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師資扎根培訓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1/1/2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92-0001

  那我們現在就開始。諸位老師,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

  這一次這個因緣,是我們加拿大《弟子規》學會,邀請成德跟大家做一些傳統文化的交流。

  首先也是很隨喜我們諸位老師們、諸位同修,因為其實成德也了解感受到,在海外生活其實是挺不容易的,真的是開疆闢土、篳路藍縷,尤其又到了海外,要適應種種的環境、人事,東西方的差異還是不小的。大家在面臨這樣的工作、生活、家庭的責任挑戰,卻還是能夠再拿出時間來,對文化的學習弘傳還盡一分心力,這個是相當可貴的、相當令人敬佩的。因為難能,所以可貴!

  而人生其實也挺短的。我們這樣望過去,大家也都是中年人了,人生也過了一半再過一點。看著我們的上一代,看著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真的要思考,這個人生到底要怎麼樣來經營才能夠有意義、有價值,甚至能夠走向圓滿、走向不遺憾的人生。這個都是需要我們很冷靜的思考清楚、了解清楚,然後再踏出人生的腳步。俗話說的:「踏出的腳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這個方向一定要踏對,不然努力有結果,但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曾經聽過夢參長老,他有一次開示的時候,他說道:「人生假如能把最後一刻看清楚,再來經營人生,可能感受上就不一樣了。」我們應曾經看過親戚朋友的最後一刻,應該都有看過,或者是我們曾經在電視上也有看過。

  我請問一下,這個可能在加拿大、美國,現在可能劉老師那邊才五點半是吧?你們肚子餓了趕快去吃早餐,把螢幕關掉就好了,因為有時候我一講話就如入無人之境,結果忘了可能大家還是用餐的時間。大家不要客氣,因為我們學儒釋道,很重要的是要道法自然,所以我們一言一行,我們都考慮合道,連生活飲食也要合道。因為早上七點到九點是走到胃經,所以這個時候吃早飯是最佳的時候,其他的時辰吃了效果沒有這麼好。所以大家可以自己掌握。

  我看今天來的老師們、同修們還不少,不過來了就是緣分。有一些同修也是神通廣大,也不知道他們怎麼了解的。我們本來是想說,我們就差不多二三十個人,大家一個小班,大家可以多一些互動、多一些切磋。現在這個是不是下一次我們設一個那個……Zoom裡面設一個那個,我也不大懂,不然怕說人數愈來愈多,因為我們希望能多一些交流。沒關係,這個之後我再找劉老師、李老師再商量一下。不過能進來就是緣分,我們珍惜大家可以共學的緣分。《大學》裡面講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佛門講的是善友為依、依眾靠眾,這種切磋起來的效果非常好。「相觀而善之謂摩」,在《禮記.學記》裡面很強調這個觀摩法,相觀而善。

  首先也是感謝我們《弟子規》學會不嫌棄,邀請成德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因為自己也是成年才接觸到傳統文化的,佛門常說總在遇緣不同,遇到的緣分不一樣。我自己在弘揚文化的過程,覺得只要聽到小朋友的朗朗讀書聲,就好像充了電一樣。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我同樣的感覺,看到他們四五歲在那裡讀經典,就特別感動、特別歡喜。雖然成德沒有走成家的路,走的是出家的路,但是對於老人家講道:「一個大家族,每一個長者他們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在小孩子面前一定要給他們好的影響,不能給他們不好的影響」,聽到老和尚這麼講,印象很深刻,這是一個為人長者的一種責任,念頭裡面都是想著要成就晚輩。現在大家族受到這個時代的影響,愈來愈少了,很少見到了。老人家覺得,一個孩子,還是一個人,他要成長是需要環境的,而且這個環境給他的影響可以說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甚至於當事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影響了。就像每一個人的性格、習慣,都受到環境的影響。

  印光祖師有兩句話成德是覺得很精闢,老人家說:「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理上、從本體上、從根本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講,不離因果二字」,不出因果這兩個字。我們接觸佛法,覺得佛陀、祖師他們特別擅長什麼?歸納,他一歸納,一句話,就把所有全部包括在這一句裡面。比方說佛陀說「行為不出身口意三業」,一句話,所有的行為都在裡面了;比方「萬法因緣生」,它一句話就全部都在裡面了,萬法因緣生。所以剛剛講到「事上不出因果」,我們所有的行為習慣是結果,原因是什麼?那就很容易找到了。好的,我們這個因繼續要播種,愈來愈好;不好的,這個因去掉了,慢慢就改善了。我們自身修行也是這樣,找到壞習慣的因在哪,把它去掉。孩子現在的行為是果相,好的,繼續保持;不好的,這個因要把它找到。我們說對症下藥。

  所以祖師這些話其實都有很大的作用。從理上不離心性,那心性就是真跟妄,我們的心念要不斷的跟真心相應。其實要解決問題也不是很難、很複雜,但是往往我們現在人面對身心的問題,面對家庭、面對事業、面對社會的問題,很多人都會感覺到力不從心。其實任何問題都能夠解決的,有佛法就有辦法。為什麼會感覺很難?這個事情跟境界是沒有問題的。所以《華嚴經》說事事無礙,這是真相。為什麼我們現在覺得有很多障礙?所以問題不在境界上,問題在我們的念頭上面。因為我們的念頭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才造成了這些障礙。

  比方說舉個例子,我們為什麼覺得這些問題很難?因為我們想很快解決,這個想很快就造成障礙了,一看到這個事情改善太慢,我們火就上來了,甚至就覺得沒效果了。所以現在要看中醫容不容易?要看中醫那也要當事人他很有耐性,他假如性格很急,他假如心裡面覺得,「你就給我三帖藥就好了」,他不把這個念頭放下,這個中醫他看不久的。所以現在因為我們沒有認知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沒有了解這個客觀的狀況,心裡又急於求成,或者我們的心看待這個事沒找到根本的問題,就看到表相的問題。我們習慣什麼?習慣症狀解決,不習慣根本解決問題。

  所以佛法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想一想,現在人的心是什麼狀態?他是怎麼想事情的?他的心想作用在哪?作用在各行各業當中,因為各行各業都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心想,會呈現出各行各業的現況。我們為什麼要聊這些?我們得把這個時代的情況看清楚,而且我們也得把自己看清楚,因為我們也是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我們也不會因為今天遇到佛法了、遇到傳統文化了,我瞬間變一個人,這個也不符合自然規律。

  有時候我們不夠冷靜看事情。因為這幾年傳統文化的推廣真的是很熱烈,結果大家遇到了也很激動,真的是久旱逢甘霖,很多人一聽幾天的課很激動。結果有一些口才很好的人出現了,因為他腦子很快,口才又好,本來是開計程車的,一下子就轉變成傳統文化講師了。他口才又好,講的又喊一些口號,底下的人激動得不得了,他就辦學校了,好多人都把孩子送過去了。你看大家都不冷靜,哪有他本來沒學的,然後一下子就搖身變成校長了?大家可不要說這可能是讀書不多的人,那麼激動,其實我們冷靜去看看,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很多練邪教的學歷都很高,他沒有建立起正確的知見、正確的判斷力,也很容易被境界轉。

  像成德年輕的時候,二十出頭,也都被人家騙過,很容易相信別人。但是現在還是很容易相信別人,我們不能活得變成不相信別人。很相信別人,又很能夠判斷真偽、真假,這個是不衝突的。這個我們後面有機會再來探討。

  因為《中庸》裡面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人一真誠的時候,你在境界當中是清楚的。可是假如我們因為經歷一些事被騙了以後,我們的心裡面覺得很擔憂,這個人會不會騙我?那個人會不會騙我?這樣這個心就不真誠了,往這個方向發展,心裡面就會有很多煩惱。我們佛門說落印象了,落印象。落印象就是用妄心,所以我們修行從理上就是修真心,不用妄心。但是一落印象就會影響我們自己,落了印象,可能對事會擔心,會恐懼了、不敢做了;對人落印象,就對這個人有成見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個也是落印象。落印象是阿賴耶識,是往這個用妄心的方向去走了。所以我們會護持自己的人,護這顆心,真心離念,真心是離妄念的。我們很擔心什麼事情,就沒有離念,就沒有離妄念。用心如鏡,真心像鏡子一樣。鏡子它表的法,境來不拒,所以對即將來的事情它不會擔心,它真誠去面對,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這個事已經經過了,它不會印在它鏡子的面上,它印在這個鏡子的面上,那下一個人來照鏡子就沒法照了。就好像說,我們現在心裡面有一件事特別牽掛,突然親戚朋友來找你談話,你心不在焉,嘴上在那哦哦,事實上沒怎麼聽他講。已經經過的那件事擔心,對事沒幫助,對人沒幫助;現在這個人跟你講話,你又不能夠全身心跟他講,又把這個緣給影響了。這樣就會變成一種惡性循環,我們好像很多人、事都沒有處理好了。所以佛門強調安住當下,這個就是善用心、善用功了。

  剛剛有跟大家聊到,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這個時代,人們都在想什麼?形成的現象是什麼?有一位教育界的朋友,他是個校長,這個很多年前,十多年前我見到他,他說現在的教育「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他用這八個字來形容。其實不只是教育界,請問大家哪一個行業也是這樣?每一個行業都是這樣,包含農業也是這樣。為什麼會產生一些用農藥、用化肥?不就是很急於要看到成績、看到成果,那就沒有依照道而行。而我們冷靜,各行各業急功近利、捨本逐末多久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實現在想在各個領域真正依照道來行,道法自然,難度都很高。

  我善根很不足,我不是自己主動想當老師的,所以我的善根都比你們差遠了。我當時候二十五歲的時候,我是想去做有機農耕,去行銷有機產品,因為我當時候大學畢業,我就覺得想很單純的找一個可以利益社會的工作。這個是要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給我的身教,任何事情的動機好像沒有從利出發,都是從情義、道義出發。比方說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有困難了,我母親還沒開口,我父親已經去處理了。那大家可想而知,我母親應該是非常感動的,是吧?父親五個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因為錢這件事情有任何的不愉快,沒有,大部分都是我父親自己先包了,然後弟弟妹妹就說不行不行,我們也得要盡一點力,因為我父親是長子,我們成長過程就是爺爺奶奶都陪伴我們的,三代同堂。

  所以我們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諸位仁者,我們得掌握不變的原則,不然我們也會隨波逐流。這個變化太快了,所以我們佛門天王殿有四大天王,西方廣目天王,一個手拿著龍,一個手拿著珠,龍是表多變,珠是表不變,只要沒有掌握這個不變,很難不因為多變的社會,我們自己就隨波逐流了。「棄常則妖興」,《左傳》說的,棄了常道,慢慢這個妖是什麼?怪現象就出來了。

  給大家舉個《弟子規》的例子,《弟子規》說:「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我記得十八年前我在海口,然後有一個爸爸,他說人家西方人都直接孩子就叫爸爸的名字:Mike、David,他覺得這樣很平等。他自己這麼講,我也沒有接話,看他還覺得挺有道理的。結果後來過了兩個禮拜,他又見到我了,他說我覺得有點變化了,他直接喊我的名字,現在好像騎到我的頭上去了。西方東進,其實西方的風氣,實實在在講也不是他們傳統的風氣。現在是什麼風氣?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席捲全球。其實就像英國,英國的皇室,或者英國一些有文化底蘊的家族,他們還是很重視這些禮節教育的。可是現在這整個風氣,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太強勢,我們的孩子假如根基不夠,也很難不被這個社會影響。

  所以印光祖師當時候已經看到了,他老人家的《文鈔》裡面都是強調,這個孩子要去學校以前,你到國民小學以前,一定要把他倫理道德因果的根基扎穩,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祖師這些話都是語重心長,看得很深、看得很遠,他洞察到未來的社會了。

  剛剛跟大家說,我一畢業都是從事商業,但是我的出發點也是想要為社會做點事,因為受家庭影響。那哪一些是不變的?這個我們待會可以討論一下,哪一些不能變。我在商業界就覺得怎麼動機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難道不能單純的先以利益他人、利益社會出發嗎?有時候是講得很好聽,但是本質上還是為了利。後來我有到教育訓練,一些潛能激發、靈修,甚至還有催眠。我當時候從事這個課程銷售,這個是二十五年前左右了,三天的課多少錢?我跟你們說一下,五萬五台幣,二十五年前的一萬多人民幣。這樣的課程我們都辦過,是邀請美國一個催眠師叫馬修史維,我還記得他的名字。結果大家花了那麼多錢,那都是刷卡的,一刷下去,他不知道要付多少個月。可是我看他很激動,上完課了,之後又打回原形了。我雖然是業績最好的,Top sales(銷售精英),可是我看這來上課的人沒什麼太大的收穫,這個錢我就賺不下去了,我說算了算了,這個也不是真正能幫助人。結果我做不下去了,就想去做有機農耕。

  就在我賺不下去的時候,人生很重要的都有這些關卡,就是你義跟利的抉擇,你選擇了利,你的人生就往這個牟利的方向出去了;你選擇了義,那就會得佛菩薩祖宗加持。所以我當時候就想,這個錢我賺不下去了,結果就有朋友送我一套淨空老和尚講經的錄音帶,那時候是錄音帶。而且這個朋友很有意思,他說這是一個大陸的人講的。其實他根本沒有聽,因為那時候老人家在台灣,他給我講錯了,他說是一個在大陸的人講的。後來我才知道,老人家當時候是在台北。當我知道老人家是在這個景美圖書館,結果等我知道的時候,他已經到新加坡去了。那就開始聽他老人家講經。雖然是聽他老人家講經,但是還是沒有說主動要來從事教育工作,就要去做有機農耕,公司都找好了。

  但我剛好到了台東去散散心,本來想說散個三五天,散散心再上崗,結果一去就待了七個月。為什麼?因為我待在佛寺裡面,就覺得我靜一靜吧,好好反思這幾年出社會的過程,結果待,一待待了五個月,當地就有人找我去代課。因為有一個女老師生產,要請兩個月的產假,結果那一年的規定是大學畢業才可以代課,本來是高中畢業就可以代課,那個學校老師的親戚就都來代課,還有兩個月薪水可以拿。結果那一年已經規定了,找不到大學生,結果就找到我這個從西部跑到東部去的大學畢業生。其實當時候找我教,我不敢教,因為他們說小學一年級,小孩那麼小,我很怕傷了他們,自己太粗魯,傷了他們就麻煩了。後來推不掉,我就去了。

  去了第一個禮拜,七個小朋友,剛好有一天我就走在走廊上看到有一群螞蟻死了,我就蹲下來把牠埋好。然後有三個小朋友看到了,他們就對我說:「老師,你在做什麼?」我說我在埋螞蟻,入土為安,牠們挺可憐的,死了,把牠們埋好。那小朋友的表情我現在都還記得,他們就這樣哦,好像似懂非懂,我也搞不清楚。結果隔天,我還是走在走廊上,突然三個小朋友蹲在那裡。因為我很高,我就整個蹲下去問他們,說你們在幹什麼?他們三個人回頭,很認真的回答我,「我們在埋螞蟻,入土為安」。我聽完這個話眼前一亮,這個教小孩怎麼這麼有意義,那麼小,很容易教,我就在那一刻生起了要去教書了。所以是這三個小朋友度了我,這七個小朋友度了我。真的,自己回想人生走過的路,都是充滿感恩,每一段自己有一點點的成長,都是這些因緣裡面的人給我們的愛護、給我們的啟發。

  所以我自己也是大學新鮮人,一直在那裡摸索摸索。我從事教書比較幸運的一點是什麼?是我先學佛了,有接觸到老和尚經教,再從事教育。因為我去師範學院讀書,去補一年的教育學分班,結果他們上的科目都是外國人的,沒有中國的。大家想一想,全世界最懂教育的是哪個民族?這個你們不用懷疑吧?中華民族,這個四大古文明只剩一個了,碩果僅存的,獨一無二的,五千年的理念、智慧、方法、經驗,還有成效。可是我們看到怎麼都是外國人的?因為我們在這一百多年喪失民族自信心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因為我已經聽老和尚講經了,所以比較能夠去判斷這些說法有什麼不妥。假如我沒有先學佛,就接觸這些信息,我又不會判斷,可能就被誤導。所以總在遇緣不同,很重要。所以我們今天要從事教育了,要教小朋友了,那我們自己的思想觀念就不能偏頗,不然我們好意要教孩子,可是可能給予他們的並不是正確的思想觀念。

  所以海南省監獄系統有一個短片叫做「遲來的愛」,大家看過沒有?我們漢學院的同學們,當我說大家有沒有看過,你們看有人搖頭,你們就記下來,我們到時候再提供給大家。這個是傳統文化進監獄,進了海南省監獄。這個個案很值得大家去看,因為首先它的對象是犯人,服刑人員,服刑人員假如能夠教好,那應該一般的人不難吧?再來,它整個推展的次序非常正確,它是先幹警自己學。它還不是幹警先,它是海南省監獄系統裡面,所有最高的九個人一起到了廬江湯池去上課,坐在第一排,他們確實用功,那幾天聽課真的是全神貫注。所以是由領導者先,再來是幹警培訓,然後還培養師資,最後才是對服刑人員教育。這個幹警要以身作則,不然服刑人員不服氣。

  所以《大學》裡面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先後搞混淆了,很努力做,效果也不會太好,甚至還會適得其反。舉一個例子,《大學》裡面說:「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看到經典裡面說「而後、而後」,那個都很重要,那個是先後的次序。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這個次第不能亂掉。

  可是跟大家剛剛提到的,這些年傳統文化很火熱,非常的熱絡,可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傳統文化不是講幾堂課就復興了,傳統文化不是搞運動就復興了,得要依照經典去做。所以老法師說,誰想很快的把傳統文化復興,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了,因為他所做出來的會起副作用、反效果。所以孔子提醒我們:「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你看孔子這些話都是很肯定的,「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些話講得這麼肯定,提醒我們不能有僥倖的心,「不一定吧?」「加一點吧!」這個不能含糊的,是很肯定的。所以老法師講的,要把文化復興,得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的努力,就能復興起來。而且一代要接一代,這個接力棒得要傳下去,不能斷。

  所以成德自己覺得,我的任務是做鋪路石,能讓後面的人走得更好,那我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一定要一代比一代強,一定要做到這一點。而且這一代樹榜樣很重要,因為沒有榜樣大家沒信心,沒有榜樣就不能吸取成功的經驗。現在這個時代學科學,大家很容易起懷疑,你拿證據來。所以你給他講得再多,沒有榜樣,他說你講得很好,這個東西也很好,接著他會講兩個字:「但是」,但是時代變了,但是現在行不通了。所以老法師在十年左右參與了全世界很多和平論壇,常常還發表專題演說,把老祖宗五千年怎麼治國的這些理念、方法、經驗、成效都介紹了。結果這些大使專家聽完了,都跟他老人家說:「你講得很好,是理想,做不到。」老人家說當時候他的心情涼水澆頭,當頭一棒。但接下來老人家的心態,成德覺得很令我敬佩,老人家面對都講得那麼清楚了,人家都不相信,他老人家說,現在最大的危機不是糧食、不是環境污染,還不是這些東西,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因為不相信了,他就不會照著做了,就好像現在都是急功近利了,那誰相信道法自然?不相信,沒人做了。

  今天很難得,我們王居士他們一家三口,王居士他是做有機農耕做了十幾年,今年他女兒也是報英國漢學院,明年要來就讀。所以有機耕作他很有經驗,大家有這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問他。

  我剛剛是講什麼,介紹王居士了?

  居士:老法師說,最大的危機是信心的危機。

  成德法師:對,謝謝。所以老法師他當時候,就是說你沒有做出榜樣,人家很難相信,我是從講到這裡,我的意思是說,這個王居士他在農耕方面做出成果了,他就可以給人家信心了。你各行各業都要行道,然後都做出榜樣來了,各行各業的人都會覺得傳統文化管用。

  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有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可以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其實這些話都是智慧。其實我們聽完了,誰去做?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心態。諸位老師,當你在講課的時候,你講到一些重點,你最希望的是學生怎麼樣?把這句話聽進去,照著這句話去做,是吧?我們很期望這個結果,要種因,種因得果。所以我們首先很聽我們善知識的話、很聽上司的話、很聽老法師的話,我們種這個因,以後學生就聽我們的話,種因得果。

  所以老人家很客氣,他都是把理念宣講出來,都沒有直接說「某某同學你來做,某某人你來做」。這個也是老人家柔軟,不想讓我們有壓力。老法師曾經有講過,李炳南老師對著他說,這一段可能有一些仁者應該聽過,老人家說李老告訴他:「我們這一代人是跪著把佛法接過來的,到了你們這一代,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這是老人家聽他的老師說的。李老那是大智慧的人,老人家有一首詩,已經把他的這種心境表露出來了,「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暗路人看不清楚前面,「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只要能把眾生他的前程,他脫離六道的路能夠照亮清楚,他不惜焚燒自己、燃燒自己,來照亮大家的前程路。這個就是地藏菩薩的精神,「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而我們聽這些善知識的話,我們要記得,他們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因為他們是有入境界的人,入境界的人時空對他來講沒有障礙,就像《無量壽經》當中說的:「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因為我們其實很容易用我們的角度去看善知識,那就會把善知識的一些教誨、做法,好像拉得跟我們的水平差不多,這一點我們得要很警覺,才不會犯這樣的問題。因為我自己也是感覺我們跟在老人家身邊,容易用情執來對待老人家,一開始可以親近很恭敬,慢慢慢慢的,那個敬畏心少了,熟了,慢慢就用情感對待老人家了,不知道老人家句句都有深意。

  我們看老人家九十四歲,到馬來西亞去過年,很多人都勸老人家不要去,老人家還是去了,很多人不是很理解。但老人家去後,這馬來西亞整個一條龍的因緣快速發展。我們看海峽兩岸三地之外有華人的地方,比方說多倫多六十多萬人,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六百萬,他們擁有一千二百多所華人小學,有六十幾所獨立中學,就是他們從小學一直辦到高中,而且他們可以直接接台灣的大學,現在可以接大陸的大學了,而且全部是以華文為主,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華人地區。而且他們有有登記、沒登記的淨宗學會,加起來差不多一百間。所以老人家雖然很辛苦去了,現在他們整個依照老人家的理念全力的在奉行,可是那時候我們可能只是以自己的感覺在看而已。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英國漢學院當時候要辦理,身邊的人沒一個贊成的,只有老法師堅持一定要辦。那身邊的人也可貴,老人家堅持了,他們也就配合了。雖然很困難,但是辦得很值得,好多孩子,各地的華人小孩,從小讀經的不少,他們沒有學歷,可是英國漢學院辦了,這個路就走通了,給這些從小就可以讀經的孩子一個出路發展,他們的緣都比我們好!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善知識的話都要重重的去聽、去感悟,不然因為現在法太容易聽到了,太容易的東西容易滑過去。

  李老給老和尚這一段話,提醒老和尚:「你們以後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而老和尚對於成德來說是爺爺輩的,成德是老和尚的孫子輩的,老和尚那一輩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請問我們這一輩要怎麼把佛法送出去?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感覺老法師有很多教誨,都給我們做好心理建設,我感覺我們在從事教學工作會有煩惱,一定是沒有把老人家這些心理建設聽進去,不然不會有煩惱。像老人家說的,你辦念佛堂,有一個往生了,你就夠了!大家說有沒有道理?辦一個念佛堂,一個往生就是佛,他可以度無量無邊眾生,你就夠本了。那同樣的,諸位老師,你假如教的學生有一個完全聽話,就夠本了,不要煩惱,強求每一個人都要很聽我們的話,那不是學生有問題了,那是自己有強求了。我們說境界沒有問題,是我們的念頭有執著點。所以老和尚要跪著送,我們可能要趴著送。所以我們現在都沒有趴著,我們已經挺有福報的了。我看我們加拿大《弟子規》學會那些孩子們都很可愛,看了這些紀錄片,相貌都很好。大家現在在做的事叫「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就是在力行《無量壽經》,護好他們的善根,德行的根基,他的法身慧命。所以經典每一句,在我們當前都是可以落實得了的。

  萬法因緣生,我們今天大家聚在一起應該不是偶然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我們得要知天命,我們這一生來最重要是要做什麼的?老法師說的,要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當作這一生唯一的使命,這是老法師講給我們漢學院的同學聽的,當作唯一的使命。而且文化傳承的工作不能再拖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看起來這十幾年傳統文化學習的人愈來愈多,那只是減緩了墮落的速度。減緩了墮落的速度,請問還在往下還是往上?還是在往下!我們不能看了學習的人多了,我們就覺得挺不錯的。前一陣子,大陸的法令將十四歲未成年犯罪的法令,從十四歲調到幾歲了?十二歲。本來十四歲,是十四歲以下不至於會做這個作奸犯科的事情,現在有的十二三歲,那個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現在調到十二歲了。

  我們佛門有說要發菩提心,這個對我們學佛是非常非常關鍵。《華嚴經》說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省庵大師說:「忘失尚爾,況未發乎?」忘失不是沒有發,是發了但是忘了,有發了,忘了還是魔業,更何況是還沒有發。所以修行首重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或者忘失了,那就搞成魔業了。佛門說三世怨,第一世修行,第二世享福,享福很難不墮落,第三世又回三惡道報到了,這個叫三世怨,所以不能走這樣的路。

  我們冷靜觀察,現在不管是政界、商業界的,他很有福報,可是他不知道修行,這個造的業可不少了,但是他前世是修行人,這一世造的業,那三途一墮就是五千劫,黃念祖老居士說「三途一墮五千劫」。老法師說:「三善道是消福報,三惡道是消罪業」,這個話講得透徹。三惡道消罪業,三善道消福報,那是三善道好還是三惡道好?假如三善道不知道修行,那比三惡道還要慘。我們就不說別的,人道在享福的時候假如不懂得吃素,這幾天又是聖誕節、又是元旦,你看吃了幾頓?桌上的眾生有多少?吃牠半斤還牠八兩。我們還看結婚,我們也曾經去參加婚宴,一看傻眼了,一百多桌,都是在高檔的餐廳。你看那一桌裡面多少眾生,乘以一百多,結果吃素的就一桌。為什麼現在很多小孩一生出來先天上就有一些問題?因為他父母結婚的過程,甚至整個懷孕種種,他招感來業報。我記得我第一年教書的時候,我們剛好有個同事剛生產,有一天她來找我,有點緊張,她說我那個小兒子怎麼雙手一直在那裡舞動,然後眼睛一直盯著天花板,好像他看到什麼東西?我當時候可能是佛菩薩加持,我就問她,有沒有你們最近為了這個孩子然後殺生?她說我們冰箱還有兩隻全雞,可能是她做滿月為她殺的,你看這些眾生都在。

  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得人身已經很難了,我們又能聞佛法,所以要特別珍惜,「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成德自己是學了佛,覺得太幸運了,又遇到成德是一開始學佛就是聽老和尚講經,也沒聽過其他的善知識講經,就這樣聽了五年,之後就到海口去了,十七年前就到海口去了。所以內心裡面覺得特別滿足,覺得這人生已經夠本了,其他活一天,我們為佛法、為眾生做一天。可是愈做愈高興,因為愈做愈能放下自己,煩惱就少了。煩惱都是因為有這個「我」才會煩惱,我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假如這個「我」給它斬斷了,這個煩惱的根就去掉了。《了凡四訓》說的,「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所以老法師的法語有一句特別重要,「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是妙法,我們想要斷煩惱,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這邊我貪起來了,給它壓一下;那邊我慢又起來了,又給它壓一下,每天非常忙。老人家這句法很好,從根本把煩惱斬斷。從今天開始,我們的念頭為對方想,念念為對方、念念為他人,這樣煩惱就愈來愈少了。

  我們聞佛法了,所以我們的考慮點跟世間人就不完全一樣了,我們首先得要考慮怎麼出輪迴的問題了。因為沒有出輪迴,問題是沒有解決的,我們要徹底解決問題,一定要出輪迴,這個也是佛陀出現於世最重要的一個用意所在。我們不能學了佛,覺得就是做善事而已,大家要了解,做善事那是三善道,還是出不了輪迴。我們都知道開智慧是《楞嚴》,成佛是《法華》,這句話漢地的法師應該都會講到。開智慧是《楞嚴》,因為《楞嚴經》有一句教誨,「攝心為戒」,把自己這個妄心收攝住,「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學,這樣就能開智慧了。

  成佛的是《法華經》,所以佛在《法華經》是開權顯實,把他來的目的告訴我們,他來的目的就是幫我們每一個人都當生去作佛,這是他老人家的目的。這一點在《無量壽經》也表現得很突出,佛陀放光,阿難尊者看了很高興,「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阿難從來沒看過佛放光放得這麼殊勝的,才啟問,就把這一部《無量壽經》問出來了。其實最重要的是什麼?眾生當生成佛的機緣到了,暢佛本懷,佛最重要的,來到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娑婆界,就是要讓我們每一個人當生成佛。所以「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可是這個方便說大家也要注意,都在啟發我們。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首先要克服的是什麼?心浮氣躁。儒家留了一句話給我們,「為學第一功夫」,我們要求真實學問,首先在哪裡下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因為這個心不夠定,善知識給我們講法,要不囫圇吞棗,要不走馬看花,要不左耳進右耳出了,不容易入心。這個不是講誰,因為我們是同一個時代起來的。

  我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要認識這個時代,而且我們要先自知,然後再知人。我們被這個時代影響了什麼?而這個時代的人,又因為現在的這些種種現象,又影響了他們什麼?這個我們都得體會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老子很重要的兩句話。自知,我才能夠護持我的道業,不然我每天稀里糊塗,不知道過在哪。修行就是兩句話,老法師說修行就是知過、改過。我每天不知道過在哪,今天就稀里糊塗過去了。

  所以《了凡四訓》說:「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今天就沒有進步了。了凡先生這些話都很懇切。大家有沒有感覺他們的話都很真誠懇切?我們在讀這些經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佛的心?有沒有感覺到了凡先生他的一種憐惜、悲憫後人?他希望我們少走彎路。了凡先生說:「天下聰明俊秀不少」,就是本來素質、根性都不錯的,為什麼「德不加修,業不加廣」?「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所以修行是知過、改過。

  章嘉大師,這個是四大活佛之一,章嘉大師指導老法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第一次老法師去見章嘉大師,問了一個問題:「我知道佛法很好,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契入?」師長問了這個問題,接著章嘉大師停了多久?半個小時。諸位仁者,這個我們不能當故事聽,這跟我們關係很大。章嘉大師為什麼要等半個小時?老法師說他是很多年以後才知道章嘉大師的用意,就是心動了,問問題,心動了,因為老法師說他那當時候年輕,二十六歲,章嘉大師是等他的心整個靜下來了,然後講了一個字:「有。」一有,又很振奮。然後又等了七八分鐘,講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大家不要小看六個字,四十九年一切經就是這六個字的註解,放得下是止,看得破是觀,一切經教就是這六個字的註解。所以大家注意,大善知識講話,六個字是圓滿的,一段話一百個字也是圓滿,這個可以彰顯他們智慧的圓融。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印光祖師他有一段話很短,「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個念下來才一百個字左右,但是印祖最後說什麼?「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跟你保證,你只要照這段話做,就可以成佛。可是這麼短的話,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都在裡面。所以這些大善知識的話我們要如貧得寶,都是圓滿的,他講得圓滿,他表演也很圓滿。所以章嘉大師這個就給我們提醒,我們心要整個靜下來,這個法才入得了我們的心。

  但是我們現在想想,假如你教學,小朋友問你一句話,然後你停了半個小時,我看要不他睡著了,要不他已經走了,這個時代已經不同了,這個得要調整一下了。但是那個理不能變,事相可以變,理不能變,這個浮躁之氣不能降伏,聽再多的東西入不了心。我們看起來每天都在聽經,突然人家一問,你對哪一句特別有感悟?一問我們就愣住了。哪一句對你影響最大?愣住了,答不上來了。哪一句你時時放在心中?好像沒有一句。只要有一句時時在心中,保證煩惱輕了。其實佛法不是要學很多,佛法重要的是力行。我們不講別的,舉剛剛那一句就好了,「念念為他人著想」,假如這句話隨時提起來,做三個月,保證親戚朋友看到你都說:「我覺得你變了。」有沒有哪一個仁者願意來做實驗?現在這個時代,用講的人家不相信。

  我們崔老師舉手了,今天是個好日子,記錄下來,二O二一年一月二號,我們四月初再請他發表心得,他落實這句落實三個月,隨時提醒自己把它提起來。

  所以成德跟大家舉章嘉大師這些例子,甚至舉李炳南老師講的這些話,其實都是讓我們要提起對這些法的珍惜,他們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而這個浮躁要調伏也不容易。我們清楚浮躁之氣定了法才能入心,那我們首先自己要先把浮躁調伏,這樣我們隨時都在教導孩子怎麼樣不浮躁。但是假如我們本來就浮躁,其實我們跟小孩在互動的時候,也不知不覺把浮躁的磁場會傳給他們。其實真的要利益人,我感覺不是很簡單,成德的觀察,連四十歲的人,他接觸什麼主管就受那個主管的影響,不管好的還是壞的,他只要接觸這個環境,他就不知不覺受他影響。所以我們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真的要給孩子、學生、下屬好的影響,首先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提升,溫、良、恭、儉、讓,就要從我們做了透出來,潛移默化就影響他們了。其實《弟子規》就是戒,就是特別讓我們在生活當中調伏這個浮躁。

  諸位仁者,你們覺得《弟子規》哪一句是調伏浮躁的?我們這個《弟子規》學會的老師們優先發言,因為主伴圓融,你們是主,其他參與的人是伴,主伴圓融。

  某老師:弟子來拋磚引玉,我現在能想到的就是……

  成德法師:一句就好。

  某老師:「步從容,立端正。」

  成德法師:步從容。

  某老師:「揖深圓,拜恭敬。」這算一句嗎?

  成德法師:對,「揖深圓,拜恭敬」也都是在降伏浮躁,步從容。好,很好。

  某老師:「事勿忙,忙多錯。」

  成德法師:對,事勿忙,忙多錯,提醒我們在面對事要定下來。

  某老師:「長浮華,成何人。」

  成德法師:長浮華,成何人,浮華的時候心不夠定。還有沒有?

  某老師:「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成德法師:你看都是在舉手投足之中鍛鍊安定。所以老法師說傳統的教學教出來的是小大人,很穩重。還有沒有?

  某老師:「字不敬,心先病。」

  成德法師:字不敬,心先病。對,他寫字的時候他就在那急著要寫完,他那個字就很潦草,而他那個心一直都在浮躁當中。所以大家有沒有體會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個不浮躁什麼時候不浮躁?隨時隨地,隨時隨地都是在練心,都是在修心,不可須臾離也。

  我當時候看《小兒語》,第一句話把我給震撼了,《小兒語》等於是小朋友童蒙第一本書,第一句話:「一切言動」,言動,言語、動作,「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讀了這句話說,我得好好補習,從童蒙第一本書開始補習,因為小時候沒有這個機會。

  這個是章嘉大師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安定下來。佛陀一生講經也在啟發我們,佛陀首先講《華嚴》,之後講《阿含》,《華嚴》那是經中之王,境界高,接著講《阿含經》,《阿含經》裡面很多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誨,講了十二年;再講方等,方等是小乘、大乘都有,講了八年;之後講般若,那是純大乘,講了二十二年;最後第五個階段,法華涅槃時,講了八年,總共四十九年,但是大乘佛法以前講了二十年,打基礎,所以要學大乘佛法要打基礎。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說要先扎三根?要打基礎。

  佛為什麼要這麼做?他是一個教育家,我們也是從事教育,所以他現在在表演什麼,我們也得看得懂。所以教育得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我們想一想,佛陀那個時代的人,大乘經以前要聽二十年,現在換做我們要聽多久?應該不能少於二十年,當時候的人應該心比我們還清淨。佛法是在印度,最後又傳到中國來,中國沒有小乘佛法,其實有,唐朝中葉以後慢慢沒落了。這個都是因緣所生法,我們都要看得懂。為什麼唐朝中葉沒了?因為被儒家、道家取代了。因為儒家、道家的東西,中國人太熟悉了、太親切了,就用儒家、道家取代了小乘的基礎。其實佛在世的時候就有說了,佛在《起世界經》當中就講了,他派了兩個大菩薩於震旦方向講經說法。大家應該知道是哪兩位大菩薩了吧?孔子跟老子,來幫我們打基礎的。這些因緣生法要注意。

  成德當時候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他有講到一段,我印象特別深,印祖說:「世有大儒,始有高僧」,要有大儒才會出高僧。其實這句話就是一定要有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他才有可能可以把大乘佛法學好。所以老法師也是強調扎三根,就是把這個小乘的基礎扎好,然後之後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部經,然後走開悟的路。

  老人家也很慈悲,他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引了《法華經》的一段話,因為成佛的《法華》,《法華經》是講成佛,《法華經》說的,當生成佛掌握四個法,叫成就四法,這一生你把這四法做到了,這一生能成佛,這是《法華經》講的。第一,「接受諸佛護念」,接受諸佛護念,我們現在念這句阿彌陀佛,就得諸佛加持護念,這第一個重點。第二,「植眾德本」,就是積功累德的意思。一般修行說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密宗是持咒;助修,助修做一切的功德,都是成就的資糧。假如用傳統文化來講,就是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符合五倫八德,都符合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樣子我們所做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是植眾德本、積功累德。所以大家工作之餘,家庭責任之餘,出來弘揚傳統文化,這個就是植眾德本,積功累德,助修。

  第三是「入正定聚」,這一點也很重要,入正定聚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樣的心才專。不然我們一被其他的東西一吸引了,你的每一個步伐就不是往你的目標走了。所以入正定聚就是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其實這句話應該說任何一個法門都得這麼做。黃念祖老居士說的,他老人家真的是很慈悲,他說道:「我斗膽的說一句,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只要你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要了脫輪迴不可能。」這個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能講。其實這也是對於我們現在人的根性,他是看得清楚,他是很慈悲提醒我們,你不要再去求、再去修很多的不可能幫你一生成就的這些方法,你修得再怎麼好,不出去了,其實都是福報而已。所以這些話,我們能了解黃念老的苦心,就會把它記在心上。所以學佛最怕的是什麼?今天學學那個,明天學學那個,都沒有深入。就跟鑿井一樣,我們鑿一口井,鑿了十天都是那一口,一直挖一直挖,它一定可以挖到水的,只要我們沒有放棄。可是假如今天挖這口井,後天挖另外一口井,再過兩天又挖一口井,挖了五口井,沒有一口井出水。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很重要。所以這是入正定聚,就是你那個方向目標隨時都是很明確的。

  早上我還跟同修們聊到,我說,每一天一上床,然後就對阿彌陀佛說:「你把我接走吧。」不是練習,是真的,真的希望現在就把我接走。然後早上一睜開眼,還活著,那就隨緣,活一天為佛法、為眾生做一天。然後又到晚上了,還是要觀想:阿彌陀佛,把我接走吧。每天都是最後一天,這樣人就有警覺性了,不會留戀世間了。不然一忙起事來,躺下去了還在想那件事,到時候無常一來,我們又投胎去做這件事情了。所以老法師曾經當我們的面,我們這些都是跟著他做傳統文化的,他笑著對我們說:「我們這一生往生了,生生世世都可以做傳統文化;這一生沒有往生,只能做這一世而已。」所以大家看,老法師做事是全心全意,但是他不染著,這個用般若的精神,即相離相,你在這個境界裡面,但是你不陷進去,這個是很重要的。

  我不知道這麼跟你們建議,有沒有說,那我真的走了,那些事怎麼辦?你假如真的走得了,那些事我們來幫你處理。是吧?你一走了,你是阿惟越致菩薩,那你的孩子叫阿惟越致菩薩的小孩,你在西方極樂世界都給他放光、給他加持。你一往生了,一人得道,九祖升天,一下你的祖先統統到天界去會集了,你操什麼心?你的小孩有這麼多人他們都可以照顧,而且你真的往生了,你就有六神通,隨時可以回來點化他。所以真的走得了,不要客氣,趕快走。不過你走的時候要注意一下,要人家確定你是預知時至走的,不要以為你死了,所以走也要有智慧。

  所以我們看瑩珂法師,瑩珂法師不是犯戒要墮地獄嗎?結果他請教人家,有沒有快速可以成就的?人家介紹他念阿彌陀佛,他念了三天,不吃不喝,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說,你還有十年陽壽,十年之後我再來接你。他說,他應該是太了解自己了,這個我不能再待了,再待我又造業了,我現在就跟你走。大家注意,阿彌陀佛很有智慧,他沒有馬上把他帶走,一帶走了,餓死的,還是渴死的,不知道,三天三夜沒喝水、沒吃飯了。阿彌陀佛說:「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三天以後他就辦往生大會了,寺院裡面的人都幫他念佛,念了一刻鐘左右他就走了,所有看到的人對念佛求生淨土很有信心。所以這個放心,阿彌陀佛會跟你說好的,會提醒我們。

  這個是入正定聚。最後一個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個利益眾生的心要發出來。因為往生有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法界,心量都很大的,你沒有發菩提心,跟它不相應。所以二乘種不生,二乘人往生不了,只是自己了脫,不想幫助別人,不相應。所以這個利益眾生的心要發出來,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的隨事菩提心,隨我們遇到的事情,我們又更加有使命。

  就像前不久,國內有一個中學生比較行為犯錯了,老師請他的媽媽來,結果他媽來了就帶著情緒,一見到他,就給他一巴掌,老師還來勸,把那個母親拉開了,結果這個孩子就從那一層樓跳下去自殺了。我們有一個學生,他剛好學《群書治要》講「教子之方」,他就講到這個故事,他就哽咽了,我就很覺得隨喜他這一念心,這個是有道義的,雖然他不認識這個人,但是那畢竟是我們的同胞,都是炎黃子孫。你看現在的孩子,他那個情緒控制不了,甚至他要用他的行為去威脅父母,你看那個悲劇多少人真的是肝腸寸斷。但是假如他們家的人有聞到傳統文化,可能這個悲劇就不會產生了。所以我們現在所處的真的是十萬火急,有可能這個親戚朋友今天不聞到正法,他就會產生不可挽回的悲劇,有可能是身體,有可能是心理,有可能是家庭問題。現在這些亂象,其實我們假如「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有這個心境,那我們就會有一種使命。所以無情不能修道,人要有情義、要有仁義、要有道義,要見義勇為。

  這個是遇到的事我們發起的這種願心,這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而這個是《法華經》的精神,我們只要做到這四點,當生就可以成佛。而且第一點是接受諸佛護念,跟後面三項成正比,我們這個發救眾生之心發得切,佛菩薩加持的就更相應;我們入正定聚了,念那句佛號也更相應;我們都是在積功累德,你念佛號那個加持力就強,所以跟後面三個成正比。

  現在是時間到了,我們請大陸那邊的同修先休息,比較晚了。我們再延個十五分鐘,不過我想大家先稍微休息一下,因為畢竟兩個小時了,大家動一動,緩一緩。我們十五分鐘以後,五十分的時候我們再回來,就剛剛談的內容,大家有沒有哪些要交流的,或者是要發問的,我們留個時間大家可以探討一下。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接下來看大家針對剛剛有談到的,有沒有要提問,或者是您有什麼感觸,可以跟大家來分享。我們說這個修因得果,我以前當學生,然後老師都說有沒有問題?自己頭就低下來;後來自己當老師了,說有沒有問題?學生頭也低下來,我說那可能是我的因果。當然也不是什麼問不問題,就是開放這個時間,大家可以互動一下。

  崔老師請。

  崔老師:感恩成德法師,這裡我想談一下體會。就是剛才您提到說,每次我們問到說,聽了老法師講經那麼多,有沒有一句放在心上能夠一直力行的,很多情況下都沒有,確實就是我們沒有說能夠發心,能夠真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然後剛才聽到您提到說念念為他人著想,我當時就想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又您在場,這麼多同修也都在場的話,可以給我一個增上緣,給一個信心。

  正好很巧,為什麼我斗膽的就舉手了?因為昨天我看了悟行法師的一個視頻,他可能是在,大概可能多年以前,十年以前,講到說他當年剛出家四天以後,隨著老法師到美國弘法,是不是佛羅里達還是某一個地方。然後當地的一個華人護法請他們去當地很著名的一個中餐館去用餐,但是因為不是素餐館,所以當時悟行法師就不小心他點到一個葷菜,但是他當時就很煩惱,說這怎麼辦,這又不能吃,剛出家咱們不能破戒,既然已經領了,你不能退回去,反正就是在當時很為難。後來淨空法師很關懷他,就看到了,然後就衝他說,暗示就說吃下去、吃下去。後來悟行法師一看師父讓我吃,我就吃了吧。他就分享,他就說,師父確實很慈悲,他就是想到護法那麼用心,安排當地最好的中餐館來供養師父,如果說因為裡面有葷食,結果造成了,就是如果他知道這裡面護法不夠圓滿的話,肯定心裡會不舒服、不好受,所以這是出於一種慈悲心,才叫悟行法師吃下去。所以這也體現了您剛才說的是念念為他人著想。

  然後我當時看到這個以後我就覺得,我們很多的煩惱,其實就是像您剛才說的,我們考慮自己太多了,到底這樣對還是那樣對,我們沒有考慮我們所做的對我們周圍的人會有什麼影響,對他們是不是有好處,所以煩惱就是來自於我執。相反,能夠念念為他人服務,心裡想著他人,反而可以人會活得更輕鬆一些,而且處處都會有一些收穫,或者心靈上面的一種提升,那這不是何樂而不為。所以我當時就想到這個,我覺得如果能做到念念為他人著想的話,就離幸福的人生會更近,所以我就提出來了。

  然後這裡也想請您再給我們講解一下我們怎麼把這句話更好的落實,因為我擔心發心是很勇猛,但是要保持也不容易,所以在未來三個月,您還給我布置任務,說還要匯報,所以說請您也再講一講這方面的事情。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崔老師。首先要把擔心放下,你還沒做,你就擔心自己做不到了。所以剛剛說問題不在境界上,問題在我們自己的念頭。而且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有信心,就比較有力量把它做到。你真正遇到有掙扎的地方,有覺得行不通的地方,這個時候還是回到觀照自己的念頭,因為還是事事無礙,一定是我們還有放不下的一些執著點。不然念念為他人著想,不難。有時候是對方的反應讓我們產生了自我感受,那就不高興了。因為我們本來念頭都是要為他想,一下子他的回應讓我們覺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那繼續還是要保持這個念頭。

  所以我們常最討厭人家變心,我相信我們都很討厭人家變心,一談到變心的人,火都上來了。事實上我們也很容易變心,我們對一個人好,後來他講了一些話,我們不舒服了,慢慢慢慢那個熱情就減了。所以很可能別人身上的問題,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們為什麼這個火氣容易大?就是盯著別人錯,他錯得太離譜了。假如覺得我也有錯,這個火氣就不會那麼大。

  所以我們修學的路上,我們說九九八十一關,這個是《西遊記》講的,九九八十一關,九九不是數字,八十一也不是數字,代表境界很多。印光祖師他有一句法語,是在《了凡四訓》序文,老人家說:「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我們覺得很難的事,那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難。世間人覺得晴天霹靂,覺得天崩地裂,其實都是被那個相自己嚇自己的,關鍵在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而已,念頭能轉得過來。就像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這個算是人世間最慘烈的情境了吧,但是忍辱仙人卻用了這個緣,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其實他也是用了念念為對方著想,忍辱仙人最後告訴他,我成佛第一個度你。所以崔老師你只要有忍辱仙人的精神,保證你達成目標。

  所以我們剛剛說要看懂佛在表演什麼,看懂佛在說什麼,其實佛已經給我們表演到這種境界了,我們不起瞋恚、不起報復,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叫觀忍。他是來成就我的,他是來提醒我還有哪些習氣的,這叫喜忍,別人都是來成就我的,人人是好人,這是喜忍。再來是慈忍,慈忍就是你念念為他著想,這個「我」就不起作用了,就不會發脾氣了。

  所以印祖說日用之間,一天當中萬境交集,一天裡面就有一萬個境界,萬境交集,所以哪是九九八十一關!有一個境界我們看不清楚,被它給轉了,慢慢慢慢就被它給度走了,岔路就走出去了。所以六祖大師有一句話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好像成德剛剛說的,我們很生氣人家變心,那我們要先做一個不變心的人,我們才能夠去指正別人變心。同樣的,我也面對行為很偏頗的小孩、學生,那別人就是我們一個鏡子,他現在雖然控制不了他的行為,我自己也控制不了我的念頭,那他不也在提醒我嗎?

  今天有跟大家分享到,我感覺佛陀、老和尚他講的很多教誨,都在給我們打基礎,就是心理建設。我記得我當時候教書的時候,有同事他跟我隔壁,他就跟我說:「我怎麼看你都沒有生氣?」因為我們都是教六年級,很多孩子的身高都超過我們,我當時候最後一次帶還帶了四大天王,不是劉德華,是在學校最有名的四個人都在我們班。我插一句話,因為我們好像禮拜六也有一些老師有教學任務,你們就去上課,不要有什麼罣礙。

  我那天散步還突然想到,那四大天王其中一個男孩,最後一天我要送他們出校門,老師帶著他們,我就看他頭一直低著。後來我就停下來走過去牽著他的手,我話還沒講,他就大聲的說:「謝謝老師,謝謝老師。」我就想到那一面,我的眼眶也……雖然已經經過了十七年,我感覺這個學生是菩薩,他來讓我對於教育的這種使命更加的堅定,說不定是極樂世界來的,我現在找他說不定找不到了。結果這個男孩給我很觸動,我把他送出去了,自己回到教室,空空的教室只有我一個人。你看巧不巧,只有一個桌上有一本筆記本,一個學生忘了拿。結果我把這個筆記本一打開,上面都寫著,我跟他們除了教科書以外講的東西,他都記在上面,我一翻開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著「范仲淹」。給我很吃驚,我實在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吸收。但是你看這個孩子,也剛好那麼巧,就他留下來那一本沒有帶走。我感覺這個也是佛菩薩來鼓勵我的,不然怎麼會這麼巧?

  所以老法師也指導我們,娑婆世界龍蛇混雜,你怎麼知道人家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所以印光祖師說,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來提醒我。有一位大儒叫唐荊川先生,他這段話很有味道,他說:「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刻刻就是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修學功夫,「蓋所惡於人」,我們很討厭誰做了這個不對、誰做了那個不對,「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就是別人的毛病習氣,「若真知反己」,真的知道反過來想想我有沒有,「色色有之」,色色有之就是沒有一樣沒有的,真的是或多或少。其實人很有情緒看到別人錯的時候,在指責的時候,只要他覺得他也有,這個氣就下來了,甚至會帶一點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們有一個同仁,他就講到某某同仁很懦弱,然後他講了也帶點氣憤,就講了差不多十分鐘,就批評那個人。結果他一講完,歇了一下,幾秒鐘之後我就看著他,我說你就不懦弱嗎?他長得高頭大馬的,我這麼一問他,他答不上來,他也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說你假如不懦弱,你現在已經在大雄寶殿給人家禮拜了。他不懦弱,他每個習氣他就突破了,他現在已經成佛了。我們也有懦弱的部分,為什麼我們都盯著別人懦弱在那裡批評,我們沒有反觀,我們也有退卻的時候,不敢迎難而上的時候。所以應該給這個崔老師掌聲,你看他發願要力行這句「念念為他人著想」。而且大家要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這個沒有發出來,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其實成德是覺得我從事教學工作,教三十幾個學生,我特別感謝他們,因為我每一個道理一講出去,三十幾雙眼睛就盯著我了,就鞭策我了,看看老師有沒有做到。這麼多人都在鞭策,都可以轉成向上的動力,這個得非常感謝他們。

  我的同事說,你怎麼都不生氣?我就跟他說到,我聽老和尚講經說,釋迦牟尼佛是第八千次到我們娑婆界來教化,來度我們。我當時候聽到這個是在《梵網菩薩戒經》上,佛說他第八千次來了。我當時候一聽,我都八千次沒聽他老人家話了,太對不起他老人家,最後一次也還沒聽,還在輪迴。他第八千次也講了四十九年,我就覺得特別慚愧。因為體會到釋迦牟尼佛教化的慈悲,人家教了八千次,最後一次還四十九年,現在我也去做小學老師了,我現在才講學生講二次、三次,那有什麼好批評他們的?我自己也是這麼多次都不聽話的學生,那怎麼有資格太苛刻去要求他們?

  所以佛、善知識這些教誨,還有他們的表演,對我們的心理真的幫助非常大。就像忍辱仙人這麼表演,我們是佛陀的弟子,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跟他一比,小巫見大巫,算了,咬咬牙過去吧。像我們跟著老和尚,在做這些弘護的工作,我們遇到一些挑戰,一想他老人家受的侮辱,這個挑戰比我們大多了,根本就不敢去抱怨,也不敢去說難。

  好像我們李老師有舉手。請李老師。

  李老師:沒有什麼,阿彌陀佛,師父是這樣,其實我也是做老師的,有的時候確實是覺得那些小孩子很淘氣。而且是在歐洲長大的這些孩子們,其實他的文化是缺失的,也就是說中國文化那邊他根本就沒有繼承到什麼中國文化,因為父母都在工作,很忙,沒有人管他們;然後另外一邊,意大利文化那邊他們也是缺失的,因為在家庭裡面感覺不到意大利的文化,因為弟子是意大利的,他們也沒有接受到這種文化,就說兩種文化都在缺失。

  一開始弟子也是很希望能夠讓這些小朋友們有所改變,所以在做工作的時候,有的時候確實是像師父您說的一樣,就說我們對別人期待值太高,然後要求太多,這樣的話看到他們做不對的時候就很火。然後當時弟子是老師當中最凶的一個,也就是說訓他們訓得很凶,然後他們都怕我。有一個小朋友他不做作業的時候,他家裡人就說李老師來了,他一聽嚇得趕快就跑去做作業,害怕到這種地步。然後後來慢慢的因為在學佛,也會在改變自己。

  有一次也是有這麼一個孩子,那個孩子他一剛開始來的時候,覺得他有一點奇怪,好像他只是在自己的世界裡面,沒有辦法跟別人溝通。因為他從兩歲的時候開始玩手機,然後到我們這的時候已經七歲、八歲,可以看得出來受的傷害是不小的。那個時候其實他第一年,因為他每次暑假才到我們這來,第一年確實是發現他有很多的問題,當時那個心情就是說,我不能接受他,然後會訓他。後來慢慢的因為自己進步了,慢慢的學佛時間長了之後,也是想著要改變自己的心態。特別是我有兩個非常棒的同事,一個就是董老師,另外一個是高老師,特別是董老師她,還有一個,其實他沒有在我們這。董老師來了之後,就是表現出來非常的調柔,這樣的話,弟子自己也會反思,然後就開始變了,學佛其實不是讓我們心這麼硬,不是說在糾正其他人的錯誤,應該是要懷著真的慈悲的心。

  後來慢慢慢慢的就是到前年夏天的時候,那小朋友又來了,他就有一天,我看到他拿著筆袋打一個同學。他當時眼睛看起來冒著火,氣勢洶洶的在一個小朋友後面追,追追追我看他馬上要追到了,然後我就把他攔住了。攔住的那個時候,要是按照弟子以前的脾氣一定會訓他,然後可能會把他放到牆角那去罰站。這個時候可能覺得應該是上師三寶的加持,那個時候忽然間這個善念起來了,我就攔住那個小朋友,我抱著他,我說的:「你是不是很生氣?你要是很生氣的話,你就打老師吧,我不會生氣的,你打我吧,只要你能開心就好。」這句話說出來之後,那個孩子一下火氣就消了。就是從那個經驗之後弟子就知道,其實要改變一個孩子,不是說你使勁訓他就完了,因為如果那個時候是我的話,也會很火。所以就是說,就是這麼一刻的、那麼一瞬間的一個善念,然後就把那個孩子改變了。之後他就特別聽弟子的話,每次來的時候就慢慢慢慢看著他一天跟一天不一樣。

  這就是一點點小小的分享,其實後來想起來確實是弟子自己做得不夠,所以才會讓那個學生不聽話什麼的。其實我們每個老師可能是會找到一個切入點,這個切入點一旦找對了之後,這個孩子他整個就會變的。這個是弟子的一個小小的經歷。這次來也是因為覺得師父特別的調柔,然後特別的慈悲。

  成德法師:慚愧慚愧。

  李老師:然後就是說坐到這這麼一會兒,覺得自己的心靜下來了非常非常多,感恩師父的加持。

  成德法師:不敢不敢,阿彌陀佛,三寶,感恩佛菩薩加持,也感恩我們李老師分享這麼感人的故事。這個確實是,我們說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其實這個世間也有一帖阿伽陀藥,就是愛,你只要給每個人愛,他的情況都會愈來愈好。當然,當老師不是不能夠教導孩子,我們說恩威並濟,也是可以指導小孩,觀世音菩薩也有怒目金剛相,但是重點,怒目金剛相現的時候,心是沒有發脾氣的,這是一個重點。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心已經瞋恚心起來了,對對方的影響不可能是好的。

  而且剛剛也跟大家一直在交流說,境界沒有問題,是我們的心可能太著急了。因為老法師說的,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這兩句法很有意境。為什麼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因為別人錯一定有他的原因,他不會突然變成一個這樣的孩子,他一定有他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情況,慢慢慢慢他變這樣了。所以別人錯的也是正常的,怪不得他會這樣。我們當時候做老師的時候,面對這個特別調皮的孩子,行為比較偏頗的,一去做家庭訪問就原來是這樣,氣不起來,甚至會憐憫他,他才那麼小年紀,緣分不好,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剛剛李老師講到,那個孩子從此因為感受到她的愛了,聽她的話了。我自己也覺得,全校最有名的那個學生,常常都被叫到訓導處的,哪個老師對他好,他在他面前還是像綿羊一樣,其實都是孩子,可塑性還很高的。

  我們接下來請張老師。

  張老師:感恩師父,感恩師父開示。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張老師:阿彌陀佛。弟子有個問題,就不知道如何圓融念佛功夫成片,就是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和弘法利生度眾生這兩個方面。因為師父老人家一直講過,如果自己還沒有往生的把握,你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就一定會墮落。而且因為自己本身這十六個字真是做不到,將自私自利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名聞利養這些放下,所以障難就覺得重重。弟子的確就是一心想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又是想有了把握之後,我再來做弘法利生這個工作,我的確有這個大願。但是就不知道怎麼樣能夠圓融起來,因為有的時候的確就是因為自己不能處處為別人想,或者是自私自利這個方面的問題很大。所以就是境界常常出現,境界出現之後,考試都是考不過關的,所以很沮喪。就是怎麼樣能夠圓融拿到往生把握,然後又可以弘法利生,怎麼樣能夠做到,請師父開示。阿彌陀佛,感恩。

  成德法師:不敢不敢。跟大家交流一下,大家聽老和尚講經,老和尚的經教,善知識的經教,它是圓融的,沒有礙的。你假如因為聽了一段話之後產生很緊張,這樣就對自己會有負面影響。所以《大乘起信論》講,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所以我們要會聽經,聽完經應該是理得心更安,不能聽完之後,反而變得很擔心,什麼時候拿到往生把握,什麼時候拿到往生把握?你看夏蓮居老居士說:「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大家去感受一下這些法語的意境。

  學佛要從根本修,這個是章嘉大師教給老法師的。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所以我們的用功處,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首先,我聽完以後,很怕我不能往生,這要把這個怕放下。「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黃金臂晝夜常垂」,「白玉毫古今不昧」,「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你今天就往生了,阿彌陀佛看到你第一句話:「傻孩子,你怎麼現在才回來?」所以我們真想去,阿彌陀佛沒有不接的,我們要了解佛菩薩、了解阿彌陀佛。我們拿近的,你想回家了,你父母會不會不讓你回?重點是我是不是真想回家,要歸心似箭。所以我們有時候一聽就產生了一個執著,或者一聽產生了一個擔憂。師父的法藥是要讓我們安心的,而事實上很可能是我們的性格本來就比較容易操心,老法師這句話只是個緣而已。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萬法因緣生,有個因,再遇到個緣,會呈現一個擔憂的結果,所以學佛也是要調整心境改個性。佛門講因緣果,親因緣,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十個法界的種子都有;所緣緣,是你去接觸什麼緣,孟母為什麼三遷,就是這個道理。多倫多的一條龍辦起來了,就會有很多現代孟母了。所以大家一起努力,今年,再不久就是牛年了,就是耕耘的年了。

  所緣是接觸,無間是沒有間斷,你一直在接觸、一直在接觸。其實看起來我們一直在聽經,我們不聽的時候,我們在薰習什麼?薰習自己的念頭,你想什麼它就薰一遍,想什麼它就薰一遍。你一想思惟經句、思惟教理,它就一直在薰,它沒有間斷。假如我們一不聽經了,很多煩惱就會起來,止不住,那也在薰。所以這個是無間緣,就沒有間斷,一直在接觸。

  最後一個是增上緣,前面三個都屬於我們自己,後面一個是外面,叫增上緣。可是這個增上緣給我們什麼影響,也是自己決定的。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這個是很不好的緣,可是他把它變成一種修行的法緣,提升自己,成就了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成就了,他本來是在彌勒佛之後成佛的,結果因為忍辱修得好,提前成佛了。所以每一個緣到底對我們什麼影響,是我們的心態決定的。所以為什麼老祖宗要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用這個佛門的四個因緣來說明,容易體會到了。

  所以變成我們現在要觀照自己的念頭,這個有擔憂了,要把它放下,用佛號來取代,甚至於是不要擔心,「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我現在就在念佛。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持名的深淺,我現在是不是真信切願要去了。往生把握,那個不見得一定是你念了多少年能拿到往生把握,是什麼?放不放得下。我們到底放不放得下,那得要隨時自己在境緣當中觀察自己,我遇到什麼人、什麼事,我好像就佛號提不起來了,那這些人是我們的善知識,他來提醒我還有什麼放不下。所以看一切人都是菩薩,他是來提醒我們的,我就會很真實的面對我自己。不著急,你真想去了,還有放不下的,阿彌陀佛不會捨棄我們,我們還有向道之心,他都會一直加持我們的,你真想去了,有放不下的,他也加持的。最重要的還得安住當下,你想到過去會懊惱,你想到未來你又擔憂了。

  所以老法師為什麼講《金剛經》?看我們遇到當生成就的法門,又怕我們看不破世間,所以講了《金剛經》。《金剛經》裡面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就念佛的時候要練,過去勿留滯,未來勿將迎,現前一句字句分明。學佛念佛的功夫要這樣練,過去的不要放心上了,未來的不要多想。念佛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做事的時候也是要安住當下。所以念佛跟做事假如是二,那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不二法,念佛用這顆心,做事也用這顆心。但是不是我們去攀緣,你推都推不掉的,那可能佛菩薩叫你幹的,那我們就安住福慧雙修,歷事練心,隨時在境界當中看到我還有哪些習氣要放下。其實張居士妳是性格就是求好心切,責任感太重了。

  張居士:沒錯,沒錯,師父講得非常對。感恩師父,您真是說得非常對,這個心真是操不完。然後總是,因為這句佛號夾雜,拜佛、念佛的時候雜念就是控制不住,也知道要聽,字字句句要聽清楚,但是聽了一句二句就又聽不見了,就是因為這個心太雜太亂,不是說我不想伏住自己的煩惱,也伏不住,這個佛號也就是不得力,所以就是很焦急,就是內心的確是操心,您說得非常對,您真是有智慧。

  成德法師:沒有,三寶加持,猜對了。第一個,我們,夏蓮居老居士說:「習重者業重,習淨」,清淨的淨,「習淨者業淨,是以真心學道者必自去習始」,從去掉習氣開始,哪一些習氣會干擾我們的清淨心的,要把它放下。心淨佛土淨,我們的心能夠慢慢慢慢往清淨,這個急不來。所以張居士,妳的這些情況成德統統都有,這是講實實在在的話。

  張居士:師父慈悲。

  成德法師:這個急不來。所以我們的性格裡面,吃不胖的人都比較急,學佛這個性情要做轉變,不要著急,提醒自己,有要急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佛號提起來。

  然後您還有個念頭,妳對自己要有信心。妳看妳剛剛說的,我十六個字一定放不下的,妳看妳已經有個念頭了。

  張居士:伏不住。

  成德法師:哪個人一伏就伏住了?

  張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這個都是必經過程。你看黃念祖老居士說,進一退九,進一步退九步,正常情況。黃念老說,但是你不能一直退,得要止住步伐往前進。學如逆水行舟,都是有個過程的,生處熟,熟處生。現在容易著急、容易擔心比較熟悉,因為我們輪迴裡面形成的這種性格。現在慢慢這個性格一起來,阿彌陀佛,用佛號把它調下去,用經教。不要擔心,擔心對自己、對別人都沒有益處,不如念這句阿彌陀佛。心定下來了,很微妙,妳心一定下來,都能想到可以顧及情理法的做法。因為妳心一定下來,我們要知道,佛菩薩同體大悲,妳現在去服務眾生,每個眾生都是佛菩薩的心肝寶貝。對,所以妳的身體願意服務眾生,佛菩薩就加持妳了,他們是同體大悲。

  所以我去年稍微胖了幾斤,為什麼?也是老和尚的法語。因為前年二月十五號,剛好我在極樂寺,老法師隔天要回香港,就把幹部都找過來,我們有兩個出家人,還有祕書開吉法師,我們坐在那,老和尚一口氣講了快一個小時,從頭至尾就講一個重點,一條龍太重要了,要全力去做。那我也屬於比較容易激動的,我一聽完,大家一站起來把椅子歸位了,我站在師父面前說:「弟子願意承擔。」結果老法師炯炯有神看著我說:「不是你承擔,是佛菩薩、祖先承擔,你只要把心用對就好了。」所以張居士,妳今年要胖五斤。這句法太好了,我當時候聽完,第一個覺得肩膀沒有那麼重了,因為是佛菩薩祖先承擔的。我變簡單了,為什麼?我只顧一件事,顧我的心。我面對誰跟他溝通,我只要我的心不離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稍有偏離,我馬上把它調回來。就像《大學》說的:「如保赤子,心誠求之」,就像你在護一個剛生出來的嬰兒,你很小心,就怕他滑掉了,很真誠的就希望把他照顧好,「雖不中,不遠矣」,雖然不一定達到你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也不會差太遠。我感覺變簡單了,我也不會擔心那麼多了,擔心少了,能量耗得少,自然就胖了。

  張居士:感恩師父慈悲,因為我們的孩子們其實也都小,雖然是八歲、十二歲參加《弟子規》學習,好多理念在上大學之前,我覺得還都是比較好的。等上了大學之後,接觸的朋友,或者是Internet、WiFi,這些東西愈來愈沒有控制了之後,孩子們的好多觀念就愈來愈偏離了正的方面,所以這也是我的一個擔憂。因為在前兩天,其實也是就是說,我也知道境界來的時候這句佛號要提出來,但是提不出來。因為孩子本來很早我們就給她都看過,譬如說墮胎這個事情不好,怎麼怎麼,就很關鍵的這些問題。然後孩子們就說,在學校裡面,因為她們上大學的時候有朋友墮胎,現在慢慢的觀點,好像就是覺得朋友墮胎也可以理解,因為她們沒法養活孩子,也沒法那什麼,就好像說墮胎的這個嬰兒他們沒有感覺被墮胎的這個過程。我說,妳小的時候給妳們看過的這些視頻,妳們怎麼就都忘掉了?然後就是讓我覺得非常的失望,就是說這個世界的染缸真是太厲害,就很沒有能力把持孩子戒除世間的交往,就是說很傷心,所以這個佛號真是提不起來。我也知道師父上人一直講過,放下萬緣,放下萬緣,但是這個萬緣如果在臨命終前示現的話,我還是往生不了,就是說這個也是很大的一個擔憂。因為我知道孩子,我如果能夠把孩子們教好了,不也是為和諧社會、拯救世界做一份貢獻嘛。

  本來孩子們還是聽的正法還是比較多的,《地獄變相圖》我都給她們看過,很多正法的視頻都看過。然後這二三年孩子們也變了,因為的確,其實我自己也是行有不得,師父您講的反求諸己,我自己做得也不好,也沒有智慧,也沒有善巧方便,可能就是佛菩薩考試我的。所以我今年的目標就是改毛病,就是柔和質直,師父講的,我願意加入崔老師的這個隊伍,一定改自己的毛病,對待一切眾生,為眾生著想,改我自己的自私自利的這個毛病,弟子願意做。就是碰到問題的時候,我也有的時候想,是不是關於這墮胎的事情我不再說了,就放棄了?但是放棄的話,她就接受了外面的這些更錯誤的觀念,那不就更糟糕了嗎?因為她的一個朋友,她原來很善解人意的,那朋友在大學一年級就懷孕了,然後墮胎。她也知道,我的孩子也勸她不要墮胎,但是她說我沒有辦法,她說她的確沒法養活這個孩子。我說我們念佛迴向給這個baby,我說我們只能做到這個了,就是一心念佛讓他求生淨土,只能這樣做。孩子現在的觀念就好像,這個身體是媽咪的身體,就是被牽得我教的那些東西全都分道揚鑣,所以就是讓我很傷心,很失敗,我說我是很失敗的。

  成德法師:了解、了解,張居士妳不能太過自責。我們要知道,我們只是孩子的一個助緣,我們說主伴圓融,每個人是他人生的主,再親的父母親人,他也是個助緣,這個助緣能夠起多大的作用,還是這個人自己決定的。妳不能在這個緣當中產生太深的情執,然後就自責,然後很……這樣都是煩惱,佛教我們要轉煩惱為菩提。還沒有到的事,妳不要擔心太多。妳看妳現在都在想,我到底跟她講還是不講?妳看事還沒來,妳就在那擔心了。妳要安住在現在當下,然後妳也要有信心,第一個,妳教過的那些都落在孩子的阿賴耶識裡面了,不可能白教的。

  張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再來,妳要對妳的孩子有信心,妳看妳現在傳遞的就是擔心他們,不夠相信他們。我們現在要給出的是正能量,正向的能量。那當然,您這個體悟,對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幫助很大,妳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勸我這麼多次,「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妳看這裡退緣太多了。夏蓮居老居士說:「末法眾生根鈍業重」,我們的根性鈍,每個人的業都很重。你看張居士她體會到了吧,她孩子很難不受這個社會影響,很難不受朋友影響,每個人都有他的業。「外魔內障無人不具」,外在的誘惑、內在的煩惱,沒有一個人不具。其實不是孩子這樣,現在更重要的是,誰也是這樣?老師、父母,我們也是外魔內障都有,「邪多正少,退易進難」,退很容易,要往前進不容易。所以「若都無苦,忍從何來?」沒有這些苦難挑戰,忍辱怎麼修?「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妳遇到了這些事愈這樣,妳的心要愈堅定,「只要將猛,不怕賊強」。就像「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說,念正法久住,看到法那麼弱,「頓忘鄙陋,忽發大心」,把菩提心發出來。這樣妳的孩子有功德,妳的孩子把妳的菩提心給喚醒了。所以這個都是一個轉念,妳繼續擔心下去,妳的孩子有罪業;妳把它轉成菩提心,妳的孩子有功德,對妳對他差很多。

  再來,提升自己重要,有佛法就有辦法。妳隨時提起經教了,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勞處處解脫。妳的孩子她面臨的社會比我們更複雜,所以她的煩惱絕對不會比妳少,可是妳現在要趕快提升到一個什麼境界?妳的孩子一有問題,我趕快找我媽,趕快找我爸,因為她解決不了問題。那妳還擔心什麼?她有什麼重要的她都會來找妳。可是問題是妳得提升到這個功夫,妳假如給她的感覺,我媽太會操心了,我別和她講,我媽……

  張居士:是,您真有慧眼。

  成德法師:妳這樣妳孩子跟妳相處她也會有壓力,她都在猶豫,什麼當跟媽媽講,什麼不當講,講了又怕妳擔心。所以現在最重要最重要的,不管我們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趕快提升我們自己。真的,佛法是圓融的智慧,一定能解決的。妳放心,真的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我們多倫多這個team(團隊),加拿大這個team善友為依,大家集思廣益,這個智慧很高。你們討論不出來,成德也願意盡一點綿薄之力,一起討論。

  張居士:阿彌陀佛,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妳的問題,妳還有沒有擔憂的事情?

  張居士:有,其實孩子也在說,她說妳教的那些東西,給我們傳遞的那些我們都在聽,都知道的,妳的問題,她說我的問題是我不相信她們,可是妳愈不相信我們,我們就有的時候,其實就跟我對著幹,我估計可能是。但是我另外一方面也是像您剛才說的,把她們當作菩薩來看待,她們是來考我的,但是一念想起這個,沒有幾秒鐘又忘掉了,這簡直是跟我作對來的,又變成那樣子了。

  成德法師:其實都是我們產生了情執。我沒有見過張居士的孩子,您幾個孩子?

  張居士:我有兩個孩子,其實老大已經工作了,研究生都畢業了,剛剛工作;老二是大三了,老二是做老師的,出來我就一直在跟她講,我說……

  成德法師:男女?是男的?

  張居士:兩個都是女孩,所以情執也真是很重,所以我就為什麼一直在說,至少以後能夠當個賢妻良母,能夠把她們下一代教好,我這個都已經,就現在好像愈來愈離得很遠,就是讓我很失望,就是這種感覺。

  成德法師:我請教大家,張老師的孩子比起一般的人已經優秀非常多了吧?

  張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我沒有猜錯吧?

  居士:是的。

  成德法師:所以,你看《大學》裡面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然後說人不知其苗之碩,農夫就是很希望更豐收、更豐收,其實他已經收得比別人多很多了;我們都希望孩子更好、更好,就會覺得他好像很不足,其實跟一般的比起來好太多了。所以這個求好心切也是個執著,都要做一個調整。

  我跟大家再溝通一個重點,真的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我的父母在我成長過程,到我現在我四十八歲了,我沒有感覺到我的父母有一個念頭是懷疑我的,那給我的受用是什麼?我不忍心騙他們。這個人跟人是交感的,你想很多方法要管住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然不是說我父母是放任的,我父親是非常有責任的,他一覺得你有哪些不妥,他一定跟你教導。但是我父親沒打過我,他講道理真的是很用心。

  甚至於我一定要做的事,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大學四年級要做生意,要三十萬台幣,那個是整整二十七年前了。我父親給我分析,哪些哪些情況都給我分析清楚了,意思就是叫我別做了。然後我父親說:「假如你還是要做,這個最後三十萬都賠掉了,父親有這個能力,你假如決定要做,我還是支持你。」所以這個是我自己成長過程,再回頭想想這些情境,真的是那種信任的力量很大。我自己現在我也有帶人,在工作上或者在教學上都有,但是我覺得我父母給我這個,決定相信每一個人,這個信念很有力量。但是很奇妙,你是為他們好,佛菩薩都會加持,他們突然耍了什麼小聰明,剛好就被我看到了,這個會有感應,特別有意思。因為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育,佛開悟的第一句話,他四十九年所說也是詮釋這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成佛,「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我們對自己就是幫助自己放下分別執著,幫助眾生也是這樣,有緣了我們就幫助他放下分別執著。而且這種年齡,妳不要刻意去跟她講道理,妳要很自然的順勢而為,不落痕跡,潤物細無聲,妳不要一開口,這個孩子心裡,「又來了」。

  張居士:是,您真是慧眼,沒錯,又來了,又來說教了,這樣,是。

  成德法師:所以老法師說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時節因緣不夠,多念佛迴向給她們,對她們幫助也很大。妳要先定下來,定下來佛菩薩才加持得了我們。我們跟孩子互動就會很有善巧,都會有神來之筆,這真的。阿彌陀佛。

  張居士:感恩法師,阿彌陀佛,感恩您。

  成德法師:謝謝。好像有一個問題,我就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就先告一段落。但是假如還有問題,不問睡不著的,可以再問,因為我剛剛說,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不是菩薩,我得學菩薩。

  這一位老師有問到說,「老法師傳承是不是從印光祖師傳下來的?想了解這一支的傳承」。

  老法師是跟著李炳南老師學習,李炳南老師,在印祖的《文鈔》裡面,有好幾封信就是跟李老寫的信。而且李老那種尊師重道,讓我們非常敬佩,你看他逃難,很多東西都丟了,顧不上了,印祖給他寫的信他都保存得好好的,所以現在這些信都放在台中蓮社的紀念館,李老的紀念館。還有他受戒的那個證書(戒牒)都保存得很好。他對老師恭敬,他對法非常恭敬。而且我們更佩服的是,雖然有書信往來,但是親自見面只有一次,就一次。而且印祖一般接待客人時間都不會太長,可是好像是整個下午,就是好幾個小時就單獨對李老師一個人。李老也沒有辜負印祖,那幾個小時叮嚀,那真的是全部納受,到了台灣弘揚淨土宗將近四十年,往生的人可不少,有一個社區是全部都是念佛人,我去參觀過,往生的非常多。所以這個是從印祖,淨宗十三祖,傳到李老、傳到老和尚。

  而且李炳南老師他把《無量壽經》會集本,他自己還有眉註,就把這一本書是傳給老和尚的,等於是這個《無量壽經》的傳承,是李老傳給老和尚的。而且淨土宗第一經是《無量壽經》,因為《阿彌陀經》短,阿彌陀佛因地怎麼修的、怎麼發願的、極樂世界怎麼來的都沒有講。所以理明則信深,你搞清楚那個因緣,你的信心會很堅定;信深則願切,願切則行專,你很有願,你那句佛號就很肯念。所以《無量壽經》講得詳細,對我們起信很有幫助。

  「一經通經經通,又聽說不通讀《四庫全書》,不能解儒家的經典;不通讀《大藏經》,不能解釋佛法。請問,我們學習解經的方式或者次第應該是什麼?」

  這個一經通確實是一切經通。大家可以聽聽老法師講任何一部經,甚至於是講《太上感應篇》,你會感覺老法師在講這個《太上感應篇》的時候,《華嚴經》也在裡面,《楞嚴經》也在裡面,《無量壽經》也在裡面,因為他通了,所以他看到一句經句,其他大經大論跟這一句相應的,老人家就會自然而然引過來。孔子也是這樣,大家讀《孝經》,你看孔子講一段話,最後都《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尚書.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他都是述而不作的。

  孔子也提醒我們,孔子他問那個特別聰明的子貢,孔子跟子貢說:「你覺得我是聽很多、學很多,然後都能記住,這樣的情況嗎?」「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然後子貢說:「對啊,不是嗎?」你看看老師會看錯。他在孔子身邊那麼多年,他把孔子看錯了,你看孔子這個問話重不重要?看錯了就學錯了。

  我再發給大家一篇老法師的開示,他對著我們英國漢學院的年輕學子,他說佛法求的是什麼?佛法求的不是博聞強記,不是記一大堆經典,佛法求的是清淨心,清淨心就生智慧。智慧是什麼?隨問隨答。這個還不是佛家這麼講,我們看《禮記.學記》,後面講到:「善待問者如撞鐘。」就是我們當老師,學生問我們問題,是什麼狀態?叩之小則小鳴,叩之大則大鳴,然後不問你,念佛,不叩不鳴。

  孔子自己都說了,其實這些句子有時候我們忽略掉了,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孔子是不是每天記一堆東西等著人家來問,然後背答案給他?孔子是空空如也,他也是清淨心,人家一問他就知道怎麼應了。

  所以老和尚說有六種佛教,我們可不要路走錯了,一種是教育的佛教,一種是學術的佛教,很容易就走到博聞強記去了。「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其實這個對我們從事教學都很重要。「為道日損」,老子說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個不跟空空如也很有同樣的味道嗎?損之又損就是把我們的分別執著一直放、一直放,清淨心慢慢慢慢透出來了。

  所以孔子說,我不是這樣的人,「予一以貫之」,「吾道一以貫之」,什麼道?忠恕之道。其實忠恕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心對自己,嚴以律己,我不能隨順習氣,我要趕盡殺絕,清淨平等覺,自愛,我不能染污;恕,寬以待人。忠恕其實就是「忠恕違道不遠」,我們有忠恕的心境,就跟真心相應了,不遠了,「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這些經句都很重要。

  孔子說他是用忠恕之道,整個一以貫之。其實孔子所有的教誨就講這兩個字,就是它的註解。其實忠自愛,恕是愛人。那請問大家,儒釋道不就是教我們愛嗎?教我們自愛,教我們愛人。你把一部儒家的經學通了,這一部一定是教五倫八德,你完全通了,你其他的書一拿來,一看你就知道它說什麼,因為你的心已經跟五倫八德相應了,那每一本書都是教這個,你怎麼不會通?所以佛家是怎麼學的?佛家是你先得清淨心了,然後接著翻幾頁,知道說什麼,再換下一本,翻幾頁,知道說什麼。我們看《六祖壇經》不是說,有一個人不是來問六祖《涅槃經》嗎?六祖說我不識字,你念給我聽。念了沒有很多,「好,你不用念了,我講給你聽」。他通了,通了一看就知道這一部經講的宗旨是什麼,他很快就領悟了。所以龍樹菩薩,這個是大乘八宗共祖,龍樹菩薩,他就是在三個月之內把《大藏經》全部學完了,他那個就是可能讀幾品就知道這個意境是什麼,他就懂了。

  我講到這裡覺得特別受鼓舞,我怎麼看你們的眼神有點茫然?每個人都做得到。我現在覺得最難的就是相信自己,我們就邊聽,那是龍樹菩薩,那是老和尚,我們都自己給自己困住了。所以冉求就給我們表這個法,他就跟孔子說:「我不是不仰慕您的道,我能力不夠。」孔子說:「能力不夠是走到一半走不下去了,你都還沒走,今女畫」,我們的念頭就產生畫地自限了。

  所以「不見一法離心別有」,統統要回到這個根本,整個宇宙就是我們的一念心變的,就把這個念頭守好,這整個境界就開始轉。首先要從信,相信自己。有的人跟我說,我相信阿彌陀佛,我相信釋迦牟尼佛,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我說你這個邏輯有問題,你不是說你相信佛陀嗎?那佛開悟第一句話你都不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包含你。所以大家有沒有看到,人都活在自己的邏輯裡面、自己的想法裡面。所以我們要有個領悟,我們在這長劫的輪迴裡面,就是被自己的分別執著搞成這樣的,現在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又遇到善知識了,痛快一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把我們這些想法、看法統統放下,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要再隨順煩惱習氣了,把它打包,一起送上垃圾車。就是它們讓我們煩惱了,幹嘛留它?把它扔掉,真的可以扔掉。

  我記得我要去教那七個小朋友的時候,我就想到老和尚說,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可是我拿筷子不對,我就開始改了,要龍含珠、鳳點頭。結果要改的那一天,吃飯真痛苦,夾都夾不起來,都吃得有一點想放棄吃飯了。可是過了一個禮拜、兩個禮拜,熟了,突然有一天我想,我以前是怎麼拿的?想不起來了。所以不覺本無,一定可以放下;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這句話是在《大乘起信論》,就讓我們起信心。老法師慈悲,給它加了兩句話,《大乘起信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老人家這麼一加,讓我們印象更深了,「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

  所以我們真的是一經通一切經通。而且要通讀《四庫全書》,從生下來到活到一百歲還沒看完,太多了。所以老法師說的,四個字,至誠感通。我們真的要去供養大眾,至誠心、利眾的心,佛菩薩會加持,我們懂多少供養多少,兩文錢就是圓滿的功德。佛法是非常可愛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特別有人情味,盡力就圓滿,兩文錢就圓滿了。

  再來,你假如擔心,那我講了,人家一問我問題,我答不出來怎麼辦?你看,多少問題都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人家問你你不知道,你問得太好了,我回去請教我們的team,再來給你解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不知道我不能給你隨便答,那你也把一個做學問的態度供養給他了。所以只要心態對了,事事都是好事,沒有壞事。因為也有人問過我說,那你三十歲就去了,你不怕人家問你問題?我說有什麼好怕的!你不怕遇到很厲害的?遇到很厲害的很好,換他上去講,我下來當聽眾多好,隨喜功德。所以擔心有時候都是自尋煩惱,自己給想出來的。

  所以我們學習解經的方式或者次第應該是什麼?其實學佛最關鍵最關鍵的,就是你依止的老師。這個不是我講的,《法華經》告訴我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就是讓我們見佛,就是開悟了,這得靠善知識他引導我們。就像《六祖壇經》說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他老師本來要幫他划船,他說學生自己來了,「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佛門也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那為什麼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大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師承,沒有師承學不了。這不是我講的,《六祖壇經》,今天提《六祖壇經》提了不少,《六祖壇經》六祖說了,威音王佛以前有無師自通的,威音王佛以後沒有無師自通的了,那就代表現在這個世間不可能有無師自通的。所以大家去觀察,現在什麼通了,有他心通了,用神通的,你去觀察,都沒有老師的,那個都是魔在加持他的。而且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這是佛門的規矩。有一些說他是什麼觀世音菩薩來的,講完沒走,騙人。這也是佛門的規矩,講了沒走,鐵定是假的。你看彌勒菩薩講了那句,「彌勒真彌勒,世人自不識」,他就走了。所以都要會判斷。

  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所以我們下一堂課會發給大家一點作業,大家不要一聽到作業很緊張,我是不會太苛刻的,你們不要緊張,就發一個老和尚的開示,差不多一個小時,大家有時間聽一次兩次,多多益善,就談孝道的。然後再請我們同學發「二十四孝」,你們有空就看一個、看兩個都沒關係,不要有壓力,不然我就造業了。老和尚說殺戒就是不惱害眾生,我給派的作業太多,讓你們生煩惱,我就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了。所以你們不要有壓力,你們自己看著辦就好了。

  因為善知識他會帶著我們深入經藏,他會告訴我們學習的次第,所以老和尚他就講了,你首先扎根,這個就是一個學習的次第,扎三根,之後一部經一直深入。可是大家注意,怎麼深入?可不能又執著,我一直聽一部經就深入了,你得照著這部經去做才會深入。有些同修說,我一門深入了,我都看了二十遍了。我說那你看了之後,哪一句你開始做了?他又著在相上了。

  我曾經遇到一個同修,他說我這一二年把《大經演義》看完了。《大經演義》一千二百個小時,我一聽羨慕得要死,我每天很多任務。我說,你很有福報,聽了一千二百個小時。我接著說,你聽了一千二百個小時,領悟最深的是哪一點?他答不上來。你聽了一千二百個小時,老和尚重複多少個重點?那他老人家重複那個重點,有沒有變成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不是學知識,學一句,領會得就要落實。這一句也是老和尚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給我們字字珠璣其中一句,體會得了就要落實。今天我們體會了,我們擔憂沒有什麼好處了,就要把它放下,不能還隨順著本來的習慣。

  而因為你跟著善知識了,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你就掌握住了,你自己可以深入經藏,你也可以去供養大眾怎麼深入經藏。這個在我們第二個課程,老法師談十年因緣,他怎麼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非常精彩,他老人家怎麼當學生的,全部和盤托出,每一段都很重要、每一句都很重要。然後還有他一生怎麼弘法的,雖然短短一個小時左右,真的善知識太慈悲了,都掌握所有的機緣,他所有的心法就供養出來了。所以我們真的要如貧得寶,對於善知識、對於上師,對於自己依止的老師的教誨,真的是要恭敬納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最後請教一下,有沒有同修不問問題會睡不著的?我們最後大家把視頻打開,我們大家互相祝福一下,大家一切吉祥,下個禮拜再見,阿彌陀佛。謝謝大家,阿彌陀佛。大家都注意休息,秋收冬藏,這個冬天養好了,明年就更有精力了。好,再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