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怎樣才是真正好學  (共一集)  2003/6/20  澳洲淨宗學院(節錄自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20-15-33B集)  檔名:29-168-0001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九小段:

  「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深淺,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也」。這一段的意思說得深,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話,特別是發心從事弘法、護法工作的人,不能不懂這個道理。如果不懂這個道理,我們在自行化他的路上總不免退心,這是必然的現象。佛度眾生,度就是教化,教導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化。「化」,意思很深,我們常講接受教誨,接受教誨只說到一邊,不圓滿。教了怎麼樣?教了,你學了沒有?你們不肯學,這個教誨沒有成就,沒有成績。

  化就有成績,化是變化氣質,真有成就、成績。古人說讀書志在變化氣質,它有個轉變,轉變就是變化,轉惡為善,真的轉了,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都是教學具體的成績顯示出來了。能夠轉凡成聖、化凡成聖,這是最好的成績,圓滿的成績;能夠轉迷為悟,這是第二等的成績;能夠教眾生轉惡為善,這是第三等成績。像中國人打分數用甲乙丙,轉凡成聖是甲等,轉迷為悟是乙等,轉惡為善是丙等。「化」裡頭有這個意思在,眾生接受佛的教化,那決定是變化!最低程度也是轉惡為善,真的起了變化。

  「其間難易深淺,總在於緣」,緣,不但佛法講緣,世間法也講緣,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意思,學生跟老師要有緣。緣從哪裡看?學生尊重這個老師,喜愛這個老師,老師也喜歡這個學生,這個師生緣就深了。緣深怎麼樣?學生聽話,老師好教,因為學生對老師尊重。真正尊重,尊重的樣子是什麼?依教奉行,老師教了,如果我做不到,自己感覺得對不起老師,這就是緣的力量在推動。老師也是這樣的,這個學生真正肯學,老師要沒有好好的教他,老師覺得我對不起這個學生。

  早年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常常給我說,說的都是古人的話。學生對老師有十分誠敬,跟這個老師學,老師如果只教九分,還少一分,就對不起學生。如果這個學生對老師只有五分的尊敬,老師不會教他六分。為什麼?教他六分多了一分,他不能吸收,他不能接受,那你叫白費力氣。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師教學,這裡頭必定有十分誠敬的學生,老師講的東西真是和盤托出,一點保留都沒有。誠敬心不足的,你有幾分誠敬你得幾分,你沒有誠敬心,你一分都得不到。那個沒有關係,為什麼?你是屬於旁聽,也算是有緣,不錯!因為平常你自己向老師請教,老師不會教你的,今天講堂裡頭有真正十分誠敬的學生,老師講的東西精采!你可以在旁邊旁聽。你能聽多少,老師不負責任的。

  所以佛說法(我們常常在經典裡面看到,但是我們看不懂,祖師註解就註出來),當機者,那個當機者就是十分誠敬,佛這個法是對他說的,別的人是旁聽的。像世尊講《華嚴》,《華嚴》的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菩薩。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那是旁聽的,佛不是對他講的。但是遇到這個緣也算是不錯,阿賴耶識裡頭種個種子,所以「總在於緣」。

  「緣之所在,恩德弘深」。我這一生當中遇到三位老師,真的是恩德弘深。我們做學生的人尊重、敬愛老師,老師對我們這個學生照顧得無微不至,我們感激老師教誨之恩。用什麼來感激?依教奉行。就是一般人講的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弘法利生的功德,護法的功德,迴向給老師,報老師之恩。當年你教我沒有白教,我們續佛慧命,等於接力賽跑一樣,老師把這個棒子交給我,我一定要完成,我再找接力的人。接力的人在哪裡?對佛、對法、對老師還是要有誠敬,沒有誠敬這個棒子你拿不到。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誠,就是一個敬,「不誠無物」,什麼都談不上。所以有誠敬,這有恩德。

  「種種教啟」,教是教誨,啟是啟發。「能令歡喜信入」,學生真有真誠、恭敬,尊師重道,他聽老師教誨歡喜,他相信,他不懷疑,他能契入。「入」裡頭就是講的解悟、證悟,能解、能行、能證,就入了,這學生好教!在一般講這學生有悟性,你一說他就懂,他就明瞭。根差一點的人,難!你跟他講,他不懂,他還是隨順煩惱習氣,回不了頭來,這種人多。真正聽了就相信、就理解,就能依教奉行,實在講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

  這實實在在,我們平常在講席裡頭常說,我沒有說這些話,我常常講「好學」,最重要是「好」,愛好!人只要好學你一定能夠遇到真善知識。為什麼?感應,好學是能感,能感動諸佛菩薩,能感動善知識。「好」,決定能依教奉行。你肯學、能信、能解,做不到,這不是好學,你這個「好」字不夠分數,沒有達到標準。真正「好」,一定是依教奉行,一定能做到。

  緣重要!同樣一個道理,十方世界諸佛很多,為什麼我們偏偏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別的佛?阿彌陀佛跟我有緣,我歡喜他,他也喜歡我,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怎麼知道有緣?淨土經典一接觸就歡喜,這就是有緣。一聽就能懂,懂了之後真正肯照做,依教奉行,從這個地方就看出緣出來了。換另外一部經也能相信、也很歡喜,有時候許多地方不懂,去請教人,聽人講,好像人家也沒有講清楚,沒有辦法依教奉行;或者懂了,行不容易,太難了。這個法門容易、直捷、穩當、快速而且成功圓滿,所以有緣!

  菩薩裡頭,菩薩也很多,偏偏念觀世音菩薩,什麼原因?觀音菩薩跟娑婆世界的人有緣,所以在中國,諺語裡面常講「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彌陀、觀音好像跟中國人特別有緣分,而且緣分很深,就這麼個道理。十方諸佛也都知道,大概是彌陀、觀音不但跟我們這個地方有緣,跟十方世界眾生都有很深很深的緣分。所以諸佛如來宣揚,諸佛如來勸我們發心跟彌陀、跟觀音學習。緣深,確實這底下講的這幾句效果非常明顯。

  「能令觸動宿種」,宿種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種子,善知識、老師教誨你,會把你過去生中阿賴耶識裡頭善根種子觸動。換句話說,你的學習跟過去生的學習接上了,這個緣好!跟過去生中學的接上了,本來是中斷了,怎麼斷的?隔陰之迷,我們是業報身,來投胎的時候把前世的善根種子忘掉了,雖有,不起現行、不起作用。善知識不斷的在開導,豁然悟了,悟是有原因的,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這是老師的增上緣。

  「能令魔障難遮」,這是真的,你在菩提道上,你想修行,你想度化眾生,都有魔障來阻撓你。如果有善知識教導你,這個魔障就化解了。怎麼化解?因為你有智慧了,你記住善知識的教誨,你不懷疑,不迷惑。魔障有順境、有逆境,你要有智慧、有慧眼,你能夠看得出來。順境是什麼?樣樣都很如意,讓你起貪愛,要知道貪愛是煩惱,是三毒之一,你在這個境界裡起了貪愛不是好事情,魔障現前。你有智慧,它就不會障礙你,你會應付得非常好。知恩報恩,感恩戴德,這個裡頭不生煩惱,煩惱是貪愛,不生貪心、不愚痴。

  如果這個魔障是逆境,逆境怎麼樣?叫你生瞋恚、生嫉妒,不善的念頭生起來。你要能認識清楚,你要有智慧,把逆境轉變成順境,不但不能障礙你,有時候還把你提升了。所以古大德跟我們講了一句真話,「菩提道上無佛亦無魔」,這個話是真話。佛跟魔是從哪裡來?一念覺,情與無情都是佛境界,一念迷,情與無情統統是魔境界。給你說實在話,確確實實沒有佛也沒有魔,魔跟佛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不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嗎?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心想覺而不迷,一切法都是佛法。我的心想迷惑顛倒,迷而不覺,一切法都是魔障。所以佛、魔是自己念頭上變現出來的境界。

  在最近這一段時期,大家都看到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從這個比喻上你應該能懂。我們以善心,一念善,愛心、感謝的心,你看水結晶顯示那麼樣的美。如果我們以惡念,很不好的心態對這個水,這個水的結晶就非常難看。水沒有好,也沒有醜,好醜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它隨著我們的念頭來變。

  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也就是說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裡頭沒有佛,也沒有魔;佛是代表好,魔是代表醜,沒有好醜。「好醜在於心」,我們自己的心、念頭!就跟那水一樣,水沒有好醜,我們以善念對它,它就變得很美,我們以惡心對它,它變得很醜陋;水的本身確實沒有好醜。你懂得這個道理,祖師給我們講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是平等的,真的是清淨、平等,這是唯心所現。我們看到好醜是自己的「識」變現出來的,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外面境界隨著我們心念變現出來的!

  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面給我們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無二無別!沒有兩樣。為什麼事實上有這麼大的差距?人心不一樣。極樂世界的人心善,山河大地、有情無情都變得非常善。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心不善,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所以這有情無情、山河大地就變成了五濁惡世。如果離開了居住在這個地區人的心念,極樂跟娑婆是平等的,一點差別都沒有。不同的差別就是居民心行不相同。我們想把這個地球變成極樂世界,在理論上講不難,只要居住在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斷惡修善,都能夠破迷開悟,情與無情、山河大地統統都變成極樂世界,無量眾寶莊嚴。理如是,事亦如是。所以,真善知識幫助你,真的「能令魔障難遮」。

  我的老師,三個老師都往生了。李老師是最後走的,距離現在也十二年了。這十二年當中我們也經歷不少的魔障,但是都能夠很順利的通過。這什麼原因?老師早年的教誨我們記住了。遇到障難的時候,我們知道怎樣把它化解,怎樣不受阻撓,怎樣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行弘法的繼續,不叫它中斷,都是老師教的。如果老師要沒有教導我們,我們確實沒有能力應付魔障。為什麼?決定會跟它對立,決定會生瞋恚,那就錯了。冤家宜解不宜結,那就跟人家結怨。現在我們懂得這個方法,遇到怨懟,我們都能夠從內心裡面把這個結化開,彼此雙方都得利益,不結怨恨。

  「能令體性開發」,這一句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能幫助你開悟,體性開發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開是開悟,發是發明。在淨宗裡面就是理一心不亂,體性開發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宗門裡面的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是一個境界。只是這三種不同的法門,不同修行的方法,說的名詞術語不一樣,其實一個境界。所以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這個地方講的體性開發。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講的佛性、法性;有情分上叫它做佛性,無情分上叫它做法性。佛性跟法性合起來就叫做體性,你明白了,你開發了。

  這個事情很難懂,也很難講清楚,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提醒,果然你明白了,對你的修學有很大的幫助,最大的幫助就是前面一句講的「能令魔障難遮」。你真的懂得這個道理,菩提道上一帆風順,精進不懈,沒障礙了。佛性,什麼叫佛性?六根的本能就是佛性,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嚐、身能觸、意能知,本能,本能是佛性。什麼是法性?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對象就是法性,我們用見性見外面的色相,這個外面的色相是法性。

  祖師大德常講第一念,第一念是正念!第一念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你就是佛,如如佛。但是問題在哪裡?第二念就麻煩了,你就墮落,你不能保持第一念。因為第一念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還沒有起來。第二念你起心動念了,一起心動念就落到意識裡頭去了,就把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變成了意識,變成八識,這就錯了,就墮落到凡夫。這一墮落自然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要知道,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自性、真心,真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染污,這些東西叫做不覺;你有了這些東西你就不覺,佛法稱你為凡夫。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法稱你為聖人,稱你為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

  佛菩薩永遠保持第一念,絕對不會落在第二念,所以叫一心不亂。我們有一心,但是這一心非常快速,立刻就墮落到二、三、四,馬上就墮落下來。一墮落之後我們眼見,就是眼識見色塵,不叫色性了;耳識聞聲塵,這凡夫境界。這樣的心行就是搞六道輪迴,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明瞭。真正懂得、真正明瞭了,六道、九法界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為什麼?它是虛幻的,不是真的。

  《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六道、十法界是夢幻泡影,在這個裡面只要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還是住你的一真法界。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我們凡夫住六道、住五濁惡世,他們住一真法界,一絲毫沒有沾染。跟我們在一起和光同塵,一樣在一起吃喝玩樂,一樣在一塊聊天,兩個不同境界,一個覺,一個迷;覺的人住一真法界,迷的人住他自己變現的五濁境界,不一樣!不一樣在這個地方。

  親近善友,佛是第一善友,我們要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就是阿彌陀佛。如果我們看不懂、不認識,那必須要有介紹人,介紹人是誰?祖師大德註解的是介紹人。你看《彌陀經》,我們找到三個最好的介紹人,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幽溪大師,這三個人介紹得好!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我們現在正在學習《華嚴經》,《華嚴經》有兩位介紹人,清涼大師、李通玄長者,我們依據這兩位的註解來學習。所以沒有這些真正有修有學,契入境界的人來引導我們,經典裡面意思真的很深,我們很難體會,很不容易契入,這些註解對我們太重要。

  早年方東美先生把清涼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看做是中國文化的國寶,無比的尊重,所以他能契入。他沒有出家人或者在家大德居士給他講解!沒有接觸過佛門的大德,他完全自己在家裡讀經。他怎麼能讀懂?沒有別的,誠敬。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以後李老師教給我的,至誠感通!方先生確實是至誠感通,沒有人給他講,也沒有人跟他商量,跟他在一塊學習,沒有,自己一個人。我們看他的成就,看他在學校裡面的教學,在那個時候沒有錄相,有錄音,學生從錄音帶把他老人家所講的整理成文字,現在都有流通,不可思議。下面說。

  「諸佛本從法身垂跡」,這一句話很重要。法身是什麼?法身是理體,前面講的體性,體性是法身。諸佛如來從哪裡來的?眾生有感,法身有應。法身怎麼應法?法身現相應,法身本來沒有相,它能現相,現相就是諸佛的應化身。像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應化身,眾生有感,法身就應。法身是一,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應,應化身無量無邊,千百億化身。千百億還是有數字,實際上沒有數字的,千百億只是形容,只是表法,無量無邊,哪個地方眾生有感,立刻就應。

  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這個地方講「諸佛本從法身垂跡」,這裡包括菩薩,菩薩亦如是。不但包括菩薩,包括聲聞,包括緣覺,包括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普門品》裡頭大家不是念過?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不可思議。我們看《普門品》裡面三十二應,那是舉例子說,把他的應身區分為三十二大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統統是「法身垂跡」。

  「固結緣種」,固是堅固,為什麼?「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是佛在經論裡面常說的。所以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都有緣,跟一切菩薩也都有緣,跟一切眾生都有同樣的緣。緣就是現在講的關係,現在不講緣講關係,我們跟佛的關係,跟菩薩的關係,跟聲聞緣覺的關係,跟一切眾生的關係都非常密切,這怎麼能說沒有關係?「若世出世」,世間,就是九法界眾生,出世,就是四聖,「悉不可思議也」,真的是不可思議,不是假的。沒有一個眾生跟我們沒有緣的,不但有情眾生跟我有緣,無情眾生都不例外。

  《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無情都不例外。但是為什麼又說這個人跟我有緣,那個人跟我沒有緣?統統都有緣,緣裡面還有親疏。譬如我們這一家人,一家人父子最親,我們常講一等親,緣最密切的。第二個是兄弟,兄弟姐妹,同胞兄弟姐妹,二等親;到第三代跟你的孫子,跟你的姪孫三等親。所以有親疏不同,統統有關係,親疏不一樣。世法可以比佛法,佛法亦復如是。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都有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跟某一個佛常常往來,常常親近,那跟他的緣,跟另外那個佛的緣就不一樣,就這麼回事情。

  朋友之間,我們跟哪些人常常往來,這裡頭的情跟一般人的情又不一樣。然後你才真正懂得佛門裡面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你才懂得這個意思。實際上講,哪個人沒有緣?統統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是緣比較淺、比較薄。緣深、緣厚見面生歡喜心,我們講,很投緣,那就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常常在一起。或者是常常是一家人,常常是好朋友,常常是同參道友,這個緣就很深,很容易融和。彼此能夠建立互信,互相尊重,互相信賴,互相依靠,這個緣深!這個道理要懂,並不是真的沒有緣,山河大地、植物礦物統統有緣。

  你說沒有緣的話,這個水,為什麼你以愛心對它,它就會結晶很美的像花朵一樣,為什麼它會有這個結晶?這個地方你要曉得,有緣。你不好的念頭對它,它就顯得很醜陋,這都是緣,沒有緣的話怎麼能講得通!這個緣是什麼?體性。一個體性,在無情眾生,水是無情稱作法性,我們是有情稱為佛性。佛性跟法性,總而言之合起來就是體性。所以世出世法都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