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五欲及王位 (第六集) 2006/8/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608a集) 檔名:29-051-00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發心行相偈頌第二首,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
前面我們學習到清涼大師在《鈔》文裡面,跟我們講發心錯誤的十種相。我們今天接著看第七小段,「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業,才有所作,一切弭從,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這個「七」就是第七段。這在我們世間也是常見,我們看到這些現象,回過頭來想想看自己有沒有?念念都想求,威勢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權力地位,現在人講權位,不僅是在政治上、在軍事上,今天的社會,工商業裡面也不例外。人民團體,有些大的團體走向國際組織,聯合國有政治的組織,也有其他不同學術方面的組織,譬如教科文組織,教育、科學、文化,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可以結盟,都可以參與,走上國際化。是不是都爭這些權位、都要向高峰去攀緣?
底下這一句,身口意業,才有所作,一切弭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全心全力爭名逐利。這個問題歸根結柢總是一個教育問題。中國自古以來的教學,有沒有教人去爭名位?沒有。中國教育主要的目的是教人要做一個好人,好人的教育,愛人的教育,服務社會大眾的教育。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是什麼樣的行業,無非是為社會大眾造福,不爭名利。在因果教育裡面講得就更好。中國自古以來,因果教育可以說相當發達,相信人有命運,所謂命裡有的肯定是有,丟也丟不掉,命裡無時莫強求。有沒有競爭的心?沒有,真的像佛法所說的一切隨緣而不攀緣。
位高權重,古時候做到宰相、做到總督,可以為國家人民服務。如果是個布衣百姓,沒有這種權位,像孔夫子、孟夫子沒做官,能不能為國家服務?能,不但為國家,為整個民族;不但為當時,為萬代。聖賢事業,這是大事,比做宰相、做總督的還有意義,還有價值,為國家作育人才,你說這種事業多偉大!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所以無論哪個行業,不分貴賤,都要懂得捨己為人,處處與人方便,這就對了。
所受的教育,倫理教育是和睦人群。今天我們處在亂世,我們有非常深刻的體會,人與人為什麼不能相處?本來是和睦的,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沒有教。能不能怪人?不可以。你怪人,你有罪過,你只有憐憫他,只有同情他,他沒有受過教育。從小沒人教他,所以從小就隨順煩惱習氣養成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中年以後要想改可不是那麼容易。中國教育是從小,從嬰孩教起。
我常常說,我們的傳統教育至少斷了三代,有人斷了四代。我這種年齡,如果是生長在都市那就完全斷了,斷四代。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還樸實,還有私塾,傳統舊的觀念還沒有完全丟掉,所以小時候還受了十年這個教育。十年這個根紮得很深,影響到一生。處處要體諒人,好心對人,人家未必好心回報,我們是不是要求回報?不是,如果要求回報,事情就不能做。我們只有一個目的,希望把傳統的,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讓現在人能夠認識、能夠覺悟,我們目標在此地。
所以做好事不可以希求別人表揚,沒有人表揚你。今天做不善的事情,有人表揚,有人讚歎;做好事人家不罵你就算是好了,就難得了。所以今天我們做的工作比過去古人,也像我們這個身分,或者是像民間教私塾的先生們,一般講窮秀才,我們今天做這個工作比他們難上十倍,乃至於幾十倍,這是我們心裡清楚明白。為什麼?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好,你做這個工作確實有人表揚、有人支持,今天不是這樣,所以今天做得很辛苦,非常辛苦。要不要做?要做,為什麼?不做就不得了,再過個十年、二十年想做,神仙都無可奈何。
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倫理、道德、因果、智慧,如果要是一旦喪失,這個世界的動亂要想恢復到安定和平,永遠沒有希望。你說這個事情是不是大事?疏忽了將近一個世紀,你要再做怎麼會不困難?沒有人了解你,沒有人體諒你。我們從小讀聖賢書,對這樁事情認識得很深,不知道那情有可原,知道而不做,我們對不起祖宗,對不起民族,對不起人民,對不起後代。今天也只有像古人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人了解。那我們做的,要問是不是有人知道?有人,太少了。所以事情只要帶頭,響應的人有,我們肯定祖宗的大德不會把傳統文化在這個世間消失掉。這是從我們湯池種子老師裡面得到莫大的安慰,我們三十個老師裡面至少有一半覺悟過來,我們真正志同道合走這條路,捨己為人,就跟這首偈裡面所說的意思完全一樣,『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
我們求的是道,我們的任務是傳道,是把中國傳統的道統介紹給大家。口頭上介紹還不算,一定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要知道天天都在磨鍊,天天都在考驗,是不是關關都通過?在裡面最難的是人的磨鍊,一定要把自己磨得很圓、很光滑,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講水晶琉璃球,一個稜角都沒有,這就成就了。所以對於天天找麻煩來磨鍊的這些人,感恩,沒有這樣的磨鍊,你怎麼曉得自己煩惱習氣(我們不講斷)控制住?真正的降伏,並沒有滅斷,降伏了,能禁得起考驗。
所以人知道有命運,命運從哪裡來的?前世所造的業。你命裡面有財,有大財富,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命中有大威勢,高官厚爵,你在過去生中修積大功德。佛講得好,人生酬業,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酬償業報的。過去生中修積善因,你到這個世間來享福;過去生中造不善因,你到這個世間來受罪。享福是學習,受罪也是學習。所以真正會學的人,無論什麼樣的環境,他都會把這一生的功課做得圓圓滿滿。你看釋迦牟尼佛做到了,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顏回做到了,這是幾個很好的例子。這一生當中的功課修好了,他就提升了。有人告訴我,孔子在忉利天,我相信。細心的觀察,這些人都是菩薩再來,不是凡人,無論在哪一界都是大慈大悲,都是幫助眾生覺悟。
這個工作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果報自然就是離苦得樂。苦從哪來?迷來的。樂從哪來的?覺來的。覺悟就樂了,與財色名食睡不相干,與這些財富貴賤地位也不相干,最重要是要覺悟。顏回在孔子學生當中,是最被孔子常常讚歎的好學生。他沒有地位,他沒有財富,我們講是既貧又賤,沒有地位叫賤,沒有財富叫貧,聖人。以他的能力去追求五欲及王位行不行?行,他確實有能力去追求,為什麼不求?給世間人做個好樣子,這些東西不是我們生存的目的。
生存的目的是要求道、要求覺悟。一般人迷惑,不知道這一生生存的目的,以為目的就是追求財富、追求權位,把這個當作目的。所以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念念追求五欲享受,增長貪欲,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你一生追求,求得再大的富貴,你來生到鬼道去。我在前面說過,那不是留級,降級了,你說你做對了還是做錯了?你就很清楚、很明白,降級了。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要給世間人做個好樣子,現身說法,不求這些,什麼都不求,求覺悟。人人都覺悟了,天下太平,這個世間沒有競爭的,沒有對立的,沒有怨恨的,你說這個世間多麼美好!人與人都知道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你知道因果,你會更歡喜,知道這一生所作所為的是向上升,不是向下墜落。遇到淨土法門的人,我相信尤其是法喜充滿,為什麼?他知道他決定得生淨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道相應,與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具備的條件相應,他怎麼會不往生!
所以很多同學問我,我們今天要從哪裡做起?沒有別的,從《弟子規》老老實實的做起。那是聖人的胚胎,那是佛菩薩的基礎,你從這裡去扎根,你決定正確。我們現前這真正修行的人,有修得不錯的,怎麼看出來?他知道他自己的過失,雖然知道,還沒有辦法改過來,習氣很深。這叫始覺,他開始覺悟,能夠發現自己過失,也能夠真正在改自己的過失。我們老祖宗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要說無過,夫子說過,連堯舜都做不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聖賢,他們有個什麼好處?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天天改過,到老死還是在改過。
到什麼人才沒有過失?在佛法裡面講,沒有過失只有一個人,究竟圓滿的佛果。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過失。佛講得清楚,儒跟道都沒有講得這麼明白。我們把標準放低,沒有明心見性統統都有過失。這個自己要承認,我沒有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什麼樣子自己曉不曉得?曉得。明心見性就像六祖惠能那樣,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學過,接觸就通。你看惠能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無論什麼樣的經書、什麼深奧的道理,你念給他聽,他一聽就明白,他就可以跟你講得頭頭是道,這叫見性。佛法如此,世間法也不例外。換句話說,那個境界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真見性了。煩惱永遠不會生起,對人永遠謙虛,你看看《壇經》上所記載的惠能大師。
所以我們末世的後學從什麼地方去覺悟?從經教。覺悟之後,明白之後,你就曉得你這一生應該往哪裡去,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你是真菩薩。我們現在很清楚的知道,菩薩斷一切分別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惠能大師是中國人,我們中國人提起他最為親切。他放下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徹底放下了。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不但是分別執著沒有了,妄想沒有了,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佛菩薩應化,眾生有福。眾生有福報的時候,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做國王、做大臣,做各個行業裡面的領導人,眾生有福。眾生要沒有福,該受罪,這各個行業的領導人就變成修羅、羅剎。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曇鸞法師說的,在什麼地方說的?《往生傳》的註解,《往生傳》他有個註解,他在註解裡面說,眾生沒有福報的時候。
所以你不能夠怪外面境界,沒有一樁不是自己的業力感召的,你怎麼能怪人?怪人就錯了。堯舜,這在中國文字記載裡頭最早提倡教育的,這文字上有記載的。教什麼?教倫理道德,教人斷惡修善,最後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他們自己本身做到了。事情遇到障礙,過失不在外面,一定是自己,這是我們要學的。如果說過失都在外面,你就成不了佛,過失在自己才成得了佛,自己永遠改過自新,佛法裡面成就是從這方面講的。
自行化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成佛。自覺是阿羅漢,覺他是菩薩,覺行圓滿就成佛。我們這個覺他,覺他怎麼會圓滿?現在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人都沒覺悟,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成佛?這個話,我有一次在馬來西亞弘法,一位泰國的小乘法師特別來看我,就提出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發願要度盡眾生,他才能成佛,他說為什麼我現在還是凡夫,沒有得度,他為什麼成佛?問得很好,很多人有這個疑惑。你要曉得菩薩度他就是度自己,是要在度化眾生裡面成就自己。阿羅漢說得好,眾生不好度,所以很多阿羅漢行菩薩道不久就退心了。菩薩不退,這三不退裡面叫行不退,堅持,在這個境界裡面修自己,成就自己,所以他才能圓成佛道,他才能覺行圓滿,是自己圓滿不是對方圓滿。
佛度眾生,對方,這大乘教裡常講,佛不度無緣眾生。哪個眾生跟佛沒緣!這句話怎麼講法?無緣怎麼說?無緣是不接受,那就沒辦法。只要他肯接受,佛統統幫忙,沒有一個不幫忙。這個我們在講席裡常常跟諸位報告,我們要學,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有善根的,幫助他善根增長,幫助他提升;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就。說佛不度無緣眾生,單單講那個善根已經成熟的,講這一類的人。這是如來出世主要的目的,讓這些眾生在一生當中作佛。世尊的教化,那我們就不提了,太多了。在中國,我們六祖惠能大師,他在一生當中幫助學生真正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跟他的地位一樣的四十三個人,在中國禪宗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很多自己覺悟了,一生當中可能遇到一個、二個,哪裡一生當中能遇到四十三個?惠能大師以前沒有,惠能大師以後到今天也沒有,這叫有緣人。佛不度無緣之人,他這四十三個是有緣人,其他的怎麼樣?其他幫助他提升,幫助他種善根,但是不能在一生當中幫助他作佛。
可是淨宗是個例外,這個諸位要知道,淨土宗是例外。你看看在稱呼上來說,這是常識,我們必須要懂得,佛門裡面稱大師,這個稱呼不能隨便稱的,大師是對佛稱呼的,成了佛才能稱大師,菩薩稱大士,不能稱大師。你有沒有看到稱觀音大師?沒有。觀音大士,大士是菩薩稱呼,開士都是菩薩的稱呼,唯獨大師是對佛的稱呼。你看看各個宗派的祖師,沒有一個稱大師的,只有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我們稱印光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慧遠大師,淨土宗稱大師。換句話說,淨土宗的這些善知識,他們所接引的眾生跟禪宗裡面明心見性沒兩樣,就是帶業往生,只要能往生,他就成佛了。所以這個法門叫一生成佛的法門,叫易行道。
但是易行道,我在前面屢次跟諸位同學提起,自己一定要在功夫上成就上品十善才能往生,如果自己不是上品十善,佛對你沒辦法,所以上品十善的人在淨土宗來講就是有緣人。我們看到許多念佛真正往生,瑞相希有的老太婆、老阿公,細細觀察,大多數是老實人。老實人的心地善良,別人欺負他、侮辱他,阿彌陀佛;他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沒有,心行善良。為什麼會往生?就憑這個。
淨宗法門裡面,祖師大德常講「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能往生的是哪些人?上智,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他一聽都明瞭,他沒有疑惑,學了之後,他真能夠做到,他能往生。下愚就是老太婆、老阿公,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也沒有學過教,什麼都不懂,叫他念這句阿彌陀佛,他就老老實實認定,決定不會更改。人家對他好,阿彌陀佛,你要罵他,阿彌陀佛,人家欺負他、侮辱他,阿彌陀佛;除這句之外,什麼都沒有,心地清涼自在,這種人決定往生。你不能輕視他,他有的時候往生品位還很高,往往都是什麼?預知時至,無疾而終,走的時候不生病,沒病苦。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他自己並不知道,他不懂這些道理,可是他做到了。你跟他講,他也不懂,但他真正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做到,這是我們一般稱之為下愚。這兩種人不變,很好得度,這就是淨土宗的有緣人。但是這個下愚在其他八萬四千法門裡頭不行,其他八萬四千法門真的要上智,可是唯獨淨宗,下愚能得度。堅定的信仰,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相信我自己一心念佛,阿彌陀佛肯定來接引我,這決定得生。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常常講,我們學佛的人要從自己內心深處,把對世出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念頭,要把它化解掉,永遠不會跟人對立,我們的身心和平、和諧,這樣就能相應。如果這個對立不能夠消除,你會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這能不能往生?不能。你看不順眼的人,人家念佛往生了,到極樂世界再碰到的時候,難道還要吵一架、打一架嗎?那你不是把極樂世界鬧翻了嗎?所以,為什麼不能去?原因在此地。什麼時候你有把握?我心目當中一個對立的都沒有,你就有把握往生。為什麼?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你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言行當然是一致。
淨宗學佛就是學阿彌陀佛,不是學別人。世間這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七情五欲統統放下了,大威勢也放下了。追求這個沒有好處,這是什麼?都是欲界,沒有離開欲界,在欲界裡面總是想做領導人。在今天,領導人非常廣泛,各行各業,都想當領導人,有這個心,想盡方法來爭取,這個道是魔道不是善道,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要明白。所以在一個機構裡頭,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推舉別人,決不是自己,自己總是學謙讓,為什麼?自己是教學為第一,教學要身教,處處都是退一步,這就是教化眾生。處處謙讓,不敢為天下先,這教什麼?教那些喜歡爭的人。每個人都爭,社會就亂了;每個人都讓,天下就太平。讓,帶頭讓,那就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他帶頭,帶頭讓。選賢與能,讓他們去做,自己全心全力協助,在一旁協助,不是不管事,協助。總而言之一句話,要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就教導我們,這個可決定不能失掉,清淨平等覺。好,現在時間到了,這段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