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無礙辯才  (共一集)  2007/1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1863集)  檔名:29-110-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況玄旨分二十大喻,我從第十八二頌看起,「眾聲悅意喻,喻四辯悅機德」。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男子女人種種聲。一切鳥獸諸音聲。大海川流雷震聲。皆能稱悅眾生意。】

  這首是比喻,前面兩句是有情眾生的音聲,『男子女人,一切鳥獸』,代表所有的有情。第三句是講無情,就是器世間,『海』,海波濤的聲音,海浪的聲音。『川流』,這是流水的聲音。『雷震』,這是風雨的聲音都包括在其中。這有情無情所發種種聲音,都『能稱悅眾生意』。也不盡然,有些音聲很恐怖的,但是悅耳的音聲確實也不少,所以提供予大眾欣賞。佛用這種比喻,來比喻菩薩。後面這首是講菩薩,我們一看這就曉得都是說的法身菩薩。

  【況復知聲性如響。】

  這是法身菩薩,普通的菩薩還不知道。這說什麼?音聲也不是真的。『響』是回音,像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你就聽到回音,響就是比喻的回音。見性的菩薩知道,眼見性見色性,耳聞聞聲性,這就叫明心見性。我們凡夫眼見的是色相,不是色性;耳聽的是聲音,不是聲性,這沒見性。加上個性字這是明心見性的菩薩。見性的菩薩吃東西,那不是這味道,味性,六根所對的都是性。性從哪個根連它的根說,實際上性它是通的,性沒有差別。這六性沒有差,六性是一性,一點差別都沒有,這個道理要懂。性是麼?性是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非有非無。相上好像是有,有就是無,《心經》上說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講色性。音聲亦復如是,不但六塵的性如是,就是六識都不例外,它講受想行識,那講了六識,所以性是一個。見到性就是見到什麼?能現能變的;六根、六塵、六識是所現所變的,所現所變的都是幻相,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決定不可以執著,執著就迷。不但不能執著,起心動念就迷。什麼時候你能見到事實真相?不起心、不動念,你的六根像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叫照見。眼見色是照見,耳聞聲也是照見,六根起作用對六塵都叫做照見。這裡頭含的意思很深,顯示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叫萬法歸一。它顯示這個意思在裡頭,我們總要能夠體會得到。能體會得到這解悟,不是證悟。解悟是什麼?我們還享受不到,必須要用功夫去求證,證悟之後那就得受用了。得什麼受用?這二十個比喻全現前。不是說的外人,說的是自己。

  這是眾聲悅意,就是你心裡面感覺得很愉快,欣賞這些美妙的音聲。這比喻菩薩四辯,四無礙辯才,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能令一切眾生悟入佛境界。在這裡我們要把「四無礙辯」簡單的做個介紹,四是四種,無礙辯才,這是性德;機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聽佛菩薩說法沒有不歡喜的;悅是歡喜。那我們的辯才失掉了,怎麼失掉?因為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稱性的辯才沒有了。可是世間還有很多很聰明伶俐的,我們聽他講東西也是辯才無礙。細心觀察,他分別執著並沒有斷,這種無礙辯才是修得的,不是稱性的,是修得的。雖然修得,在佛法裡面叫做世智辯聰,那是世間的智慧,不是真智慧,世間的智慧、聰明、辯才,這我們統統都要清楚、要明瞭。為什麼叫他世智辯聰?因為他的分別執著沒放下。放下分別執著,那就是佛法裡面的「四辯悅機德」。由此可知,放下是多麼重要,放下之後是現成的,自性裡面有這德能、有這種德相自然現前。看到這裡都是講的法身菩薩,用不著羨慕,自己本來就是。

  在佛法裡面講「四無礙辯」,也叫「四無礙智」,智慧,這是「諸菩薩說法的智慧辯才」。諸菩薩就不一定說法身,法身的性德流露圓滿。那我們要問,權教菩薩沒見性的,有沒有辯才?有。阿羅漢沒有見性,有沒有辯才?有。實在講不要說阿羅漢,還沒有出離六道的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這些人的辯才不輸過天女。為什麼?他是因為煩惱雖然沒斷,大心發了,這大心不可思議,能有大心決定得三寶加持。為什麼?三寶心量大。怎麼知道他心量大?他有大願,念念眾生無邊誓願度,念念不忘。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迷而不覺的眾生,這些眾生我們佛法裡面講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眾生都沒有見性。見性,十法界就沒有了,那就是一真法界,像華藏、極樂,是諸佛的報土。沒有見性,這在方便土、在同居土,那都沒有見性。所以心量一大,四弘誓願真發了,那不是假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真有這個願,念念不捨,你自然得佛菩薩威神加持。你修淨土、弘淨土,哪有不得西方三聖加持的道理!如果你四弘誓願是有口無心,那就沒法子,那就得不到加持。

  所以拓開心量,我們今天講斷見思煩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是真不容易,可是把心量拓開比那個要容易一些。心量真拓開之後,放下容易,不難!由此可知,這是一個門道,原來放下分別執著有個特別法門,就是把心量拓開。我們講席當中常常說,心量拓開頭一個是把對立化解掉,沒有對立;有對立,你的心量就拓不開。我跟人對立、我跟事對立、我跟萬物都對立,那怎麼行?所以不可以對立。對立是什麼?是相對的,沒有對立是一體。學了大乘之後常常想,看天地一切萬物,對立的念頭才起來,你就想到惠能大師所說的,惠能來說就是佛說的,就是諸佛如來所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有對立,對立從哪來的?是我自性生的,是我心現的,是我識變的,那就不對立了。眼睛能跟耳朵對立嗎?鼻子會跟嘴巴對立嗎?牙齒咬到舌頭,舌頭還要報仇嗎?沒有。為什麼?它知道一體。如果你要是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心現識變,對立就沒有了,你的心量跟佛的心量沒有兩樣。雖然分別執著還沒有放下,但是會放得很快,不要著急,自自然然慢慢的它就化解了。好像解凍一樣,沒有辦法突然把一塊冰化開,慢慢逐漸它在消融,道理在此地。

  這是四種辯才,佛在經上說,從意業上,意業是念頭,所以叫解,四無礙解,解當然屬於智慧。如果是在言語,從口業來說,這叫辯,那是辯才。辯才是相,它的體是智慧,是你心裡面真正體會、真正明白了,你才能說得出來;如果你不是真的搞清楚,你說不出來。世間口齒伶俐的也有智慧,世智,世智辯聰他也有。第一「法無礙」,法是什麼?法是從形相上說的,名詞,像我們講的佛、菩薩、阿羅漢都是名詞,大乘、小乘也是名詞,佛家就叫做名相。「句文」,句是一句,我們說話的時候一句;文是一個字叫文字,是個符號,名詞術語。句是言語,文也算是言語,也可以說文字,這些東西「能詮教法」。古聖先賢他的智慧、他的經驗、他的方法,靠什麼傳給後人?就要靠名句文,我們今天總的來說就是文字。文字裡面有很多名詞術語,依靠這個方法能傳給後世、傳給遠方,這就教法。

  「於教法無滯」,這就叫法無礙。換句話說,你對古聖先賢所傳的這些典籍,對它裡面的名相術語沒障礙,你很熟悉。文字裡面所記載的,你能夠通達,你能夠體會到,沒有障礙,這就叫你對於法沒有障礙。小的,把規模縮小,縮小是什麼?這佛法,佛法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現在講《大藏經》,你對這些典籍通達無礙。廣義的來說,對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沒有障礙,無論是古人留下的那些典籍,不一定是佛法,也不一定是中國,外國的,所有東西古人留下來的,這些文字資料你都能通達。除這個之外,現前這一切大自然的現象,這也是法,也沒有障礙。廣義的說,世出世間一切法,這真的不是假的,這一切法裡面有一法通了,所有法全通。這個通是怎麼說法?見性了。

  這一切,哪個法能見性?哪個法不能見性?法法都是自性流露的,你說哪一法不能見性!所以法法都能見性。千萬不要執著佛法才能見性,禪才能見性,你永遠見不了性!為什麼?因為你有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就見性了。那個離妄想分別執著的人,祖師常常問他,哪一法不是佛法?他去找,找不到,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有妄想分別執著,哪一法是佛法?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人家回答說沒有一法是佛法,佛菩薩像也不是佛法,經典也不是佛法。然後我們曉得什麼叫佛法,什麼叫非佛法,原來有分別執著就非佛法,無分別執著就叫佛法;有分別執著叫世間法,沒有分別執著叫出世間法。法裡頭有沒有世間、出世間?沒有,法裡頭沒有。世間出世間、佛法非佛法是在你念頭裡,與外面不相干,這個道理要懂;你要不懂,你這一輩子學的都不是佛法。至少執著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入佛門,是什麼?初級佛法。我們把它分成三等,下品的是初級佛法,執著沒有了,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境界。中級的佛法,分別沒有了,分別執著沒有,中級佛法是菩薩;高級的佛法,妄想沒有了,那就成佛,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法身菩薩。統統在自己分上,就是在自己起心動念,離開念頭什麼都沒有,這個道理要曉得。

  遍法界虛空界這些東西從哪來的?從念頭來的。所以佛說得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念頭,你起心動念了,這個境界就現前。境界為什麼會變化?像萬花筒一樣,變個不停,從來也沒停,剎那都沒有停過,真的像萬花筒一樣,人就迷在這裡頭,永遠不覺悟,不覺悟就出不來。什麼時候一下有人給你點破,點破你一醒了,真的是假的,沒有一樣東西實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的一下明白了,醒過來,那就見性,那就作佛了。見性作佛之後,那就一切具足。什麼叫一切具足?眾生有感,你應現在十法界,應現在十法界沒有一樣不具足。無量的功德,無量無邊的色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能現有情身、能現無情身。能現十法界有情的身,能現十法界像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無情身,統統能現,得大自在。眾生的緣沒有了,這境界就沒有了,眾生有感,它才有應,沒有感就不會有應,感應道交。眾生是業力變現的,他迷!迷的時候有境界出現,覺就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明明有六趣」,十法界都是在作夢。六道裡面作夢不知道是作夢;四聖法界作夢,知道在作夢,差別就這一點不一樣。

  我這個比喻諸位要是細細去揣摩,你能體會到,四聖法界跟六道有什麼不同?都在夢中。一個作夢清楚我在作夢,另外一個作夢,完全不知道,被這個夢境所轉。四聖法界雖然作夢,他能做一半的主,那一半轉不過來,他能轉一半。叫於法無礙,這是我們現在這個程度於法無礙;真的講到無礙,有信解行證,有四個層次。我們今天這大乘聽了不少,至少什麼?信無礙,我相信,不懷疑了;解也有幾分,雖不夠徹底,有那麼幾分。長時間接受大乘的薰習,這無礙逐漸會擴張、會膨脹,然後最重要的是行,行沒有別的,放下!放下之後才能證得。所以,這個對教。那麼教有用處,對誰有用處?對凡夫,對六道凡夫、對初學很有用處,尤其是我們這個世間。

  十方世界有情眾生根性並不相同,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替我們選擇的二十五圓通,佛讓文殊菩薩來替我們選,結果文殊菩薩替我們選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為什麼?我們跟觀世音菩薩有緣。觀世音菩薩是聽講經開悟的,是聞音聲開悟的,他不是看經開悟的,他是聽經開悟。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也是耳根最利,看,有的時候不悟,看不清楚;但是閉著眼睛細細的聽,會開悟,這跟觀音菩薩根性相通。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以音聲做為教學最主要的方式,天天跟大家講,沒有文字。你再看,在中國,孔子、老子、孟夫子統統都是用言語,再往上推,可以推到三皇五帝,沒有文字,那時候文字沒有發明。文字在黃帝時候發明的,黃帝以前沒有文字,伏羲氏是畫八卦,可以說八卦是中國文字的起源,到黃帝正式才有象形。所以,都是以音聲來解釋讓你聽。

  孔子教學沒有教材,自己聽古聖先賢所說的,能夠記得的傳給學生,講給學生聽,雖有悟處也不出古人的承傳。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老人家也是說述而不作,沒有創作、沒有發明、沒有新奇的東西,所說的全是古佛所講的。釋迦牟尼佛以前有古佛,當然古佛太多,那古佛能傳得下來嗎?沒有。怎麼傳法?古佛就是佛性,你明心見性之後就佛佛道同。你見性了,那個佛也見性,見性決定是一樣的,決定不會說是兩樣,言語雖然不一樣,那個意思、境界是完全相同。所以叫你依義不依語,語言多說、少說、長說、短說,沒有關係,說的是一樁事情。譬如兩個人,你們兩個人都到香港來玩過,而且在香港住的時間很長,現在讓你對一些陌生人(沒有來過香港的)向他做報告,給他介紹香港是什麼樣子。你們兩個人也沒有商量,兩個人說的話不一樣,時間長短不一樣,可是介紹的內容是一樣,因為親證的。這就叫古佛所傳,就是說明這經上常講的「佛佛道同」。沒有成佛的時候有差別,因為你見得不夠圓滿;到成佛的時候,圓圓滿滿統統見到,決定沒有差別。這是古佛所傳,是自性,見性全是古佛所傳的。沒有見性是老師、祖師傳的,見性的時候是一切諸佛所傳的,哪有什麼發明?哪有什麼創造?自性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廣義的法無礙。

  現在人如果說是有我的一個說法,我所發現的,你們想想他是不是著了我相?《金剛經》上,有我相一定就有人相,有人相一定有眾生相,一定有壽者相,四相具足,他是凡夫。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放下,世智辯聰,不是佛法。佛法最基本的破我執,無我相,無我才能入佛門,有我入不了門。小乘初果這剛入門,真的,他就破了我相。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的,小乘須陀洹,剛剛證得須陀洹。佛問他們,他對佛說「我證得須陀洹,我不做證得須陀洹想」,這真正叫證得須陀洹。如果說我想我執著證得須陀洹了,那四相具足,那佛就不會承認他是須陀洹。

  我們從經教裡面所說的,須陀洹破八十八品見惑,八十八品見惑歸納五大類,第一個「身見」,可見得須陀洹再不執著身是我,他不會有這個念頭。身不是我,我不是身,那這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衣服絕對不是我,可是我的衣服,他沒講我的身;我的身,身跟我是兩樁事情。這是須陀洹的境界,剛剛入門,不再執著身是我。第二個,對立的觀念沒有了,你才曉得,那心量慢慢擴大,比我們凡夫擴大,對立是什麼?「邊見」,就是現在講相對的。譬如說大,大的對面是小,大小是一對;說長,長的對面是短,長短是一對;說我,我對面有人,人我是一對,這些觀念都是對立。對立的觀念沒有了,所以他的心比我們清淨,邊見沒有了。邊見,實在講是現代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相對的世界,全部都是對立的。佛法裡頭沒有對立。然後怎麼樣?成見沒有了。成見是什麼?我以為怎樣怎樣,這個念頭沒有了。成見裡面有因有果,對於因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戒是因,見是果。因果不空,因果是有,但是沒有成見,這個執著破掉了。最後一個「邪見」,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沒有了,這就是須陀洹,在《華嚴經》是初信位的菩薩。所以你自己有沒有到初信?那你想想,這五種錯誤的見解你還有沒有?如果有,不是須陀洹;沒有了,是須陀洹。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讀《金剛經》這段文,就是破四相,總以為是法身菩薩,不知道是小乘初果。到看江味農居士的《講義》,這才一下明白。其實經文上講得很清楚,粗心大意,須陀洹不作須陀洹想,這講清楚了,初學的時候就看不懂這句。有這個想就是錯誤的知見,那是解悟,不是證悟。這個「想」放下,沒有了,這是證悟,這講入門。

  第二個「義無礙」,義是什麼?義理。「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經典實在講,言語或是經典是個工具,所謂是文以載道,道是個很抽象的東西,在不在文字裡面?不能說它不在,也不能說在。實際上說,道是無處而不在,這些工具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沒有發明文字之前,你說義理在不在?在!什麼人能夠體會到、能夠見到?無心的人能見到。無心是什麼?沒有妄心、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執著的人能見到少分,沒有分別的人能見到多分,能不起心、不動念那見到圓滿。這就明白了,六道凡夫見不到,什麼原因?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

  一般講的道,大道,在佛法裡面叫法性、佛性,能生萬法,能現無量無邊的境界。真的,我用萬花筒來比喻,諸位玩過萬花筒,細細想想萬花筒那個境界,千變萬化都是萬花筒裡頭本來具足,絕對不是萬花筒之外的。可是變化你去找,找不到一個相同的。你一天到晚去找,甚至於你可以用攝相的方法,每個你照一張照片,你照一萬張、照十萬張,比比看有沒有相同?一個相同都沒有。日本江本博士從水實驗,水結晶做了幾十萬次實驗,他告訴我,結晶居然找不到一個相同。同樣一個字,寫個愛字貼在實驗這水管上面,做了很多次的實驗,大同小異,絕對沒有兩個完全相同。那什麼原因?愛是個符號,我們去做這工作的人意念不一樣,剎那剎那都在變,真的是像萬花筒一樣。前一分鐘做的實驗,跟後一分鐘照的兩張照片就不一樣,你照到一張,再找不到一張相同的。

  所以學一定要明瞭大義,這個大是形容詞,義理無量無邊沒有止境、沒有邊際。任何一法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因為它是稱性的,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自性裡頭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沒有時間,沒有遠近就沒有距離;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講時間跟空間,在自性裡頭沒有,真的是無障礙。這是什麼?這是宇宙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就是你自己自心的心相,不在外面。這個說起來真的是最高深的哲學,最高深的科學。科學跟哲學探討這個問題,到現在都沒有結論。佛法裡頭有,三千年前佛就講清楚、講明白了。聽到佛講經說法,真的明白、覺悟,這證果,這樣人太多。那些證果的人是給我們做什麼?作證轉,他給我們作證明,佛說的不是假的。所以佛的教學高明,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不是說,我說了就算數,你們都要聽我的,佛不是這麼霸道的。佛很謙虛,我說了,你們去求證,你們所證到的跟我所講的一樣的,那是真的。為什麼?我看到,你也看到,他也看到,大家都看到一樣的,那就是真的!絕對不是我看到,你們看不到;你看到,他看不到,不是的,各個都看到。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你現在還甘心情願當凡夫嗎?在過去真的是糊塗、迷了,迷而不覺,情有可原。現在遇到釋迦牟尼佛給你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還甘心情願當凡夫,那就錯了!要回頭,不能夠立刻回頭,也得慢慢轉過來,你轉一分有一分受用,轉兩分有兩分受用,你才知道好,回歸自性是最好的事情。迷失自性那真是麻煩。

  這就叫一通一切都通,法無量無邊。你就說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四十九年,說的這些經,我們相信阿難尊者不可能完全複講記錄下來。阿難算是非常難得,把佛所說的四十九年重要的全都說出來。孔子教學五年,時間短,過世之後弟子們也是從記憶當中,把他老人家的教誨記錄下來,編成一本書《論語》。《論語》分量不多,是孔子當年教學等於說是大綱,一定說很多,把這段話最重要的幾句節錄下來。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這個量太大了,阿難尊者複講,不錯,留下這麼多東西,傳到中國來絕對不是完整的,為什麼?那個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運輸極度的困難。尤其是佛經傳到中國不是紙張,不是印刷,手寫的,寫在什麼地方?那時候沒有紙,寫在貝多羅樹葉。貝多羅的樹葉有點像什麼?像芭蕉。像芭蕉的樹葉很大,把它裁成一片一片的,一片都很厚,那一片像我們這樣,大概都有十幾張紙有這麼厚,寫在那個上面。貝葉經我們看過,一張長條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大概只能寫六行,梵文是橫寫的,你就知道那一部書是多大。像這部《華嚴經》還得了,用駱駝、用馬來馱,那像一部《華嚴經》,總要用幾十隻駱駝馱這部經。才知道從前這些東西流傳到中國是多麼的辛苦;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有輪船、有公路、有鐵路、有飛機太方便。從前沒有,往返要靠走路、要靠騾馬。所以傳到中國的東西,印度這些高僧大德也精挑細選他能帶得動的,中國到印度去留學的,也是精挑細選。帶到中國來之後,再一次精挑細選,為什麼?帶來也很多,我們一下也翻不過來。然後你才曉得,我們現在中文翻譯這個《大藏經》,是世尊當年所講的幾分之幾,不可能是一半,不可能。

  我們不能不佩服,阿難尊者這批弟子們他們能記得這麼多,當然不是容易事情。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也能夠理解到了,為什麼?很多弟子都是明心見性的,明心見性的人通了,一通一切通,所以他們來結集就不會有差誤。可是一般世間人不相信,你這個記的話,真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嗎?是不是你自己造謠生事造的?後人有懷疑。所以要五百阿羅漢來作證明,沒有人提出異議,記錄就可以流通。這是面對這些迷惑顛倒,具足妄想分別執著的這類眾生,需要用這個作證明。對於已經放下執著的人都不需要,他們能懂,他們可以承認,可以接受。

  所以義理就非常重要,怎樣才能見到真實義?開經偈上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最後這句話重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怎樣才能見到如來真實義?很簡單,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見到。如來真實義原來是自性,所以說你放下執著,你見到少分;放下分別,你見到一半,多分;放下起心動念,你見到是圓滿的。所以見如來真實義這個事情不難,這個事情不假,完全在自己。你要是具足妄想分別執著,釋迦牟尼佛當面給你講,你也不懂得意思。真能放下,不聽釋迦牟尼佛講也完全通達,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就是代表人。佛說的這些經典,哪一部他不通!雖然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他就跟你講,講得真是跟佛沒兩樣,這我們總算是搞清楚、搞明白。所以,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成菩薩,不在外面,與外面毫不相關,統統在自己,這是義理。

  第一個對於經論文字沒障礙,第二個文字裡面所說的義趣、義理,你能通達。通達義理是要放下,要發大心,要跟諸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義理就通,就沒問題。第三個是辭,辭是什麼?你跟人家講解,言辭沒有障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這個意思包含得很廣,像我們這個世界上許多不同的言語文字,你全通達了,你沒有障礙了,這條很重要。為什麼?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原文(梵文)的經典會不會翻得錯誤?多少人有這個懷疑,我們最初學經的時候,有,有這個疑問。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取經,第一個動的念頭就是懷疑古大德,他那個時代的古大德翻的經典,他懷疑他翻的有問題,不見得是佛的意思,所以一定到印度去。在印度十七年回來之後,對於古大德翻的經,他沒有加以批評,這就是說明他都肯定,都承認翻得不錯。特別是古大德裡面有不少人用意譯,不用直譯,把佛所講的意思用中國的語文寫出來。像鳩摩羅什大師翻的,安世高大師翻的,中國人喜歡讀,好像念中國人自己的文章一樣,翻得好。玄奘大師譯的經他用直譯,完全照印度的文法譯出來的,譯出來是沒錯,中國人不愛讀,為什麼?很難讀,外國文法。大概玄奘大師所翻的,流通最廣就是那部《心經》,二百六十個字。他翻了有一千多卷,都在《大藏經》上,很少人看他的東西,雖然翻得是不錯,問題出在這裡。

  「辭無礙」,言辭,你能通達各種不同的言語文字,意思在此地。不但通達人間的,還能通達天上的、還能通達畜生的、還能通達餓鬼的,真的你能跟九法界眾生溝通,跟他們說法,這能力是很了不起。你要曉得,這是你自己的本能,為什麼?這一切萬物是你自性現的、自性變的,你還會跟它有障礙嗎?這些言語要不要學?不要學,你只要把障礙去掉,能力現前。障礙是什麼?分別執著。於是在修行上真正的關鍵樞紐在什麼?在禪定。所以你要懂,一定要懂,禪定絕對不是禪宗才修的,有很多人不了解,以為禪宗修禪定,其他的不是,你錯了;只要是佛法,都是以禪定為樞紐。你看看《大藏經》的編排就曉得,《大藏經》內容是什麼?分三大類經律論,經就是禪定,定學;律是戒學、戒律;論是慧學,經律論就是戒定慧。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那你就曉得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戒定慧。那怎麼學?先學戒。佛強調要修小乘,小乘戒多,尤其是基礎。那總的,不論是大小乘,不論是哪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共同科目,你要知道是十善業道,所以十善業道是佛門的基本課程。你不在這上下手,你怎麼能入門?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多清楚,這部經是人天法,那我們現在是人,就是做人的方法,不失人身的方法,來生還在人道,不會墮三惡道的,叫人法。生天的方法,天有二十八層天;再聲聞菩提,這超越六道,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從十善建立的。把十善比喻做大地,大地上所有高大的樹木跟小草,統統是依靠大地,不依靠大地它不能生長,十善業道是大地,這個要認識清楚。佛法從哪裡開始?從十善業道開始,沒有十善業道就沒有佛法。現在十善業道,問題來了,在家沒有十善業道,出家不但沒有《沙彌律儀》,也沒有十善業道,所以佛法衰。不但衰,佛法要滅,為什麼?沒有真正修行的人,佛家沒有法子,沒有傳承的人。誰能傳承?依教奉行的人能傳佛的法,能弘揚佛的法,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

  我們在這麼多年來,看到全世界在家的佛教徒,沒有十善;出家的佛弟子沒有《沙彌律儀》,實際上連十善都沒有。所以才極力提出來要學《弟子規》,要學《感應篇》,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十善業道你自然會做到,不用勸。你就真正是佛的傳人,佛經上打開「善男子,善女人」,裡頭有你一分。如果沒有《弟子規》,沒有《感應篇》,十善業你做不到,天天念沒用,不是叫你念的。「受持讀誦」,受持不是念的,念是一種方式,叫你記住,不要忘記。最重要是你接受,你接受它的義理、道理,你接受它修行的方法,要把十善業道變成自己的行為、變成自己的思想,那才管用。所以我們的基礎,基礎有三層,加上《沙彌律儀》是四層,它有淺深次第的,一定是先學《弟子規》,《弟子規》都做不到,那其他都不要談,那是一年級。一年級做到再升一級是二年級,二年級是《感應篇》,這兩個都做到,你再學第三門,第三個課程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做到,你再學《沙彌律儀》,出家人要建四個根。

  從前出家人在社會上地位最高,我們中國過去社會,古時候社會地位士農工商,也是有四個階級,最高的讀書人,士是讀書人,讀聖賢書他明理。第二個是農,農下面是工,工下面是商人。商人在社會上,商人雖然很有財富,在社會地位很低。但是出家人,出家人地位在士之上,為什麼?士三個根,倫理、道德、因果三個根;出家人還要加上佛法,加上這個是什麼?加上《沙彌律儀》,所以四個根。那人家怎麼不尊重你!帝王尊重,就帶頭,頭帶得好,所以出家人是帝王師、天人師,是這樣的身分。古人孝親尊師,尊師重道,那身分多高;現在社會大眾把這個變成迷信,出家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

  我第一次到香港一九七七年,我來的時候香港很多法師告訴我,他說法師,你來得你的運氣不錯,這兩年香港風氣改了。要是前二、三年,出家人走到外面,人家對你吐吐沫,罵你,說你光頭,觸他的霉頭;今天見到出家人,完蛋了,今天什麼也賺不到,光了。所以出家人在香港是一點地位都沒有。我來的那個時候稍微好一點,像這種現象我是聽說,沒有看見過。這些現象不能怪別人,只能怪我們自己,我們沒有把四個根做好。如果我們真的像古大德一樣,這四個根紮好,社會上誰不尊敬你!在從前這些出家人說老實話,都是這些官僚的顧問。沒有顧問,他們有什麼疑難雜症都來請教,各個行業遇到困難,哪個不去看看師父,向師父請教,師父世出世間法全通。現在的出家人都叫你拜佛、念佛、燒香,叫你要出錢做功德,去拜懺,講不出道理來,造成社會大眾對於佛法嚴重的誤會。不但說你是宗教,說你是低級宗教、是泛神教、是多神教,什麼都拜,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為什麼?高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佛教多少神?那怎麼能怪人家?不能怪人。怪我們自己沒有學好,怪我們自己不能把佛教本來面目講清楚、講明白。

  我上次在山東大學,很難得,學校叫我跟學生們上一堂課,那一堂課大概是有兩個半小時的樣子。聽眾是他們學校哲學系的、宗教系的、歷史系的,同學跟老師大概有四、五百人。給我的講題是「佛教與世界和平」。難得有這麼好機會,我就告訴大家。那天也有些信徒,不多,也在聽。我告訴他,佛教不是宗教,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不是仙人,釋迦牟尼佛是人。佛、菩薩、阿羅漢是佛陀教學裡面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稱佛陀,像學校的博士一樣,菩薩相當碩士,阿羅漢相當學士,是三個學位的名稱,你怎麼能把他看成牛鬼蛇神?那就迷信了。你再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他好學,他十九歲出去求學,印度無論是學術、是宗教他都去學習,學了十二年,三十歲。

  印度無論是學術或是宗教,都重視禪定,這是很特殊的,在全世界很少見到,沒有不修禪定的。所以佛經裡面講的四禪八定,在印度是很普遍,太多人修了。當然釋迦牟尼佛對四禪八定,一定也有很深的功夫。四禪八定能夠突破六道裡面的時空,他們對六道裡面情況了解得非常清楚,六道輪迴不是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才二千五百多年,而六道輪迴是一萬多年前婆羅門教說的。印度所有宗教都不反對,為什麼?他們都見到了,你只一入定就看到,沒有不承認的。可是這個事情有幾個疑問沒法子解釋,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當時在印度宗教不能答覆,學術界也不能答覆。於是釋迦牟尼在恆河邊上入更深的禪定,什麼叫更深的禪定?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這明心見性,這問題解決了。見性之後就跟惠能大師一樣,「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原來六道輪迴就是萬法,是自性變現的。六道輪迴外面還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之外有一真法界,全搞清楚,這開始教學。三十歲開始教學教一輩子,七十九歲釋迦牟尼佛圓寂,整整教了四十九年,現代這所有宗教這些儀式全沒有,那時候完全沒有,不但沒有,連寺廟都沒有。釋迦牟尼佛沒有建過寺廟,講經教學在哪裡教?曠野。山林、樹下、水邊都是他喜歡去的地方,他在當中一坐,學生團團圍住他。跟孔老夫子差不多,孔老夫子還有個講堂,但是也很少,杏壇那時候,夫子常常也是在野外。

  釋迦牟尼佛過世也在野外,不是在房子裡面,在樹林裡面,這就是說明他一生沒有建過講堂。但是學生多,學生裡面有不少是國王大臣、豪門貴族,有這些在家的學生,他們有別墅、有花園,有的時候也請釋迦牟尼佛來講經說法、來教學。佛也很開明,不固執,隨緣,請我就去。那些人想把園林送給佛,佛不要,借用。我常講的佛有使用權,不要所有權。所有權是你的,我在裡面講,短的講幾個月,長的講幾年,再到別的地方去還給你,一點牽掛都沒有。所以我們從整個歷史上來看,釋迦牟尼佛他是職業教師,教一輩子,而且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他教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也不分學派,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歡喜來他就很熱心教導你。跟孔子一樣,孔子有教無類,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的。

  後世人為了紀念他老人家,給他造了像,這一造像就產生誤會,以後人就把他當神明看待;就像孔子造像一樣,所以變成迷信,這我們總是要懂。佛教傳到中國來還是學術,不是迷信,一直到清朝初年都還是學術,雍正、康熙、乾隆的時候,寺院庵堂都是學校,哪個道場不講經、不上課!沒有的。所以叢林的組織(寺院組織)有方丈住持就是校長,首座和尚就是管教務的、管教學的,維那是管訓導的,當家師監院是管總務的,跟學校名稱不一樣,職事完全相同。所以你講清楚、講明白,大家就沒話說。認識佛教的本來面目,我們要學是要跟釋迦牟尼佛學什麼東西?這經的內容無論大部、小部,總而言之,它所說的不外乎五個科目,第一個是倫理,倫理教育,第二個是道德,第三個是因果,第四個是哲學,第五個是科學,這五門功課都達到登峰造極,真的是究竟圓滿。

  這麼好的教育,佛經是這麼好的教材,你要是不認識,當面錯過,你說多可惜!現代的尖端科學還有疑問,還沒有講圓滿,佛經裡頭已經講圓滿。代表現代的科學,一個是太空物理,量子力學,基本粒子,在佛經,《華嚴經》上講得很多。所以你要懂得佛經是什麼?確實過去方東美先生給我介紹高等哲學。現在我們學了這麼多年才曉得,不僅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高等的倫理、高等的道德、高等的因果。人這一生能夠遇到大乘佛法,無比的幸運,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依教修行,你這一生沒空過,這一生來得有價值,值得!你的人生價值觀自然就很健全,這人生過得多充實、多有意義、多麼幸福、多麼美滿。

  第四講到「樂說無礙」,這樂字念去聲,就是喜歡,喜歡講。你雖然很懂得,不喜歡跟人講,那也不行,那不是菩薩。菩薩喜歡跟人講,只要他肯聽,一定不厭其煩的跟他講;他不喜歡聽,那你就不要講,他不愛聽,不願意接受,這就是佛度有緣人。愛說,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天天說,樂此不疲。又說「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佛家的經常常講經有四種,教理行果,這個書本是教,教科書,書本裡頭有道理、有方法、有境界。剛才講的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有科學、有哲學,這是經本裡面的內容,這是屬於理。理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學了之後管用,用在生活、用在工作、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叫行經。我們一般講修行,依教修行,依教理修行;教法是規矩、是戒律,教理就是定慧。

  最重要是智慧,智慧一定從清淨心得來的,所以你先要修戒,都是從放下開始。連儒家都不例外,儒家這世間法,世間智慧也要放下,那是聖人智慧,他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放下什麼?欲望。他的方法是什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物就是物質欲望、物欲,格是格除。所以格物的意思就是放下欲望、物欲,不要貪戀這個東西,你才會有智慧,致知是智慧。物欲把你的智慧障礙了,你有強烈的欲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你哪裡會有智慧?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你的真心不能現前,你所用的是妄心,妄心是什麼?虛情假意。不但對別人虛妄,對自己也虛妄,你自己不知道。

  所以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你的清淨心現前了,那是你的真心,叫誠意。真心起作用就是正心,就是說你的思想、你的見解純正,不邪不偏叫正。心正行就正,心正身就修,身修你家才齊,才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這就受用。家和而後國治,你家和才能夠幫助社會、幫助國家,最後幫助天下。天下平,天下人都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和諧世界。儒家講的這套功夫,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佛法你看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都是教先斷煩惱開始。

  四弘誓願先發大願,為什麼?大願是菩提道上推動的力量。這個世間人,現代的世間每天拼命工作,什麼東西推動?利,都是為了利、為了賺錢才拼命幹。如果說你拼命幹,你沒有錢賺,沒有利益,他什麼都不幹。讀書人、修道的人他名聞利養都放下,什麼力量推動他?「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力量推動他。他也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一切在迷惑的眾生,幫助他們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不是為自己。這個力量超過了名利的力量,這個力量是真正精進不懈,沒有比這個力量更大在推動他,鍥而不捨。所以你依教修學你能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你才喜歡表演,喜歡教學。表演什麼?表演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在表演,全都是在教學,身教。

  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教人「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說是解說,先表演就是先要做到,你做到了,別人向你請教,你才跟他解釋。第一個給人的形象就快樂,早年我在美國住在舊金山、住在達拉斯,這兩個地方時間比較長久,我們的鄰居當地人,以後慢慢就熟了,見面都點頭。有天他來請教我,他說你們是做什麼的?為什麼這麼快樂?從來沒有看到你們有憂慮、有苦惱過,他說你們學什麼的?我說我們是學佛的。什麼叫佛?佛就是快樂。他說快樂這個我要學。極樂世界怎麼不快樂!他說學佛學什麼?我說學佛頭一個學快樂,第二個學長壽,第三個學清淨。這些東西我們都要。我說好,你們星期天都上教堂,星期六到這裡來學,跟上教堂不衝突。我們達拉斯佛教會星期六,就是開放給這些外國人來學快樂、學長壽、學清淨心。你不要跟他講佛法,什麼淨土法門,你就把他講跑掉,這就是契機,他非常需要這個,他們生活壓力很大、很痛苦。這首先是形象,他看到之後,自然就來向你請教。

  我們現在在澳洲,我們的淨宗學院,現在當地人愈來愈多了,最初是排斥、懷疑,這麼長時間一相處覺得什麼?這幫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好人。所以都來了,連旁邊這些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都來了,我們對他們教會有幫助,我們常常布施。慢慢的他們也回饋,他們自己家裡種的花會帶來供佛,有的時候會帶點米,帶點吃的東西、油,送給我們道場,慢慢都學會了。所以表演重要,「為人演說」,這才能夠產生樂說的效果。尤其我們講求多元文化,我們淨宗學會裡面有供養耶穌的像,聖母瑪利亞的像,所以他們很開心,我們也拜他們。慢慢的他就曉得,這是自性現的,這個道理跟他初講他不懂,慢慢的學,學到最後他就明瞭了。

  我們講西方淨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那要換他們的,自性天堂,唯心耶穌;自性天堂,唯心天主。都是心現識變的,不要分,分就錯了,法性在那個環境裡頭,它用那種形式,就是講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什麼東西現的?法性現的,自性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慢慢他學多了,聽了,所以現在很多當地澳洲人早晨參加我們的早晚課,早課他們都來參加,晚課也來參加。還有些人參加完就在我們齋堂吃飯,相處非常和睦,四無礙辯就產生效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