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淨心的重要性 (第一集) 2013/10/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02-040-0464集) 檔名:29-390-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七百七十三頁,倒數第六行,我們從前面看起,前面是在第七行最後一句:
「經云住大乘者,其心清淨,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如是智慧猛利,信願堅固之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諸大老,方所堪能」。前面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我們將這幾句重複念一遍,知道經文前後脈絡連貫。這幾句話也非常重要,實在講我們多讀幾遍有好處。住大乘者,這就是發心修學大乘,大乘要有菩提心,本經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住大乘者。大乘最難得的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為什麼?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有修有證,如同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二乘人所證得的,聲聞、緣覺;平等心,菩薩證得的;有清淨平等,才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下面這個覺字就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他徹悟了,他見性了。所以聞甚深法,即生信解,絲毫懷疑沒有,能信能解。
這個信是真信,不是常識,是智慧。我們現在學佛,絕大多數人學的是佛學常識,是文字,沒有生智慧。為什麼不生智慧?清淨平等心沒有得到。這也是我們常常感到憂慮,常常提到的問題,大乘沒有傳人了。也許有,我們少見寡聞,我們沒有遇到,不敢說沒有,世界之大,人口之多,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有諸佛菩薩再來的,來救苦救難的。佛法的承傳最重要的就是真誠、恭敬,誠敬是聖學,是佛法修學的基本功。因為它不是常識、不是科學。科學、常識沒有恭敬心可以學得到,聖學不行,為什麼?它是從真誠心裡面流露出來的,必須真誠心他才能相應,不是真誠心他不能相應,道理在此地。這就是聖學一定要講求悟處,要開悟。
佛教傳到中國將近二千年,這些理念跟方法,二千年前中國人接受了,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就是接受佛法所說的戒定慧三學。戒是規矩,定是樞紐,因戒得定,定就是清淨平等。得到清淨平等之後繼續提升,不能夠中止,不定遇到什麼機緣就豁然大悟。這個悟是見性、是證果,大乘果位是圓教初住以上,法身菩薩。在實報莊嚴土四十一個階位,這個階位不一定是由下而上一步一步提升,不定,像讀書,他可以插班,有人生十住,有人生十行、十迴向,乃至於十地,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常常看到的。它的根是真誠、是恭敬,真誠是住大乘者的心性,恭敬是它的起用,愈是證入深的人,待人接物表現出愈是恭敬。像世尊所表現的,世尊心目當中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輕視的,正因為他是佛,他對一切眾生看的都是佛。他是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他是凡夫,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從這個地方能看到他的境界,做為我們自己修學的參考,我們到什麼等級,完全看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這看法不是學來的,是真功夫,決定是通過持戒、修定、開慧。
此地所舉出的幾個人,智者、永明、中峰諸大老,這都是中國佛教史上真正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各個宗派的祖師大德。所以這邊說,既然與智者、永明、中峰這些大德相同,怎麼能把他看成下輩,這講不通。「是故夏師會本,於三輩往生人後」,就是後面,這品經分四段,上輩、中輩、下輩三段,末後,一心三輩,把它列在這裡,這意思就圓滿了。「專引《唐譯》,另成一段。以表常言之三輩往生外,另有一格」。這一格就是慈舟法師判的一心三輩,這是另外一格。
「此一心三輩,乃別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此之作略,即一心也。本品中,一念淨心」,這句非常重要,也就是「十方佛讚品」裡面所說的「一念淨信」,跟一念淨心意思是相同。這個一念淨可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的心從來沒有一念淨過,就是清淨,從來沒有一念清淨過,裡面都是妄想、雜念,前念滅,後念生。而且此地所說的一念,這一念意思很深,一般人看不懂。你要真正懂得,你才曉得《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完全明白了。
什麼叫虛妄?生滅就是虛妄。這個生滅現象就在眼前,因為它的頻率高,我們覺察不到。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用現代的話說,現在我們科學對時間用的單位是秒,一秒鐘有多少次的生滅?我們平常看電影,現在的電影用數碼,不用幻燈片,這就比較困難,老式的電影是幻燈片,我們講動畫,是這個原理造出來的。我這個一捲,這是電影的影片,這就是幻燈片,照相時候這正片,沖出底片叫負片,這是幻燈片。這個幻燈片在放映機裡面放映的時候,它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也就是一秒鐘它有二十四次的生滅,鏡頭打開,這一張幻燈片打到銀幕,這是生,鏡頭關了它就滅,再開了,又換了一張。一秒鐘換二十四張,讓我們看在銀幕上好像是真的,有真實感,這是我們的眼睛就這麼大的能量。如果這二十四張,我們把其他的二十三張統統抹黑,只留一張,我們讓它在放映機裡面去放出來,打在銀幕上,我們會看到什麼?瞪著兩個大眼睛看它,只看到光,一道光閃了一下就沒有了,看到一道光,光裡面什麼東西?不知道,二十四分之一秒就看不到了。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實的環境,就是這個世界,我們眼睛所見到的一切人事物,是在什麼樣的速度之下生滅?有數學算得好的,替我去計算。彌勒菩薩的原文說,「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念頭,多少個念頭?三十二億乘百千,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多少次的生滅?三百二十兆次。我們一秒鐘能彈幾次?大概可以彈五次,乘五,就是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它就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有沒有感觸?沒有感觸,它太快了。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看到一個光,光裡頭什麼東西不知道。現在把這個速度加,加到一千六百兆,你怎麼可能有感覺?所以我們的眼所見的色,耳聞的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於第六意識的起心動念,想前想後,統統在這個頻率之下生滅,生滅法,前念滅,後念生,叫無常,這是事實真相。《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才懂得一點概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你要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你不肯放下。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才肯,覺得應該放下。為什麼?沒有一法你能夠掌握到,沒有一法你能夠得到、你能夠控制,甚至於你還想支配它,全是妄想,這才叫事實真相。
這樁事情,非常難得,被現代的科學家、量子力學家證明了。今天這些先進的科學家,他們眼睛當中的佛學,不是宗教,是高等科學。你看看,佛二千五百多年前講的,現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才把它證明,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我們有理由相信,科學不斷的在向上提升,二、三十年之後,佛法不是屬於宗教,是屬於真正的高等科學。最新的發現在佛經上全找得到,相由心生,一切法從心想生,都被科學家證明了,我們看到科學報告歡喜!
一念淨信,這一念就是經上講的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一念,也就是一秒鐘裡頭有多少個一念?有一千六百兆,無法想像。我們只現在有這麼一個概念,科學家證明佛經上所說的,應該沒有錯誤。所以這個一念淨信,一念淨信就念念淨信,要有一千六百兆次的淨信,我們才能感覺到有一秒鐘。我們很明顯能感覺到,那已經不是一念,是一千六百兆次的念頭。
佛經如果沒有科學家的幫助,我們實在難懂。我們的心跟古人比,比不上,古人心清淨。我們現在確實是一般人講的,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是六道凡夫,標準的凡夫。所以,六波羅蜜裡頭,修忍辱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六波羅蜜裡頭這兩種最重要。《金剛經》從頭到尾講六度,這兩個講得最多,為什麼?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那就成就了。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財色名利,這是下手的功夫,這是入門,這個東西不放下入不了門。放下起心動念,那是成就,證果,全在放下。放下,要把功德保持,靠忍辱。所以放下是積功累德,忍辱是保持你的功德不會失去,做為禪定的資糧。忍辱加上精進,後頭就得定,定能開慧。六波羅蜜的後面般若波羅蜜,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佛教菩薩大徹大悟就是用這個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開智慧了。這是大徹大悟的一條路,怎麼個走法不能不知道。
所以一念淨心,或者是一念淨信,非常可貴。為什麼?這一念跟佛通了,沒有障礙。我們今天跟佛不通,這一念裡頭有妄想、有雜念,我們知道,想斷,斷不了。斷不了也要伏住,不斷可以,伏住,叫帶業往生,往生極樂世界行,八萬四千法門裡面證果是做不到的,往生行,因為往生是帶業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無量的慈悲,幫助我們,把修行證果分作兩截,第一截,到達極樂世界,第二截,在極樂世界成就清淨平等覺。這樁事情我們要真正努力,可以做得到。
這個做到也要有增上緣,也要有方法。淨宗通《華嚴》,所以古德有說,《華嚴》即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想把《無量壽經》學好,能契入境界,最好先學《華嚴》,先學《華嚴》再去讀這個經就很容易。你就看出這部經是什麼?這部經是《華嚴》的核心,是《華嚴》的精華,說成中本《華嚴》,非常有道理。我在年輕的時候在《華嚴》上用了很大的功夫,以後來學《無量壽經》佔很多便宜,等於說基礎建立了。《阿彌陀經》更是精粹,精中之精,精華裡面的精華。不要看它短,裡面所說的理事、性相,跟《華嚴》無二無別。所以這個一念淨心、一念淨信,跟彌陀相應,跟彌陀的本願相應。
下面說,「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沒有不往生的道理。「今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這是得到了,「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所以,往生真正的因是心淨則佛土淨。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如果心清淨,念一聲都能往生。為什麼?那個國土叫淨土。淨土怎麼來的?清淨心感應得來的。我們這個地球叫穢土,為什麼是穢土?我們的心不清淨,染污、雜亂、不平,這樣的心感得的是這種土。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諸佛剎土,統統是心現的,唯心所現,統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不離開這個原則。總的來說,整個宇宙,無論是哪個階層,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楞伽經》上說得好,總是「自心現量」。這句話講得好,講盡了,一句話講明白、講清楚了,講盡了,除了自心現量之外,沒有一法可得。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念佛往生我們不懷疑了,有理論的依據,有最新的科學理論的支持,怎麼會錯?
下面說,「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兩個名詞是一樁事情。「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這句話說得好,這個一心跟一念是淨宗法門的理體,妙極了,叫妙體。「夏師之會集」,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慈舟老法師的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這段文字古人沒說過,因為在古籍裡頭沒有這部經,這部經的會集是在抗戰時期,好像在一九四0年代那個時候,因此流通很少,我們早一輩的老法師、老居士沒人見過。念老的集註那就更晚,一九八0年代才出來。我是第一個遇到的,正好碰到黃念祖老居士到美國去弘法,我們在美國碰到的。他這個書剛剛完成,只帶了一本油印的本子,油印我估計它不超過一百本,他帶了一本到美國送給我,我算是海外第一個看到的,古人沒見過。這裡頭這些文字精妙到極處,我們要感恩,要不是過去善根深厚,三寶威神加持,我們怎麼可能有緣分遇到。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一個講心,一個講念,文字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心的作用就是念,念的本體就是心,說心,從體上講,說念,從用上講,起作用上講。「《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這個境界是佛的境界,說得親切一點,是阿彌陀佛的境界,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學佛,學淨土,不但希望我們這一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更希望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提高品位。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這是略說、是概論,經上講得很清楚,不能細分,細分品類無量,十方世界的眾生根性不相同,品類差別自然就多。
我們提升品位全憑清淨心。我們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用真心,不用妄心,用一心,不用二心,這樣養成習慣,我們往生,縱然不能生實報土,肯定是方便有餘土,這是真的,帶得去的。世間名聞利養、親情眷屬、金銀財寶,沒有一樣能帶去,凡是帶不去的絕不放在心上,要把它捨乾淨,沒有牽掛、沒有累贅。帶得去的要認真努力,帶得去的是什麼?清淨平等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不是只對念佛講的,我念佛用菩提心,我日常生活當中處世待人我還用分別執著,那就錯了。祖師大德說的話,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個話我們聽多了。我們用菩提心念佛,我用菩提心生活,用菩提心工作,用菩提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對了,這才真正有感應道交,這才是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縱然不能斷,要把它減輕,不能讓它增長,不能讓它現行,這個控制住就是忍辱跟禪定。沒有得禪定之前能忍,不發作,忍久了自然得定,定久了自然開智慧。
現在練,練什麼?順境裡頭不起貪戀,逆境裡頭沒有瞋恚,這功夫,忍辱的功夫。小小不如意,心裡頭就有怨恨,錯了,我們學佛的功夫全廢了,禁不起考驗。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很好,順境善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順境,好環境,你很喜歡,善緣,你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都是你喜歡的人,這個時候什麼?不生貪愛。逆境,外面環境非常不好,處處都是障礙,惡緣,遇到的人都是找麻煩的,都是冤親債主,在這裡面不生瞋恚。我們對於環境、對於人都要生感恩的心,為什麼?它來考試我。我考試及格了,通過了,這是大恩大德。沒有這些人考試,我怎麼知道自己境界提升?怎麼能知道自己現在在某一個階段?於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禁得起折磨,禁得起考驗,在這裡頭看看你是不是一念清淨。念佛人,在一切境緣當中,保持一念清淨,這就對了,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真因。
「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我這一生生在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往生極樂世界,我就這一個方向,就這一條路,一個目標,其他的?附帶的。這個附帶也做自己往生淨土的資糧,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到西方極樂世界,憑藉這個功德提升品位。這個世間裡頭一切的一切全放下,不再放在心上,這就對了。真正發大菩提心,能捨己為人,要救度這個世間眾生,就要培養自己的智慧德相,以菩薩再來、祖師大德的身分來拯救大法。那要怎樣?要從根本下手。能講經不行,能修行也不行,一定要按照規矩走,規矩是戒定慧,要先學戒。在中國古時候,五年學戒,這是出家前五年學戒律。古人行,現在學戒律沒地方去,沒有戒律的道場,到哪去學去?沒有真正持戒的律師,怎麼辦?這樁事情,真正是三寶加持,祖宗之德,我們中國戒律沒斷,弘一大師往生之後,現在還有個繼承人,在台灣,果清法師。出家之後專攻戒律,三十多年,三十多年如一日,這個法脈沒斷,我非常佩服他。他跟我的關係,是同學、也是師生。李老師在台中三十八年,我們跟老師學習的,老師把佛法傳下來,我講經教學五十五年,果清專攻戒律三十多年。他年歲比我輕,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在學校讀書。這三十多年,成績拿出來了。真正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古人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大成就,他的緣具足。
我本來也想搞一門深入,沒有緣分,沒有一個安定的住所,天天流浪,一生在流浪。我不是喜歡流浪,我喜歡在一個道場,幾十年不下山。沒有這個福報,沒有人護持。我所認識的一批人,知識分子,現在所謂高等知識分子,他們幫大忙幫不了,幫小忙,邀請我到他們居住地方講幾天經。所以我一年走好多地方,在佛教宣傳方面會起一點作用,成就談不到,不能幫助人成就,自己成就還可以。所以你們大家看到定弘,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在澳洲是昆士蘭大學的教授,跟我出家,我說我沒有道場,你出家,你跟我流浪,這不像話。真想出家,我給他介紹一個師父,香港的暢懷法師,我的老朋友,人家有道場,可以收,你在那裡出家,跟我學可以。
果清來看我,我真的沒想到。我想到,當時我們有八個同學,李老師辦的內學院,我在內學院講《般若》。這八個學生我聽說有一個出家,以後我離開台灣,跟他們就完全斷絕了,三十年。他來找我,我看到之後非常感動,老師會下有這麼一個人,我們的內典研究班沒有白辦,真的續佛慧命。我讓定弘到那裡去學戒律,如果沒有戒律,經講得再好,人家說沒有受過戒,你完了。真正把戒律學好,有基礎,這個人是大德,人家相信你,你才能弘法利生,你才能續佛慧命。沒有這個地方那沒辦法,我們走的路是黑暗裡頭的,摸索;有這條道路,這是一盞明燈,這是一個燈塔,要認真努力把戒律學好,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樣的資歷、這樣的道路,才真正培養出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人才。
將來我們在馬來西亞的漢學院、斯里蘭卡的佛教大學都有戒律學院,我們有一批這樣的老師,可以做扎根教育,佛法真正能恢復。不走這個道路不可能有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在家學佛也要重視戒律,不重視戒律,往生未必靠得住,持戒念佛,往生有把握。總而言之,一個大原則,你會明瞭,戒律是幫助你修清淨心,清淨平等怎麼得到的?從持戒當中得到的,清淨平等就是大徹大悟的真因。「則往生者必將登實報莊嚴土,而成地上之大士」,登地的菩薩,可見這個一心重要。即是一心,「亦即是一念。並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於此可見」。
念老下面又引《信心銘》,《信心銘》上這幾句話說得好,「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信心是一心,念佛的人要一心,一心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都要把這些妄想、雜念清出去,把心地打掃乾淨,把阿彌陀佛請進來,這裡頭沒有雜念。對外,對一切人事物,隨緣,隨緣妙用。隨緣也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妙用怎麼樣?事情辦完之後痕跡都不落,還是一尊阿彌陀佛,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決定沒有第二尊佛,這叫信心不二。
《還源觀》上的四德不能不重視,在家、出家都要重視,這是四個根本戒條。第一個就是「隨緣妙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過後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這叫妙用。第二個「威儀有則」,威儀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在外面的,一定是給學佛同學們做好榜樣,則就是原則、就是榜樣。我起心動念,這個念頭,如果社會上人都有這個念頭,好不好?不好不能起,這個言語不好聽不能說,這個事情不如法不能做,一定要做好樣子,你才能幫助這個社會恢復到安定和諧。好榜樣就是持戒是好榜樣,守規矩是好榜樣。
中國傳統教育裡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那是戒律,古時候讀書人沒有一個不遵守。孔子的德行,五德,是讀書人的標準,一定要把它做到,溫良恭儉讓。溫和的心態,善良、恭敬,對人、對事、對物,夫子恭敬,認真,節儉、謙讓,謙虛,樣樣讓別人。讀書人學孔老夫子處世為人的規範就這五個字,要把它做到。夫子如是,釋迦亦如是,釋迦佛一生做出榜樣給大家看。
我們今天只有在斯里蘭卡看到,這個國家的出家人依然遵守佛陀教誨,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還有不少人真的樹下一宿;有些體力稍微差的,挖個山洞,晚上在山洞裡頭打坐,可以遮蔽風雨,到處能看見,非常值得人尊敬。他們嚴守戒律,每天供養只接受中午這一餐飯,有信徒做好,供養他,一缽飯,除此之外他什麼都不接受。寺廟道場是他們護持的機構,所以一般人要供養,供養寺廟,寺廟接受財物的供養。這個財物是四眾的,出家男眾、女眾,在家修行的男眾、女眾,十方道場,十方常住。所以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佛教,他們是共產,沒有私財,是共產、是民主。他們以佛教治國,完全過的是釋迦牟尼佛教導的生活方式,二千三百年沒有改變。這是今天地球上大概是唯一還存在的一個佛教的大道場,如理如法。我們在這裡看出佛教的前途,看出佛教的一線光明。我們希望大學早一天辦成,為全世界佛教培養優良的師資,如法的傳教師。
念老引用這些話都是說明信心不二的殊勝功德。下面他又舉《圓中鈔》上的話,「持名一心不亂者,因也。得一念者,約行成而為言也」。得一念,「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一念清淨,一念信心,裡面沒有妄念、沒有雜念,妄念、雜念是迷惑顛倒,所以說它伏惑。「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往生淨土必矣」。這裡學佛的人在臨終最後一念決定是阿彌陀佛,這一念,阿彌陀佛就現前,佛來接引你往生,所以必定往生。這個必是肯定的語氣,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下面是念老的話,「蓋言,持名心無散亂者」,這個心無雜亂現在要養成,到臨終來不及,平時就要養一個不散亂的心。怎麼不散亂?心裡面有阿彌陀佛,口裡頭有阿彌陀佛。對於念佛,一定要知道念佛功德。你在世間幹什麼樣的好事,《金剛經》上的比喻好,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還得了,不是一個地球,大千世界。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十億個銀河系的七寶你拿去布施做好事,不如四句偈功德大。可以說無量四句偈法布施的功德,不如念一句阿彌陀佛。我這個比喻是真的不是假的,沒人知道,所以大家把念佛疏忽了,多可惜!佛門古代裡面文字的記載,多少學佛人在急難的時候,一句阿彌陀佛,化解了,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災消了。這些記載的文字很多,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為什麼不肯念佛?
你在我這個會上,我們是無量壽法會,真正把這個意思聽懂、聽明白了,你的問題解決了,講到最後,就是一句佛號。你問我,我早晚散步,一步一聲佛號,沒有白走路。無論幹什麼事情,不用頭腦的,幹事情也念佛號,心裡頭默念,不出聲音。得真幹,分秒必爭。我這一秒鐘沒有念佛,這空過了,這多可惜!這一句佛號裡頭含藏無量功德,為什麼?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念這一聲佛號就是所有諸佛如來全念到。這句佛號裡頭,裡面包含的是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劫所修習的功德,一個也不漏,沒人知道,沒人講。學佛不念佛就錯了,大錯特錯!一生的法布施,抵不過一句阿彌陀佛。句句是實話,千萬不要看輕,千萬不要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造輪迴業。我們的目的是出離輪迴,求生淨土,造輪迴業,臨命終時怕有障礙,你去不了,這比什麼都要緊。
下面念老的話,蓋言,持名心無散亂者,這是因。「能得一念,乃行成之果」。得一念,這個一念有淺深之別,深的就是一心不亂,淺的是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上品的功夫成片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佛就來迎接你,因為你每一念跟阿彌陀佛都通了,都感應到了,什麼時候去都可以。在這個世界多住幾年也沒關係,為什麼?你已經到不染污了,這個世界無論善緣惡緣、逆境順境,你統統不染;換句話說,你已經可以做到不造業,善惡業都不造。善業感的三善道,惡業感的三惡道,善惡業都不造,這六道沒有你的分,這才能超越。一心不亂難,事一心不亂等於小乘阿羅漢,理一心不亂等於大乘圓教初住菩薩,這個真不容易。但是功夫成片不難,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能往生。所以萬修萬人去,道理在此地。
「若得一念,則臨終時,能伏諸惑,正念自然現前,定為往生之因」。所以我們學佛,不念佛就大錯特錯。搞什麼都要斷煩惱,才能證菩提,這個事情大難大難。我學佛六十二年,自己想想,我做不到。所以我晚年回頭了,專講《無量壽經》,生平最喜歡的是《華嚴》、《楞嚴》、《圓覺》,放下了,不再看它了,專門學《無量壽經》,每天讀它,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堅定大家的信心。我不是隨便選擇的,通過六十二年的修學,選定這一部,選定這個會集本,選定黃念老的集註。學佛不求別的,真求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法門就是你迫切需要的,真正能幫助你達到你的目的,了生死出三界,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
「故本經曰」,《無量壽經》上說的,「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這是《無量壽經》上的經文。「又《彌陀要解》謂」,這是蕅益大師的開示,「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約臨終時,亦與此無違」。《要解》上講到十念、一念,關鍵時候是往生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他決定往生,都是就臨終時候講的,與我們現在念佛也沒有違背。「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關鍵是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入於一念。則因此一念之力,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平常我們念佛能夠與彌陀的本願相應,與淨宗的教義不違背,這個念佛不在乎多少,在乎什麼?在乎是你清淨心,一念清淨心,也就是說你念佛這一念或者十念裡頭,決定沒有妄想、沒有雜念,萬緣真放下,這個功夫就得力。一句佛號功德就不思議,何況十句!
這是為一切工作繁忙的人,他沒有時間念佛,在寺廟裡面做執事的,方丈、住持、監院、知客這些,他們沒有這個時間,修十念法,早晚用這個十念,功德跟一天到晚念佛的人沒有兩樣。執事是護法,哪些人出來做護法?過去是修行證果的人,他來護持,他已經開悟,他已經萬緣放下,大公無私來護持,做得周到。現在出家人福報很薄,沒有菩薩來護法,沒有羅漢來護法,所以護法出事情,常常做得不如法。真正有修行人的時候,所感得的,佛菩薩來護法,他們為我們示現的。用這種修行方法,在家人最合適,工作繁忙,早晚十念。這個十念要真誠清淨心,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起來。念十聲佛號,或者是古大德教給我們,一口氣做為一聲,念十口氣,一口氣裡面念多少佛號不拘,沒關係,念十口氣。我在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教同學是一天九次,一次就是十句佛號,也有很大的效果。東南亞一帶很多人用這個方法,在美國、加拿大也不少人用這個方法。這個更簡單,也不過二、三分鐘,不耽誤你事情。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聲,不一定要一口氣,就十聲,這個十聲裡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我們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十念,早晨一次,晚上一次,這兩次,每天三餐飯,吃飯之前不要念供養咒,念十聲佛號,就五次,在工作,上午你上工、放工,下午工作的時候上下班,四次,一共九次。養成習慣,到時候佛號就起來了,它會起很大的作用。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得非常透徹,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真相信,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你就拿到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多少,這個話說得好。功夫是什麼深?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功夫就深。這三句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個法門殊勝無比。因此一念之力,臨終仍能有十念或一念,感得在臨命終時得佛力的加持。自己平時功夫得力,決定得生。
「如《圓中鈔》所云」,幽溪大師說的,「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臨終正念,自然現前」。臨終這一句佛號,因為你養成習慣,你阿賴耶識裡頭有很強的力量,念佛的力量,這時候一定會現前。千萬不要養成錯誤的習慣,那是什麼?貪瞋痴慢、財色名利,這個習慣在臨命終最後一念起來,六道去了,又搞輪迴,這比什麼都可怕。臨終最後那個念頭冒出來,就是你阿賴耶種子裡頭最強的那個念頭。我們要把最強的這個念頭,一般是親情,不容易放下。現在人親情淡薄,現在名利心很重,名利心放不下。古人因為有倫理道德教育,親情最重,現在倫理道德沒有了,親情很淡薄,但是把財色看得很重,這個東西到臨終的時候一下冒起來,三途去了,不在善道,在三惡道,所以不能不知道。一定要把阿彌陀佛這個念頭養成功、培養成功,無論在什麼時候,第一個念頭起來就是阿彌陀佛,這就好了,問題就能解決。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又一心中,有事有理」,一心有理一心、有事一心。「事一心者,《彌陀疏鈔》曰」,蓮池大師說的,「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這是我常常提醒同學的。「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未見道就是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大徹大悟,這都屬於事一心,事上做到了,聲聲佛號不離口,心心佛號不離心,心口一如,但是理沒透徹,沒有見性就是沒有證得自性。
「又《彌陀要解》曰: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蕅益大師講得比蓮池大師更清楚,他這裡說不論是事持、是理持,持到什麼程度?伏除煩惱,《疏鈔》裡頭只有這個意思,乃至見思先盡,《疏鈔》裡頭沒有這個意思。伏除煩惱是事一心比較淺的,見思煩惱斷盡了,這是事一心深的,功夫深的,這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前面大概初果、二果就能做到。我們可以說,用小乘四果,蕅益大師後面這一句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前面的一句是小乘前三果的境界。這是事一心,我們做不到。
我們有把握可以做到的,功夫成片,也就是說煩惱習氣可以把它壓住,控制住,沒斷。我們這個伏煩惱的功夫,比事一心前者還要來得淺,可是只要能伏住,臨終時候不發作,決定得生。我們怎麼學?我常常提醒同學,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修忍辱波羅蜜。順境善緣,沒有貪戀的心,五欲六塵真正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要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能跟菩薩比,跟一般凡人比。逆境惡緣不生瞋恚,在境緣當中只生感恩的心、報恩的心。為什麼?他們來考驗我,我在這個忍辱裡頭,知道自己忍辱的功夫到什麼樣的階層,我念佛的功夫,我有沒有把握往生,時時刻刻不要放棄。順境不貪、不痴,逆境不瞋、不痴,轉貪瞋痴要在境界上轉,經典上轉不了的。在生活當中去修,工作裡面去修,待人接物裡面去修,這是真功夫,這不能不知道。持至真的見思煩惱先盡,就斷了,這個往生得大自在,在這個世界願住就住,願走就走,得大自在,事一心。
「理一心者」,這我們聽聽而已,做不到。「《彌陀疏鈔》云: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體是體會,究是研究,「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見諦故,名理一心」。這什麼?明心見性了,忽然契合是大悟,見諦是見性,這就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六祖惠能大師,禪宗的,是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也是這個境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理一心不亂。所以他們聞佛名號,裡頭有觀想的功夫,《般若經》上講,觀照的功夫在裡頭。即念反觀,像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不是普通人,這個功夫要不斷向上提升。反聞,把外面的境界,耳聞聲,捨棄,不聞它,反過頭來向內。向內是什麼?內是自性,外面是識變的,外面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叫妙有,妙有非有,往內緣,內是真的,內是空,真空不空。為什麼說不空?它本自具足,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以你能夠往內,他會見性。
實際上《楞嚴經》上也是講這樁事情,《楞嚴經》的註解,古註,有古、今註,古註以長水為代表,宋朝的,今註,明朝交光大師做代表。古註,《楞嚴》裡面奢摩他、三摩、禪那,都是用天台的止觀,三止三觀來解釋,這裡頭有原因的。《楞嚴》沒到中國來之前,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弘法,看到天台智者大師所說的三止三觀,就是天台止觀修行的方法,這印度高僧非常佩服,說了一句話,這個方法跟佛講的《楞嚴經》很接近。所以中國人知道印度有一部《楞嚴經》沒傳到中國來。印度人吝法,他們對這個經看得很重視,這個經不傳到國外。他們的出家人到外國去,外國人到印度去取經,這個經是藏起來的,祕密。
唐朝這時候,般剌蜜帝法師發無上心,把這部經偷渡到中國。中國人聽到這部經很久了,沒見過。他偷渡也非常非常艱難,二次偷渡都被海關查出來。第三次偷渡,把這個經寫在很薄的紙張上面,不曉得用什麼東西,寫完之後捲起來,把手胳膊剖開,藏在這裡頭,檢查沒查出來,這麼帶到中國來。到中國來之後,胳膊再劈開,拿出來,用藥水洗乾淨,字顯出來,真不容易。經送到中國來之後他就回去,回去什麼?承擔處分,我把經偷渡出去,該怎麼處分,接受,回去自首。所以這個經翻譯用他的名字,實際上他沒有參加翻譯,紀念他,這個人太難得了。
《楞嚴經》上所說的,奢摩他、三摩、禪那,經上講得很清楚,捨識用根。天台三止三觀,它沒有捨識,它是用第六意識,這就是跟經的原義不同。這個問題被交光法師看出來,交光法師覺得他有使命,他想註這部經。在這時候他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序文上寫的,寫得很清楚,佛來接引他。他向阿彌陀佛告假,就說《楞嚴》過去這個古註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要捨識用根,不能用第六意識,用六根根性,不是用六識,《楞嚴經》要重新註解,告假,我經註好之後再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准許他,佛就離開,他寫這部註解。所以這個註解叫新註,修學的理念方法跟古註不一樣。
這是即念反觀,《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我們做不到。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理一心,這個決定做不到。不但理一心做不到,事一心也做不到。我們能做到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一般講生凡聖同居土。蕅益大師為我們示現,有人向他請教,你求往生,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大師告訴人,我只要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我們要牢牢記住蕅益大師這句話,不要去貪圖我要爬到多高的地位,那還是有好勝的心,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只求往生,把品位忘得乾乾淨淨,不要去理會,也許品位很高。你一心求高品位,可能品位不高,不如一心專念,這個重要,學蕅益大師。
下面又引用《要解》,這是蕅益大師他講的理一心,他說了,「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是明心見性,用念佛的方法念到明心見性,這就是理一心。在一心當中,理一心是最上的,理一心往生就是往生實報莊嚴土。這樁事情,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再研究。因為極樂世界有特殊因緣,每個往生的人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理一心。換句話說,我們事一心不亂都沒有證得,到極樂世界得到佛力加持,統統變成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太難得。這個法門要是捨棄,那叫真可惜,因為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幫助你一生成就無上菩提,我們要看重它,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決定不能空過。今天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