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五欲及王位 (第一集) 2006/8/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605b集) 檔名:29-051-0001
請看「發心行相」第二首偈: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
這是第二首。這首偈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也非常豐富,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們看大師的《疏》,「別顯中,初半偈」,初就是上面這兩句。「揀去偏偽」,揀是揀別,發心要除掉偏跟偽。偽是假的不是真的。什麼叫偏?什麼叫偽?大師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繼續看《疏》,「謂攝眷屬過所不能染故。文中不求五事,求即過故」。這說了五樁事,第一個是『五欲』,第二個是『王位』,第三個是『富饒』,第四個是『自樂』,第五個是『大名稱』。所以前面兩句有五樁事情,這五樁事情都是偽,不是真的。由此可知,我們如果不能把這個東西去掉,也就是不能把這五樣放下,你菩提心不能現前,也就是你的真心不能現前,這五樣東西障礙你。所以大師在這裡面說不求五事,求即過故。你要求,有心去求就有過失,什麼樣的過失?我們把這段文念一遍,然後再看他的註解,註解就講得詳細,我們來學習註解。
「一若求人天五欲」。五欲是人天,天就是欲界天,「此能長貪」,增長貪心,「多是鬼因」,你來生到哪裡去?到餓鬼道去。所以你要是貪圖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的享受,你到鬼道去。「二求王位」,求王位會長瞋恨,為什麼?爭,長瞋恨,多半是「地獄因」。「三求富饒」,有人求富貴、求財富,求財富增長愚痴,「是畜生因」。後面兩句是總結,「實通三途,各從多說」。也就是說這裡講的是貪瞋痴,五欲裡頭有貪瞋痴,王位裡頭有貪瞋痴,富饒裡頭也有貪瞋痴,各從多說。成分多少不一樣,五欲,貪多;王位,這崇高的地位,瞋恚多;富饒,愚痴多。這是三途的因,你求這幹什麼?所以聖人,無論世出世法,中國、外國,聖人都是清貧,生活很清淡、清苦。他能不能求富貴?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不求,所謂是安貧樂道,物質生活一切聽其自然,決不為這個事情操心,所以他很快樂。如果要追求富貴,他就不樂,為什麼?患得患失,他有憂慮,他操心。
「四求自樂,是二乘因」。聲聞緣覺自利不能利他,二乘是偏。「五求大名稱」,這講名聞利養,名聞,「若勝負心,是修羅因」。你在這個世間,你雖不求利,求名,我們現在講知名度,一定要自己勝過別人,這是修羅因。「若我慢心,是外道因」,就是貢高我慢。這是把這五個都說出來。
下面還有引申的意思,「又以理求樂」,我們講合情合理求自樂,「人天因」。「為王攝屬」,這就是王的部屬,攝屬是王的部屬,「是魔羅因」,魔王這一類的。「有二乘心,目之為偏。有餘心者,名之為偽」。二乘只求自利不能利他,這是偏,不正。其他所講的全都不是真心。這段講得好。
下面大師有詳細的開示,我們看《鈔》,「初半偈揀去偏偽者,即天台止觀中意」。天台《摩訶止觀》裡面所講的。「然有二文,一當第五卷明十法成乘中,有真正發菩提心,故云揀去偏偽」。我們在這個地方就要注意到,如果你發心有偏有偽,你的菩提心就被破壞,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我們在平常講是夾雜,我們講懷疑、講夾雜、講間斷,這是我們常講的,此地講的偏偽就是屬於夾雜。我們的菩提心為什麼老發不起來?想想看有沒有夾雜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也就是我平常講的十六個字,我講得簡單,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常講這十六個字。貪瞋痴慢裡面就統統包括這些。諸位你都在此地看清楚了,這十六個字如果不除掉,不能放下,大乘門雖然多,八萬四千法門你依然是不得其門而入,你沒法子進來,為什麼?心不正,心不清淨,心不真誠。不真誠就是偽,虛偽,夾雜這些東西就是虛偽。
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求什麼?如果你求世間的榮華富貴,可以。拿著佛法求榮華富貴也行,佛也不會呵斥你,也不會批評你,佛有時候還對你讚歎,這裡頭自利利他,自己得世間的利益,也以世間的利益利益別人,不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是要出世間,要超越。你沒有這個志向,你對這世間還有貪戀,還不肯放下,所以你不能入大乘,不但不能入大乘,你小乘也不能入,為什麼?小乘也要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這都不求,大名稱都不求,他只求自樂。
所以夾雜著這些,我們常講輪迴心。輪迴心造善,用佛法的善,對於五欲、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都可以求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你要知道這不能了生死。如果做不好還要墮落,還有果報,為什麼?增長貪瞋痴慢,不是化解貪瞋痴慢,不是消滅貪瞋痴慢。就是因為有貪瞋痴慢,所以才有六道輪迴。貪瞋痴慢要是斷掉,輪迴就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什麼是覺?貪瞋痴慢疑斷掉就覺了,就是正覺。正覺就是阿羅漢,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斷掉了,不再有執著了。這要懂得,不能不知道,要會學,佛法常講善學。所以你要想真正發菩提心,首先那些夾雜的東西要去掉,決定不能夾雜這五種東西,決定不能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對於這些東西隨緣就好,沒有貪瞋痴,有,不貪,沒有,不瞋。
王位不能求,為什麼?你要是求得了,你要操心,你心不得清淨。不要說別的,佛門裡面,以前老和尚常常跟我們講,佛門裡頭有個諺語,你要想害那個人,你就請他做住持,請他做當家,這是什麼?寺院裡面的王位。他做了住持,做了當家,他天天要忙著大眾的行政事務,他心就得不到清淨。他在道場裡面修的是福報,縱然把大眾都照顧好,大眾都能開悟,都能證果,都能往生,他不行,他修福。此事福不能救,要懂這個道理。
但是這些事務你不管又不行,所以從前叢林裡面想得很周到,這些寺院裡面執事,就是服務大眾的,一共多少個人?一0八個人,我們今天講他是工作的。這一0八個人是怎麼來的?是選出來的,任期一年,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有權利就有義務,別人幫我們服務,照顧一年,我要用一年的時間為大家服務,所以時間不長。全心全力來照顧道場,為道場服務,絕對不是認為我是住持,我是當家,我比別人高一等,沒有。
任期,在從前戒律裡面是規定的,正月初一上任,臘月三十下台。所以吃過年夜飯的時候總辭,擔任工作的人全部都辭職,馬上就推選,第二天他們就接任。這叢林規矩,任期只有一年,不過連選可以連任。所以實在明理的人、懂事的人,不能叫他連任。他要是喜歡連任那就貪求,變成修福;他要沒有這個意思,純粹是為大眾服務,他還是屬於功德。不為自己,自己永遠守住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為大眾服務,這是正確的,是對的。稍稍涉及名聞利養,就是我們常講的,你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就墮落。嚴重的,嚴重不一定在事相上,大乘戒律裡面論心不論事,貪瞋痴慢嚴重墮三途。
我們前面跟諸位報告的,諦閑老和尚那個參禪的徒弟,不錯,在金山寺做到首座和尚,地位僅次於住持。一個寺院,上面是住持,下面是三個助手,首座、維那、監院,這三個助手。就像學校,住持是校長,首座管教務,維那管訓導,監院就是當家師管總務,所以在組織上,這是三個主要的單位,綱領執事。這三個地位是平等的,上面是住持,方丈和尚。做到這個位子的時候,習氣毛病全出來了,最後去做土地公。土地公是哪一道?諸位曉得鬼道。修行一輩子到鬼道去,這不是留級,這是降級。如果來生又到人道裡面來,這是留級,人道裡面的功課沒做得好還要來再幹一次。
我們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同學報告過,悟達國師,十世高僧。死了之後,又投胎到人道,很難得又去出家,十世投到人道都是出家修行。他這修行的功課連續沒有間斷,十世不間斷,所以很有成就。第十世成為帝王的老師,稱國師,不是容易得來的,十世修行。可是皇帝供養一個沉香寶座,傲慢心生起來,感覺得很光榮、很榮耀。這個念頭一生,護法神離開,護法神護持他十世,所謂是「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貢高我慢的念頭一生,護法神走了,冤親債主找上身來,長了個人面瘡,差點送了命。畢竟是十世修行的有功夫,所以他有大菩薩護念著小菩薩,他算是小菩薩,護念他,來幫他忙,來救他。這就是《慈悲三昧水懺》的故事。十世什麼?留級,沒修得好還要繼續修,這不能不知道。你看禪宗六祖惠能,他就不留級,他走了之後,沒有說是又到人間來投胎,沒有。這個道理要懂、要搞清楚。
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好好學,不要留級,要升級,升到哪裡?我們只有一個目標,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可不要生到欲界天,生到欲界天不保險。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無著、天親、師子覺他們三兄弟的故事?這三兄弟修得都不錯,三兄弟都是修彌勒淨土。三個人都約好,哪個人先往生,生到兜率天見了彌勒菩薩,趕快回來報告。師子覺最先往生,往生之後,音訊杳然,沒有回來報告。等到無著菩薩往生,無著菩薩真的生到兜率天,三年之後回來告訴天親,他已經往生兜率天。天親菩薩就問他,你不是到那裡去馬上就回來,為什麼三年才回來?他說我是去那裡打個轉立刻就回來。天上人間時差不一樣,兜率天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那你就想想,他打個轉三年,真的是打個轉回來報告。
他跟彌勒菩薩見個面,打個轉,趕快回來報告的時候,人間三年了。他就問,師子覺到哪裡去?他說師子覺到兜率天的外院,被那些天女、五欲六塵迷惑了,沒有進到內院。你就曉得,沒有真正的把這五樣東西放下,人間的名聞利養你不受誘惑,天上厲害,天上還有,欲界天,所以師子覺跑到兜率天被迷了。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高度的警覺怎麼行?如果不往生西方淨土,在這個世間,縱然你到四禪天、四空天,一墮落還是要墮落到三途。所以修行證果要無量劫,道理就在此地。實在講,你往上爬很不容易,往下墜落很容易。你要不把這個道理想通,不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你真正求出離的心發不起來,怎麼樣發心都夾雜著這些東西;放下放得不徹底,放得不乾淨。
我們這次在巴黎有個展覽,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誕辰,二千五百五十年。我們找了好幾個世尊八相成道的圖,找了三種,三家都不答應。他們有版權,我們不能用,很遺憾!你們想想這是什麼心?世尊的大法能夠在聯合國面對著全世界這些會員國來展示,這功德無量無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所以我們只好想辦法另外再找,實在找不到,眾生沒福。世尊的版權不曉得怎麼被他們拿去了,我們在《大藏經》上沒有查到釋迦牟尼佛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沒有查到這句。但是我們還是要尊重當地的法律,我們今天在地球上要遵守地球上的法律,我們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只是感覺到遺憾而已。這是說明為什麼要揀去偏偽。
我們把文念一念,這底下就不要解釋了。「故下疏云,有二乘心者,目之為偏等」。二乘心不是大乘心,這叫偏。是有,但是他偏了。如果夾雜五欲、王位、富饒、名稱,這些是偽,沒有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統統沒有,都被夾雜破壞。底下一段是第二,「二者,第一卷中,明有五略,謂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今即第一發大心中文」。這首偈裡面講的就是發大心。「然彼復分為三,初方言,次揀非,後顯是,方言易了,今將不求一行,當彼揀非也」。這個不求,就是我們念的這兩句偈,「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這就是天台家所講的揀非。揀是把它揀出來,這是錯誤,非是錯誤。
「餘文即當顯是」,我們先看這段。「今初,彼文云,道亦有通有別,今亦揀之,略為其十」,這下面就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學習的。「若心念念專貪瞋痴,攝之不還,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者,此發地獄心,行火途道」。我們自己要很認真的去反省,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都是在貪瞋痴裡堅固的執著?雖然聽經學教、念佛參禪持戒,都沒有辦法放棄,拔之不出,而且貪瞋痴慢的意念天天增長。這樣的行持,你起心動念、所造所作是上品十惡,也就是最嚴重的十惡,你修的是什麼道?也是修道,修的是地獄道。此發的是地獄心,火途道。地獄,縱然是寒冰地獄也是一片火海。
他此地舉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五扇提羅。五扇提羅這個傳說,《佛學大辭典》裡頭有,諸位可以細細去查出來看,我們在此地也就根據《佛學大辭典》裡面所說的,給諸位做個簡略的報告。這是佛教的傳說,五惡比丘,出家人!在中國佛門諺語裡面所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造作惡業的不是普通人,出家人,五個惡比丘,得什麼報?得石女之報。《摩訶止觀》裡面引用的,「如五扇提羅者,此發地獄心」,《輔行》裡面有解釋,講到扇提羅,這是梵語,在《未曾有經》下卷有這麼一段故事。
在從前有五個比丘懶惰懈怠,不修經書,不讀經,不學教,懶惰懈怠。那時候遇到荒年,糧食不容易得到。這五個人,社會大眾對他們不尊敬,所以也就不願意供養他們。糧食不容易得到,一般人自己吃的都不夠。所以真正出家人托缽還是有人供養,他們這五個人,人家不願意供養。這五個人就商議,他們也懂得人生在世什麼最重要?活命最重要。他說我們不能在此地等死,於是他們找了一些善心人士,獲得了一些,書上講的是繩床。我們現在野外旅行的時候能夠看到,用繩子編的吊在樹上這種繩床。他們要做樣子,在曠野當中,也裝模作樣做出莊嚴的樣子,五個人依次而坐,好像是個參禪的;就是裝模作樣,裡面貪瞋痴慢不捨,用這種形相來欺騙眾生。一般眾生看到之後,這了不起,這是真正修行人,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傳的人、知道的人多了,都到那個地方去恭敬禮拜供養。他們這五個人很歡喜,在荒年,他們的供養非常豐足。
在這時候,有位女施主叫提韋,聽說這五個人是個好修行人,歡喜供養。她是一個富有的長者之女,她就供養十頃的園林,而且是終身供養。諸位要知道,供養人發的是誠心,這五個人是騙人。供養的人,她是真心供養,供養的福報,她命終生化樂天。諸位要曉得,欲界第五層天,比兜率天還高一層,真心供養修行人。所以有些裝假的這些修行人,欺騙眾生,你供養他,你要是誠心誠意,你得福,這個道理要懂。不要認為好像他騙了我,我又後悔,這樣的心,你供養的福全都沒有了。他是個出家人的形相,你這一毀謗,讓別人看到所有出家人都失掉恭敬心,這個罪過重;你供養他的時候上當,你自己也墮落。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他有沒有德行,他有沒有修行,與我不相干,我誠心誠意去供養他,你真的就有福。
六祖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供養的人也不見世間過,但是如果你明知他有過,你要用這樣大的供養,那你是錯誤,你有過失,你生不了化樂天。你不知道,你的心裡頭認為這五個人是真正修道人、是好比丘,你護持佛法,一點疑惑都沒有,這個福報不得了。所以大乘教裡頭論心不論事,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人的一生,有覺的時候、有迷的時候,不一定在什麼時候。年輕的時候有覺悟,老的時候糊塗,有;年輕迷惑,老的時候覺悟,也有。你要把這個搞清楚再修供養,你的機會就失掉了。誠心誠意供養,這是對的。現在時間到了,這段故事明天我們再繼續跟諸位報告,我們要在這裡面學習,成就自己的功德、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