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19/5/9 中國 檔名:55-120-0001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剛剛學長很細心,在成德的位置上,把這個椅子橫著擺。因為之前了解到,說成德調理之後不能坐,他是橫著擺。醫生交代是七天以後就可以坐了,在那七天是不能坐的。突然成德就有一個思考,因為印光祖師有強調,一切事不離因果二字。所以一個禮拜不能坐,只能罰站是結果,原因是什麼?原因可能前世今生都罰人家站,所以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
那當然,大家不要一聽,那以後不敢給人家罰站了。所以這個還不能從相上看,就是你是情緒化罰人家站,是吧?才會種這個惡果;假如你是真正愛護他,他站了以後,深入反省,甚至站了都開悟了,那就不會受惡報了。所以這個因果是非常細膩的,因果也要看得很透徹,不然有時候我們學因果學到自己很害怕,跟人相處也很害怕,會不會這樣?因果是法藥,這個藥你不要用錯了、吃錯了,那它就不能利益自己,也不能利益他人。所以因果的道理一定要把它了解透徹。
師長老人家這個講座,對因果道理的分析,是講得非常的仔細、全面、透徹。有沒有學長聽到現在,說我對因果還是有疑問,有沒有?有的話可以現在馬上提出來,「心有疑,隨札記」,都可以馬上探討,真理是可以探討的。但是在學習的過程,我們要相信聖言量。佛是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他舌頭伸出來可以蓋住頭,所以人的相貌也是修出來的,相貌也是因果。一個人三世不妄語,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尖。
諸位學長,你們聽過這一段開示沒有?回去有沒有照鏡子?一照,怎麼差這麼遠,那這個都是可以反思的地方。尤其司馬光先生說修行從哪裡下功夫?從不妄語開始,因為每天講話的機率很高。連《無量壽經》上也是提到身口意三業,它把口業放前面,「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所以修學首先要能反觀我們自己的嚴重習氣在哪,《了凡四訓》也是講到,修行要從最難處,最嚴重的地方下功夫。這個要找到也不容易,我們看俞淨意公找了多久?他四十七歲的時候還沒找到,所以要找到自己問題確實不容易。
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有一句感嘆,他老人家說「已矣乎」,已矣乎用現在的話叫「哎呀,算了吧」,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家下一次再看《論語》的時候,只要看到「已矣乎」,馬上要很重視這一句話。聖人不會亂嘆氣的,是吧?都是表法的,入性德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他都是真心在流露,我們都要善於去觀察,會學到很多東西。孔子講:「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大家有印象這句話嗎?哎呀,算了吧。我沒見過能夠,「見其過」就是知過,「內自訟」呢?悔過而已,還沒到什麼?改。所以為什麼佛門有一句話說,修行非帝王將相所能為,那個大將軍,十萬大軍他如入無人之境,他勇猛不勇猛?那你叫他不發脾氣或者叫他不吃肉,他說那你殺了我吧,是吧?所以為什麼佛門傳統的建築,進佛門最主要的那一幢建築物叫做大雄寶殿,能調伏習氣的是大英雄。
所以整個修行其實就是知過、悔過、改過。看破是知過,放下是改過。我們同仁安排這一次的課程,感覺他們也很用心,應該也是他們自己修學這麼多年一些體悟,覺得安排這些經典、師長教誨,對護念初發心的,不管是弘護的人才,那都是很重要。這是成德自己的感受。就像《無量壽經》上說的,「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佛種性就是菩提心,這麼多年輕輩的這麼發願這就是菩提心,怎麼護持好他們的菩提心。
而佛門講「護」,「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年輕人在這些課程當中,正確知見扎下去了,算不算「授法眼」?對呀。「杜惡趣」,他這條路上,面對很多境界的誘惑,他有主宰了,那就「杜惡趣,開善門」。所以事實上《無量壽經》也好,任何一部經典,我們當下能不能落實?是可以落實的。善於思惟的人,那每一句經教都有受用處,每一句經教都能自利利他,自他是不二的。
有一次在澳洲,剛好一對夫妻去學習,應該有差不多一個禮拜。他們學完了也覺得收穫頗多,也很恭敬的向師長老人家做匯報,他們的學習心得。結果匯報完,他們總結了一句話,「佛法不離生活」。當時候成德剛好在旁邊,覺得他們總結得挺深刻的,佛法不離生活。老人家聽完,等了差不多兩三秒鐘,接著回了一句話,說:「佛法就是生活。」不離,不離那還有什麼?二。就是,它就是什麼?一。所以這個解行相應,那它也變成一了。
記得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師長老人家講到,要把《無量壽經》變成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對我們修學也是很重要的知見,這樣我們不會把生活跟經典給打成兩截。當時候師父是講:落實百分之一百,上品上生;落實百分之九十,上品中生;一直算下來,落實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現在講什麼道理都要跟往生掛上鉤,因為一跟往生掛上鉤,我們的耳朵就撐起來了,下面是重點。
之前剛開始,師長老人家要推《弟子規》的時候,很多我們學佛的人都覺得《弟子規》是世間法,不想學。當時候要去參與課程的人很少,不重視。後來老人家寫了一封信,說希望大家來聽這個課,然後在後面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後說釋淨空頂禮。這樣發下去,大家一看師長老人家這麼重視,不敢不去,才去參加的。所以「聽話」容不容易?不容易,老人家說《弟子規》很重要,大家還有自己的想法。得要老人家說他老人家頂禮了,他是不是已經認知《弟子規》重要了,也還不一定,只是說再不去不行了。去了深入了解《弟子規》這些教誨,反思到這些根基都不夠,才重視起來。所以師長老人家講的話,他是透過他幾十年,甚至現在講的話是六十幾年的修行講出來的。我們不見得能體會得很深,但是誰最有福報?你就先做的人、老實聽話的人有福報。因為你做著做著就會懂了,就會有體悟了。所以老實人有福報,他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有一位新加坡的同修,當時候老人家讓他學傳統文化,他也是就覺得那個是世間法,我學的是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上說:「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句話大家有沒有印象?那重點來了,我們讀到這一句話的時候,「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走路都有風,那這句話變毒藥了,這句話變增長我們的什麼?傲慢。假如說「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說那我得要有第一弟子的樣子,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要給世間人做榜樣,那這一句經句就放光了。
所以學一部經典,首先我們學習的心態要對,心態要對。昨天是文殊菩薩聖誕。大家這個培訓過程有幾個重要的日子,首先開學第一天農歷三月二十二號,是媽祖的誕辰,很巧。這個是去年就定的日子,也從來沒有人發現,剛好李老師在上課前一天才知道,你看感應不可思議吧。感應的速度快不快?有多快?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感應有多快。
在一個監獄裡面,剛好進來一個女犯,長得很漂亮,結果就有一個監獄裡的官員就起了歹念,要非禮這個女子,旁邊的同事制止他,「你不可以這樣」,制止他。結果這個有正氣的官員,當天晚上他的女兒家進了小偷,兩個小偷。結果其中一個小偷要對他女兒非禮,被另外一個小偷制止。同一天晚上,感應多快。假如這個官員那一天沒有制止他的同事,可能劇情就不是這樣演了,所以行善要及時。自己的命運,甚至於跟自己的祖先、子孫的命運是什麼?連在一起的。你看我們讀《地藏經》印象就很深刻了,婆羅門女一發願,你看她的母親就超度了,光目女亦如是,所以密不可分。
所以這個感應的速度確實是非常快速的。那我們這麼一發心,誰知道了?師長老人家的法語裡面有一句叫「一念遍虛空法界」。大家相不相信?真的嗎?大家真的相信了,那佛菩薩是無處不在護念我們,因為他們是入法身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一發願他知不知道?他護不護你?護。那你還擔心什麼?擔心是煩惱,煩惱相續了,佛菩薩能不能加持上來?就加持不上了。所以要相信一切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安住在當下,護好我們每一個念頭。那很多考驗境界一關一關就跨過去了。但是假如生煩惱或者懷疑了,那煩惱做主,這個願還在不在?這個願就有點,就像那個收訊一樣就有點「滋」快消失掉了。
所以人的人生只有兩種,一種是願力,一種是業力。假如是業力的話,那真的會有一種感覺叫「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大家還沒學佛以前有沒有這個感觸?你們的命都挺好的,沒有這個感觸。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半點不由人,這個是業力。人生都是酬業而來的,那你有了願力才能轉這個業力。那天還跟大家提到黃念祖老居士有說,以前的人三天沒遇到倒霉事就哭,「佛菩薩不加持我了」,為什麼?他們有一種警覺性,順境淘汰人,逆境磨鍊人。逆境的時候警覺性高,順境的時候在享福當中,容易失去警覺性墮落。所以他的警覺性就在於把這個順境,有警覺說是魔王的誘惑來了,他就不容易在順境當中墮落下去,所以修行要很有警覺性才行。
而這個警覺性高,才是我們剛剛說到的「護佛種性」,首先要護誰?護自己。「賢護等十六正士」,你看賢護排第一位,賢護他首先要護好自己。所以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所以我們發了願,這個發願,四弘誓願這個次第很重要。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想大家這一個多禮拜的課程,這個菩提心、勇猛心都發出來了,以師志為己志,這個志立下去了。四弘誓願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這要調伏習氣了。這個因果教育對調伏習氣的幫助是非常關鍵的。所以老人家在這一個專題,甚至在他講經當中都特別強調修學因果的重要性。所以護持自己這個警覺性要很高。
我們剛剛講到了孔子這個嘆息,人很難看到自己的過失,進而去反省。其實我們課程當中安排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大家讀誦,還有之後是看電影,這個安排是非常重要的、用心的,這個也真的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大家看俞淨意公,他的資質是很好的,是吧?「十八歲為諸生」,是秀才了,「每試必高等」,你看他聰明智慧高不高?高哦。可是他雖然有這麼聰穎的資質,但是假如沒有真正走入知過改過的修學方向的話,那不進則退,那就開始慢慢慢慢的,他走的是什麼?學術的學習,知識的學習。
蕅益大師就有一段話提醒我們,「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熾盛的熾,火字旁。「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他走的路就不對了,所以「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可懼也」。我們這麼難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東土難生,這一生可以成就道業往生作佛,但是假如不警覺,這個方向走錯了,那就非常非常可惜了。所以蕅益大師有這一句提醒。
我們之前看胡小林老師的分享,他之前學了之後,他也是懂了一些道理,然後有去看家人的問題,所以無形當中遇到家人,家人會感覺有什麼?壓力。他一反省,一定是從自己做起,他整個家庭就轉過來了。所以他也給我們證明,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都很深刻的。他也給我們表演了,儒家講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胡老師他這些心法,他是真正領悟得很深刻。他的片子看完了,重點在哪?拉回來,佛法就是什麼?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處事待人接物,這樣才有受益處。胡老師那個課程裡面,句句都是他的肺腑之言。比方說他提到,佛法帶給我的是什麼?是家庭的衝突。不應該是這樣,怎麼我學了佛之後反而造成這個情況?他的反思就很深刻了,就都從自己開始,然後去設身處地去體恤。你看最後他自己改過,家裡人後來認同他了,都把心裡話告訴他,之前你回來,家裡人都很恐懼,是吧?要把那些肉都藏起來,反而讓家裡很不安。這個是胡老師的課程,我們要有這個反思。包含《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成德感受到,它是每一個要走上實修的人必經的過程,不只是俞公,每一個人都要走過這樣的過程。這個也不是成德自己想的。
大家有沒有觀察出來,老法師常在講經當中提到夏蓮居老居士講什麼,提到頻率最高的就是提夏老的兩個字「真幹」。有沒有?對啊。所以你會觀察,你可以觀察出來我們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的行誼,看出他們的本跡。比方說再考大家一個問題,李炳南老師是什麼菩薩再來的?你們知道的人別講,讓人家不知道的人思考一下,要會配合。在哪裡看出來?「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詩言志,詩裡面不是把他的一種心志表達出來了嘛。這一首詩不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精神嗎?
夏老最強調的是這兩個字:「真幹」。這本書是《淨語》,它的後面有附錄夏蓮居老居士自己在修行過程中的心得,你看這是他的真跡。所以把它整理起來,附錄在後面叫「六信四願三幸一行齋自警錄」。自己警覺、警惕自己,自警錄。字字珠璣,幾乎我們所有修學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境界,裡面都給我們很好的提醒跟護念。當然我們要常看、常讀,會很受用,這個都是過來人的話,都不容易聽到的,要我們很珍惜它。我們剛剛講到修學的態度很重要。態度決定成功,態度決定成就。不是成就以後再來改變態度,不可能。態度正確是因,修學成就是果。
我們看我們這個班上,有我們楊震公的後代,楊震公再下來,宋朝的楊時。學長裡面,我們鳳雯學長、博晗學長,還有夢蕾學長,還有……都是楊氏的後代。插個話,我之前聽師父常常講說,「我們做這個事業,都是佛菩薩加持,祖宗安排」。這個大家聽過沒有?祖宗安排,你相信嗎?我當時候覺得有道理,但是體會不深刻,後來辦了漢學院,突然有一天覺得,師父這些話都是真實不虛的,真的是祖宗安排。
大家看《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再來,「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有念到你姓氏的請舉手。你看不少,快一半了,請放下。全中國有兩萬多個姓,那為什麼才念了十二個就這麼多人舉手?再來,《百家姓》是哪個朝代?宋朝。請問湯恩比教授最佩服是哪個朝代?宋朝,他最佩服宋朝。清明上河圖,文化鼎盛。他說假如有來世,我必在中國。所以大家注意找那個三四十歲的,長得有點像英國人的,他一轉世還有前世的習氣,那可能就把湯恩比給找到了,好好培養。你看他是一代漢學家,結果我們的漢學院辦在哪?英國。師父到英國去,那一趟去參觀,還到了上議院,誰安排的?趙氏公會安排的。「趙錢孫李」,趙氏公會安排的。誰帶威爾士校長去見師父的?趙教授帶的,三一聖大學的趙教授帶的,你看有這麼巧嗎?
你看我們漢學院一開始總務整個工作,錢先生負責的。李老師也是打頭陣的,還沒有到漢學院以前先到實修班,「趙錢孫李」。我們第一任院長周院長,第二任院長勝妙法師,俗家姓吳。我們漢學院最大的護法吳董事長,你看「周、吳」。我們基金會負責人王會長,都來了。結果幹部裡面還有姓陳跟姓蔡的,我說,我們兩個來湊什麼熱鬧。因為《了凡四訓》說,「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父母的過失,祖宗的過失,我們要去彌補。因為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陳蔡絕糧。告訴大家,現在漢學院主要負責煮飯的也姓蔡,你看陳蔡絕糧,現在煮飯吃,有意思吧!
所以很多師父講的話,是經過很多事你去領悟,我們因為太容易可以聽到師父的教誨了,有時候會把他老人家的話聽輕了,都要用心去領悟。那不只是師父,這些祖師大德,其實我們念《勸發菩提心文》,真正念到跟省庵大師交感,你就體會到祖師那種同體之大悲,是吧。那個話就把他的心肝都挖出來了。只為了什麼?成就你。所以實在講,這個學習的態度是要用心去領悟。
「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釋迦如來無量劫修行備受諸苦,為了誰?為了我。那除了釋迦如來還有誰?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那釋迦如來傳到我們這三千年每一位祖師,所以為什麼《華嚴經》講,「無量因緣」,人真正懂因緣,他就惜緣了,他就不願意糟蹋了。你看李炳老在台灣弘法不容易,都被人家排斥,還叫四寶,是吧?大家聽那個都要去感悟。法傳到師父不容易,師父又和盤托出傳給我們。大難大難!這裡面假如有哪一件事情,出了什麼情況,後面這些緣就沒有辦法接續再發展了。釋迦佛如是,師長老人家如是。
你看包含我們這些同學們,他們的上師、他們的老師極力支持他們來學漢學,到英國漢學院學習。這個也是給我們表法,若要正法、佛法興,唯有什麼?僧讚僧。而且大乘佛法的基礎是儒道。我們修學的人,對於「務本」兩個字要高度重視。孔子在《論語》開篇就講,「君子務本」,你看孔子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已經點出來,修學最重要的要什麼?解行相應。「學」,解;「習」,行;而且「時」,時時落實,不能間斷。「說乎」,有法喜,那又給我們點出一個學習的方向,假如我們愈學煩惱愈多,那就方向不對了,要趕緊調整。第二句就告訴我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成語裡面又提醒我們,所以大家要珍惜中華民族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太珍貴了。字裡面有智慧,詞、成語裡面都有智慧。就不要說一句,就不要說一本經了,光是一個字,比方「恕道」,是吧,如其心。所以我們這個張學長的名字取得好,時時提醒大家,最重要的一個處事態度。
人家子貢功德也很大,會發問的人,修很大的功德,有沒有?你看阿難一問,「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布施累劫」,這麼大功德,因為他把《無量壽經》問出來了。那人家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那就是你時時不忘這一句教誨、這一個處事的態度。孔子說「其恕乎」,就是這個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剛剛怎麼講到這裡來?講務本,對。最近記憶力有點衰退,所以對於《無量壽經》說,「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感悟就不一樣。看到你們年輕挺羨慕的,要加把勁,不要說我還年輕,不行。大家去翻翻,祖師,開悟都二十幾歲就開悟了。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包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都是很早就開悟了,所以要勇猛精進,很重要。
剛剛講到要「務本」這個態度,所以我們一字一句都是祖先留下來的智慧。你看成語裡面說,不要「捨本逐末」,不要「本末倒置」。這成語有沒有智慧?有啊。人生為什麼有一些閱歷之後,你反而會更珍惜自己的文化,覺得不容易?因為成德曾經在印尼跟華人分享傳統文化,可是他們已經聽不懂華文了,得要有翻譯的,結果我剛好跟他講到一個成語,叫做負荊請罪。一句話大家聽懂了沒有?負荊請罪,馬上那個影像,廉頗背著那個荊棘,去跟藺相如請罪,你就浮起來了。
結果我一句成語講完,這個翻譯的人翻了老半天還沒翻完,因為他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戰國的時代,趙國有個廉頗、有個藺相如,藺相如完璧歸趙,所以你看我們祖先他們留下來,他們表演出來的那些聖賢風範都變成成語,都在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都是用心良苦,所以我們的祖先是最慈悲的,最念念想著後代子孫,所以他才能創出漢字跟文言文,才留下了《四庫全書》這樣的經典,全世界也除此一家而已。是不是偶然的?不是。所以知道祖先用心了,我們跟祖先這個時空就打破了。所以風簷展書讀,古道就照顏色了。
剛剛不是講到楊氏的後代,你看「楊時立雪」,這是不是成語?那就讓我們可以提醒到,修學最重要的心態是什麼?恭敬。所以師長老人家在「傳統文化如何學習」當中提到修學的態度,提了十二個字,這個我們也要好好的來感悟,「老實、聽話、真幹、真誠、恭敬、清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而且楊時他已經考上進士了,可是他不去就任,他要繼續深入學問,這個是不被名聞利養染著,這個是恭敬心當中,事實上也有對百姓的慈愍心在裡面,因為他有真實的學問,他才能造福於人民。「青年十二守則」裡面就提到「學問為濟世之本」,你要有真學問才能濟世,但是真學問那是解行相應的學問。
所以徐醒民老師強調的是,是用我們的明德去親民。那等於是用我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功夫去供養給大眾,所以是自度了,然後把這個心得怎麼樣?去供養給有緣的人,去利益人民。所以大家看師長老人家講經有沒有娓娓道來,都是他修學的心得,都是他自己真正做出來的這些成果供養給大家。所以我們遇到師長老人家也是很幸運,很幸運!因為我們跟老人家處於同一個時代,面對同樣的人事物,他老人家是怎麼把經典給表演出來的。有時候我們看《大學》、《中庸》會覺得比較深,可是你把這些經句跟師長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聯想,要體會這些句子就不是那麼難,是吧?這個理一跟事結合起來體會就快。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體悟?你比方說《中庸》講的,「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你一想老人家,那不是很清楚了嗎?所以改造命運,現在最好的榜樣就是我們自己的善知識,就是我們的師父上人,是吧?延壽多久了?已經翻倍了,而且是什麼?現世報。
我們剛剛學的有現世報,有現報、有生報、有後報,還有個不定報。老人家表演的是現世就呈現出來,本來是短命又沒有福報。現在三種布施修得好,財布施,所以他財富自在,需要多少錢,起個念頭就來了。大家聽到這裡,心裡不能說那是老法師,起這個念頭那麻煩了。大家要知道,真理可以在每個人身上證明才叫真理,而且佛菩薩示現,他不會跟你講了一段道理,講完之後說,「嘿嘿,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這個不是我編的,這個是成德當初剛學佛的時候就聽到這一段,不過「嘿嘿」是我加的。這個要釐清一下,是為了增加一點戲劇張力,不過這個道理沒有亂改。這個就給我們一個很深的印象,原來佛菩薩表演,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他哪有一個念頭說我來想想怎麼表演,那他已經起心動念,他是凡夫了。他所呈現的一定是跟這個時代應機的。他怎麼去表演一個現代人都做不到的,不可能。
所以我們要有這個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誰真幹,誰就可以印證這些殊勝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師長老人家一生說法,辯才無礙、隨問隨答;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那你看俞淨意公也是非常好的榜樣,他的感應比了凡先生還殊勝、還要快,是吧?他三年以後整個命運就開始轉變了。而《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就是夏蓮老這一段話最好的註解。夏老哪一句話呢?夏老說到:「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商量處就是才能談得上修行。所以自欺一關不破,那代表還沒有入修行的門。
雖然俞淨意公他已經讀聖賢書一輩子,活到四十七歲了,門入了沒有?還沒入啊。所以子路他是登堂了,那子路他的人格特質有一點很可愛,他聞過怎麼樣?聞過喜啊。他高興別人提出他的問題,所以他能成賢。所以能成聖賢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他的一些求學的態度非常可貴,他才能成。就像剛剛講到的楊時先生,他不去當官,他覺得我要先把學問成就起來。「學問為濟世之本」,你沒有真實學問,那變成把老百姓當實驗品了。
《論語》裡面也有講到,子路推薦他的同學子羔要去當官,孔子罵他,你要害人家的孩子。那子路就是說邊做邊學就好了,「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就講了這一段話。孔子說,就最討厭這個口才這麼會辯的人。所以我們聽經聽了幾年了,口才好不好?很好。所以假如沒有把自欺一關打破,那我們也很容易騙自己。所以修學路上有一個坎很厲害的,就是被自己給賣了,這個就是自欺,就是自己把自己給賣掉了,把自己的法身慧命給毀掉了。
比方說我們在境界當中,覺得有點幹得很煩,幹不下去了,然後就講了一句話:「哎呀,隨緣隨緣。」隨緣對不對?我們現在要找藉口,全部都是「《華嚴經》上有說,《無量壽經》上有說」,那就變成合法去掩蓋非法,就麻煩了。那我們只要一引經據典,甚至於還說「師父上人說」,人家對方就「嗯,好好」,人家就不講了。所以要打破自欺,這是修學第一個重要的關卡。
所以這一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們念著念著入進去了,那整個經文就是護念我們怎麼打破自欺一關的方法。你看灶神點出他的問題,「意惡太重」,所以得從念頭對治起了;「專務虛名」,所以你看名聞利養不容易,這名聞利養也是無始劫的習氣了。
我們剛剛舉的楊時的例子。佛門蓮池大師,當時候一群出家人,去參善知識遍融禪師,也是爬很高的山上去尋訪,去請教遍融禪師。走了那麼遠的路,不知道走了多少天。結果遍融禪師出來接待他們,強調了一個重點:名聞利養沾都不能沾。這一段大家聽老法師講經有聽過吧?應該有一些人有印象。結果所有的人聽完,遍融禪師一離開,所有的人都說,「哎呀,老生常談」,就覺得沒什麼。只有蓮池大師特別震動,但他沒有說出來,只有他一個人受益了。後來他老人家有成就了,他說,我能有這樣的成就,是得力於幾十年前遍融禪師這一句提醒。所以祖師就給我們很好的證明,就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哪怕是一句話,他可能都終身就受用了。
那像楊時,名聞利養他放下,然後去跟程顥學習。結果有一次程顥送楊時的時候還講了一句話,說「吾道南矣」,就是我的道已經往南方傳了。那代表楊時那時候的學問好不好?已經很好了,已經算是被認證的人了,你看他還非常謙卑。程顥去世之後,他又跟程頤學習。所以「楊時立雪」是跟程頤的時候發生的,剛好程頤就是閉起眼睛休息,可能睡著了,然後楊時跟游酢兩個人就立在旁邊,等了很久,不敢打擾老師。最後雪都積了一尺了,然後老師醒過來,窗外雪已經那麼高,代表他對老師非常恭敬。所以你看儒家有成就、佛家有成就的,都是恭敬。
那師長老人家也給我們表演,他對三個老師,他也是老實、聽話、真幹。而這個老實、聽話、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在後面,他的心得裡面有很多都是註解「老實、聽話、真幹」。所以確實是佛佛道同,英雄所見略同。我們往往藉由這些祖師大德的心得,我們體會得會更全面、更深刻。所以這一兩節課,可能會引夏老一些話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剛剛講到俞公「專務虛名」,王陽明先生有講到這個名聞利養註解到:他說人家稱讚你,心裡就挺高興的;人家批評,心裡就悶悶的,這個就是名利心。就是他分析得很細,其實他這個分析就註解了《了凡四訓》裡面講的,「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這個是夏老講到的,「學者須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
那俞公他要打破自欺也是不容易。你看我們讀到他的這個經文裡面,他也是說到,他「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就透過這個別號來提醒自己,要從意惡來對治,「誌誓除諸妄也」。你看「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所以也不是說馬上就整個轉過來。接著他說:「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所以他「有絲毫自寬」這個話,就是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自寬、自恕、自欺在裡面,要真幹。
請問大家,我們每一個人要不要發這樣的誓願?要不要下這樣的決心?假如沒有下這樣的決心,自欺這關過不過得去?不見得能過得去。所以我們看電影、我們讀經,尤其這個故事的話,那我們就是當機者,我們就是那個主角,就是那個主人翁,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讀去體會。真的沒有下這樣的決心,要調伏我們無始劫的習氣確實是不容易。
當然大家不一定要磕頭磕到流血,那個精神就是要下到那個決心。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也是講:「學道須具大勇猛心,立決定志。」就是我這一生一定要成就,我不要再輪迴了。接著他講「不顧生死」,就是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不計成敗」,就是今天我們這個念頭不對了,沒關係,趕快把正念提起來就好了,不要在那裡想,哎呀,我又錯了,我怎麼又這樣了,你這個念頭又會相續很多的妄念。反正錯了就錯了,趕緊「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不然我們念頭錯了,又會把一個很嚴重的習氣拉出來,就是消極、沮喪、沒信心,就一下又掉下去了。所以您看夏老這一句註解又提醒我們,不要再去想,怎麼又這樣了,怎麼又失敗了。不計成敗,不顧生死,去下功夫。
接著說:「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灼然」,其實意思就是看得很清楚,能見得自己滿身的過失,功夫始有著手的地方。老人家有一句法語說到,「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所以看到自己問題,很可貴的。不然沒有看到,我們這一天可能又空過了,就變因循了,沒有發現。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過失叫真修行。所以我們看自己問題要看得很清楚。
孔子說要看到自己問題並不容易,事實上我們最嚴重的習氣並不難發現,可是為什麼孔子又說不容易看到?其實最嚴重的習氣應該最常出現,是吧?強者先牽,強者那一定是最常出現的,它力量強。所以要發現並不難,難在我們一個學習的態度沒有建立起來。所以這個學習觀念、心態很重要,也是師長老人家提醒我們的,佛法叫內學。為什麼其他的我們稱外道?不是貶低的意思。內學它就是隨時怎麼樣?向內,向內他就會受益。向外就著相了,向外就見人家過了。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所以一看到善,回到自己身上,我要效法;看到不善,回到自己身上,我要改正。他馬上就觀照自己,就見過,所以善惡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那他有這個觀念態度了,他就會往內。我們不往內,要察自己的過就不容易。
比方說「達摩祖師傳」,我不知道大家印象最深的有哪些鏡頭,比方說成德印象很深的其中有一個鏡頭,因為也是自己常犯的。他們四個人進去坐禪,然後其中有一個人,他打瞌睡醒過來了,有沒有?然後他接著怎麼樣?他接著看到別人打瞌睡,他在那裡「你看他們打瞌睡」,其實他自己怎麼醒過來的?你看他,他第一個,打瞌睡,他假如馬上反省:「我怎麼打瞌睡了?」他痛定思痛,他可能最後就先修成阿那律了,是吧?修成宰我了。但是他沒有,他一醒過來馬上看別人。然後你看他第一個,「油燈滅了」。第二個人:「你為什麼說話?」那不也是看別人嗎?第三個人說:「我們不能說話。」第四個:「嘿嘿,只有我沒說話。」所以我們再回想起來你看這一段話,夏蓮老接著下了一個註解,說「此二關不破」,第一關是自欺,第二關是不能見自己過。「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就是《華嚴經》什麼「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你都可以講得很圓融,「終是門外打之繞」,就是連門都沒進來。所以為什麼說善知識重要,因為修學過程的境界太多了,沒有善知識、過來人指導,我們有時候陷到一個陷阱裡面去,自己不清楚,觀照不到。
那我們又講到剛剛講的,那要察過,應該嚴重的過失最常出現,這個才邏輯上講得通。《中庸》裡面說:「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所以說「道不遠人」,對呀,道在哪?道就在我們眼前這一念,一念正,就在道中;一念邪、一念妄,就不在道中。所以為什麼蕅益大師說善觀己心,就是這個念頭。
像「達摩祖師」裡面有很多這些鏡頭,比方說我們一開始看到的,達摩祖師遇到有一個人在那坐禪,然後他對著那個坐禪的人說:「這裡是哪裡?」然後這個人回答說:「跟你講你也等於不知道。」你看,三王子回什麼?「你才不知道呢,這是我的國土。」然後說:「你不認識我,我認識你。」「誰不認識我,我是三王子。」你看這些念頭有沒有突顯出來了,他最嚴重的習氣在哪?傲慢。他為什麼會傲慢?你看他這一生的位置。那我們這一生沒有當王子,可是問題是我們這一生會不會當官、會不會有權?會哦。那會不會隨著這個位置會增長這些習氣?你看這樣一回回來,我們就受益了。你看他嚴重的習氣有沒有在作用?它隨時在作用,只是我們沒有反觀而已。就像剛剛那個打瞌睡的,他那個看別人的也是常常在現,只是他自己沒有回過來反思。
包含梁武帝遇到達摩祖師,這個緣容不容易?多難!遇到開悟的人,這多大福報。他有沒有受益?沒有,因為他沒有反觀。達摩祖師也點他了「並無功德」,就點他,他的心偏掉了。假如這麼一點,他馬上反觀,那他就受益了。你比方說,他說:「我在這裡跟祖師神交,不是一樣的嗎?」你看講起來很灑脫。那旁邊那個寶誌公也只能「嗯」,是吧?其實他跟達摩祖師有沒有緣?有啊。那一席話再好好去反思,他可能就悟了。為什麼?點出他最嚴重的了。可是他還是「那我這樣不就是一樣的嗎?」你看道理也講得很漂亮。所以那個緣是,他珍惜,他才是有緣;他不珍惜,縱使那麼近,那還是沒有緣。
那師長老人家也強調我們要看得懂善知識,除了師長老人家、這些祖師大德是我們的善知識,其實我們最討厭的那個人,我們見到他情緒就會起伏的人,那個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就是你覺得,唉,真是冤家路窄,那個人就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有沒有道理?所以我們不知好歹啊,為什麼?他提醒我們最嚴重、最放不下的。我們現在身體還很好,他出現,我們念頭都轉不過來。那現在身體這麼好都轉不過來,臨終能轉嗎?所以今天回去,要把你看到之後最不舒服那個人的大名寫好,供在你的書桌前。每天給他迴向,感謝他提醒我們最嚴重的習氣,那我們這一天就不空過了,就可以在這個最嚴重的當中去對治。
其實我們對最嚴重的習氣假如不對治的話,我們其實對無常也不是很有警覺性。我慢慢來,慢慢再調伏吧。怎麼知道我們明天還在?所以印光祖師在對治習氣當中有一個法,他說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念頭控制不住了,想到這個「死」字,我下一秒我假如死了,我還計較這個幹什麼?這個念頭不放下,這個念頭又要帶我去輪迴了。他隨時想無常,隨時想很可能下一秒就死了,這個習氣就比較容易放得下。好,這個是夏老這一段話跟大家做一個交流。
那還有就是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都有佛菩薩加持,祖宗在安排。因為剛剛念了《百家姓》十二個姓,可能有人說那怎麼沒有我?心裡挺難受的,不會吧?難受也是煩惱,要觀照到。大家放心,我去調查過了,現在分兩大軍團,一個叫漢家軍,一個叫唐家軍。因為要重回漢唐,所以漢朝、唐朝、宋朝很多開國的這些元勛,你們去查一查,應該都是你們的祖上。所以他們現在調兵遣將,都派大家來共襄盛舉。
好,那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