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起煩惱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3/19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30-0001
高同學:法師好,這裡是學生。
成德法師:你好。
高同學:學生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法師講到的,所有的疑問和煩惱都是因為信心不足所導致。
成德法師:對。
高同學:就是對於這個道理,學生的理解還不是特別的深入,或者說沒能把它真正和生活當中具體的事情結合起來,然後因此想請示法師。
成德法師:比方說,我們是因為自己而生煩惱,那很可能就是對自己信心不夠。我們可能是因為別人生煩惱,那也是我們不信任別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是從人的一些因素來看,假如我們從整個環境,一切萬物來看,《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假如對這個真相沒有懷疑,很有信心,這個世間我們就不會去貪著、不會去留戀,也不會去執著、著相了。其實對真理有信心,你就理得心安。我們會產生煩惱,一定是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信心還是不夠。
其實具體來講,也要每一個人自己去善觀己心,觀心為要。當我們感覺有情緒了,心裡悶悶的,馬上觀照現在的念頭,就可以看到這個念頭裡面,應該還是會跟信心動搖有關、產生懷疑有關。所以為什麼老法師說疑是愚痴的核心,還是挺有道理的。
所以也感謝高同學問的這個問題。大家也可以從今天開始、從此刻開始,當自己有煩惱產生的時候,就觀照它,我為什麼會產生煩惱?當看清楚這個念頭的時候,可能就能從這個念頭察覺到還是因為信心不足,起了懷疑,才會煩惱做主。假如是因為這樣去觀照,然後愈看愈了解到自己在這些道理上的懷疑沒有放下,進而能夠去提起信心、提起跟經典相應的正念,那很可能本來習慣的這個煩惱慢慢慢慢就調伏下來了,我們所謂的理得心就能安。
好,以此跟大家共勉。
余同學:阿彌陀佛,這邊是學生。
成德法師:好的,您好。
余同學:法師好,大家上午好。
成德法師:您好。
余同學:因為法師您剛剛說,如果最近有類似的情況,也可以說一下。
成德法師:對。
余同學:所以學生想花幾分鐘,就向大家匯報一下自己這兩天的一個經歷和反省。
成德法師:請說。
余同學:其實學生昨天和前天就經歷了一場比較大的心靈的動盪,就很能體會到法師剛剛您說,很多煩惱的產生是因為信心不足,就是對自己本性本自光明的這個見地有所忘失和懷疑導致的。具體是這樣的,就是昨天還是前天,學生在吃早餐的時候就一邊在聽課,這個課程是一些學儒家的和學生同齡的這些學友們,他們在探討自己的一個修學的境況。有些同學就談到他們對於這種形而上的一種體會,包括打坐的時候能體會到一種沒有自己,比較超然的一種狀態,或者是他們的一些體悟。然後當時學生聽完之後,生起了一方面是有一種很羨慕的心情;一方面就陷入了一種覺得自己很差勁,覺得他們都已經在形而上的這個階段了,體會到沒有念頭的境界,而自己還都是在求知識,哪怕是很努力很努力,但還是經常頭腦陷入比較混亂的一種狀態,清淨不下來,所以就很難過。
結果這麼一難過就陷入了情緒,自己還沒有意識到,覺得可能是自己比較精進。結果這種情緒的蔓延,加上這兩天本身身體就不太舒服,就導致整個人的狀態突然可以說是就像崩了一樣,突然就從山頂上跳了下來的感覺。然後直到昨天,覺得很不舒服,然後就打開老法師,淨空法師的講座,就講到了清淨心。然後自己才意識到,其實自己的這些煩惱,一方面就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本性本自光明,另一方面其實就是忘失了清淨心,其實是陷入了一種跟人比較,覺得自己不如他們。其實還是一個老毛病,只是以前可能是比較學問,而現在是比較修行。然後就覺得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比較,是因為內心並不相信自己內心本自光明,如果說相信這一點的話,其實不用著急,就是按照自己的步驟慢慢的修行,一步一步的穩打穩紮的就可以了。所以這樣子體會到之後,今天就覺得說狀態才慢慢的回調了一些。以上是學生這兩天的一個心路歷程,向法師匯報,懇請法師指導,也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感謝余同學的供養,這個分享非常可貴。就是可以讓我們感覺到確實萬境交集,這個念頭一不對,可能一偏就要耗我們很多的時間跟精力。所以《感應篇》裡面特別強調重在養心,從這個根本下功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而且其實每一天發生的事情,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我們哪些念頭在遇境逢緣的時候特別容易冒出來,叫強者先牽。我們現在就是隨時提起經教、提起正念,這個是比較陌生的,提起剛剛余同學說的比較的心、貪求的心,或者懷疑、沮喪,就是這些消極的部分,反而比較強。所以好像是丹尼爾叔叔不是有說,I let go of negativity(我需要消除消極情緒),就是要把所有這些負面的都放下。
所以佛門這句強者先牽,我們要深刻去體會它,就可以了解我們平常比較容易起哪一些念頭、哪一些煩惱。你認知得愈深,你就愈不讓它去做主,這些都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就趕緊把正念提起來。就像余同學她觀照到了,不應該去懷疑自己,馬上提起正念。所以妄想千般皆不管,一句佛號要分明,這個提起來。「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我們內心本具跟阿彌陀佛一樣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所以這樣就能「聲聲喚醒自己」,「稱名無異持咒」,就有這樣的一個信心,始本不離,就直趨覺路了。
所以我們了解了很多道理之後,可能最後下手處就是老實念佛,把這些妄想、雜念都把它調伏掉,所以這個是「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
當然比方說,我們聽到別人打坐的狀態不錯,我們就見賢思齊,不能變成反而是沮喪。見賢思齊,也要善於去學。比方說我們知道他是透過打坐把妄念伏住,我們現在在課業當中,不一定能用很長的打坐的時間,我們在眼前怎麼用功?怎麼調伏妄念?這個就牽扯到歷事練心,就牽扯到善用其心。所以我們今天在學任何一門科目、任何一部經典,我們都是用一種願力、一種菩提心在學,跟我們是用一種知識的灌輸,硬壓、硬記很多東西,那可能對身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為什麼叫善用其心。
剛剛我才錄了課,可能你們明天會聽,我就是也勸勉大家怎麼在學術界行菩薩道。其實前面的課也跟大家分享到,你寫一篇論文,這個論文能不能利益到當前的社會、當前的世界?假如你是用這樣的心,那跟衛仲達是一樣的,那你寫這篇論文也是功德無量。所以境緣無好醜,就看我們怎麼善用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