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祖的當代意義 蔡禮旭老師主講 (共一集) 2014/4/6 香港國際機場亞洲國際博覽館 檔名:55-085-0001
尊敬的諸位法師,王會長,諸位貴賓,諸位長輩,諸位家人們,大家早上好。首先非常榮幸,也感謝我們主辦單位給禮旭這一個學習老祖宗教誨的機會,還有也是懺悔自己的機會。因為我們老祖宗有五千年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理念、方法、經驗,還有成效,隨著學習才能不斷的體悟到它的博大精深。就像我們這一次祭祖的活動,祭祖的深義就是讓人飲水思源,不忘自己的根本。當一個人的人格當中有不忘本的態度,他的恩義之心、道義之心、情義之心,以至於為國家民族、為家族忠義之心,都會隨之自然的流露出來。所以祭祖它含有高度的教育智慧。所以感謝給禮旭這個學習的機會,也是自己懺悔的機會。因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當中,也是沒有很好的學習承傳我們中華民族祖先的教誨。
回想自己在念中學的時代,都還比較崇洋媚外,甚至於自己書桌前面貼的還是逞強鬥狠的電影明星的照片。自己在想,假如那個時候貼的是孔老夫子,貼的是我們軒轅黃帝的聖像,可能自己人生就少走很多的彎路。而懺悔除了後不再造之外,更重要的自己要勸更多的年輕人、更多我們後輩的人,都來好好的認祖歸宗,都來好好的珍惜祖宗的教誨,讓我們人生的彎路不要讓後面的人再走了,讓他們能夠站在我們祖先五千年的智慧來經營他們的人生,那這樣我們才配得上做人家的長輩,做人家的老師、做人家的父母,都應該有這樣的責任。
我們最要感謝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萬姓祖先,因為《易經》把天地間非常重要的真理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的祖先是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全部都是聖人,所以聖人的後代才能淵遠流長。在整個世界,四大古文明只剩下我們中華民族,這個不是偶然,這是我們祖先的聖德在庇蔭著我們,祖先的智慧在引領著我們,而且祖先跟我們是隨時在身旁守護幫助著我們。《三字經》其實已經點出了這個重點,我們都很熟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個竇燕山先生他叫竇禹鈞,事實上他的人生本來是非常糟糕的,他造了很多的惡事,三十多歲都沒有孩子。因為沒有德行,沒有辦法有很好的子嗣。結果他在夢中夢到了他的爺爺(我們的祖先在夢中點化後代),他的爺爺告訴他,你的壽命只有四十六歲,而且無德,所以沒有子嗣,我們竇家就要斷在你的手上,你要趕緊好好的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一個人最大的福分、最大的善根就是聽父母的話、聽祖宗的話、聽老師的話,他的命運就可以改變過來了。
而且我們要知道,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一個孝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這個老是上一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我們整個家族,從祖先到後代子孫,是一個整體,所以是一個孝字,是不分的。所以我們今天的覺悟就會帶給我們後世的子孫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愈早覺悟,愈早有智慧,就可以造福於後代人。
竇燕山從那一天之後,他就盡心竭力斷惡修善。曾經他在路上撿到很多錢,他就守護在那裡等失主回來。因為這麼多錢可能會維繫到一個家庭的安危,可能這個沒有找到的人都會焦急萬分,甚至會尋短見,都有可能。所以他能夠感同身受,在那裡守護很久,最後那個人回來,失而復得。而他更重要的,他辦學校,教導自己的家族,還有很多的貧窮的人,學習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積了很厚的德,最後命運改變,生了五個兒子,而且都非常有成就。所以這個記載在《三字經》當中,「教五子,名俱揚」,本來沒有孩子的,現在轉變命運,結果整個家族都興旺起來,這是得到了他祖父的庇佑。所以祖先,只要我們非常的誠敬就能感得他們給我們的點化。
這個不只在古代是如此,現代亦如此,因為真理它是超越時空的。在新疆,有一個老師,她也是教學的,她在一個藝術學校。她的老闆非常認同傳統文化,送給他的員工很多的光碟跟書籍,而且是免費的。這位老師她一聽到免費的,就拿很多,拿了沒有看,都放在床底下。突然有一天,她三歲的女兒告訴她說,「媽媽,昨天我夢到死去的爺爺(就是她的公公),爺爺讓我告訴妳,妳床底下那些書跟光碟趕快拿出來看,尤其裡面有一本《了凡四訓》一定要看,那個是改造命運的。」這個老師非常驚訝,因為她女兒根本不知道她把這些光盤、書籍是放在床底下,而她的已經往生的公公來點化她。剛好那個時候這位女老師正打算要跟她的丈夫離婚,所以祖先有感應來指點她。後來她學了之後,現在家庭也很好。
所以我們要堅信我們的祖先是有聖德,隨時護佑我們。就像我們這次的八千人的法會,我想祖宗在天之靈冥冥當中也都在加被我們。像我們這次的主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祀的當代意義」,而慎終追遠這一句經句,大家知道是哪一位聖哲人說的嗎?是我們曾子曾夫子說的。曾夫子他是傳《孝經》,祭祀本身的精神就是孝道。這次我們祭祖大典的主祭官就是我們立法會曾鈺成主席來主祭,這個冥冥中都有我們曾夫子的護佑在其中。香港是銜接整個世界一個非常好的舞台,所以這次八千人的祭祖大典,我們相信八千人一心,這分孝思、這分飲水思源之心一定會帶動整個中國的祭祖風氣,以至於帶動海內外(我們還有很多來自各地的同胞們),甚至是帶動世界。因為我們香港的華人英文講得很好,English is very good。
我們身為中華兒女,我們首先要學什麼?學老祖宗的教誨要能契入,首先要學老祖宗的存心、老祖宗的胸懷。我們看經典裡面,祖宗都是以什麼為存心?天下為懷。像《大學》一開篇就講,「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就告示著我們中華子孫,人在這個天地之間,在這個天下,都要想著怎麼利益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有這樣的胸懷,就能跟老祖宗心心相印,這個經典很容易就印在自己的心田裡面。
我們也看到這個世界,在這一百多年來,功利主義橫行。在英國有一位大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教授,他研究全世界的歷史文化,在全世界非常有權威,他就講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所以湯恩比教授這句話就告訴我們,要解決二十一世紀人類的問題,唯有靠中華的傳統文化。大家聽清楚沒有?唯一有的方法在我們中華兒女的手上。孔子教導我們,見義要勇為,見義不為就無勇也,人要有承擔,不能見死不救。我們都知道,假如見死不救,這是很傷自己的性德,這個人生是會墮落的。我們既然遇到了這個大時代,我們想起孟子的教誨,「當今之事,捨我其誰」,應該把它承擔起來。孔子也期許我們知命,知道自己這一生的使命、天命,才是君子,才能契入聖賢。我想應該有很多的長輩朋友們,當您聽到湯恩比教授說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華文化可以解決,您當天晚上有沒有睡不著覺的,請舉手?有沒有突然明白了這一生要來投胎,要跳下來以前,為什麼跳下來,終於搞清楚、搞明白了,有沒有?假如有,這叫開悟了。
我們師長老人家釋淨空老教授常常期許我們,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能白來世界一遭,應該「留取丹心照汗青」,要對家族、要對社會國家民族,以至於世界、以至於我們儒釋道的聖教,有所貢獻,這樣的人生才是充實,才是有意義。既然是要影響世界,那我們香港的華人英文這麼好,就責無旁貸要帶頭來做。你們沒有鼓掌,好像我強迫大家。而且我們老祖宗非常慈悲,現在全世界最完整的人類智慧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來的而已,其他的古文明都斷了。《四庫全書》有一千五百本,非常完整的記錄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經驗。所以我想中華文化它是世界遺產,我們的祖先希望造福更多的人類。
孟子也告訴我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要順勢而為,抓住機緣;「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你雖然有耕種的農具,也要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才能夠很好的去耕耘。所以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整個中國的發展,必然會關注整個我們中華的文化,尤其像我們這樣祭祖的典禮,會讓外國人了解到中國是萬姓祖先。依照中國科學院袁義達教授還有杜若甫教授他們的統計,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姓氏,在《中華姓氏大辭典》當中,有二萬三千八百多個姓氏。而且這麼多的姓氏,這麼多的種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都是維持大一統的局面,這個在全世界歷史當中找不到。所以他們非常的好奇,怎麼這個民族可以大一統這麼久,而且是安定的社會?他們真的派了科學家來研究,最後的結果是說,可能是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而這個家庭當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孝道,就是祭祀祖先。所以這個祭祀,我們在清明、冬至這兩個日子當中,這是古老而悠久的節日,我們都是以非常虔誠崇敬的心來祭祖,能夠展現我們民族的凝聚力。
我們老祖宗的教育智慧,他用三個設施來把人最重要的思想觀念、最重要的人格特質把它建立起來。第一個就是宗廟,就是祠堂。祠堂就是祭祖的,重要節日的時候祭祖,平常是拿來教育子孫私塾的教室。第二個設施是孔廟,第一個設施祠堂教我們孝道,第二個設施孔廟祭孔,教我們尊敬老師。這孝敬之心就是一個人的大根大本,有孝敬了,他的德行、他的學問就有根,根深就葉茂。第三個設施是城隍廟,教我們因果教育。我自己是在高雄長大,我們高雄有一個蓮池潭,它有一個設施叫龍虎塔,我們小時候都去過,那個龍虎塔裡面就是地獄變相圖。我們看到造惡都會感這樣的惡報,所以從小回想那些鏡頭,就覺得壞事不能夠做。所以三種設施,宗祠教導倫理孝道,孔廟教導道德,城隍廟教導因果。有倫理道德,人們恥於作惡,有羞恥心;懂得因果,人不敢作惡,就有敬畏的心。用三種設施就成就一個人健康的人格,這是多麼高度的智慧,我想這些智慧都應該帶給全世界。
剛剛我們已經講到,我們學習老祖宗的胸懷,以天下為懷,發了很好的大願,下手處在哪裡?經典也告訴我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要造福於天下,「先治其國」,先把我們的國家做好,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的榜樣。「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要把國家治理好,首先要把自己的家治理好。「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我們當父母的人自己的修身要好,給孩子做榜樣,才能夠齊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先誠其意」,修行修身從這顆心開始修起。「欲正其心,先致其知」,我們先要明理,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我們先要格除我們嚴重的習氣,這些煩惱要把它放下,煩惱輕了智慧才會長。
所以要利益天下的下手處,最根本的在格除我們的習氣。首先我們要深入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要先格除我們傲慢的習氣,要提起誠敬的心,對老祖宗的智慧不能有懷疑。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師長釋淨空老教授非常慈悲,希望我們重視印光大師這句教誨,在後面又加了,「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可見誠敬之心是能夠入聖教最重要的基礎。我們不只聽我們老教授這樣的教誨,更要從他的教誨當中體會他老人家的苦心,我們就會如貧得寶,把每一句真正放在心中去落實了。
剛剛一開始也跟大家有講到,今天也是自己懺悔的機會,我們在成長的過程都曾經有誤區,都覺得好像老祖宗的東西已經過時了,甚至於覺得這個祭祖是不是有迷信的色彩。所以這些念頭都很折自己的福報,這個傲慢變成不懂老祖宗,還瞧不起老祖宗。我也非常感恩祖宗保佑,讓我遇到我們老祖宗的教誨,能夠把這個錯誤的觀念轉過來。其實,老祖宗為什麼它可以傳五千年不斷?因為它是真理,真理是超越時間跟空間,不可能會過時。就好比一棵大樹,五千年的大樹,它頂立在天地之間五千年,只要把它的根本掌握了,把營養都加在根本上,它每一年都開新枝、新芽。所以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代代都出聖賢,就是每一個時代都開出燦爛的新芽跟花朵。
可是我們冷靜看到我們現在這幾代人,尤其到我們這一代,要聽到孝子這個名不容易了,再到我們的下一代,幾乎見不到了。曾經在監獄裡面,是在海南監獄,我們張發廳長,在他的願心之下,整個海南省的服刑人員全部都接受老祖宗的教誨。其中有一個服刑人員學了之後很懺悔自己,他是吸毒,他父親來看他,他看到父親很懺悔、很激動,他就跪下來給他父親磕頭認錯。結果他父親很緊張,就對那個幹警講,你們把我兒子怎麼了,他怎麼變成這個樣子?我兒子已經很好了。他說你兒子吸毒,怎麼很好?他說我們那個村吸毒的都會打父母,我兒子沒打我,很好了。那不得了!怎麼我們這一代的標準變成不打父母算不錯了?那麻煩了,再下一代不知道傳成什麼樣子了。
所以,為什麼叫承傳?因為有承才能夠傳得下去,傳了五千年。我們師長老人家常常說,他是黃帝第一百三十六代孫,一百三十六代。我們看老人家講的時候那種歡喜,那個無法言喻,那種感恩祖先。一百三十六代,只要有一代人沒有傳、兩代人沒有傳,就有可能會斷掉。所以我們今天打開我們中華的經典,那有無數祖先的血汗在其中,我要非常珍惜,不然是傳不下來的。我們從我們自身這二、三代人忽略了,有一個華裔非常感嘆,一個學者他就說,一個擁有全世界最悠久文化的中華民族,忽略了祖先的教誨才二、三代人,從最有智慧的民族居然變成最短視的民族。短視到什麼程度?可以為了幾百塊、幾千塊傷害、殺害自己最親的父母跟爺爺奶奶,這個是存在我們現在中華民族的現況。我們想一想,祖宗看到這個情況能不焦急、能不流淚嗎?我們身為炎黃子孫,首先要盡力讓我們的祖先不要再擔心,不要再流淚了,大家說好不好?
所以不能只有自己學,要盡心盡力,自己做好,然後有因緣一定要介紹給親戚朋友。尤其你的親戚朋友裡面有當官的人,像張發廳長一樣,他在監獄系統,他一推展,上萬的服刑人員的家庭受益。大家要了解,服刑人員進監獄,他關的是有形的牢獄,可能關了二年、三年他就出來了,可是他假如沒有辦法浪子回頭,轉惡為善,他的父母家人關的是一輩子無形的牢獄,每天都要擔心受怕。所以勸一個服刑人員回頭,這都是功德無量。我們看張廳長他退休以後更忙,在我們祖國大陸講了二、三百場,這個真的都是我們中華的好兒女,就要喚醒更多人的使命感。
包含我們潮州謝總,這個潮汕地區是以重視孝道聞名。這裡我也要感激我們潮汕的同胞,因為我到海南第一個中心教室就是我們汕頭的一位女士免費提供給我們,不然我就沒有立足之地了,也在這裡表示感謝。這個重視孝道的文化不知帶動了多少人重視傳統文化。而這個謝總,他們在潮安、在博羅,在廣東很多地區弘揚傳統文化,光是一個博羅縣,參加的官員有一千二百多人。其中那個看守所的所長,本來一千多個犯錯的人關在那裡,他已經滿頭白髮,才五十來歲的人,滿頭白髮。因為每天這些在看守所的人為了吃飯、為了洗澡、為了上廁所,每天可以打架幾十次,他很傷腦筋。結果後來他們去學了之後,讓一千多個犯錯的人都看中華傳統文化的光碟,現在沒有人吵架了,都懂得互相禮讓。而且他的白頭髮變成黑頭髮了,這是我親眼看到的。所以大家假如要讓頭髮變黑,可以到博羅去看看。其實最重要的是積功累德,我們自己的身心就會愈來愈健康。
謝總跟我分享到,他最深的體會就是老祖宗《三字經》開頭講,「人之初,性本善」,他到看守所去這麼多次,他體會的是「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他們為什麼犯錯?因為家庭、學校、社會沒有很好的把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教導他們,所以「苟不教,性乃遷」。人生總在遇到的緣分不同,像我自己,假如沒有遇到傳統文化,現在還有沒有活在這個世間都很難講。所以是老祖宗救我們命。大家看我的人中很短,這個是短命相。所以這個都要感謝祖宗、感謝師長的教誨。他就講到一個例子,這個例子也讓我們感覺,讓身邊的人學傳統文化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像救火一樣,可能你晚一天,他有可能造成滔天大錯。一個年輕人跟他女朋友起了衝突,他脾氣控制不了,失手把他女朋友給打死了,當時候他女朋友還懷孕,所以一屍二命。他到看守所去這段時間,他從來沒有為這件事情有絲毫的後悔。可是當看守所的幹警放傳統文化的光碟給他學習,他的良心發現了,他在謝總面前痛哭流涕自己的錯誤。他說假如我先學,我絕對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所以假如他的親戚朋友先讓他看了傳統文化的光碟,可能三條命都撿回來了。
所以這些我們所聽聞的事例,也在鞭策我們每個炎黃子孫以祖宗之心為心,所有中華民族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都要盡力幫助他們來學習老祖宗的智慧。我們要帶領別人學習,首先自己要先學明白,我們放下了傲慢,我們以誠敬的心來了解祖宗每一個教育的智慧它的用意何在。像我們老祖宗的教化最重視的就是禮樂教化,制禮作樂,每個朝代都是如此,怎麼為人子,守什麼禮節;怎麼為人臣,怎麼為人君,這些都是有自己正確的禮義的規範。在「冠義」當中,這個冠義就是男子成年二十歲要受冠禮,叫做成年禮,代表受了這個成年禮以後他是成人了。不知道諸位長輩朋友們,你們有沒有受過冠禮?假如沒有,在我們老祖宗的標準,還沒有成人。當然,我們了解它冠禮的深義,在這個加冠禮當中,是在祠堂裡面加冠,昭告祖先我們成年了,承擔起這個責任。冠禮當中一開頭就講,「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懂得做人的禮義。這句話講得很重,假如人不懂禮義,不遵循禮義做,人那就會失去人格。
我們冷靜的來看,就像我們今天是祭禮,我自己是在二00六年初除夕的時候,我們有祭祀中華民族萬姓祖先,那是我生命當中第一次祭祖。所以之前我也都不懂祭祀。現在我們中華兒女懂得祭祀的可能不算多數,所以祭祀之禮是非常缺乏的。而在經典當中告訴我們,「喪祭之禮廢」,不重視喪禮、不重視祭禮這樣的禮儀的時候,「臣子之恩薄」。他的父母他不祭祀,他的祖宗他不祭祀,他為人臣,他的先王他不祭祀,他為人子女子孫、為人臣子那分道義就愈來愈薄,這是慢慢慢慢愈來愈不足。然後會出現什麼現象?「倍死」,違背死去的人的教誨;「忘生」,忘了身邊的至親,還活著的人,他都不敬這分道義了,這倍死忘生的情況就愈來愈多了。
我們還曾經聽到,父親去世了,還沒有下葬,孩子就在那裡打麻將了,一點哀傷都沒有。甚至於是已經兄弟開始爭財產了,爭了好幾年,這棺木都不可以下葬。因為我們已經不懂喪禮、祭禮的意義了。我們看《弟子規》當中,古代有接受禮儀教化的子孫,「喪三年,常悲咽」,都還在念著父母的恩德,怎麼可能會去跟兄弟爭財產,怎麼可能不盡心盡力照顧自己還活著的父母長輩?所以可見,假如我們不學禮義,我們的行為很可能比不上動物,烏鴉都知道反哺,羔羊都知道跪乳。
我們的祖先堯舜他們都是聖王,他們不只自己成為聖賢,他們希望所有的子民都成為聖賢,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道統。因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些聖賢人他人生的價值觀是什麼?明明德就是愛護自己,讓自己這一生的智慧、德行達到圓滿;在親民,是讓自己的家人,以至於生命當中的有緣人,也能達到聖賢人的境界,這是親民。所以愛人愛己達到圓滿,叫止於至善。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所以堯舜他在幾千年前,他通達人性,他能洞察到假如人只是吃得飽,飽食暖衣,穿得暖,他非常安逸,只重視享樂,就是重視物質生活而已,逸居而沒有好的教誨,則近於禽獸。我們現在看,父母死去了都不悲傷,還爭財產,這個行為不就是經典當中講的已經沒有禮義的人格了嗎?包含經典當中講到的,婚姻之禮,婚姻的禮這個教化廢除了,不懂了,夫婦相處會非常的辛苦。現在離婚率這麼高,而淫癖這些禍亂的事情愈來愈多,這些結果都是因為缺乏了禮義的教化。
甚至於現在全世界未成年少女墮胎的情況非常嚴重,全世界一年墮胎有紀錄的是五千萬,而且很大的部分是未成年的少女。我們冷靜想一想,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她去墮胎,對她的身體、對她人生的福報是多大的折損,她以後的人生是很難走的。所以禮的教化是防範於未然,我們五千年來這些夫婦的衝突、父子的衝突,五千年來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但是為什麼在我們這幾代人,這樣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可見得禮的教化重要。
所以堯舜看到了這一點,趕緊讓契當教育部長。這個契也是孔子的始祖,商朝的始祖,當教育部長。教什麼?倫常大道,五倫教育,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有了這些教育,五倫關係的衝突就能夠化解掉。所以要解決現在人與人的問題,除了教育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我們從禮當中,《禮記》告訴我們,治理家庭、治理百姓最要緊、最要先的就是禮,而禮當中最受重視的就是祭祀。為什麼重視祭祀?《大戴禮》當中告訴我們,人,這個禮有三個根本,祭祀祭禮有三個根本的意義。經典當中提到,「天地者,性之本也」,天地是所有生命能夠生長的根本,天地化育萬物;「先祖者,類之本也」,先祖是人類的根本、源頭;「君師者,治之本也」,一個國的國君還有老師是這個國家能不能安定的根本。我們讀到這一段就想起現在有很多地區還保有祭祀的牌位,上面寫著「天地君親師」,這個都是不忘天地君親師的恩德,這樣不忘本的傳統非常的難得,這些地區應該都是福地。
我記得我前不久剛好到順德,到了順德,我們就感覺這個地方光是取名字就非常吉祥,順著德行,人就會吉祥。我們了解到,我在這裡我們要非常感恩,我們有六百多位義工、朋友,不分彼此來到香港,成就這個殊勝的因緣,我們也掌聲感謝所有義工朋友。聽說順德來的義工朋友特別多,因為做義工就是順德行。讓我們非常感動的,是順德家家戶戶一打開門,首先看到天官賜福,拜天的;又看到拜土地公,拜地的,拜天地;然後還有拜灶神爺,還有祖先的牌位。孩子從小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他敬天敬地、敬神敬祖、敬一切的神靈,他恭敬心有了,福田靠心耕,這樣潛移默化的教育對孩子一生幫助很大。
所以我們看到《大戴禮》談的這個禮的三個根本,我們就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地區拜天地君親師,都是有經典的依據的。確實我們看經文講到的,沒有天地,萬物怎麼生長?沒有先祖,怎麼會有我們?飲水思源,水有源,樹有根本,先祖是我們的根本。再來,沒有領導者,沒有國家的恩德,沒有老師的教誨,我們整個社會怎麼可以安定?所以從祭祀之禮我們就可以看得到,中國人,中華民族的人格當中,就是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個知恩報恩就從不忘天地君親師的恩德這裡啟發起來。
曾子才說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追遠是不忘本,所以人心就愈來愈厚道。愈來愈厚道是結果,因就是不忘本。而當懂得感恩自己的先祖,幾百年、幾千年的先祖都懂得要感恩,更何況是自己身邊生育、養育、教育我們的父母,那就更要盡孝了。這就是教育的智慧。當我們懂得尊重、感恩祖先,懂得孝順父母,父子就有親。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是天性,中國的教育就是讓一個人這個父子有親的天性終身保持,這是它第一個目的。有一位導演叫翟俊傑,他就說到,他已經是六、七十歲的人,他說他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當他打開他家裡的門還能喊一聲娘,這是他最幸福的。六、七十歲的人,他還是他母親的孩子,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您看,我們曾經看節目當中,他自己戴個老花眼鏡幫他的母親剪腳指甲,那種專注、那種謹慎,都可以看到他那分至孝。他的孩子主動的都把很多照顧祖母的工作,都主動給父親承擔過來,這個就是上行下效了。所以什麼時候在教育自己的後代子孫?應該隨時隨地都是我們用身教去影響他們。
我們老祖宗的教育第一個目的,讓人父子有親的這分親愛終身保持,再讓這分親愛自自然然的延伸開來,因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愛、愛心的根本是孝道、是悌道。他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然後愛自己的家族、愛自己鄰里鄉黨,再延伸到愛一切的人民大眾,以至於愛一切的生命,「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他會愛一切的生命,這樣民德歸厚,人心就非常厚道。
我們往往會覺得這些禮儀、這些祭祀好像是外在來要求我們,事實上這些禮儀都是發自內心自自然然的心情。因為像我們春天清明祭祖,萬物都在復甦,而孝子思念自己的父母、親人,他就看到萬物復甦,他會期盼我的父母、我的親人能不能再回來,所以他有那分孝思思念,他藉由這個祭祀抒發他這分孝思。所以那個是從內而外出來的,不是人家去限制他的。包含說喪三年,包含父母去世,哭只能哭三天就要節哀,不然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因為這些孝子們覺得「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他人生最大的遺憾,他那個情感是自然流露出來。所以我們有了這些正確的認知。
我們這個民族很可貴的就是,我們古聖先王他們是聖人,他們也是國家的領導人,所以他們都以身作則來帶頭。在《禮記》當中,「郊特性」這篇經文就有講到天子祭天,經文說到,「萬物本乎天」,天化育萬物,「人本乎祖」,人的根本是祖先。所以在祭天的時候,天子是以他的先祖一起跟上帝配饗接受這個祭祀,接受這些祭品的供養。這個意義非常大,因為天子在祭天,這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而他感謝上天,這是報本,報根本。他又以自己的始祖,比方說周朝祭祖,他就是以他的先祖稷,這個稷是農業部長,就是以他的先祖稷跟上天一起接受祭祀,那就是報天的根本,然後反思自己的開始,自己的源頭,不要忘了這個源頭,叫「大報本反始」。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古代的天子都帶頭讓人決定不要忘了根本。現在很可貴,像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家、一些單位的領導人,他們學了之後帶頭祭祖,包含在他們自己的企業團隊當中,給父母行跪拜,給父母親自洗腳,表達這分孝心。所以一個領導人,一個企業主,他有孝心,就會帶動所有自己員工的那分孝心。因為孝心是每個人本有的性德,都會自自然然可以感通。
這個祭祀的過程,還有它的影響,在《中庸》當中有記載,我們春秋兩季的時候,「修其祖廟」,修飾好我們的宗廟;「陳其宗器」,把這些要祭祀用的這些禮器拿出來;「設其裳衣」,古代他們思念先祖,就在後代當中找一個跟祖先長得最像的人,然後穿著祖先的衣服接受祭祀。所以長得跟祖先像挺有福報的,他可以吃祭品。但是我們從古代這個做法就可以感覺到子孫對祖宗這分思念,這叫設其裳衣,穿著祖先的衣服。「薦其時食」,以當時候最好的這些食物來供養祖先、供養已經離去的父母。我們在古代也強調,在祭祀之間,一個星期要齋戒,就是心要整個靜下來,要專注,尤其前三天,幾乎不能有這些閒雜的事情讓自己的心緒混亂、雜亂,這樣在祭祀的當天可以至誠沒有雜念的心,就感得祖先來接受這個祭祀。
在祭祀的時候,《中庸》裡面講到,「踐其位」,祭祀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位置,按照尊卑、按照長幼來排列,所以整個倫理其實在禮儀當中都是在潛移默化指導。「行其禮,奏其樂」,我們行祭祀當中的禮儀,在禮儀的過程都配上音樂。我看待會我們這堂課跟大家交流完,看能不能請我們工作人員放一下我們「黃帝頌」,就是祭祀黃帝頌的音樂,我們感受一下,我們在行禮,又聽著這樣的音樂,那個心情是非常的虔誠。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那個愛敬的心就在禮樂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在這個當下,這些祖先父母好像離去,但是在那個當下,就感覺他們就在我們面前一樣。我們去年祭祖,有一個同仁他就說,他姓黃,黃香的後代,他很誠心,他說在祭祀當天,他就看到祭祀台上他的祖先來了,他都感覺到了。所以待會祭祀大典,大家以真誠的心都能夠至誠感通。
我們禮樂的教化,事實上人沒有經歷過,有時候用想像的還不一定能夠理解。比方我們看經典當中,孔子聽了舜帝那個時候的韶樂,那三個月那些美妙的音樂都繚繞。請問大家,你們有這個經驗嗎?所以這個要真正去聽古琴,這些中正之樂,靜下心來就能感覺到那個音樂對整個心靈的陶冶力量。而祭祀,我自己在二00六年除夕親身參加祭祀,真的感覺祖宗就在我們的身邊,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突然間感覺受了無數祖宗的恩德。我們當時候很多大男人幾乎一半都哭了,那個感覺非常的深刻。而所奏的音樂,我們說詩歌詩歌,《詩經》裡面風雅頌三個部分,這個頌就是歌頌古聖先王、先祖他們的功業,他們創業為艱那些過程。我們在聽這個樂曲的過程當中,就更能體會到先祖的辛勞、先祖的不容易、先祖的風範。所以在聽這個音樂、行這個禮的過程,內心就發生變化。首先我們緬懷的心,我們仰慕祖先之德的心;再來,珍惜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文化的智慧,珍惜進而感恩,進而生起一個責任感,我應該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所以那分誠、敬、忠、信不知不覺發了這個願,我要為民族盡忠,發了願,信守承諾,終身不改變。人受這樣的祭祀的洗禮,他就變化氣質了。
所以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常常講一句話說,好無聊!當我們聽到這句話很心痛,代表他們的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我們所有五千年來的中華兒女從來沒有這個現象,他們首先從小接受祭祀的教化,他們對自己的民族、家族都是有責任感,那種榮譽心,那種光宗耀祖的態度,早就在他的心靈生起來了,就不可能人生是迷茫的。這分榮譽心、責任感起來了,當下會感覺跟祖宗很近,好像過去跟現在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祖宗跟我們是一體的,就是這個孝字,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連在一起。當我們有這個時空打破了,我們對祖宗這分真摯的情感就延伸到幾百年、幾千年之久。
像我自己,當時候我看到《德育課本》,《德育課本》是蔡振紳先生編的,它最前面就寫著我們的始祖蔡仲的一篇教誨,那篇教誨裡面就告訴我們蔡氏的後代,我們是周文王的後代。我們看到《孟子》裡面講,文王愛護人民,人民已經過得很好了,他生怕他們有不足,有受到傷害,時時都是念著人民。甚至於有一次他看到旁邊有屍骨沒有埋好,他就趕緊請自己的幹部趕緊去埋好。他的幹部講,這個不是你祖先的屍骨,不是你親人的屍骨。文王說到,我是一國之君,所有人的親人都是我的親人,所以應該都把它埋好。所以文王之德,他的恩澤澤及枯骨,他都是愛護的。所以我們蔡氏有這樣的祖先,我們體會到了,我們承傳他們的血脈,不能給祖先丟臉。所以我們自己首先要先修一個仁德之心,不然「德有傷,貽親羞」。
當我們跟祖先的情感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沒有不和睦的族人。所有我們蔡氏,所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所以祭祀直接能夠促進整個家族的和諧、團結。我們這樣吵,我們的先祖會傷心、會擔憂的。所以整個家族的凝聚力都跟認祖歸宗、祭祀有關係。這個都是我們能夠了解到祭祀的意義,自己是整個家族歷史的延續,我們是祖先的子孫,我們也將是子孫的祖先。所以從祭祀當中我們又體會到,每個人的天職,每個人這一生的使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祖先的德行、智慧不能斷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
我們冷靜來看現在的現況,現在我們還聽到,連自己的祖父母的名字都記不住了,那就更難記得住祖先的德行了。我們都覺得跟下一代有代溝,這個不怪下一代,我們要問自己,請問我們跟父母、祖先有沒有代溝?我們認識自己的祖先嗎?所以首先我們要先自己承先,要先繼往,我們自己要先緬懷祖德,並且落實在生活的點滴當中。我在這幾年,在我們祖國大陸各地,常常聽到一個說法讓我很不習慣,我看看一些老人家很慈祥,他們開口都說,我沒有文化。其實我們感覺,這老人最有文化,因為他們懂得孝、懂得敬。他們都覺得學歷很高的人有文化。那個叫有學歷,不叫有文化,這個要認識清楚。曾經我們有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同仁,他的記憶就說到,他的老祖母不認識字,但是每次除夕夜他們吃水餃(金元寶),當第一盤水餃端起來,他的老祖母就交代他,恭恭敬敬端好,不可以打噴嚏,趕快端到祖先的神位前面。他就戰戰兢兢端過去。請問有沒有教他尊重祖先、孝道?就在這個生活當中教。從小看到大就學會了。結果第二盤水餃煮上來,他的老祖母告訴他,趕緊端去給那個私塾的教書先生吃。尊重老師,尊師重道,就在煮水餃當中就教了。所以不要看老太太沒有學歷,她是很有文化的人,他們時時緬懷祖德。
我們看到我們三皇五帝,燧人氏發明火,讓我們的生活便利;伏羲畫八卦;神農氏製造農具,發明農業,種植糧食,包含煮飯的炊具,還有紡織、衣服,都是那個時候發明的。而且更讓我們感佩的是,神農氏,神農帝,嘗百草,有一天遇過七十個毒,一日遇七十毒,都是為了能夠用草藥、醫藥來醫好百姓的病。所以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從我們神農帝整個就彰顯無疑,他是我們的榜樣。這是我們的神農始祖。再來黃帝,倉頡造字,我們有漢字,有文言文,這是祖先造字,還有創造文言文,才能讓五千年的文化承傳下來,有這文言文的工具。其他的民族它的語言跟寫文章的文言沒有分開,所以寫文章跟講話一樣,幾百年之後就不懂得幾百年前人寫的東西了。但是我們這個民族發明文言文,只要我們讀懂五十篇古文,會看文言文,就可以跟孔子、跟幾千年的祖宗對話,讀著他們的教誨都能夠懂。所以這個文字,還有文言文的發明,這些恩德我們都要念。黃帝那個時候,還有《黃帝內經》的醫學,發明舟車,發明五穀,包含顓頊帝、帝嚳帝、堯、舜,這樣承傳下來的。
而我們這些聖王,他們看到老百姓挨餓,他就覺得是自己的錯,堯帝,我沒有德,才感來旱災;看到老百姓犯錯、犯法,是我的錯誤,沒有把他教好。所以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們的聖王看老百姓的錯都覺得是自己的錯。所以堯帝的精神是先恕而後教,寬恕百姓,然後用心的來教導百姓。我們的舜帝,這是二十四孝之首,舜是至孝之外他還有大智慧,他懂得用人,所以治理天下治理得非常好。還有舜帝的好學,他聞到一個善,就全心全意去奉行。還有與人為善,他不用言教,自己以身作則去感化別人。包含大禹,大禹治水,他自己吃的、穿的都不好,住的也不好,但是非常節儉,都去侍奉祖先,祭祀祖先,然後把省下來的錢去搞水利工程,來為老百姓謀好的生活。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們,我敢跟大家保證,大家不是堯舜禹湯的後代,決定是文武周公的後代,大家回去查百家姓就知道了。所以我們承先,我們祖宗之德領納,接著要啟後,啟發後代。孔子在整個我們中華民族承傳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有這樣的使命,所以他為民族的貢獻非常大。他的後代很有福報,他已經傳了八十幾世了,他二千五百多年的家道不衰。所以啟發後代,孔子是最好的榜樣,他的後代都效法他。所以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你們希望你們的後代興盛多久,就是現在要發這個願。孔子那個時候承傳文化比較難還是我們現在比較難?那個時代人還懂得倫理道德,這個時代很多人不懂,所以現在更難。所以恭喜大家,你們可以再造比孔子更殊勝的功德,讓你們後代子孫受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是最圓滿的功德。
最後祝福大家身心安康,所有的中華民族、所有的家族都能承先啟後興盛起來。感謝大家的掌聲鼓勵,謝謝大家。有說得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多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