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進修班回爐培訓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2/3/2  台灣高雄  檔名:55-239-0001

  周老師:尊敬的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進修班指導老師上成下德法師,尊敬的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協會主席李校長、黃班長,諸位團體領導、諸位長輩、諸位老師、諸位嘉賓,大家早上吉祥。歡迎大家出席第一屆東南亞促進會進修班回爐培訓的開學典禮。此次回爐主要的目的是讓曾經參與二O二一年第一屆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進修班的老師們共襄盛舉,趁此次因緣大家聚首一堂分享交流,若大家在修身、齊家或帶領團隊推廣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有所體會,敬請不吝賜教,或者面對難題也可以向法師請教。

  很榮幸在這次培訓我們尊敬的法師在百忙中還抽出寶貴的時間,為我們授課講解《論語》中的為師之道。法師念念為眾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謝謝法師。

  接下來恭請尊敬的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協會主席李校長為我們致歡迎詞,恭請李校長。

  李校長:尊敬的成德法師,尊敬的諸位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領導、諸位來自其他國家的同道們、參與回爐課程的學員們,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們要在此感謝成德法師在這非常的時期還能夠撥出時間為我們講課,為大眾事業捨己為人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謝謝成德法師。

  去年五月份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主辦了第一屆的進修班,讓參與者受惠良多。原本的回爐課程是定在去年十二月份,但因各種原因被展延至今,還請大家見諒。

  各位,成立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提供一個平台,讓東南亞的同道們能夠互相勉勵,交換學習心得,一起學習、一同進步,在承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肩並肩、手牽手,更有信心向前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不是泛泛之交,我們志同道合。我在此歡迎大家到來參與課程,同時也敬請大家好好珍惜這三天學習的機緣,要全神貫注的聽師長的課,而且我還鼓勵大家踴躍參與交流。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也唯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辜負師長們對我們的期盼。願與大家共勉之,謝謝大家。

  周老師:謝謝李校長的金玉良言及鼓勵,謝謝。

  接下來我們一起用心聆聽師長的慈悲開示,「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淨空法師(播放視頻):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懂得孝親,而後才知道尊師。不講孝道,這師道就很難說,沒法子說。所以至善圓滿的教育還是要從孝親尊師上去扎根,決定不可以說這個觀念太落伍、這個觀念已經過了時代,那是我們自己看錯。

  孝順父母是性德,「孝」這個字不可思議,世出世間法可以說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是師道,師道的基礎是孝道。不孝父母的人決定不會敬老師,他要是敬老師那是別有企圖,不是真心的,是假意。為什麼?他違反了人情,不順人情。所以一定是先從孝順父母,父母對自己恩德最大,這其次才是老師。一個人一生能夠成就要靠父母、要靠師長,所以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智慧、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父母、老師的恩第一大,這一定要知道。

  佛法裡面對這個孝非常重視,淨業三福是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導原則,第一句話就是「孝養父母」,第二句話說「奉事師長」。所以佛教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道沒有了師道就滅亡了。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所講的就是「孝」跟「敬」,就是講的孝道與師道,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根本。在這當中,孝的對象是以父母為代表,敬的對象是以老師為代表。我們也要知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孝道,一定要在這上面努力。因為我們沒有做到孝養父母,就很難做到奉事師長;而如果我們不能夠做到奉事師長,不能夠尊師重道,對老師的教誨不能依教奉行,那麼我們修行的成就就會很有限,甚至於沒有成就,所以孝親尊師很重要!

  周老師:謝謝師長的慈悲開示。接下來大會恭請尊敬的上成下德法師為我們授課,及給予我們指導和叮嚀,恭請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尊敬的李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們,大家吉祥。

  非常高興又有這個機會跟諸位同道大家一起相聚,來互相交流學習、互相切磋。就如同剛剛我們李校長講到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字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俗話有講,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所以人生中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這真的是人生的樂事,大家朝著同一個有意義的方向、目標前進,彼此鼓勵,彼此幫助,互敬互愛,尤其我們是共同來推廣德行教育、復興中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對於我們從事文化推廣、從事教育的人,這句話很重要,假如沒有文化的傳承,我們的學生、我們的下一代變成沒有靈魂了,這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甚至是心痛的事情。

  成德從事小學教育,看到的現象,這應該是二十年前左右了,以前聽說一代不如一代,自己親身從事教職體會,覺得不只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因為所謂萬法因緣所生,這句話就包含一切的狀況了,不管是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甚至於大自然,統統都是因緣聚合的,都離不開這一句。同樣我們今天要把一個孩子培養成材,我們也要很能夠洞察這個孩子的因緣。比方說因,有他個人的天生的涵養,他的本質怎麼樣,還有他的家庭教育怎麼樣,這都是他的因。其實因跟緣,從因上來講是主要的因素,緣次要的因素。我們俗話有一句話講「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話就讓我們去體會了,他外在的緣是諸葛孔明,這個緣有多好,可是因呢?他自己不自立自強,再好的宰相也沒有辦法幫得上他的忙。這是我們對因緣的觀察。

  其實人只要學會因緣的觀察,但是要客觀,不能主觀,不能自己的心偏了,那要看就看不準了。《大學》有說:「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我們情緒一來看人看事準不準?很難準。「有所恐懼」,看事能看得準嗎?「有所好樂」,很喜歡這個人,看這人看不準。《大學》提醒我們,「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心只要偏了,面對境界就看不清楚了,會有偏頗。從這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什麼最重要?修心。我們要誠意正心才能修身,心對了一言一行才不會偏;一言一行不偏,就不會給家裡人負面的影響,一言一行都給家人、孩子好的影響,所以齊家了。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因為他們家成為這個地區、這個社會的榜樣了。就像我們歷史當中范仲淹的家庭、司馬光先生的家庭,整個人民都很關注,一聽到他們家的什麼事很有興趣、很想效法,他是整個社會中流砥柱。就像我們都以師長為榜樣,多少人在效法他、向他學習。你看一個人的力量,由於他的父母培養他、老師成就他,這也是他老人家的緣分,都不是偶然的。《大學》這句話就提醒我們心是根本,依報隨著正報轉。今天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體出現的種種問題,首先我們得先冷靜下來,我的心態有沒有偏頗、有沒有情緒?處理事的時候有沒有忿懥?跟團體的人相處有沒有好樂、有沒有偏心?拉到家庭裡面來,二三個孩子,假如現在還有五六個,真的要對她肅然起敬了,學了傳統文化還肯生五六個,我們台灣社會叫增產報國。生下來就是責任,一個孩子的責任都挺重的。

  而印光祖師說到,成家的人最大的功德就是把下一代教好。其實我們針對這一句教誨要去感受感受,假如我們把孩子培養成范仲淹,這個功德好不好算?這個功德computer都算不出來,因為他的影響還在持續。我們在書本裡面都可以讀到他那一篇教誨,《岳陽樓記》,「不以物喜」,當然我們讀這個教誨的時候要隨文入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就要提醒自己,我會不會被人事物動我的心?我的心一動就有分別執著了,心已經偏了,怎麼可能那件事會往好的地方發展?所以沒有練事法。我們每天在經歷事情,古人為什麼說沒有練事法?讓我們別著在事上,只有練心法。歷事練心,歷事,這每一個字不能滑過去,歷事,歷歷在目,代表我現在面對這件事,這個事裡面的人,歷歷在目是什麼?看得清楚。這得問問自己看不看得清楚,不能在事裡面稀里糊塗的,搞不清楚狀況。誰是誰非要看清楚,看得清楚但是內心裡不要落印象,分辨是非但是又不形成成見。練這顆心,練心,練真心。一落印象就變成戴著有色的眼鏡看人。

  我們想一想,孔子教我們的處事態度。這要感謝子貢,他很會問問題。學問學問,我們還要學著會問。子貢問到了,「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一言就是一個字。子貢很理解我們,孔子教誨那麼多,到底要拿哪一個字終身奉行?孔子說,「其恕乎」,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我們想一想,自己有沒有曾經被人家戴著有色的眼鏡看?大家沒什麼反應,你們可能都是廣結善緣,都沒有遇到人家戴著有色眼鏡對待自己。所以什麼事情都沒有離開因果兩個字,你們都沒有遇到是你們過去今生都廣結善緣,像成德就沒有這麼好的福報,曾經也被人家戴有色眼鏡看過,也是挺難受的。既然自己難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會學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諸位同道,成德已經開始分享《論語》裡面的內容了,不然我這一堂課講完可能有人又要說了,成德法師怎麼還沒開始講《論語》、還沒開始講這個題目?大家要了解,傳統文化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你說恕道在哪?隨時隨地。我們存這個心,所到之處讓人如沐春風。佛家講,菩薩所到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有人因我們而生煩惱,那可能我們的恕道不夠了。當然這還要更深入去探討一下,有人因我的習氣而生煩惱,這我們要反思了;有人因為我的大公無私而生煩惱,那自己有沒有錯?所以法不可以用錯。私心要完全去掉不容易,一般的人或多或少難免會私心起作用,可是你假如是主事者,那你不能遷就私心。不以人情做公家的事,不以人情做佛事,可能他不高興了。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孔子提醒我們不能學成鄉愿,好好先生。

  我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站出來,會造成什麼結果?這個家、這個團體是非不分。這流弊大不大?你看以前大家族有紛爭了,鐵定找最有威望的人評評理。當然這個評評理也不能偏袒,不然這個家族的向心力就沒了,不服氣了。領導者,我們從事教學工作,老人家給了我們一句心法,其實也是儒家的寶,「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君親師是儒家三寶;道家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真的是寶,真的用出來所有問題都解決了。能作之君親師,團體裡的人服氣了,信任你了;一信任,大家同心,二人同心其利都可以斷金,那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我們要冷靜一點,任何外在的力量再大,只要家庭內、團體內是團結的,不可能破壞得了,這一點要認知清楚。

  孟子告訴我們:「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自己瞧不起自己了,才會招感來人家侮辱你,都是感應。人世間所有的事都是感應,我們交什麼朋友那也是自己招感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就好像今天我們不是熱愛傳統文化,今天我們不會相聚在一堂了,都不是偶然的。「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你內部家庭已經不同心了,有嫌隙了,有空隙讓人家鑽進去了。我們看《論語.先進第十一》:「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要離間閔子騫的家不可能,因為閔子騫有孝心,至誠的孝心,他後母虐待他都被他感動了,所以任何外在的讒言進入不了他們家。「讒不自來」,讒言不會自己來,「因疑而來」,夫妻之間互相有懷疑了,別人的讒言才進得來;「間不自入」,離間的話不是自己來的,怎麼招感來的?「乘隙而入」,團體裡的人、家庭裡的人不團結了,有縫隙了,就進來了。

  成德觀察過俗家的母親,她一生有一個幸福,什麼幸福?對自己的另一半毫不懷疑。這是女子的真的幸福,她的心隨時都是安定的。男有分,女有歸,這是從夫妻講。假如到團體,團體你能經營到每個人對團體、對領導人百分之百信心,這個團體的人很安定,每一天全心全意為正法久住、為苦難眾生。怕怕什麼?怕不夠信任,還有是非起來,這樣就會內耗。其實做事不累,為什麼?做的事很有意義,愈做愈來勁,愈做愈歡喜。為善最樂,一聽到有人受益了,像我們有一個同學他講《了凡四訓》,有個小女孩聽了之後回去不吃肉了,生起憐憫心,家裡的人怎麼勸她她都不改變。眾生善根不可思議,可是眾生的善根也是萬法因緣生,因是他本有的善根,可是他要遇到緣把他的善根顯發出來。就好像一顆紅豆,這個種子它遇到土壤、遇到水了,它生根、發芽、茁壯,它要有緣。

  為什麼孔子要誨人不倦?他每講一堂課可能就有人醒悟過來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教學不中斷?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在佛經裡面從來沒有聽說過佛陀休息一天,連大年初一、除夕都以身作則。我們即將迎來新的一年了,有一部經叫《受新歲經》,新的一年要來了,佛做什麼?反省自己這一年,佛陀身教。我們再觀察其他的宗教,穆罕默德、耶穌,他們也是教學不中斷,所以留下來各宗教的經典。但是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得要有機會讓他學到,現在最重要的教學為先,當然能利用媒體、網路那是最理想的。我們從自身,在我們的社區、在我們的班級,在跟我們有緣的親戚朋友,甚至是大眾,我們能夠宣講不要中斷。像我們李校長創辦夜學,我們很多同道成立教育中心、淨宗學會,就是讓聖教不間斷的去宣講、去弘揚。

  《論語》我們得好好一起來深入,半部《論語》治天下,更何況我們現在還不是治天下,那麼大的作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團體一定可以治理好。但是我們要治理好,那得要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務了本家道才能生,一個團體的道風才能生,用現在的話講正能量,這個團體的氣氛充滿正能量。

  《論語》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都是作之君。成德曾經有一次跟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的同仁,因為是有朋自遠方來,所以互相切磋這九個字,「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探討了四個多小時,意猶未盡,不過已經聽到飢腸轆轆,時間太晚了,法輪未轉食輪先,就停下來了。不然真的如切如磋再下去,這君親師三個字可以討論多久?討論不完,愈討論愈深、愈討論愈廣。

  所以我們要看得懂寶,首先這三寶要先利益自己,自己要法喜充滿。假如我們說我得到好多寶,結果我們連笑都笑不出來,你說我們的親戚朋友能相信我們有得到寶嗎?所以傳統文化第一堂課在佛門有示範,傳統的叢林第一個建築物天王殿,進門見到的第一個塑像就是布袋和尚彌勒菩薩,他老人家大肚能容。其實說實在的什麼事都能包容、不放在心上,一定笑得出來。只要心裡放一件事放在心上,睡覺都要翻來覆去,這就很難笑出來了。所以第一堂課包容、微笑,笑口常開。大家的定功很好,我講到這裡還是有人如如不動。

  佛門學習有次第,次第是什麼?你一年級沒有過關不能升二年級,二年級沒有過關不能升三年級。假如說你一年級沒有過關就讀到六年級,結果遇到人家,人家說你這個學問是假的,你怎麼可以六年級?到底你的老師是誰?人家就開始懷疑了,這流弊就出來了。所以我們最好不要一開始就打著我是師長的學生,結果我們一年級、二年級都沒畢業,人家就說跟淨空老法師學的怎麼是這個模樣?這樣我們情何以堪,老人家誨人不倦,我們不能給他老人家丟臉。所以我們得第一堂課要學好,笑口常開,面上無瞋供養具。

  其實我們又回到這個恕字上來。成德剛剛是說戴著有色的眼鏡,我們很難受,我們絕不加諸於別人。同樣的,你都不笑,人家就要看你臉色了。諸位同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人家的臉色?戰戰兢兢有沒有?假如這個家庭的小孩要看媽媽的臉色,你說這個孩子會不會很健康、很開朗?保證不會。所以常常笑口常開,這個家庭的家風就不一樣了,每個小孩一推開門,很爽朗的音聲,「媽,我回來了;爸,我回來了」。傳統文化在哪裡?在我們每個當下,都沒有離開我們,就是生活,我們要把它用出來,管用。一用,自己受用了,不然大家試看看,你對著鏡子好好給它笑,首先你臉部的肌肉就開始放鬆了。這個笑笑得比較深入自己的心,人逢喜事精神爽。好像說大笑三聲延壽一年,說十年怕人家說太誇張了。所以我們遣詞用句還得考慮到聽的人的接受度,這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我們要應機說法,不要講的讓人家覺得一聽就牴觸,不理解。

  恕道,我們常常能夠傳一種溫暖、歡樂給人家,不要給人家臉色看。當然可不能偏到諂媚去,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是念念為人想,傳遞一分善意、溫暖,無所求的。假如我們是帶著有所求,那學傳統文化也會苦,我給他微笑了,他沒給我回應,我就悶悶不樂了,「這個人怎麼這麼不領情,我都對他笑了,他也沒有一個回應」。我們做什麼事是我們覺得應該這麼做,這麼做是正確的,沒有附帶說別人要對我怎麼樣、要回饋我什麼。「無為而為者真」,《了凡四訓》這幾句話講得好,公則為真,私則為假;根心者真,襲跡者假。根心,就好像我們說微笑迎人、微笑待人,你是從內心一種善意出來的、恭敬出來的,這根心者真;襲跡,我們皮笑肉不笑,人家看了還起雞皮疙瘩,這襲跡者假。無為而為者真,我們是無所求的去付出,有所求的付出那是假。

  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難有易、有大有小、有陰有陽,十六個角度。所以為什麼要不斷學習?才能深入。一個恕字(忠恕的恕)多深多廣,隨著每一次讀誦,隨著每一次切磋,隨著每一次聽講,它深度、廣度就不一樣了。為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了解得愈深愈廣有法喜。我們了解得愈深,我們就落實得愈深。所以真有落實的人很歡喜,天倫之樂,孝順父母,兄弟友愛團結。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們在座那麼多位退休的校長就是我們的榜樣。退休兩個字是外來語,我們只有告老還鄉,沒有退休。而且告老還鄉大家注意去觀察,他回到家鄉做什麼?教學。他一生的學問,還加上一個一生的人生閱歷,他一回去啥都不做了就埋掉了,那不是罪過嗎?

  《了凡四訓》裡面敬重尊長,與凡年高、位高、德高,還有一個識高,見識不凡,見識很廣,你一聽他講話內心裡生起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受。「友直,友諒,友多聞」,這個多聞,學識很好,而且非常有人生的閱歷。不是說他見的事多,是他在見的事當中他能跟經教去印證,他能得到很深的領悟,他能經一事長一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樣的人他的道德學問每一天都在積累、都在增長。就像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也教我們不要落印象成為成見,三人行,很有道理,一個人還沒有成為聖人他還有不善的地方,可是他很多部分是善,我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是什麼?改自己,更不會落印象,更不會去揚他的惡。「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不是分辨不清楚,這不能解錯,不見是不落在心上,產生對人的成見,產生彼此的隔閡,不會往這裡發展。

  不善者而改之,這很妙。他的缺點,比方說他不節儉,我引以為戒,我開始節儉。我真的把節儉做出來了,很妙的發展是什麼?他被你感動了,正己化人。很明顯的,我們印光祖師他老人家一舉一動都是學處。孔子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二三子是叫著他的學生們,你們覺得我還有隱瞞什麼沒有跟你們講嗎?其實說實在的,不只是所講,所做,他都沒有保留。為什麼說他所做也很重要?因為他把學的經典用出來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善於觀察的學生收穫不一樣。所以我們得善觀察、善思惟,我們就學到師長的東西、孔子的東西了,各個宗教聖人的東西我們就學到了。

  弘一大師,這是我們都很敬佩的一位善知識,他曾經去親近過印光祖師,好像可能一個禮拜左右而已,沒有很長的時間,他說到對他一生的修行至關重要。首先我們佩服弘一大師善學,有時候我們聽師長老人家講經,聽了十年,問問自己,我聽出啥了?我看出啥了?我當下在跟他老人家學習效法什麼了?要勘驗,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下功夫師長幫不上忙,他不可能抓著我們的手叫我們做這個做那個,他不可能控制我們的嘴巴該說什麼,不可能,我們肯不肯依教奉行,那修行在個人。

  而我們能看得懂、能聽得懂孔子在說什麼、聖人在說什麼、師長在說什麼,包含他們在做什麼,我們真懂了,我們才能傳承下去。我們看懂、聽懂了,我們依他們為標準,那我們的學生就從我們的一言一行當中可以承傳文化了。人能弘道,弘道不是用嘴巴講道理就能弘,我們一言一行跟經典相應就觸動學生、大眾的善根。因為我們做出來對他來講是個緣分,人之初性本善是他的因,他本有本善、本有明德,透過你正己化人的一言一行做他的增上緣。萬法因緣生,我們從剛剛到現在交流快一個小時了,都沒有離開這句話,萬法因緣生。

  學傳統文化,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是要用心去領悟道理的,這樣才能貫通,才能觸類旁通。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們讀誦《論語》,讀到那一句「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其恕乎」,每一次讀感覺不一樣,甚至於讀的時候昨天的事、上個月的事自然浮現起來了,自然洞察到自己的不足處了。知道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我終於看到我偏頗不足在哪,不是沮喪,那就用錯心了。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我們今天交流到現在,我們有沒有知非了?我有沒有笑口常開?我有沒有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有沒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有沒有觀照到我的心有沒有忿懥、有沒有情緒化、有沒有憂患、有沒有恐懼、有沒有好樂、有沒有偏心?我們不能察覺到,我們這一天又空過了。學傳統文化兩件事,知過、改過。我們還有沒有抱怨的話出來?一有抱怨的話就是向外馳逐、著相了,抱怨一定有人有事,就著在這個人、著在這一件事當中,沒有反觀自省。傳統文化是內學,只要向外我們就會產生分別執著,就用錯心了,不是用真心。學傳統文化沒有別的,就是用真心,誠意正心。師長老人家指導我們都是從根本指導我們,從起心動念處指導我們,指導我們心一定不能離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這反省,但是孔子也提醒我們不能過,不能不及。不及是什麼?不知道反省。過是什麼?常常拿一個錘子打自己的頭,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我遇到這樣的同道,有時候我會問他一句話:「那你錯在哪?」「不知道,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你都不知道錯在哪還說都是我的錯,那你容易自責,自責也是習氣。傳統文化是講道理的,錯那你得說說錯在哪,分析分析清楚。就像剛剛我們提到的,我們所在之處要讓眾生生歡喜,那你不能說今天有一個人不高興你了就是你錯了,你得更深入去反思,是我的習氣、我的情緒化讓人家難受,還是因為我秉公處理,觸犯到他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不高興。在這個時代,你真正為公做事,你要不得罪人,I can't believe it,不可能的。你現在為公家、為大眾、為正法,你一定會觸犯既得利益者,但是很重要你不要跟他對立。這件事秉公處理了,他給你臉色看,你不只不要不高興,你還要歡喜,為什麼?他幫你消業障。無過咎而橫被惡名,無過咎還得看人臉色,子孫往往驟發。我這是舉一反三,了凡先生是說「無過咎而橫被惡名」,我們再把它延伸開來,無過咎還被人家給你白眼看、給你瞪眼睛,都不是壞事。真把傳統文化的教理搞明白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諸位同道,你們相不相信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相信。相信的人一定笑得出來,為什麼?每天都是好事,每個人都是好人,他怎麼會笑不出來?每天很歡喜。假如我們現在笑還有點困難,那我們還不夠相信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我們還沒有把什麼用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是來成就自己的,怎麼不是好人?怎麼不是好事?不要小看一句《論語》,就會讓你解脫出來了,法藥。這些經典都是法藥,藥到病除。理得心就安,道理想通了心就安了。

  說到這裡,諸位同道,有沒有覺得哪件事我覺得不是好事,我們可以拿出來探討;哪個人不是好人,我每天想到他我就氣得牙癢癢的,我們可以拿出來探討一下。師長稟賦不一般,人家想到秦檜就很生氣,他老人家說秦檜也是老師,演戲總有正面的、有反面的,不然怎麼把道理說清楚?我們總不能看一場戲,那個演反面角色的大魔頭,你看完戲之後,他下了戲棚你打他一頓,那不妥吧。我們是「凡情未滌,正眼未開」,《了凡四訓》這個講得好。佛陀給我們表演,跟佛陀作對最嚴重的是誰?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什麼來歷?過去生是佛陀的老師,他過去的老師發願,在他修學的路上障礙他,讓他修忍辱,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不能說他是壞人,有可能是佛陀的老師。

  佛跟提婆達多的表演我們都聽過了,接下來跟我們有沒有關係?這要善體會、善思惟,馬上拉到自身,佛表演給誰看的?佛說給誰聽的?我,我就是當機者。我們可不能聽了你、他,那完了,學不了,每聽一個道理、一個故事就盯著別人,他有沒有領悟?他有沒有做?成德有時候跟大眾交流,下完課常常會遇到大眾跟我說,這一堂課太可惜了,我兒子沒有來,我先生沒有來,這樣的心態聽課要聽出收穫其實挺難的。

  所以佛門有一個譬喻,「法器」,器皿,器皿能夠承接。我自己是不是法器,法能夠接住、能夠入我的心。不是漏器,這個器皿底下破洞了漏了,怎麼學都流掉了,用不上,甚至用錯了,覺得是講給別人聽的,都盯著別人,他用錯心變警察了。他不學還好,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還是萬法因緣生,明明儒釋道這麼好的傳統文化,他的緣,增上緣,可是因在哪?因在他學習的心態,他的心態是要別人做,不是先要自己做。他這個因地不對了,再好的緣變成什麼?變成增長他的傲慢,因為他畢竟聽著聽著道理會懂,本來沒懂那麼多還沒有那麼傲慢,懂得愈多,心態又不對,就偏掉了。

  我們冷靜看自己,看身邊學習的人,愈學愈分別執著、習氣愈重的佔的比例不低。我們不說別的,就說一個控制、要求的心態,我們假如觀照不到我的心有控制要求,我們的控制就隨著學的儒釋道一直在增長,所以回到家裡家裡很怕我們,又覺得你這個不對、你那個不對,給親戚朋友很大的壓力。我們自己還看不到自己在控制要求,自我感覺良好,常常還掛在口上,我都放下了,我才不管了,我都放下了。說實在的,真放下的人心上都沒放,不會掛在口上說我都放下了,我不跟他計較了。常常一想到這個親戚之間哪件事,然後提那件事之後還說了一句,我都放下了。會講我都放下的人還沒真放下,但是我們假如沒觀照到,被自己騙了。別人不可能真正騙得了你,只有自己騙自己了,別人才可以趁機而入。我們免疫力不好,外面的病毒才會起作用。

  學傳統文化第一關要破什麼?習氣使然,渾然不知,自己有這些習氣自己不知道。就像俞淨意公,他已經到窮困潦倒,而且快要災禍現前了,他還怎麼樣?上天太不公平,我做了那麼多好事,他渾然不知。俞淨意公成德覺得他應該是佛菩薩再來的,他那個表演提醒了我們每個修行人,每個人都得過這一關。但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談到這裡,我們李校長一開始講「有朋自遠方來」就很重要,旁觀者清。我們覺得自己很對,有時候一講出來,人家旁觀者一提醒,對,這個角度我怎麼沒考慮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人生的幸事,很幸福歡喜的事情。比方說剛剛我們提出來了,大家有沒有覺得哪一件事不是好事,我們提出來探討一下,這就是切磋;哪個人不是好人,我們來切磋一下。總不能硬要大家把這一句話吞下去,傳統文化不能強迫別人,但是可以探討。有沒有人提出問題或者分享體會,我真的從哪件事體會到了事事是好事。

  周老師:法師好,我們這邊有請我們來自印尼品德培訓基金會會長黃老師做匯報,有請黃老師。

  黃老師:老師好,阿彌陀佛。老師好,老師吉祥,我來自印尼品德培訓基金會。參與了進修課後,去年的,幫助、提醒自己提高自己的覺悟,然後也發現到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力行得不好。也感謝主辦單位老師們給我們這個機會改一改自己,也感恩法師給了我肯定,這一路來的學習和力行沒走錯路,也給了一個新的力量、新的鼓勵、新的支持,覺得滿滿的正能量。雖然每一次聽老師講課有一些還聽不懂,自己很慚愧。老師也給了我們寶貴的榜樣,從法師、老師們學習的例子給我們做個好榜樣,這樣對自己的老師會感覺到知恩報恩,當學生該怎樣做,像成德法師對我們淨空老法師怎麼樣去對自己的老師,我們也是有學到。雖然我自己功課做得不好,可能講得不好,但還可以感覺到領導、老師的真誠心才是真正的力量。我也要對老師說聲對不起,因為什麼?很多次還不能參與一條龍培訓班,因為那時候是晚上的時間,我平常晚上比較多時間是陪著家人,跟他們聊聊天,在那時候講講每天聽老師的課,講講給家人聽,一邊聊就一邊講。家人進步的是有了好習慣,譬如說在講的時候講佛法,給他們講念佛,要念佛,為什麼要念佛,因為每次聊聊聊,他們就會現在有好習慣了,孩子和先生他們會有好習慣念佛,每天念佛。

  就是想問老師,是否不上課是對的,還是我們對家人要有時間給他們,將我們聽老師講的給他們複講,一邊聊一邊插入這個課程。但是老師講的課課後主辦單位有給我們重複,我把重複的老師講的課才來慢慢的學習。

  現在在中心也開始我們講一條龍的課程,就是從《小兒語》的課,我們就開始給幼兒班。然後在中心,也是因為懷孕的媽媽,當她工作在我們的中心還沒結婚,結婚之後還是在一直工作,懷孕的時候我們就提倡她多讀經,因為在中心每次早上就有讀經的。到現在她孩子就是帶來中心,一邊媽媽工作,一邊我們也提倡她一直在讀經,跟我們一起,如果有講課的話,她還抱著孩子來聽課。雖然現在青少年到監獄,我們也是試試看用我們傳統文化力行在監獄,那個監獄是青少年,我們也試試看用一條龍的課程給他們,雖然有很多方面要跟著這邊當地我們印尼傳統的配合。

  在自己修身時還會帶著老師給的真誠心來力行,譬如每天我們要讀經、聽經、念佛。如果說到讀經的話,每天還是在讀《淨修捷要》和《無量壽經》,就是自己養好習慣,把正能量的力量打進心裡。但還不了解意思,只是讀而已,反正就是覺得正能量,讀了就是正能量有了。也介紹了這兩部經典給有緣的義工們一起來修淨土法門,尤其當義工們的父親往生時,他們都會來問,老師老師我父親往生了,我們該怎麼樣報答父母恩?我就很簡單的介紹,你一定要讀經,四十九天你要讀經,要讀這兩部經,就是《淨修捷要》和《無量壽經》。他們會問有什麼。我說反正你就是讀,讀然後你就會覺得正能量來,自己也是要念念佛給父母往生的。就是這樣鼓勵給大眾念佛,現在也是有念佛的團隊。也是要感恩我們東南亞的朋友,都是很好的鼓勵,尤其是林老師,黃老師也是一直鼓勵我們。

  對不同宗教的怎麼樣?不同宗教我們這邊中心還是會用那四句話來給他們,就是用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這樣給他們來進修,因為不同宗教不可能教他們念佛。

  那個是我自修,然後齊家的進步經常在飯桌,每天早餐就會一起,晚餐也會一起,就會聊講課給孩子們和先生。到現在愈來愈進步,他們也是很接受、愛聽,他們就會說媽媽來講課了。除了那邊講,大家就一起來分享我們整天的活動,譬如說孩子就會講自己學習的過程是怎麼樣怎麼樣,爸爸會講他們的工作,他工作是怎麼樣,還會討論社會上現在發生了什麼;我們夫婦都會講給孩子,我們該做人是怎麼樣,該做事是怎麼樣,是這樣。講到吃的時候也是一樣,譬如說吃要有營養,要吃得怎麼樣。有時候他們會覺得這菜怎麼不鮮、不喜歡,現在慢慢的了解,他們也接受了,他們也了解怎麼樣是健康。

  對社會,都是會像老師說的就是講課。雖然現在是疫情,我們要通過線上來講,聽的聽眾先是從我們的員工、家長、義工,有時候公司的工作員工,然後監獄,監獄也是還在有聽課,上課時間我們是分不同的。

  在監獄,現在他們有幾件可能也是要請教老師。我們從二O一三年在監獄教了一段時間,沒有給他們證書,現在監獄長問是否我們中心可以給證書,反正證書只是說表達他讀了傳統文化有多長時間。

  我們講的課在中心是從五倫關係、五常、《弟子規》四十講、《了凡四訓》、「做孩子一生的貴人」;有講「女德」、講健康的重要、《孝經》、《群書治要》;《小兒語》、胎教我們也開始講了;幼兒父母的智慧教育,譬如說孩子在上國中,父母該怎麼樣做,上大學的是怎麼樣做;然後也是夫義婦德,我們一直在重複那幾課。

  我的分享到這裡。對不起,時間過了。也謝謝老師的支持,謝謝,阿彌陀佛,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黃老師的分享,可以感覺到她跟團隊也是非常努力的要去利益大眾。我們《大學》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我們去親民,就是利益大眾的效果,它的基礎還在明明德,用我們的明明德去親民。比方說我們自己有行孝,我們去給大眾講二十四孝,可能我們自己講到觸動處還會流淚,我相信聽眾甚至於包含監獄裡面的服刑人員也都會觸動;但是我們沒有盡孝,我們就是把這些道理講出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為什麼都要務本?明明德是親民的本,這樣路才能走得長久。我們看弘法的人出了名就是一種挑戰,財色名利。這一條路,古人也說「行百里路半九十」,我們要有很高度的警覺性。所謂初發心成佛有餘,「靡不有初」,都有很好的開始,「鮮克有終」,很少人能夠堅持到最後而不染著。

  剛剛黃老師有提到,她現在跟丈夫的相處、跟孩子的相處,這都是去利益大眾的基礎,家齊而後國治。我們自己夫妻常常吵架,然後一上了台講得天花亂墜夫妻怎麼相處,你說真正讓人家了解到他的實際情況,聽課的人會不會打一個大問號?會。我們曾經遇過講「女德」,人家一聽這些道理能講那麼多很佩服她,但是一跟她相處非常強勢傲慢。你說聽她課有沒有好處?變成一種負面、流弊,接觸她的人會產生一個信心的撞擊,怎麼那麼會講、那麼有名的人實際上是這樣?由於這個懷疑,他會不會開始延伸?會不會台上很多講得很好的人也是這樣?對他的信心產生影響。我們弘揚文化抱持一個態度,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剛剛我們一開始說的,傳統文化有次第的,一年級功課過關上二年級,二年級過關上三年級。格致誠正,兩綱八目,格致誠正是明明德。我們為什麼一開始從每一件事當中歷事練心要觀察到自己的心有沒有偏、有沒有忿懥、有沒有憂患恐懼、有沒有好樂?我們不偏了才能誠意正心,接著才能修身、齊家,這個次第不能亂。我們不能看著傳統文化轟轟烈烈的,播了很多種子,不能只看表相的興旺,我們得要謹慎一點,深謀遠慮,看事要入木三分,不能憑著激動去弘揚文化。

  就像《論語講要》三百九十頁,大家手上假如有書,「子罕第九」。孔子這些話也都是提醒,「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當然要教這一句最好帶著孩子去插個秧,然後觀察水稻的成長,最後它會結成稻穗。苗,我們種穀,有的生了苗而不出穗;有的雖然出稻穗,但不結實;縱使結實,有的飽滿,有的很癟不結實。但是我們看看種下去苗,到稻穗,最後到結成比較飽滿的稻米,剩多少?這是第一個,剩多少。

  成德前年二O二O年農曆三月十五號種了一棵蘋果樹,結果開了好多花,我高興得不得了,第一年種開那麼多花,想著分給同學們吃應該夠了。結果怎麼樣?一顆都沒有。為什麼?遇到那一年的春天太冷了,那些花都被凍得不行,最後一顆也沒有。這也提醒自己,外面的境界污染可厲害了,影響可大了。為什麼說孟母要三遷?為什麼師長老人家多次提醒我們這些同學們畢業之後住在一起不要分開?大家想一想為什麼。這些同學畢業了二十多歲,最多也三十幾,財色名利抵不抵得過?沒有團體的護念過得了關嗎?一染或者內心一起貪瞋痴慢就偏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包含師長老人家說的,傳統培訓弘法人才複小座、複講,培養他的恭敬、謙卑、耐性。他不透過這個方式來鍛鍊他的心性,只要稍微會講,慢心一起就完了。師長講這個其實都是刻骨銘心的,因為這些弟子跟著他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一會講、一有掌聲、一有肯定了,老師的話聽不進去了。

  其實說穿了還是剛剛師長說的,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一個真正孝順的人,我們古人說的,孝子心中只有父母,他把父母擺第一位,「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他不會造惡了。他常常念著父母的恩,有這樣知恩報恩的心,去遇到成就他慧命的老師,那他心中常常放著老師,他不願意做傷害老師讓老師擔心的事情。他心境是如此,更何況會違背老師,不可能的。

  今天我們主辦單位首先放了師長的這段開示,成德自己的感覺有好多個意義。首先第一個,教化最重要的孝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治國要道就這個字「孝」。百善孝為先,孝心開百善接著開了。

  還有一點,我們傳統文化是師承,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六祖大師還特別強調,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就沒有無師自通的。這都是聖人講的話,我們不能忽略了,不能打折扣。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在判斷事很容易僥倖,應該沒有那麼嚴重吧。只要是聖人講的斬釘截鐵的話,不能給它打折扣。其實打折扣就是照自己的意思學了,不是跟著孔子學了。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這句話就提醒我們要把急於求成的心念放下,這個心念很容易起作用的,常常都想著有沒有更快的、有沒有捷徑,這就是一種障礙,就容易不老實。說實在話,師長教給我們的也就是最直接,因為他老人家都是綱舉目張在教我們,可是我們得老實聽話就少走彎路,可是一動小聰明就開始打折扣了。

  聖人他的智慧是超越時空的,所以六祖大師說的話不能含糊。既然威音王佛那是好久以前的時代,天文數字,就已經沒有無師自通的,現在更不可能,一定有師承!今天你遇到一個老師,他的才能再高,他的口才再好,他的技巧再好,你要注意學傳統文化不是學知識技能,是傳道,他有沒有得到聖賢的心法?沒有得到心法傳不下去的,他最多賣弄他的能力而已。你跟一個賣弄能力的人學,你也會學到他的賣弄,那是不知不覺的。一個父親傲慢,什麼時候教給小孩的?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所以我們是從明師受戒,明是明白,過來人。

  大家不能說我現在很想學什麼,我就又去跟一個老師學,你首先要判斷這個老師是不是已經承傳了道統,這是師承的重要性。而且真正有師承的人他不會說你是跟著我學,他也是述而不作,也是《論語》教我們的,信而好古,他一定不標榜自己的,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大家注意去觀察師長教學,他講一段一定引《華嚴經》、引《楞嚴經》,述而不作的,信而好古。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容易覺得自己比較厲害,容易想創新。我們沒有把心法學到,我們的創新出發點可能都有財色名利在其中;我們承傳到心法了,我們的創新都是什麼?慈悲為本,那個創新是方便為門出去的。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要名要利的太多了。在馬來西亞有一個人,可能是學marketing(市場營銷)的,告訴大家,你們要聽蔡老師講的課。結果我們大眾很善良,一聽這個人說要聽蔡老師的課,跟蔡老師仝國的。這個你們聽不懂,這是閩南話,仝國的就是同一國的。你看大家很容易激動,跟蔡老師仝國的,同一國的了。他是搞marketing的,把我都拖下水,去給他站台,我們現在話說給他站台。

  大家冷靜,一個真正跟著老法師學的,他愈學愈覺得不足,他不會常常把老和尚抬出來,我是老法師的學生。聽思聰,視思明。心行一如,言語跟心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孔子教我們「不知言無以知人」?你聽一個人的言語你知道他的心性。老法師為什麼讓我們扎根?第一,穩住我們的根基;第二,我們會看人,他有沒有基礎。

  我自己也不會看人,真的是摸爬滾打,看錯很多、做錯很多事,現在還在犯錯。可是祖先慈悲,還讓我戴罪立功,因為我真的很想做好,可是智慧不夠,他們還很慈悲包容我。我一出社會傻傻的,遇到一些社會上的長輩,一開口,「我跟哪個立法委員很熟,我什麼什麼」,我一聽很佩服他,接下來的結局大家就知道了。我會很容易激動,這性格。《朱子治家格言》說「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不能太激動。像李校長,我們這些退休的校長,他們比較穩重。我是比較容易激動,慢慢在改。現在還是滿容易激動的,改習氣也不簡單。

  我們剛剛提到了「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這就提醒我們不能一直播種,你還要澆水,你還要施肥,你不能播種一堆結果一棵也沒有長成,你說大眾會認同傳統文化嗎?你們講得這麼好,誰身心受益了?誰家庭受益了?哪個團體受益了?人家一問我們答不上來。現在傳統文化最需要的樹立榜樣,這樣才能立住大眾的信心。所以我們得扎根,不能只有播種,播種是宣傳的時候播種,播完種我們要有心去呵護這些有緣的人。弘法利生我們要以過來人為榜樣,李炳南老師是我們的好榜樣,在台灣教學三十八年,沒有離開這個地方。

  諸位同道,你們的面相一看就比我有福報,我是屬牛的勞碌命,你看我跑過多少地方。前不久有一個朋友,大家可能認識,王老師,他到英國蘭彼得找我們,剛好有一天我們在討論事情,看我的護照,他翻傻了,我看你買一台飛機得了,太多了,飛來飛去這麼多年了。師長都講過了,你要定在一個地方長期宣講,當地的人才能受真實的利益。大家有沒有聽過哪一個人聽一堂課兩堂課、聽一部經開悟了?你們有沒有遇過?有遇到要告訴我,我得請他出來講,我得休息一下,我好好扎扎根。勉為其難,沒人講我得出來講,有人講我還得休息休息,把刀磨一磨,磨刀不誤砍柴工。佛陀那個時候有聽一部經甚至聽的過程開悟了,那是佛陀在的時候,他的緣殊勝,那時候的人又老實、聽話、真幹,跟我們現在的因緣不一樣,都要長時薰修。

  剛剛我們黃老師有提到,她說聽成德講的課有聽不懂的。首先要跟她道歉,我講課不夠契機人家聽不懂。當然我也要勸請一下,大家有聽不懂的可以提出來,比方說我們上午已經交流了兩個小時,剛剛講的有聽不懂的下午一定要提出來,不然我太對不起大家。大家可以記一下,可以提出來。

  傳統文化的路岔路很多,我們有一個僥倖的心,這個路就偏出去了。有多少歧路?無量無邊的歧路,因為有無量無邊的念頭,偏了就出去了。起個貪心,出去了;起個瞋恚心,出去了;起個懷疑心,出去了。所以有朋自遠方來很重要,善友為依很重要,依眾靠眾。黃念祖老師說的「進一退九」,進一個退九個,進一步退九步,還有進一步退九步的危險就在其中,真是如此。

  少年得志大不幸,年輕人二十幾、三十幾一出來,很紅,麻煩了。我們現在護念年輕人,都不敢讓他太早接眾。師長老人家曾經在很多年前培養一批講經的人,結果後來因為講經,台下的聽眾就開始想,這個人不錯,這個當我外孫女的先生不錯。結果大家都是來找對象的了,最後統統被眾生度走了,這可不簡單。當然弘揚傳統文化找個好對象是很重要,做護法,可是得要有什麼?火眼金睛,要判斷正確,不然在劫難逃,沒有智慧的話,業力現前判斷不了。師長都有提過,跟他同輩的、小他一輩的,很多真的是人才,找的對象跟他不同心,牽扯的時間精力太巨大。孔子講的很重要,「道不同,不相為謀」,有道理的。

  結果我們居然有同學聽完我這個話告訴我,我們家的長輩說找對象就交給成德法師。我說這個不要傳出去,我這出家人還管人家這些事情。教你們判斷力可以,開彼智慧眼,這是我的本分事,教你們怎麼判斷,這是可以的,不能說我得給你負這個責任,這傳出去流弊太大了,到時候我經都不用講了,成千上萬的人來找我。這個黃念祖老師都有教,他要誠實;他要正派,不亂搞男女關係;他要善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他要明理,他不是糊塗人。寧跟明白人吵架,不跟糊塗人說話。他不明理,你跟他講不清楚的,那怎麼教下一代?建立不了共識。我們看祖師他們看事都是抓重點。

  剛剛黃老師有提到,她一條龍的時間要陪家裡人,這正確的,敦倫盡分,課有錄下來,之後再補聽就好了。傳統文化重行。為什麼李炳南老師要說「白衣學佛」,就是學傳統文化,「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不忘菩提就是不能忘了自己的真心,要用真心,「要在行解相應」,為什麼把那個行搬前面來?就是行更重要。你真的能行一句,你的德行跟悟性能有很大的提升。舉個例子,你去落實一件念念為他人著想,你的德行就上去了。你念念為他人想,自私自利一淡智慧就出來了,煩惱輕智慧長。不要小看一句力行的力量。

  剛剛她還舉到有個年輕人沒結婚就到他們那裡去了,現在結婚又生子,這都是要樹立的榜樣,以後她就可以現身說法。這些都是跟我們緣分很具足的,要樹立榜樣,要培養弘護的人才,要護好這些榜樣,這都是我們弘揚文化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則。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們當時候在大陸推展傳統文化開課程,有一個學校吉林松花江中學,當時候成德還跟著我們李校長一起去參觀、交流、學習。它的校長,我們說人存政舉、為政在人,他有更高的職位他不去,他說我的公職生涯直到最後退休我都在這裡。不為名不為利,一定要把他這個榜樣樹起來。這很成熟的人、成熟的緣,所以每一次開課縱使名額有限,我們一定留幾個名額,讓他的老師甚至於是家長繼續來。其實我們跟整個東南亞,尤其馬來西亞校長職工會也是結這個緣,讓老師們來培訓。一個學校裡面有幾個老師團結在一起,力量就很大。力量要集中,不能分散,這都是原理原則。

  我們去監獄弘揚文化功德無量,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最好能夠樹立一二個監獄的榜樣,你不要變成到處去講,因為你的時間精力有限。我們很怕講學的人、傳統文化的領導人最後忙到沒有時間陪家人,忙到沒有時間帶組織,組織一直在流動,但是他在外面很紅。這都是衰相,為什麼?內外不分。人的愛一定是從內而外、從親而疏這個次第,「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小處不能調理,未有能治大者」,小的事都辦不好,能夠去扛起國家社會的重擔,不大可能;「親者不能聯屬,未有能格疏者」,你最親的人都不能團結,你怎麼去團結更遠的人?

  我們真的能樹立榜樣,這個榜樣就會有人才出來。我們在海口,就一個海口監獄,你看他做得循序漸進,第一,教育者先受教育,這些警官先受教育;第二,領導者做榜樣。有一個萬家樂,大家記不記得?他的名字還真好,叫萬家樂。因為他把一個服刑人員轉過來不只救了一個人,救了一個家庭,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個功德很大的。但是他們循序漸進,不是從一個監獄,從一個監區;這個監區樹起來,再到一個監獄;從一個監獄再延伸到整個海口市的監獄;從海口市再推向整個海南省。可是這裡面他最注重的一件事就是培養弘法的人才,我們協助他們辦了好多培養他們這些幹警出來弘法,但是培養也是修身為本,不是只培養口才,那不能感動人。

  您提到讀經典、《淨修捷要》這都很好,讀誦,隨文入觀,然後記得深,隨時可以把它用出來。建議還要聽經,能對妳讀誦的內容解得更深更廣。慧須聞,定須習,我們修傳統文化一定是定慧等持。定是要練習的,怎麼練習?有很多方法,靜坐可以習定,念佛可以習定,讀經可以習定,聽經很專注都是習定。其實一個人在做任何事都很專注都是在習定,這要練習的。可是我們觀察,人往往遇到事的時候很容易緊張,定就沒了;講話很快也不夠定;走路很匆忙都不夠定;吃飯很快他不夠定,因為他觀照不到他的胃在給他抗議,主人你多咬兩口,不然我們負擔很重,細嚼慢嚥。什麼時候習定?一切時一切處。「步從容,立端正」;「寬轉彎,勿觸棱」;「緩揭廉,勿有聲」;「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都是習定。所以要會修習、會修身,這得要靠自己,修行靠個人。慧,智慧要靠聽經聞法,要讀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聽師長講經,一個道理聽明白了,拍案而起,歡喜雀躍,終於搞清楚了,想了老半天想不通的今天終於搞清楚。有時候同參道友之間切磋也會有這個效果。

  每一個法門、每一部宗教的經典,其實都是像儒家講的「知止而後有定」。知止,你就不會被外在的這些境緣誘惑,你知道你止在極樂世界、止在天國,你就不會貪婪、貪著這些東西。人有方向目標,就不會被旁邊的花花草草把你引走了,知止很重要。

  妳又有提到人走了,孔子在《易經》裡面講「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也是非常感謝諸位同道很用心祝福成德的先父,都做功德給他迴向。因為先父生前特別支持成德弘揚傳統文化,所以在這四十九天成德也以他老人家最支持的弘揚文化來給他做供養,而且經典裡面說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所以也想在這四十九天多盡一些為人子的責任,因為這個真相是《地藏經》告訴我們的,他四十九天之內會投胎的,我們這個時候親人、朋友、跟他有緣的人能夠給他做功德,對他都有莫大的幫助。

  您還有提到跟其他種族、宗教的人交流。我想我們以師長老人家為榜樣,我們跟不同種族、宗教交流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讓他更珍惜他祖宗的文化、珍惜他宗教的教誨。大家去觀察,這要自己去觀察。你看老人家在居士林,歡迎其他宗教的人來宣講他的經典,帶動各個宗教回歸經典,互相學習,沒有互相攻擊。老人家有胸懷、有智慧,知道怎麼解決這個世間的問題。然後老人家把祭祖搬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那個牌位正中間寫著「世界各族萬姓先祖」,帶動全世界緬懷祖先,尊重祖先的文化、教誨。人不能忘本,忘了本他就斷了根,他就沒有靈魂。都是帶動,帶動念祖先,帶動孝順父母。而且大家注意,老人家發表演講的時候講孝道,講的時候,《聖經》教了什麼孝道,《古蘭經》教了什麼孝道,錫克教,都是引各個宗教裡面講孝道的教誨。這些表法我們都要看得懂,每一個種族、宗教都有非常高、非常珍貴的這些智慧、理念、教誨。這在我們接觸到其他種族、宗教,你愈尊重他的文化,他也尊重你的文化,大家就互相學習,這種都不是用灌輸的,不是給人家洗腦的,不是的。

  妳開的這些課都很好,這些都是務本的,「女德」、「夫義婦德」。夫婦和樂了,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互相感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看一個地方安不安定,看它的離婚率就知道了。這都是務本。《孝經》,務本的課;健康也很重要,是本錢;幼兒,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也是孔子的教誨,也是他的教學智慧,要從小開始;國中生,國中生的心理狀況,妳怎麼去引導他,要應機給他說法,這都很重要;包含《了凡四訓》,讓他知道怎麼改造命運,每個人都願意改造命運,問題他不懂得理論、不懂得方法;「做孩子一生的貴人」,最重要是樹立師德,德者本也,才者末也,老師的才能還不是第一位的,他的德行要先立住。

  最後您提到說要發證書,法沒有定法,您看著辦。妳發了之後,我們自己也更戰戰兢兢,我們得做得更好,這就有自受用;發了以後,大家覺得很光榮,我要學得更好,有他受用。假如妳發了之後拿到證書的人開始沽名釣譽,有,我們以前辦班,四十五天班,有的人上完回去就開始了,我是上過四十五天班的,大家覺得好厲害,然後他一直在那裡標榜,最後就誤導不少人。我們自己發這個證書,我們不會起貢高我慢心。這都要自己判斷,都要做這件事能明明德、能親民,自己受用,大眾也受用,就對了。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像還有另外一位吳老師要分享,抱歉,我這個時間超過了,再安排在下午,再請另一位吳老師來分享。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