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主講  (第三集)  2005/2/16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003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們昨天提到,事實上,世界、社會、家庭的安定並不是沒有辦法達成,關鍵就在每個人的那一念心念。假如自私,就會發生衝突;假如時時可以為人著想,家庭、社會就會圓滿安康。昨天也提到,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就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那他從小他的起心動念就開始培植自己的福分,所以從小就知道培福、積福。因為有這分存心,他知道讀書志在聖賢,要把學的道德學問好好的去奉獻這個社會。所以,他一入社會就知道替社會造福,他的福分就愈來愈大,到了老年福報現前,就可以安享晚年。

  我們中國人講五福,其中有一福叫「善終」,再白話一點,就是很好死,不會死得很痛苦,俗話講不會不得好死。這句話好像是罵人的話,不過諸位朋友,現在這句話不算罵人。算什麼?算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記得小時候,還常常聽到某位長者昨天睡覺很安祥的就去了。現在這樣的情況多不多?不多了。為什麼以前的人他可以很安祥的離開這個世間,而現在的人死的時候可能都要急救,死的時候都可能不省人事?那都是因為他不懂得照顧身體,他不懂得培植自己的福分,福太薄了,就沒有辦法善終。所以人要有福分,根源還在一念善心。以前的人存心比較良善,處處為人著想,所以死得很輕鬆;現在的人比較自私,臨終前還患得患失,很多事情還很執著,都放不下。我們要晚年享福,要懂得心存善念,要懂得時時能夠放得下來,不要執著。

  很多人都覺得,人的一生好像是要開始工作才會對社會有幫助,然後人老了以後,就比較沒有辦法盡自己的心力。所以一般都覺得,好像二十歲到六十歲這一段,才是造福社會的黃金時段,很多生涯規劃都是這麼談。其實,當一個孩子從小就是接受聖賢教誨,他的人生絕對不是只有四十年的光景。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孩子從小以仁愛存心,以道德存心。我們曾經在課堂當中,有個孩子他才兩歲多,第一天去上課,上完回來,他的父母問他:你今天學到什麼?這個孩子馬上精神抖擻說了四個字:孝順父母。他的父母也很震驚,兩歲多的孩子學得非常篤實,非常紮實。

  第二次去上課的時候,剛好老師請很多的同學上來分享,這個禮拜做了哪些孝順父母的事情。因為學問貴在力行,學了以後,回到家裡要好好落實。所以很多的同學都上來講,他幫父母端洗腳水、他削水果給父母吃。這位兩歲多的小朋友,看到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做到這些孝行,讓他生起效法之心。所以諸位朋友,大人教小孩是一個方法,小孩教小孩又是另一個好方法,所謂「相觀而善」,他會互相觀摩。這個孩子第二節課回去,馬上就拿著茶杯去端開水給他的父母喝。

  諸位朋友,他兩歲多就時時有這樣的存心,所謂「福田心耕」,他已經在培植自己的福分。相同的,他這樣的行為是修身,他也會感動他的父母。連兩歲多的孩子都知道端茶給父母喝,都知道處處為父母設想,相信他的父母自己也會感覺,連孩子都這樣,我自己要更積極力行孝道。所以這個孩子已經開始在齊家。這個孩子的事例,我在中國大陸已經講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於還揚名海外,把他這個故事講到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因為有這個孩子真實的修身功夫,我們才能夠把這些事例進而去推廣,讓更多的人、讓天下的人都能夠引以為效法。

  所以,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受聖賢教育,他的生命絕對不是從二十歲才開始發光。從幾歲?假如剛好這個媽媽懷孕的時候就知道給他放《弟子規》,給他聽這些聖賢經典,可能這個孩子一生出來第一句話說什麼?可能說「弟子規,聖人訓」,那這個孩子從出生就可以弘揚聖教,他的生命可以從小就有價值。再來,從小讀聖賢書的孩子,他長大造福社會,他的智慧會與日俱增,他會愈老愈值錢。走到哪裡,很多的後生晚輩都要親近他,因為只要親近他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啟示,減少很多無謂的摸索。所以接受聖賢教誨的人,他的生命不是六十歲結束,而是會到他老都會很有價值。

  我的老師釋淨空教授,今年已經七十九歲了,走到世界各地都有一大堆的學生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誨;不止是我們中國人希望得到他的教誨,現在世界上各個宗教、種族都非常希望能親近這位長者,這位老師。所以他的生命絕對不是六十歲結束,他的生命什麼時候結束?不會結束;因為他的教誨是從真誠心中發出來,真誠心可以超越時空。《中庸》裡面講,「誠者,物之終始」,真誠一定可以成就事情,而且至誠如神,至誠可以感通。用真誠心做出來的言語、行為,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他的影響力。所以諸位朋友,孔老夫子死了嗎?他的精神長存,垂範後代。

  范仲淹死了嗎?在二00二年,大陸舉辦了一場全球華人讀經的活動,來自馬來西亞,來自新加坡、香港、印尼,很多地方的華人都到了山東曲阜。其中邀請了一個特別來賓,就是范仲淹的嫡傳後代,已經八百多年,他的後代都很有成就。我在演講當中結識了兩位,其中有一位我看他臉大大的,耳朵耳垂很大,我們中國人說的,一看就是富貴相。所以他的教誨,八百多年來還影響著他的後代子孫。他的這位子孫在山東曲阜的活動當中,上台唱了一首歌,他們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譜成一首曲。當他唱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信范仲淹在天之靈,他也會覺得他這一生真有價值,這一生沒有白來一遭。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從小接受聖賢教誨,就知道用真誠、用愛心去經營他的人生,相信他這一生的價值會永垂不朽。

  諸位朋友,當你為人父母,為人長輩,你到底要讓你的孩子經營出什麼樣的人生格局,這個很重要!你是希望他能垂範後世?還是希望他不要餓死就好了?我們的思想觀念會直接影響後代子孫。諸位朋友,做人要有志氣,當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可以解決這個社會跟世界的問題,我們應該責無旁貸,要勇敢走出來。諸位朋友,勇敢走出來也不用拋頭顱,也不用灑熱血,只要從哪裡開始?從自己的修身開始做起,很多的大事業都是從小地方一步一步做出來的。《大學》裡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誨,「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就是說,不管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販夫走卒,他要把國治好,要把家治好,下手處在哪?修養自己的道德、學問。當你有道德、學問,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很複雜的事,你把它抽絲剝繭,其實很簡單。

  我們已經了解到,有仁慈之心,念念有仁慈,人人都有仁慈,社會就能夠往大同世界發展。我們進一步要再思考,一個人的仁慈之心從哪裡開始培養?從哪裡下手才能夠長養他的仁慈之心?我們總要把第一步找出來,這第一步在哪?好,我們常常把思考一直往根本去思惟的時候,真理就出現了。一個人對父母都不孝敬,他會去對其他的人孝敬,你相信嗎?所以,《孝經》裡面有一句話說到,「不愛其親」,不愛他的父母,「而愛他人者」,而去愛護他人,這個叫「悖德」,這是違背一個人的德行,這是不可能出現的。

  我在課程當中,也曾經請教過一些還沒有結婚的女性,我就問她們,我說:有一個男士他很積極追求你,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現在還有沒有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愛情長跑?現在比較沒有。他追求你三年,三年如一日,你有任何的要求,他一定盡心盡力幫你辦好,而且只要有空都陪你喝咖啡,都陪你爬山、郊遊。但是他從來沒有跟他父母喝過咖啡,也沒有去爬過山。這三年,你也覺得他對你很好,他跟你求婚。突然有一位長輩,剛好是他的鄰居,他告訴你,這位男士對他的父母不孝敬。我就請問她,請問要不要嫁給他?要不要?不要!有些女士還會遲疑一下。當局者迷,假如現在還會遲疑,真正遇到的時候一定陷進去。怎麼你們這麼有經驗?

  所以我們要理解到,孝對一個人很重要,當一個人沒有學到孝道,他有一個態度不能形成,他恩義、道義的人生態度沒有辦法形成。因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莫過於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養育、教育的付出。他沒有長恩義,沒有長道義,會長什麼?很多的父母說,「我的孩子沒學好,也沒學壞」,有沒有這檔子事?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什麼是逆水?現在的社會是個大染缸,你不趕快教他好的,他一定學壞的。我曾經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教書,一般人會認為,在偏遠地方污染比較少,所以孩子比較單純。其實不然,因為現在有一個大魔王,無遠弗屆,不管你住在山上,他都會跑到那裡,把不正確的觀念告訴你。

  問:這個大魔王是誰?

  答:電視!

  你們怎麼都認識他?對!所以我們要警覺到,你不趕快把正確的態度、觀念教給孩子,他一天一點一滴都在學不對的。所以讓孩子看電視,一定要選擇沒有污染的,要選擇好的節目。

  當孩子恩義、情義沒有長,會長什麼?會長利害。他喜歡的,他就會盡力去追求;他不喜歡的,他可能就翻臉不認人。當孩子對人的態度都是利害,那利害靠不靠得住?利害是瞬息萬變,今天沒有什麼利害,兄弟還相處得很融洽,明天假如因為父母的財產,可能明天就會翻臉。這個男士為什麼在這三年來可以這麼樣盡心盡力為這個女士去付出?原因在哪裡?有利可圖!你看現在的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生,都會無怨無悔替她付出,有沒有?半夜這個女孩子肚子餓了,打通電話給他,他馬上就跑出去幫她買些熱的芝麻糊,還是熱的杏仁糊給她吃,這背後的動力是利。

  當你嫁給他了,三年之後也幫他生了個白白胖胖的兒子,但是生孩子很辛勞,所以臉上長了幾條皺紋,沒有像以前這樣年輕貌美。結果這位男士他出去工作,看到一個更年輕貌美的,那你從利變什麼?變害,因為他又想要追求那個女孩子,我們就從利變害。害要怎麼樣?對,因為他只有利害、只有好惡,所以從利變害,從好就變惡。這個動作一做下去,影響家庭、影響社會,離婚率就攀升了。離婚率一攀升,直接影響的就是下一代的教育。不只是你離婚以後影響這個孩子,在相處過程當中,夫妻的衝突,這種不好的氣氛都深深的烙印在誰的心裡?小孩的心裡。所以夫妻不和、夫妻離婚,對孩子是一輩子的傷害。

  離婚率還會帶動另外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犯罪率。我曾經去問過一位監獄的領導人,我請教他一個問題,他也回答道,他說進監獄裡面,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是來自於不健全的家庭。因為家庭不健全,孩子從小沒有好的家庭教育,所以他人生的根基就不紮實。然後到學校、到社會遇到不好的緣分,馬上連根拔起,很容易就被不好的朋友給帶壞了。當社會的犯罪率愈來愈高的時候,諸位朋友,你再有錢、再有社會地位,你有沒有安全感?有沒有?沒有。現在整個世界確確實實很少人有安全感。現在我們走在街上逛街,像我到海口去,我背我的背包都怎麼背?一定要背在前面,而且要放在肚子前面,要這樣子慢慢走,不然很害怕後面會怎麼樣?假如有人要搶你的皮包你就危險。

  現在呈現社會治安的不好是個結果,諸位朋友,原因在哪?家庭沒有穩定。再來,人從小沒有學孝道,沒有學聖賢教誨。今天婚姻不好,根源在哪?根源在從小沒學孝道。我們了解到這點,就要更重視孝道的教誨跟聖賢的教誨。與其我們常常在那裡抱怨社會治安不好,不如現在從自己做起,教孝。再來,看到別人的孩子也要同時教育他孝順父母,我們要盡心盡力去推廣這個重要正確的觀念。孔老夫子在《孝經》有一段非常要重要的開示,叫「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從這裡開始。沒有從孝道入手,一個人的德行是長養不起來的,所以教育首重孝道。諸位朋友,我們把這句話念一遍,您念一遍一定跟以前念這一句感覺不一樣。好,來,我們念一下,預備起,「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好,根本找到了,路就不遠了,所謂君子務本,本立仁道就生了。老夫子在《論語》裡面就有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孝」開始教起。

  我們這一次的主題是「細講《弟子規》」,而《弟子規》就是從「孝悌」扎根,所以「入則孝,出則弟」。在我們開始講《弟子規》之前,我們要先確立一些正確的學習態度。當我們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你的學習效果就會很好,俗語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習首重立志,所謂「學貴立志」。我們在海口辦教師課程,第一節課我們跟所有的老師共同立了一個志向,叫「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常常在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個結果,要先種什麼因?要先種每個人有仁愛的思想、觀念的因,而仁愛的思想、觀念要透過學習、透過教育,也就是要教導聖賢的智慧。所以「開太平」是結果,「繼絕學」是種因;「為往聖繼絕學」才能承先啟後,要承先就要先自己學好。

  我們有一位老師,他教的是五年級,他有這樣的使命,所以一天除了教書以外,還安排三個小時深入聖賢經典。而且每天早上他是很早就到學校去,然後自己打開《弟子規》、打開《孝經》來讀誦。他的學生一進門,本來還拎著早餐準備怎麼樣?準備在那裡慢慢的吃。看到老師已經正襟危坐在讀經,小孩馬上走到自己的坐位,坐下來把經書拿起來跟著念。所以諸位朋友,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以身作則。由於他的用心,所以他們班成績還有禮貌都有很大的成長。他的校長看了以後,就問他,他說「你們班是怎麼教的,怎麼會教得這麼好」?這位老師跟校長說,因為我請了數百個古聖先賢來教我的孩子。

  我們中國有一套書叫《德育故事》,裡面有七百多個聖哲人的故事,它分成八個單元來編排,這八個單元就是「八德」,依據「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編出來。他每天跟學生講兩三個德育故事,這些孩子看了以後懂得見賢思齊。然後又以《弟子規》為他們班的班規,學生犯錯不等老師講,自己就會知道錯在哪一句。比方說在教室裡面跑,結果去撞到椅子,學生會說什麼?「寬轉彎,勿觸稜」、「事勿忙,忙多錯」。當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出現,孩子會想到「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所以孩子懂得勇於認錯,勇於改過,不會推諉,不會掩飾,也會想到「德有傷,貽親羞」。

  諸位朋友,當我們的下一代遇到事情都能提起《弟子規》的教誨,他這一生一定會過得很充實、很踏實,也會很有影響力。所以他們除了班上表現好,他的校長重視了以後,就邀請我們中心的老師去跟他全校的老師做兩次演講,然後我們又把《弟子規》都發送到他們學校去。所以一個人有立定志向要「為往聖繼絕學」,他的影響力就會不斷擴展,他自我的要求就會非常的深,他就能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位老師跟我們接觸了半年時間,他就開始跟著我到中國大陸去演講,把他的經驗不只在學校推展開來,還把他的經驗貢獻給其他地區的老師跟家長。

  所以諸位朋友,「為往聖繼絕學」絕對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一念心是不是真正有發出來!我們要立志「繼絕學」,當然要從自己身旁最親的人開始,我們去做他的榜樣,所以我們的立志可以先立志當孩子的好榜樣。諸位朋友,你這個志真的立下去,保證你下一刻就變一個人,因為你開始講話會很小心,「奸巧語,穢污詞」講出去了,就不是孩子的好榜樣。在家庭立志當好父母,在公司立志當好的長官、好的同事,在社會當中立志當好公民。我們有個老師坐公車,剛好看到一位長者上來,他馬上站起來,請這個長者坐。結果他這個動作一做完,接連有四個人讓座,他看了很感動,眼淚差點就掉下來,他也印證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所以,當我們有這分志向要去改善社會風氣,相信你的一言一行都會謹慎,都會克制自己,我們的道德、學問也因為立志而不斷的提升。好,這是立志。

  我們在深圳面對的都是五、六歲的孩子,我們問他說,讀書要做什麼?你們知道他的答案是什麼?他們的答案會很標準,要做聖人;他說不做聖人,讀書幹什麼!他們六、七個同學要從外面回到他們的幼兒園去,就一路上孩子爭先恐後,幹什麼?撿垃圾。他們一看到垃圾好像看到寶一樣,覺得我可以為社會付出,大家在那裡搶著撿垃圾。結果剛好路上遇到了一些下課的初中生,這個初中生手上拿著雪糕,拿著吃的東西,邊吃邊丟。突然看到一群小孩在撿垃圾,本來要丟的垃圾,突然在半空中停住了,沒有丟下去。然後有一位初中生就對著其他的同學說:我們別丟了,這麼小的孩子都在撿。他是用廣東話說的,結果這六、七個孩子只有一個是廣東人。回到他們的幼兒園,這位同學雄糾糾氣昂昂翻譯了這個大哥哥的話給其他的同學聽,他說這些大哥哥因為看到我們撿垃圾,所以他們就不丟了。這位小朋友內心的感受,他會覺得原來我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影響這個社會,所以孩子的定位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志向就好像一個人人生的一個目標,一個終點,我們志立對了,這一生才不會白來一遭。

  好,學習除了立志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叫「學貴力行」。我們學習一句經教,一定要做一句,所謂解行相應,我們的道德、學問才能夠提升起來。在唐朝時候,有位高僧叫鳥窠禪師,唐朝的詩人白居易,晚年好佛學,他希望能夠去親近這樣的大德,能夠提升自己的學問。當他遇到鳥窠禪師,他就開始請教他,他說怎麼學佛?「佛」是印度話,它本來的意思,本來的話叫「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它直接翻成一個「佛」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這個在中國造字叫形聲字,形是人,聲是這個弗。「佛」這個字以中國的話來解釋,就是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再講白一點,叫明白的人,明白道理的人。所以,學佛就是要去學當一個明白人。

  鳥窠禪師就對白居易說,學佛就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白居易聽完之後哈哈大笑,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諸位朋友,你三歲的時候知不知道?以前教導善惡、教導做人,在哪裡教?不是到學校,在家裡,家教就教了。所以確實白居易說的沒錯,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禪師回答他,八十老翁都做不得,都沒做到。所以道德學問的樞紐、關鍵,不在你念了多少,而在你做到多少。這個態度,我們自己學跟引導孩子學聖學賢,一定要確立這個正確的態度。

  我是去年三月十五到了深圳,跟當地的老師跟家長上了一堂課。隔天,當地的老師請我去跟他們幼兒園的孩子上一堂課,我就跟他們上《弟子規》。結果我一進去,我說諸位同學,我們今天來上《弟子規》。這些孩子異口同聲說:老師,我們都學過了,我們都會背了。諸位朋友,學《弟子規》給了這些孩子什麼?給了這些孩子覺得「那個我早就會背了,我都學會了」,給了他傲慢,而不是謙卑。所以老師一開始的引導,對孩子很重要。

  我就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字,道德的「道」,我也沒有直接去跟他們反駁,我就先寫一個「道」字。我說諸位小朋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在文字當中,把人生哲學、人生智慧流露出來的文字,只有中國字。接著我就解釋,這個字叫會意字,當你看到這個字,你就能夠體會其中的道理。左邊一個「辵」部,右邊一個首先的「首」,這個字就告訴我們,真正有道德的人就是首先能夠實踐﹙這個「辵」就是實踐﹚,首先能做到、能做出來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所以我們學《弟子規》就是要做有道德的人,諸位同學,《弟子規》哪一句話你做到了?他們本來頭抬的很高,聽完之後,突然在那邊想,「父母呼,應勿緩」,昨天才跟媽媽頂嘴,所以馬上開始反省。

  我接下來就《弟子規》的經句,一句一句告訴他們如何落實在家庭生活之中。其中有一個孩子回去,當天寫日記第一句話就說,「今天蔡老師來幫我們上課,蔡老師說《弟子規》是拿來做的,而不是只有拿來背」。諸位朋友,這個孩子會寫在日記上,代表這個態度他的印象很深刻,這個印象很可能影響他一輩子。所以,教育有三字真言,要「慎於始」,當他一開始學習學問就重視力行,那他功夫的得力一定跟其他的人不一樣。另外有個孩子學完了,回去也很認真,隔天就站在他父母的門前,等著父母出來。父母一出來,他就跟父母鞠個恭說: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他爸爸、媽媽忽然覺得嚇了一跳,趕快給幼兒園打電話,他說:昨天發生什麼事了?我的孩子怎麼今天會給我們問好、問安?老師才說昨天因為上到「晨則省,昏則定」。所以其實孩子好不好教?很好教,只是我們沒教。

  在汕頭有個孩子,他才七歲,剛好汕頭也有很多的老師義務的講授《弟子規》的課。上了一兩個月,他們的老師辦了個活動,也跟這些家長做交流,他就安排每個孩子上去分享一下,他學了這一兩個月他有什麼改變。結果這個七歲的孩子上去,他第一句話就說,他說:我上了《弟子規》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諸位朋友,這句話很有味道,「原來要孝順」,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現在很多家長很生氣: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連這個都不懂!他真的連這個都不懂,因為沒教。所以我們要理解到,哪些道理一定要趕快教。

  你看這個孩子,你馬上跟他講「晨則省,昏則定」,他隔天就去做。而這位家長懂得趕快打電話去學校,這個動作代表他很關心孩子的成長,他了解到把孩子教好,很重要要親師合作,所以這個家長是有教育敏感度。假如他覺得很奇怪,然後摸摸他的女兒說:女兒,你今天是不是發燒了,怎麼這麼有禮貌?假如這樣做,可能會扼殺了孩子的孝心跟學習的心。所以,當你的孩子學了《弟子規》,回去幫你端洗腳水,你應該怎麼樣?你可不要說:不要這麼麻煩,你等一下燙到怎麼辦?你看,他要學習的機會都被你斷送掉了。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要懂得跟老師配合,要懂得成全孩子的孝心,成全孩子的德行。

  有一位母親就說了,她說我的孩子這麼小,到時候他把我打翻了怎麼辦?我跟她說,打翻了更好。她就很納悶,為什麼打翻更好?因為他打翻了,除了你已經成全他的孝心以外,你還可以當場利用這個機會跟他說:兒子,你這分心,媽媽很感動,這麼小就能盡孝,我們今天要想一下,為什麼你會把水打翻,一定是你雙手沒有拿穩,下次怎麼拿穩就不會打翻,來,我們一起把它擦乾淨。你同時教他如何拿東西,同時又教他如何收拾這個情況,把事情做收尾。所以,我們當家長的不要有太多的顧慮,也不要有太多的不捨,因為讓孩子多做,他才能多學習、多體會。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