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歷事練心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4/12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45-0001
黃副會長:成德法師,我提個實際的問題,就是我有兩個小孩,一個是大的女兒,一個是小的兒子,他們有時候會為了一點東西而爭執。我也平時給他們講《弟子規》,也跟他們講一些故事,想讓大女兒能夠轉變她的心量,能夠拓寬她的心量,能夠「兄道友,弟道恭」。
成德法師:對。
黃副會長:但是好像效果不佳。請問法師,我該如何用其心?
成德法師:好的,這個都是很實際的問題,您的女兒幾歲?
黃副會長:八歲,兒子是五歲。
成德法師:好的,好的。我們用剛剛講的,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現在不能著她是我女兒、他是我兒子。佛門說要破我跟我所,我的孩子、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們這個太強的話,它會形成一種要求、形成一種控制。所以為什麼老法師常常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假如我們看到孩子這樣,我們覺得他很錯,那我們那種對立、指責就會起來。所以他們也是一個境緣,來考我們的。所以我們能夠隨時保持在一個善財童子,只有自己是學生,一切境界都是老師。他在提醒我,我的耐性夠不夠?我的一種要求的心念有沒有調伏?就是在這個境當中練習。
假如我們再回到,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我們最近的依報就是我們的家人,我們的家人再延伸出去,可能是我們的同事們,這個都屬於依報。正報就是我們的這一顆心,我們的心真的完全放下,比方說控制、要求,那我們的依報也會跟著變。所以《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真的自己正,就能感化身邊的人。
我們再拉回來,比方說我們現在當父親、當母親,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就像我們當老師,我們到學校去當老師,我們先讀師範學院。可是問題是難道真的是這幾十個師範學院的學分一拿到,我就可以當老師了嗎?很可能那只是學到一些技巧,語文科怎麼教,社會科怎麼教,但是真正最重要的是那顆老師的愛心、耐心這些,使命感,這些東西是要透過學習的。甚至於是要有人手把手帶我們的,我們才能夠學得到的。可是問題是很多人他沒有去靜下來思考的時候,他就覺得我已經大四畢業了,我師範學院出來的,我就是老師了。
所以任何一個角色,要把那個道演好,父親有父親的道,母親有母親的道,當領導有君道,當醫生有醫道,當老師有師道。所以佛門說菩薩道在哪裡?在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甚至於在每一個扮演的角色。像周朝,周朝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她就是在太太這個角色做到圓滿,然後她教出了聖人的後代,所以你看功德很大。所以我們的老祖宗表演得很好,在每一個角色都能成就道業,都能行菩薩道。就像范仲淹的媽媽,應該她求生淨土,她還是去作佛了,因為她養了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孩子。
我們現在在教孩子,教育大分三個範疇:第一,言教;第二,身教;第三,境教。這個等於要多管齊下,我們在勸他、在指導他,這是言教;我們告訴他的道理,我們有沒有在身教當中表演給他看?這個是身教了;然後整個氛圍有沒有形成一個環境,潛移默化對他的影響?我們就可以從這三個角度去反思。
我自己,我深刻的一個感覺就是,像我的父母,我沒有見過他們跟人家計較。我舉個例子,像我父親,他有一個大學同學,剛好跟他借錢,後來生意失敗,那個數目還真是不小。畢竟我們家也是個小康,也不是很有錢,後來我媽就說:「那麼多錢,你總是拿一點回來吧。」後來我爸就去這個朋友家了,幾個小時以後回來了。我記得應該我爸也不是針對我們講話,但是我現在有時候回想起來,父母之間發生的事情,哪怕我們不在第一現場,好像都能感覺得到,我說不上來那個感覺,就是可能子女跟父母好像是同心,都能感覺到他們的狀態。所以我的印象中就是我父親回來了,我媽說:「有沒有要到一點錢?」他說:「沒有,我又給了他五千塊錢。」我媽說:「那你怎麼又給他五千塊?」他說:「他的孩子都繳不出學費來了。」他又給了他五千塊錢。後來這個戲還有繼續演,演什麼?就是後來我父親這個同學他還是很窮,他的事業沒有再振興起來。可是他只要還有一點錢,他在過年那個除夕都會到我們家的巷口,他不敢進我們家那個巷子,然後把我爸爸叫出去,哪怕是拿一點給我爸爸,他都要這麼做。後來我爸爸都跟他說:「好了、好了,那些錢你就不要還我了,你又不是很有錢。」就是說我父親他很講義的時候,他那個同學其實是,縱使他實在沒錢,他也感受到了。所以後來這一幕對我的印象就挺深的。
我們家我有兩個姐姐,等於是我們家在父母的這種氛圍之下,我們在讀書時候跟同學之間,就從來沒有去跟人家計較東西。然後出社會了,就是也不會想說,這個單位應該給我什麼,就是我們就很自然的,我們能給人家些什麼,或者我們應該盡什麼力。就是自己會覺得自己有很多處世的態度,不是父母告訴我們道理,而是不知不覺感受到的。所以這個境教還是很重要。因為我們家是三代同堂,爺爺奶奶都跟我們住在一起。所以父母,我的印象當中,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告訴我說你要孝順,你要孝順爺爺奶奶,在我們長記憶以來沒有,但是就會只要開冰箱了,只要要吃東西了,很自然的一定是先問爺爺奶奶。比方說大學回家了,那個行李一放,一定上去跟爺爺奶奶問好。所以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等於是黃副會長您可能在境緣當中,一來,從自身去觀照;二來,我們也要對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因為一個人投到這個世間來,我們佛門講說人生酬業,就是有業才會在六道裡面投胎。我也有時候跟大眾在交流的時候,我說現在來投胎的孩子,都不是等閒之輩,都挺有來歷的。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還有孩子配合。
會長:好像沒有。
成德法師:沒有。我覺得現在孩子確實不好教,以前生五個、生七個。
會長:不好教確實是。
成德法師:對。會長,您太老實了,我那個「有來歷」是括號,是括號的意思。
會長:對。
成德法師:都不是簡單人物。
黃副會長:不過小孩是挺好教的,的確是挺好教的。譬如說我平時跟他們講,有時候跟他們講講極樂世界,他們真的就是發願要去極樂世界。然後我女兒在跟我講,她有時候就是什麼病痛,或者是有什麼困難,她會念阿彌陀佛,那我就覺得是很好教。但是有些節點就是因為可能也是我做得很不好,沒有給她養成一個氛圍,有些節點跟她言教的時候,她挺接受的,但是轉眼就忘了。
成德法師:第一個,黃副會長,來你們家投胎,那個可能緣分就是要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所以他投胎的時候也選得很厲害。
黃副會長:但願如此,但願如此。
成德法師:一定要這樣。因為假如不這樣,「善惡禍福,追命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下輩子就不認識了。
黃副會長:是的是的。
成德法師:所以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
黃副會長:對,反正跟他們講的話,他們就也會很自豪,因為做為中國人,因為中國有佛法,中國有一些智慧的文化,就覺得對中國是非常嚮往,也希望回到中國。當然現在跟他們講是這個感覺,因為畢竟生活在國外,很多學校他們就會,很多外國小孩他們就,譬如說他們上宗教課,一談到佛教,許多小孩在這邊笑,我女兒就比較排斥,就覺得他們都很可笑,反正回來後跟我們講,我會開導她。
成德法師:對。
黃副會長:對,很多大方向她那個想法,跟我交流的時候,覺得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就是有些細節,可能也正如法師講的,一定要從自身找原因。
成德法師:是。您剛剛說的,她所接觸的在學校裡面的環境,這個也等於是很難避免。但是只要我們的心態對了,從我們個人來講,其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比方說東方持國天王,那就是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的中道。自己修身要走中道,齊家也要走中道,不能嚴格到孩子不敢回家,也不能鬆到沒有規矩、很造次,這個過與不及都不對。包含帶領一個企業,也都是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只要我們的心態正確了,遇到一切事情都不是壞事。
比方我們剛剛說的我是善財童子,那一切境界對我都是增上緣,它是沒有障礙的。但是我們假如沒有這樣的心態去歷事練心,那很可能我們今天遇一個人、遇一個事,我們就可能產生對立了,或者產生都是因為他、都是因為這個事,所以我不能怎麼樣,就把責任都推到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去了,這個我們就沒有保持在一個五十三參的態度。因為我們的念頭已經產生分別執著了,所以自己的感覺就有障礙。只要不分別不執著,事事是沒有障礙的,事事是無礙的。
所以我們的功夫其實都要用在念頭上,念頭對了,依報一定會隨著這個正報轉,家庭、事業,跟我們有緣的人,他們都會往好的地方去轉。因為我們現在孩子他也會接觸學校這些同學,只要我們的心態對,比方說她被同學笑,然後回來的時候我們用忠恕之道去引導她,恕是寬恕,忠是嚴以律己,恕是寬以待人。就像老法師他教導我們,我們佛門為什麼會衰?是我們四眾弟子的責任。那老人家這樣就是在引導我們要反求諸己。所以同樣的,只要心態對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我們會引導孩子,他遇到的每個情境都可以把它轉成增上緣,或者逆增上緣,都沒有壞處。
而我們也要了解主伴圓融,這個《華嚴經》講主伴圓融,就是我們跟孩子再親,我們也只是他的伴。就是人生來講,我們是自己的主,老法師,還有我們的父母,或者我們所有的親戚朋友,都是我們的伴,因為他們都是我們的緣分。可是我們是往上提升還是往下墮落,那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所以為什麼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師父這麼好的緣分,可是假如我們不珍惜,他也幫不上忙。所以我們一定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因為其他只是我們的助緣,我們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不能把責任推給別人。但是我們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我們只能求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就是我盡力了,盡力去教孩子,盡力去做他的助緣,但是假如他不聽,我們也不能控制,也不能被他轉了。尤其一個孩子他要到成熟,可能都要有十五年的教育過程以上。所以我們只求我們有沒有一直用功的提升,一直用耐性在陪伴他,保持好我們的心態,去引導他,然後經營一個很好的家庭氛圍,去潛移默化的護念他。我們只想著我們這些部分有沒有做好,那就但求無愧我心去應對。
而孩子畢竟他也是有他過去生的習氣。其實我們都有,我們說四大煩惱常相隨,很多東西不用教的,會嫉妒、會貪吃,會有這些習染,每個人不一樣。我們等於是很有耐心的,其實我們教一次、教兩次、教三次、教五次,都很正常。
有一次,我有一個同事,他就跟我在談教學。然後他就說:「我怎麼看你好像跟學生你沒有跟他們發脾氣?他們都講那麼多次了,不聽了,你怎麼不生氣?」我就跟他們說,我說:「我們的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他已經第八千次來教我了,最後一次還教了四十九年,我也沒聽,所以我當學生也不及格,我現在自己當老師,也不能苛刻要求學生。」就是一個心境一轉就沒事了,就是我們的心態。
黃副會長:好的好的。
成德法師:是,好。
黃副會長:感恩,感恩成德法師的這個故事。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您的提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