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諦、十二因緣  (第一集)  2012/12/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02-040-0094集)  檔名:29-338-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二十七頁,第四行,「遠超二乘」,科題。我們看經文: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下面這句,「入空、無相、無願法門。(見《唐譯》)。此二句重歎會中大士之實德。所覺殊勝,遠超聲聞與辟支佛之地」。下面,這為我們解釋,『聲聞』者,「佛小乘法中之弟子,聞佛之教,悟四諦法之理,斷見思二惑,出分段生死」,這就是超越六道輪迴。「而入於涅槃者」,這叫聲聞,聲聞悟四諦。諦,意思是真實。悟四諦法,四諦法是苦集滅道,這是佛所說的,這是真理。這個名詞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在第十三頁。聲聞乘法,一般說大乘、小乘,小乘包括聲聞、緣覺。如果說三乘,說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聲聞乘法」,佛所說的,「不出四諦。四諦又名四聖諦、四真諦,為聖者所見之真理也」。小乘人,佛給他說事實真相,所說的事實真相是六道的,六道輪迴的事實真相,他們明白了,他們也能夠放下,所以他超越六道。

  第一個,這個地方先總說,「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諦者真實不虛之義,謂真實之道理不虛妄也」。這是世間六道裡頭給你講真實。「如俗事虛妄之道理名俗諦,涅槃寂滅之道理名真諦。見此諦理」,這個人是聖人,沒見就叫凡夫。第一個是苦,苦是說明世間的真相。世間統苦,很多人不知道。苦從哪裡來的?從集來的。集是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這是世間的因果。佛教人離苦得樂,什麼是樂?滅是樂,這個滅就是滅苦,把苦消滅掉,你就樂了。用什麼方法來滅苦?要用道。佛給我們說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滅苦的。這是六道裡頭真實不虛的事實真相。如俗事,俗事是虛妄的,你要是知道它的原理、事實真相,你就會放下。涅槃寂滅的道理,這是真諦,明白這個道理,這就叫聖人,小乘的聖人。小乘初果就稱聖人,四果羅漢在小乘是大聖,在整個佛法裡面講他是小聖,因為他所證得的不究竟。六道是解決侷限的問題,不是普遍的,六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叫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比六道,那超過太多了,但還不是究竟,這些東西還是要捨掉,那就屬於大乘。

  六道從哪裡來的?從見思煩惱來的,見惑跟思惑。見惑是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見解,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思惑是錯誤的思想,完全想錯了,貪瞋痴慢疑,這十種就叫見思煩惱,就叫見思惑。這十種全放下了,證阿羅漢,六道就不見了。換句話說,這個東西是六道輪迴的因。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沒有離開這些,我們的言語造作也沒有離開這個,那你就要知道,你每天所造的業叫輪迴業,因為六道輪迴就是這些東西,這業因造成的。這個東西你不離開,六道就不會消滅;你要想出離六道,這十樣東西要把它消除得乾乾淨淨,自自然然六道就不見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像夢一樣,你就醒過來了。如果你還有這十樣東西,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永遠迷在這個境界裡頭。這是一般凡夫不知道,佛菩薩清清楚楚。

  佛告訴我們三界統苦。我們看底下講的,苦集滅道四諦。第一個,「苦諦者,三界六趣之苦報也,是迷之果也」。這一句話就交代清楚,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叫六道。三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三界,是一不是二。三界是從有欲望、離欲望而分的。欲界裡面眾生貪圖、執著離不開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道人所貪戀的對象,全是假的,能貪的身跟心是假的,所貪的五欲六塵也是假的,決定不是真實的。佛的教法是教導我們把假的捨棄、放下,要取真實,真實是不生不滅,永遠不會變異。會變的是假的,有生有滅是假的,這些不能不知道。

  三界之苦,前面我們學過三苦、八苦。三苦是三大類,苦苦、壞苦、行苦。這三個名詞下面都有個苦字,這個苦是名詞,上面這是個動詞。苦苦,這些事情都是苦,這一類的苦叫苦苦。苦苦,佛經上講八種,生老病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四種沒有一個人能夠倖免的,你富貴也好,貧賤也好,你統統免不掉。生之苦,這一關我們都過了,忘掉了,叫麻木不仁。可是我們細心觀察嬰兒出生那個情形,你說他苦不苦?他離開母體,生出來了,這一關難過,所以他是痛哭流涕的出來,不是歡歡喜喜出來。你聽他叫的聲音,那是苦!苦!在叫,他在叫苦。在母親胎胞裡頭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在母親胎胞裡頭,母親吃涼的東西、喝一碗冰水,他就像在寒冰地獄;母親喝一碗熱湯,他就像在八熱地獄,用這個來形容他。這十個月叫胎獄,這地獄,坐胎就好比在地獄,母親的情緒要是不穩定,他苦不堪言。

  所以中國歷史上,沒有不讚歎周文王的母親太任,稱讚她懂得胎教。懷孕這十個月,心端正沒有邪念,除了淨念,其他生起的是善念,純淨純善,讓小孩感受正氣。「目不視惡色」,難看、不好看的,與倫理道德相違背的,不看、不聽。「口不出傲言」,跟任何人談話,和顏悅色,柔和質直。這樣教胎兒,這別人不知道,所以這個小孩生下來好養、聽話,所稟的全是正氣,這是周文王。文王的夫人懂得,所以生武王、生周公都是大聖人。中國富貴人家講世家,世家在帝王時代封有爵位的,公、侯、伯、子都稱世家,世家都講求胎教,所以世世代代有聖賢出現。聖賢是教出來的,誰教的?母親教的,那個根是母親紮的。

  這就是所謂中國人最懂得教育,這話是歐洲人說的。二戰之前,歐洲有一些學者研究中國五千多年為什麼沒有滅亡?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三個都滅亡了,為什麼中國還存在?他們得到的結論,認為中國人懂得教育。這個結論正確的,中國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全世界獨一無二。只是可惜,最近兩百年西方科學技術發達,不少人迷於科學技術,不認識傳統的價值,貶抑傳統、遺棄傳統,甚至於提出全盤西化。今天我們吃到苦頭了。社會的動亂、地球的災變是受科學的影響,一般人只看到科學的利,這一邊看到了,害那一邊沒有看到。看透徹的人明白了,這個世界上有,不是沒有。我聽說緬甸,這個地方我沒去過,他們對科學就有限制,對於人民衣食住行有便利好處的這些科技要,除這個之外的不要。這個就是聰明,有選擇。所以對科學要有高度的智慧,取其利而避其害,它是個兩面刀,不小心的時候要受害的。

  這三界統苦,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之外,有求不得、有愛別離、有怨憎會,這都是每一個人一生無法避免的。最後一個還有五陰熾盛,五陰熾盛是講身體,身心,不知道調攝身心,這身心苦。身心什麼時候就感覺得苦了?老的時候感到了,老病的時候特別明顯感到五陰熾盛苦。其實五陰熾盛是我們一分一秒都沒有離開的,只是習慣了,不自覺,到年老了,身體衰了、有病了,這個時候特別明顯。人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來的?是為受苦來的,是為享樂來的,就這兩樁事情。為什麼有人受苦、有人享樂?各人集諦不一樣。集是什麼?他造作的業不一樣。你看看,「貪瞋等之煩惱,及善惡之諸業」,貪瞋是你內裡面的,你的念頭;善惡是你造在外頭的,你口的言語、身的造作有善有惡。如果是善,你來享福的;如果是惡業,那你就是來受苦的。所以這兩大類,「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苦報不同是這麼來的,所以叫集諦,「是迷之因」,三界六道那是迷之果,這叫世間因果。那我們造的是什麼因,你將來就受什麼樣的果報。貪瞋痴。

  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我們繼續看下去。集諦裡頭,貪瞋等,等就是底下有痴、慢、疑、惡見,有這些,這叫煩惱。這是心,不善的心。及善惡之諸業,這是行,行動。言語是口業的行動,身體造作這是身業的行動,身口造作都是聽命於意,現在意是煩惱,都聽命於它,它叫你造善、造惡,都要聽命於它,所以它能夠集起三界六道的苦報。佛教我們,佛教滅道。「滅諦」,這是涅槃。「涅槃滅」,滅什麼?滅惑業。惑就是貪瞋等十惡,十種迷惑,業就是善惡的造作,能夠把這個滅了,生死之苦就沒有了。「真空寂滅」,這是滅諦,「是悟之果」。滅什麼?把生死的因果都滅了。滅的程序是要先滅因,因滅了,果自然就不見了,就沒有了。所以這是悟之果。「道諦者,八正道也。能通涅槃,故為道,是悟之因也」。道,八正道是舉例子來說,對小乘而言,大乘教裡面說道,八萬四千法門,門就是道,無量法門,這些法都能通涅槃、都能成佛,所以叫做道,這是悟之因。「初二」,苦、集,「為流轉之因果」,也叫「世間因果」,這是講六道輪迴。後面兩個叫「還滅之因果」,還是回頭,回頭是岸,把苦的因滅掉,苦的果滅掉,「又名出世間因果」。這是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四諦,悟四諦之法。

  這個後面有四諦十六行相,我們也可以在此地把它念一遍。十六種行相,每一諦都有四種。苦諦裡面的苦,「觀此身是苦」。這個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以為此身很樂,特別是在少壯時候,苦還沒有感受到。從小感受到,那一定是在災難的時候,不是戰爭,就是自然災害。從小在災難當中,父母不在了,這種小孩真叫九死一生當中長大的,他知道苦。一般人總得成年之後,嘗到這個苦的滋味。「空,觀因緣所生」。這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我們才明白空是什麼意思,一切法因緣生。因緣離不開波動現象,今天科學的發現,把佛在經上所說的因緣觀證明了,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是空無所有。一切現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包括我們自身,都不是真實的。這樁事情沒有人曉得,佛慈悲到極處,四十九年說法,詳細為我們說明,可是很多人聽不懂,能聽懂、能接受的少數,極少數。所以佛對初學根本不談這個問題,對初學只教他仁義道德,教他怎樣做個好人,不要有惡的念頭,不要有惡的行為。他能知道斷惡修善,感得人天福報,這些人他就滿足了,他需要的只是這些,教他了生死出三界他不懂。所以世尊於一切菩薩應機施教,在十法界裡面你想得什麼,佛都會幫助你,讓你修得。第三種,「無常,觀因緣假成,故生滅無常」,這一切法。第四個,「無我,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找我的體找不到,找我的心也找不到,念頭,念頭在哪裡?找不到,不能說它無,也不能說它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身心俱不可得。有一些修道人,佛門稱外道,他知道身不可得,他認為心是有,靈魂是存在的,他執著這些。

  知苦,就一定要想到苦是從哪來的?苦從集來的,它也有四相。「集,觀招集苦果」,這是屬於集諦。我們今天這麼苦,苦從哪來的?就現實而論,今天世界所有一切苦果,都是從失教而來的。中國古人罵人,有句話非常嚴重,叫失教,你這個孩子失教了。失教就是你的家裡沒有人教你,這句話把你的父母、祖宗都罵到了,這是從前最嚴重的。所以養兒不教,這是父母、祖父母的罪,今天我們就是從這個錯誤,受這麼大的苦難,造這麼大的罪業。人教好了,不會做錯事、不會造惡業,乃至於惡念都不會起,怎麼會有惡的行為?所以全是教育出了問題。

  從哪裡救起?從教育救起。教什麼?教孝,就這一個字。世出世法都把這一個字擺在前面,從孝生敬。敬從哪裡來?孝自然表現出來就是敬,孝是根,敬是本,無量無邊的善法都是從孝敬裡頭衍生出來。今天這個世界沒有人懂得教孝,沒有人懂得教敬,這怎麼得了!吳鴻清教授辦傳統文化實驗班,做得很成功。他有一次告訴我,有個學生家長跟他說,他說我的兒子缺德沒有關係,不能缺錢。怎麼會有這個念頭?那我們能推想,在今天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做父母的,對兒女的要求可能都跟他一樣。這就是他完全不認識倫理道德是什麼,他只認識錢,人生的意義就是要有錢,人生的價值也是要有錢,他就是為錢來的,他將來死也為錢。這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他還會有快樂嗎?他一生生活在競爭當中,生活在鬥爭當中,苦一輩子,死的時候兩手空空一樣帶不走,死了之後一定墮三惡道。完全錯了!怎麼錯的?上面一代一代疏忽了,讓這些人一代一代,一代比一代迷得深,一代比一代迷得重,積習難返,回不了頭來。你跟他講什麼他不相信,他就相信錢,這是今天的社會,今天社會的趨向,這個方向是走向滅亡,是走向世界末日,多可怕!

  挽救之道,要把古老那些聖哲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找回來,要肯定古人是對的,我們是錯的。你要問為什麼?古人的心清淨,古人的欲望少,愛心多,古人有同情心,能捨己為人。現在人沒有這種情操,見死不救,更有甚者,損人利己,這今天的社會。真正能覺悟、真正能回頭,從自己改過自新,這就是學聖、學賢、學佛菩薩,那就完全正確了。所以在集諦裡頭,這個集諦裡面我們懂得觀察,苦從哪裡來的?苦果是什麼樣的因?要能看這個。「觀苦果生,相繼存在。緣,觀諸緣成就苦果」。這就了解這個社會動亂的原因在哪裡,根本在哪裡,你把它找到,你給它看清楚,你才能對治。對自己,首先是對治自己,讓自己在這個環境裡頭,依舊得到一生幸福美滿,離苦得樂,你做成功了。

  下面,滅道二諦。前面就像大夫診病,診斷清楚之後,這再下藥來治病。佛說法,先說果後說因,為什麼?果在眼前你看到的,因深,或者你看不到。先講果幫助你建立信心,你知道真苦,離苦是真樂。滅是樂之果,「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漏是煩惱,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的生死沒有了。滅諦裡頭有靜,「觀三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故靜」。靜就是定。觀是看破,定是放下。看破什麼?貪瞋痴是假的,是個妄念,認識它的真相,這個心就不亂。怎麼不亂?心裡頭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你心定了,一心不亂,這個心就有照明的作用。這個照就是智慧起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靜。貪瞋痴慢生煩惱、生迷惑,他心不清淨。

  滅諦裡頭有妙,「觀出離三界,無諸憂患,故妙」。他離開六道輪迴,往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頭心沒有憂患,心無憂,身無患,那是個清淨世界,沒有災難。那裡頭的人都是互相敬愛、互相尊重,沒有競爭、沒有鬥爭、沒有惡念、沒有惡行,這個世界不錯,釋迦,娑婆世界的淨土。「離,觀一切災害,皆已遠離」。離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所有災害統統離開了;再回到六道裡頭度眾生,也沒有這些災害,這個我們一般稱為再來人,他到這個世間來應化的。這是滅苦。用什麼方法滅?就是修道,「觀八正道,可至涅槃」。小乘依八正道修行,真正在教學當中,修道要從根本著手。一切菩薩成佛,都必須要遵守三福的原則。這三條,世尊有總結說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說得很重。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未來是包括我們,現在是一切眾生,將來是一切諸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包括我們在內。要想修成佛,必須遵守這三條,所以它比什麼都重要。

  那我們今天修學,學得很辛苦,不能成就,什麼原因?我們違背了佛的教誨,沒有照這個去做。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沒做到,甚至於根本不懂得孝什麼意思,什麼叫孝,這是教育上最嚴重的問題。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孝敬生出來的,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惡法都是從不孝不敬裡面產生的。所以你說教什麼?從根上下手!沒有根,哪來的本?哪來的枝葉花果?根埋在地下看不見,大家要好看的,好看的是花果,這在外面。花果沒有根怎麼生?那根,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以父母做代表,敬是以老師做代表,從這裡去下功夫。修成了,對一切眾生都是孝心、敬心,這個孝敬發揚光大是對一切眾生。一個人用孝敬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無往而不利。哪個人不喜歡?哪個人不信任?哪個人不尊重?無往而不利。為什麼事情做不通?我不相信他,我不尊重他,我不順他,我要違背他。這根沒有。

  我們回過頭來看古聖先王,現在很多人說這是封建、是迷信,他們想出的方法都是約束別人、剝削別人。這個話說得不公平,這是侮辱、是毀謗、是陷害。你去讀讀他們的書,你就明白了,他是什麼人,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對於這些聖賢、對於這些好人,千萬世人中的榜樣、人中的模範,怎麼可以這樣子毀謗,甚至於羞辱,怎麼可以造這個業?那我們的日子要苦到底,我們沒救。古人真的把這些事理看清楚、看明白了,所以他沒有自己,他心目當中只有眾生,自己能夠犧牲自己,捨己為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佛法尤其是表現這個宗旨,佛教的教學宗旨是什麼?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它的宗旨。它用什麼方法幫助?用破迷開悟。它知道苦從哪裡來,從迷來的,不了解事實真相,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從這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明白來,認識事實真相,所以他的看是正確的、想是正確的,言行正確,他得的是樂。具體落實在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叫真幹,幹出非常好的成績,別人看到、接觸了,相信,深信不疑,來向他學習。學什麼?學離苦得樂的方法,學離苦得樂的道理,就學這個。這就是佛法。

  佛法決定不會冤枉人,他有智慧,沒有把事實搞清楚,他不說話,他不表態,這是聖人。事實沒搞清楚、沒搞明白,人云亦云,這個造罪業。這是什麼?冤枉人。冤枉不是普通人,聖人,冤枉祖宗、冤枉父母、冤枉孔孟,這是聖賢,冤枉佛菩薩。我們被別人冤枉都感到很難受,這些人被後代的子孫冤枉,他們是大聖大賢,一切都放下了,不放在心上,業報自己要承受。「道契正理,故如」。如就是事實真相。「行,由此萬行,以趣涅槃」。行是真幹。出是結果,「由此聖道,以出生死」。六道生死離開了,阿羅漢;十法界的生死離開了,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大聖,不是小聖。

  四聖諦、十六行相,我們就略略的說到此地。下面接著,斷見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於涅槃者。見思二惑,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十種隨眠,總稱二惑,謂之見思二惑,亦名見所斷惑,修所斷惑。謂見惑見道所斷,思惑修道所斷」。這是名稱的由來。見惑,見道就斷了,思惑不行,思惑要修,要真修才能斷得了。先講見惑,「謂意根對法塵,非理籌度,起諸邪見,如外道之計斷計常,乃至有無等見,是名見惑」。這個見惑是看錯了,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的意根,意根就是末那,第七識。第七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七識究竟是什麼?就這四樣東西糾纏在一起。第一個是我見,沒有我以為有我,這是六道凡夫把阿賴耶的見分,見分廣大,無有邊際,執著一分,認為是我;把阿賴耶的相分,相分是物質境界,也是無量無邊,執著一點點,認為是我的身,就是我那物質的身;認為我起心動念,這是我的心。外國哲學家講,我思故我在。我在哪裡?我能夠思想的那個就是我,他執著這個。能夠思想的是第六意識,把第六意識當作我,這已經很高明了,他認為身不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是我。身是阿賴耶相分的一分,我能夠想、我能夠思,這是見分裡頭的一分。這個搞錯了!這叫迷惑。

  所以非理的籌度,非就是跟真正的理相悖,違背了。度是衡量,錯誤了,把這個東西看作我。跟著我起來的,就有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慢是瞋)、我痴。所以貪瞋痴跟著我見同時起來,叫四大煩惱,構成的末那識。末那識的體是阿賴耶,從阿賴耶裡面出生這麼個東西,這叫根本煩惱。如果轉過來覺悟了,知道全是假的,轉過來了,就變成性德裡面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妙是知道一切現象是假的,不再起心動念,這妙!六、七是因上轉,因上這兩個識轉過來,第八識馬上就跟著轉。八跟前五識叫果上轉,因上你找不到它,你沒有它的辦法,果上轉。因一轉,果馬上就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一切種智,就是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什麼?普度眾生,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叫轉識成智。

  見惑裡頭,這也舉幾個例子。譬如這些外道,認為人是斷滅的,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這叫斷見,這個見是錯誤的。另外一種,計常,認為人是永遠在投胎的,人死了來生還是人,狗死了來生還是狗,這叫常見。他不相信有六道,人永遠是人,畜生永遠是畜生,人不會變成畜生,畜生也不會變成人,這種見解叫常見,全是錯誤的。乃至於有無這些都是錯誤見解,叫見惑。「思惑,謂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名思惑」。就是想錯了,思是思想。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體的接觸,這五種都不是真的,都是從波動現象產生的幻相,確確實實不存在。佛在《金剛經》上教我們,要把它看作夢幻泡影,一定要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就不迷惑了。

  分段生死,是「二種生死之一,為輪迴六道凡身之生死」,就是凡夫。「輪迴六道之身,各隨其業因而壽命有分限」,長短不一樣,「形體有段別,故曰分段」。所以叫分段。大的分段都講這一世,這一生住在這個世間幾十年死了,這一段,來生投胎這又是一段,這叫一段一段的。如果要細說,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每一個念就是一段,念念相續。一秒鐘裡頭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段了,哪一段是你!用這個事實真相來觀察,就知道我根本就不存在,不但我這個身不存在,我那個念頭也不存在。這個好!真想通了,把念頭斷掉了,念頭一斷就成佛了。惠能大師表演的就是這個例子,能在一念當中把問題全解決了,這叫圓頓根性的人,他快。這證入涅槃。

  下面,「《淨影疏》曰:如來所說言教名聲」。名是名詞術語,聲就是說法的聲音。「餐聲悟解」,這個餐,好像我們吃飯,意思就是聞聲,我們餐說把佛說的這個法當作法味,所以叫法宴。這佛也是宴席一樣,這個宴席是說法,我們在那裡飽餐法味,取這個意思,就是聞聲覺悟了。餐聲悟解,所以叫「聲聞」。『辟支佛』者,辟支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因緣,「佛者覺義。故舊譯辟支佛為緣覺」,他是因因緣而覺悟的,所以就翻作緣覺。「新譯為獨覺」,新譯是玄奘大師以後,不譯成緣覺,譯成獨覺。「據《大乘義章》云:緣覺有二解:一觀十二因緣,斷惑證真,從緣得覺,故名緣覺」。我們現在看這一段,這是第一種講法。

  「十二因緣」,我們有參考資料,這是天台四教儀裡頭所說的,「謂無明等」,等以下十一條,「展轉感果名因,互相由藉為緣,三世相續,無間斷也」。緣覺是看這個因緣果報,他覺悟,他明瞭事實真相。三世相續,過去、現在、未來。這小字有註解,說明「三世相續無間斷者,謂由過去世無明、行為因」,無明是迷惑,行是造業,過去生中迷惑造業,這是因。「感現在世」,我們這一世所得的果。現在世的什麼?識一直到受,這「五者為果;由現在果,起愛、取、有三者,為現在因;由現在因,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環,無間斷」。他從這個地方覺悟,所以比阿羅漢高明,阿羅漢是由苦集滅道,費很大勁,費很長時間,緣覺比較快,人比較聰明。

  這一共有十二條,三世因果。這四諦是世間因果跟出世間因果,兩重因果,世間跟出世間。十二因緣是三世因果,前面無明、行是過去世的因,無明是因,行是緣,有因有緣,感得今生的果報。我們先看第一個「無明,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覆於本性,無所明了」,叫做無明。這個無明的意思淺,所以無明有根本無明、枝末無明,這個是枝末,不是根本。根本無明破了,成佛了,這個無明破了就證辟支佛,是這個意思。他沒有出十法界,出六道,不能出十法界,比阿羅漢高一級,所以這是枝末無明。

  「行」,因為無明,他就造業,所以行是造業。「謂過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業」,這叫行。造的善業,感三善道的果報;造的惡業,就感三惡道的果報。所以六道裡頭生死輪迴,一定要曉得,與任何人都不相干,自作自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求佛菩薩,佛菩薩給你講這個道理,還要你自己懺悔、自己改過,還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薩沒有辦法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不但不能幫助這個,連禍福都不能幫助你改變。所以它不迷信。佛菩薩只是把這樁事情理給你說清楚、事說清楚,然後事情你自己決定,自己去辦去。真正斷惡修善,把錯誤的念頭改過來,真的就得福。這個道理,佛說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這都是佛講的。

  今天科學家證明,科學家證明人的念頭的功能太偉大了,簡直不可思議。但是一般人的心思混亂、迷惑、散亂,所以力量不大。如果這個念力要集中,集中就是佛法講修定,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能把念頭集中在一點,什麼都能解決。這就是今天科學發現的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科學家告訴我們,真正念頭集中,成為一道光的時候,像這個激光一樣,成為一道光,這個能量可以改變太空當中星球的軌道,有這麼大的能量。有這樣的能量,那我們想到地球上這些災難,這是雞毛蒜皮小事,當然很容易解決,火山叫它不要爆發,海嘯的大浪叫它減輕、減低,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江本博士曾經做了一個實驗,讓琵琶湖那個臭水溝,那一個小角落,死水,二十多年不能解決,水氣味很難聞,骯髒,他找三百五十個人、找一個老和尚在這個湖邊做祈禱。時間一個小時,不長,請一個九十多歲的老和尚領眾,帶著大家去祈禱。祈禱的詞很簡單,祈禱要求大家這一個小時什麼都不要想,把念頭集中,不要有妄念,要用清淨心,想一樁事情,念一句話,心想跟口念要相應,就是湖水乾淨了。你看,就這麼一句話,像念咒一樣,湖水乾淨了,念一個小時,三百五十幾個人。第二天湖水真乾淨了,日本的報紙、廣播統統把這個信息、新聞報出來。湖水乾淨它能維持半年,半年之後,慢慢的又髒了。我跟江本開玩笑,我說你每三個月去禱告一次,去祈禱一次,湖水就永遠乾淨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要清淨心才產生力量,人愈多愈好,力量愈大。

  如果平常能夠修定,念佛也是修定,心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力量就不可思議。這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完全靠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淺深怎麼說法?就是你的心清淨的純度,你的念頭集中的程度,不一樣。所以,集中,最純的,理一心不亂;其次的,事一心不亂;最淺層的,功夫成片,這都能產生巨大的能量。一心不亂我們做不到,但是功夫成片是可以做到的。功夫成片沒有得定,一心不亂是得定了,一心不亂的定功等於阿羅漢,理一心不亂的那個功夫等於禪宗明心見性,這都是屬於制心一處。我們把心完全放在阿彌陀佛上,只有這一念,沒有別的妄念,這個能量就很大,往生淨土就有把握。世間這些要看破、要放下,不要留戀,不要放在心上,這比什麼都重要。世間事,隨緣而不攀緣,有緣是好事,對苦難眾生有幫助,對整個世界有幫助,可以做,但是不要放在心上,心上要放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是我們第一大事,任何事情不能障礙我們往生淨土,我們就成功了。如果對往生淨土有障礙的話,這事寧可以不幹。所以念佛比什麼都重要。

  前面所說的無明、行這兩個是因,感果從第三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果,這是這一生的果。「識」,就是神識,來投胎的。「由過去惑業相牽,致令此識,投托母胎,一剎那間,染愛為種,納想成胎,是名為識」。這就是神識。他來了,他從哪裡來的?他本來就有。為什麼找到這個父母?跟父母有緣。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跟父母有四種緣,就是四大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是這四種緣不來,他看不到。這個神識活動量很大,跟他有緣的,他就看到那裡有光,他就去了,那個光引導他,沒有緣的他找不到、看不見。是報恩的,孝子賢孫,你過去對他有恩,他是來報恩的,這個孩子好,所以天性就好,知道孝養父母。那個報怨的,你過去跟他有仇,是你殺了他的,他要來討命的,這個小孩養大,麻煩。討債是你欠他的,他來找你,你必須還他。你把他養大,有很多養到大學畢業,他就死了,他債討完了,你的付出,債討完了,他走了。如果欠得太多的,他還在住世,你還得養他。甚至於你將來整個財產都交給他,那是什麼?你欠他的。要是還債的?這個孩子養大,他能養父母,沒有孝敬的心,不孝順,只是顧慮到你生活能過得去就行了。甚至於對父母的贍養很刻薄,給他的供給都受限制,甚至於對父母這個生活比佣人還不如。這些事情我們都親眼看見過的,學佛之後才曉得,他這個兒子是來還債的,父母過去這個緣不善,父母對他的施捨供養不多,所以他回報也很刻薄。

  佛教導我們這些,我們把人生就看穿了。真相看明白之後,我們就知道,一生要斷惡行善,斷惡行善對這個世間一無所求就對。你要求,又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能再搞了,不好玩!一定要到極樂世界,目標鎖定我就去極樂世界,再不幹這個傻事了,一心一意,西方決定可以得到。這個地方講的有投胎的狀況,你看,業牽你,你來投胎。譬如說人道,到人道來投胎。一剎那間,染愛為種。見到父母的時候,他就看到一道光,他歡喜,這就來了。納想成胎,這叫識,這叫神識,我們一般人叫靈魂,他來了。

  在胎裡面,叫它做「名色」,名是心,「謂心但有名」,他沒有形質,他入胎,七天裡面你去看,他什麼都看不到,他還是個細胞,已經長成一塊肉團了,眼耳鼻舌身都分不出來,所以這個時候叫他做名色。名就是他有心,他有識,他沒有形質;色,他有物質,這物質不能分別。所以他這是,色就是色質,這是身。「謂從託胎已後」,他來投胎。「至第五個七日」,三十五天,「名形位,生諸根形,四支差別,是名為色」,四支就是手腳。第五個七,三十五天之後,就有這個形出來了,坐胎入胎三十五天,看到他的四肢,看到他的頭、身,眼耳都還看不清楚,這長出這個東西出來。

  再底下一個階段,這是「六入」,六入是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天這個胎兒有眼睛、有鼻子,能看到這個,這是在胎裡面他生長的狀況,所以叫六入。「至第六個七日」,第六個七日就有「名髮毛爪齒位」,到第七個七日,四十九天了,「名具根位」,就有六根了。有六根,就「有入六塵之用」,所以叫六入。換句話說,四十九天他六根都全了,六根全了,他就能受色受想行識的影響,有這個感受。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這個胎兒就有感受。所以這墮胎麻煩!墮胎如果是四十九天,那就是活的,他完全知道。前面在名色的時候,這個是前面講的三、四個星期,他有識,還沒有六根的感觸,七七四十九天他有感覺,跟一般小孩感覺幾乎就沒有兩樣,就是他有六入。「觸」,是出生,出生跟外面境界接觸了。「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觸對六塵,未能了知生苦樂想」,這叫觸。他有觸,他還沒有我們講的喜怒哀樂,他沒有這個念頭,所以他沒有這種分別,他的心清淨,這個時候觸。

  第七,這是「受」,五、六歲到十二、三歲,「因六塵觸對,六根即能納受前境好惡等事,雖能了別,然未能起淫貪之心」,這叫受。你看看,這是從前小孩五、六歲到十二、三歲,我們講他還不懂事,他沒有貪瞋痴慢疑。可是現在,現在二、三歲就有了。為什麼?天天看電視,電視教他。所以現在小孩沒有天真。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十二、三歲真的是懵懵懂懂,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童年有樂趣,有童年的樂趣。我們住在鄉下,十歲到城裡,那個時候城裡比鄉下人住得多一點。因為這些現代科學技術都沒有,城裡的人生活跟鄉下差不多,沒有電燈、沒有瓦斯、沒有電話,這些東西統統都沒有。廚房裡面還是燒灶,燒柴火、燒煤炭。還是要挑水,沒有自來水。也沒有新聞報紙,沒有,小縣分裡頭沒有,大都市才有報紙、有新聞,這都沒有。人很純樸、很老實,雖然疏忽了教育,但是那個習氣,好的習氣、氣氛還存在,不像現在。那個時候的社會雖然是動亂,但是人還覺得安全感,沒有感覺到是有什麼威脅不安,沒有。那都是人家大人,接觸外面信息比較多一點,一般老百姓不知道。所以,童年可以保持到十二、三歲。所以現在不能投胎作人,投胎作人太苦了。童年大概不到一歲,一歲就學壞了,那點子就很多了。我這個年齡生長在鄉下,十二、三歲不懂事,這個才真正有童年的樂趣。

  下面,愛、取、有是這一生的造作,前面從識到受是這一生的果報。受有苦受、有樂受,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十四、五歲之後才有這種感受,這種感受愈來愈深。從受裡面有愛、取、有。現在時間到了,這個下面,我們底下一堂課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