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習一定要主動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9/19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89-0001

  「好學近乎智」,真正肯好學,去深入經藏,就離開發本有的智慧愈來愈近了。所以我們依教奉行一句,這個本有的智慧就會透出來一點。

  大家有沒有覺得我們這三個多月,感覺自己有靈光乍現的時候,好像事情遇到了,狀態挺好,很容易解決。「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這《了凡四訓》上說的,今天事情排得很滿,但是你處理的時候很從容,事情一到,跟這個人一講話,靈感就出來了。「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今天剛好遇到冤親債主了,但是心裡面一直提醒自己,我要做善財童子,只有我一個人是學生,然後跟他應對完說,他教我很多東西,讓我看到我內心還有對立、還有要求,太感謝他的提醒了,這個就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個當然是回瞋作喜。這個就是老法師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了,這人生當然是享受。所以好學重要。

  《弟子規》不只是我們德行的基礎,它應該是做人做事,還包含學習的基礎。尤其是學習的觀念要建立起來,態度要建立起來。我們佛門常常說法器,這是比喻,器是器皿、器具,它是能裝東西的。所以佛門常說我們自己是不是法器,意思就是我們能不能承載釋迦牟尼佛、師父上人給我們教誨的這些大法,所謂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能不能把它納受、承接下來,進而去把它傳承下去。

  說到器皿,器皿假如破洞了,它就很難裝滿,邊裝邊漏。所以說有漏,這個修的功德都漏掉了。所謂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功德都燒掉了、都漏掉了。所以孔子他學生那麼多,他只讚歎過一個人好學。這個我們在座,我們顏會長、他兩個千金,在座比例最高的是我們顏回夫子的後代。你看夫子讚歎顏夫子是好學,重點讚歎他哪些方面?「不遷怒,不貳過」,這個是好學。我們去感受感受,這個不貳過的人,他的學習是什麼狀態?有過就改掉,不再犯,他每天德日進、過日少。所以孔子說他看自己的學生顏回是「吾見其進也」,我只看到他進步而已,「未見其止也」,這個止就是他從來不會停止,就用我們佛門講叫勇猛精進;另外一個說法是有點感嘆,還沒有見到他止於至善。

  因為顏回他比較早去世,你看顏回去世的時候,孔子哭得非常難過。但是大家要去體會那個心情,得到一個這麼聽話的學生可不容易,就想說把這個道統就要傳承給他,結果他比較早去世。那當然這個也提醒我們,世間本來就是很無常。其實假如冷靜去觀察,那顏夫子在孔子晚年的時候是幫了非常重要的這些護法的工作,整個護持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還闡明整個《易經》的義理。你看這麼大的工程,旁邊沒有一些最重要的學生行嗎?

  但是按照理上講,孔子跟這些學生應該都是佛菩薩來給我們打基礎的。這個不是我猜的,這個是永明延壽禪師引《起世界經》就有講到,佛強調他遣了兩個大菩薩於震旦方向講經說法,他先去打好基礎。那兩大菩薩,假如我們現在去觀察我們整個文化,那三大主流就是儒釋道,這兩大菩薩很容易就明白了,孔子跟老子。這個也是成德剛好在翻《萬善同歸集》,突然看到這句後,高興得不得了。

  師父上人常說,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太有福報了,你看這些古聖先王、孔子、老子,這個應該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所以我們不能辜負他們的表演,這都是難遭難遇的。所以顏夫子的表演,我們肯好好去觀察、去效法,這一生決定成就。孔子就讚歎這麼一個學生好學,所以大家有沒有曾經,顏回好學,《論語》裡面有講到顏回怎麼好學的沒有?你就去Google老師還是百度老師搜尋一下,打幾個關鍵字,論語、顏子、顏回夫子,打一些關鍵字,一下它就出來了,那每一句都要下功夫。

  像孔子有一次跟學生遇到生命危險走散了,結果約在一個地方見面,剛好是顏回夫子遲遲沒有出現,其他的人都到了,只有他還沒到。結果最後顏夫子終於回來了,孔子說:「我以為你死了。」那種情境,你看當下顏子怎麼回答?他說:「老師你還在,我怎麼敢死!」這個話真的很有味道,這個假如放在我們自己的一個修學的路上,老法師最重視的這些救世的理念,那絕對不能缺我一個,我一定都去同台演出把它配合好。這個才是能體會到顏夫子的心境,這個才是師徒如父子。所以慕賢當慕其心,我們真的能夠去體會到這些古聖先賢的心,你再看他說的話很親切,一點距離都沒有。

  可能有人要說,這個顏夫子不是說孔子在他怎麼敢死,那他怎麼比孔子還早死?所以學東西不能著這些言說相,因為縱使是聖賢人,他也是要面對無常。他會盡心盡力,但是他那個無常來的時候,不也都是在給我們一些提醒嗎?就像佛陀也要滅度,他不滅度,我們都想著反正佛壽命長著,明天再學、明天再學。佛陀有明天,佛陀壽命很長,不代表我們壽命很長,我們這個心態不積極主動,那無常一來,佛在,我們已經去輪迴了。所以這個學習一定要主動。

  所以孔子有感嘆:「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裡面孔子嘆了幾口氣,這都是重點。孔子在嘆氣的時候,大家想說是孔子心情不好,那你就看錯了。你說,佛陀面對魔王,魔王說:「我要壞你的佛法。」佛陀說:「我的是正法,你壞不了。」結果魔王說:「沒關係,等你到了末法的時候,我派我的魔子魔孫穿上你的袈裟破你的法。」師父上人說,佛陀流眼淚了。佛是情執動了嗎?佛他都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他那也是應,他悲憫。悲憫誰?悲憫魔王、悲憫那些魔子魔孫愚痴,你去壞法的罪業那都是阿鼻地獄;也是悲憫眾生福報不夠、因緣不夠。可是大家要知道,福報是可以共享的。所以佛陀那個眼淚也是在喚醒我們每一個人的慈悲心,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不能讓佛陀那個淚白流。

  所以《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說:「頓忘鄙陋」,我雖然能力差一點,但是我願意盡我的力量,我有多少力,我毫無保留去做、去承擔,「頓忘鄙陋,忽發大心」。所以誰都可以荷擔如來家業,只要把真心發出來。荷擔如來家業,不是先看能力的,也不是先看才華的。我們看白方禮老先生他有什麼才華?他就會踩三輪車而已,他又沒有地位,他也沒有錢,我們在座每一個人都比他強,可是他卻能震動整個國家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責任感,那不也就是他的真心毫無保留的奉獻出來了嗎?真心就能喚醒眾生的真心。真心沒有一個人沒有,只是肯不肯拿出來而已。

  所以我們看,顏夫子他的表演很精彩,他對老師的話沒有絲毫懷疑,老師講什麼他就完全納受,納受之外還不止,他接受了之後他就真幹,孔子去觀察他非常歡喜。顏夫子去世了,後面承傳孔子道統的是曾子。假如是顏子傳承,大家可能說,那顏子是上根利智的,這我不行。最後誰傳承?曾子。曾子,孔子說他魯鈍,我們還沒有叫魯鈍吧,你說人家曾子魯鈍,最後他承傳孔子道統,那誰做不到?誰都可以做。

  《論語》裡面談曾子怎麼修學的就很重要了,他能從魯鈍最後能聽懂孔子一以貫之,「吾道一以貫之」,只有曾子說,「唯」,是的,老師。老師一出去了,人家馬上問他什麼意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實你看《論語》裡面,曾子的話裡面都充滿忠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曾子說:「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你看曾子談到的,君子要有什麼樣的胸懷氣概?「可以託六尺之孤」,就好像劉備把阿斗交給諸葛孔明,你看這是把整個國家託孤給他。諸位仁者,現在把一個國家交給你,你敢不敢?或者把一個道場交給你,你敢不敢?可以託六尺之孤。有佛法就有辦法,不要害怕,要有信心。「可以寄百里之命」,百里是一個國家,那有多少的人民眾生託付給你,讓你給他們幸福。臨大節不可奪,面臨這些生死關頭你都不會變節。就像我們現在發願弘護正法,遇到很多考驗,我們會不會有退縮的念頭?你看這個就是忠,你看那個話念出來就是盡忠,這個等於是犧牲奉獻,在所不辭。

  你看恕道,曾子又有講道:「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這是曾子觀察顏子的處事待人接物。人家曾子不只跟孔子學,他的同學裡面優秀在哪,人家都觀察好去效法。他這句話裡面說,人家侵犯他,他從不跟人家計較,「犯而不校」,那不就是他觀察到顏子都寬恕他人。他觀察得到是什麼?他跟他起感應。觀察得到是有感應,不然看不到,有看沒有到。

  所以曾子他的學習,在《論語》裡面說:「吾日三省吾身」,有沒有「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個是忠信時時放在心上。「傳不習乎?」老師教給我的這些教誨,我有沒有好好體會、好好去落實?甚至於包含我今天有沒有把我會的盡力教給我的下一代、盡力教給我這個道場裡面的晚輩、同仁?這個也都是一種責任感,作之師、作之君、作之親。這個是曾子,所以曾子很會反省,他每天可能是晚上的時候,總結一天,反思反思,他每天都會這麼做。

  所以我們這一生遇到正法,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亦聞,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這一生要成就,曾子、顏子我們不能不效法。你不當個好學生,聽再多的課,讀再多的經,這不是法器,那個杯子有漏洞,全漏掉了。所以建立好的觀念態度,學習的觀念態度,我們才能承接如來的大法、儒釋道聖人的大法。其實我們一直在強調觀心為要,我們比方說寫一個心得報告,你看光是這一件事,請問我們的心裡有多少次的應對、多少次的掙扎、多少次的痛苦?你就感悟什麼寫什麼,應該是很歡喜的事情,不要搞得很痛苦;搞得很痛苦,搞到最後不想見成德法師,那就太嚴重了。所以每一個境緣其實都是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我的心態、我面對事情的態度是什麼狀態。而且大家要知道,強者先牽。我們最習慣的念頭,它的力量是很大的。比方說,我們本來做事就比較拖拉,那很可能我們寫心得報告,一定是撐到最後前一天,甚至於最後前一個小時,然後再把它交出去,交出去的時候,一送出去然後就「呼」。但是大家要知道,交差交差,學佛不能交差,學佛要很真實面對自己。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才是學佛,交差這個叫應付了事,這不是學佛。

  所以師父一直提醒「你會麼?」什麼時候是會?就是會不會修行,在什麼時候修?在每一個境界觀照自己的念頭,在每一個做人做事的態度上去反思。這樣去用功,會覺得自己一天可以發現自己很多問題。那你發現愈來愈多問題,可不要氣餒,可不要難過,這可是好事。一天下來,「吾日三省吾身」,我今天好像沒啥問題,這個麻煩大了,心粗眼翳。假如一天下來說沒啥問題,只有兩個狀況,一個就是是聖賢人了,另一個就是看不到了。所以夏老那兩句法語非常妙的,「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我們這三個多月,我看到我什麼問題?我有沒有下最大的力度在對治它?這樣我們的修學才有一點道氣,對自己的習氣不能得過且過。「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現在可不是耽擱一生而已,耽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緣。我今天講《了凡四訓》的句子講了不少,這部書重要吧?你看了凡先生說改過要從最難的去改,先儒謂為仁,亦為先難,從最難的去下功夫。

  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恭錄自:弘護人才扎根班(第十四集)

  2020/9/19 檔名:55-164-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