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時刻將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9/7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188-0001

  馮同學:「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學生對這句話有一些感觸,學生與父母相處時,只覺得如果讓父母生了煩惱或憂悶,這個時候做到反思自己,努力改正,就算是盡孝;父親或母親勸導時,能夠努力改過思過,這樣對比同齡人,自覺就算十分聽話的孩子。但是看到古代孝子的做法,連讓父母生煩憂的念頭都沒有,心下覺得十分慚愧,更是相去甚遠。

  同時學生也在體會這樣的孝子心境,因為孩子對父母有孺慕之情,是真心的愛自己的父母,那麼自然就不會讓父母為自己煩惱,做事前必然會多多考慮,如果自己行為不當,讓父母煩憂,身為子女的肯定也會覺得十分難受,這樣自然就不會做讓父母擔憂的事了。

  學生反思自己,與古人相比,少了這分純然的孝心。其實自問自己也是很愛父母的,但這分愛裡摻雜了自利和得失的心,就不那麼純粹了。即使平日裡也想多為父母做些事,但還是免不了要為自己思量,用心不專,就會做錯事。所以今後在這方面要多改進,自己提醒自己,每每發現這樣又摻雜了個人得失的時候,就要摒除自利的念頭,全心為父母考慮,向古代先賢效仿。

  除此學生還想到,自己學習聖賢文化,就應該時時以古代先賢為榜樣,不能著眼於現在,這樣才能反省到更多自己缺乏的東西,這樣時常自我鞭策,才能有更大進步的空間。所謂求乎其上,只取其中,一開始就要有高遠的目標,學生也會以此不斷的激勵自己,繼續改正自己的習氣,進一步盡孝,讓父母、師長安心、放心。學生的分享就到這裡,懇請法師慈悲教誨。

  成德法師:謝謝馮同學的分享。諸位家人,大家早安。馮同學針對《感應篇彙編》裡面提到孝子之存心,不可以讓父母有煩惱心、有憂悶心,就是不能讓父母心裡難受。她能夠以古代這些聖賢人為榜樣,這個是可貴的,佛家叫有善根。在《百法明門論》裡面講到,我們有十一個善根,其中前面兩個就是慚跟愧。所以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這個知恥的心,慚愧心就能提得起來。

  《了凡四訓》也是提到,改過首先要發恥心,「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所以八德當中這個恥,其實就是我們佛門說的能慚愧心。慚愧當然不是自責沮喪,不是的,那個變成煩惱,不是善根,是生慚愧心之後能夠奮發、改過。所以夏蓮老說的,「天錫之福,先開其慧;天降之罰,先奪其魄」。天要降福給這個人,先開他的智慧,有智慧這個福報才保持得了。怎樣是慢慢在開智慧?夏老講到,就是「慚愧、奮發、改過」。

  我們從馮同學她的分享,她能體會到跟聖賢人的差距,進而要效法他,尤其從孝子的存心處去學。就像《了凡四訓》說的,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直接從心地下功夫。孝子心中只有父母,大孝終身慕父母,應該把父母的恩德都放在心上,所以終身慕父母,都是念恩忘怨,心裡面沒有對父母的這些抱怨情緒,這些東西不放在心上。就像舜王給我們的榜樣,哪怕家裡人有錯,這個是一般的人從他家裡人的行為,覺得他家人的行為太過分了,但是舜王的心境是負罪引慝,是我的錯,我還做得不夠好,這都是我們的學處。

  而馮同學進一步分析自己的心境,也是分析得很深入,這個態度對修行非常關鍵。就像《了凡四訓》當中告訴我們的,「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我們看這裡用一毫,其實就是我們用孝心、用真心,不能夾雜妄心,所以他用一毫。所以馮同學說到,還是不夠純粹,有自私自利、有得失在裡面,這樣心就不能專。

  「孝名為戒,亦名制止」,這個在菩薩戒經裡面提到,其實戒為無上菩提本,而戒的大根大本就是孝親尊師。而戒最重要的是攝心為戒,就是收攝我們身口意的妄心。就像我們之前院長教導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這個就是攝受六根,不馳逐於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淨念相繼」,還要相繼,就是相續不間斷,這樣才能專注,這樣才能攝心為戒,因戒得定。這個孝親尊師的心念念不斷,那都是正念,所以不忘正念為禪定,他心中都是孝親尊師,邪念、妄念就污染不上了。

  所以我們用功都要下在這個大根大本,孝親尊師不間斷。我們在念佛,就是孝親尊師具體的做法。好好依教奉行,父母、老師歡喜。我們學習的時候非常用心負責,精進用功,心裡就是裝著父母、老師,也裝著眾生,我學好,我才能夠利益眾生。所以大乘的戒經裡面談孝,就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個孝就延伸到一切男女,再延伸到「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這個就是大乘菩薩道的孝道的落實。

  今天非常感謝馮同學的分享,也讓我們對孝親尊師有更多的反思,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