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堅持志行  (共一集)  2006/5/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017-1552b集)  檔名:29-04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十六首偈:

  【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志行。不捨佛道。】

  這首偈也是在出門,在從前說托缽,路上可能遇到的人。這是個什麼樣的人?是堅持戒律、有操守的人,我們一般講嚴持戒律。出門看到了,引發大願,『當願眾生,堅持志行』,志是志向,行是行為,『不捨佛道』,志在作佛;換句話說,我們的心、我們的言、我們的身,身語意一定要像佛。佛的心是禪,佛的言是教,佛的身是戒律,所以禪、教、戒就是佛道,時時刻刻不能捨棄,這樣的人哪有不成就的?不但成就,而且肯定是一生成就,不會再到來生後世。凡是還會拖到來生後世的,都是這一生修行志行不堅,才把這一生的光陰虛度,甚至於空過了,這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

  我們想不想在這一生成就,這首偈是關鍵。前面教我們要依於苦行,世尊當年入滅之前,教誡弟子,因為阿難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住世的時候,我們大家是以佛為師,佛入般涅槃之後,我們以什麼人為師?佛說了兩句話,「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只要你能夠不捨苦行,堅持戒律,等於佛在世沒有兩樣。所以,佛一生給我們示現苦行。就是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皈依供養,佛還是托缽,還是三衣一缽。供養的園林、精舍,只是做為講經教學用而已,決定沒有以它為自己的財產,沒有,佛是真的出家了。出家人如果還有財產,那哪裡叫出家?剋實而論,你出了你的小家,因為你那個家,你的土地、房屋沒那麼大,出了個小家,入了個大家。住持一個寺院,那個寺院就變成你的家,土地面積、殿堂房舍比你家大得多了,你又入了個大家。小家障礙你了生死出三界,大家就更不必說。這一點我們要看破,就是要看清楚,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是怎麼做的,我們要向他學習。

  當時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種種供養,佛是一分一毫都沒有取,只是借他這個地方,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辦班教學。你提供一個場所,很好,我們就在你這個場所辦,講完了,這個課程講完就走了,決定沒有留戀。所以我們今天把它稱為辦班教學,大家就好懂。有些地方佛只講一部經,我們今天說一個單元,有些場地佛講了好幾部經,像祇樹給孤獨園,大概是所有場所裡頭講經最多的,他在這個地方講了十幾部經。在靈鷲山,靈鷲山沒有房舍,大樹底下,學生們圍著釋迦牟尼佛在聽課,沒有桌椅,都是坐在草地上。這樣的辦班教學,在世尊一生那是時間最長的,有精舍、有房舍,那是別人提供,那很少。佛是絲毫留戀都沒有,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這裡頭有個很深的道理,《楞嚴經》裡面所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佛在任何地方,境界都是佛境界,在曠野裡面,大家席地而坐,佛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冬天會不會凍著?夏天會不會熱著?印度,我們知道是熱帶,沒有冬天,所以三衣一缽就夠了。雨露風霜有沒有遇到過?這個我們相信。佛在那個地方教學,除了我們肉眼能看見的這些大眾、聽眾之外,還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但是須陀洹以上的都能看見。須陀洹是小乘初果,他的斷證功夫跟大乘《華嚴經》裡面講的初信位的菩薩相同,六通他得到兩個,天眼通、天耳通;換句話說,他能看到天龍鬼神,也圍繞著釋迦牟尼佛在聽經。有這麼多天龍鬼神,肯定風調雨順,現在講的是最好的氣候。佛無論到哪個地方,山河大地你看到都是非常吉祥、非常和順,沒有風雨,沒有障礙,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為什麼?來聽講經的這些人都是善人,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不造罪業。

  不僅僅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日本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讓我們從科學方法裡面明白了,外面境界真的是隨我們的意念在轉。我們有好的意念,善念,山河大地、一切萬物,無有一物不善;如果我們的念頭不善,那就沒有一樣東西是善的。佛從前說過,現在科學家做出證明,能不相信嗎?值得我們深深去思惟。

  這些修行人,真正有操守的人,我相信他修學的目標,就是要在這一生當中得到一個成就,成就就是佛道。什麼是佛道?我們在講席裡跟諸位同學報告過,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妄想縱然放不下,分別執著可放下了,菩薩;分別也沒有辦法放下,執著放下了,也難得,證阿羅漢。所以,佛、菩薩、羅漢是人做的,怎麼知道的?《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話說得多麼清楚,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放下,如來智慧德相就現前,你就成佛了。所以關鍵是你放得下放不下,關鍵在這裡。

  你真正發心修,你能不能堅持志行?關鍵在堅持,堅是堅決,持是保持,剎那之間也不會失去。志,用現在的話,是你的願望,行是三業行為。志在佛道,佛道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不從外得,外頭沒有,自性本具。自性從哪裡得來?自性從大定得來,這個大定的名字,在《楞嚴經》裡面叫「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是自性本定,不是從外頭來的。你的自性本來定,現在也沒有動,現在動搖的是什麼?動搖的不是自性,是什麼?是無明、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這個東西動,它絕對不是靜態的。煩惱習氣動,為什麼?它是從無明變現出來的,無明就是動的。而明,明是不動的,明是照,照見,照見是不動的,就像水一樣。我們出去旅行,看到的湖光山色,江河看不到這個現象,湖、池塘,看到這個現象。

  我在前兩個星期,有這麼個機緣,到雲南麗江去住了兩天。在麗江看到的湖泊,清淨沒有染污。湖水平,沒有波浪,像一面鏡子一樣,玉龍雪山倒影照在裡面,像照在鏡子裡面,清清楚楚,照見。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平等的,本來是覺悟的,再跟諸位說,本來是慈悲的,從來沒有動搖過、沒有染污過,那是我們的真心,那就是佛道。我們今天為什麼搞得這個樣子?佛在經上常講,不守自性,什麼時候不守自性?就是現前,現前你有妄念,妄念就是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有煩惱,你有習氣,這統統是不守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這些東西。

  佛是辛辛苦苦教導我們,教什麼?教我們回頭,正是《楞嚴經》裡面講的,講得太好了,簡單明瞭,修行人怎麼成佛的?最重要的一個關鍵,以不生滅心為修因,這成功了。凡夫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他用生滅心作本修因,所以修無量劫都不能成就,這個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這也就是說明,你修行,你沒有放棄妄想分別執著,那你就是無量劫、三大阿僧祇劫你都不能成就。如果你用不生滅心做為你的因,修行的因,你這一生就成無上菩提,你就成功了。這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提出來的,《楞嚴經》修行最重要的是捨識用根。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是識,根是什麼?根中之性,六根,眼根,眼根裡面的見性,耳根裡頭的聞性,鼻根裡頭的嗅性,舌根裡頭的嘗性,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識有。所以我們今天一般凡夫修行人,用什麼見?用眼識見,用耳識聽,用鼻識嗅,用舌識嘗,這裡就有分別執著。如果反過來,我們用根中之性,用性全是照見,用性見,見性見,用聞性聽,用嗅性嗅,用舌性嘗,這個人就成佛了。

  你看看眾生跟佛的差別,《楞嚴》上說得多清楚、多明白。你能把心意識放下,心是妄想,意是執著,識是分別,把心意識放下,不用心意識,就是不用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把這個放下,你六根所用的就是性,就是見性、聞性、嗅性、嘗性,就是性,不是識。外面境界變了,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眼見外面的色是什麼?色性,不是色塵,眼識見色塵,見性見色性,見色性、聞聲性就叫做明心見性,宗門說得好,見性成佛。佛教人,實在講沒有絲毫隱瞞,我們中國古人講和盤托出,一絲毫沒有隱瞞,全部都給你了。你願不願接受?你有沒有體會到?你真正聽懂,體會到了,念頭一轉,凡夫就成佛,所以凡聖確實在一念之間。轉不過來,這就是說習氣太重、煩惱太深。

  可是這些教誨,我們聽了、讀了,就像閃電一樣,雖然很短暫,這是一念性光,性光乍現,像閃電一樣。難得,從來沒有閃過光,現在閃了一次,希望往後閃的次數多,慢慢密集,由閃光變成常光,你就成就了。怎樣才能幫助自己提升,把閃光提升到常光?堅持志行,這個太重要了。再跟你說得明白一點,堅持苦行,堅持持戒,你不從這兒下手,你那個堅持是有名無實。從什麼地方下手?我現在勸同學從《弟子規》下手,從《感應篇》下手,從《十善業》下手,儒釋道三家的基礎,你不從這兒下手,做不到!下手處要最容易的,不能太難,由易而難,由淺而深,循序漸進,這就成功了。

  所以總要曉得儒釋道的根,這三樣東西是儒釋道的根,自己一定要做好。你去教別人,有些人乍聽很歡喜,聽了一個月、二個月,他就退心了,一年、二年,他就不來了。古人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沒有了,變成老油條。這個現象在今天的社會是非常的普遍,常見的現象。怎麼辦?回光返照,老祖宗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什麼這些聽的人會聽跑掉?剛剛聽幾天,歡喜得不得了,受到感動流眼淚,慢慢就跑掉了。是我自己沒做到。

  為什麼古時候堯王、舜王,他們教的那些人,一生都不會跑掉?天天追隨,天天不捨,釋迦牟尼佛教學,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生都不捨離,都沒有跑掉。什麼原因?自己做到了。所以今天教學,頭一個你自己要認知,眾生本性本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首先要認知這一點。你可不能說「他們沒有善根,他們沒有福報,聽了幾天不再來了,沒善根!」錯了,你一輩子不會成功。你怎麼能怪人?你要想我自己修得不夠好,我自己講得不夠好,所以把人講跑了。

  一部經,同樣是一部經,譬如一部《彌陀經》,講一遍當然挺新鮮,二遍、三遍還可以,十遍、八遍不聽了,為什麼?我聽過了,我聽得很熟了,我不要再聽。為什麼佛菩薩來講的時候,眾生就不會跑掉?什麼原因?你要曉得,佛菩薩講經遍遍不一樣,有聽頭。你講的經是遍遍都一樣,聽了一遍還要聽第二遍嗎?為什麼他遍遍不一樣?他修行的功夫天天提升,他的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所以他講的不一樣,那就是遍遍都有聽頭,都能吸引人,這成功了。所以你要回過頭來問自己,你不能怪別人,他沒有善根,他沒有福報,全都錯了;自己錯,不知道錯在哪裡,只曉得去怪別人。

  佛說得好,未能自度,怎麼能度人?你要教別人,先要把自己教好,所以做老師難!為什麼古時候老師那麼受人尊重?道理在此地。老師是修行人,修什麼?修正自己思想、言語、行為的過錯,天天在修正,天天在改過。所以他的東西就是一部經,萬古常新,可深可淺,可長講,可短講,沒有一樣不精彩,道理在此地。你自己不真正去修行,修行沒有別的,斷煩惱,長智慧不要求,煩惱斷了智慧自然開,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佛法真的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你覺得很難,是你不會,你要會的時候,不難。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習氣要改,工作裡面的習氣,待人接物的習氣,一定要改。與人相處一定要懂得恆順眾生,就像佛菩薩一樣,恆順六道眾生。六道裡面愈是往下,隨順就愈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隨順上面的容易,為什麼?他善多惡少;隨順下面的,惡多善少,不隨順怎麼行?你不隨順,他真的就掉頭而去,所以隨順是德行;隨順,我們世間人講遷就。不可以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一定要以眾生的標準,以他的標準為標準,他就容易接受,接受做朋友,做好朋友。你自己行得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跟性德相應,時間久了,自然感化他,他覺悟了;覺悟他自然回頭,沒有不回頭的。他還沒有回頭,要曉得我做得不夠,我感得不深,他還沒有體會到,還沒有省悟過來,我還要繼續認真努力。天天改,時時改,為自己也為眾生。

  實在講菩薩發心,為自己的少,為眾生的多,這樣勇猛精進。我要不好好的改,眾生就多一天迷惑,多一天造業,多一天受苦,菩薩怎麼忍心?看到這麼多眾生墮在三途受苦報,怎麼樣去救他?只有自己做好樣子來感化他,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講,他不聽,一定要做出榜樣來。我們有時候也從靈媒那裡得到一點訊息,餓鬼、地獄道,聽說觀世音菩薩常常去。我們聽到了,歡喜,相信,不懷疑。去幹什麼?去做修行的好樣子,在鬼道現鬼道身,在地獄現地獄身,在畜生現畜生身,才能夠教化他們。所以一定要現同類身,同樣的言語,你才能幫他,才能幫他慢慢向上提升,這個事情不能著急。提升到《楞嚴經》、《華嚴經》的境界,已經不是人天了,比人天還要高。

  所以這種大經大論,清涼大師說得很好,《華嚴》十種當機,裡頭有一種,凡夫。什麼樣的凡夫?大心凡夫。什麼是大心?看到別人受苦,心裡很難過,就想要幫助他,雖然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那個心真的有餘,這種人是大心凡夫!他能聽,他能體會,能接受,接受就是依教奉行。志願永遠不改,無論是順境,我常講順境沒有貪戀,逆境沒有瞋恚,一生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沒有一處不好,沒有一樁事情不好,沒有一個人不好,這隨緣。為什麼?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所以他能做得到。為什麼我們在環境,尤其在人事環境,要挑挑揀揀?那都是分別,都是執著。這個習氣無量劫來久已養成,所以隨時隨處自自然然它就起現行,叫自己無法控制,這就是所謂的習氣煩惱。

  怎麼辦?沒有別的辦法,覺就改,覺就改,常常覺悟,時時覺悟,天天覺悟。古大德用功過格,你想想有沒有道理?蓮池大師就有功過格,現在在《全集》裡頭有,它的名字不叫功過格,叫「自知錄」,他每天用這幾條來反省,也有幾十條。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一天當中有善有惡,善惡都要記下來,對比,我今天是善多還是惡多,用這個方法來堅持志行。方法雖然笨拙,但是很有效,特別是對於初學的人,特別是對於現代人。

  所以世出世間法,要真正想學習有成就,可不能夠因循苟且,這不能成就,要認真,要堅持!方向、目標不能有絲毫偏差,自己正,別人自然就正;甚至於不必去想別人,看到別人有過,馬上自己檢點,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行得正,就會影響別人,我行得不正,也會影響別人,別人都不正。所以湯王有一句名言,「天下有罪,罪在朕躬」,中國諺語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百姓為什麼犯罪?為什麼不善?皇上自己有了問題;古聖先王,這個跟佛菩薩有什麼兩樣?豈不就是觀音菩薩所說的,應以國王身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是不是?是!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宰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各級政府的領導人,省長、市長、縣長、鎮長、區長、里長都是的。你要行得正,老百姓就正,你行得不正,老百姓就走邪了,這一定的道理。

  我們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在哪個崗位,統統是行的菩薩道,統統行的佛道。你在家裡面是位家長,你家長正,你一家人沒有不正的,家人有不正,我這個家長沒做好。公司行號的老闆是個領導人,他要正,所有員工都正,他自己不正,員工當然走邪了。什麼是正?儒釋道三教都是正,都有可取。儒家重在事相,講倫理,偏重在倫理,道教裡面偏重在道德,佛法講中道,中道第一義諦。我們如果明白這些道理,認真努力堅持自己的志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自古以來,十方世界所有菩薩諸佛的大願!願成之後,必定以自己的行持來幫助眾生,普度眾生,不捨佛道。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