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覺正淨能超魔境  (第二集)  2007/7/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777集)  檔名:29-088-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請看「勇猛光」,第十四勇猛光,第三首偈看起,第三首偈是講勇猛光的因。

  【勸化眾生令進策。常勤供養於三寶。法欲滅時專守護。是故得成此光明。】

  前面我們看過精進,在他修行過程當中,以及精進所得的成果。修行過程當中特別提到,恭敬三寶、供養三寶無有疲厭,果德能超出四魔,超出四魔實在就是超越六道。這個四魔是五陰、煩惱、死魔跟天魔,天魔就是外面的環境;講到五陰還不只六道,可以講到十法界。「速成無上佛菩提」,著重在一個速,快速,成就就是證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究竟的佛果。今天這首偈是講精進光的氛圍,這個氛圍是怎麼樣修成的,這首偈在今天我們所遇到的環境格外有深重的意義,我們要能夠體會。

  『勸化眾生令進策』,「進」是精進,「策」是警策,也就是必須要有高度的警覺,佛法確實難聞,遇到佛法決定不要將這一生空過。要怎麼樣做法?『常勤供養於三寶』,這個恭敬供養是教我們怎樣去修,怎樣去行,這裡面的含義非常的廣大。一切法,我們通常講世出世間法,無論是大的事業還是小的事業,乃至於個人一生的幸福美滿,都要從恭敬當中求,這是真的。如果不知道恭敬,不說大的,就說小的,真的生活裡面許多幸福美滿的緣分都會當面錯過。所以,世出世法沒有不是從恭敬當中求。你看佛門裡面的懺儀,第一句話就是「一切恭敬,一心頂禮」。世間法裡面,我們看《禮記》,這是中國的,《禮記》第一句話就是「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的意思。

  我們在世出世法看,大乘教裡面,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不就是一切恭敬嗎?諸佛的範圍就大了,把一切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他講三世佛,過去佛、現在佛,這個我們知道,未來佛,未來佛是一切眾生,所以對於一切眾生,他是未來佛。如果說是用《華嚴》教義來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但這一切有情眾生,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我們現在講的植物、礦物,在《華嚴經》上也是本來是佛;他話不是這麼說的,他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我們今天講動物,有情眾生;無情,植物跟礦物,同圓種智就是都是成佛。所以自己成佛的時候,你看到山河大地、一切眾生都成佛,這一切眾生包括山河大地,為什麼?眾生這兩個字的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凡所有相,沒有一樣不是眾緣和合生起的,所以同圓種智。

  這個話怎麼說法?先要曉得佛是什麼,佛是自性,《壇經》上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變現的萬法,自性在哪裡?萬法就是自性。所以宗門的祖師勘驗初學,這個初學是什麼?是指剛剛見性。剛剛見性,祖師考一考你,看你是真的見性還是假的見性。他要問你,性在哪裡?性是什麼?真明白的人,隨拈一物比劃比劃,一般凡夫不懂,祖師就明白了,給你印證證明你是真的,不是假的。實際上,這個道理我們明瞭,實際上就是《華嚴經》裡面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所以整個宇宙無有一法不是法性,你看到法相,法性、法相是一不是二。

  古大德給我們做比喻,好像黃金跟金器,一個金戒指、一個金手鐲、一個金項鍊,這是器,黃金在哪裡?拿金鍊子比一比,這就是,指著那個鐲子,是。金好比是法性,戒指、手鐲、項鍊是法相,法相千差萬別。我曾經看過一次金飾的展覽,他一個展覽廳,也是我們學佛的一個同修他做這些金器,他有個展覽室,有一天我們到他那裡去參觀。他做的不是真的,假的金首飾,鍍金的,每個花樣都不一樣,大概將近兩萬種,去看的時候,琳瑯滿目,非常的美觀。他銷全世界,鍍金的,所以價格很便宜。現在全世界人都喜歡,為什麼?丟了不心痛,一件很漂亮的首飾,也不過就是美金十幾塊錢,比較簡單的,幾塊錢。「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看到那個樣子,跟我一起去的同學,我就指出古大德這兩句話你們在這裡看到了。金跟金器是一不是二,金在哪裡?就在金器上;法性在哪裡?就在法相上,你就明白了。

  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就是法性。從性上講,我跟一切人相同,一個性,我跟天地萬物相同,一個性。從性上看沒有二,從相上看千差萬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從這個上面你就很容易體會。所以自己真的明白了,真的明白,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放下就明白了,不放下怎麼說你都不能明白。為什麼?給你說的時候,你去想,這一想就壞了,想是什麼?意識,意識怎麼能夠會通自性?沒有這個道理。自性是覺,意識是迷,阿賴耶、末那、第六意識都在迷位,它不是覺。

  佛給我們講得好,你放下執著,不再執著,你就得正覺,你就覺悟了;執著沒有放下,你在迷位,你不覺。我們天天聽經,天天受聖教的薰修,天天在薰,我們自己好比是,古人有這個比喻,好比一塊木頭沉在水底,沉了很久很久,濕透了。我們現在就是這種情形,就是說我們的迷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了。把水當作迷惑,這塊木頭是我們的自性,迷得太久太深,拿出來用火來燒,能不能把它點燃?不能。怎麼辦?你不要放棄,你就放在火裡面去慢慢給它薰,一天沒有點燃,二天、三天,如果十天、二十天、三十天,點燃了,這就是講長時薰修。我們今天天天在學習經教,就是在薰修,希望哪天一下點燃,點燃就開悟了。

  現在我們曉得,真正修行不是別的,是讓我們在經教裡頭體會到這些理論、這些方法、境界,我們生歡喜心。我們怎樣能證得?證得的訣竅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八萬四千法門,那是放下的方法,我們用什麼方法放下?我們用持名念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起了分別執著,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分別執著打掉。這句佛號雖然把它打掉,佛號念完它又起來,跟拉鋸戰一樣,再一句阿彌陀佛,又把它伏下,佛號完了它又起來。這是正常現象,它要不起來,你不就成阿羅漢了嗎?執著沒有就成阿羅漢,分別沒有你就成菩薩。現在成不了阿羅漢,成不了菩薩,就是你念完它又起來。可是這個念有效果,念念不住,就是念念不停,不管它起不起來,我這個佛號就是不斷的念,不斷的壓,久了自然而然就產生效果。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這個法門最方便、最簡單、最容易,這叫真念佛。他懂得他念佛的目標在什麼地方,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念掉。

  「南無阿彌陀佛」還是個妄想分別執著,不要緊,先用這個分別執著把其他的分別執著打掉,就是取而代之,這個分別執著到極樂世界再把它放下。念佛法門的殊勝之處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門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你才能成就,所以它就難了;這個我不要打掉,我只要把它控制。真的,我念佛的功夫得力,得力就是分別執著不起現行,是沒斷,它沒斷,我這個佛號能控制得住,能壓得住。給諸位說,這就叫真正的恭敬供養於三寶,這是什麼?自性三寶,自性覺,佛寶;自性正,法寶;自性清淨,僧寶,這是真正恭敬供養。修行要時時刻刻警策,時時刻刻注意,決定不要叫分別執著增長,叫它相續;要叫這句佛號念念相續,不要叫分別執著相續,分別執著是煩惱、是習氣。這個人叫會念佛,叫真念佛。所以「常勤供養於三寶」,這是對自己,這是自利。

  自利,我們要感三寶的恩德,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很幸運的遇到三寶,我們得度了。怎樣報三寶的恩?底下兩句講得好,『法欲滅時專守護』,你看我們正好碰到這個時候。前天我們有個同修從巴黎回來,教科文組織總部一個宗教代表,斯里蘭卡的法寶法師,我跟他也很熟。他讓同修帶個信告訴我,提醒我,他說現在在世界上其他的宗教信徒年年有成長,這是調查統計,信徒的人數年年有增長,他說佛教徒這些年年年都減少。他說這樣下去,三十年之後恐怕世界上佛教徒就沒有了,他很擔心,把這樁事情告訴我。實際上這樁事情我講了很久,前幾年我訪問日本,我跟日本宗教界的長老們談到這個問題。我說如果我們再不能夠把佛教的教育提升,我估計日本大概在二十年之後佛教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跟天主教。他們的發展很快速,吸收的信徒的量很大,佛教真的在衰退。關鍵沒有別的,在教育。社會上年輕人為什麼去信基督教、天主教,為什麼不進佛門來?看到佛門都是為死人服務,超度亡靈,都搞這個。他們的宗教辦的這些活動很多,很能吸收年輕人,這值得我們注意的。

  在一般現代學術、知識層面來說,他們佔優勢,牧師、神父至少都是高中畢業,然後念神學院,神學院三年,相當於一般大學。而神職人員大學畢業的很多,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很多,再看看我們佛門,太少了,這都是法欲滅時的現象。佛在《四分律》裡面給我們說,有五種緣令佛法速滅,第一種,「若比丘不敬佛,故致佛法速滅」。我們看看比丘敬不敬佛?見到佛像頂禮拜三拜,不算敬佛。什麼叫敬佛?真正在看破、放下上用功夫,這叫敬佛。佛絕對不是叫我們看到他就跟他磕頭頂禮,不是這個意思,佛是希望你快快回頭,回頭是岸,回頭你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你本來是佛。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唯一的一個目的,令一切眾生回歸自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應化在世間就這麼一樁事。《法華經》上說得更好,「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大事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有沒有走覺悟這條道路?走覺悟這條道路是敬佛。

  第二句說「若比丘不敬法」。法是佛留下來的遺教,就是現在的經典。經典怎麼樣尊重?經典天天要學習,就是尊重。我們每天有沒有去讀經?每天有沒有悟處?每天有沒有做到?這個很重要。每天在學經教,學了之後做不到,不敬法,一定要落實。落實有次第、有順序,你要知道從哪裡做起;要是不知道,不知道佛也已經講得很清楚,教給你了。「淨業三福」這三條,佛說它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三世,過去佛是遵守這個方法成就的,現在佛也是,未來佛也不例外,你要想成佛,你一定要守住這個原理原則你去學習。

  從哪裡學起?從孝順父母學起,你看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三世諸佛共同走的一條路子。你要不走這個路,你去搞一條別的路,你去試試看能不能成功,不行!還是要效法古聖先賢。就中國歷史來說,我們老祖宗五千年走的這條老路,這還會有錯嗎?你要不相信,另外開闢一條道路,你試試看你能不能成就。在佛法,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無量諸佛共同走的路,都是這條路成就的。我們現在把這個路落實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下面是十善業道,這頭一句就是中國儒釋道的三個根。

  然後我們再冷靜、細心去思惟,今天佛門弟子,在家,這三條有沒有做到?如果做到了,你是真正的在家佛弟子,你有資格學佛,學佛就是求受三皈五戒,才有資格受三皈五戒,這個三條沒有沒資格。那三皈五戒是什麼?是結緣的,不是真的,給你受個三皈五戒是結緣,讓你歡喜,你做不到。就跟小朋友看到父母受三皈五戒,他也跟著受一個,法師說行,給你一個皈依證,你也就受三皈五戒了,知道你做不到,你哪裡會懂?出家人,受三皈五戒之後再受出家戒,沙彌律儀,就是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你看淨業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那是第二條。第一條的基礎是提供給第二條的,沒有第一條哪來的第二條?所以你就曉得,受持三皈、具足眾戒必須要有前面的基礎,沒有前面的基礎,那就是我們講的結緣三皈,這個不算數,跟佛結個緣。

  結緣之後,你慢慢明白了,也有認真學習,到以後自己真正能做到,那就從結緣的真正變到正信,你理論明白了。由正信然後真的能夠依教奉行,把你所理解的、所學到的都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論、行為,你真正得佛法的受用。這是不是真的佛教徒?不是。正信裡面也有三等,三輩九品,你是中上級的正信。我初學經教,道理什麼都懂了,雖然還沒有做到,對佛法不懷疑,確實有恭敬心,這是剛剛是正信,下下品的正信,不算迷信。什麼時候真信?佛經上講的,煩惱斷了,至少三界的見思煩惱,思惑沒有斷,見惑斷了,真信。見惑斷掉在《華嚴經》裡面是初信位的菩薩。《華嚴》一共菩薩位次五十一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十個,上面還有一個等覺。所以菩薩一共是五十一個位次,好像念書一樣,五十一年級。你才上了一年級,一年級是真信。他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一般講這是屬於執著裡面的一分,見思煩惱都是執著,你放下這一分了。

  放下這一分是個什麼樣子?境界是什麼樣子?《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樣子就現出來了。你看看我們現在,起心動念「我」,這個執著多強烈,這就是連小學一年級進不去,障礙住。《華嚴經》裡面小學一年級,不再執著有我,我執放下了。見思煩惱裡面講,身見放下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邊見放下了,邊見就是我們常講的對立的念頭沒有了。然後就是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就是我們講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就是自以為是。這個放下了,能隨順眾生,成見深的人他不肯聽別人的,別人聽他的,他不肯聽別人的。最後一個邪見,邪見是錯誤的看法,這個沒有了。他有智慧,他有戒定慧,這樣的人才真信,這是真信。所以,你就曉得不容易。

  我們要敬法,就是要依法修行,佛經上講「如法修行」,如是跟法講的一樣。我們學淨土,我們所遵守的最高修學指導原則,就是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我們是遵照這個原則來修行。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是儒釋道三個根。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至少沙彌律儀要遵守,菩薩戒要遵守,這些倫理道德的規範要遵守。有這個基礎之後再向上提升,這入大乘,「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學什麼?學真誠,把虛偽放下,以真誠心待人;把一切染污放下,恢復自己的清淨心;把傲慢心放下,恢復自己的平等心;把愚痴放下,恢復自己的智慧心;把自私自利放下,恢復自己的慈悲心,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發菩提心,那個東西不是念的,是要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裡學。這是真正把虛偽放下,虛偽這都是煩惱、都是習氣,就是分別執著,這是自性裡頭沒有的;染污沒有,傲慢、不平沒有,迷惑沒有,把這個東西放下,我們的性德就現前。菩提心是真心,真心才能現前。

  「深信因果」,這一句用在淨宗法門裡面,妙不可言,這個深信因果是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真的在歷代,就這一句佛號他就成佛了。我們不看遠的,遠的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的很多,我們看現在的,倓虛法師給我們講的兩個人。一個是鍋漏匠,這個故事大家很熟。不認識字,四十多歲才出家,什麼都不懂,諦老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將來準有好處。他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叫好處,反正你教我怎麼念我就老老實實念下去。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不辜負老和尚的教誨。第二個,也是諦閑老和尚讚歎的,倓虛法師給我們說的,哈爾濱極樂寺蓋成之後開戒,修無法師。這是個出家人,也是不認識字,出家之前做泥水匠的,都是以勞力,靠勞力生活,以後出家。也是什麼都不懂,在寺廟裡面做粗活,別人不願意幹的他都去做,洗廁所,做粗重的活,都是他幹。他幹任何活的時候他不埋怨,很歡喜,一天到晚就一句佛號。你看在極樂寺開戒期間,他預知時至,往生了,在戒壇裡做出這樣的表演。真的,不是假的。

  我早年剛剛出家沒多久,在佛光山教學的時候聽說的,就是附近將軍鄉一位老太太,念佛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老太婆。前年深圳的黃忠昌,這是大家親耳所聞,也親眼所見,兩年十個月,就是一句佛號,兩年十個月,預知時至走了。這是真正叫敬佛、敬法、敬僧。放下!教你這個方法,你真幹。所以說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了。他為什麼能成就?他真放得下。我們很多人道理聽得很清楚,念佛功夫也不得力,什麼原因?放不下。放不下那個害苦了,害慘了,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放不下,錯過了,再遇到這個緣分可不是那麼容易。所以,這句擺在發菩提心下面,深信因果,這個不可思議的,這種教誨。

  底下才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兩句是講弘法利生。研究經教是為教化眾生的,不是為自己,你看看這個意思在此地。為自己,到深信因果,念佛往生就行了,自己成就了,何必天天搞這些經教?這是什麼?這是為眾生。眾生根性不齊,不是一個法門能度得了的,所以佛開了八萬四千法門,開了無量法門,那是什麼?那是度眾生的,勸進行者就是度眾生的,勸勉一切眾生。但是淨宗之妙,無論給你講哪一種經論,給你講哪一種法門,到最後都把你歸到淨土。你看《華嚴經》講多少法門,《華嚴經》裡面講二千多個法門,可是最後怎麼樣?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一定要懂得,你這一生才能把握住,你這一生才能夠圓滿成就。所以什麼都放,什麼都捨,這個世間沒有一樁事情是真的,沒有一樁事情是很重要的,沒有。念佛重要,求生淨土重要,見阿彌陀佛重要,其他的一概都不重要。沒有一樣放不下,你才能成功,這叫敬法。所以前面一再跟你提的恭敬供養三寶,是這個意思。

  第三個講的「若比丘不敬僧」,這個現象今天很平常。怎麼樣敬僧?六和敬就敬僧,比丘不修六和敬,不敬僧。「若比丘不敬戒」,為什麼?大家現在不持戒,戒是無上菩提本,把戒律丟掉了。戒律,根本的戒律是五戒,五戒還不是最根本的,還有最根本的戒律,十善業。十善業末後,佛說得多好,這個十善是人天法,你將來來生得人身,或者來生生天,這是人天法的基礎,聲聞菩提的基礎、緣覺菩提的基礎,乃至無上菩提的基礎,就在十善業,所以十善業是戒律的根。今天我們十善業做不到,什麼原因?原因是我們從小沒有受到很好的教養,我們的父母不懂,《無量壽經》講的很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可不能怪他們。為什麼?我們的父母不懂,是我們的祖父母沒有教他,祖父母不懂,是我們的曾祖父母沒有教他。我們中國傳統的教育到今天至少斷了三代到四代,大概我們高祖父母,高祖父母是清朝時候人,他們懂得。

  《無量壽經》上這幾句話說得好,讓我們不要去怪父母,怪誰?怪自己的命不好。想想自己命還不錯,雖然小時候不知道,現在遇到佛法明白了,這個緣非常殊勝,這也很不容易。那知道怎麼辦?補習,惡補,小時候沒有學過,現在趕快學,行,來得及。從哪裡學起?從儒釋道三個根學起,才真正能夠持戒。所以我們從《弟子規》學起、從《感應篇》學起、從《十善業》學起,就是淨業三福頭一條就落實了。落實之後我們再做第二條,第二條是三皈五戒,在家同學;出家同學,再往上提升,沙彌律儀。這才真正叫精進,進是做到,依教奉行。

  最後一條,「若比丘不敬定」,定是什麼?心不散亂,在念佛法門裡面講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真不容易,那是念佛三昧,所以有很多人跟我講做不到。做不到的時候,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裡面不是一心不亂,是一心繫念,能不能做到?這應該可以做到。一心繫念,繫就是牽掛著,念就是心裡想著,你常常牽掛阿彌陀佛,常常想著阿彌陀佛,這比一心不亂容易太多了。鳩摩羅什大師為什麼把它翻成一心不亂?一心繫念為什麼翻成一心不亂?他有道理。因為你真正做到一心繫念的時候,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首先是用佛光照你,佛光一照,就把你那個繫念變成不亂,提升了。所以他講的不是沒有道理,你臨命終時,決定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心不顛倒是智慧,福慧大幅度的提升。跟著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有福有慧,這才能參加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的俱樂部。

  如果出家人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正法就不能久住,「故致佛法速滅」。那我們看看現在的情形,現在出家人真的是這樣的,在家人?在家人也是的。什麼原因?沒有人講經、沒有人教學了。學佛的人很多,幾個人天天讀經?就是讀經,很多讀不懂,光是念,不解其義,得不到效果。念經重要的是懂得裡面的道理,然後把這些理論、方法、境界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真有受用,你真的學到了。所以不是念經就行,但是念總比不念好,不念時你胡思亂想,念經的時候妄想少打一些,利益就在這裡,除這個之外,你就得不到其他的受用。這是佛給我們講佛法為什麼會滅。由這裡你就曉得,我們要怎樣幫助佛法、守護佛法。

  早年我在台灣的時候,香港有位法師,那時候好像我才五十多歲,香港的洗塵法師到台灣找我。他也很有心,看到佛法衰,來找我,我們要怎麼個做法?我說,那時候好像我在學《金剛經》,在台中學《金剛經》,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提到二、三次,佛法要振興起來,一定要恢復托缽制度,就是說要學釋迦牟尼佛。我就跟洗塵法師說,我說你能不能帶頭,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五比丘起家,把佛法興起來。今天我們能找五個出家人,可以把佛法復興。他聽了也很高興。我說你帶頭,你帶頭我參加,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在香港托缽沒有問題,信徒很多,大概供養都很豐富;樹下一宿,我們的身體跟從前比差太多,但是現在可以用帳篷,你看童子軍露營的帳篷,一個人一小個。我說我們一個人白天背個帳篷出去托缽,吃完之後,五個人坐在一起研究經教,晚上大樹底下小帳篷撐起來就能睡覺,我說這個方法好。他也很歡喜,回到香港就沒消息了。洗塵法師也過世多年了。

  確實章嘉大師教我的就是學釋迦牟尼佛。出家,出家幹什麼?為什麼?出家就是弘護正法,就這麼個事情,弘揚正法,護持正法。弘揚是宣說,講經教學,護持是自己做到,你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不是護持,護持是自己真正依教奉行。《四分律》裡頭也有,他說末時,末法時期,有五種法正法久住。我們今天念到這一句,「法欲滅時專守護」,我們曉得為什麼佛法會滅,為什麼還能夠挽救。

  挽救有五條,第一個是「尊重正教,不惑偏邪」。正教是經典,經典一定要依據《大藏經》,可是現代人編的藏經就有問題。我跟李老師十年,老師一再叮嚀告訴我,看藏經要看清朝《龍藏》以前的。為什麼?那時候一般人的著作想入藏不是那麼容易事情。你的著作一定經過當代高僧大德都看過,等於說大家都同意,然後送給皇帝,皇帝批准才能入藏。非常的嚴格,藏經裡是正知正見。現在人,如果說我印個藏經,我們自己好多東西都可以送到裡面去,沒人管了,沒有把關的人,這就有問題。當然現代的善知識也有很多正知正見的好東西,值得做參考的,沒有古人那麼樣精嚴。所以他告訴我,學教找古人的註解參考,一定要找《龍藏》以前的,他說這靠得住。今人的註解可以做輔助,不能做主要的參考書。譬如我們看古大德的註疏,《華嚴經》現在人也很少了,都是唐朝人的著作。遇到有困難的時候,自己不能理解,或者自己有疑惑,現代大德有關於這一句、這一段的,看看他們的講法,做為一個參考,這個可以,不可以用它為主,主一定要找古人。這個很重要,尊重正教。

  今天幾位大德,就是現代的,這是我們老師那時候教我們的,告訴我們,諦閑法師的東西沒有問題,印光大師的東西沒有問題。再其次一點的,像圓瑛法師的,給我介紹的,圓瑛法師的、倓虛法師的、興慈法師的,給我介紹了好幾位。這是李老師肯定的,這些人的東西可以看,這是近代的。居士裡面的,像梅光羲的、夏蓮居的、楊仁山的、江味農的,這都沒有問題。可以說他們確實有修有學,是不是有證,他說這個不敢講,但是真正他們的東西純正。這是在台中李老師慈悲教導,怕的是你自己智慧沒有開,看到一些人的東西會受他影響;可能他有偏見,他有邪見,知見不正,絕不可以認為他名氣很大,信徒很多。所以要留心他的東西要不偏不邪,確實是正法,這個我們要尊重、要學習,尊重正教。

  第二,「止息瞋恚,人天敬仰」,你看看這個多重要,瞋恚是發脾氣,發脾氣要不得,一定要止住。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要保持心平氣和,心平氣和就顯示出有智慧。心不平,氣不和,裡頭有怨氣,那裡頭有煩惱,智慧就沒有了。所以你細心觀察,心平氣和,他心裡是智慧;他有不平、他有怨恨,他心裡有煩惱,他沒有智慧,這個一定要知道。

  第三,「敬事上座,取法先德」,這條非常重要。上座是有修、有學,也有年歲的,這個我們要敬事,就是要學習,跟他學習,我們現在一般講老修行。我們講的德高望重,要重視他的德、重視他的學,「取法先德」,這就跟李老師講的話一樣,我們學習參考資料都要以古大德的為主。你看看近代夏蓮居真的是大德,這是再來人,絕對不是普通人。他在著作裡面他都謙虛,他說他會集《無量壽經》真正的用意在哪裡?在拋磚引玉。因為五種原譯本一般人看到繁,他把它做成一個會集本,希望大家讀他的會集本之後,再去讀五種原譯本。這個用心太善太良,沒有一絲毫的傲慢,沒有絲毫自以為是,這樣的修學態度是我們後人的好榜樣。他為什麼要做這個會集本?前面兩種會集本、一種節校本,都被後來大德批評,會集得不夠完善,他才做這個本子。梅光老居士那麼長的序文,不但是介紹,讚歎,給我們分析這個本子可信、這個本子可靠。

  梅光羲居士是李炳南的老師,民國初年在家居士,在那個時代稱為「南梅北夏」,南方梅光羲,北方夏蓮居,佛門裡頭有這個稱號,南梅北夏,大德。我們能夠取法於性德,這是道統,有依據。我們講師承,現在講師承,我們的師承找古人,不找現代人。所以我跟李老師,你看李老師到最後教我以印光大師為老師。他的老師是印祖,他自己不認為是我的老師,他說我一直看待我們是同學,都依印祖為老師。印祖不在了,但是印祖的著作在。現在《印光大師全集》,那時候他給我的只是《文鈔》,一共四冊,正續兩編,正編兩冊,續編兩冊。現在《全集》精裝七本,我們那時學的時候只有前面兩本,現在多了五本。所以,真正善知識他怎樣教你。

  第四條,「愛樂正法,勤策己躬」。愛樂是歡喜,勤是精進,策是鞭策自己要做到。所以受持正法不要多,古人說得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成功了。一定在一門裡頭,我只學一部經,在這一部經裡面得定,在這一部經裡面開悟,然後可以抽一點時間博覽群經。實際上博覽可以,不去博覽也可以,博覽群經,這是走釋迦牟尼佛的路子;不必,那就是走六祖惠能大師的路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跟博覽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自己定慧成就了。所以,自己沒有定、沒有慧不可以,為什麼?一接觸外面自己就亂了。

  所以定慧沒有成就,守一門,決定正確。守一門就是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圓滿。一次圓滿,天天圓滿,年年圓滿,到緣成熟的時候豁然大悟,那就見性了。什麼時候緣分到?給諸位說,我們學《華嚴》這個事情明白了,什麼時候你真放下,就是緣成熟了。執著放下,小果,也了不起,小果是什麼?七信位的菩薩,執著放下了;分別放下,那是十信裡面後面三個位次,八、九、十;到妄想放下,就是起心動念沒有了,你超越十法界,你真的成佛了,圓圓滿滿的入華嚴境界。

  要做到什麼?六根接觸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不二法門,整個宇宙是一不是二。宇宙是什麼一回事情?就是六祖開悟時候所說的,「本自具足」,森羅萬象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是自己,不是外面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自性在哪裡?隨拈一法,哪一法不是自性?包括空間、包括時間,都是自性變現的。所以佛家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兩句話講得好,對立沒有了,疑慮沒有了,誤會沒有了,衝突更沒有了。所以,宇宙是和諧的,萬法是和諧的。我常常提醒同學,你要是沒有辦法理解,觀你自己的身體,身體是小宇宙。我們身體外面,眼、耳、鼻、舌、身,裡面五臟六腑,你看看哪個器官跟另外一個器官發生衝突?沒有。眼睛跟耳朵不衝突,耳朵跟鼻子也不衝突,裡面五臟六腑,沒有一個是對哪個衝突的,整個身體是和諧的。大宇宙跟小宇宙一樣,和諧的,決定沒有哪個跟哪個衝突,沒有,永遠沒有衝突。衝突怎麼發生的?迷失了自性,就衝突了。人要迷失了自性,他就生病,生病就是衝突,五臟六腑衝突了,就這麼個道理。

  和諧就不會衝突,怕的是什麼?怕的是瞋恚心,瞋恚心是最容易產生衝突,所謂是「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第一個,人多病,多病、多煩惱的人脾氣一定不好,性情煩躁,一個人心平氣和他不會生病。所以無論什麼事情看開一點,不要生氣,生氣對自己損失太大了。我常常勸同學們,你要為別人生氣,別人受到的傷害頂多三分,自己受了七分,你想想不合算。生氣對自己的傷害七分,對別人頂多三分不得了,那三分是什麼?他要受,他要肯受就受三分;他要不受,他不受根本他就無所謂,你傷害不了他;但是傷害自己那是一定的,決定傷害自己。

  所以要歡喜正法,這也是很多同學問,怎麼樣對佛法能夠生起歡喜心,愛樂正法?那怎樣?你要嘗到法味你就會愛樂了,你沒有嘗到這個味道,你不會接近。就是你學經懂了,你聽經聽明白了,聽了歡喜,這就有法味。所以古大德常講,「世味」,就是世間種種這些娛樂、歡樂,「哪有法味濃」,真正能夠品嘗法味,世間這一切快樂是低級的,不要講世間,連天上都是低級的。法味之高,真的讓你清心寡欲,而且又不捨世間,為什麼?你要教化眾生。你看前面所講的四條都屬於自己,到「勤策己躬」這四個字就是全部要落實,前面所講的四條自己要落實。

  最後一條,「善誨初學,紹隆不替」,這就是你會教。善誨初學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幹的事情,講經教學。善教,一定要知道眾生的根性,知道次第,不可以躐等。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在鹿野苑講《阿含》,《阿含》是教初學,教你怎麼樣做人,培養學佛的基礎,十二年,我們現在叫小乘。小乘教傳到中國來很完整,我們《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就是小乘經。南傳的,這跟我們中國不是一個體系,也是從印度直接傳到像泰國、緬甸這些地方,他們是巴利文寫的。拿他們的《大藏經》跟我們的「四阿含」對照一下,也有將近三千部,它有的經很短,一部經一百多個字,它也是一部。一比的時候,它只比我們多,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大概比我們多五十部的樣子。你說三千多部,它只比我們多五十部,可見得小乘經翻譯得很完整。

  在隋唐的時候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這兩個宗派是小乘。佛在《佛藏經》裡面說過,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為什麼?躐等了。好像念書一樣,小學不念他就念中學去了。所以佛給我們說這個次第。由此可知,隋唐時代學佛還是重視小乘教。唐中葉以後就不重視了,這什麼原因?中國佛教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好!儒、道的教義確實不亞於小乘,而且很多的思想通大乘,儒跟道都有通大乘的地方。所以小乘在中國就沒落了,這兩個宗派到宋朝就沒有了,這兩個宗就不存在了。現在中國佛教只有八個宗派,大乘八個宗派,這個歷史我們要懂得。小乘經裡面有許多做人處世的教誨,但是這些教誨統統可以歸納在弟子規裡面,所以用弟子規、用感應篇、儒道的經論代替小乘,直接入大乘沒有問題。所以這是善教。

  紹隆不替這句話是代代承傳,紹是接續,一代一代接續,隆是興旺。今天我們看到這個經文,想到現在當前就是經上所說的「法欲滅時」,我們要怎樣來守護?守護兩個字好,守是自己,自己做到,自己做到才能夠護持三寶,自己做不到談不上護持。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著重在這個守。自己做到,我們展開教學,這就非常重要。教學當然要有真正修行人,真正修行人少了。現在這個世界風氣不好,跟從前不一樣,從前的風氣是倫理道德,人人講究仁義,「仁者愛人,義者循理」,就是做事情要合乎道理,不合道理的事情不做,這叫義。現代問題嚴重,現在人都把利放在第一,利是人之必爭,就是名利,爭名奪利。他把這個東西擺在第一,仁義沒有了,所以這個世界成為亂世,全世界都是這樣的。

  現在教育,有人問我:世界為什麼會這麼亂?我說:教育的方向、目標錯了,把人教壞了。現在西方的教育是人本主義,自我為本位,不知道孝順父母。一切,第一個念頭是對我有什麼好處、對我有什麼利益,決定沒有考慮到別人,父母都沒有考慮到,甚至於夫妻都沒有為對方著想,現在是這個教育。從小就教競爭,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中國古時候教育,從小是教讓,禮讓,人人都能夠讓,天下太平,禮讓。中國古時候教育是守這五個字,五常,仁、義、禮、智、信,禮就是讓,自卑而尊人。下面是智慧、是信用,人講信用。欠別人錢,人家忘記了,我們自己沒有忘記,有錢一定要奉還,守信。現在沒有了,所以這個世界為什麼會亂你就知道了。

  學校裡教學,教學生競爭,要爭取,要超過別的同學,求學這個時代他心怎麼定得下來?念念要超過別人,好強的心、好勝的心。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提升就是戰爭,天災人禍無法避免。大自然的災害與我們一般人的生活有密切關係,有很多專家學者都說,自然的災害與人的生活沒有關係,有關係!日本江本勝博士,這次悟道法師他們訪問日本,見了面。江本很懷念我,跟悟道講非常想到香港來看我,他說沒有別的目的,就是來看老法師。我告訴他,我說你轉告他,很歡迎,他要來,我們給他安排幾場講演。他那個水實驗就說明,我們人的起心動念與整個大自然環境有關係,不是沒有關係。他來的時候我請他做幾場講演。

  我們人人都能夠把不善的念頭轉變成善念,天災人禍就減少了,災難不能完全化解,一定會減輕,時間也會縮短。那你就曉得,弘揚正法有助於消災免難。現在我們真是夢寐所希求的,是希望有真正大福德的人來拯救這個世界。做法不難,能夠真正找些好老師,就是此地講的勤策己躬的老師,真正把這些倫理、道德、因果,不要太高深,就這三樣東西統統能做到。天天講學,用網路、用衛星電視對全球播放,用各種不同言語的翻譯。我相信,一年社會就安定,三年天下就太平,災難真能化解。我們天天在求,求佛菩薩加持,有這麼大福德的人出現,那真的是今天的救世主。

  要做到紹隆不替,這是長久之計,一定要幫助傳統文化培養繼承人。我們深信聖賢是教出來,怎麼樣教?是他自己學、自己修、自己悟、自己證,這麼成就的。只要有大善知識能照顧他、能護持他,讓他好好的安安靜靜的讀十年書,修學十年,中國古人講的「十載寒窗,一舉成名」,那是中國從前的老方法。我常講,四個根紮下去,那就是聖人的基礎,聖人具備的基礎他已經都有了,具足了。給他十年時間,一門深入,十年薰修,沒有一個不成功的。這是培養現代的孔子、孟子、釋迦、耶穌、穆罕默德,培養今天的,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但是真正能做到的,那是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不是普通人。

  好好的做十年護法,把這批人培養成,十年之後他們學成了,他們是現代的聖賢,然後可以辦研究所,他們是研究所的老師,聖賢人。五年的時間,一個人培養十個人,就可以培養一百個博士,十五年之後就可以辦大學,這些人全是大學裡的老師,不一樣。你們諸位想想,現在辦大學,學校老師都是湊起來的,理念、思想、道路不一樣,所以學生很難受益。這麼一來的時候,這些老師他們的知見完全相同,目標、方向一致的,所培養出來的全是聖賢學生,那真的紹隆不替。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