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典講座》系列課程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1/1/8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44-0001
院長:成德法師、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家人,大家好!今天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因為成德法師開始跟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內典講座之研究》這一部著作。這個是太老師雪廬老人所作的,在師父上人的請求之下,他能夠把它公開出來。這個「內典」其實就是指的佛經,他特別介紹怎麼樣來講解佛經,這個方法是很重要的。正如老人在「序言」裡面講的,治任何的學術都要有法則,依循這個法則你才能夠把它做得好。師父上人他在講經的時候也提到,如果能夠來學這個《內典講座之研究》,每個人都有辦法來講經,所以說這個是很重要的。我們漢學院培養學生,也是希望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能夠來承傳聖賢教誨、聖賢的教育,這個演講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這個《內典講座之研究》,其實它就是一種演講術,你拿它來講佛經可以,拿它來講任何的典籍,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這個方法我們學到之後,你就能夠善巧的來運用。所以方法很重要、法則很重要。
今天有這麼殊勝的機緣,成德法師來為我們主講。我們知道,法師他本身就是很擅長於演講。會講的人跟不會講差別是很大的,會講的人三言兩語就足以攝受人心,一次講座下來,就能夠達到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法師本身有這麼多年的講台的經驗,今天來講雪公老人他編的這個演講術,當然也有師父上人,還有他的弟子的這些資料可以參考,可以說是樣樣都具備。所以我們大家今天有幸來學習,這個都是莫大的福報,希望我們好好珍惜這個機緣,能夠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我們就歡迎成德法師開始今天的課程,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院長給我們的教導、勉勵。首先非常感謝院長,感謝我們老師、同學們給成德這個向大家學習的機會。因為確實這個內典講座,院長、很多老師、同學,他們都下過功夫,都比成德還懂,所以要感謝大家給成德這個學習的機會,確實對這一方面下的功夫非常有限。因為院長希望我們漢學院的同學能夠在學術界行菩薩道,這是不容易的事情,要和光同塵,學術的能力也不能比人家差,不然人家不服氣,攝受不了眾生。而在弘法的手段上,又是以音聲做佛事為主。就像《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最後一位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後來是請文殊菩薩來揀選圓通,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他講到:「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對於我們娑婆界的眾生,主要教化的手段、方法是用音聲,是用講經。
所以我們走這條路,佛陀是我們的榜樣,孔子是我們的榜樣,李炳老、師父上人,這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而且我們也看到代代承傳,佛陀講經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成德最近感受到,佛陀、孔子、祖師們,包含師父上人,他們智慧圓融,他們的說法超越時空,沒有障礙。所謂「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所以《無量壽經》這句話就告訴我們,佛陀的說法是超越時空的,三千年前管用,三千年後也是管用,他不只說得圓滿,他做得也圓滿。所以我們不只聽他們教誨,還要觀察他們在表什麼法,觀察他們如何把經教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要會聽、要會看。
所以老法師一直強調,他學佛,章嘉大師指導他要認識釋迦牟尼佛,所以推薦他要看《釋迦譜》、《釋迦方志》。因為走弘道的路,那佛陀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根本的老師,我們所說所做,他是最根本的指導,不能跟他不相應,跟他不相應,很可能就偏了。所以老人家講經的時候,都一直以佛陀的教導,還有他老人家的行誼,在啟發我們。就像經典當中說的,「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這是佛陀的表演,世間人追求富貴,他老人家富貴到了頂點,他是王子,以後要做國王的,可是他把世間人最想要的東西捨了。世間人會好奇,那他到底要的是什麼?有什麼比富貴還要好的嗎?而且他過的還是三衣一缽的生活,給我們感覺到,他物質這麼匱乏,居然這麼快樂,就給世間人很大的一種啟發,就像孔顏之樂。不然三善道老法師說消福報,都是在享福的多,不懂得借假修真。人身難得,輪迴路險,得要出輪迴才解決問題。
老法師說,消福報,享福了,消福報很難不造業,享著福的時候都覺得應該的,連父母都不知道感恩了。而且一享福,別的不說造什麼業了,就光是吃這一件事情,就造了好多業,吃眾生肉。吃了一輩子眾生肉,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這個怎麼還?要還多久?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三途一墮五千劫,這麼長的時間。所以得人身最大的福報就是遇佛法、遇聖教,就是知道修行。所以我們是很有福報,諸位同學們的福報比成德大多了,你們那麼小的年紀就開始學習聖教了,我們是成年了,二十多歲了,二十五了,習染也嚴重了,才遇到這個緣,才遇到師父上人。所以希望大家珍惜自己難得的善根福德因緣,以佛陀、孔子、李炳老、師父上人他們為榜樣,「德比於上則知恥」。
而老法師指導我們,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學儒就學孔子,學道就學老子。剛好我們本三的同學現在是學《道德經》,這是老子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老人家這個指導非常精闢,就讓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行,甚至生活方式,我們要想想,佛陀怎麼想、怎麼做?孔子、老子怎麼想、怎麼做?對於孔子、老子,成德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他們都是配合佛陀來成就我們神州大地的炎黃子孫,當生了脫生死,當生成佛。在永明延壽禪師的《萬善同歸集》就有提到,佛經當中《起世界經》這部經典有講到,釋迦牟尼佛於震旦方向,印度的震旦,東北方向,就是指中國,派遣兩個大菩薩,於震旦方向講經說法,一位迦葉菩薩,一位儒童菩薩。那我們一聽,我們一思惟就知道了,就是老子跟孔子。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這個千佛還不是數字,是代表只要能成就我們,多少的佛菩薩都一起來配合,一起來抓住任何一個機會點來增長我們的善根,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我們從這些教誨,才慢慢的感覺佛菩薩的同體大悲。「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法再好,得要有善知識給我們演說,我們才能深入經藏。所以《法華經》說到了,「善知識者是大因緣」。萬法是因緣生,大因緣是在一切因緣當中最重要的,所以叫大因緣。那等於是我們修學的因緣上,善知識是第一的。所以師父上人說,佛法是師道,師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而整個中華文明最重視的就是孝親尊師,師徒如父子。
不只是佛教一佛出世千佛擁戴,儒家那都是來配合佛陀教化的。我們看到孔子走了之後,他的學生守喪三年,心喪三年,不忍離去。子貢守了六年,據記載,他當時候手拿著一個拐杖趕回去,因為孔子去世的時候他不在身邊,他那個拐杖插在地上,後來長成樹了,這個都是感應。他對老師的至孝感動天地,這是孔夫子的弟子給我們的表法。其實成德感覺,他們都是佛菩薩再來,他們沒有這麼表演,我們很難反觀到我們修學路上心態的偏頗在哪。因為一偏了,可能就慢慢慢慢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可是自己又沒發覺。所以《論語》當中那麼多孔子跟弟子的對話,冉求「非不說(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夫子馬上抓住這個機會點提醒,「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汝)畫」,我們的念頭裡面常常畫地自限。所以老法師說,傳人沒有別的,百分之百聽話。問題是我們那個念頭一動就沒有聽話了,也是聽話,聽自己的話、聽自己的意思了。所以老實、聽話重要!
我們看顏回他怎麼學的?孔子敘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那個不違,老師講什麼,他直接納受在心田,沒有懷疑,也沒有其他的想法,「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對老師的態度是我們的學處。包含師徒走失了,都有生命危險,顏回是最後一個回來的,可能是一些典籍,他不畏危險,一定要把它們都帶走吧。結果孔子一看到顏回夫子了,「啊,我以為你死了」。顏回接話了,「子在,回何敢死?」這句話最能突顯師徒如父子。我們能體會到顏夫子那個心境,我們就是師父上人的知己了。
包含子貢口才非常好,很聰明,「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因為聰明,口才又好,容易批評人,夫子提醒他,我可沒這個閒工夫去批評別人。俞淨意公那也是很聰明,「每試必高等」,聖賢書也讀了不少,但是沒有伏住慢心,就容易造口業了,「舌鋒所及,觸怒鬼神」。所以口業很容易造,我們必須「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所以我們弘法是以音聲做佛事,這一條路是一條險路,因為講經說法很容易得到大眾的讚歎、供養,所以財色名利的誘惑很厲害,確實是險路。成德看著這十多年來遇到的人事,又加上聽老人家在九十歲上下常常都感嘆,「跟我十幾年、二十幾年,在財色名利面前過不了關。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不是從小扎根的。」我們聽老人家每一句話,也是在體會他老人家的心境,「慕賢當慕其心」,也是在學習他老人家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所以老人家這一番話充滿了恕道,不能怪他們,他們不是從小學的,寬恕、包容。而老人家也從這個人生的經歷,更盡力的在做什麼?全力護持一條龍,因為人才不從小扎根、從小學,不容易培養成就。
所以《養正遺規》說到的,「人材之成,自兒童始」,確實「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很能理解,老人家為什麼這麼大年紀他要這麼奔波,因為以他的智慧,看到了太多這個世間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而我們學生假如沒有跟上,那當然他老人家就得都扛著。所以我們要做善知識的知己,要能跟他同台演出。所以我們院長,三年前漢學院的需要,他當下就把漢學院承擔起來了,這可是很重的任務,安老人家的心。老人家九十歲漢學院才辦成,這專門培養弘法的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而院長他比成德福報好,他修學的功夫比成德高太多了,我走的是險道,染了很多這些名聞利養;院長走的都是實修,都是修戒定的功夫,所以漢學院任務這麼重,事情那麼多,沒有見過院長情緒波動。他出家又早,大學一畢業就出家了,三十年的功夫,之後才接這個任務。成德學得晚,性情又比較浮躁,又遇到了所謂「少年得志大不幸」,太年輕就出名了,真的是險象環生,真的是佛菩薩、老法師都捏把冷汗。現在功夫也是還差得太遠,是佛菩薩、師父上人給成德還有這個戴罪立功的機會。而因為自己走過的路,也更體會到走這條路不簡單。夏蓮居老居士說的,「內障」,內的煩惱障,「外魔」,外的誘惑,「無人不具」。而我們真正聽善知識的話,善知識智慧圓滿,他幫我們考慮得非常周到。所以老法師晚年講經都告訴年輕人,誰願意發心,老人家做護法,護持年輕人,像英國漢學院,都是老人家的福報、威德在護持。當時候大飯店吳董來到英國,老人家說:「你在英國建個大飯店。」雖然在條件上、法令上種種,這個緣不成熟,但是我們聽善知識講話要聽到他的義理,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不能說建大飯店,現在緣不成熟不建了,為什麼要建?老人家的考慮在哪裡?今天也很難得,我們第一屆、第二屆的同學不少人參加,這個他們可以做證明,老人家當面跟他們講的。
你看老人家體力還可以,一年到英國漢學院二次、三次都有,對我們這些莘莘學子關心備至。我們現在回聽老人家當時候在英國漢學院給同學們的勉勵,真的是苦口婆心,真的是每一句都是和盤托出,就希望我們少走冤枉路。而老人家這一段話的意思,他說到:「大飯店建好了,你們每個人兩個房間,一個房間讀書,一個房間休息,肚子餓了到餐廳吃飯,專注深入經藏。」
老人家又交代,「大家以後住在一起,不要分開」。成德覺得這句話是重點,因為我們外魔、內障無人不具,假如不能依眾靠眾,單打獨鬥出去弘法,很難不染著。尤其修學路上,老人家說兩件事,知過、改過。而一個人要能看到自己的問題並不容易,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依眾靠眾就有這個好處。尤其講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個一起備課,很多靈感就冒出來了,相觀而善,切磋琢磨,集思廣益。《學記》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所以老人家這些考慮都很深、很遠,我們要teamwork,團體護念,善友為依,依眾靠眾,老人家這個提醒的重點,我們得要重視起來。
大家也不用操心、傷腦筋,重要的我們是真發心。章嘉大師教給老人家的教導,你學釋迦牟尼佛,你的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因為深入經藏的時間精力都不夠了,假如我們還得東操操、西操操心,這個要深入經藏的力道恐怕受一定的影響。尤其憂能使人老,這個擔憂很耗能量的。那這句話我們得從頭至尾聽清楚,不能截其中一句,不能只截「佛菩薩安排」,他前面一句是「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義務工作者,我們無條件的以法供養眾生。孔子也沒有收學費,孔子那個是束脩,束脩是禮,是表恭敬老師。真正收了這個學生,他家裡有困難,夫子還去照顧。釋迦牟尼佛那是完全「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去成就每一個有緣的眾生。我們願不願意發這樣的心?真發了,老法師說的,一念遍虛空法界,虛空法界的法身大士、佛菩薩有多少?都跟他們起感應道交。就像《淨修捷要》第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這一念心發得真,當場有多少龍天護法、常住三寶來護持我們?不用操心。
而且真正嘗到深入經藏的法味,那世味慢慢就淡了,世味哪有法味濃?孔子說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而且我們安貧樂道,一生不用求人。其實師父都給我們講得很明白,他老人家也表演給我們看,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什麼財富,就是一顆慈悲心、利眾的心,隻身一個人到了台灣,現在把佛法、聖教、宗教團結的理念都帶到全世界了,都上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淨空之友社這個平台。諸位老師、同學,這個平台不好上,太難得了、太稀有了!接下來誰在這個平台講經說法、弘傳聖教?這需要我們跟老人家的因緣完全融在一起,跟他老人家同台演出。發心的感應非常非常快,感應不可思議。
成德聽院長談到,當時候老人家很多年前,有一次機緣,老人家想走了,我們院長流眼淚,院長發願,因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他希望自己依教奉行,能夠留老人家再住世,這一念真心決定有感應的。所以後來院長也是在老人家身邊,在生活上照顧,在工作上也真的是很不辭勞苦。我記得當時候在蘭彼得見到院長,眼睛都是紅的,常常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這感應是非常快的,他現在又承擔英國漢學院的責任,而且現在老人家需要院長在台灣,也是兩邊都在盡力承擔護持。
所以我們對於感應不懷疑,所以大家要勇於發心、勇於承擔。我們的念頭裡面不能是我要多久多久以後我才能怎樣怎樣,這個很可能都變成自己這個念頭預設了。老法師在弘法當中教給我們最重要四個字,也是李炳南老師傳給他的,「至誠感通」,至誠感通前面又沒有說年紀要多大、聽經聞法要多久,沒有這些條件,老人家說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當時候老人家還說,年輕人,你們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我們還看到老人家快八十歲的時候講經,哪個年輕人願意發心,我給他頂禮三拜,我全心全意護持他。老人家這一念心,我們要放在心上。
而且「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隨時道德學問要跟佛菩薩、跟祖師比,不能跟張三李四比,這樣容易懈怠,不進取。其實我們很容易跟跟我們差不多的或者比我們差的人比,不容易跟聖賢佛菩薩比。所以古人才留了這句話,「德比於上則知恥」。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所以我們諸位同學都不年輕了,假如以這個標準。你說,「六祖大師何許人也,那佛菩薩再來的」,那我們又在分別執著了。佛菩薩縱使來表演了,那他總不會表演我們做不到的吧?他要表演又沒有說我要表演得很厲害,他表演是應機的,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感應的,感應一定感應我們做得到的。所以成德初學佛,老法師講了一段話成德印象很深,說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一切經,都是契合我們這個娑婆界的,都是我們做得到的。假如他講了之後對我們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所以他是應機,問題是我們肯不肯照做。
所以為什麼老人家知道了海賢老法師的事蹟,老人家大為讚歎,甚至於提到,應該讓海賢老法師做淨宗第十四祖,老人家有這個倡議。聽到這個倡議,成德非常感佩師父的智慧、師父的胸懷、師父的慈悲。慈悲在哪?樹這個榜樣,讓大家都有信心,沒讀過什麼書、沒聽過什麼經,老實念就一句佛號。你看老人家為了眾生,名聞利養邊都不沾,任何的言語、行為全部都是為了成就眾生法身慧命,法緣。他老人家自己帶頭一直看海賢老法師的紀錄,又怕我們看不懂,一點一滴給我們解說,讓我們看懂海賢老和尚的表法。他老人家講經常常說,照我的估計,他念個五年,功夫成片了,二十歲開始念的;再念個幾年,事一心不亂;相信差不多四十歲,理一心不亂。這個法門是「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最快成佛的方法。這一句佛號,在《大集經》中說,「無上深妙禪」。禪已經很高了,佛還加了無上深妙禪,那我們就知道,這個法門,佛門大乘佛法的最高峰。大乘佛法最高是《華嚴經》,《華嚴經》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可見這個萬德洪名殊勝,「行超普賢登彼岸」,「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所以海賢老和尚也是來配合,都是來成就我們這一生念佛成佛的因緣,他也不是從小讀很多書的,都做得到。所以我們不能被自己的念頭給障礙住了。
所以院長也是慈憫現在的大眾,這一次到台灣接觸一些官員,都覺得學生現在在求學過程,這些傳統文化的學習機會愈來愈少,所以今天我們前一個小時還在開會,就是希望我們今年,不管是本科還是碩士,畢業之後還有幾個月的時間,你可能是繼續升學,或者是服務、工作,但這幾個月的時間能不能認一部經,或者講一個主題,或者用什麼方式,能把傳統的這些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這些儒釋道經典的法藥,能夠供養給大眾,能夠幫助他身心的問題,家庭、事業、社會的種種問題,「以諸法藥,救療三苦」,我們現在就可以做了。所以漢學院,院長也成立弘法組,我們所學的每一科目都可以做供養。而且院長說的,畢業的、在校的,我們都希望大家共同發心。所以諸位同學,你們曾經寫過的論文、講過的口試、習講的題目,都非常難得,都是有關修齊治平的,大家可以透過你們這些年的領悟、實踐再來宣講,相信深度、廣度更不一樣,更有攝受力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佛陀、孔子都是我們的榜樣,因為這個道要靠人傳,都要有人承傳。而剛剛提到,我們也都要看懂佛菩薩的表演、孔子跟弟子們的表演。我們剛剛提到子貢,子貢還有好幾個點,對於我們都是重要的提醒。我們看孔子跟子貢說,「你認為我是『多學而識之者與?』」就是去懂很多、記很多,博聞強記。子貢怎麼回答?子貢說,「是啊,難道不是嗎?」你看學生會把老師看錯。孔子說,不是,「予一以貫之」,孔子是用一以貫之,不是博聞強記。那老法師也表演給我們看,老法師有一次對我們同學們講的,在英國漢學院講的,佛法求的是什麼?佛法是用真心,用真心去應對每一個人事物,像鏡子一樣去回應,不是要琢磨老半天,而是修清淨心。平常心裡清淨,一有事來,隨來隨應,就像孔子說:「空空如也。」所以我們有可能學習的狀態、慣性,跟師父上人不同,跟孔子、跟佛陀不同,不能學錯了,跟著老師有時候也會觀察錯。
再來,子貢有一天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我不希望人家這樣對我,我也不這樣對人。孔子說,「非爾所及也」,你還達不到這樣的境界。這是恕道的境界,孔子說你還達不到。我們很可能在我們修學的過程,誤認為自己是這樣的境界,那就會看錯自己了,又沒有善知識提醒我們,我們可能就修到一個執著誤區去了。成德接觸的講學的人,落到孤芳自賞,就覺得自己挺不錯的,還會肯定讚歎自己的這一塊,但是他忽略了,他這一塊跟善知識已經有落差了、不同了。所以這修學路上,光是一天就有萬境交集,一個念頭偏了,又沒有善知識及時提醒我們,就不知不覺走遠了。其實這些問題點,師父上人講經的時候都講到了,但是可能我們不夠重視這些觀念、態度。老法師說:「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所以栽培弘法人才,從阿難尊者到現在都是古法,就是複小座,因為這個方法調伏我們心性裡面的習氣,讓我們學謙卑、不傲慢。畢竟四大煩惱這個我慢也是常相隨,學謙虛、學耐性,沉得住氣才能走得遠,學恭敬、不輕率。所以古人傳承下來的這些理念都有很深的考慮、很遠的考慮。師父上人他們就是孝親尊師的基礎好,他老實聽話,不明白也遵守。李師公當時候提出來,老人家也不知道這些用意何在,但他就是老實、聽話、接受,照著做了,得到利益了,因為父母跟老師沒有別的,一心一意就是為了成就我們。
所以這個是子貢的這些表法,《論語》裡面這些都很精彩,有關怎麼修學、有關怎麼教學、有關怎麼待人處事接物,辦事情,人情事理,講話的分寸怎麼拿捏,其實教得很細。孔門四科,德行,接著就是言語。我們現在一起學習「內典講座之研究」課程,有三個大的部分都跟言語完全相關。
我們因為在院長領導下,我們希望除了傳承儒釋道,也希望能夠做東西文化交流的使者,而且我們是在學術界,所以應該積累哪一些能力,這個值得我們思考。黃念祖老居士說的,在五個方面我們都要積累,德、才、學、識、量,德行、才能、學問、見識,還有度量,都很重要。所以當時候就討論到,我們在學術界行菩薩道,在這五方面要積累哪一些功課,其中這個能力方面就有「內典講座之研究」。包含希望說我們同學們在漢學院都能學過《金剛經》。那我們第一屆、第二屆同學有佛學組的,有學過,我們院長指導大家《金剛經》。師父講得非常精彩,院長指導得很細緻,很難得的緣分。因為《金剛經》是般若的核心,大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整個大乘佛法的核心就在般若,真的幫助我們看破。這個不能看破,還太多留戀,要出輪迴挺困難的,要去利眾也挺困難的。所以師父的心法,在行門方面,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看破擺在第一,沒有看破是很難放下,沒有放下很難自在,沒有自在很難隨緣,沒有隨緣,這一句佛號常常可能念不住,可能還有很多擔憂,憂患恐懼。
所以這一門課也是承傳,因為這是李炳南老師一生講經講學的智慧寫下來的寶書。我們從這裡也要效法李炳南老師,他老人家真的做到了,「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就犧牲奉獻,一天工作量,老和尚講經說到的,三五個人的工作量。這麼大的工作量,還給我們留了那麼多寶貴的這些經典、資料。我們看老人家講的經都有他的科判、表解、眉註,統統都留給後世的人。所以這是李炳老的慈悲,這也是老人家體會到李老的苦心,他老人家也承傳下來。老人家也給我們方便,他還特別整了一個綱領,把內典講座的精華挑出來,有一個「內典研學要領」,先讓我們掌握這個要領,綱舉目張。這個部分在我們第二個單元,我們再根據老人家的教導一起來學習。第一個單元是「實用講演術要略」,第三個單元才進入「內典講座之研究」。這裡面很多內容都是老法師講解的。也感謝悟聞法師他跟著學、跟著記,也給我們留下來很寶貴的這些資料,都是恩澤後學。所以我們感覺,我們所受到的恩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怎麼回報?我們好好的學,就是他們最高興的事情了。
而老人家針對「內典講座之研究」,也曾經有十集的講解,這個在網上應該都查得到,成德再請我們楊同學到時候這個鏈接再發給大家。感謝我們這幾位研究員,他們現在也是承擔不少工作,也都不辭勞苦,也都給我們後面的學弟學妹很好的榜樣。像現在還多虧劉同學昨天來忙了好一會,今天我們這個交流都很順利。而師長有說到,這個講演跟講學,還有講經,它還是有些不同。一般來講,講演,世間的人是要把他的這種理念,希望大眾能夠接受、認可,這是講演。那講學,一般他所熟悉的這些知識,我們看每一個學科他們的知識,教生物、教物理,他講這一門知識學科,講學,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學生、大眾,他們的目的有些不同。那講經呢?講經的目的是要讓人開智慧,是要幫助人家修學。老人家雖然言語很簡短,都是點到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講經是要幫人家開智慧的。
成德最近有一個比較深的感觸,就是老人家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老人家修學一生,講學六十多年,他講的每一句話都有他的智慧起用,我們不能因為接觸得太多了,反而把它稀釋掉了,不重視了,老人家隨時都在應機說法。有一個同修,他那一天跟我提到,說很多年前,三四年前,老人家給他交代一件事,他沒有重視,後來這件事影響很大。他說我那時候假如聽老人家的,現在就不是這樣。老人家都看到了,但是老人家又慈悲柔軟,他又恆順我們,他不勉強我們。所以真的,假如有老人家親自交代我們的事,不能推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老人家交代的任何一件事,決定都是為佛法、為眾生的事,我們一不重視了,疏忽掉了,每一件事都有時節因緣,那個因緣一錯過了,後面要做,可能沒機會了;或者要做,難度高很多。就像治病一樣,你拖了愈久,問題愈不好處理了。所以老人家我們不能把他當一個老人看待,那就變成情感作用而已了,我們要把他當作一個大智慧的善知識來看待,才能配合得好他這一代時教。
記得二O一六年紀念李炳南老師圓寂三十週年,有一堂課老人家親自開示,敘述他跟李炳老十年的修學因緣。成德覺得這一篇開示得多聽,每一段都很重要,每一句都很關鍵,要聽到這個味道,不然很容易漏掉老人家的一些重要的教導。因為這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教誨,他老人家和盤托出了他怎麼修學的,怎麼跟著老師學的,怎麼觀察老師的;然後進一步他怎麼做弟子的,怎麼出必告反必面的;以至於進一步他怎麼把正法順著因緣傳到全世界,都講得很清楚。而其中有一段,成德聽了好幾年,最近才注意到這一句,所以自己的根性太鈍了。師父上人說了,善知識給我們最大的幫助,是幫助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幫助我們得清淨心、得根本智,這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最大。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法華經》說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真大,真最關鍵。因為《六祖壇經》也說了,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沒有無師自通的了。一定有老師帶著我們,就像《法華經》說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他引導我們。就像孔子在回答子張問善人之道,善人怎麼修道?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我們要跟著善知識的腳步走,不然我們很難入門的。所以一般可能我們會覺得,善知識給我最大的幫助是讓我明白很多道理,這個也是幫助,但是最最重要的是幫助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這樣我們心就清淨了。禪宗說的,「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佛法是內學,它是要開發自性的智慧德能。善知識就是藉由他的緣分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在哪,然後我們肯聽他的,就肯放下了。
那我們聽到這裡,我們要冷靜下來問自己,我有哪一些習氣、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是因為聽了師父上人的話我放下了?而老人家什麼時候勸我們放下?每一句都在勸。我們冷靜去看,每一句都是點到我們的這些問題點,我們真的百分之百聽話,每一句都放心上了,每一句都去做了,那很快我們就煩惱輕、智慧長了。就像老和尚說,答應李炳南老師守三個條件,半年自己得大利益了,三年以後跟老師說,我還要再加五年,我要守十年。你看這些環節都很有味道,都會回到我們自己修學的因緣,我們有沒有嘗到那種得力、清淨了、受用了。
所以老法師說不看電視、不看報紙,因為我們一看那些東西,心就被波動了,就很難定下來,心一定不下來就浮躁,聽再多,囫圇吞棗,走馬看花,入不了,真的遇到事了,不一定提得起這些教誨。所以儒家留了一句重要的話,「為學第一功夫」,第一個下什麼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因為浮躁很難把法納在心田。所以章嘉大師跟老法師初次見面,為什麼老和尚問一個問題,他老人家半個小時才回答?這裡面有道理。老法師說,他是幾年之後才體會到章嘉大師這個方法的用意在哪,「原來我們年輕,心浮氣躁,用這個方法,心一定下來了,雖然短短六個字,一輩子都不會忘」。所以我們聽老人家談他整個人生的過程,不能只有當故事聽,那個故事的每一個環節的義理,都跟我們的修學成敗息息相關。
所以我們講學有傳承,把方法李炳老、老和尚都留下來了。而這個承傳當中,最重要的是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傳佛心印。就像《六祖壇經》就給我們啟示了,六祖大師一堂經都沒聽過,坐禪也沒有到禪堂坐過,就在碓房裡舂米八個月。神秀大師是經、律、論,十二部經都能講,但最後得衣缽的是六祖大師。這些也都在表演給我們看,所以老和尚常講這些故事。包含六祖大師都得衣缽了,他還在獵人隊裡十五年,你看都有時節因緣,不能攀緣、不能強求,要沉得住氣。所以我們從事教學,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所以道是真心,所以我們恢復自己的真心重要。「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哪怕是在講學,也是在修行。老法師說的,講課百分之九十是真誠心,方法、技巧充其量不超過百分之十。不過大家聽這個話,不要又聽執著了,那就是方法、技巧也不用了,又聽執著了。所以我們也要會聽,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聽的時候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他這句話的義理是什麼?那是讓我們要重視真誠心。所謂攝受眾生,那一定是靠真心、真誠,不是說靠口才就能攝受眾生。
成德記得二OO四年在北京,到民族大學去分享傳統文化,第一堂課講完,因為那車子不能開進來,我們就要走出去了,走著走著突然有個男孩跑很快,追趕上來,我們一看動靜很大,就停下來等他,後來他就走到我面前,他說:「蔡老師」,他講的時候還在喘,他說:「你的口才真好!」我當時候聽了有點遺憾,因為我們講了兩個小時,舉的歷史故事應該有好幾個,怎麼都沒有觸動他,反而最吸引他的就是口才很好?所以現在學東西,有時候容易被枝末的東西吸引,根本的東西他反而忽略掉了。所以「才德論」,「德者,才之帥也」,所有的才能是為德來運用、來統御的。不然我們看看歷史,很多人口才特別好,最後禍從口出,反而讓自己惹來殺身之禍。
我們不忘李老、師父傳承我們不管是修學,還是講經教學,這些重要的教誨,而他們也是期待我們一代要比一代強。這都是老人家的原話,這也是院長、老師們的希望。老和尚說,假如不能一代比一代強,那對不起父母、老師,對不起祖師的恩德。所以我們聽到老人家講這個話,我們有情義、有血性,不管別人願不願意承擔,自己鐵定要當仁不讓。
而老人家提到講經教學要千錘百鍊,有一段話大家應該都熟悉的,歌不可以一天不唱,拳不可以一天不打(所以大家「八段錦」不要斷,效果會愈來愈好),經不可以一天不講,課不可以一天不講。這個從事講學的人應該挺有體會的,每天講就駕輕就熟,有一兩天沒講了,再來講的時候,稍微能感覺到生疏。所以這個是老人家提醒我們要千錘百鍊。現在有同學很可貴,聽完課,老師講兩個小時,他複講半個小時,把精華能夠再宣講。而且再講有個好處,檢查我們理解透不透,理解得不透,有時候講得不會很順。因為你理解了,心到位了,言語心之聲,就比較表達得順暢。而且李老當時候強調的,一部經講十遍,不然很容易又忘了。而且在講這十遍的過程,能夠將這些教誨去力行,解行相應,那終身難忘。
大家去觀察老法師講經,不管講哪一部,其他大經的精華都含在這一部,那些教誨老人家信手拈來。其實大家仔細去觀察老人家講學,老人家不是照本宣科的,都是自己修學的真實用功娓娓道來,好像他的心得一樣,來護持我們修行。所以我們是跟著老人家學的,我們得觀察對,不能學著學著也不像。我們不只講學要像老人家,我們的做人做事也隨著依教奉行,愈來愈像他老人家。那他老人家像什麼?像佛菩薩的行持,他也沒有「我想怎麼做」。所以大家去觀察老人家就是表演菩薩四德,隨緣妙用、柔和質直、威儀有則、普代眾生受苦德。
我們有這麼好的傳承,這麼好的老師來教、來做給我們看,再加上我們有這麼多的同參道友,這麼多要弘道的同學互相切磋、互相觀摩,這真的是太難得了。所以我們弘法利生的路上,良師善友,這個恩德很大。多去觀摩別人,人家的優點效法,他有不足我引以為戒,會得到很大的收穫。但是有人不喜歡聽人家教學、不喜歡觀摩,這個就怕會獨學無友。而且什麼事都是因果,我們不去觀摩、不去隨喜人家、不去護持人家講學,到時候我們講學,得到的果也是沒什麼人願意來護持我們講學。所以一切都有因果,今天我們聽同學們在六和敬分享,他也是在做法供養,那我們很認真的聽,這個也是在莊嚴整個六和敬的道場,六和敬共學的這個因緣、道場,都是種因。假如同學一講了,我們就有點分心了,還做其他的事了,那到時候我們分享或者我們講學感得的果,人家也不是很專注聽我們講。所以我們每一個心念、每一個一言一行都是因,都會招感未來的果。
而這第一個單元,「實用講演術要略」,我們不管是講演、講學、講經,都要準備。《中庸》說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都是一個對於這個因緣恭敬的態度。而佛門常常強調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我們今天在講桌前、在講台上給大家是講學、是法供養,那下了台是不是?這些我們要思考,不然我們怕變什麼?台上台下不一樣,人前人後不一樣。所以老法師常說:「你會麼?」什麼是會?老人家說了,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是會。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我們到極樂世界再修,現在不容易。但是我們也得從不執著不分別開始,就在我們每一個境緣,我們不能增加分別執著,我們要減少、放下。《無量壽經》說:「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他不講世間的閒話,他一開口那不就是在法供養嗎?這一點成德有觀察,當然這個可以再請教院長,院長跟隨師父身邊事奉好多年,他看得更細緻,老人家沒有講閒話的,一開口就是法,他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包含備課,什麼時候是備課?我三天以後要習講,現在來準備準備,這個是備課沒錯。假如我們隨時接觸一切人事物都在感悟,那算不算備課?接觸一切人事物不是備課,而是真正坐下來了才叫備課,那他不就又有一個可能他念頭裡產生的侷限嗎?有這個侷限,就會影響我們的領悟。所以不去分別、不去執著,「道也者,不可須臾離」,那我們慢慢慢慢就能體會到孟夫子講的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因為其實老人家教導的,真正你在教學、弘法,最重要的也是要用真心,你就可以應對一切,不管是在講台上,還是跟人交流溝通,都是我們真心的流露,都是那麼的自然。《無量壽經》雖然我們不能說現在就能契入,但是我們往那個方向走,「自然中自然相」。我們看《內典講座之研究》二百八十四頁:
【實用講演術要略】
這是李炳南老居士著,老人家也有教導,悟聞法師他學、他記錄。我們現在走這個弘法利生比古人容易多了,以前老人家提到,要能聽完一節課能複講百分之八十,就是理解力跟記憶力要好,那現在因為可以錄像,我們可以重複聽,所以這個是科技的便利,真的有心的都可以弘法利生。
一開始是「釋題」。一是『實用』:「切實而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實際用得上的。」老法師常常強調,佛法是很現實的、很管用的,現在的人那麼忙,你不讓他覺得現在就可以用,他沒興趣了。所以我們在講演的時候,也一定都能開解到他能夠用得上。大家也要了解,講經的人是傳道,所以他講的這些,甚至是歷史故事,都可以用在治國,用在治企業、治團體。所以我們真的很認真的聽老人家講經,聽個三五年,你真的有聽深入了,家庭主婦跟你問你能答,企業家給你問問題你能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理都是相通的,你又柔軟會觀機,自然就給他講得契理又契機的,真的是實用的。第二,『講演術』:「講是言語,演是動作,術是方法,講和演是互相配合的。動作可以使言語的表達更生動,言語可以使動作更活潑,所謂講得有聲有色,二者相輔相成,如此互相配合,發表自己的主張。」這個大家可以多去觀察老人家講學的時候,他的表情,包含他配合的一些手勢動作,都能夠讓我們對這個義理更能感受。第三是『要略』:「精要之略說。如中國文字之精簡,故有簡要詳明之意。」中國很強調文字,或者說話要簡要詳明。而師父上人跟他的同學們,還曾經到坊間書局裡找來跟講演術相關的這些資料,會集會集,都沒有超過李炳老,而且它特別精要。所以這個入境界的人他就是那個功夫,這個我們如貧得寶來愛惜。所以等於是「這篇文章簡要說明日常生活上切實有用的言語、動作表達的方法」,這就是實用演講術要略。
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們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下一堂課再進入第一章「緒言」。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