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十種智明  (第二集)  2009/0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2033集)  檔名:29-148-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新年好,請坐。

  今天是中國農曆己丑年的元旦,我們在一起學習《華嚴經‧十住品》,確實是無比殊勝的因緣。有同學問我,怎麼大年初一你還講經?我告訴他「講經、學習經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快樂的事。」以前方老師介紹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過年當然我們要得到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學習如來的大乘經。昨天我們讀到李長者的《合論》,他給我們說,從初住到十地「都不離一佛智慧境界故」。這些話是對法身菩薩說的,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階位,他們是真佛不是假的。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智者大師告訴我們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這個真的,以什麼為標準?以真心,真心在大乘裡面叫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不是用菩提心那就叫用妄心,妄心是什麼?妄心是八識。我們常常講,佛家的術語叫識心,認識的識,識心,識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的眾生全都是用的這個心。這種心有的用得很正,有的用得很邪,邪正之區別都是以性德為標準,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相應就是正,如果相違背就是邪。所以佛經裡面所有的教誨,以及世尊為我們所制定的這些戒律,都是正知正見、正語、正行。我們雖然還是用的妄心,但是妄心能夠隨順性德。

  在中國,佛教沒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中國在過去我相信不止五千年,如果要照《黃帝內經》的講法,過去至少十萬年、二十萬年,甚至於可以推溯到一、二百萬年之前,我們中國人的老祖宗就有高度的智慧。我們不能輕視他,認為他們沒有開化野蠻人,那我們完全想錯。他們給我們的教誨,那幾乎都是叫真理,永恆不變,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諸位想想,五倫、五常、八德,這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這真正是宇宙之間的大道、大德、大能,千萬年前他們已經完全明白,已經完全落實。這些教訓還好現在還沒有失傳,還能見得到。不過大家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自以為比古人聰明,毛病就出在這裡。所以現在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受了許多的苦難,這個苦難叫冤枉吃的。中國有句老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的祖宗是老人,祖宗的教誨就是老人言。我們不相信,自以為是,所以現在吃苦頭,吃苦頭還不知道回頭,還不知道懺悔,這個罪就有得受。

  十住,從初住到等覺,那是已經開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真佛,他們用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三字經》上第一句話,就給我們說出來,「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我們要作善惡的善來解釋,那就把它解錯,那把它看太低了。這個善是讚美的詞彙,就是太好了,好到什麼程度?好到一絲毫的缺陷都找不到,這叫本善。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句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善。如來就是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一絲毫欠缺都沒有。現在我們為什麼這東西都沒有了?佛後頭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我們現在違背了自性,自性裡頭沒有妄想,我們現在有妄想,什麼叫妄想?起心動念是妄想。起心動念非常微細,從起心動念就生起分別,就是更嚴重的妄想;從分別就生執著,執著是最嚴重的。所以起心動念就現出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今天把它稱之為淨土,這起心動念才有的,變現出來的。有了分別,就有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有了執著,就有十法界裡面的六道輪迴,跟三惡道。這把整個宇宙大致狀況,你看簡簡單單的,把業因果報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但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也沒有人、天,也沒有十法界,也沒有實報莊嚴土,那是真正的一真法界,這個一真法界在淨土裡面講叫常寂光淨土。要知道,常寂光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這是一切眾生的本來面目。佛法的教學,終極的目標就是回歸到這個境界裡來,這叫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佛法教學不是叫我們升官發財,不是叫我們得人天福報,那個錯了,那是佛法裡面的小事,叫雞毛蒜皮的小事,那不是果報。最低級的果報是阿羅漢,也就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法界;換句話說,六道沒有了。離不開六道,你沒有結果;脫離六道輪迴,他叫證小果;脫離十法界那算是大果,大的果報十法界沒有了,證得常寂光的時候那叫究竟果位。這在《華嚴》裡面我們學習了很多。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厭其煩,不斷的重複跟我們講,為什麼?因為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太生疏。我們煩惱習氣太熟,變成習慣,現在修行沒有別的,如何把生處變成熟處,把熟處變成生處,我們就成功。我們對於妄想分別執著太熟,現在要把它變生,把它疏遠,把它變生疏。我們對於自性體、相、德用太生疏,如何能把它變成熟,熟透了我們就入境界。這叫佛法的修學,我們不能不知道。確確實實,諸佛菩薩不離一佛智慧境界,我們六道凡夫也沒有離開,這是自性本具的,你怎麼能離開!為什麼說我們不能離開?我們現在妄想太多,煩惱太多,苦難太多,這東西從哪來的?這些東西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變質了。怎麼變質?迷了就變質,覺悟了就恢復正常。所以凡夫跟佛的差別沒有別的,就是迷悟的差別,一覺悟,凡夫就成佛;一迷惑,佛就變成凡夫,這麼個道理。佛在這部大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我們也學了十幾年,也用了四千多個小時,這麼長時期的薰習,逐漸咱們搞清楚、搞明白了。

  既然講到智慧境界,我們特別把《華嚴經》裡面十種智明提出來,我們在一起學習。十種智明,前面兩段我們學過,今天我們簡單重複一下,第一個「知眾生業報智明」,這句話智是智慧,明是明瞭,這個智慧明瞭是講六道的眾生。六道眾生到底怎麼回事情,為什麼會有六道,為什麼眾生會造業,為什麼會受這些果報,六道裡面有染污,它是染污的,它不是清淨的。所以它裡面有善、有惡,善感三善道,惡就感受三惡道。一切通達明瞭,沒有一點障礙,這樣的智明,智慧明瞭才能幫助六道眾生離苦得樂,才能幫助六道眾生破迷開悟。你要不知道,你怎麼幫助他?所以這是第一條的大意,對於六道是通達明瞭,沒有障礙。這是從現象上講的。

  第二種智明是「知一切境界寂滅智明」,這是從理體上講的。現象上雖然是很複雜的因緣果報,這就真正講到因果教育。第二是講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怎麼發生的?講到它的本體,講到它的性質。它的本體、它的性質是自性,自性是清淨寂滅,剛才講常寂光裡面不但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所以用寂滅兩個字來形容它,寂是寂靜,淨到極處,滅是滅一切現象,這裡頭什麼現象都沒有。所以佛形容它的樣子叫大光明,一片光明,不但物質、精神現象沒有,連時空的現象都沒有,就是我們講的時間、空間都沒有。所以諸位要曉得,時間、空間不是真的。這樁事情,近代的科學家發現了,我們不能不佩服,這不是簡單的事情,他們也講到時間、空間是錯覺,不是真實的。可是佛在三千年前就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相宗入門的教科書叫《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的著作,《百法明門》裡面,就把時間跟空間這兩樁事情放在不相應行法裡面,這歸類,歸納、歸類,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叫二十四個不相應,時間、空間是裡面的兩種。什麼叫不相應?用現代的話說,它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時間跟空間都是抽象概念,沒有事實,完全虛妄,所以在大光明裡面沒有時間、空間。空間沒有就是距離沒有,時間沒有就是前後沒有,這是什麼境界?一念,這個一念不可思議!一念是什麼?一念是沒有念頭,有念就叫二念,再有念就叫三念,就愈迷愈深。二念就迷了,一念就覺,所以你要記住,一心是覺悟的,二心就迷。

  十種智明要知道,佛在《華嚴經》上是對法身菩薩說的,我們聽聽,雖然不是我們境界,有好處,為什麼?這說真話!佛為六道眾生講經,有時候是隨順眾生,為什麼?不隨順眾生,眾生不能理解。也就是眾生是什麼程度,是什麼樣的根性,現在他生活是什麼樣的環境,他需要些什麼,你跟他講這些他聽得懂,他容易接受;你跟他講太高、太深,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所以佛教化眾生是應機施教,這個才真正能利益眾生。佛給這些法身菩薩,他們妄想分別執著全斷,這可以說真的,為什麼?他用真心。我們聽,根利的人真正聽懂了,他就很容易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真的就大喜事,他就一下提升到實報土去。也就是他能夠一念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像過去惠能大師一樣,一念之間完全超越。所以知道體是清淨寂滅,這裡頭任何痕跡都找不到。我們常常用現前的電視、電腦的屏幕,你看電視的屏幕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拿這個來比喻性體的寂靜,清淨寂滅。可是它不礙現象的發生,我們頻道一打開,色相就現前,雖現前它有沒有妨礙屏幕?有沒有染污屏幕?沒有。我們頻道一關,你就看到屏幕上沒有一絲毫的污染,那就清淨心,清淨心永遠清淨,不會污染。能現萬象,什麼相都能現,就像你的頻道,有一百個頻道、兩百個頻道、無數的頻道,你按哪個頻道,那個頻道的音聲、色相就現前,對於屏幕絲毫不染污。屏幕是自性,那就是本性本善,它不染污,它也不妨礙你現相,這叫善,就是太好了。

  這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裡頭頭一條,「隨緣妙用」。你看這個屏幕是不是妙用?一絲毫不染著,不障礙萬象發揮;萬象雖然發揮,它還是絲毫不染污,妙用!我們要記住,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常說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應化在這個世間,就像這個屏幕一樣,那麼妙,他不染。我們現在呢?我們現在很糟糕,雖有,不知道,我們現在這個心就好像照相機一樣。現在照相機進步,用數碼,從前用軟片,用軟片做比喻好,容易比喻。尤其是古老的相機,現在人沒見過,我們講他不懂,最早的相機不是用膠片,是用玻璃板,那個底片是玻璃片,我最早的時候用過那個。你照一張,這一張底片就抽出來要拿去沖洗,如果你是再照一張它就落兩個影子,照三張就落三個影子,照多了這個底片是一塌糊塗。我們現在凡夫用心,就像老照相機那個硬片,不是軟片,心裡面落的印象落得非常複雜,非常雜、非常亂,理都理不清,我們這很糟糕,變成這樣的,沒有辦法像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再多的印象他絲毫不染著,就像電視的屏幕一樣,它不染。

  古時候雖然沒有電視,也沒有屏幕,但古人用鏡子做比喻也好。你看鏡子照人,所謂「漢來現漢,胡來現胡」,這中國古人講,漢人照的時候漢人的面孔,胡人這外國人,外國人去照是現外國人的面孔,鏡子有沒有沾染?沒有。從前古人用的比喻教我們「用心如鏡」,這就是佛菩薩,這叫妙用。境界現前,就是智慧現前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境界過去,心地痕跡都沒有。不但是如此,境界現前正在照的時候,鏡子裡有沒有痕跡?你們想想,沒有!正在照的時候也沒有,那才叫真的妙用。我們什麼時候學會用心如鏡?早晨我們起來洗臉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洗臉也照鏡子,天天早晚都要照鏡子,就沒有學會鏡子的妙用。什麼時候覺悟過來,領會到我的心要像鏡子就好,別像照相機,照相機落印像,鏡子不落印像。落印象,我們用是妄心,阿賴耶識落印象,末那識的執著,第六意識的分別,我們的虧就吃在這裡。什麼時候真的覺悟轉過來,轉過來就是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眼見、耳聞、身接觸、意裡面的知,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這就是佛菩薩。佛菩薩跟我們的差別就在此地,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牽掛,他什麼壓力都沒有。我們的煩惱、習氣、憂慮、牽掛,統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自性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一切境界寂滅智明,這是我們應當學的。

  今天我們繼續再看第三,第三「知一切所緣唯是一相智明」,我們看這個十條,句句都是講宇宙人生一切法的真相。這裡頭有個簡單的解釋,「謂菩薩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眾生所緣諸法唯是一實相理,皆如金剛,不可破壞,是名知一切所緣,唯是一相智明」。我們讀了這十條之後,就曉得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跟我們哪些不一樣完全清楚。所緣這個境界就太多、太複雜,我們眼睛張開接觸的對象,眼是能緣,外面境界是所緣,眼看一切色相,耳聽一切音聲,一切音聲是耳所緣,耳是能緣,鼻聞香、舌嘗味、身接觸,念頭的分別執著,這是六根能緣。六個境界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境界是所緣,非常複雜!在佛法教學裡面,再複雜的東西把它歸納,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這就好講。物質環境裡頭兩大類,一個是你喜歡的,一個是討厭的。喜歡的叫順境,這是境界,外面境界,喜歡叫順境,討厭的叫逆境,總不外乎這兩大類。人事環境裡面也是兩大類,我喜歡的人叫善緣,我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人叫惡緣。緣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物質環境裡面有順有逆,人事環境裡面有善有惡,喜歡的是善緣,不喜歡的是惡緣。你看佛跟菩薩講的,一切所緣唯是一相智明,這是講菩薩以善巧智明。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要記住,這個善是純善純淨,裡頭不但沒有善惡,連染淨都沒有。巧是巧妙,巧妙是它起作用的時候,起作用它不染這就妙,所以他用的全是智慧明瞭。我們凡夫不善,不善是什麼?我們從起心動念,這個念頭裡面有真、有妄、有邪、有正、有清淨、有污穢、有善、有惡,很複雜!不像一真法界裡面的人,十法界裡面有這些現象,愈往上面去這個現象愈淡薄,他不是沒有,愈淡薄,離開十法界才沒有,那才是真正的善巧智明。他能入十法界,他要不入十法界他就不能幫助眾生,他能入四聖法界,他也能入六凡法界,他也能入餓鬼法界、也能入地獄法界,無論在哪個法界裡頭他決定不染污。他是智慧的,他不生煩惱,他沒有世人這些苦難,這就是巧。為什麼他能做到?他看破,了知就是看破,他明瞭、他知道。

  「一切眾生所緣諸法唯是一實相理」,實相是什麼?實相無相。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是逆緣,都是一實相理,這不好懂。所以對初學人來講非常困難,對老同修講,你們一直聽《華嚴》比較容易,你會有這個概念,印象雖然不深,但是聽過不少次,你就曉得現象怎麼發生的,這個現象怎麼回事情。現象分兩大類,一種是物質現象,一種是精神現象,物質現象,色聲香味這都是物質現象,它有色你看得見,它有聲音你聽得見,它有香味,有香你聞得著,有味你舌頭能嘗得到,當然你手可以能摸得到,這是物質現象。但物質現象像音聲你摸不到,你耳能接觸到,你摸不到它,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它有見聞覺知。佛告訴我們,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分不開的,物質裡頭就有精神,精神它就有物質,它決定離不開的。這樁事情,近代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證明,水是物質,它不是生物,像動物、植物是生物,水它不是生物,是礦物,但是經過實驗真的證明它有見聞覺知。他做了十幾年這個實驗,從實驗當中證明到水它有看的能力,它能看。我們寫字貼在水瓶裡面,他用小玻璃管,裡面盛的水,你寫個「愛」字貼著它,寫個「惡、討厭」貼著,經過冷凍的處理,放在冰箱攝氏零下五度它結冰,變成雪花,你就看它那個雪花的圖案。凡是正面的,「我喜歡你、我愛你」,那個圖案都很美;「我討厭你、我恨你、不喜歡你」,那個圖案就很醜陋,十幾萬次的實驗一點都不差。所以他告訴我,「水會看,不管寫哪個國家的文字都一樣,它都懂。」水還會聽,給它聽古典的音樂,那個圖案很美;給它聽現在西洋的搖滾樂,圖案就很難看。它會看,我們人的意念,我們好的念頭對它,它感應到,不善的念頭對它,它也感應到,所以它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屬於精神現象。佛法講,一切物質現象統統有精神現象。

  江本跟我談這個問題,我就告訴他,根據佛在經教裡所說,不僅是水,所有物質現象裡頭都有見聞覺知。我勸他努力再研究,像泥土、沙石,不僅是水,任何物質它統統都有這個現象,你用什麼方法來把它發掘出來。人身體上汗毛這很細的,汗毛也有見聞覺知,你把這汗毛尖端剪一點點,那一點點它都有見聞覺知。這種現象,現在科學家發現的所謂全息信息,與佛在經上講的這樁事情非常接近。那就是說任何部分裡面都含藏著全體的信息,一粒微塵裡頭有整個宇宙全體的信息,一根汗毛裡面亦復如是,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佛法裡頭有高等科學,高等科學裡面還有很多沒有發現的,佛法裡頭統統說出來,有待科學去證明,全都講出來。你看佛經上講的微塵,微塵裡面有宇宙,現在只發現什麼?微塵裡面有信息,有全宇宙的信息。佛告訴你不僅是信息,微塵裡面的宇宙跟現實的大宇宙是一樣的,宇宙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微塵裡頭有宇宙。誰能進去?我們前面讀過,普賢菩薩能進入,能到那裡面去參學。然後又告訴我們,微塵宇宙裡面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宇宙,重重無盡。這個科學沒說過,那就是現在科學家跟佛法的科學來講,差一大截,差得太遠了。

  今天這個世界,哲學上不能解決的問題,佛經上解決了;科學上不能解決的問題,佛經上也解說。我們今天把佛經總歸納為五大科目,佛經講什麼?第一個講倫理,第二個講道德,第三個講因果,第四個講哲學,第五個講科學,都講到究竟圓滿、登峰造極,我們不能不佩服。這個地球上、社會上發生這些問題,在佛法裡叫雞毛蒜皮,哪有不能解決的?太容易了。這麼好的東西,在今天的社會大家把它看成為宗教、看成迷信,根本就沒有意願去接觸它,這才叫真正可惜。這種現象,實在講我們也是受害者之一,從小以為這是迷信,以為這是宗教,不接觸它。我很幸運,如果不是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我永遠不知道佛教是好東西,永遠不會知道,不接觸。方老師跟我講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高等的享受。」我跟他老人家學習,才把對佛教的誤會化解。他告訴我,佛經的哲學是在經典裡面,在大乘經典裡面。我學習到今年五十八年,五十八年的學習發現不但是高等哲學,而且是高等科學,喜出望外!宇宙之間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在佛教稱之為佛菩薩。完全通達明瞭,這個人稱之為佛;通達明瞭,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稱菩薩。

  《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通達明瞭之後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眾生統統有的,沒有說哪個多、哪個少,只是這些凡夫他起了妄想,有了妄想分別執著把這些東西障礙,把你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德相障礙住,障礙而且把它產生了變態、變形。這個變態、變形是什麼?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這是變態、變形,不是正常的;正常的,那就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那是正常的。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變出來,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捨去,你把它斷掉,你就恢復正常。恢復正常,然後你才曉得,所有一切境緣,物質環境跟人事環境,六根所緣的境界確實一實相,一實相是什麼?就是一念。這一念裡面雖然現相,但是這個相不可得。就像佛在《大般若經》上所說的,這是中文翻譯佛經最大的一個部頭,六百卷,佛經裡頭最大的分量。《大智度論》是《大般若經》的註解,我們在早年學習大乘教的時候看了一遍,我做了一個總結,我的總結很簡單十二個字,六百卷《大般若》講什麼?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這十二個字就是此地所講的四個字,「一實相理」,就這四個字。一實相理不好懂,我這十二個字你比較好懂,我這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初學的人還是難懂,可是我們學過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你就懂了。佛很善巧,提了一個問題問彌勒菩薩,一念,凡夫這一念動個念頭,這一念裡頭有幾念、有幾相、有幾個識?這個話,佛要是問我們,我們答不出來,甚至我們不懂佛的意思。彌勒菩薩清楚,彌勒菩薩回答「舉手彈指之頃」,這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以這個為基數,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的念頭,三百二十兆。佛問,我們凡夫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有多少微細的念頭?彌勒菩薩說:三百二十兆個念頭,細念,是我們一彈指那個念頭。「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念念生起物質現象。現在科學家發現,物質不是真的,無中生有,跟這裡講的不是一樣嗎?無中生有。存在的時間太短,一彈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那麼短的時間,這不算秒。如果算秒,現在講算秒為單位,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三百二十兆,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它存在的時間,就是物質現象存在的時間。這個概念,如果大家還不容易體會,我們就想電影,我想現在人都看過電影,不是電視,電影。你看電影放映機裡面,它的膠片一格一格的,一格是一個畫面,就是我們講的幻燈片。放映機的鏡頭打開,這張底片照在銀幕上,一張幻燈片,再關起來這一張拉上去,再打開鏡頭第二張幻燈片。第一張不是第二張,第二張不是第三張,張張是獨立的。

  可是一秒鐘開二十四張,這個鏡頭開關二十四次,你在銀幕上看到這個電影,就好像是真的一樣。你看到什麼?相續相,相似相續相,為什麼?它每張不是連起來的,它沒有關係,張張獨立的。彌勒菩薩答覆的意思跟這個有一點相像,我們從這裡會體會到。現在我們看到電影放映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一秒鐘二十四個開合的速度,這個鏡頭打開、關掉,一秒鐘二十四次。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前這個環境多少次?一秒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所以你不知道是假的。你要知道,像這個畫面上張張是獨立的,根本沒有相續的,所以說相似相續,好像是相續,它不是相續。只要你念頭有,這個畫面就存在;如果念頭沒有,念頭沒有這個畫面就沒有。沒有是什麼境界?沒有是常寂光的境界,這叫一實相理。你想想看,一切眾生所緣的這些境界,是不是這樣子?才恍然大悟,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是惡緣,統統不可得。但是凡夫無知,不了解事實真相,不可得裡頭以為有可得,這就錯了。彌勒菩薩是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這個境界相我們沒有辦法執持,就是你沒有辦法得到,它的速度太快,所以大乘教裡面常常講這個境界叫不生不滅,我們要用心聽這句話。真的如果是沒有生滅,講不生不滅不是叫廢話嗎?有沒有生滅?有生滅,生滅太快了,生滅等於同時,你沒有辦法看出它的生滅。但是有人能看得出來,那個心要清淨,清淨到極處,佛經上八地菩薩他能看出來,七地以前沒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他那個心的震動速度比它慢,他看不出來;大概到八地菩薩心的震動的頻率,跟彌勒菩薩所講的境界相等,他就見到。到九地到十地、十一地,他那個微細震動比它快,他就看得很清楚。你沒有它快你看不到,你比它快才能看到,是非常微細的震動。這是一實相理。

  「皆如金剛,不可破壞」,為什麼?你沒有辦法得到它。我們講控制、講佔有,不可能!你想控制它不可能,你想佔有它更不可能,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想佔有、想控制全是假的,全叫造業。你造業,你才感得六道裡面的果報,感得三途果報,你說冤不冤枉?你造的業實在講也不可得,為什麼?它還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不可能的事情。將來業報現前的時候,無論是六道三途,實際情況還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依舊不可得。你天天憂慮,感覺那些苦受,不是冤枉嗎?天人天天在這裡享樂,天天歌舞昇平也是冤枉,兩個不同境界都是不可得!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是清淨寂滅相。這樣你才能真正把一切諸法的真相看破,看破之後你的心是永遠清淨的,你才能真正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性德現前。性德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相好,統統現前。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東西是整個宇宙,然後你自己就曉得,整個宇宙是自己。我們中國古大德,老子就講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他能說出這個話來,這個跟《華嚴經》講的相應。所以道家它也不是消極,它講到終極之處,「無為而無所不為」,你看這個話的意思,跟大乘教裡面講「無作而無所不作」,是不是一個意思?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是大乘圓教。

  這就是自己入了這個境界之後,自自然然與十法界六道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的方式現身說法,現什麼樣身不是自己意思,自己永遠沒有意思,他自己不起心、不動念,他有什麼意思!所以現什麼樣身是眾生的意思,眾生喜歡佛來度我,他就現佛身。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是眾生的心想生,我想觀音菩薩來救我,觀音菩薩就現前;我想地藏菩薩來救我,地藏菩薩現前。所以楞嚴會上,佛講得好,諸佛菩薩現身在十法界,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自己,自己沒有,是隨眾生的心。在這個世界裡頭,在六道裡頭,你明白這個道理,你什麼樣的遭遇,你不要去問別人,與別人不相干,與佛菩薩也不相干,問自己,自己念頭現出來。所以善念,現的都是善境界、好境界;不善的念頭,現的都是惡境界。你是在三善道,還是在三惡道,是你自己心裡念頭現的,如果念頭一轉,轉惡為善,惡的境界沒有了,善境界現前。轉染成淨,六道是染污,六道沒有了,四聖法界清淨,道理在此地,轉凡成聖,都是自己念頭在轉。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沒有別的,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跟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轉境界是自己的事情,他幫不上忙。所以佛菩薩是個好老師,老師不能把你的程度提升,你的程度向上提升是靠自己。老師只是教你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樣心態,你自己努力才行,這是佛法。佛法裡頭絲毫迷信都沒有!

  我們再看下面第四,「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這是佛菩薩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絕大多數的眾生耳根比眼根的能力殊勝,也就是看不大容易看得清楚,聽容易聽清楚,我們這個世界就屬於這種人。所以楞嚴會上,佛叫文殊菩薩為我們世界眾生選擇法門,二十五個菩薩提出他們修行的報告,文殊菩薩選擇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也是耳根能力最強,跟觀世音菩薩的法門相應,所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統統是用言語講經教學,那個時候並沒有記載。每天講,答覆同學們的提問,提問的很多有不少都有記載,特別是在小乘經裡面。我們看到小乘經很短,有的時候一、二百個字,為什麼?解答一個問題。看到佛的智慧,佛用什麼教化眾生?用音聲、用言語,所以能以妙音。這個音怎麼妙法?不用思考、不用分別,隨問就隨答,這個妙!我們碰到問題,問題要研究,要好好想一想,那就不妙;佛菩薩,你問他,他不要想的。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有用比喻,用鐘鼓做比喻,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你不叩它就不鳴。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亦復如是,這裡面有很深的意思。總的來講,就是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攀緣你肯定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你攀緣;隨緣不是的,隨緣是隨順眾生,隨緣不攀緣。用現在的話說,佛教化眾生永遠是被動,而不是主動的,你不感他不應,你感他就有應,他被動的。這個教育的意義非常之深,人人都能夠守住這個原則,天下太平,沒事。人怎麼樣?守本分,不生事,沒有事。所以「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庸人是什麼?攀緣,想出這個點子,想出那個點子,其實都是惹麻煩,都是惹災禍。庸人是個平常人,他不惹事生非,所以這個用意非常之深,這是什麼?完全符合於自性,就是性德。攀緣想點子,想怎麼搞的時候,這個性德裡頭沒有,這個意思很深!特別是我們自己要想回歸自性,想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不懂這個道理你永遠回不了頭,就是你要想怎樣怎樣錯了,不可以,由不得你去想。

  現在這個世界這麼樣的混亂,眾生這麼樣的苦,尤其我們看到老人沒有人照顧,看到兒童沒有受到倫理教育,這是什麼?這是感。你看到、聽到這是感,感了之後我們怎麼應法?我們是不是也想很多辦法來幫助他們?是的。我們的辦法好不好?不見得。多少人想辦法,把這個世界愈搞愈壞,那些人都是好心,你想為什麼道理?這就是什麼?我們自己用頭腦在想什麼方法來做,不行。怎麼解決問題?到佛經上去找,到古聖先賢教誨裡面去找,問題就能解決;你要不依靠古聖先賢的東西,你就沒有辦法解決。為什麼?古聖先賢是從自性流出來的真實智慧。我們想出來的東西,都是從聰明裡頭出來的,會有後遺症。滿清末年那個時代,這個世界上出了不少的思想家,看到人民痛苦,這個社會貧富不均,馬克思想出了共產主義,都是想解決人民痛苦的。孫中山先生想到了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修正,適合中國國情的。好不好?國民黨在台灣實行三民主義多少年!台灣的社會你們大家滿意嗎?很多人依舊不能滿意。如果他找老祖宗,問題就解決!自己想,還得要依靠老祖宗。

  我偶爾也跟國民黨人接觸,我跟他們談,三民主義為什麼不能落實?為什麼會變質?就是它裡頭缺德,缺少這個東西。德要到老祖宗那裡去找,民族主義是大團結,好事情。我們今天要化解世界衝突,我們希望國家跟國家要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政黨與政黨,族群跟族群,宗教跟宗教,這四個都能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行不行?當然行。怎麼才能做到?要靠教育。如果都有倫理道德教育,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人人都學會孝悌忠信,自然就團結。所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它起了作用。民權主義,外國人提出來的,中國人沒有的,一百多年,一、二百年,在全世界到現在都沒有辦法做得叫人滿意,流弊百出,這什麼原因?它沒有禮義廉恥,民主毛病就出來;如果有禮義廉恥,真的民主,好民主。你看缺這四德!民生主義,沒有講究仁愛和平,所以它也出問題。我說這十二個字是三民主義的精神,民族主義的精神是孝悌忠信,民權主義的精神是禮義廉恥,民生主義的精神是仁愛和平,如果把老祖宗這十二個字搬回來,三民主義就活了,真好!所以老祖宗的智慧是真理,千萬不能疏忽。離開老祖宗,想什麼點子都會出毛病;依靠老祖宗,那些點子還都算不錯。

  所以老祖宗教給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開會沒用處,聯合國開會想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問題;教學,辦班教學就解決問題。我們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十幾次,不能解決問題,聯合國這個會議已經開了三十多年,世界愈開愈亂。我們在湯池小鎮做了個實驗,辦班教學做成功。這做給聯合國看的,不要再開會,好好辦班教學,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人民是很好教的,人性本善。孔老夫子一生做學問的態度,我學到了,《論語》裡頭最重要的兩句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是夫子一生做學問的態度,述而不作,就是他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孔老夫子沒有點子,老實人。他相信、他喜歡古人,古人大聖大賢,他們所作、所為、所說、所傳,都是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實智慧。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名聞利養,他沒有貪瞋痴慢,自性裡流出來的真實智慧。我們不行,我們起心動念都想著自己的利益,夾雜著髒東西,夾雜著種種不善。所以想出再好的點子,都有嚴重的副作用,道理在此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那就是大道理,不能不遵守,遵守,你這一生才真正能夠過著幸福美滿,人生最高的享受。

  「菩薩以善巧智明,了知眾生雖空」,這是前面第二、第三所講的,了知眾生本來空,「而能以無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無不聞知,是名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眾生,從理上講、從性上講,空無所有;可是從事上講、從相上講,這個現象存在,你不能說它沒有,所以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有,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他迷了,他才有這些現象出來,這些現象是不正常的,迷了他真受苦,他真受難。菩薩有慈悲心,像《孟子》所說的「人皆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是天性,看到別人受苦受難,他同情心生出來,這是天性,這是性德。你看,看到這些事情人會傷心流眼淚,甚至聽到人說這個事情,或者唱一些歌曲,你聽了之後你感動會流淚,這是性德的現前。菩薩既然眾生有感,他當然就有應,佛法裡面術語叫示現,自自然然的顯現,顯現有色相,不定是什麼樣子,是隨你自己的感而現的。他雖現,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個了不起。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他有感應?感應是自然的。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水沒有起心動念,我們給它感,它為什麼會回應?這個回應是自然的。像在山谷裡面,我們長嘯一聲它馬上就有回應,回應是自然的,道理在此地。

  佛菩薩的回應,能說一切法。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這個世間,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算虛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釋迦牟尼佛滅度是七十九歲,我們中國人算虛歲八十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給我們示現的是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一生從事於教學,辦班教學。眾生根性不相同,我們看他一生教學的方式,你就能體會到。《華嚴經》不算,因為是在定中講的,我們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這一入定時間很長,經上有講二七日,有講三七日,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經上有這個記載。到底是二七、是三七,我們不必去追究,追究沒有人能解答,都有經典做依據的。我們知道佛在定中講《華嚴經》,出定之後給我們人間講經教學,第一個就是鹿野苑的五比丘,這是最早的。給他講什麼?給他講小乘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四阿含。以後僧團不斷的擴充,擴充到最後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變成世尊的常隨眾。他們過的生活是游牧生活,游不能說牧,遊化的生活居無定所,樹下一宿,日中一食,走到哪裡講到哪裡,佛一生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捨得乾乾淨淨。但是他老人家很活潑沒有執著,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有別墅、有花園,請他到那裡面去講經教學,他也接受。所以他在祇樹給孤獨園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在竹林精舍也住了好幾年,最後老人家圓寂是在野外,在樹林裡面,這做給我們看。世尊一生沒有建道場,這是教我們放下身心世界,在這個世間我們物質生活所需,只需要吃得飽、穿得暖就夠!

  所以佛陀在世,這個僧團接受在家人的供養,只限於四樁事,四種,第一個是飲食,每天出去托缽,托缽不是說這一家人就給你一滿缽,就讓你吃飽,不是的,這一家人他吃下來多餘的,可能就是一點點,也許只有半碗飯他就給你托,這個你吃不飽,你要到第二家走。佛允許托七家,七家托得還不夠不能再托,再托你起貪心,不允許過七家。你托的東西不是托來一邊走一邊吃,那就太難看了。一定要回到樹林裡面去,昨天晚上在這個樹林裡面休息的,還回到這個樹林裡面去,再把大家所托的飯統統放在一起,分而食之,真的是一缽千家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出去托匯合在一起分吃,這平等。有人托的飯菜很好,有人的飯菜不好,它匯合在一起。佛法真的是平等,六和敬裡頭「利和同均」,托不到的也沒關係,回去之後還是要分一份,真的過的是這物質生活平等,這是當年的生活方式。釋迦牟尼佛堅持了一輩子不改變,給我們後人做好榜樣。第二種是衣服,衣服不是天天有,衣服穿破、穿舊,可以接受齋主供養一件衣服。佛當年在世這個地區是熱帶地區,所以他們的衣著很少,三衣一缽。這個三衣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蓋在身上,白天行動的時候可以披在身上,所以他什麼都沒有,他得大自在。第三個是臥具,晚上睡覺的時候,鋪在地面上一塊布。現在出家人還是有,稱之為具,把它做什麼?把它墊在拜墊做拜佛用。它原本是晚上睡覺做墊被的,鋪在地下的,這臥具。第四個可以接受的,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供養醫藥這可以接受,叫四事供養。沒有接受金錢財物的,沒有接受人家供養房屋田園,沒有這個。

  這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幅度的改變,因為中國人沒有乞食這種的尊重,沒有這個習慣。中國人乞食是討飯的,是乞丐,這在中國社會裡面是最低層的一種人,是既貧又賤。貧是沒有財富,討飯;賤是沒有地位,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佛跟佛弟子是這麼尊貴的人,怎麼可以能叫他去托缽?這個不可以。所以到中國來之後,法師是帝王禮請來的,帝王的老師,帝王老師要是托缽的話,在中國社會上是不許可的。所以到中國來,要接受宮殿的居住環境,衣食皇家供養。佛確實他是隨緣,他不執著,講究的是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所以他能夠隨順各個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他的教誨能發揚光大,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裡面有很多規矩是不能變更的,佛沒有,佛的東西是活的,活活潑潑,就是戒律也是活的,解釋不一樣。所以你細心去觀察、去體會,它是教育,它是教學,它不是宗教。所以我們稱佛為老師,本師是根本的老師,一直到現在還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自稱為弟子,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這在宗教裡頭沒有,所以這些都要知道。

  佛陀以及佛陀的弟子,都是一生從事於教育工作,現在講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們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不接受報酬;有教無類,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很多婆羅門教的、瑜伽的跟數論,很多印度古時候那些宗教,他們的宗教傳教師,甚至於宗教的領導人,都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跟他學習,他統統收,並沒有叫他改變宗教思想,沒有。所以它可以跟一切宗教並存,它是教育,這個我們要搞清楚,不至於產生誤會。所以佛雖然知道一切法空,但是現象有,他還能夠照顧到,只是隨緣而不攀緣,這一點非常重要。師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一定要請法,沒有自己送來的。你不請,他就來了,這個不可以,這是什麼?這會受到侮辱。你自己去,他不請,如果他不理你,他把你趕走,這個多難看。所以隨緣不攀緣,這個道理就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