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法藏願力 成就極樂  (共一集)  2012/3/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255集)  檔名:29-283-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零四頁第六行:

  這是第三卷念老的前言,做個簡單介紹。「上卷」第二卷,第二卷說發願,主要的是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本卷」這就第三卷,現在開始學的,說法藏的願成就了,願成也就是極樂世界成就了。所以在這一卷裡面要給我們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故知經中種種超勝獨妙之處,均由於本願之最勝極妙也」,這句話意思很深,我們要特別留意。佛常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法藏比丘能制心一處,感應得到了極樂世界,我想沒有比這樁事情更大的。這麼大的事情都能辦,何況小事?那制心一處我們就要特別留意。彌陀制心一處是哪一處?前面我們讀過,「一切皆成佛」。他就把心放在這一處,念念不忘,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所以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成佛的。極樂世界做為修行成佛的一個工具、處所,是念力感應變現出來,那個地方沒有人繪圖、沒有人施工,自然成就的。我們今天聽到這些科學家告訴我們,人的意念集中,那個能量可以改變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的軌道。這小事一樁,比起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這不是太小的一樁事嗎?讓星球改變軌道,這太小事了。我們今天知道,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是什麼?是制心一處所成就的。所以這本願不得了!

  最勝極妙,勝是沒有超過它的,妙是微妙。由於本願,我們今天真正發願,跟阿彌陀佛相同的願、相應的願,只抓住這個核心,一切皆成佛。如何落實?落實在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大家很熟悉,都能夠記得住,你能夠想到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就滿足了四十八願,願願不離普賢十願。所以,極樂世界一切往生的這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落實彌陀四十八願。普賢十願,願願不可思議,彌陀的一切皆成佛,就是普賢十願最後一願「普皆回向」,那一願與一切皆成佛相應。我們就曉得,普賢菩薩十願,前面九願都是圓滿第十願的。從「禮敬諸佛」入門,到懺悔這四願是自利,成就自己,禮敬、稱讚都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到隨喜、請法、請佛住世,這才是化他。最後是三種迴向,迴向菩提、迴向實際,末後是迴向實際,迴向眾生、迴向實際,迴向實際就是一切皆成佛。本願最勝極妙,這我們不能夠疏忽的。

  「且經中再三拈出願字」,在這部經裡頭,佛對這個願可以看到他的重視。「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後面還有「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這個願字一直貫下來的。「第二十七品曰: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你看,彌陀本願加威,就有後面這個六句的成就,供養、善根、無缺、善修、善攝、善成。「卷末」,第三卷卷末,第二十九品《願力宏深品》又說到,「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這又提到願。求道是指五劫的參學,所願是四十八願,這個德行的成就。「由是可見,上卷是因」,第二卷我們學過的,第二卷講因,「本卷是果」,這部分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依正莊嚴。「佛國超逾十方」,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唯因佛願宏深」,提出這個字,阿彌陀佛的願力,宏是大,廣大,不但廣大而且深。這兩個字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其大無外」這宏,「其小無內」這深,深是沒有內。「恩德無極」,這個恩德是普度十法界一切眾生。

  古德講得好,普度一切眾生是以六道眾生為主,六道以外的,聲聞、緣覺、菩薩乃至到等覺,都是附帶的,主要是對六道眾生。講絕了,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知道,是知恩才曉得感恩,知恩、感恩才知道報恩。如何報答阿彌陀佛的恩德?「三輩往生」當中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就是報佛恩,真聽話、真幹。菩提心就是真信、真正發願求生、真正念佛,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都要放下。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可以隨緣,不能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彌陀佛。那我還能辦事嗎?能,肯定事情辦得更好。為什麼?阿彌陀佛在你心中,替你做主,你還能辦不好嗎?心裡沒有阿彌陀佛,只有自己,這事情未必能辦好。我們能這樣想、能這樣做、能這樣修,現前必定得佛力加持,這個要有信心。所以我們看到這裡八個字,佛願宏深,恩德無極,這真話,一點都不錯。

  「第二十九品末」,有這麼一段經文,「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八方加上下就是十方,「無窮無極,深大無量」,這深大是講恩,無量恩德,「不可勝言」,我們說不出的,不但說不出,連想像都想不到。所以我們今天,「正宜乘阿彌陀佛所施恩德,發願往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彌陀布施恩德最大的是極樂世界,替我們建立這麼好的一個學習環境,等著我們去。在極樂世界又布施我們,阿彌陀佛,前面我們讀過,無論是報身佛、應身佛,阿彌陀佛為我們示現,這就是把佛身布施給我們,為我們講經教學,這個恩德多大。無有任何條件,我們也沒有交一分錢的學費,往生的時候他還得化身來迎接。佛對我們所要求的、對我們所希望的,就是發願往生,就這一句。我們今天在這個經上,把極樂世界真的搞清楚、真搞明白了,這個心才發起來;沒搞清楚、沒搞明白,心發不出來。於此可知,我們的心發不出來,還是我們對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真正認識清楚,哪有不發心的道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找不到像極樂世界這個樣子,找不到,只有一個。今天我們承本師釋迦如來,把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這個恩德不可思議,跟彌陀恩德布施是相等的。我們自己一定要直下承當,立刻接受過來,發願往生。往生就是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一乘願海,所以它的莊嚴超越諸佛剎土。

  「如第二十三《十方佛讚品》曰:至心回向」,至心是真誠到極處,我們在這個世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念佛求生,全都迴向極樂世界,不為別的,只為這樁事情,「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這兩句是講往生,你必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你一定得三種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得不退轉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往生正因品》有這麼一段話,「晝夜常念」,希望佛號不要忘記,口裡不念沒有關係,心裡不間斷,這真念佛。心裡怎樣能做到不間斷?這勢必要把念頭轉過來,就能做到,念念皆是阿彌陀佛。我念的人,自己家的親人,那個人是阿彌陀佛;我念的境界,喜歡的境界,那個境界是阿彌陀佛。你把所有一切人事物統統轉變成阿彌陀佛,你念佛就不會間斷,全是阿彌陀佛。實際,事實真的是如此,不是這樣想像,事實真是如此。為什麼?阿彌陀佛是自性,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皆是自性所生所現,阿賴耶所變,阿賴耶也不離自性。理上講得通,事上應該如是。這個樣子,晝夜常念就能做到。時時刻刻要注意,相續不斷。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會常常斷掉,斷掉不怕,一警覺到,立刻相續,就接著念,要認真、要努力。果然念到這個念頭相繼不絕,我們就歡喜心生了,為什麼?往生有把握了。常常斷續,這個往生沒把握,淨念相繼是決定得生;在這個地方就是晝夜常念,決定往生。

  「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家人不相信沒關係,慢慢來。我們自己功夫成熟了,真有這個能力,表演給家人看,家人都相信了。大概是四十年前,香港何東爵士的夫人,何世禮的媽媽,在香港就是表演往生。她預知時至,通知新聞記者,那個時候沒有電視,通知新聞記者來採訪,真的往生。何世禮全家是基督教徒,但是人很孝順,家裡供了佛堂,專門供養老母親。老母親坐著那裡往生的,跟大家告辭,說完之後真的就走了。全家相信了,全家都念佛,老太太這一招真高明。全家都變成佛教徒,把自己的住宅捐獻出來做道場,就是東蓮覺苑,就是他的房子,完全奉獻出來。這也是做給我們看的,家人不相信,最後一招全相信了。

  我們的願要堅定,只有這一願,什麼願都沒有了,就是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再去學習。「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個經文在後面,到後面我們再細細的來研究,念老的註解很豐富。「故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寶筏」。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這八個字,是我們唯一在這一生當中,直接了生死出三界的,筏是船,比船小,渡河用的。今天一般人講法船,寶筏就是法船,乘上這條船,就可以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經文上這是比喻,真正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乘坐蓮花而去,蓮花就是寶筏。

  「以佛果覺,作我因心」,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果覺,德號,我們用這個來做為我們的因地心,我們的心上只有阿彌陀佛。「因果如如」,因如其果,果如其因,這個跟一般法門不一樣。一般法門修行,八萬四千法門那是因,修成之後這是果,他們修行的時候必須要斷煩惱、要消業障。業障、煩惱不能夠消除,不能成就,這個常識我們有相當深度的理解。所以自己常常要回光返照,有沒有這個能力?不說太高的,最低的,須陀洹,這五種見惑真能放下嗎?不執著身是我,做得到嗎?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能做到嗎?放下自己的成見,成見是什麼?自以為是,這個見解叫成見。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中國人把它合起來叫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除了這四種之外,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就叫它做邪見。這個五大類錯誤的看法你能不能放下?果然能放下,你就證須陀洹果。

  是不是真的放下?有人認為真放下了。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個老居士,年歲比我大,那是我的長輩。他告訴我,他證得阿羅漢了,怎麼說他都承認他證得阿羅漢,他說我們不知道。到最後逼得我沒法子,我說阿羅漢有六種神通,你有沒有?第一個天眼通,房子外面是馬路,外面人車行走你有沒有看見?沒看見。我說那不行,須陀洹就看見了。須陀洹得兩個神通,天眼通跟天耳通,阿羅漢六個神通。結果沒有,我說那你沒證得,他才勉強相信。我說這個你不是妄語,你也不是,這個佛經裡面講,你也沒有說錯,佛經上這個意念叫增上慢。沒有證得,自己以為證得了,真的是自己以為證得,不是說假話。這是一種過失,對自己造成障礙,沒有證得以為證得,怕到最後的時候謗佛。

  就像四空天人一樣,四空天也是修行成就的,修四禪八定。他生到那個地方,以為那個地方就是大般涅槃,不生不滅了。四空天沒有物質現象,有精神現象、有自然現象,很了不起。只有佛能把它說出來,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還不如阿羅漢。阿羅漢證的是偏真涅槃,沒錯,阿羅漢有沒有障礙?有障礙。障礙他不能再向上提升,他就停留在這個階層,不能再向上提升。但是有期限的,佛講兩萬劫,不是兩萬年,兩萬劫,他會迴小向大;辟支佛一萬劫。你看,墮在那個地方耽誤這麼長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有很多同學早已經成佛了。所以佛是用小乘接引初機,只是做個方便而已,絕不希望你真正去修小乘。一定是教你迴小向大,不要執著小乘,這非常有道理。

  「因果如如,直趨究竟」,這句話說得好,直接趨向究竟覺,究竟是妙覺,是常寂光土,這才真正圓滿了。契入常寂光,我們在不在?在,但是沒有形相,沒有這個身相,也沒有念頭這個現象。常寂光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常寂光是哲學裡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是從它現出來的。它什麼都沒有,它能現,能生能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想對不對?常寂光是佛,常寂光是本性、是自性,常寂光是實相。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第一個「理即佛」,那就是常寂光,就是自性。所以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廣義的,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眾生。今天科學家也說出這個意思,他們觀察,單一個物質現象毫無意義,單一個念頭的現象也沒有意義。為什麼?它生滅的時間太快,我們沒辦法看到它,沒有辦法去掌握它,所以單一沒有意思。必須許許多多這些意念糾纏在一起,看出來了,念頭的現象看出來,物質的現象看出來了。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合相,一合相你才能夠看見它,你才能接觸它,單一是不可能的。我們的閃電沒有它快速,光的速度很快,跟它相比差很遠,它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所以,諸佛如來在常寂光裡頭哪有不知道的事情!

  在常寂光裡頭不要作意,你看阿羅漢,阿羅漢要作意才知道。作意是什麼?我們今天講注意,注意他看到了,不注意沒看到,阿羅漢要作意。常寂光土裡頭人不需要作意,你說為什麼?他跟你的身、跟你的意已經連在一起,不能分。就像我們看電視,電視上的畫面跟電視的屏幕不能分,自性就好比是屏幕,它是圓滿的、它是不動的。起心動念那是現象,這三種現象,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都是畫面,都沒有辦法離開屏幕,屏幕是常寂光,屏幕是自性。所以,證到究竟圓滿的果位,就是回歸常寂光,回歸自性。自性什麼沒有,自性什麼都能現,自性是真的,永恆不變;現相是假的,剎那剎那在變化。包括實報土都不是真的,唯獨常寂光是真的,真如、自性是真的。

  淨宗法門妙,以佛果覺,作我因心,因果如如,直趨究竟。「自覺覺他,唯此普施真實之利」。真實當中的真實,八萬四千法門是真實之利,念佛法門是真實裡面的真實。不能認知就不會珍惜,不能認知就不肯真幹。真幹,把這樁事情做為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第一樁大事來辦,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無關緊要,這是大事。

  「又經中從第十一《國界嚴淨品》」,就是這一卷裡頭的頭一品,「至第三十二《壽樂無極品》,廣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介紹極樂世界的狀況,全在這一段當中。念老寫這個註解,四卷也就是本經的四個大段,第二大段說因,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講得很清楚,交代很明白。第三大段,極樂世界的果報,極樂世界實際的狀況,都在這裡面講清楚、講明白了。依報是物質環境,正報是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教學的環境。主伴,主是阿彌陀佛,是老師;伴是十方往生的這些菩薩們,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這是表極樂世界純一大乘,不但是大乘,是一乘法。到極樂世界不是做別的,就是去作佛去的,所以要有強烈作佛的願望。我到那裡不是作阿羅漢、不是作菩薩,我是去作佛的,這個意念要很強,與他相應。

  到達極樂世界就能夠自覺覺他,還沒成就,沒有成就也能,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他方世界沒有的。所以你要問,我到極樂世界,要多久我才能倒駕慈航,來到地球上幫助我的一些親人?那就可以告訴你,你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就行了。等於說你拿到極樂世界身分了,你就得大自在,十方剎土你隨意可以去,你一點障礙都沒有。你生到別的諸佛剎土沒有這麼大的自由,因為生到諸佛剎土,肯定你修行的地位一定從十信,再升級到十住、十行、十迴向,你得慢慢向上提升。西方極樂世界確實連個初信位都沒有,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但是他的神通、智慧、道力跟法身菩薩平等。這不是修得的,我們也可以說是報得的,到極樂世界怎麼報得?阿彌陀佛加持給你,這是阿彌陀佛的恩德。

  在極樂世界修行,我們相信速度很快,因為那個地方個個都是勇猛精進,親自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補處菩薩來幫助我們學習,像助教一樣,幫助我們學習。無明破了,那時候就是你自己的智慧神通道力現前,那是自己的;沒有到這個程度,是佛加持給你的,你能自覺覺他。「唯此普施真實利益」,這句話是讚歎,也是勉勵我們。唯獨這個法門,淨土法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能讓我們得到真實利益。我們同時也能讓一切有緣眾生得到真實利益,我肯定把我所學的介紹給別人。我們今天用網路、用電視,跟屏幕前面所有的同學在一起分享、在一起學習,這都叫有緣之人。極樂世界確實像《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事事無礙。

  「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亦即極樂導師本淨明心之所現」。這個兩句話重要,總不離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阿彌陀佛所以能成就,完全是四十八願,五劫修行。這五劫修行,就是五劫參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取長捨短,成就了極樂世界。亦是極樂導師,就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本淨明心之所現,眾生有緣、有感,佛有應。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上,聽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經教,我們生起信心,我們發願求生,這就是感。我們這個念頭感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有應,這個應就是他見到我們,我們念頭一動他見到了。見到他就會照顧到,我們的緣還沒成熟,成熟化身佛就來接引。什麼成熟?我們在娑婆世界這一時期的壽量到了,壽命到了,該是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還有一種成熟,我雖有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想去,行不行?行,佛一定來接引。這需要什麼條件?這需要放下,我對這個世界全放下,一絲毫留戀都沒有,佛就來接引你。

  佛沒有來接引,你還有沒放下的東西,到臨終的時候,不放下也得放下,那就全放下。如果全放下,還有掛念,親情沒放下,佛還是不來。你心裡面貪戀眷屬、貪戀產業、貪戀你所愛的東西,不行,這佛不來接引你;要真放下,所有東西都不能貪戀。學佛的人,我見過,在舊金山,出家的法師,貪戀佛像。我去了,平常他的寶藏是收藏,那個庫房門不打開的,我去了,承蒙他瞧得起我,特別把庫房門打開,讓我進去參觀。裡面收集的佛像都是古董,這個漢朝的,那是南北朝的,這是唐朝的,他都一個一個的價錢都不得了,非常可觀,收藏這些東西。他能不能往生?他不能。為什麼?佛像放不下。放不下,以後到哪裡去?他一定在這個房子裡頭,他守在這邊!這房子裡,房子裡有老鼠、有蟑螂、有螞蟻,他就投這個胎,他不離開他的地方。很要緊,這不是開玩笑的!

  佛教我們放下是一切放下,不是說世間法放下,佛法可以貪,不可以。《金剛經》上說得好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得放下,佛法不能貪。貪佛法,佛是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對象,這要搞清楚。世間金銀財寶、五欲六塵不貪,貪佛法,你的貪心沒斷。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對象,這一定要懂。真正放下,你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智慧現前的時候,不但心清淨,平等了,沒有高下。佛法是真平等,上面跟諸佛平等,下面跟眾生平等,跟三惡道平等,跟花草樹木平等,跟山河大地平等,為什麼?統統是自性變現的。自性平等,所現一切萬物哪有不平等的道理!這平等覺,平等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清淨心是禪定,初級的禪定,平等心是高級的禪定,徹悟是究竟圓滿,回歸到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第四句話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他見到了,沒有動過,沒有動搖過。所以極樂世界,可以說是阿彌陀佛本淨明心之所現。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我們真信切願,一心專念功德之所現,這個所現的跟阿彌陀佛所現的完全相應。

  「事理無礙,故經中所宣妙相,悉是實際理體。」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皆是實際理體,離開實際理體沒有任何現象會發生。我們如果對這句話明白了,實際理體明白了,實際理體在哪裡?實際理體就是真如、自性,見性的人告訴我們,無有一法不是。所以祖師大德來測驗學生,問他什麼樣子?你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隨拈一法表示,老師點點頭,這是宗門裡頭的手段。但是這個方法很容易被人這個樣子學去了,他也可以來表演一下,他並沒有見性,看到人家表演一下他也學會了。宗門裡頭有個小故事,一個小沙彌,看到老和尚勘驗學人,這個法師伸了一個手指,老和尚點點頭。小沙彌學會了,問他什麼是自性?他也會了。有一天遇到一個高明人,故意問他,什麼是自性?自性在哪裡?他也手指伸出來,這個法師很厲害,帶了一把刀,他一伸出手指,一刀揮過去,手指沒有了。這小沙彌開悟了。所以宗門的手段是無法想像的。把他手指砍掉的那個人是開悟的人,知道這個小和尚很聰明,就差那麼一點功夫,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一下叫他回到真路上去,他真的明白了。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只要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沒有一法是,全錯了,迷了,全錯了。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就在迷悟這個關口。真的悟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迷了,什麼都是障礙。

  「復以事事無礙故,彼國一毛一塵,無不圓明具德」。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如果覺悟了,跟在極樂世界沒有兩樣。覺悟了要不要到極樂世界去?還是要去。為什麼?雖然覺悟,沒有圓滿,無始無明的習氣在;見思煩惱的習氣可以斷,無明習氣斷不了。所以,這些明心見性的菩薩,都願意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實報土,把無始無明習氣斷掉,他的成就決定跟阿彌陀佛相同,他的國土就比一切諸佛剎土殊勝。這些理我們明白,事我們就要真修。下面說,「事事無礙乃《華嚴經》所專擅」,佛說一切經,講到事事無礙只有在《華嚴》,其他經上沒講。「今經復廣顯事事無礙」,《無量壽經》裡頭有《華嚴》的十玄門,《華嚴經》裡面的幽玄奧義本經統統有。所以,古大德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道理在此地。「故知今經何異《華嚴》,極樂不離華藏」。《華嚴》跟《無量壽》是同一部經,都是宣講十玄門的,都是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

  如日弘法大師《秘藏記》所說的,「華藏世界義。華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諸法於其中。故曰華藏」。這是解釋華藏這個名詞。華就是一切諸法的理體,這個理就是自性,這個理就是淨土講的常寂光,遍法界虛空界,無時無刻不在。藏諸法於其中,一切法離不開這個理。法怎麼現前?法遇到緣就現前。緣是什麼?緣是感,現是應,叫應現,眾生有感,華藏就現,就有現。「是華藏世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極樂世界是自性理體變現出來的境界。阿彌陀佛以廣大的願心,將華藏裡面的妙樂,這個妙樂是彌陀願心汲取的,他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彌陀願心所成就的,所以稱之為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處」,這是什麼?華藏遍法界,極樂世界遍法界。

  早年我住在新加坡,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有人問我,華藏遍一切處,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跟華藏有什麼關係?我舉比喻告訴他,華藏好比新加坡,極樂世界好比烏節路。新加坡烏節路是它最繁華的一條街道,我說大概就這個關係,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的精華,最善之區,不是一處,這就不可思議了,處處皆是。誰能看見?念阿彌陀佛人能看見,不念阿彌陀佛的人,在他面前他也看不見,極樂世界不會現前。華藏跟極樂都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又《秘藏記鈔》第六卷有說,「天親《淨土論》」,《淨土論》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裡面說,它又名《往生論》,「極樂世界名華藏世界。是其證也」,天親法師為我們做證明。「以蓮華成國土,故云華藏。受最上妙樂,故曰極樂。是一處異名也」。處是一處,有兩個名字,叫華藏也叫極樂。

  「又《往生論》謂,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這三種莊嚴,念老在這個註解裡面用得最多,我們一看就曉得。三種莊嚴,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莊嚴到極處,十方諸佛剎土裡面不能夠相比。三種莊嚴入一法句,這一法句是什麼?這一法句叫清淨句。什麼是清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給我們具體說出來了,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一法句就是阿彌陀佛,清淨句也是阿彌陀佛,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還是阿彌陀佛。曇鸞大師的註解,《往生論》的註解,「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這一段將這一句法解釋得很清楚,說明什麼?說明極樂世界三種莊嚴,極樂世界依報,佛菩薩是正報,合起來極樂依正莊嚴。

  曇鸞法師解釋得好,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自性變現出來,不離自性。不但不離自性,是圓滿自性所顯現的,也就是自性圓滿性德之所成就,這句話意思深!顯示出這個法門無比殊勝,所修學的全是自性,比前面說以佛果為因還要親切,更進一步。無為法身是法性身,真實智慧是實相智慧,實相無相無不相,所以能現一切相。真智無知無不知,無知是體,無不知是用。我們今天學習跟事實真相相違背,我們求知,知愈多愈不知。什麼時候才真正智慧?無知,真智慧出來了,它不是學的。釋迦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是般若真智,無知無所不知,佛說法有沒有經過考慮?沒有。有沒有經過去預備?沒有。為什麼?從真智裡面流露出來的,自然的,有問立刻就答,無知無所不知。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示現,讓我們看到不能不信,給我們作證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給我講《華嚴經》大意,這裡面有真實智慧。舉善財童子為例子,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是無知。也就是說,在文殊菩薩會下,善財將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般若無知他得到了。這個無知是什麼?是清淨平等覺,不起心、不動念,清淨平等覺,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善財用什麼方式來表示他的無所不知?用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什麼?是隨緣,隨緣起用就是無所不知。用五十三參這種方式讓人家相信,讓世間人肯定你、承認你,你不是胡思亂想,你是到處去學過、到處去看過。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他為什麼要示現十九歲離開家庭,十二年的參學?十二年參學就跟善財五十三參一個意思,讓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廣學多聞,對他不懷疑,會跟他學習。如果他什麼都沒有參訪過,突然覺悟了,別人看到他,對他尊敬、崇敬,不敢跟他學,你是神人,我做不到。必須要用這個表演,告訴你,我行你也行。然後再告訴你祕密,祕密是什麼?祕密是到無知然後才無所不知,無知才能大徹大悟,有知不會覺悟,那是障礙。障礙有兩大類,一個煩惱障,一個所知障。所以,有知不會開悟,祕訣,無知才能開悟,無煩惱才能開悟。

  所以學多了不行,愈學多愈麻煩,為什麼?所知障愈嚴重。變成什麼?變成知識,不是智慧。智慧一定是清淨心、平等心才生智慧,智慧起用,無所不知;知識起用有侷限,他知道就那麼多,他沒有辦法拓廣,沒有辦法再加深。所以,學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東方人用的方法是求智慧,東方人從小教小孩背書,真正的目的是堵住他的胡思亂想,這真正目的。附帶的目的,聖賢這些教誨讓他多記一點,他把它念熟之後,他一生都不會忘記。這是副目的,真正目的是不准他胡思亂想,他心是清淨的,保持他的定、靜,他會開智慧。這種方法、原理西方人不知道,西方人的科學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知識不可能,這是我們必須把它認清楚的。要求智慧,知識也重要,可以學,但是以智慧為主。實際上有智慧的人,這些知識一看就明瞭,一聽就明瞭,不必用多時間去學習。智慧裡頭有知識,知識裡頭沒有智慧。

  無相,故能無不相,它能現一切相,無知,故能無不知,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是故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所證得的,阿羅漢他證得一切智,菩薩證得道種智,如來證得的叫一切種智。種就是種種道理,智是一切智,佛證得是究竟圓滿。一切智知諸法總相,知道萬法皆空,了不可得,但是這一切萬法怎麼生的、怎麼來的?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菩薩雖然知道,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佛才知道,就是明心見性才知道,明心見性必須要把起心動念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人就回歸自性,所以才會有大徹大悟,才能證得一切種智。

  「曇鸞大師云:相好莊嚴即法身」,這句話把佛法裡頭的祕藏揭穿了。「是畫龍點睛之筆」,這句是念老的讚歎,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國土、佛菩薩相好莊嚴是法身。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現前的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相,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事,跟曇鸞大師說的相好莊嚴即法身是一個意思。法身是自性,我們今天的所有現相也是法身,沒離開法身,也是莊嚴;極樂世界是美善的莊嚴,我們這個世界是醜惡的莊嚴,都是莊嚴,是一不是二。美善跟醜惡是在一念之間,一念善,現極樂世界,一念不善,現六道三途,是這麼回事。再跟你說真的,善跟不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個話很難懂,但是是真話。現在科學家講歸零,一切善歸零,一切不善也歸零,歸零就沒有了,就是一不是二。零極限就是法身,法身是零,法身什麼都沒有,能現萬法。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說「出生無盡」,這就是現象無有窮盡,隨著念頭現,善念現善,惡念現惡,都不要執著,你才真正能夠回歸自性。如果我們看到極樂世界這麼美好,這裡好,這個地方不好趕快離開,那裡好趕快去。這是什麼?這初學,凡心還在。能不能去?能,到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真正曉得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你生到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不一樣。

  極樂世界之妙妙在什麼?利鈍全收,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阿鼻地獄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都平等了,上跟諸佛平等,下跟三途平等。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當然沒有。這就是什麼?這才真正是一真法界。真正一真法界是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是相似的一真法界,不是真的,因為它有相,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相。這裡面透了一個好的消息,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我們對佛菩薩要尊重、要敬仰,對阿鼻地獄眾生要不要敬仰?要敬仰。為什麼?全是一個自性變現的。普賢菩薩的十願不得了,十願裡頭願願都沒有分別執著,才知道它廣大、真實,智慧、慈悲都達到極處。人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所以看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的禮敬。但是稱讚,為怕影響一些凡夫眾生,所以稱讚善不稱讚惡,稱讚真不稱讚妄,稱讚正不稱讚邪,它有。禮敬諸佛裡頭不分,那個不會讓人起反作用。但是不善的東西稱讚會幫助眾生造惡,這是錯誤的,這是不應該的。

  所以稱讚有分別,稱讚如來,不是諸佛,如來是從自性上講的,性上講的稱如來,相上講的稱諸佛,諸佛是從事相上講的。如來是從理上講的,不是從事上講,十願裡頭,前面兩願有這個差別。這就是教我們,中國聖人也教我們「隱惡揚善」,別人做種種不善,不放在心上,也不放在口上,別人做些好事,我們要稱揚、要讚歎,意思在此地。這養什麼?養成自己純善純淨的心,普賢十願有這麼大的功德。

  我們修學愈深入,理事愈清楚,心愈平和,對所有現象你看都是平等、都是理智的,而不是感情的。有外地同修到香港來,許多人都知道災難嚴重,勸我要幫助這個世界化解災難。我們每天在這裡學習,每天在這裡分享,就是化解災難。為什麼?明白了、搞清楚了,災難就沒有了。怎麼災難沒有?我們心裡頭沒有災難,心裡面純淨純善,哪來的災難!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這是佛教裡頭總的綱領、總的原則。佛法純真純善都達到極處,找不到更高的。我們老祖宗有智慧、有德行,看到印度有這麼好的東西,要把它請回來。英國湯恩比說得很好,「古代的中國人心量很大,能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這跟我們不同族群,印度的,「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相輔相成。佛教到中國來,把中國的儒、道都提升了,用佛的理論來解釋儒跟道,講得更圓滿、更透徹、更詳細,相輔相成。今天講中國文化,離不開儒釋道。

  佛法到中國來,變成中國本土化了,這是佛教文化的特色,佛法能包容,佛法講求要本土化、要現代化,讓一切眾生能得到真實利益。如果不符合這兩個標準,我們去學它就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利益,學它幹什麼?學它一定有好處我們才肯學它,它真有好處。你看它教我們,理搞清楚、搞明白了,用平等心對待一切人事物,用慈悲心對待一切人事物,捨己為人,叫普度眾生。為什麼?自他是一不是二,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佛叫我們建立這個觀念,這是正確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