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菩薩染淨觀  (共一集)  2007/2/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708b集)  檔名:29-073-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後面的兩句:

  【或有雜染或清淨。或有廣大或狹小。】

  這兩句是講依報的環境,前面一句「有佛、無佛」是講的正報,這是講依報。『雜染』、『清淨』,心淨則國土淨,雖然講的環境,跟心性決定脫不了關係。為什麼?心性是能現,外面的境界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你明白這個道理,「雜染」跟「清淨」就沒有了。為什麼?雜染是心性,清淨也是心性,回歸到心性裡面,染淨俱不可得,所以染淨不二。但是在事相上講,染淨有差別,理上是沒有差別,如果我們在事上能夠見到理,也就是說在相上見到性,這叫明心見性。佛陀教導我們,我們自己修行做功夫,確實就在這一著。

  清淨是四聖法界,我們講十法界,雜染是六道。諸位要知道,雜染裡頭有善有惡,善是雜染,六道裡頭有三善道;惡也有雜染,也是雜染,這裡面有三惡道。所以這裡頭有善惡。清淨裡頭沒有善惡,清淨我們講純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要懂得。譬如說中國童蒙讀本《三字經》裡面,「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是清淨,不是雜染。所以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那個善是純善。善惡的善是習性,習性是雜染,清淨是本性。但是有清淨,也有了染著,不嚴重,有了染著是他已經起心動念,但是這個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的相是清淨的。如果清淨也沒有,就是起心動念都沒有,那才叫真正回歸自性。所以有清淨,有本善,還是隔一層,見不到真性,為什麼?這是妄想,這裡頭雖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是個妄想,比六道凡夫高明太多了。

  也就是六道裡面有五種受,苦、樂、憂、喜、捨,清淨裡頭沒有苦樂憂喜。五受裡面的捨受,就是沒有苦樂憂喜。六道裡頭,捨受的時間短,所以是暫時的;在四聖法界,苦樂憂喜沒有了,捨受是長久的。長久的捨受就不叫做捨,叫什麼?叫三昧。清淨裡頭的受是三昧,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由此可知,正常的享受對六道,六道雜染就是不正常的享受,於是乎我們就要明白,苦樂憂喜都是不正常。

  然後我們再回味世尊給我們講的,「常生歡喜心」,那個歡喜是不是憂喜的喜?不是的,如果是憂喜的喜,那佛菩薩又回到六道裡去了,還比不上四聖法界的清淨。他那個喜是什麼?沒有苦樂憂喜捨,那叫真的喜。法性裡面有四淨德「常樂我淨」,這裡有樂,這個樂不是苦樂的樂,這個常不是斷常的常,我們一般講有常有斷,這不是的,它講淨不是染淨的淨。也就說它沒有對立,只要是有對立的都是不淨,這個不太容易體會。自性裡面東西沒有對立,所以自性,佛常常經教裡頭給我們講,叫不二法門,不二就是沒有對立。

  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都是對立,我們講大,大一定跟小對立;講長,長一定跟短對立;講淨,淨一定跟染對立,所以起心動念都在對立的世界。對立就是現代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總是相對的,這個世界是相對的。那你就曉得,六道是相對的,十法界還是相對,超越十法界,相對就沒有了,入不二法門。你在相對裡面見到不二,這叫開悟,這叫證道,或者叫證果。果不是真的有個果,實在講你就是體會到性德。所以見性,明心見性,見性就是在一切現相上見到了不二。

  這樁事情《華嚴經》上叫做「不思議解脫法門」,不思議這句話非常重要。不思,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都是屬於思,起心動念;議是言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宇宙的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真相,就在眼前。見性的人說了一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句話如果我們用在釋迦牟尼佛的示現,完全相同。他老人家從十九歲到三十歲到處參學,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嗎?到菩提樹下一切放下,立刻開悟了,「得來全不費工夫」。六祖惠能大師是後面一句,他沒有前面參學,他沒去參過學,他真的就是「得來全不費工夫」,沒參學。

  這兩尊佛給我們的啟示你要能體會得到。世出世間法,放下最真實,不放下全是虛妄,放下最真實。世出世法裡面的真相,只要一放下,全都顯現出來了。古人詩句裡有句話說,「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法王身是什麼?法身。一一色,一一相,我們今天所說所有物質世界裡頭所顯示的,無有一法不是。然後你對於清淨、雜染完全明白了,心淨則佛土淨,心染則佛土染,境界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

  你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地球上災難很多,能不能化解?能,而且輕而易舉。為什麼?地球這個環境是隨著人心那種感應顯示出來的。如果地球上的居民心都變善,這個山河大地會恢復成過去古聖先賢文字裡面所描寫的那種真善美的世界。現在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你就曉得,現在人心起心動念是什麼?貪、瞋、痴、慢、疑、惡見全具足,這個世界怎麼能好?現在全世界幾乎每個人都意識到地球的病態非常嚴重,到處在喊環保,環保能有效嗎?我講經這麼多年說過很多次,環保沒有效。為什麼沒有效?環保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從根本上救,所以沒有效果。根本是什麼?根本是人心。根本怎麼救法?根本救法是在教育,所以還是中國古人有智慧,教學為先。唯有教育才能幫助人覺悟,他覺悟了自然就回頭,他回頭的時候,這個地區磁場馬上就有顯著的改變。磁場的改變就是山河大地的反應,你以善念頭給它,它的反應就是真善美。

  這個我們從江本勝博士水實驗裡面得到科學的證明。我看到報導,有不少人用這個理論去做實驗,不是用水,用盆栽,兩盆的盆栽都很好,同時培養出來的。給它放在房屋的兩邊,一邊以善意對它,另外一邊以瞋恨、討厭對它。結果幾天之後,善意對它的,花不謝,保持得很好;惡意對它的,花已經枯了,先枯,枯掉了。另外是用水果,像香蕉,從樹上剛剛摘下來,兩支香蕉,也用這個方法。善念的,那香蕉放一個星期沒有變壞;惡念的,已經變臭,不能吃了。我聽說還有用米飯、用饅頭,統統都明顯的呈現這個效果。從這些實驗當中就證明,山河大地這些物質我講是有機的,不是死的,活的。它能夠接收到人發給它的訊息,你給它善的訊息,它的回應非常美好;給它不善的,回應就不好,就這麼個道理。

  我們今天講求環保,大家沒有意識到這個層次,所以想什麼樣的方法都收不到效果。我們雖然天天在講,常常在講,可是現在收看我們電視網路的人還是很少,為什麼很少?他心理上有個障礙,這是宗教,這是一重障礙。另外一重障礙,他需要刺激,現在一般電視、網路上播出來的都是給人刺激,我們講經要心平氣和,他平靜不下來。好像吸毒,他已經上癮,沒有毒品刺激他就覺得很痛苦,靜不下來。有這麼兩種因素,所以收看講經教學的人就少了。雖然是少,對於環保還是有影響的。如果沒有這些人,善心的人,現在這個地球上的環境比現在還要差。一邊是染污的訊息,這一邊還有善心的訊息,收到調和的作用。我們善心人愈多,善的訊息愈強烈,對於地球上許多災難的化解是肯定有效果的。

  由此可知,我們為苦難眾生,為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有義務、我們有使命要學佛,要學習聖賢的教誨。這在佛法裡面,就是講的自度度他。我們自己不認真的學,還在敷衍塞責,不但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祖宗,對不起佛菩薩,更對不起現在在地球上生活的這些眾生。他跟我們屬於同一個時代,我們今天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不知道則情有可原,知道了就應當全心全力幫助大家。知道了就是覺悟的,覺悟有程度淺深不同,我們雖然比不上佛菩薩,比不上阿羅漢,但是比一般人來講,他們依舊還迷戀在醉生夢死,我們已經從這裡頭走出來,比那些人高明多了。

  怎樣幫助他們?一定要做出最好的榜樣,遠離雜染。遠離雜染我們就走向清淨,這個清淨雖然是染淨之淨,能救眼前燃眉之急。離開染污得清淨了,然後再提升一步到純淨,那要相當的功夫。這種功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生時間不是很長,能不能得到?我們相信只要好學,這一生當中是可以得到。但是好學是自己具備的條件,另外還有個緣分,緣分很重要。緣分就是好的學習環境、好的老師、好的同學,這三個條件要是具足,可以說沒有不成就的。成就有高下不同,這個高下之因則與宿世的善根有關係,與這一生我們所受的教育有關係。這都是我們現前應該努力的方向,成就自己,再成就別人。

  所以要了解,環境上的雜染、清淨悉在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少分,不要說很多,體會到少分,我們會對於現前的生活環境感到滿意。為什麼?因為染污不在外面,染污在自心,我心清淨,我的環境清淨,我沒有辦法像佛菩薩那樣,但是我自己居住的小環境得清淨。你清淨了,你至少會感化你一家人;你一家清淨,你的家會感應到你的鄰居,你的四鄰會清淨,慢慢擴大。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讀古書,特別是讀到舜王的故事,當然在四千五百年前,人們純樸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可是那個煩惱習氣很重,舜的母親死了,父親娶了個繼母,繼母生了個弟弟。繼母愛她自己親生的兒子,對於前面夫人留下的兒子她很不喜歡。這個事情我們能想到,為什麼?古今中外都有,私心。可是,舜的繼母的心狠毒,總想把前面這個兒子害死,去掉。而且他的父親也是個糊塗人,不是個明白人,他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舜以純孝之心,沒有看到父母的過失,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讓父母不歡喜。天天思過,天天改過,三年,感動了他一家,父親、繼母回心轉意,感動了。所以,他能成為聖人。你想想看,他的繼母好不好?他的繼母要不是那樣的人,他成不了聖人。他能成聖人,他繼母給他的機會,他自己好學。如果不好學,起了怨恨,就變成敵對,可能他會做出大不孝,殺父、殺母,都很難講。大孝,所以在中國二十四孝排名第一,你要曉得這是他的繼母給他的。

  你從這個角度看,什麼叫善人、什麼叫惡人,很難分別。豈不是惡裡頭有善,善裡頭有惡!問題是你要有智慧之眼,能見到,能取其善,捨其不善,這叫大善。舜以後做到天子,還封他弟弟為諸侯,沒有一絲毫怨恨,對他的父親、對他的繼母照顧得無微不至。這是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定要有善意,不能有惡意。善意能改變成為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環境,一定要把不善變成善,要把雜染變成清淨。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這個本錢,為什麼?我們自性是本善的,佛說我們本來是佛,這就是本錢。只要覺,不能迷。逆境裡面起一念怨天尤人的念頭,迷了;順境裡面起一念貪戀,迷了。所以在境界裡頭,始終保持高度的警覺,順境裡面沒有貪戀,逆境裡面沒有瞋恚,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只要清淨心、平等心,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煩惱不能解決。

  今天的社會,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混亂的。這個世間多少人在動腦筋,想方法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為什麼?因為你那個想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混亂,混亂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你再用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解決。真正解決是什麼?真正解決要把自己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應當把它開發出來,就能解決問題。本有,一定能現前,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自性裡頭沒有,沒有,一定可以遠離,本有的一定能現前,你要有這個信心。依照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教誨,決定能成就。

  對自己來講,我們在這個世間,中年以上大家都非常重視保健,身體健康。你有再大的財富,再高的地位,你身體生病,沒用。要想身體健康,你先要把心理上的雜染去掉。你的清淨心裡頭沒有雜染,心裡頭沒有貪瞋痴慢,有貪瞋痴慢叫妄心,真心裡頭沒有。所以你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怎麼用真心?遠離真心裡頭沒有的那些東西,就是一切的不善你統統不要去想它,統統不要去用它;起心動念你想一切善,你用一切善,這就對了,這個對你身體健康有大幫助!

  最不好的東西,佛在經典上比喻叫三毒,貪瞋痴;就是順境裡面起貪心,逆境裡面起瞋恚心,對於順逆境界一無所知,愚痴。這是六道眾生的病根,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就在這裡。佛是苦口婆心,一切經論裡頭常常講,使我們想到他老人家當年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幾乎天天講。這個狀況我們能想得到,每天來親近他的人,來看他的人,向他請教的人太多了,來自四面八方,不是常常跟他的。常常跟他的,經上有記載的也不是少數,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常隨眾。不是常常跟他,臨時來看他,向他學習的,不計其數。這樣重要的開示當然要天天講,常常講,所以我們在經論就常常看到,非常重要。修行從哪裡修?覺悟從哪裡覺?真正能夠提醒自己,貪瞋痴三毒煩惱非要拔除不可,這是覺悟。在順境裡面學不貪戀,你可以受用,不可以貪戀;逆境也可以接受,不要生瞋恚;順逆境界、業因果報,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然後你就會轉煩惱為菩提。

  所以,真正修行,真正的受用,真實的利益,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沒學佛的時候是這樣的,學佛之後還是這樣的。可是你感受不同,沒有學佛的時候苦,煩惱多,學佛之後還是這樣,快樂。不是學佛之後,我們生活突然變了,不是,哪有這回事情!這裡頭不一樣是什麼?迷悟不一樣,沒有學佛的時候迷,學佛之後悟了。你的生活環境沒有改變,工作也沒有改變,待人接物也沒有改變,心改變了,不迷了。不迷,沒有一樣不樂;迷了,沒有一樣不苦。然後這很顯然的就說明白了,佛教教學是什麼?破迷開悟,破迷開悟後面,果報自自然然的離苦得樂。佛有沒有給我們什麼?佛什麼也沒有給我們,佛只是把這些道理講清楚,方法講清楚,我們自己覺悟,我們自己照做。

  從這個地方你細心去觀察、去思惟,佛教是教學,不是宗教,他不是神。神怎樣保佑我,要賜我什麼,佛什麼都沒有,佛是老師。老師開導你,幫助你,只要覺悟,教學的目的達到了,以後的成果是你自己的事情。佛對眾生只有開示,眾生自己要覺,就是要悟、要入,入是做到了,悟是證得,證得是做到,那個老師沒有法子幫你忙。老師幫你忙就是開示,開是開啟,示是指示,老師現身說法做出覺悟的樣子給你看。你常常接觸,看到了,你也恍然大悟。你有疑惑向他請教,他講給你聽,老師對學生的幫助只到這個地方。

  末後這一句,『廣大』跟『狹小』,這是心量。心量大的人快樂,心量小的人很苦,什麼事情都想不開,放不下。心量大的人,遇到再困難的事情,大而化之,有什麼了不起!大而化之,他煩惱就輕。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認知,心量本來是廣大的,佛在經上說,你的心量多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說佛心。你本來是佛,既然本來是佛,你的心量本來是包太虛、周沙界,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差別。你現在心量怎麼會變得這麼小?錯了,變得這麼小,迷了。這是迫切需要恢復的。

  用什麼方法恢復?人都愛自己,把愛自己的這個意識、念頭擴大,怎麼擴大?你先愛你喜歡的人,這個容易,這有步驟的,然後再擴大能愛護一般人;到最後再擴大能愛護你的仇敵,得罪你的人你也會愛護他。毀謗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陷害你的人,你都不在意,你都能很愛他,尊重他,關懷他,照顧他,幫助他,會把那些冤親債主感化,都變成朋友,化敵為友,這個多快樂!然後再把心量擴大,愛一切動物,愛一切植物,愛山河大地,愛整個宇宙,就慢慢擴展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你的自性,你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要懂得方法。

  我們這些年來得老師的教誨,也就是這樣慢慢擴充的,原本心量不大。我從小在苦難當中長大的,我們年幼的時候就遇到八年抗戰,抗戰當中天天逃難,處處受到別人幫助,所以感恩的心從小養成。這個對於學佛,拓開心量,方便多了。受過很多苦難,接受過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幫助你。你到沒有吃的時候,沒有穿的時候,沒有水喝的時候,人家送一杯水給你,送點吃的東西給你,在那個時候就常常遇到。我們自己也看到逃難很多可憐的人,我們有力量也都幫助他,扶持他一把,彼此都不認識,患難之交。在那個時候我們在學校念書,學校是大家庭,老師就像父母一樣,同學就是兄弟姐妹,都要互相照顧。學校同學一千二百多人,像這種生活也是把自己心量拓開,以後接受佛法的薰習方便很多。

  可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好教,從小嬌生慣養,從小就養成自私自利,他有的東西你想分一點給別人,很不容易。可是還是要教,還是要做好樣子給他看,總希望他日久天長,慢慢薰習,能轉過來。這就是我們這一生,年輕生活環境跟這一代人不一樣。在我們那個時代,父母對兒女不是不愛護,不能溺愛,溺愛是死路一條,一定是嚴格的管教。從小就要學洗衣服、要學燒飯,我廚房的事十歲就開始學了,那時候抗戰爆發,蘆溝橋事變那一年我十歲。家裡父母就意識到,萬一戰爭逃難,一家打散了,你怎麼能活得下去?所以洗衣服,以前還縫被子,這些生活教育就變成家庭裡頭重點的教育。好在十歲以前學到一點倫理的教育,十歲以後就著重在實際的生活教育。以後學佛,原來這些教育佛門裡頭全都有,而且非常重視。

  所以我們念到這一句要想到,拓開心量比什麼都重要。拓開心量就是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真正轉變成大公無私,仁慈博愛,那都是我們的性德,自性慢慢的往外透,煩惱習氣逐漸捨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