大學來開始。當然我們開始是做一個宣傳、一個帶動,慢慢來接引,這個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

  剛好成德法師,他在家的時候念書也是念逢甲大學。這個因緣,他在逢甲大學畢業的,但是他以前念的不是中文系的,他是資訊系的。現在再回到逢甲來,教學相長,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很難得的因緣。所以今天晚上學校辦「逢甲經典講座」,這個意義非常深遠。今天來參與的,包括我們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功德無量,我們大家發心來帶動,希望從逢甲大學開始。我一直在想,英國威爾士大學,我們師父都可以給他辦漢學院,為什麼我們台灣的大學就不行?這個很值得我們國人大家去深思的。

  好,悟道就不耽誤大家的時間,在此地祝福大家福慧增長,六時吉祥,身心安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成德法師:道公長老,余主任,朱老師,李教授賢伉儷,諸位朋友們,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很榮幸,也很高興,今天能夠在逢甲大學跟大家一起交流中華文化。剛剛我們長老也提到我們都是受教、受恩於我們師父上人淨公老和尚,老人家是教導我們做人最重要的要知恩報恩,所以長老也是很孝順上人,都是以師志為己志,一聽到我們中文系有很好的理念,就全力來支持。自己也是因為接觸到上人,其實在思考很多人生的問題,大家有沒有看過看相的書?像成德的人中很短,大家有沒有發現?像我這麼短也不簡單,所以命中就是福報比較不夠,小時候身體就不是很好。從事上講,這個世間沒有離開兩個字,叫因果,任何一件事都沒有離開因果。當然,假如沒有學傳統文化,不了解這個真相,那可能自己身體不好就開始抱怨,甚至於父母這麼辛苦可能還被我們抱怨都說不定。所以人生明理很重要,理得心才會安。理不明,在這個世間有那麼多求不得,可能就會很多抱怨,抱怨就要造口業,就要造惡業了。所以因為接觸到上人,所以知道要修行。

  所以記得成德是二OO四年剛好到香港去分享課程,後來有錄像就傳到澳洲給上人指導,聽說(因為我不在澳洲現場)老和尚一看,短命相。當然,像成德的師公,在台灣台中教化三十八年,李炳南老師。他的學生,徐醒民老師。這個手機響了,就代表大家一定要認識李炳南老師,這有感應,我要配合做到。李老從一九四九年到台灣,講學沒有中斷,他是孔德成先生的老師,是奉祀官府的祕書。是民國以後封給孔子正傳的子孫的官位,李老在裡面服務,事實上是在教導孔子的後代。他的學生徐醒民老師又接著弘揚中華文化三十六年,所以台中是個福地,有這麼多好的導師在教化。所以李老他們有人生閱歷,一看到學生短命,叫他多做好事,尤其是能出來弘揚文化。因為弘揚文化,假如這個人他接受了,他不只少造很多業,他的人生可以站在五千年老祖宗的智慧之上。他站上去,誰得利益?跟他有緣的親戚朋友可能就會得利益,再來他會成為人家的父母、爺爺奶奶,他的子孫得利益。所以我們今天要學習《群書治要》,為誰而學習?這可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所以事實上,我們自己跟很多人都是有關係的,跟後代子孫更是分不開的。

  上人教過,中華民族的祖先是最愛護他的後代子孫的。為什麼?因為四大古文明,只剩中華文明。因為祖先他很愛護我們,他又有智慧,所以他發明了漢字、文言文,表義的文字。你只要懂得漢字、文言文,你可以直接跟孔子學習。除此一家,別無分號。其他的民族是什麼?表音文字。我們是六書造字。不好意思,今天在中文系,李教授,我有一點在關公面前耍大刀。剛剛我們參觀游翰堂,這個有諧音,游翰堂免費供應願意來寫書法的同學們墨、紙,這是學校對學生的愛護。游翰堂另外一個意思,我們要重回漢唐(你們也配合一下),現在這個社會多需要回漢唐盛世。其實我假如沒有遇到老和尚,我很難相信這個社會會愈來愈好。甚至於我自己後來因為老和尚的關係,從事小學教育,結果擺在我面前,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想到什麼?老和尚教我們《論語》,「見義不為,無勇也」。看到了,就是我的緣,就是我的責任。但是想一想,自己要去利益別人,自己的文化基礎太弱了,所以辭掉小學工作,到澳洲去學習。

  我調查一下,在座是中文系的學生,請舉手。好,很高興看到大家。因為我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文以載道」、「文以貫道」、「文以明道」,所以中文是很有價值的。但是我的,可能過去生造業,所以以前中文學得很差,我都考不及格。我記得念高雄中學,有一次考試,倒數第二名,中文四十四分。有人來問我說:你是講真的還是假的?他說我是不是考四十四分?我說,一樣,去查資料。因為可能高雄中學三十年之後會把它銷檔,就查不到了,是真的考四十四分。所以中華文明它是要透過老師來教導我們。在《論語》裡面,子張問,「善人之道」,善人怎麼修大學之道?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你得跟著老師的腳步,登堂入室。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儒、釋、道得要明師受戒的過來人來指導我們。像我記得高中課本中文裡面有一段話,「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悌」,我那時候看到這一段很難過,因為我都沒哭。但是後來跟著師父上人學習,我們孝心有點啟發、悌心有點啟發,感恩心、盡忠的心,懂得感恩知遇之恩,肯懺除,真的跟我們的本善相應,很自然的流下淚來。就像成德讀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成德念的時候,產生什麼感覺?成德本習氣很重的凡夫,在社會染污很多,苟全性命於亂世。師長不以弟子卑鄙,還給我們學習的機會,能夠改造命運,這個短命能夠透過弘揚文化來積一點福報。當時成德出來弘揚的時候才三十歲,老人家就給自己這個機會,這個是知遇之恩。所以這些文章都會啟發我們本有的性德。

  所以我們今天是經典講座,經典可以開我們的慧眼。我們當前有沒有煩惱?大家現在都如入禪定,大家都沒有反應。有沒有煩惱?有。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有。什麼時候解決?現在。你是放下屠刀,現在。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且我們要有一個認知,問題跟病一樣,愈早治愈好治,拖愈久愈不好處理。大家認同嗎?認同。就好像溝通,我們今天講溝通技巧,早一點溝通,跟拖了二十年才溝通,那當然不一樣了。所以溝通是我們人生的必修科目。我們要去成就協助我們的親戚朋友,一定都要透過言語的溝通。經典開了慧眼,有佛法就有辦法。有老祖宗的智慧,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I promise。我剛從英國回來,念的不是很標準。大家首先要有這個信心,你就願意去學。文化漫步,這個漫步也很有味道。學文化不要狼吞虎嚥,不要囫圇吞棗,更不要走馬看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每讀這一句,每一次讀,感覺領會都不一樣。所以文化要優遊涵泳,身心都放鬆,你會有所領悟。不是記問之學,硬塞很多東西進去腦子裡面,這樣會傷腦筋。所以大家放鬆,Relax。

  老和尚講的一句很重要的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這句話就告訴我們,人假如沒有文化會怎麼樣?剛剛跟大家提到學習,為誰學?成德在逢甲念書的時候,有一本書我從頭到尾有看完,我以前不愛看書,叫《前世今生》。那本書的作者紀錄凱薩琳,她轉世了好像四千多年吧,她都在學習。假如她這一生這個沒有學會,她來生還得再補這個課,出不去。所以有一句話講,「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我們人生不要逃避,不要退縮,因為你一退縮,問題還是存在。一逃避了,就黑暗,那個心念,輪迴心造輪迴業。你要面向光明,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一片光明,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慢慢慢慢相應,內心充滿光明,因為那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諸位朋友,我們認識自己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這個人就是什麼個性,你講認識這個,那不是真正的自己。那是「苟不教,性乃遷」的狀態,而不是我們「人之初,性本善」。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孟子非常擔憂的說到,「飽食煖衣」,吃得飽穿得暖,「逸居而無教」,生活散漫,沒有人生目標,還沒有得到好的教育,「則近於禽獸,故聖人有憂之」。這就是我們的祖先,黃帝,尤其堯舜禹湯,他們在思考的問題,吃得飽穿得暖,沒有教育,不進則退,最後跟禽獸就不是太差別。大家冷靜看看,我們今天假如沒有學文化會變成怎樣?每天都是在享樂,甚至於會忤逆父母,烏鴉都反哺,羔羊都跪乳,為什麼我們天地人三才變成連父母都傷害?香港有一個學者非常感嘆的說,他說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可是沒有學之後,在最近的這幾十年,我們的子孫卻變成最短視的民族。短視到什麼程度?可以為幾千塊錢殺了父母、殺了爺爺奶奶。我們從這一段話去感受,文化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要為自己學習,因為我們冷靜來看人生。有一位夢參長老,他是虛老、弘一大師他們的學生,他活到一百多歲。而且他在監獄裡關了幾十年,那我們想一想一般的人關幾十年會怎麼樣?起痟(發瘋),可能就尋短見了。他在監獄裡怎麼樣?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教我們境界沒有問題,境界障礙不到我們的道。在《孟子》裡面,「文王幽而演易」,周文王在哪裡畫出六十四卦?在監獄裡面。所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家以前有看過武打片,有一個功夫叫金鐘罩、鐵布衫。我們換做人生,任何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不會讓你生煩惱,好不好?好。她已經感受到那個快樂,她比較敏銳,她已經接到那個磁場了,言語是有磁場的。所以老和尚寫了一個墨寶期許我們,「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大家不要抱一個念頭,哪有可能?大家要先相信,其實孔子教我們,每一句經典的話有大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不是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嗎?遇到好的人效法他,你遇到惡緣來了,今天他給我這麼大的壓力、傷害,我轉換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也提升我了。而且我們更明理,他不找別人幹麻找我,還是有因果,冤有頭債有主,所以他找上我,還他,我前世罵他一句話,這一世罵兩句,加一點利息。現在通貨膨脹比較利害,無債一身輕。

  所以《了凡四訓》這一部書很重要,把人生的道理講得很透,人生任何的問題,這一部書都有答案。假如你所遇到的問題,用《了凡四訓》不能找到答案,找我。I promise。好哦!電話是?這個再聊。成德在英國漢學院,大家是找得到,我是有所屬單位的,大家是找得到的。但是千萬不要問我手機,因為我只要飛走,這個手機又用不了。再來我們也有自知之明,因為自己也是成年才學,根基不牢,所以出來跟大家交流一點,趕快關起門來靜心讀書;有一點能量了,再出來供養大家。所以度德量力,自己也要「知道自己有幾兩重」,有幾兩重,進退應對。就像《大學》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是要用自己的明明德學藝,去親民。自己要明明德,自己要修戒定的功夫,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行。當然這是不衝突的,事事沒有礙。自己在靜修的過程,同時可以透過網路再來供養跟我們有緣的人。真的有傳統文化就有辦法,都可以解決。

  《了凡四訓》提到,「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他沒有過失,反而被人家罵,「子孫往往驟發」。這個成德小時候有觀察到,有一戶人家,人家常常就取笑他們,罵他們笨、傻人,他們都笑笑,沒有去跟人家吵架,後來後代挺好的,印證了凡先生說的。諸位朋友你們有沒有無緣無故被人家罵過?有。生不生氣?今天開始別生氣,還要感謝他,他送福報給我們的子孫。所以連被罵都不是壞事,那人生有什麼壞事?所以我們真明理,要在當下開始過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不要好日子不過。剛剛講到我們老祖先留的文字多好,成語多好,「自求多福」,「自立自強」,不要「自討苦吃」。這些成語對我們的人生就很好的指導了。

  剛剛看到那麼多中文系的同學,跟大家分享一個很重要的調查,十九世紀最嚴重的是心臟病,二十世紀最嚴重的是癌症。大家知不知道二十一世紀最嚴重的是什麼?憂鬱症。憂鬱症是心病,要用什麼醫?心藥。心藥是智慧,是老祖宗傳承五千年的智慧,所以中文系不能是冷門,要看得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已經講了《群書治要》好幾句了,大家不用說,這個成德法師什麼時候要講《群書治要》?剛才講的,大部分《群書治要》都有了。

  我們看「從《群書治要》學習溝通技巧」,《群書治要》是唐太宗命令魏徵、虞世南、褚遂良、蕭德言,這些當代的大儒編的,等於當時候所有最有學問的人一起來編這一套書。首先我們得到的啟示是什麼?唐太宗有自知之明,他十六歲就出來打仗,二十七歲登基當皇帝,書讀得少。有沒有給我們啟示?我們也要有自知之明,我看遠一點,我以後是不是一個好的下屬?好的領導?我以後能不能是一個好的父母?我們現在能想到,天天就開始在積累。一般的人都是什麼時候在研究怎麼當父母?有小孩的時候。當然「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但是假如看得很遠,「凡事豫則立」,《中庸》教我們的,事先做好準備。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的學習首先為自己學,跳出輪迴才能真正解決人生的苦,不然在輪迴當中出不去。

  我們今天學《群書治要》,我們知道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我們在做人、做事當中積功累德,都積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可是,假如我們不明白做人、做事,我們說話、做事可能就造業了,所以差很多,差很多。我們又有責任,要教育下一代。我請教大家,我們現在遇到事情,我們腦海裡馬上知道怎麼做嗎?經典怎麼教嗎?假如我們不知道,我們當下我們講話依什麼?我們做事依什麼?所以人生真的沒有比學習更重要的事情,這個學習是學智慧。我們不學智慧,我們每天會說錯話、會做錯事。說錯話,做錯事,那事不見了,事不見了,還有業力。我們今天忍不住脾氣,罵出去了,結果這個事因為我們罵出去了,大家搞得都很尷尬,甚至於事情都進行不下去了。所以古人說,「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所以我們要為下一代學習,甚至於可以說,應該為天下人學習。

  我的師長(老和尚)有一次跟人家打招呼,人家問,法師,您是哪裡人?他說我是地球人,我跟你同鄉,大家一聽都笑了。老和尚的幽默裡面都有智慧,這個也是溝通的技巧。這段不是我準備的,剛好。對!現在人你給他太嚴肅,他可能會有壓力,有時候幽默一下,比較放鬆。老人家這個就在提醒我們,現在是地球村,哪一個地方出了問題,其他地方都會受影響。我們想一想,現在整個世界面臨的挑戰那麼多,怎麼解決?拿什麼解決?現在只有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下來,五千年。所以英國湯恩比教授,他強調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要靠東方孔孟學說、大乘佛法。他講這句話的時候,大陸在文革,他還是有這樣的信心,他是研究全世界歷史文化的。所以老和尚也是期許我們,我們身為中華兒女,我們的祖先有五千年的智慧,我們應該是來這個世間救世。其他的人,其他的民族他手上沒有這樣的法寶,可是我們有,我們只要肯學。顏回說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成德也是拋磚引玉,中文都考不及格的,學了,還可以供養大眾一些心得。真的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所以諸位中文系的同學,你們能救世,憂鬱症的人很多,都要透過這些經典的智慧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了凡四訓》說的,「法者」,這是正法,知道是正法,「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他要開智慧眼,得要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而唐太宗他有自知之明,我們現在要回到自己的人生跟本分,我能扮演好這些角色嗎?假如不行,我現在要趕快學習。而《群書治要》是依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個綱,跟這個相應的把它選出來。怎麼選的?在一萬四千多本書裡面,挑六十八本。大家現在腦子裡有沒有浮現一個影像?好選嗎?好不好選?不好選。你看我們現在這麼輕鬆就有這本書了,其實這本書可不容易,多少人的心血挑出來六十八本,而且還要在六十八本裡面再挑精華。可是這一套書在宋朝就亡失了,幸好有一個出家人,日本的出家人把它抄回日本去了。後來還成就,在中國是成就「貞觀之治」,在日本也成就盛世。這一套書在嘉慶要登基前,日本進貢回來了。不然這套書,在東土不見了。

  這套書可以治理大唐,能不能把我們的家庭、把我們的企業團體治理好?鐵定可以的,只要我們真正認真去學。我們看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這個時代,人心有千千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感覺身體,現在慢性病,我那天聽一個朋友說,過幾分鐘就有人得癌症,甚至就有人離世了,這個數字滿嚇人的。身體有問題,心叫憂鬱症,愈來愈多了,身心的折磨。家庭,離婚率升高了。父子,像親情、倫常的衝突,甚至於是父子、兄弟上法院去了,常有的問題。社會,犯罪率提高了,社會衝突不是好玩。國家,甚至世界,環保問題。這都是我們當前面對的。從問題相上看,好複雜,好不好解決?你從相上看是很複雜;從根本,就是人心的問題。這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人利欲薰心,所以才衍生這些問題。為什麼《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人心接受教育了,「君子喻於義」,真的有義,不是利欲,這些問題自然就化解掉了。從根本上看,並不複雜。但是我們現在,假如沒有傳承老祖宗的智慧,幼兒園教什麼?競爭,把人教成什麼?「小人喻於利」,教錯了。我記得十幾年前到大陸弘揚文化,流行一本書叫《狼文化》。當然牠狼有一些特質,牠團隊精神這一些的。但是怎麼沒有出一本書,如何把孩子教成堯帝、舜帝?教成孔子、孟子?有嗎?四書五經。就在那裡爭論要教成狼,還是教成羊,沒有人說教成人。人地人三才,可以效法天地的無私,過上非常有意義的人生。

  所以我們今天來學習,是來解決個人身心、家庭、社會種種問題。我們想一想,這些問題跟溝通有沒有關?有關。溝通不好,憋在心裡,身體會生病,是吧?尤其現在癌症,這種疾病,與飲食,這些都有影響。影響最大的是什麼?心理的情緒。假如能夠很好的溝通,可能這些問題也會化解掉。我們先用一段老和尚的教導,來感受一下言語的力量。老人家教導我們,「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都是一句話;「抱怨帶來記恨」,你怨他,他也怨你,你也沒有做得比我好,抱怨帶來記恨,「寬容乃是智慧」,我們用智慧去面對人生的這些境界。「少說諷刺的話」,不要去揶揄人,不要拿人家開玩笑,拿自己幽默幽默可以,要尊重別人。少說諷刺的話,「多說尊重的話」;諷刺顯得輕視別人,「尊重增加了解」。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少說傷害的話」,我們有時候火上來了,好像那個話就一定要講到對方嘴巴停止,就盡挑那個會講到對方語塞這樣的話。人講到別人都接不上你的話,損陰德,我們要厚道,不能刻薄。所以「少說傷害的話,多說關懷的話」。這個都是一念之間,言語就不一樣。「傷害形成對立,關懷獲得友誼」。

  「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我們身為一個團體領導人就感受感受這樣的言語表達、溝通方式,我們說天壤之別。可是這個天壤之別往往是一念之間,我們那個心念能不能轉過來,從抱怨轉成寬容,甚至轉成不要去看他的不好,說他的好。因為人都有良心,他做得不好,你包容,不要批評;他做得一點好,你還稱讚他,他就歹勢(不好意思)。我們學中華文化,首先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你有這樣的信心,你才會有一種力量。假如我們對人沒有信心,我們一定都是用成見在看著人,他不可能,他無法度(沒辦法)的。那我們傳遞過去的這種能量,能量看不看得到?看不到;存不存?存在。我們學文化的人,看事情要入木三分,要不只看到看得到的,還要看到看不到的,而且告訴大家,看不到的往往比看得到的重要。

  有一個企業家叫稻盛和夫,大家聽過嗎?有。我看企業界沒有人比他成就更高的,他是「經營之聖」。可是他告訴大家,我這些經營的理念,都是跟中國人的祖先學的。他沒有說,我自己的,或者我們日本的,他說這是中華文明裡面學到的。他看事情,我們去感受一下,他都更看到那個看不到的。我們現在工業革命以後,不知不覺物質化了。我們往往最在乎的,就是那個眼前我摸得到的那個東西,但是忽略了看不到的。就像孔子在《論語》裡面說的,這也是《群書治要》的。子貢問夫子為政,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接著,子貢很會問問題,老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這三個要去掉哪一個?孔子說:「去兵」,就是去軍隊。接著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說:「去食」,食物去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任看不看得到?它是不是存?它存在。說實在的會看的人看得到,你說一對夫妻走出來,他是互相敬愛、互相感恩,還是同床異夢,看不看得出來?你假如心靜下來去觀察,是觀察得到的。

  這個在歷史當中都有,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將軍,這個在《四字鑑略》裡面有。我們也會利用時間,專門研究《四字鑑略》,有機會跟大家講一下,創造奇蹟。他們的軍隊少得可憐,抵擋匈奴大軍。抵擋到什麼?馬糞把它擠出來水喝;馬革,皮帶拿下來啃著吃。匈奴大軍不知道是他的幾十倍、幾百倍的軍隊,打不下他們,他團結。民無信不立,這些老百姓跟他們完全依靠信任。所以一個家庭不是說你們夫妻收入好高,孩子都是讀名校,家裡的人互相不信任,很可能明天就離婚了。但是這對夫妻,二人同心,哪怕現在比較貧窮,都可以看到十年、二十年之後,一定會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們練一個能力,看事情要看到更深入,更重要的重點。

  稻盛和夫說,一個企業要有制度,制度看得到,是公司的基礎,可是更重視人心。這個企業的向心力,重視物質的激勵,因為大家要生活,可是更重視精神的激勵。人才,才能很重要,更重視人品。他的見地不一樣。我們的祖先在經典裡面都是教我們怎麼判斷,什麼是根本,什麼是枝末;什麼是先,什麼是後,包含講話,也都要知道先後。比方說,我們今天要去勸一個人,你一見到他,你哪裡有問題。你看他一聽會怎麼樣?我做得要死,你還嫌我。我做那麼多了,劈頭就是嫌。出言要順人心,調劑人情,發明事理,因為你先肯定他的付出,先美其長,他一聽,很歡喜,你有肯定我;他心裡一歡喜,你要勸他的話,就很容易接受,善言易入。這先後很重要,因為你肯定他的時候,讓他感覺是你是為他好的,你是認可他的。所以人心看不到,但是我們要敏銳到能感受。

  剛剛跟大家念的這一段,這裡講一個故事。在戰國時候,齊國侵略趙國,當時候是趙太后執政,可能孩子還小。結果要向齊國討軍隊來支援,齊國開出條件,你的小兒子長安君要到齊國做人質。結果趙太后很疼這個小兒子,對著大臣們說,誰敢再來提這件事,我就吐口水在他臉上。這樣的情況,左師觸龍,觸龍這個大臣他就去見太后。太后就很凶等著觸龍來,觸龍年紀很大,老臣,但是還是盡力,小步小步跑,雖然很緩慢。然後就看到太后,太后,我很關心妳,很想來看妳,妳看我現在行動都不是很方便。結果太后說,對!我現在也都是車子,我自己也沒什麼體力走路了。他說,太后,妳走路很少,那妳一定吃很少。人不運動的話,食欲也會愈來愈差的。你都坐在電腦桌前上班,氣血不通,沒胃口。今天不是講中醫。中醫要學,你學中醫,你的子孫他的身體好,本錢很厚。他學習有體力,他有加足他的體力,贏在起跑點上,這其實是重點。

  太后,妳這麼少運動,妳吃得少。對,現在都吃點稀飯。太后,我現在都出去運動,逼自己要走多長,妳也要走。太后說,我走不動了。她本來很凶的,想說觸龍要來說服我,是吧?聊到這裡的時候,臉部放鬆了。大家知道怎麼溝通?先關心。當然,他真誠關心,不是假的。「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我們今天來學習溝通技巧,技巧是枝末,什麼是根本?心。我們是不是真誠?我們是不是真為對方好?不然學了一大堆技巧要幹什麼?我的業績。你第一次用技巧達到你的業績了,可能對方不需要的東西你也賣了很多,一次、兩次,人家不是傻子。人家又不傻,你這樣反而把這個信任關係,最後人家也不信任了。而且說實在的,這又是一個溝通技巧,就是溝通要順勢而為,順著剛好有這個機會。

  這是孔子有一天,魯哀公就來問孔子,房子往東邊建,會不會不吉祥?孔子怎麼接話?天下有五件不吉祥,房子往東邊蓋,沒有。明明就是問一件事,孔子馬上怎麼?順勢,因為他是國君,影響的子民很多。今天孔子說:國君,來這裡坐,我跟你講講道理。國君:我今天剛好有事,走了。是吧!剛好,順著他的話,順勢。哪五個不吉祥?第一「損人自益」,你自私,損害別人,享自己的利益,「身之不祥」。為什麼?因為福氣,福田靠心耕,我們想著去損害別人來利益自己,我確實賺到錢了,但是命裡有時終須有。但是假如用不好的心跟手段,已經把福報打了半折,打了好幾折了,這叫小人冤枉做了小人。但是世間,假如這些道理我們沒有看深入,我們很可能去羨慕這些用計謀的人,那就學錯了。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就冤枉做小人。他帶出來第一個「損人自益,身之不祥」。再來「棄老而取幼」,一個家庭裡面,你只關心小孩,不關心父母,「家之不祥」。孝悌為傳家之本,結果你都不賢孝,那你的孩子學到什麼?不只沒學到孝道,學到自私。

  「釋賢而任不肖」,任用諂媚的人,賢德的人不用,「國之不祥」。其實一個團體也是一樣,人存政舉,用到好的人,那事就辦起來了;人亡政息,為政在人。再來「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整個社會風俗不吉祥。少年人有少年人的想法(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我們管不了了,我們責任一下就推掉了,老的不教,下一輩學什麼?跟電視、跟網路學,跟殺盜淫妄學,那還得了。「聖人伏匿」,聖人不出來了,或者他的教誨沒有人信了;「愚者擅權」,愚昧的人、誑妄的人,站到講台上去了。有,在西方經濟學方面,那是頂尖的專家,他講了一句話,「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這在教科書裡面,影響多少人。在企業說,我賺錢,天經地義。污水都排到河川裡面去了,你看那些要重新再把它恢復清淨,都不知道要花多少錢。所以錯誤的思想觀念,影響太大。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現在培育予他人,或者是培育我們孩子的思想觀念對不對?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我們要愛孩子,我們也得要有智慧,不能順著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因為我們是非善惡、邪正利害,我們還不能完全判斷清楚。所以我們看孔子順勢而為。跟人談話也是一樣。為什麼我們祖先都傳承茶道?茶道:來來來,啉茶(喝茶),啉茶(喝茶),那個茶香一起來,精神可以放鬆(不知道有沒有研究),那種氣氛就讓人放鬆,好談話。你一杯水也沒有,來來你們坐,我今天有件事要跟你們講,大家都很緊張,你看這個氛圍。氛圍是存在的,大家可能看不到。

  所以趙太后她的氣勢,透過觸龍關心她的身體,她放鬆了。接著觸龍就說,我有一個小兒子舒褀,他今年十五歲了。太后,能不能給他個位子,可以守京城,守京都。我都快入土了,在我入土以前,希望能把他安置好,就求太后。太后說,沒問題。接著太后就說了,男人也會這麼愛自己的小兒子?觸龍說,很愛,超過女人。太后說,沒有,沒有,沒有超過女人。接著觸龍就順著,講到自己小兒子了,長安君就是太后的小兒子。接著就跟太后說,太后,我覺得妳愛女兒超過妳的小兒子。妳女兒現在是燕國的王后,妳比較愛妳那個女兒,妳不愛這個小兒子。太后說,沒有,我比較愛我這個小兒子。太后,妳看,妳要把她嫁出去的時候,妳看妳都很難過。然後每一次祭祀,妳都幫她祈福,希望她趕快生孩子,燕國以後的國君都是她的後代。妳看妳多為她長遠著想,但是妳沒有為妳這個小兒子長遠著想。妳看看我們趙國的歷史,開國的這些封侯的人,甚至於比我們早三代的人,封侯的人,現在他們的子孫還有爵位嗎?都沒有了,都沒福報了,為什麼?因為他坐那麼高的位子,他對國家沒什麼貢獻,最後他就做不了。

  講到這裡,趙太后就聽懂了,這個小兒子假如去了齊國,這為整個國家去做人質,功勞大不大?很大。太后聽到這裡,你去辦吧!這個是一個溝通的例子。最重要的調劑人情,人心覺得你是關心他的,為他好的,發明事理,重要的道理一講,他接受了。我們可以去思考思考,我跟親戚朋友的溝通,有沒有很好的效果?他的問題出在哪裡,我們有沒有曾經這樣去反思過?這個也是《群書治要》的精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曾經做過的事情,假如我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我們以後遇到相似的問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所以曾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他會反思,我今天的言語行為有沒有不妥當的。不然我們的生命都放在那些重複的錯誤裡面,惡性循環。惡性循環到最後,我們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其實是我們應該要重視,總結人生曾經走過來的路。

  我們今天談溝通,成德以一句《弟子規》的經句來衍生出溝通其實要注意哪些重點?這個經句很精彩,「親有過」,父母親,親人有過失,「諫使更」,勸諫,連父母我們也要勸諫。不是說什麼都要順著父母,那父母假如去作惡,怎麼可以順?我們祖先沒有愚孝,這個《孝經》裡面就有講到。所以「諫始更」,就是我們今天去勸、去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是為對方好,這個目標隨時不能變。我們有時候溝通,溝通到最後變成吵架,因為那個目標忘記了。再來我們溝通還要注意態度,「怡吾色,柔吾聲」。心很真誠,顏色很溫和,語氣很和緩、和氣,氣和辭婉,用的辭怎麼樣?委婉,不會很衝。古人這些句子都是總結他的人生經驗,總結得很細緻,所以「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勸了沒接受,「悅復諫」。每個字都很有味道,悅,下次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勸要看時機,機緣成熟沒有?「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我們想說覺得我很直,結果你要提醒對方的時候,旁邊還有人,你啪就出去了,尷尬了,甚至於對方就很難接受了。可是當我們的動作是,特別只有我們兩個,他首先已經體會到你給他留面子。所以時機點、場合,不能不考慮。

  時機有時候還有我們的這一塊,心平氣和才能言,是吧?假如我們氣已經動了,還要溝通嗎?那可能不會有太好的效果。所以我們跟一些為人父母的也交流到,要教孩子的時候,不要發脾氣。你脾氣已經上來了,先不要教孩子,不然適得其反,孩子只會記得什麼?爸爸媽媽發脾氣,很凶。我講的每一句都很有道理,都忘記了,他的感受太強了。所以,悅,時機;復,ㄧ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勸。代表溝通要什麼?耐性。我都跟他說好幾遍(都講好幾遍),有人耐性不夠的,前功盡棄。我們就不說勸別人幾遍,請問大家,爸爸媽媽勸我們最多次的,我們那個習慣改了沒有?沒有。我沒叫到姓名,修行人就是要不自欺。這裡又牽扯到一個重點,處世的重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父母勸我很多次,我都還沒改,為什麼我們勸兩次、三次就要人家改?應該是對自己嚴格,嚴以律己,叫忠;寬以待人,叫恕。孔子所講的一切教誨,用這兩個字貫穿,「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所以我們剛剛說的,溝通技巧要建立在什麼?我們是真心,是真誠,是無所求。不是被自己的欲望、利益的目的去溝通的,所以清淨,不是帶有自私自利在裡面。平等、恭敬、尊重,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才有效果。就像剛剛說到的,「少說命令的話」,要尊重別人,「多說商量的話」。「命令只是接受」,他接受,好啦,好啦!你走了之後會做嗎?不一定,人家心裡不服。「商量才是領導」,一商量,大家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集思廣義。所以平等、恭敬,還有要正覺,就是面對境界很清楚。每個人現在心的狀況,比方說,《群書治要》裡提到,「君子信而後諫」,就是他信任你了,你勸他的時機才成熟。「未信,則以為謗己也」,還不夠信任你,你講他,他覺得你是看他不順眼,你是毀謗他。所以這個我們是很清楚能不能講,不是講完之後才後悔。還有慈悲,就是真正為對方好來溝通的。但這個時代,我為你好,裡面夾雜著強勢。有一句話叫「愛你沒商量」,強迫中獎,你說那真的是慈悲嗎?真的是為對方好嗎?他裡面有控制,讓人(對方)就不舒服了。所以我們有真心,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大家有沒有經驗,你要去跟一個人溝通,你就是很真誠去,結果講著講著很多靈感就出來,對方聽了也很能接受。這個儒家講,「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其實方便從哪裡出來的?從慈悲出來,慈悲跟方便不是二。其實溝通技巧跟真心也不二,分不開的。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首先第一個,我剛剛提到的,「悅復諫」。甚至到「號泣隨,撻無怨」,就在最壞的情況。你看古人這些句子很有味道,最壞的情況都能接受,那其他的就都沒有問題了。這個也是唐太宗有這個事例,他是有一次他的父親堅持軍隊要怎麼走,他覺得這樣下去會全軍覆沒,可是怎麼勸,他父親都不接受。他一個大男人,就坐在地上哭,啊!就哭哭哭,結果那個動作讓他爸爸就被他感動了,後來就改變了。不然很危險,他號泣隨。甚至於父母不了解,他也不埋怨。甚至於父母不了解,你好意,父母打你(他也是有情緒),不跟父母親計較。

  我們從溝通的目的,很可能是要建立共識,或者解決問題,或者消除一些誤會、隔閡,或者促進了解。就是我們要去溝通,目的是什麼,我們隨時都要很清楚,不能走著走著把那個目的忘掉了。我們思考一下,我們曾經的溝通達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出在哪?比方我們可能內心裡面有急於求成,要達到我的目的,那你就不清淨,你就不是真的為對方好,「勿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可能就適得其反。或者自己的我見太強,都要去說服對方,也不傾聽人家講話,交不了心。這些情況一出現,就溝而不通。甚至於講一講,對方的態度不是很接受,我們馬上就畏難,就打退堂鼓了,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其實溝通是要很有勇氣的,內心這些擔憂什麼都要能放得下,我們能夠勇於及時去溝通。

  甚至於我們自己在溝通的過程,有沒有表達清楚?所以孔子四科教人德行擺前面,再來則是言語,言語也要學,但是它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礎上。甚至於我們在溝通以前,並沒有客觀了解情況,這個時候我們一講,對方會覺得你不了解,你誤會了,這樣可能溝通的效果也不會太好。所以我們這個溝通的心態,剛剛我們說的,用真心來溝通,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來溝通,從這個心衍生出我們溝通的一些技巧來了。好像時間到了。

  我們這個就談慈悲的心,為對方好的心來溝通。剛剛也跟大家提到忠恕,《群書治要》也提到,「躬自厚」,反省自己比較厚、比較嚴;「薄責於人」,對別人比較寬恕;「則遠怨矣」,人家就不會埋怨你。假如你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這個人家不能接受。舉一個松下幸之助,他公司有一個工廠燒掉了,結果那個廠長不在;燒掉了,應該損失很大。但松下幸之助他知道了這個事,去了解,這個廠長的媽媽生病了,廠長是去醫院看她。然後對這個廠長的調整,就是調職,因為廠燒掉了,沒有降他的職。然後跟他講,你媽媽都已經病那麼重了,我們都沒有關心到,還給他致歉。人心都是肉做的,大家想一想,這個員工什麼感受?他要求自己「躬自厚,薄責於人」。我想這個員工可能這一輩子都會在他那邊幹。你說燒掉一個公司,損失多少錢?假如這個老闆是都把錢擺第一,我相信他就不會這麼做了,他可能就發脾氣,就炒廠長的魷魚,那這個發展就截然不同了。那大家想一想,全公司的人聽到這件事,什麼感受?那鐵定都被他老闆感動了,他很真誠,他有反省自己。所以這個贏得的是人心,是一個企業的向心力。

  剛剛跟大家有提到,我們面對境界清楚,是覺悟。你在談話的時候要清楚,「時然後言」,時機到了沒有?到了,再講,「人不厭其言」。《論語》裡面又提到,我們侍奉領導有三個過失,「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還沒到時機就講,是太急了,太浮躁;「言及之而不言」,該你講話,你不講,「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也沒有看到領導的臉色,現在的狀況不適合講,你還是講,「謂之瞽」,瞽就是眼睛看不清楚,這三種情況都是過失。包含,孔子又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個都是面對人他很清楚。《格言別錄》裡面講,「教人以善毋過高」。我們有時候說我都為他好,他怎麼都不聽我的?有時候我們可能太高了,要循循善誘,不能一下要求那麼高,他覺得他做不到。「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你在提醒他的時候,也要看著他的眼神,你這些言語他的接受度到哪?你不要講到他都沒信心了,也有可能。

  好,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感謝大家今天的參與。阿彌陀佛!感恩,祝福大家,我們得到《群書治要》的法寶,能夠身心安康,家庭幸福,福慧增長。好,謝謝大家。

  朱教授:聽成德法師開示,確實有如沐春風之感。從儒家所談到的,以真心起頭,所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連結到佛家,「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清淨平等覺。我相信大家聽今天所說的,從《群書治要》來學習溝通技巧都意猶未盡,幸好我們還有下星期的講座,從《群書治要》談企業管理之道,也牽涉到培養我們大家具有的領導統御的能力。能力或是技巧都是枝末,發心、動機才是根本,所以我們非常期待再下一次成德法師繼續給我們這方面的開示。我想在最後這個時刻,我們就是請主任,我們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系主任,余美玲余主任來頒發感謝狀。

  余主任:謝謝成德法師精彩的演講。剛剛開場的時候,悟道法師講一些話也給我很深刻的感受。因為還沒開始之前,我們是在游翰堂那邊用餐,游翰堂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一個環境。我們逢甲大學中文系很強調六藝的文化,我們在那個地方寫書法,還有繪畫,甚至有茶道,甚至有古琴的教授。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也趁這個機會給我們做個推銷一下。我剛聽到一句話很受感動,就是說,今天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逢甲大學做了這麼好的游翰堂,其實也都是為了我們的學生。所以我們逢甲大學中文系以經典、文學、藝術,跨域創新、應用做為一個精神的指標,我們營造一個這樣的環境。接下來我們有研究所的推甄,各位光是看我們很用力的在推動這些,這樣的一個演講,我相信我也可以跟成德法師講,I promise。如果你進來我們逢甲中文系研究所就讀,I promise,你一定會有大大的收穫。好,在這個地方再次感謝法師。

  朱教授:好,今天的演講到這邊圓滿結束。下禮拜因為我在台北出差,李瑞陽教授來幫忙主持,成德法師下一次的講題。好,謝謝大家。

  有任何招待不周之處,請多包涵,或者說線上的聽眾,他們有什麼意見,我們今天都已經接到,也希望做為日後改善的依據。後面如果大家有需要簽到條的,實習條的,或者說要到哪個地方去方便查什麼,這邊有工作人員來協助大家。好,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