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願 (第二十八集) 2000/3/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02-034-0078集) 檔名:29-049-0028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一面,經文第七行,從第三十二願看起: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
我們先看這一願。在這一章裡面,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一品經用的功力最深,而且是三個人合作會集成的。我們在梅光羲大師序文裡面,看到會集這一品經,有當時顯密大德慧明老和尚、夏老跟梅老三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這個四十八願。會集的形式是將原譯本經文的格式都保全了,所以他分為二十四章,每一章有願文若干,並不相等,合起來四十八願。在二十四章裡面,這一段是第十六章,包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這三願。
『生我國者,善根無量』,這一句是總說。我們學佛,諸位必須要深深體會到「佛」是什麼?學佛,問你佛是什麼,答不出來,你這個佛叫白學了。「佛」這個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中國古時候沒有這個字,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當時為了翻譯經典,造了不少的新字,所以佛這個字,是佛教傳到中國來所造新字之一。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弗字,沒有人字邊,你們在古籍裡頭看到的。印度這個佛陀他是個人,所以我們就假借「弗」字的音加一個「人」,說這個佛是人,是這麼樣造成的,音譯。意思是什麼?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位具有圓滿智慧的人,就叫佛。智慧要不圓滿,那就稱菩薩。菩薩的智慧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達到究竟圓滿這個人就稱之為佛,所以佛不只一個人,佛太多太多了。釋迦牟尼佛真是很簡單隨便給我們介紹一下,《佛名經》裡面就給我們介紹了一萬二千多尊的佛號,虛空法界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人很多,不是一個人,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的。既然知道佛是圓滿的智慧,我們學佛學什麼?我們學圓滿的智慧,這叫學佛。
佛法裡面沒有迷信,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我們把它寫成十句、二十個字,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很清楚、很明白,這二十個字把整個佛法都已經包括了。佛對一切眾生的教誨,不外乎:一個是教你怎麼存心,一個是教你怎麼生活。它是非常實用的教學,絕不談玄說妙,踏踏實實,對我們好處利益太多太多了,所以它是生活教育。佛教給我們用心,要用「真誠心」,真誠決定沒有虛偽;用「清淨心」,清淨決定沒有染污。諸位要曉得,自私自利的念頭是污染,是非人我是污染,貪瞋痴慢是污染,佛這些全都沒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佛心平等,決定沒有貢高我慢。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些記載,佛對於任何一個人都非常謙虛恭敬,遇到人有困難的時候,佛隨時盡心盡力幫助大家。佛在行走的時候,看到有年歲大的人,挑一個擔子挑得很重,他就接過來替人家挑一段路;佛看到老太婆年歲大了,穿針穿多少次都穿不進去,釋迦牟尼佛看到趕緊接過來,把它穿好交給她,佛慈悲!你看看佛雖接受乞丐的供養,他的態度跟接受國王的供養沒有兩樣,我們在這裡看到人家「平等心」。諸佛菩薩,連中國孔夫子、孟夫子這些聖賢人,我們在《論語》、《孟子》裡面所看到的,他們對於任何一個人,社會上沒有地位、非常卑微之人,他們都是鞠躬致敬,決定不會輕慢一個人,平等心!第四句是「正覺心」,正覺是什麼?充滿了智慧。前面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是心之體,真誠、清淨、平等如何落實?落實就是智慧,就是愛心、慈悲,這兩句是落實。我們常講圓滿的智慧、高度的藝術,那是愛心,平等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這是教我們用心。
這個心如何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應酬上?佛指示我們,我們把它歸納四點: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佛華嚴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何謂看破?看破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看破。一絲毫沒有疑惑,沒有差誤,這是智慧的流露,放下是慈悲的流露。放下什麼?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那你就錯誤了。不能說學了佛,家也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你完全把佛的教誨誤會,那佛真是喊冤枉!佛沒有這樣教人的。佛教給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教我們放下這些,而積極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我們有我們的職責、有我們的本分,我們職分之內的事情,盡心盡力把它做好。做好是對社會服務,不是為自己,為自己的事情馬虎一點無所謂,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為社會,為眾生,馬虎不得!
如果你要是「我這個事情是我自己的,與社會眾生沒有關係,可以馬虎一點」。不可以!諸佛菩薩不如是,諸佛菩薩這個身體,身體是不是為自己?不是的!這個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我把這個身體照顧好是為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你們想一想,這個意思深,起心動念點點滴滴為眾生。那我一個人在房間裡,沒有人看到,我可不可以隨便馬虎一點?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人沒有看到,鬼神看到,我們做好榜樣並不是只是做給人看的,也做給鬼神看。連儒家也是這樣教導我們,「君子慎獨」,獨是你一個人居住,沒有人看到,也不可以失禮,也不可以疏忽小節,也如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恭恭敬敬,哪裡敢輕慢?古時候世間讀書的君子都明白這個道理,都能夠謹守不犯,所以他德行能成就,學問能成就,功業能成就,不是沒有道理。
今人不如古人,哪些地方不如?所受的教育不如,現在這種氣象,我們已經看不到了,想想自己也做不到。毛病到底出在哪裡?《無量壽經》上佛給我們說了幾句話,「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我們的前一輩對我們的教育疏忽了,我們的前一輩,父母、師長、長輩沒有做好樣子給我們看。這個話佛說的,想一想有道理,我們今天所做的榜樣,比我們上一代更差,這就所謂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我們自己的形象壞了,底下一代看著我們這個形象以為是正常的。我對於這一樁事情非常憂慮,我不曉得同學們有沒有想到這問題的嚴重性,我們眼看底下這一代,二十年後、三十年後他們是社會中堅,如果思想言行還不如我們這一代,這個世界災難就不能避免。災難的因是什麼?因是種種不善業,這是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善因善果,惡因則有惡報。我們社會一般大眾心裡想什麼?他想的是善還是惡?他說什麼?說的是善還是惡?做的是什麼?我們只要從這三方面觀察,這個社會安危、吉凶禍福就都明白了。
所以佛教導我們要放下一切不善,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見解、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放下這個,提起善的。善惡有沒有標準?有!佛給我們一個很簡單的標準:五戒十善。道家也給我們做了一個標準:《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是印光大師在清末民初極力提倡的,是善惡的標準。我們以這個標準來觀察現前的社會,看看海內外每一個國家地區,世界上有一些宗教家們所說的世界末日,我們就明白了。到底有沒有世界末日?世界末日可不可能避免?我們就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放下一切不善,提起一切善法,這是佛菩薩。佛法不消極,佛法是真積極,佛法不落伍,佛法永遠在精進,能夠遵守佛的教誨,放棄我們自己的成見,接受佛菩薩的教訓,依教奉行,我們的生活就能得到大自在。佛教給我們在世間,如何能過到真正自在的生活?要懂得隨緣,隨緣而不攀緣,我們就得自在。
我末後加上個「念佛」,這都是佛教給我們,如果不知道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世尊,我們縱有成就,不圓滿!佛說了,你這一生有能力、有修持,你能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生到一真法界。你剛剛到一真法界,這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的教義,初住菩薩要圓滿成佛,需要多長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在華藏世界修行,時間太長太長!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快,在華藏世界修成佛果需要三個阿僧祇劫,到極樂世界去修行,像他們這些法身大士、圓教初住的人,宗門常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一種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用三天就成就了,然後你才明瞭為什麼文殊、普賢要去。所以西方世界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讚歎,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做代表,諸佛的代表,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我們今天再念這一句經文,「生我國者,善根無量」,我們要不修積善根怎麼行!什麼是善根?我們總結世尊一代的教誨,這十句二十個字就是善根,「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無量無邊的善根,我們要不認真修學,不行!《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決定不是說我每天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就能往生,未必!沒有善根的不行。天天念佛,一天十萬聲佛號,沒錯!如果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善根,到了極樂世界,這個看不順眼,那個不願意,天天跟人吵架,那怎麼可以,是不是?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問問你自己是不是上善?你要不是上善,到那裡天天跟人鬧彆扭,不是把極樂世界給鬧翻了。
於是我們就想到,我們要想往生,最低限度要做到許哲居士的標準,一生沒有發過脾氣。「這不行!我過去沒有學佛,常發脾氣」,從今天起就不要發脾氣,一直到你往生不發脾氣,你才能真的往生,真的想見阿彌陀佛。你常常發脾氣,換句話說,你這一生見阿彌陀佛的機會沒有了,你等來生來世,哪一生哪一世你不發氣,不怨恨一個人,不埋怨一樁事,你念阿彌陀佛才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去。「可是這個事情難,好難!」告訴你不難,為什麼?求人難,這個事情求自己,不是求別人。要有智慧,發脾氣只有害事,害自己,害別人,於事無補,應當放下的一定要放下,應當提起的一定要提起。經論裡面所說的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這叫三善根,我講的話雖然不一樣,意思可以貫通。所以學佛的人,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念頭才動,趕緊「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壓下去。要想自己功夫得力,沒有別的,決定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想到我自己的利益,告訴諸位,你這一生不能往生。
我跟大家講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真正想往生、想成就,你要從這個地方把念頭轉過來,起心動念想社會大眾的幸福,不想自己。我們要學諸佛菩薩,捨己為人,念念之中都要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的項目是什麼?我要出這個題目來考你,你能答得上來嗎?佛教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項目是哪些?菩薩的六波羅蜜,六個項目,第一個是「布施」,我們有沒有做到?布施裡面有三大類:「財布施」,我們有財力,願不願意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財力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看到人家有缺乏的,我們是不是願意幫助他,歡喜很快樂的幫助他;內財是體力,今天講做義工,他需要人照顧、需要服務,我們用我們的勞力為他服務,這叫布施,財布施。「法布施」是影響他、教導他,佛給我們說了法布施三個目標:第一個是轉惡為善,他不懂,我們要表演,要做給他看。法布施不但是言語教導他,身體要做榜樣給他看,讓他看了之後會覺悟,幫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我們有沒有做這個法布施?第三種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眾生遇到危難的時候,恐怖的時候,我們去安慰他、去保護他,解除他的恐怖危難,這一類的屬於無畏布施。佛教我們第一個項目,我們有沒有落實?這叫行善,只有眾生,我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決不是為自己的。
「無我、無私」,我常常念著這兩句話。今天有位同修送我一個印章「無私無我」,這真是有感應,我看了刻得不錯。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轉,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就從這個地方轉。眾生念念當中希求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惡,我們怎樣幫助他斷惡?我們自己先把它離開。你們要,你看我都不要;你們求,我都不求。你們世間人要求富貴,要求名利,你看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他是王子出身,他要不出家,可以繼承王位,他捨棄掉了。世間人所希求的榮華富貴,釋迦牟尼佛全都得到,統統捨得乾乾淨淨,做出樣子來給你們看。為什麼?那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希求這個、享受這些,你冷靜去思惟,那是造業。你造的是善業,也不過是三善道的果報,造的惡業那就更可怕。總而言之,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怎樣脫離六道輪迴?你把這些東西放下、捨棄掉,名聞利養,釋迦牟尼佛連邊都不沾,飲食起居得大自在,別人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選擇,這個人叫佛。他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教我們的。
我在早年念皈依誓詞,念到「皈依佛,二足尊」,我常常懷疑,我想不通。「二足尊」這個二是智慧、福報,智慧沒有問題,我相信。為什麼?如果不是圓滿的智慧,他怎麼能說出這一部《大藏經》,我們世間人說不出,不要說那麼多,我們說一部也說不出,所以智慧沒有問題。福報那就有問題,釋迦牟尼佛天天出去討飯,這哪裡叫福報?到以後慢慢深入經藏,才恍然大悟,我才承認釋迦牟尼佛大富大貴。什麼叫大富?生活沒有缺乏,物質生活不缺乏就是大富。何必要堆積一大堆,堆在那裡,用不著!他不缺乏。大貴是什麼?他並沒有地位,他也沒有頭銜,他受到一切眾生的尊敬,一切眾生都願意聽他教誨,大貴!帝王也做不到,人家未必是對你心服口服,可是釋迦牟尼佛一切眾生對他真的是心服口服。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看出佛家的富貴,不是世間人所能夠相比的,他的成就就是無量善根的成熟,無量善根的感應,我們不修怎麼行?
有許多同修問我,這「善」從哪裡修起?我不曉得講了多少遍,放下自私自利,為一切眾生服務。標準就是佛給我們講的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落實在布施裡面,布施記住: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要落實在這裡面,這個人叫真修行,這個人叫行菩薩道。
菩薩行持,第二條是「持戒波羅蜜」。什麼叫持戒?六度裡面的持戒跟通常持戒的意義不一樣,六度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所以持戒廣義的就是守法,世尊對我們的教誡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我們要遵守,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道德禮俗,我們都要遵守,這些全都在持戒這個範圍當中。我們為別人服務,要懂規矩,要守法,不是說我為你服務就可以馬虎一點,不可以!守法裡面有一個根本的原則:敬人、敬事、敬物。普賢十願第一條「禮敬諸佛」,如果你對於一切人事物沒有恭敬心,你遵守那個法,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是別有企圖、不懷好意。所以內心要真誠恭敬,自然符合法度。守法,好事!世間第一等好事。別人並沒有明瞭,我們介紹他,他不能接受,你要懂得,他不能接受的時候,我們這個時候就不能送禮,不要送錯了,人家起了疑惑、起了誤會,一定要懂得時節因緣。
然後佛又教給我們「忍辱波羅蜜」,忍辱是什麼?耐心。諸佛菩薩都有耐心,這個眾生這一生不能度,不要緊,來生再度他;來生還不能度,十生、一千生、一萬生之後,佛很有耐心,不著急。不像我們眾生心裡毛毛躁躁的,恨不得立刻把眾生都度成佛,哪有這個道理!行不通的。要學諸佛菩薩的耐心,一點都不著急,等待時節因緣。因緣沒成熟,充實自己;因緣成熟了,為一切眾生服務,時間決定不空過,充實自己是準備將來要更圓滿的服務。由此可知,「獨善其身」還是為「兼善天下」,並沒有一時一刻把眾生忘掉,沒有!念念為眾生服務,這是真實善根。第四條叫「精進」,精進用今天的話來說,「日新又新」,天天求進步。絕對不是墨守成規,他天天在求進步,無論是在智慧要有進步,德行要有進步,幫助眾生服務的技巧也要有進步。
第五個項目是「禪定」。什麼叫禪定?禪定不是叫你每天盤腿面壁,那個禪定有什麼用處?禪定是指胸有主宰,不輕易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叫禪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夠如如不動,我們在講席裡面所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禪定。輕易被人家幾句話就動搖,你完全沒有定力,沒有定力你成就就很難。我剛才在二樓客廳,我們一些同學來告訴我,大家受持《無量壽經》會集本,也在講這個本子,說台灣今天有不少人反對這個本子,聽了之後心裡就疑惑。這就說明什麼?你沒有定力。如果自己有定力,全世界的人反對,我還是依教奉行,我有成就。沒有定力,哪裡能成就?不但「一心」你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最後是「智慧」,智慧是對於一切事理、性相、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出世法一切通達,這是智慧。
佛教給我們這個六條,我們能用在生活上?能用在工作上?你能夠應用在工作上,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是行菩薩道。什麼叫行菩薩道?換句話說,你過的是菩薩生活,你不是凡人生活,過菩薩生活的人。你們想一想是不是已經超凡入聖,達到世尊教學最高的境界:超凡入聖,這才叫真學佛,這個佛法學了才管用。如果不能落實,這佛法學了,學了多少年,一條也沒用上,白學了!還是隨順煩惱,每天還是憂愁,還是苦悶,對人對事依舊是許許多多的障難,這不但是說學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這一句話還談不上,你簡直沒有入門,佛的門路沒有摸到。說功夫不得力那對你就很恭惟,連佛的門路都沒有摸到。
經教字字句句含無量義,我們要能體會。同學們修學,當然也難怪你們,你們對佛法的薰習時間太少,心用錯了!心用錯了就是自私自利,錯用了心,怎麼樣薰習都沒有薰習得上。所以你們受什麼薰習?受煩惱薰習。每天所接受的薰習,貪瞋痴慢的薰習,五欲六塵的薰習,名聞利養的薰習,這還得了嗎?這個不得了!我們學佛,說一句最白的話,就是學做人,學做好人,學做一個正人。佛是人中最完美的人,找不到絲毫缺陷的人,這個人叫做佛。佛是我們的榜樣,佛是我們的典型,我們向他學習,學得跟他一模一樣。諸佛當中尤其是阿彌陀佛,我們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眾生服務,沒有一願說有自己利益的。這四十八願你們仔細去看,哪一願是阿彌陀佛為自利,對阿彌陀佛自己有好處?一條都找不到,我們要在這裡學。
為什麼諸佛菩薩他不為自己,他為眾生?如果對於經教稍稍明瞭的人,應該能夠答得出來。雖然答得出來,你做不到;你做不到,還是枉然。佛告訴我們,法界原本是一真,六道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剛般若經》大家念得很熟,末後總結在一首偈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一句話講的是什麼?講的是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的形象是「夢幻泡影」,六道十法界的存在是「如露亦如電」。我們今天很不幸,落在這個裡頭去。為什麼落在這個裡頭?佛說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這個境界,執著裡面最嚴重的執著,「我」,所以你只要執著有我,從我這個地方就產生嚴重的自私自利,好了!你就別想出六道,六道就這麼來的。如果「我」沒有了,給諸位說,六道就沒有了。所以佛為什麼沒有自私自利?用這個方法把六道打掉了,有我就有六道、就有三途;無我,不但沒有三途,六道就沒有了,這是正理。但是執著沒有,他還有分別,所以雖然六道沒有了,還有四聖法界。哪一天對於世出世間法,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十法界就沒有了。
所以諸位同修要記住,你們現在學教,還要執著這個本子是對的,那個本子是不對的,你有執著,你有分別,你永遠在六道,你永遠在六道裡當法師,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開不了智慧。真開智慧,對於所有一切經教是什麼看法?佛在《金剛經》上說過:「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再告訴你,我們拿《無量壽經》來說,原譯本、會集本、節校本,諸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對我們這一部經說的。再展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今天講不管是顯宗密宗、宗門教下,也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我們對於任何教派的典籍,我們同樣尊重,決定沒有高下這個念頭;起這個念頭,我們錯了。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外面境界沒有過失,我們起心動念是過失。
不僅是佛教裡面所有宗派沒有高下,我們再擴大,現在在新加坡,我們接觸九個宗教,任何宗教的典籍,我一展開也是「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們能相信嗎?我今天念《古蘭經》,我今天念《新舊約》,我都會往生極樂世界。你們沒有這個本事,為什麼你們沒有本事?你們有分別心,有執著心。我有這個本事,《新舊約》展開,原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古蘭經》展開,它就是《阿彌陀經》。你有分別,我沒有分別;你有執著,我沒有執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個自性變現的。所以我們常講「同一個生命共同體」,說這個話大家比較好懂,容易體會;給你說真話,你不懂。真話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我說這個話你們不懂。所以為一切眾生服務是真正為我服務,為自己服務,誰知道?諸佛如來知道,法身大士知道,這是真實智慧,圓滿的佛法,圓滿的教學。諸位學習不斷不斷的向上提升,漸漸能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才大自在,入這個境界才真隨緣。你們現在不自在,你們現在沒有法子隨緣,契入這個境界就自在,就隨緣,才曉得佛教給我們是什麼?
《華嚴》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話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記得住,什麼意思?不知道。而且這一句話仔細想來疑惑重重,的確這一句話的意思太深太廣。「情」是有情眾生,「無情」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用現在人的說法,有情是動物,無情是植物跟礦物。「同圓種智」,圓種智是什麼?成佛。成的什麼佛?一個佛,你能懂嗎?愈說愈迷惑了,同成一個佛,這一個佛在《華嚴經》裡面叫法身佛,同成一個法身佛,經上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法身佛是一個佛,真佛!純真無妄。報身佛是圓滿智慧;應化身佛,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高度的藝術,得大自在,落實才有受用,不落實你就不得受用。經中字字句句的教誨,你真的不要多,能得個幾句,這一生受用無窮,帶給你無盡的幸福。你要不會,那就沒有法子。大家要記住,佛教給我們學做人,學做好人,學做完美之人,沒有缺陷的人,你抓住這個方向,抓住這個目標,你就真的在佛法裡學到東西了,而且是非常現實的利益。
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我們凡夫,六道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順境生貪愛,逆境生厭惡、生瞋恚,這就是迷惑,這就是造業,這就是錯用了心,你不是一個完美的人。諸佛菩薩也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人家生智慧,人家得自在,人家成就無量功德。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我們有沒有去想過?總在用心不同。這個用心就是「根」,一切凡夫我們的心不善,諸佛菩薩是善,我們不會用善心,根源在此地。說到最現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要跟人接觸,一切時、一切處,跟一個人接觸,跟很多人接觸,有沒有想到諸佛如來他們是用什麼樣心態接觸?我要向他學,我要把這一套本事學來。
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接觸,就是「四攝法」,所以「四攝法」在諸佛如來須臾不離,他用在生活上,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上。我們不會用,實在講我們也不懂四攝真正的意思,心裡一看這個名詞,四樣,四樣攝受眾生的方法,我現在還沒有攝受眾生,那就不要用這個方法,那攝受的意思我們搞錯了。那個「攝」的意思就是接觸的方法,現在用接觸大家好懂,我們與外面境界接觸有四個方法,這就是諸佛菩薩接觸外境跟我們不一樣。他一接觸用「布施」,一接觸用現在話說,就動一個為他服務這個念頭。我們現在跟一切人接觸,這個念頭生不起來,他是佛、他是菩薩,他跟我們不一樣。所以要懂得,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與一切眾生接觸,想到我要為他服務。以真誠、恭敬、平等心為他服務,就叫做供養;真誠、清淨、平等心不圓滿就叫布施,圓滿那就叫供養。我們有沒有起這個念頭?沒有起這個念頭,沒有善根,雖有善根它不起作用。念念都有這個心,這就是「善根無量」,你真正是善人,極樂世界就符合它的標準,符合它的要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上善,起心動念都願意幫助別人,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捨己為人。
第二條「愛語」,愛語裡面範圍包括得好廣,這是言詞表現出愛護眾生,關懷眾生,言語柔和,態度謙忍,謙卑、忍讓,處處尊重別人。「利行」,從我們日常生活到我們的工作,沒有一樣不是利益一切眾生的,私生活也是做給別人看,給別人做一個榜樣,給鬼神做一個榜樣。我們這個講堂鬼神在聽經,這大家都知道,鬼神的數量超過我們人數不曉得超過多少倍,你們大家都相信。我們不但幫助眼睛能看得見的這些人物,還要幫助我們眼睛看不見的這些鬼神,從起心動念處做起。最後一條「同事」,同事是不否定眾生的文化,不否定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否定他們的愛好,與他相同,這樣接觸大眾、教化大眾,就能收到成果。這個成果是幫助他們斷惡修善,幫助他們轉迷為悟,幫助他們轉凡成聖,全部落實在生活當中。不是說你到哪裡去講經的時候,你再用這個方法,不是,來不及了!我們在教學,教諸位講經方法的時候,「三番觀機」,到你臨上台再觀機,來不及了。什麼時候觀機?一切時、一切處,仔細觀察「人、時、處」這三種機。一切時、一切處,不是說上講台預備講經之前,那來不及了。由此可知,佛法所講的是我們實際的生活,剎那之間都沒有離開。
然後你才真正懂得這個地方講的「善根無量」,這一句話,「生我國者,善根無量」,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彌陀經》上世尊為我們介紹,那個地區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什麼叫上善?善根無量,我們要不具備這個條件怎麼行。念佛不能往生,到最後還倒過回來,倒打一把,「釋迦牟尼佛騙我,我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往生,我上了釋迦牟尼佛的當」。釋迦牟尼佛講得這麼清楚,你沒有懂得,你錯會了意思,自己不好好的學,不具備這些條件,還怪別人,這罪過就重了,毀謗三寶,墮阿鼻地獄,所以這一句話比什麼都重要。
下面這是講果報,『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所以這一願叫「那羅延身願」。「那羅延」是梵語,這是金剛神的名字,是古印度話,它的意思翻譯成勝力、堅牢,就是他有殊勝的能力,我們今天講有超人的能力,所以稱他作金剛神。這是古印度宗教裡面,一般肯定體力最健壯的這樣一個人,他的體力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所以「金剛不壞身」有這個意思在裡面,他有「堅固之力」。這種「身」跟「力」從哪裡來的?無量善根成就的,你修善這是因,你感得的果報這樣的殊勝。下面這兩願都是善根無量的果德,由此可知,斷惡修善的重要性,特別是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跟諸位略略的做一個解釋,你才能看到釋迦牟尼佛真實智慧、善巧方便。金剛神是古印度婆羅門教裡面所崇拜的,就是我們佛經裡面所講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也都用這個金剛那羅延。佛經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神眾、天眾,都是古印度古老宗教裡面所崇奉的神明,佛都把他們收來,都到佛門裡面來作護法神。我們佛教道場裡面也供奉他們,釋迦牟尼佛最高明的是以他們來表法,讓我們見到這一些天神、眾神,我們就開了智慧。名號、形像完全充滿了教學的義趣,金剛神端正,相貌端莊,形像魁梧,我們聽到這個名稱,見到這個形像,這見到果。佛教給我們,見到果要知道因,我們也想得這個形像,也想得金剛不壞身,那你要懂得修因,你才能夠得到。你不懂得修因,哪裡來的果報?善因善果,你一定要懂。金剛不壞身從哪裡得來的?無畏布施得來的。佛在經上常說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我們世間人,哪個不想求多財富,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佛教給我們修因,他能夠得到,他曾經修善根,今天得這個果報。我們希求這個果報,我們要懂得修因。
上一次我們這裡講經,請許哲居士跟大家見面,她今天一百零一歲,你看她的身體、她的體力、她的反應,大概就是三、四十歲的人。我們看了很羨慕,請教請教她,她日常生活如何?她給我們講的那是她的因,她說她一百歲,一生當中沒有發過脾氣。我們要想得到這麼好的身體,要學不發脾氣,善因!一生沒有怨恨過一個人,善因!一生沒有想自己,了不起!這是善根。一生當中起心動念,她想老人、想病人,如何為老人、病人服務。照顧老人、病人,跟照顧自己父母一樣,孝順心照顧,恭敬心照顧,所以她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我們仔細觀察,她三種布施具足,她是用體力照顧人,這是內財布施;時時開導別人,法布施;安慰老人,安慰病人,幫他們解除苦難,無畏布施。種善因得善果,我們親自看見。我讓許居士到這兒跟大家見面,她為我們做證明,我們天天在講,找個證明來給大家看看。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在這個道場,這個道場新加坡的同修們都知道,新加坡佛教第一興旺的道場,到我們這兒,這個道場好旺!這旺是果報。為什麼我們這個道場旺,別的道場旺不起來?不是風水好,與風水不相干。怎麼旺起來的,你們知道不知道?每天一千多人到這兒來吃飯不要錢,這是善因。其他道場沒有這樣作法,所以旺不起來。如果他們道場每天也幾千人吃飯不要錢,它的旺超過我們。旺從哪裡來?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麼旺起來的。所以悟道法師這個地方事情做完,後天他就要到澳洲去,我勸他在澳洲搞一個道場,頭一樁事情就是布施供養,供養所有一切大眾。當然澳洲環境跟此地不一樣,因為那一邊人不信佛法,全都是基督教徒,你要跟他們接觸,必須有高度智慧。如何在那裡建立關係?開素菜館,開素食館歡迎大家來吃,但是不能不要錢,不要錢他受不了。怎麼辦?只收成本,以不謀利為目的。人家餐廳裡面吃一餐飯要十塊錢,你這裡只要三塊錢,大家都到你這兒來了,你的法緣不就盛了,不就旺起來了。如果你要賺錢,你就不會旺。你們同修將來自己有道場,你學這個方法,你一定會興旺。
佛教徒多的地方可以不要錢,為什麼?所有佛教徒都願意修福。居士林每天這麼多人吃飯,星期假日三、四千人吃飯,你們都知道居士林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油,沒有買,什麼都沒有買過,人家都往這裡送,送得太多吃不完。所以每天你們看到有小卡車裝米、油、菜,送給許許多多其他宗教辦的孤兒院、養老院,我們經常不斷的幫助他。這個道場興旺,那是佛教徒多的地方,都知道修福,都往這兒來送。新的環境外國地方,他們都是信其他宗教,沒有布施的觀念,所以我們只收回成本就可以,不賺錢,這就對了。世尊教我們的四攝、六度落實,哪有不興旺的道理!就怕你自己不肯做,你自己想要錢,錢就要不到;不想要錢,錢是源源不斷、滾滾而來,太多太多!你要有個貪心要的時候,要不到。我們錢來為什麼?為眾生,替眾生修福,替眾生造福,決不是自己享受的,這樣做就對了。我們一切為別人,一切決定不為自己。
所以讀經仔細看看諸佛菩薩人家怎麼作法?我們真的要向他學習,真正能夠關懷這個地區的大眾,關懷這個社會,常常想到我要替社會做些什麼?要為大眾做些什麼?不要想到「他為我做些什麼」,不想這個,絕不考慮這些,只有付出,絕不求回報。我們的回報像什麼?就像許哲居士一樣,健康長壽,前途一片光明。許哲相信老天爺照顧她,我們深深相信,諸佛菩薩、天龍善神照顧。所以千萬不要求人,你要常常求人,佛菩薩看到了,「他有人照顧他,我們可以不必理他」,那護法神也就走了,你有人照顧。我們一無所求,諸佛菩薩看到,不行,他沒有人幫助他,所有佛菩薩、善神都來幫助你。理如是,事實亦如是。世尊在此地給我們舉出那羅延金剛神給我們做榜樣,古大德也有說那羅延金剛神是佛的化身,我們也能相信。這是我們在經上讀到的,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金剛那羅延身得度,他就可以現金剛那羅延身,這些都是事實。
古德在經論註解裡面,有所謂「眾生身心相依」,六道眾生哪個不如是?身有苦樂,心有憂喜,心有憂喜我們這個身就受很大的影響。所以中國醫學典籍推到最原始的《黃帝內經》「靈樞」,這都是中國最古老的醫學,這個醫書裡面講的理論,人的壽命正常兩百歲,你活不到兩百歲,是你不懂得保養,你自己把你自己身體糟蹋掉了。而糟蹋最嚴重的是什麼?就是你的情緒、你的心理,「憂能使人老」,你就想到這個傷害多麼嚴重!憂能使人老,歡樂也不是好事情,也會減損你的壽命。如何能維持正常?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我們佛法講這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心地清淨,佛家講的定慧等學,這是正常享受。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對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如如不動是定,這叫正受。如果被外面境緣動了念頭,一般中國文人講動了感情,生起喜怒哀樂,你的身體就有損害,你怎麼能不老?你怎麼能不生病?這是把我們自己生命縮短了的原因。
諸佛如來,尤其是我們在這個經上所看到的,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壽命無量。我們看到這種經文又起了疑惑,這「無量」,到底是真的無量,還是假的無量?所以我們學佛總是不老實,老實的人都成就了。哪些人老實?跟鄉下老太婆說無量壽,「無量壽」,她從來不想是有量無量,是真無量還是假無量,她真的往生了,真的成就了。我們聽了之後,真的是無量?假的無量?聽說阿彌陀佛將來入涅槃,觀世音菩薩接著成佛,那到底是真無量,還是假無量?自己反而依舊搞六道輪迴,虧吃大了。這是什麼?這是學佛我常常講不老實,凡是有很多問題來問我的,我都說你不老實。為什麼?你要是老實,一個問題都沒有,你不會來找我。我說的話也是真話,老實人心是定的,定能開慧;不老實的人心是浮的,疑慮重重,沒有智慧,你跟他講也講不清楚。實在講,你講得再明白,他也很難體會。不老實!
古大德教我們老實念佛,我們偏偏不老實,所以很難有成就。也正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老實,所以經文字字句句不能不細說,天天鼓勵,天天勸勉。可是我們還是收不到效果,原因在什麼地方,你們懂得嗎?一星期講一次,所以效果收不到。真正要收效果,天天講,天天囉嗦,天天這樣勸勉,人才會回頭。七天勸一次,這個時候勸得不錯,點頭了,有的懺悔,出了大門就忘掉,很不容易收到效果,這種情形我了解得很深。所以我這一生當中,能有這麼一點小小的成就,沒有別的,天天講經,天天勸自己,講經不是講給別人聽的,講給我自己聽的。這就是古德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真正搞清楚明白、覺悟了,能夠將世尊的教學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觀念當中,觀念改過來了,生活行為完全變了,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真實的利益。
這個殊勝的身相,這是一切眾生所嚮往的,我們能夠得到。可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無量壽經》世尊一開端就把修學的總綱領傳授給我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是淨宗修學的總綱領。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就從這一句說的。「禮敬」我們做到沒有?一切恭敬、稱讚,決定沒有毀謗。「供養」,捨己為人。對自己「懺除業障」,我們幹了沒有?懺除業障從哪裡落實?經上講得很清楚,「善護三業」,你能把這個做到,你就得金剛不壞身,你就能類似那羅延金剛神同樣殊勝的身業。我們緊緊記住這幾句話,這一願就知道怎樣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