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4/19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50-0001

  我們有一位同修他就說,他就是提到,他看經典,尤其看《金剛經》,《金剛經》裡面有說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就提到,他說:「我看到《般若經》裡面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然後我再去看儒家的十三經、《四庫全書》,忽然覺得淡然無味。為什麼?因為這些典籍雖然那麼多,這個成住壞空、大三災、小三災劫運一來,這些書不都終歸塵土嗎?中華文化再燦爛、再珍貴,也有消亡之一日。我假如想到這裡,我心裡就空蕩蕩的,好像沒啥底了。我這樣的心態有問題嗎?」

  諸位同修,這一位仁者這麼提出來,大家聽了之後,有沒有覺得可以提醒他什麼?

  董居士:那這些不也是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一樣的嗎?

  成德法師:對,但是他現在覺得提不起勁。

  黃副會長:末學覺得他是因為有求,以有求的心來看世法,所以他會覺得失望。而佛菩薩教我們是以無求的心。

  成德法師:我們覺得他是求什麼?

  黃副會長:他在求果報。

  成德法師:求他自身的果報嗎?

  黃副會長:求他所做的事的結果。

  成德法師:對,求那個結果,是。

  黃副會長:如果這個事沒有結果了,他就覺得沒有意義了。

  成德法師:是,好的。

  董居士:所以就是說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佛菩薩……

  黃副會長:佛菩薩教我們就活在當下。

  成德法師:對。

  董居士:對。

  黃副會長:所以我們當下這顆心是決定了我們當前的……

  成德法師:對,的自受用。

  黃副會長:就決定自己當時的受用。

  成德法師:對。因為成德點出這一點,就是說我們聽法,聽法假如心態不對,連法都變毒藥,他本來不消極的,聽了這些話又曲解,自己不得受用還變得消極了。

  所以有一次,文殊菩薩就對著佛弟子,當時候他的徒弟善財童子也在,文殊菩薩就對著善財說了:「哪一個是藥,取過來。」意思就是說,在大地之上長的這些草哪一個是藥,取過來。善財童子馬上接了一句話:「遍地都是藥,沒有一種不是藥。」就回應給文殊菩薩。馬上文殊菩薩又講了同樣的話:「哪一個是藥,取過來。」這個時候,善財童子那就不能再接說遍地是,因為老師已經第二次說了,他就順手從地上拔起了這個草藥,就遞到文殊菩薩手上。文殊菩薩就對著大眾說:「此藥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確實遍地都是藥,哪怕它現在還沒有入《本草綱目》,但是它一定有它的屬性,它一定可以治某些偏,所以遍地都是藥。問題是假如你對這個藥屬性不了解,你把它用錯了,那就麻煩了。比方說這個人上火了,你還給他吃人參,人參好不好?人參當然好,可是你用錯了,可能就出問題了,你給他喝生脈飲,他可能吐血。都是藥,可是不對症會出事情。所以為什麼叫因材施教?這就非常重要了。不是說我們覺得這個很受用,然後就介紹給所有的人,我們得要先設身處地他的狀況,才能給他比較適合他的建議。

  再來是面對我們自己,假如老人家講的這些法,我們用不對的心態去面對,那可能變成對我們自己造成障礙了,問題不在老人家那邊,問題是我們在領受佛法的心態不對了。所以為什麼佛陀要說四依法?一來是「依法不依人」,不能是搞成情執了,是要依經教、依法;第二,「依義不依語」,要根據那個義理,不能根據他的言說、外在的言說相,所以這個就是不能著相。比方佛法的藝術化教學的表法,東方持國天王,你不能著那個相說東方持國天王喜歡彈琵琶,那就領會錯了,他那個琵琶也是表法的,代表持家、治國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它表的是中道。就像佛經裡面會講花、會講樹,它的那個都是表修因得果,表要樹立榜樣,它都有它表法存在,所以這個要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依智慧,不能依情識。就好像說我們今天聽到「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假如依情識的話,就會比較容易產生一種消極的感覺,反正什麼以後都會化成烏有,那還有什麼好幹的?其實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很多的業習種子,在遇到境界的時候,我們說遇境逢緣,那個最熟悉的就會冒出來。比方說多愁善感的人,他就會出現那個感受;比方說傲慢比較容易起的,它就起現前;或者是貪求、貪著的,就是貪瞋痴慢;或者身見比較重、成見比較重,都會在境界現前的時候,那個強者先牽,就會冒出來。所以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要自知,就是了解自己,其實也不容易。假如我們觀照自己的念頭不夠細,我們真正要清楚自己也不容易。有時候修了好多年,也不是不用功,每天定課也都有,但是感覺好像沒什麼提升,那個可能是我們對於自己的一個念頭裡面有沒有哪些不妥,可能太粗了,沒有看細。

  所以叫要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這句話是《了凡四訓》裡面教導的,「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純是利益這個世間、利益眾生,這是端,端正的,「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你是要去利益世間,而不是去諂媚,而不是有求的心去做這些事,要贏得別人的讚歎;「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都是愛人的心、付出的心,「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我明明是要去愛人,為什麼我會生氣?因為我在這個愛人的過程有夾雜了希望人家肯定,有夾雜了希望人家回報,所以因為我愛護他了,他回饋給我的又是惡意相向,所以我接受不了了,我就很不高興了,我都已經對他這樣了,他怎麼還可以這樣?其實他只是一個境緣,我們不能把責任推給他,因為是我們自己動心了,我們那種純粹的心裡面夾雜著對他有要求了。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們的心動了。我們可能都是會看到別人變心我們很生氣,事實上我們自己常常在變心,我們自己沒看到。

  所以等於是要能觀照到自己的心念,那是要很深入自己的內心,才比較容易看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董居士:看過。

  女眾:看過電影跟電視連續劇。

  成德法師:都看過。

  董居士:看過的,很震撼。

  成德法師:其實成德個人認為,俞淨意公他可以代表每一個修行人必走過的考驗,沒有一個修行人不需要過他這個關,都一樣。而且他離我們都幾百年了,他是明朝時期的人,假如以明理來講,他讀的經書,他還能考上進士,你看他懂的道理有多少。他而且十八歲就考上那個我們說的公家養他讀書的貢生、廩生,他就是秀才了。可是後來,十八歲就考上秀才,到了四十七歲舉人都沒考上。然後五個男孩、四個女孩,最後死到只剩一個兒子走失了,然後剩一個女兒,家徒四壁,在那裡埋怨上天對他不公平。那剛好他還有善根,對灶神爺恭敬,灶神爺就來點化他,然後就說他「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

  我們冷靜看,「意惡太重」,假如說一個修行人從一開始意念就能調伏,這個人可能也是再來人,幾乎每一個人都必然要有調伏意惡的這個過程。「專務虛名」,我們就有可能修著修著就修到相上去了。甚至於有很多人,他念佛精進,他是用好勝心在念的,人家三萬,我三萬五、我四萬,他可能都變成換對象了,佛是教我們去貪,可是他進入佛門的因緣,他反而換對象了,那個貪心、好勝心並沒有減少。也可能是希望別人肯定,就會務這個虛名。「滿紙怨尤,瀆陳上帝」,除非我們學佛以後,都不怨天、不尤人,都沒有看不順眼的事了,不然我們也很可能學佛之後還是會有怨天尤人的部分。

  結果灶神爺這麼一點,俞淨意公還不承認,他馬上說:「那不是說天地之間任何細微的善都會記錄,難道我這幾十年連一件善事都沒有嗎?」他還沒有馬上承認。結果灶神爺就一樣一樣給他分析,你不是成立文昌社嗎?你不是說不殺生嗎?怎麼你們家那個廚房都還有螃蟹綁在那裡?而且每一次放生都是別人發起的,你從來沒有自己發起過;你說惜字紙,有人在的時候你就撿起來,人家就說你好恭敬字紙,可是你這個私塾班裡面,很多學生就拿著這些字紙去糊窗戶幹什麼、擦桌子,你也從來沒有批評啊?你們還講不要造口過,可是你的言語這麼好,舌鋒所及都觸怒鬼神,你自己也覺得不厚道,但是又控制不住;還有你們戒邪淫,你雖然沒有實際做,但是你看你每次看到那麼漂亮的女生,其實心都動得很厲害,所以其實只是沒有這個緣來了,假如真的有緣出現了,你真的把持得住嗎?就把整個他們文昌社裡面最重要的都給他點出來,然後說連最重視的你都做成這樣了,其他的就不用講了。

  而且上帝真的派人來監督你,這麼多年來,看你一件善都沒有,只看到你的「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高己卑人是傲慢,憶往期來是愚痴,都沒有安住當下,只是寄望未來可不可以好,「恩讎報復念」,這是瞋恚心,充滿了你的心裡面,所以你逃禍都來不及了,你還求什麼福?講到這裡,俞淨意公才跪下去,請灶神爺救他,他也不是一開始就承認自己的過。所以等於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就是如何打破自欺的一本教材。

  而夏蓮居老居士有一段法語特別重要,他說,真正學道的人,「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意思就是說,自欺沒有過,根本都不用談是不是修行,談不上了;接著,「須灼然」,灼然就是很清楚的看到,「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我們看到自己身口意的這些錯誤,我們才有有的放矢的去對治它、去調伏它,但是是要見得滿身有這些過失,功夫才有著手處。夏老說,「此兩關不破」,這兩關就是不自欺,然後要看到自己滿身過失。因為老人家也說,修行就是兩件事,知過、改過,但是知過在前,不知過就不知道怎麼改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這兩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就是這個不自欺跟發覺自己過失這兩關沒有真正過關,縱使他能講《般若》、他能講《華嚴經》,能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遶」,就是都還在佛法的門外,根本沒有進佛門。所以夏老這一段開示,其實對我們修行首先要過哪些關,就講得非常具體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雖然說發願了,這個任務很重,但是我們理得心安,其實都是佛菩薩、祖先承擔著,我們只要把心用對就好了。但是我們也要在一切境界當中觀心為要,要觀照自己的心念是很重要的,然後心也不能偏掉,甚至於是聽經的時候,領受善知識教誨的心態也不能偏掉,不然這個本來是法藥,我們把它用成毒藥就麻煩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念到,有同修看到「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反而產生了一種消極的態度。事實上《般若經》統統是在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是讓我們不要去貪求了,讓我們要去看破。可是我們不能說看了之後變成消極,那事實上是自己的習氣現前了。所以這一句法應該是有自受用跟他受用。所以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自受用就是什麼都是假的,不要去貪求了,就容易放下。

  那他又看到這些十三經、這些傳統經典就好像沒有勁了,事實上是他利眾的心並不真切。但是他會提出這個問題,代表他自己在觀照自己的時候,並沒有看出自己的心偏頗了。所以我們只要身心有煩惱,身心覺得不是很自在,事實上那個當下,我們都是煩惱做主的狀態。因為只要我們是正念做主,應該身心都會比較輕安。這個大家可以冷靜的自己去觀察自己,我們剛剛提到要有自知。

  所以當我們聽到一個法會產生消極,我們就要去調整這個消極的心態。《無量壽經》說:「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他知道萬事萬物是聚散無常,可是他也借假修真,他自己是借假修真,他也會藉一切因緣聚散的時候,去把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他增長,善根成熟的人他會讓他得度。就好像今天老法師他講經六十年,我們這些弟子真的珍惜跟他的緣,依他老人家教誨去做了,我們就從一個一品見思煩惱都沒斷的凡夫,就到極樂世界作佛了。雖然只是短暫的一生,幾十年的因緣,但是老人家、佛菩薩加持掌握住了,我們就藉這個假的因緣聚散,就恢復了無量光、無量壽。所以佛菩薩同體大悲,哪怕可能這個緣只能二年、三年,最後就沒了,但是只要這二年、三年有一個眾生得度了,他再怎麼辛苦,他也覺得值得。所以這是大作夢中佛事、常建這些水月道場,其實反而可以體現出佛菩薩的同體大悲。

  所以縱使儒家的經典終究會消失掉,問題是在儒家經典可以影響全世界的這幾千年,我們能夠傳承下去,哪怕只有一二個人受益,我們覺得也很值得。更何況這個接力棒傳到我們這裡了,我們真把它傳好下去,影響的何止是千千萬萬人?可能影響的是全世界跟幾千年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