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3/1/7  澳洲悉尼  檔名:55-245-0001

  成德法師:尊敬的鄭總賢伉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大眾: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很高興今天有這個機會跟大眾一起來學習黃念祖老居士《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很感謝我們鄭總幹事的邀請,能跟大家有這個共學的機會。師長老人家在去年七月二十六號圓寂,師長老人家的法身舍利長存,包含老人家的言教、身教都會長期伴隨我們的修行。師長老人家給我們許多身教的榜樣,尤其是知恩報恩,我們有機會到師長老人家講經的攝影棚,都會看到老人家把所有老師,還有父母、護法的照片都掛在攝影棚裡面,不忘這些恩德。

  我們淨宗學人要當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作佛,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當中有共通的條件,這八個字決定不能忽略,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是往生必備條件,菩提心怎麼發?我們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有一篇教誨,「勸發菩提心文」。菩提心一定要趕緊發出來,因為省庵大師有引了《華嚴經》的教誨,讓我們感受發菩提心的重要,《華嚴經》上說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是忘失了菩提心就是魔業,更何況假如還沒有發出來的話。印光祖師也提到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就像要打勝仗,主帥是關鍵,元帥。元帥沒有了,軍隊也混亂,甚至都有可能自相殘殺,所以主帥重要。菩提心在佛經包含祖師們的強調之下,我們更不能忽略掉,因為沒有菩提心我們所做都是福報,不是功德,福報就是在六道裡面享,六祖大師有說,生死大事,福不能救。

  達摩祖師見梁武帝這個公案也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因為梁武帝見到達摩祖師,這是開悟的聖僧,梁武帝首先不是請教佛法,是問達摩祖師,他在那麼多年來建了幾百所佛寺,供養幾十萬人出家修行,做了那麼多事情,他說:「朕有沒有功德?」我們首先從梁武帝談話的過程,可以感受到他面對達摩祖師有沒有恭敬的態度。他在大師面前稱「朕」有沒有功德,假如有恭敬心,應該是稱「弟子」,是三寶弟子。我們聽佛門這些公案,其實每一個公案都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最重要我們可以從故事當中拉回我們自身,這個故事在我的心地上給我什麼啟示,在我處世待人當中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師長講經當中常常提到,我們聽經聞法要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能聽經包含聽故事的時候,都能跟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相結合,那就能夠解行相應,解行相應我們的境界才能往上提升。佛門講,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兩段話跟《弟子規》所講的「不力行,但學文」,會「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會「任己見,昧理真」,所以解跟行一定要相應。而解行相應的態度也是落實在我們聽經的心境上,我今天聽這個教理、聽這個故事,這是解,馬上能拉回來我當下的存心,生活工作、處世待人當中來思惟,來把它落實。我們聽的時候,佛陀、師長、善知識是講給我聽的,我是當機者,這個心態就非常關鍵。假如我們聽經的時候覺得這一段是講給別人聽的,這個故事跟我沒有關係,這樣聽就很難受用,所以我們用當機者來讀經、來聽經。

  這個事例,像梁武帝見到達摩祖師,他首先不是請法,是提到自己做了那麼多佛門的好事。假如拉回來我們自身,我們所做一切好事有沒有放在心上?有放在心上,遇到人我們就可能要去炫耀一下,作而有作就不是功德了。就像《了凡四訓》裡面談到,「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布施),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清淨心所做一切善事,那就是功德。假如我們做事有求人家讚歎的心,那功德就翻轉成輪迴的善業。修行就是為了出輪迴,我們不搞輪迴了,輪迴六道中的福報我們也不求,所以修行人不求未來的福報。我們對世間還有求,我們就出不了輪迴。所以梁武帝這一念要求人肯定、讚歎,他所做一切的功德就翻轉成輪迴善報。

  忘失菩提心,忘失了清淨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能就變成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但是出離心、菩提心不夠,那就第一世修福,沒有出輪迴,第二世就享福。享福很少不造業的,短短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過眼雲煙,但是第三世就要受報。黃念祖老居士有提醒,「三途一墮五千劫」,我們聽到一墮五千劫,不能再墮到惡道去,不能再搞輪迴了。我們要發願,「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一生一定要真信切願,老實念佛,衝出六道輪迴。輪迴路太險,一墮下去不知道什麼時候出來。

  師長有提到,三惡道是消罪業,三善道是消福報(就是享福的),而在享福的時候很難不造業。我們舉個例子,有福報的人光是吃,剛好再兩個禮拜就要過農曆年了,一般華人農曆年大家聚會,可能很豐盛的宴席,假如沒有吃素,我們想一想,桌上擺的生命有多少?幾十幾百都有可能。那是一餐飯,人一輩子假如沒有吃素,光是跟眾生結的殺業就不知道有多少條。《楞嚴經》佛有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都要還的。幾十年跟那麼多眾生結了命債,這個殺業首先要到三惡道受報,受報完要來當人的時候,這些命債還是得要還。

  像成德自己從小,還沒學佛以前,二十多年,常常都是一不小心這邊磕了一下流血、那邊刮了一痕。我記得小時候,可能八九歲,不懂事,還爬到樹上抓金龜子,一抓就拿來玩,可能就傷害生命,結果就從樹上掉下來了。一掉下來,剛好手臂就刺到了地上的玻璃碎片,所以我這邊還留下痕跡,剛好在血管中間。可能有祖宗保佑、佛菩薩保佑,幸好沒有割到血管。所以學佛真的是要愈早愈好,不然不懂,造了好多業。

  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有指導,孩子從會講話就教他念阿彌陀佛,因為每一個人到這個世間都有帶著過去生的業,這個業因緣成熟的時候就要起現行。諸位同修,大家有沒有遇過哪一個人他的命運一生沒有任何劫難、沒有任何苦難挑戰,大家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一生都沒有劫難的?幾乎很少,都會有的。黃念祖老居士有提到要善根發動,謹防業力發動。當業力發動的時候,他的業果已經形成,就很難化解了,到時候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就像佛在的時候,釋迦族遇上了很大的災難,琉璃王滅釋迦族,佛也阻止不了。當然釋迦族當中隨釋迦佛出家或者精進修行的人,可能在這個劫難當中大化小,但假如沒有精進修行,業果現前連神通也救不了。目犍連尊者用神通把五百人托起來,最後也變成血水。

  所以修行一定要趁早,《無量壽經》上也是多次勸請我們,「宜各勤精進」,「當勤精進」,「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行善修行不能等,這一點成德感受比較深刻的在自己俗家的母親。有一個朋友跟她是同年生的,這個朋友學佛比她還早二十年都有,三十多歲就遇到佛法了,但修學不夠精進,結果到了晚年一念佛就打瞌睡,沒有體力,後來就老年痴呆,記憶就愈來愈退。《無量壽經》這一句「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非常關鍵。在《觀無量壽經》當中提到,至誠念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在健康的時候精進念佛,過去生這些業障能很快的消除掉,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所以我們要趕快善根發動,聲聲喚醒自己,一聲佛號一聲心,不能等等到年紀很大了再想修行,有時候精神提不起來。

  就像師長有提到,他出家之後也有機會回到以前工作的單位,遇到一些同事,甚至年齡都比他大不少,看到他出家就說道:「學佛很好,等我退休了我再來修。」後來的結果,有些人還沒等到退休就走了。人生無常,不是說我們一定能夠活到八九十歲,修行要有對無常的警覺性,就不容易懈怠。就像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今天念警眾偈要改一個字,因為我們又迎來了二O二三年,應該是念「是年已過」。感覺二O二二成德都剛剛熟悉,從陌生熟悉,它又離開自己了,二O二三年又來了。這一年在過,很快。我們信願有沒有愈堅定?佛號有沒有愈提得起來?這些部分都要我們自己常常自我勘驗、自我檢查,因為師父領進門,修行還要靠個人。師長提到這個同事說退休之後再來學佛,一種情況,還沒退休走了;另外一種情況,真的退休,體力衰了,想學,有時候身體做不了主,所以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就非常重要。

  剛剛跟大家提到享福,在三善道是享福,很難不造業的,光是一個吃眾生肉一生就要造很多業,然後還要受報,在三惡道受報,出來之後也還得還命債。真正把這些六道輪迴的真相看清楚,輪迴搞煩了,不能再搞了,這一生我們要發願是最後身,不再搞輪迴了,所以我們就要用菩提心修行,不能用輪迴心。師長有講,輪迴心修什麼樣的法都不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輪迴心就造輪迴業。

  師長指導我們,什麼是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老人家用五心讓我們能容易體會菩提心,這也是他老人家的善巧方便。我們時時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中都要觀心為要,這是蕅益大師教導,觀心為要,時時要用菩提心來處事待人接物,那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所做一切就是功德。我們修行當生要成就,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積功累德、斷惡修善。斷惡修善不求福報,如第十八願說的,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極樂世界,沒有求世間的福報。

  省庵大師這篇「勸發菩提心文」,是他老人家大慈大悲,希望我們每一個遇到念佛法門的學子們都能萬修萬人去,所以這篇文一有時間拿起來讀誦。祖師們都是同體大悲,他們的教誨都是超越時空來指導我們,就像《無量壽經》當中說的「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佛,還有這些祖師,他們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他們的教誨都是超越時空、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不能因為他們已經離開我們,我們不去珍惜他們的教誨。省庵大師的教誨要珍惜,印光大師的教誨要珍惜,包含黃念祖老居士的教誨、師父上人的教誨,我們都要珍惜。

  「勸發菩提心文」提到了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是本有的,遇到因緣,方得發起。萬法是因緣所生,所有萬法沒有離開因緣果。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有善根,可是這個善根要遇到緣,他就把菩提心發出來了。這個緣是什麼?省庵大師說,第一個念本師恩,我們不忘釋迦牟尼佛的恩德,這個心就是菩提心。不忘本師的恩就不辜負他的教導,就會時時提起他的教導,依教奉行。念本師恩是第一個因緣。

  第二個因緣,念父母恩。我要報父母的恩德,我要護好這一生的父母,首先自己修行要讓他們生起信心,我要表好法,讓家裡的人都因為我信願更堅定,修行更精進,為人演說。念著父母恩,我們會精進修行。黃老又說,我們有很多過去生的父母,很可能現在在地獄受苦,這是絕對存在的。我們這個孝除了對現世的父母,在《梵網菩薩戒經》裡面有提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我們相信我們有過去生,有那麼多過去生的父母很可能在三惡道受罪,我們精進念佛,很可能他們就得很大的利益,就能超拔他們。

  就像《影塵回憶錄》裡面有提到有一位修行的人,他讀《楞嚴經》讀了八年,每一天都受持。結果有一天(他是在中藥房服務的)剛好沒客人,他有點打盹,打盹的時候就看到跟他打過官司的兩個人,這兩個人官司失敗,後來自殺了。這兩個人來了,他一開始還有點緊張,後來看他們的表情沒有惡意,就跟他說到求他超度。學佛的人慈悲為懷,打官司後來造成對方自殺,他也是很難過,就答應了,結果這兩個人踩著他的肩膀就上去了。後來沒多久,他去世的太太跟孩子也來了,也來找他,同樣求他超度。他說我不懂,他們求超度的人就說只要你點頭就好了,他都同意了,都是踩著他的肩膀就上去了。

  這個故事大家聽過沒有?聽過。聽完之後有沒有什麼領悟,或者有沒有發什麼心?肩膀借人家踩一下,我們已經離去的這些親人或者過去生的親人,真的我們能幫上忙,請他們來找我們,你們願意嗎?當然這不能勉強。就像我們拜《淨修捷要》最後一拜,「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頂禮三寶,求哀懺悔,普代法界眾生,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代表我們這顆心都是把過去家親眷屬還有一切眾生放在心上,希望他們都能夠聞念佛法門,都能念佛,一起同生極樂國。

  我們修《淨修捷要》這一段,包含每一段,都是從我們的真心裡面念出來的。我們的早晚課迴向文都要從真心當中念出來,愈念心量就愈擴大。師長也提醒過我們,不能有口無心去做早晚課,不能早上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佛菩薩一次,更重要的不能騙自己。

  迴向文裡面說的,「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這些迴向文都要隨文入觀,「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一句「同生極樂國」,那個心量是跟阿彌陀佛的「一切皆成佛」相應。我們每天都念「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念這一句話的時候,後面有沒有加一個「某某人除外」,沒有吧?假如每天念這一句都是從內心念出來的,還會不會看哪個人不順眼?就不會了。所以每一句都要從真實心中作,念出來。尤其佛門還勸我們怨親平等,怨擺在前面。師長說,什麼叫會修行?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叫會修行。《無量壽經》也是這麼教我們的,「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起心不動念我們一般達不到,我們從不分別不執著下功夫,我們能把怨親看作平等,分別執著就大大調伏下來了。

  《影塵回憶錄》這個故事就讓我們得到啟示,真有功夫,他持《楞嚴經》八年都沒有間斷,有功德力,我們念萬德洪名這個功德力是很圓滿的。就像蓮池大師念佛很有功夫,當地父母官非常崇敬他,當地遇到旱災,下不了雨,就上山請蓮池大師祈雨,蓮池大師說,我不會祈雨,我只會念阿彌陀佛。父母官對他有信心,說還是請您老人家走一趟。結果蓮池大師就念著佛,他走到哪雨就下到哪,代表他念佛的功夫消掉了眾生的業。這個故事也是期勉我們趕緊念佛有功夫,我們就幫得上這一世甚至是過去生的家親眷屬跟朋友,尤其是過去生的父母。念父母恩不容易懈怠,念父母恩就是菩提心。

  第三,念師長恩。我們這一生學淨土法門是師父上人教導,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六十二年,為誰講的?為我們每一個弟子講的,我們不能辜負他老人家一生的苦心。不願辜負師長就有動力,別人做不做真弟子我管不了,我得做真弟子,不辜負師長,這就是念師長恩。

  第四,念施主恩。像我們出家接受護持,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施主恩要放在心上。成德記得當時候在廬江,當地的百姓支持我們,有的拿五角、拿一塊來支持,那個五角、一塊是真心,就像《了凡四訓》裡面講兩文錢。我還在馬來西亞遇到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還是她的孩子推著輪椅送她來的,擺在桌上是她一生的儲蓄,裡面疊了好多銅板,全部都拿來了。她說馬來西亞的中心是老法師辦的,她把她一生的積蓄全部供養出來。看到那一幕真的是頭皮發麻,我們接受護持,不盡心竭力對不起這個老人。念施主恩,這個心菩提心。

  還有念眾生恩。那麼多人,我們就算一天,有多少行業在服務我們?一日之所需,一個人一天所需要的,百工斯為備,可能有上百個行業服務我們。我們現在這身上戴的東西都是不同行業的,我們穿的衣服,我們戴的口罩、穿的襪子,你看幾個行業了?你早上一睜開眼,你去開電燈,這電力公司;下了床得穿拖鞋,拖鞋公司做的;你進去盥洗,自來水公司;你拿個牙刷、拿個牙膏……你看一天,百工斯為備,這是生活所需。所以我們能夠心更敏銳、更柔軟去感受恩德,我們受的恩太多了,念恩都來不及,不能念怨。恩都不想,那就不懂得知恩,心裡留的是怨,那就造業了,怨天尤人,這都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尤其是不深信因果。深信因果,不怨天不尤人。

  諸位同修,我們信不信因果?信不信不能是嘴巴講的,我們得檢查檢查,心裡還有對哪個人、哪個事不舒服,那沒有很徹底信因果。真正信因果,面對逆境惡緣歡喜受。為什麼說歡喜受?趕快還一還,無債一身輕。諸位同修有沒有跟人家借過錢?還他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心理上,終於還了一半,還得差不多,心裡輕鬆了。欠債還錢,欠錢還錢,欠情還情,隨緣消舊業,愈來愈輕鬆才對。不應該是遇到逆境惡緣愈來愈對立、愈來愈埋怨,這就要趕緊提醒自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曾經收到人家寄給我一個sticker,一個照片,上面寫的兩句話很好,「別人怎麼對我是我的因果」,是我前世造的因感召來的;「我怎麼對別人是我的修行」,他對我不好,那是我的因果,我要怎麼對他我得冷靜,那是我的修行,我現在要修哪個道。他惡意對我,我還善意對他,這才叫修菩薩道,把這個惡緣轉成法緣。

  我們得要善用自己的心,不能被境界影響產生貪瞋痴慢,我們在境界當中要做得了主,不能用輪迴心,不能用煩惱心,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看到用煩惱心趕緊阿彌陀佛,趕緊把它轉成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我們心中不留怨,要念恩忘怨,這叫自愛。常常讓很多煩惱事放在心上,那就不自愛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明白我們有真心,我要盡力把它恢復,不能讓分別執著再繼續增長,這是自愛。

  生活所需就有那麼多的恩德,我們修行的路上有介紹我們佛法的人,包含我們在一個道場當中,像我們秦會長(Green先生),他一個當地的人這麼護持淨宗太難得了。我們鄭總幹事他們賢伉儷,包含那麼多執事。像我們今天一起念經、念佛,一起課程交流,都有很多人事先做了準備,我們才能安心在這裡共學。所以護持我們修行的緣,這些都是眾生的恩,我們都能放在心上不容易懈怠。

  從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前面提的五個因緣都是念恩,菩提心就是知恩報恩的心。師長在攝影棚當中就表演知恩報恩給我們看,有他三個老師的照片,還有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師長都是執弟子禮向他們學習。像夏老,老人家沒有機會親近在旁,但是至誠恭敬向夏老會集本學習,向夏老的教誨來學習。還有師長的母親,我們有請教師長怎麼沒有父親的照片,師長講沒有留下來,一張也找不到。尤其在二O一六年找到了周邦道校長的照片,因為周校長的兒子周春塘院長是我們英國漢學院第一任的長老院長,他們有找出來周邦道校長的照片,老人家一拿到非常歡喜,馬上就交代掛在攝影棚。還有韓鍈館長,這是護法恩。師長不只講得很圓滿,他老人家所做都在給我們表演,把佛法完全落實在他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中。我們在攝影棚當中就看到老人家念著所有的恩德,這都是菩提心。

  我們這一生除了接受師父上人的教導,其實我們是非常有大福報的人,這也得我們自己靜下來心去感受,就像師長在講《大經解》、《大經科註》有說到,會集本出來了,印光大師那個時候會集本還沒有出來。會集已經經歷過王龍舒居士會集,魏默深居士會集,都還沒有能很圓滿,到了夏蓮老這個會集本圓滿。因為佛是多次宣講,我們漢地留下來五種原譯本。我們去讀過這五種原譯本,在《白話解》裡面都有講到,那個讀起來文字我們讀得比較不順。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內容,而且精華、重點都沒有漏掉,可是夏老會集起來讀起來非常順,真是不可思議。又有黃念祖老居士為會集本註解,還有海賢老和尚用他一生來表法。師長老人家在八十五歲以後又每一天講四個小時,將《大經解》深入講解,總共講了四遍,第五遍沒有講完,一次一千二百個小時左右。這麼多善知識的苦心才成就我們今天的緣,不能辜負這麼多祖師就為了成就自己而來的。

  就像我們一起學習《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老居士已經給大經做註解了,為什麼還要白話解?大修行人的時間是很有限的,而且這個白話解還沒有完全圓滿,他老人家已經走了,所以等於是他生命最後還竭盡全力來做這個白話解,代表這對眾生非常重要。白話解在我們這個時節因緣是重要的,因為傳統文化忽略了幾代人,現在看得懂文言文的人不算太多了,所以黃老的良苦用心,用白話能把《無量壽經》裡面的義理開解清楚。我們能了解他老人家的苦心,進一步認真的來學習、來深入,也必蒙他老人家在極樂世界加持護佑我們。大家相信嗎?頭皮有沒有一點發麻?黃老這都是大慈大悲,一定會加持護念我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他老人家的《白話解》,首先來更認識他老人家,學習起來會更相應、更珍惜。

  大家有時間也可以多看師長老人家的《九十年譜》,記錄了他老人家九十歲之前的事情。突然感覺緣分太不容易了,老人家整個人生過程,比方說沒有生到廬江的這個家庭裡面,那要成就一個高僧就很難,要有家庭的環境,要有成長的環境。為什麼孟母要三遷?再來人來,他也要有這些配套的措施,因為離不開因緣法。我們看到很多淨宗的同修,現在念佛共修的功德都迴向師長老人家早一點再回來娑婆界度眾生。我們希望師長早一點回來,請問大家,回到哪裡?你們希不希望師長再回入娑婆到悉尼?念的時候是真心念,早一點回來,老人家回來得要有學佛、學傳統文化的佛化家庭。悉尼現在有沒有佛化家庭的配套措施?要有人發心,這才會起感應道交。所以緣分是不容易的,所有的緣,緣是條件,缺了一個果就出不來。所以我們愈了解師長這一生有這樣的成就太難了,要再出師長這樣的高僧,沒有三五代人不容易,因為那是因緣。

  師長老人家說,誰想很快把傳統文化復興,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因為那個很快就有急於求成。教育、教化,百年樹人,不是辦幾場活動轟轟烈烈我就把正法給弘揚開來了。人能弘道,我們得要真敦倫盡分,給這個世間人表得了法,可不能是一時很衝動,出來弘揚文化,自己家庭敦倫盡分都沒有顧及,到頭來這一方的百姓都說,家都不顧了,還說出去弘法,流弊就會出來。所以印光祖師特別強調「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我們這幾代學佛人決定不能忽略了敦倫盡分。印光祖師還特別強調,縱使是達摩祖師再來,他所教導的也不會超出敦倫盡分跟老實念佛,因為我們看到眾生的根機在這幾代人素質下降得比較明顯。大家有沒有感受到?像我父親那一輩責任感非常強,在爺爺奶奶的臉上,從來沒有看過他擔心自己的父親,到我們這一輩讓父母操不少心。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沒有傳承,人性會墮落。師長知道中華文明的價值,所以他老人家說,我犧牲生命都要把中華文化承傳下去。我們也要以師志為己志,念師長恩,我們也跟師長同心同願來承傳正法。

  佛法不是記問之學,佛法是心性之學,所以我們得用心去領悟、去思惟,正思惟,領悟因緣之不易才會珍惜。師長要有這麼好的父母,他的胎教、他的家教。再來,他的姑姑嫁到大戶人家,老人家才有大家族的成長薰陶。在大家族裡面一個人出生,他自自然然就為整個家族想,他不會自私。還有當時候念私塾,他的弟弟小他六歲,沒有這個機會。師長老人家假如生在沿海都市,就不可能讀私塾了。所以因緣難!清朝儒家的學派有一個學派很興盛,叫桐城派,桐城派是在桐城、舒城、廬江這三個縣,你生在其他的地方沒這個機會。大家看有多少個關鍵,缺一個師長這樣的高僧就出不來。

  包含我們看《九十年譜》看到,老人家出家之後到遇到韓館長十年,這個過程有十五個同修每一個月出十塊錢,老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一百五十塊,十年沒有增加一毛錢。老人家以苦為師,生活非常節儉。我當時候聽到這件事,當天就要迴向給這十五個人。沒有他們護持,老人家常說,沒有人護持兩條路:一條趕經懺,那就不能在講台上千錘百鍊;一條還俗。這麼多因緣才能成就。

  所以我們珍惜師長一代時教,因為老人家這一代時教可以利益當世的眾生,還有後世。師長是在佛陀涅槃三千多年之後一心效法釋迦牟尼佛的一位高僧,他學釋迦牟尼佛學得很像,講經不中斷,佛陀講經四十九年,師長講經六十二年。佛陀三千多年前是在印度示現作佛,印度是宗教之國,當時候修行受到百姓的支持、供養。三千多年後佛教被誤會成迷信,誤解的情況嚴重。所以在三千多年之後再效法釋迦牟尼佛是很難的,好多挑戰。我們能去感受、去思惟,就更珍惜師長一代時教。而且師長是有大智慧的善知識,所以師長開出來很多救世的方法、理念,我們弟子以師志為己志,才能把這些救世的理念更好的去弘揚開來。看懂老人家對當世跟後世的價值,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身上的責任。

  尤其在海外生長環境,首先我們面對自己後代子孫文化的承傳。假如到海外來我們文化斷了,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我們的子孫得了人身已經是相當稀有,可是不能接上五千年的文化,甚至於被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所影響,那就很可惜!本來可以接上五千年文明智慧,結果沒接上,還染上了享樂、功利,那這一生要造多少業!所以我們當父母、當爺爺奶奶、當長輩要慈愛他們,最重要的要護好他們的慧命。所以我們在海外自己家庭文化的承傳,師長用一句話就把這個世界的問題講清楚了。因為所有的問題,從個人身心、家庭到社會,都是人心的問題,從現象上看很複雜,從根本上看就是人心。從身體,現在病很多,心理,二十一世紀最嚴重的是憂鬱症,憂鬱症伴隨的自殺率提高,還有家庭裡面離婚率,父子、兄弟上法院為錢財在打官司,這些種種現象,包含犯罪率愈來愈高,這些現象那麼多,從根本上就是人心缺乏了倫理、道德、因果教育。

  這樣的世間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見義勇為,不能見義不為,無勇也,不能見死不救。師長還提過,我們身為中國人,身為炎黃子孫,就是來救這個世界的。大家認同嗎?因為古文明幾千年智慧只剩中華文明,其他的古文明都斷了。東方忽略了儒釋道,所以人心被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控制住了,可是他只要有緣分遇到,他就能轉過來。就像成德自己還沒遇到師長以前,也都只是想著趕快賺很多錢,大學一畢業從事銷售行業,也是都做到top sales(頂級銷售員),拼命想賺錢,很難不受環境影響。總在遇緣不同,有遇到師長,很多道理明白就不會隨波逐流。當然賺錢沒有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對了。

  西方忽略了宗教教育,一句話就把東西方的問題講清楚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且我們最敬佩老人家的地方就是他說的他都做到了,他今天要勸請西方的宗教回歸經典、回歸教育,包含強調宗教團結,宗教互相學習,老人家都是自己做的。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師長老人家那個時候在講《華嚴經》。我們想一想,這個世間覺得很複雜、不敢碰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宗教跟宗教的問題。師長老人家講《華嚴》,順便給我們表演《華嚴經》說的事事無礙,這個世間不敢碰的問題,老人家在很短的時間就把九個宗教團結起來。當然我們做弟子的內行人要看門道,不能只是看熱鬧,「好!好!」個中三昧、個中怎麼做到的不知道,我們要會觀察。很可能我們家庭裡面就有不同的宗教,甚至有不同種族,可能你的孩子娶的是另外的民族,你看種族宗教的和諧在我們這個時代重不重要?

  師長曾經遇到當時候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先生,他邀請師長作客。他知道老人家走過不少地區,人生閱歷豐富,就跟師長說:「這個世界還能和平嗎?」也是感嘆。老人家說:「四種關係處好,世界可以重新走回和平。」這就是老人家救世的理念,第一個,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種族與種族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政黨與政黨,國家與國家。馬哈迪先生聽完之後說:「好難!」師長老人家:「雖然難,但可以從宗教下手。」因為宗教徒很多,宗教徒能夠帶頭和睦,這起到的影響力量就非常大。

  師長這個理念不能是師長做,我們每一個弟子在當下的家庭、團體裡面都能做。像剛剛成德從新加坡坐飛機過來,在新加坡有機會剛好跟當地的同修交流,比方說有一個同修就提到了,印度跟斯里蘭卡的人有五十萬人在新加坡工作、生活,一個新加坡各個民族的人都聚在這裡。假如你是一個大企業家,比方說你的員工有一萬人,不同種族、不同宗教,假如這個企業家把中華文明的兼容並蓄、博大的胸懷在他的企業王國(以前在春秋時候有一萬人,你就是一個諸侯,諸侯國的國君),能把老人家的理念在這個企業落實,你給全世界做宗教團結、種族團結的榜樣。所以師長的理念我們當下都能做。

  佛陀、善知識所教的是應我們的機、應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句都可以落實的。諸位同修,假如看到佛經、看到師長講的什麼,「這一句我現在落實不了」,請大家一定要提出來給成德,你們不提出來,那我剛剛講錯了,我就要負因果責任,我可能就要墮到三惡道去,所以大家真的有覺得不能落實,一定要提出來,護念成德講學。因為成德也是聽師長說的,釋迦牟尼佛講經,他不是說我想講什麼,他是應我們的機,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可能佛陀講了一部經,講完之後對著底下的弟子說,「對不起,你做不到」,講完然後說我們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都是應機的。

  而且東方的智慧是小大圓融,這一句教誨大可以用到治國平天下,小可以用到個人身心家庭裡面,是圓融的。舉個例子,勤儉為持家之本,一個人勤儉,你的身心負擔就小,節儉;勤勞你的身體才好,不勤勞都不動,氣血都不順。大到一個國家的治理,假如勤勞,大家都很勤奮工作,這個國家興盛;節儉,一個國家不節儉,腐敗,這國家就會出問題。我們東方的學問小大圓融。

  這四個關係處好,都可以從我們當下做起。師長講《華嚴》的時候他就表演了,宗教跟宗教不敢碰,他很快就把它團結起來。當然最重要的老人家怎麼做到的,在《九十年譜》裡面都有。心境、做法我們要體會到,很重要的先人後己,把他人擺前面,尊重其他宗教,把其他宗教擺前面,人家就感動、就服氣,不同宗教就團結起來。師長人家也恭敬,宗教互相學習就不會互相攻擊。師長很認真,人家天主教還請他去講《玫瑰經》,伊斯蘭教請他講《古蘭經》,都是自己做到讓人家佩服,不是要求別人的。

  更認識師長,我們就會珍惜他的教誨;更認識黃念老,我們再來學習《白話解》,就會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我們學《白話解》不是學知識,隨著每一段對照自己的心行來修正我們的行為。修行,師長說修正行為,將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叫修行。「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我們今天好像念了不少句《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哪裡?就在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中,就在我們的心境上。我印象很深,師長說的,成德剛好一開始學佛聽師長講《無量壽經》,師長說,你要上品上生,《無量壽經》要做百分之百;上品中生,百分之九十;依此類推,下品下生也要做百分之二十,一定要落實,我們才能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相應。相應很重要,所以學佛也是學佛的存心。

  印光大師有一段話對我們修行人提醒也很重要,印光祖師說:「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面對事的時候忠恕是什麼?嚴以律己,忠;寬以待人,恕,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隄防過愆」,心要時時有警覺性,不能有邪念、惡念,過愆就是過錯,心心隄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如是之人,決定往生」,這都印光祖師講的,他念佛的心行是這樣,必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跟佛不能起感應道交。所以我們假如常常對人刻薄,跟佛要感通不容易,所以忠恕重要。知過必改,見義必為,該做的事都不做,袖手旁觀也不能往生。無情不能修道,一點情義、恩義都沒有修不了道。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學習「黃念祖善知識事蹟簡介」,這本書一開始跟黃老的照片放在一起的,我們來先學習這一段,然後我們再進一步學習黃老的「前言」,再進入經題,進入經文。希望大家今天抽空把這個簡介還有前言、經文能夠看完,看個六頁。不好意思我的習氣又現前,我們做過小學老師,每一次今天課程結束要派作業。當然學習最好是能夠複習,學習完還可以預習,那我們收穫就更大。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有講得不對、不妥的地方,還請諸位大德同修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剛剛講的大家有不了解的,或者你有延伸到其他的思考覺得要提出來的,都可以。「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這也是《弟子規》教的一個學習態度。假如大家都沒有提出問題,那就代表剛剛一個半小時談的全部消化吸收了。修行要突破一個習慣,就是有疑不好意思問,這也是一個習慣,當然我不是叫大家沒問題硬想問題,這樣會擾亂清淨心,不用硬想問題。你們也不要緊張,說沒問題,法師一直盯著我們看,因為這裡也有問題,假如大家沒有提問,我可以先回答這裡的問題。什麼事都有個彈性,沒有人提,這裡剛好也有問題。我先回答這個問題,假如你突然想到了,可以舉個手,成德就知道,再請您來提問。

  我喝一下水。喝一下水也是修行,為什麼?因為我的個性比較逞強,比較會撐,所以有時候三四個小時都沒有喝一口水,這還是要調整一下。修行就是要改個性,改習為立命之基,把自己的個性要改掉。大家有沒有聽過佛經裡面說哪一尊菩薩很有個性,有沒有?沒有。我們要行菩薩道就要把個性稜稜角角磨掉,磨到走到哪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因為沒有稜稜角角不會刺傷別人。

  第一個問題提到義工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做義工?

  這個問題對我們挺重要的。我們要明明白白來做義工,不能稀里糊塗,反正人家把我拉來了,我就來吧。當然你的功夫也不錯,隨緣。但是師長說修行人面對境界要清楚,我為什麼來做義工,我們自己應該清楚還是好。

  我們祖先留下來漢字文言文,漢字裡面就有智慧,就有人生的哲理。首先我們看義字怎麼寫,上面一個羊,下面一個我。跟羊有關的都很好,吉祥,羊是表美,就是莊嚴。這個義字就是能讓一個人更莊嚴,能讓一個人人格更加的圓滿,智慧、德能更加的提升,這是義。所以我們做義工要莊嚴自身,要成就自身,同時進一步莊嚴道場。我們每天念迴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不只莊嚴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眼前莊嚴自己的身心,讓人家一接觸,學佛的人很好,笑口常開,面上無瞋供養具。

  再來,《無量壽經》裡面提到阿彌陀佛發願,「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我們剛剛探討到一個重點,佛經跟善知識所教導的我們當下就能做,這句速生我剎受安樂我們現在能不能做?可以,我把我的家庭經營成佛化家庭,那你的孫子來了,你的孩子來了,在你的家庭裡面成長,把他成聖成賢、成佛的根基給扎穩,是不是速生我剎受安樂?

  我們看現在這個世間人心不安,天災、人禍愈來愈頻繁,真的,沒有遇到聖教心不容易安,對未來會有擔憂,理得心才能安。我們遇到《無量壽經》心安了,安到什麼程度?核子彈也不怕,《無量壽經》提了,「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這是佛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我們真的真信切願,縱使遇到整個大地都燒起來了,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也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已經是最嚴重的狀況,佛都已經講了不用擔心,那我們的心安了。還有裡面提到觀世音菩薩,眾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不只自己知道了這個真相,遇到很危急,念觀世音菩薩決定得解脫,哪怕是人家用刀,這個刀也會斷,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都有講到。所以孩子從小就要讓他認識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也不用擔心。有佛法就有辦法。

  成德曾經有一次走路那個地方不是很熟,但就想多走走運動運動,結果剛好走進一個巷子衝上來五六隻狗,眼看就要到我眼前了,我這個時候就合掌念觀世音菩薩,而且我是閉著眼睛,為什麼我要閉著眼睛?因為我張開眼看到牠們我就會緊張害怕,觀世音菩薩就念不純,我有自知之明,閉上眼睛就能專注念。我就合掌閉著眼睛念了好一會,慢慢狗叫聲沒有了,等我張開眼睛,這些狗已經離開了。可能是觀世音菩薩感應說,走走走走。我也看不到,我不知道。但是也給自己信心,感應,你遇到一些危急的狀況,觀音菩薩是同體大悲,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佛法真管用!我們真相信、真理解、真去行,信解行證就會有一定的領悟跟體證,你愈有體會,你就更有信心,信解行證是一體的,融在一起的。

  我們從家庭再延伸,我們要護念大眾就有道場,有緣的眾生來了,道場有學風、有道風,大眾來了增長他的善根。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開彼智慧眼,眾生他沒有聞到正法,是非善惡他很難清楚,就像自己沒有遇到師長也是隨波逐流。遇到了,原來人生不能只是追求利益而已,人生更重要的要積功累德,要出輪迴。而且命裡有時終須有,不要那麼急,那麼強求。自身是因為聞法而得利益,當然也希望更多的眾生有聞法的機會,所以我們三皈依最後念的,「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我們團體和合,這個道場莊嚴,眾生一來就得利。所以我們做義工,莊嚴自身、莊嚴道場,利益眾生,護念眾生法身慧命。眾生得利益,佛菩薩最高興,眾生歡喜,佛菩薩歡喜。我們做義工也是報佛菩薩的恩、報師長的恩。

  剛剛我們提到了,我們這一生要成就要正助雙修,正修是念阿彌陀佛,助修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是助修。我們今天有緣做義工,就要在做義工當中積累功德,積累往生的資糧,這是從出世間來看。我們也透過做義工讓我們的道德、讓我們的智慧能力在做義工當中得到鍛鍊,有所提升。所以做義工叫歷事練心,把自己的心境愈練愈真誠,愈能替人著想,愈有忠恕之道,愈能提得起真心,這叫會做義工。不是為了做義工而做義工,是為了修行而做義工,是為了自利利他而做義工,是為了落實師長給我們的教誨來做義工,把做義工的機會當作考試,看看我修得怎麼樣。同時是服務眾生,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行菩薩道就是好好服務眾生。

  還有做義工的時候也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是誰?佛法是藝術化的教學,這些佛菩薩是表法的,但是我們得自己去體會,不會體會入寶山空手而回。比方說一般道場一進山門天王殿,有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拿著琵琶,我們可不能理解成他喜歡彈琵琶,那是表法的。持國跟持家,小大圓融,這道理一樣的。琵琶太緊了會斷,太鬆了彈不出曲子來。就跟一個家的家規一樣,太緊斷了,太緊孩子進家門都害怕;太鬆沒有規矩,這個家就亂了,表法我們要看懂。同樣的,善財童子也是表法,表當生成就的修行人。諸位同修,想不想這一生往生成佛?這個目標是當生成就,代表我們要像善財童子,那才是當生成就的樣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參一個善知識他就向上提升。善是善根,財呢?是福德,福報、德能,代表善財的心境,在他面對五十三參的境緣這些人跟事的時候,每遇一個境緣他就向上提升,因為他的心態裡面只有自己是學生,其他的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那他就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每一個人跟事都是他提升的機會,當然他一生就不斷提升,最後成佛。印光祖師也教我們,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善知識,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所以做義工我們要了解它的意義,我們也要清楚用什麼心境來做義工,我們才會很有收穫。

  當然心態也要對,比方,我做義工,我又沒有拿錢,假如是這個心態,那功德就沒了,因為這個心態可能做事就不夠全心全力。我們要了解,在座有沒有台灣同修移民過來的?好,因為我在台灣成長,所以舉的例子是台灣的王永慶,大家認識嗎?王永慶到九十歲還在工作,而且他吃便當。你看他做事業那麼認真,王永慶的錢算不算得出來?可以,可能上千億還是多少,算得出來。而且告訴大家,他的錢再多他帶不走。我們現在做的事業比他大,我們現在做義工積功累德是為了了脫無始劫的輪迴,我們輪迴的次數比他的錢多多了,他都要那麼認真,我們現在做義工要不要認真?我們是要積累功德財,是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所以不能是我沒拿錢反而不夠認真,要更認真,真心的來做義工有功德。

  有時候道場裡面有職工是有拿薪水的,有沒拿錢的,我們沒拿錢的可不能對那個有拿錢的人有一種「你有拿錢,我沒拿錢」,那你的功德就報掉了,這個分別執著心太重。而且拿錢也是義工,這個義可不能說標準叫有沒有拿錢,義是你來做這件事是用什麼心態。你是道義要護持正法,我可能在其他的地方工作我的薪水比這裡多,可是我希望少拿一些薪水,但是我要護持正法,他是用道義的心來護持的,這樣是義工。單位發給他薪資,是因為他來護持正法是道義,我們也要有道義讓他的家庭沒有後顧之憂,不然他還要擔心經濟的問題,他就沒有辦法安心把弘護正法的工作做好。所以我們道場裡面是道義之交,道場裡面不搞利害之交。

  我們看下一個問題。問題是有人提問,不過有好幾個問題,不一定能回答完。有沒有我們現在在回答這個問題是你提的,希望今天回答的可以舉手。有同修舉手了,有請。

  某居士:阿彌陀佛,尊敬的成德法師吉祥。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您好。

  某居士:弟子想請教一下,剛剛法師講到我們要以師志為己志,其中老法師的一個弘願就是要辦一條龍學校,要把我們傳統文化弘揚出去,利益世界和平。在辦學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需要老師,也需要學生,因為種種因緣,可能未必整個家庭都可以一同前往,那就可能會面臨譬如說兩地生活,和家人分開這樣的情況,另外您剛才也講到了要敦倫盡分,所以弟子很想請教法師如何做到弘法和持家、尊師和愛家、教育孩子和照顧自己的孩子之間,做到一個很好的平衡,大小圓融。感恩法師教導,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好,謝謝,這位同修問的問題很好。比方今天在道場有一個義工剛好父母生病了,我們道場會怎麼做?這都很實際的問題。佛法慈悲為本,我們的佛法得首先用在哪?用在離我們最近的人。一個道場它要表法出來,所有弘法的道場首先要表的是什麼法?孝道。儒家強調「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從哪裡開始?孝道。同樣的,道場裡面,佛講《地藏經》,地藏菩薩表什麼?開發心地寶藏,怎麼開發?孝親尊師。而且孝親又是尊師的基礎,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愛其父母,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今天我們在弘教,教育的「教」字,大家注意,這個字裡面有沒有嘴巴?沒有。這個字的左邊兩個叉一個人,一個小朋友在左邊,右邊一個樹枝,手拿著樹枝。左邊代表身教,上行下效,父母老師先打的叉,孩子在底下模仿打第二個叉。右邊是代表什麼?不是打孩子,不要誤會,那叫耳提面命。這都不能理解錯,理解錯了,棒下出孝子,你就執在這一法上面。萬法因緣生,要緣具足你才能棒下出孝子。首先你那個棒要打下去你的孩子佩服你,你的身教很好;你假如身教不好,要求他很嚴格,他心裡不服。都要有配套措施的,那個緣要具備。為什麼以前人棒下出孝子?父母榜樣,再來,打在兒身,痛在父母心,可不是我們帶著脾氣打孩子,那是造業。

  再來,孩子的情況,打下去他能記住父母的苦心,這是緣成熟了。假如打下去之後孩子記恨你,這個緣你不能攀緣。佛法最難的難在哪?不執著,你要隨因緣,緣成熟了可以這麼做,不成熟你硬要這麼做就變攀緣。法,有時候我們理解錯就執了,無有定法可說,都要觀察因緣的。

  傳統文化、佛法最強調孝道,所以道場裡面也要把孝道表出來。人能弘道,大家注意是人能弘道,不是你有經典可以弘道,也不是你有一個學校可以弘道,道場裡面有人依教奉行才有道。所以今天我們在學校裡面最重要的教孝道,最重要的教倫常,我們要透過我們的做法把這個表出來。今天一個道場有執事,他父母生病了,馬上大家支持他,你都不要有後顧之憂,你這些工作我們都承擔,甚至於我們能去關心,他很感動,真的是法眷屬。等他父母病好了,大家想一想,他再回來感受一不一樣?不一樣。我們是在這個道場因緣當中把經典做出來,可不能是拿著經典去要求別人,這樣團體的壓力會很大。事事常存忠恕,沒有忠恕存心,我們聽經教也很危險。

  舉個例子,今天我們提到不吃素會結很多殺業,可能有同修一聽完回到家跟全家的人宣布,從今天開始我不煮肉給你們吃了。一下全家跳起來,然後家裡一調查,他今天去聽了什麼成德,一個叫成德的人,一個出家人,聽完之後回來就變成這個樣子,以後盡量別讓他去了。我們聽法心態不對,不只不能得利益,可能自己會生煩惱,還會讓家裡人生煩惱。忠恕,聽了嚴以律己,我自己不吃了。對別人呢?寬以待人,循序漸進,不落痕跡護念。怎麼護念?素菜愈煮愈好,讓家裡人覺得這個比較好吃,慢慢把他轉過來。不然你不能體恤人心一下子動作太大,反而造成自己的障礙,所以心地要忠恕存心、要柔軟。當我們在學佛過程,好像親戚朋友反對我們,有時候不見得是他們不對,還得客觀的來分析,有沒有因為我們的一些做法太急、太不近人情,造成他們不理解。

  我們談一條龍,我們思考一下,一條龍誰是主?佛門講主伴圓融。一條龍小朋友是主,老師、父母家庭是伴,是增上緣,這都要認知清楚。小孩是主,再講深一點是什麼?小孩的心是最重要的,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隨時要感受到孩子的心,這叫教育。現在的父母,「你一定要學傳統文化!你不學不行!我是為你好!」那孩子壓力很大,「你今天沒有給我背完不要睡覺!」壓力很大,他對傳統文化不愛樂了。《禮記.學記》說,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心,延伸開來知道每一個人的心。不然,我們也接觸到,孩子才三歲、四歲,你把他帶到一個他不認識的環境,然後父母就離開了,甚至於教學的人體恤不到孩子的心,居然一個月才打一次電話。三四歲的孩子,他不是十四五歲,這樣的孩子我遇過,沒有安全感。什麼時候落下的沒有安全感?就是學傳統文化造成的。不是傳統文化不對,是我們當父母老師的產生執著了。所以聽法不容易,一聽老和尚說杜絕污染,一下子把三四歲的孩子關到一個學校去了,連父母都不能見,連爺爺奶奶過世都不讓孩子回去奔喪。產生執著真的是很麻煩!後來孩子回來哭得多傷心,對他的父母非常不理解,為什麼奶奶走了你們都不通知我?法不能產生執著。

  當然這個問題再打開來很多方方面面,成德就一些原理原則,假如還有具體的,我們到時候再來探討。家庭教育是根本,這是老法師教導的,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佛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宗教教育使他人格可以往上提升,這四個教育互相配合。但是什麼最重要?家庭是根本。首先是父子有親的天性他要恢復,進而讓他終生保持,這是教育的兩個目的,第一個是恢復父子有親,然後讓他這個愛保持一生;第二個,從父子有親的天性延伸到愛兄弟、愛家族、愛鄰里鄉黨,到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我們知道家庭教育是根本,面對因緣的考慮,首先孩子跟父母的相處,還有在家庭裡面所形成的倫理道德觀念,最好有三代同堂,這個教孝很自然。

  就像我們成長是三代,生活的細節都是在教孝,只要有關吃,一定是爺爺奶奶為先。我大學回家,行李一放下第一個動作,上樓給爺爺奶奶請安。我們今天不是找到了一個傳統文化學校我的孩子就成就了,佛法首先要向內求,不能向外求。向內,我們就知道心不能攀緣,讓緣分水到渠成。不然你一著急,要不送進去太著急了,你不充分了解這個學校跟老師,一進去出了情況又把孩子拉出來,然後又著急又送第二個學校,又拉出來。我見過學生有三四個學校的,這樣的孩子對傳統文化內心都有情緒在、不理解在,這個時候也要知其心。我們當父母老師的遇到這樣的孩子,也要把他的心結慢慢解開,不然會障礙他一生學道的因緣。這個時候我們要真誠給孩子說明,甚至有必要該道歉還是要道歉,雖然我們是好心,但是當時候有激動在,或者當時候考慮得不夠周到。

  孩子為主,什麼時候可以離開家庭?孩子離開不會造成他心理的不理解陰影。像成德,我很黏母親的,我記得看小時候的照片,小學四年級還常常抱母親,很黏。每個孩子不一樣,大家不要一聽完四年級又執著在這個說法上。有些孩子他可能六七歲就想出家了說不定,有沒有?有。有些孩子可能十一二歲跟父母的關係還很依戀,這都要因材施教。像我那麼黏母親,父母沒有用一種很強烈的手段,「你不可以這樣」,他順著順著,後來我不黏了。可是因為我得到的是充分的愛、無私的愛,所以我不再匱乏了。我們到學校去,我們到社會,我沒有想從別人身上求得什麼,這樣身心很放鬆。有滿滿的愛對他的一生幫助非常大,你硬把他拆開來他不能理解,變成他的心病。

  這就是說,孩子能離開家、離開父母,比方說他得離開到其他的地方去學習,這也要你們家共識,不然到時候家裡的人不是很理解,甚至還反對,你之後這麼做造成他們更不理解,這都是你以後即將面對的挑戰。就是我們面對境界也要懂得,對會影響孩子的這些情況我們是客觀有了解的。當然你很有信心,這個緣成熟,孩子會轉變得很大,這個轉變會讓這些不理解的家人有信心,當然每個人的緣不一樣。不要你太強求,你又很好心,你太強求之後,到時候這些不理解的力量統統回到你身上,你還覺得「蒼天,怎麼這麼對待我?」這都是考驗我們做人做事。

  縱使很重視傳統文化的學校,我們暫時緣沒有成熟,可是我們在家裡面孝道做好,夫妻很和合,對孩子來講非常安定。然後,你說學校有污染,只要我們父母的心是非常安定,孩子在學校裡面可能產生什麼事,你隨時都可以給他機會教育,這個機會教育會讓孩子從這些事當中,他更懂事,他更會包容,這都會有佛菩薩加持。當然更好的條件能去是好,但不要太著急。

  另外,成德是覺得在家的同修夫妻不適合長期分居,除非你的另一半真正非常歡喜不帶勉強支持,不然到時候兩地分居產生什麼情況,這對我們佛弟子表法都不是很好。假如成德,比方說是我負責的團體,我也會盡量不讓夫妻分兩地工作,當然這都要客觀去看。比方說一段時間,不會太長,可以回來,家裡又接受,單位又接受,大家視情況而定,真誠溝通,然後能了解孩子的心都是很安定的在當前的緣在成長。

  辦一個學校老師很重要,外在的這些物質條件也是需要,但是沒有老師重要,或者老師要祈請、要找到,而且老師也要長期薰習,因為老師年齡也不大,團體裡面也都要有共學的氣氛。就是說我們團體不是利害,不是人拿來用,你趕快做我要做的事。我們是在團體當中讓每一個人來這裡成長、提升,來這裡修行。我們不能社會的習氣,社會都比較功利,看到人就是幫我能做多少事。道場應該是所有來參與的人我們是看著每個人的修行,護念他不斷往上提升,這樣才是道場的精神。

  就先跟您回答到這裡。其他問題我們明天再來交流。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