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師說修禪入門 (共一集) 2005/2/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8-014-0001
諸位同學,從明天起我們學院可以說一年一次的活動,紀念華藏圖書館故館長韓鍈居士往生八周年。每年在這一天我們都舉行一個追悼的儀式。今年除了這個儀式之外,我們還辦了一個「幸福人生講座」,總共是八天,從六號到十三號每天有六個小時的課程。這次從海外各方面來的人有兩百多人,實在是顯得我們學院道場太小,但是這種熱忱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這次學習的中心是《弟子規》,以這一門為主。
我們的《華嚴經》講到昨天正好是一個段落,「業果甚深」,文殊菩薩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下面寶首菩薩答覆的十首偈。如果我們今天開始講,頂多也只講一首偈,那要停很多天,我一想到不如把今天這堂課改做「仁愛和平講堂」,我們採取對於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的《壇經》實在講,中國人沒有不喜愛的,我過去講過兩遍。而且我跟同學們多次報告,我這一生沒有學佛之前看了一部經,就是《六祖壇經》,丁福保的《箋註》,我看了非常歡喜。到以後正式學佛,方東美先生問我有沒有看過佛經?我說我看過《壇經》,李老師也曾經問過我看過什麼經?我說我第一部看的是《壇經》的《箋註》。這兩位大德沒見過面,他們只是慕名沒見過面,真的是異口同音告訴我學不得。為什麼學不得?他說那是天才兒童,不是中下根性人所能夠做得到的,所謂是一步登天,他真的登上去了,如果登不上去,那粉身碎骨。所以兩位老師都勸我要學教,宗門教下,學教。教是由淺而深,像上樓用爬樓梯,不是一步飛上去,不是的,那是要有功夫的,非常的穩當。
但是我們細細去觀察《壇經》,能大師教人,你看他說得很清楚,他所接引的人,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根他都不要,上上根人。上根、中根大概都是跟神秀大師去了,南頓北漸。所以神秀大師接大乘根性人,能大師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修行從哪裡下手?這點我們決定不能疏忽,如果下手地方錯了,那禪就變成了狂禪,決定得不到受用。所以我們在《壇經》裡面節錄了一些話,這都是丁福保居士《箋註》裡面的話,這段非常好。
《壇經》最重要的宗旨,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在於「示明一切萬法,皆從自性生」,這跟大乘經教裡面所說完全相同。我們昨天讀的《華嚴經.菩薩問明品》裡面第一大段「緣起甚深」,第二大段「教化甚深」,現在我們剛剛讀到「業果甚深」,你看跟禪宗的宗旨相不相同?完全相同。肯定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性就是心,從自性生就是《華嚴》裡面講的「唯心所現」。自性就是自心,這個自心是真心。我們凡夫一看到自心就以為什麼?我心,我這個心,這是心臟,這個東西不管用。聰明一點,什麼是我的心?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這是我的心,意識!試問問這個世間人,哪一個不是把意識當作自心?意識不是自心。此地講的是真心。所以自心就是自性,自心就是真佛,意識不是真佛,不但第六、第七不是真佛,阿賴耶也不是真佛,所以此地講的自心是你的真如自性。
佛,真佛。什麼叫做真佛這一定要清楚,佛是什麼意思?覺悟的意思。你看大乘教裡面對「佛」這個字的解釋,佛者覺也。佛陀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者,翻作覺者。覺者就是覺悟了,真佛就是真正覺悟了。所以我們不要看到這個佛,就想到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你就搞錯了,你完全著了相。所以佛是自性覺,特別強調這個「覺」,這是真佛。覺性是自性中之本能,大乘教裡頭常講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智慧起作用就叫做本覺,那就叫做真佛。
自性、自心,這個自性就是真心,不是物質,沒有形相。它是宇宙萬有的根源,這個宇宙萬有從哪裡來的?一切萬法就是宇宙萬有,包括空間、時間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從自性生。《華嚴經》不講生講現,「唯心所現」,現跟生是一個意思,現比生還好,生的對面是滅,現的對面是隱,隱現,這個意思比生滅好像柔和得多,我們聽起來好像也親切得多,隱現不是生滅。為什麼會有隱、會有現?隱現在緣,昨天清涼大師在《華嚴》註解裡面給我們講「迷真業起,業報攬緣,無有自體」,這幾句話說得好!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我們學佛,學佛就是學覺,覺是自性本覺。《起信論》裡頭講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自性本覺,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的德能、相好,覺了之後,只要本覺,德能、相好自然就現出來了。如果要是迷了真?迷了真這個本覺沒有了。本覺迷了,迷了真,我們的能力、相好也就扭曲了,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就變成這個東西。這些東西你要知道相有體無,事有理無,可是你迷了的時候,就像文殊菩薩所問的,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覺了沒有。覺了的人,佛經裡面講他那個感受是什麼?叫正受,這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由此可知,苦樂憂喜捨這個受不正,不是正受。六道凡夫所有一切的受都不是正受,正受裡頭沒有苦樂憂喜捨。
文殊菩薩在這段經文裡面,他問的意思就在此地,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他問意裡頭的最後一句說「然法界中,無美無惡」,就是沒有對立的,沒有對立的是正受,苦樂憂喜捨是有對立的。法界就是自心、就是自性,所以在自性裡面,在自心裡面沒有對立,怎麼會有苦樂憂喜捨!苦樂憂喜捨從哪裡來的?自性裡頭不但沒有受,自性裡頭沒有「我」,我、我所都不可得,這個自性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如果它要不在,這一切現相就沒有了,為什麼?現相是從它生的,它要沒有,現相就沒著落。我們常常在講席裡頭舉例子,我們用遠程教學,大家總是離不開電視、電腦的螢幕,我常常把螢幕比喻作自心、比喻作本性、比喻作法界、比喻作法身,它沒有形相,什麼都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一真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這個螢光幕裡面出現的畫面。畫面雖然不同,我們曉得畫面有沒有離開螢光幕?離開螢光幕畫面就不能夠顯現了。
我們拿這個能顯現的螢光幕比喻作自性,所以自性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什麼都不是。六祖在《壇經》裡面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你看螢幕上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雖然本來無一物,能現種種相。只要緣具足了,它就會現種種相。《華嚴經》把這個說得很透徹、說得很明白。報因業起,業報攬緣而生的,所以它沒有自體。它的體是什麼?就像我們這個畫面,畫面沒自體,畫面的體就是螢光幕,螢光幕不是畫面,但是這個畫面跟螢光幕是決定分不開家。這就是什麼?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但是真妄是合在一起的,沒有真也就沒有妄,沒有妄真也顯不出來。所以真在哪裡?真在妄中,妄在哪裡?妄在真中,但是真不妨礙妄,妄也不妨礙真,妙就妙在這裡。所以清涼大師講華嚴是「無障礙的法界」。我們今天障礙在哪裡?障礙在妄想,不知道事實真相,真的是完全迷了,完全不知道。好像我們看電視、電影看迷了,全心已經投入了,已經不知道它是傳媒播出來的幻相,以為是真的。六道眾生就是這麼個情形。
所以祖師教人,你看他教人教得真好。「故不必捨自佛而求他佛,但覓自心佛可也」。你看學佛的人,幾個人求自佛?全是求的他佛。實在是哪裡有他佛?根本就沒他佛,自他不二。可是你不知道事實真相,你以為真的有個他佛,真的以為有個釋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真的有這麼一個人出世,大家稱他為「釋迦牟尼佛」,認為釋迦牟尼佛跟我不是一個人,心外求法;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修淨土天天所求的。那六祖所講的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我們不能不知道,祖師前頭一句話不要忘記,示是顯示,明是明白,明白顯示一切萬法皆從自性生。那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是不是自性生?阿彌陀佛是不是自性生?是!我現在這個身是不是自性生?是,你的身、他的身,哪一個人的身不是自性生?不但所有一切人是自性生,所有一切動物、所有一切植物、所有一切礦物、所有一切自然現象,所謂是盡虛空遍法界,哪一法不是自性生?這是大前提,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整個宇宙是自己,就好像我們在作夢一樣。這個作夢的比喻,佛在經上用得最多,因為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所有一切境界,所有一切人,所有一切物、山河大地,包括日月星辰,那夢中都現這個。這夢醒了之後你去想一想,這東西從哪來的?這大家知道我們的意識心變現出來的。那既然是自己意識心變現出這個夢境,夢境裡面哪一個不是自己?我們念佛的人夢到佛,我有一次是夢到遍法界諸佛,這一句我們在「大迴向」裡面常常念到。我有一次真的夢到整個虛空,前後左右統統是佛,無量無邊諸佛,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就曉得釋迦是自佛不是他佛。彌陀,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在此地,自性釋迦,唯心娑婆,這就把自佛找到了,你真正覺悟,你真正不迷惑了。
所以佛為什麼那麼樣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是愛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他迷了就是自己迷了,一定要幫助他覺悟;他做錯了,做了惡業,就是自己作惡業。我今天醒過來了,我今天覺悟了,我沒有理由!所謂是無緣大慈,為什麼?同體大悲,一切眾生跟我同一個自性,同一個真心,世間人不知,世間人迷惑。所以佛在經上教導我們,這用方便語來說,常常講那些人「可憐憫者」。實際上可憐憫者是什麼?可憐憫者是迷,可賀可喜、可讚歎者是覺,沒有別的,覺迷而已!先覺一定要覺後覺,沒有條件,這真正覺悟到了。
什麼時候你看到這個人覺悟?他必定是全方面的捨己為人,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個人就真覺悟;他對幫助別人還是有條件的,這個人沒覺悟。覺悟的人決定沒有條件,覺悟的人真心現前,真心就是菩提心,我們平常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圓滿的現前,他還有什麼條件?大乘教裡面叫這個做「無緣大慈」,無緣是沒有條件。世間人有這個慈悲心、愛心有條件的,父母對兒女有慈悲,為什麼?他是我的兒子,那哪有不疼愛的道理!這就是有條件的;那個不是我的兒子,我就不愛他,不照顧他,有條件的。真正覺悟的人沒有條件。覺悟有層次,有大徹大悟、有大悟、有小悟,這個愛心確實隨著他覺悟的程度不斷的在擴充。
所以人不覺悟的時候,像父子這個慈悲叫愛緣慈,這個愛是情。六祖教我們轉識成智不能留情,若於轉處不留情,成功了!他完全是情沒有智,那就是愛緣慈。我對你慈悲,我很愛你,那個愛保不住,會產生變化。你看男女相愛,非常明顯的,結了婚,沒有幾時他們又離婚了,這不是假的嗎?所以我常常告訴年輕人,女孩子,這男孩子說我愛妳;那個男孩子,女孩子說我愛你,不要當真,假的!虛情假意,不是真的,為什麼?他會變。在這個時代又沒有受過聖賢教誨,變得太快了,讓你措手不及,所以你要冷眼把它看破。覺悟的人那個愛是真的,永恆不變,沒有條件的。所以真愛在哪裡?真愛是佛菩薩,只有佛菩薩那種大慈悲,那種真誠、清淨、平等的愛永恆不變,為什麼?它是真心,它是自性,它不是物、它也不是情,所以它就不變!物會變,情也會變,這不能不知道,我們要學的。
所以佛家,特別是大乘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它的終極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真佛,就是把自己的真心找到,真心就是真覺、真真誠、真清淨、真平等、真慈悲。所以六祖教人,這個教是正確,直截了當。「但覓自心佛可也」,不要到外面去找,你把你自心找到,自心就是佛,自性就是佛。底下那個話,從哪裡找起?「其重要之下手處」,這個要緊,我們要特別留意。重要下手處「在於依法修行,修須自修,行須實行」。別人沒有辦法給你修的,你要自己修,行你要自己真幹,要老老實實幹。
那麼他講依法,依什麼法?這個太重要。「其所修,所行者」,這就先把法給你說出來,這個法「先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愚痴等十惡」。宗門大德從哪裡下手?十善業道下手,不但是教下從這裡下手,教外別傳的禪宗也從這裡下手,所以《十善業道經》重要。《十善業道經》是我們佛門的《弟子規》,無論是哪個宗、無論是哪個法門,全都是從十善業道建立的,離開十善業道,跟諸位說就沒有佛法,離開十善業道就沒有行門。無論是哪個行門,統統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你要知道十惡要是不除掉,你在佛法裡頭,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說實在話,你是不得其門而入,十善業道入門。你沒有十善這個門,你都不曉得門在哪裡,你永遠在門外,還自以為得到了。你認識了十善業道,你把門找到了,斷十惡、修十善,你進了門。這個門是什麼門?我們房子外面有圍牆,這是圍牆的大門,進入這個大門是院子,庭院,裡面還有堂、還有舍。就是這個院子裡面還有房屋,你在房屋外面沒進去,你只是進入人家的院子。像我們這個道場都有院子,都有個圍牆,你是從圍牆這個大門進來了,我們的講堂你沒進來,我們的教室你沒進來,甚至於我們的廳、宿舍你都沒進來,你在院子裡。
那要怎樣才能入室?後面大師就說「再去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八邪」,這段說的是什麼?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最後一段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我們知道,它裡面有七科,七個科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這七科就像七層大樓一樣,第一層是四念處,第二層是四正勤,第三層是四如意足,最高的這一層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師跟我們講有藏、通、別、圓,用藏通別圓來講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我們通常講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統統包括了。而十善業道是什麼?是這個大樓的基礎、地基。你沒有很好的地基,十層大樓你蓋不上去,這不能不知道。修到八正道,你入室了,登堂入室了,你見到佛了。這個見到佛是你見到自心,你見到自佛,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一個境界,一樁事情。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
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要這樣強調,不這樣強調,不是真幹,《華嚴經》聽聽,熱鬧而已!不是你的境界,你沒有契入;你如果契入,你就是法身菩薩。從哪裡契入?從《十善業道》、從三十七道品。念處是智慧,就是章嘉大師講的看破,念處是看破;正勤是你有能力辨別邪正,邪法要趕快把它除掉,正法要認真修行;四如意足是放下,看破放下,你才有根、才有力。除八邪,除八邪八正就顯出來了。大師還有一段開示,這段開示好,讓我們檢查自己,我們八邪到底去了多少成分;八邪要統統除掉了,下面自性中不善心你完全沒有了。我們繼續看這下面這一段。
「即是除自性中不善心」,不善心,這句是總說;下面別說「邪迷心,劫害心」,我們還有沒有?我們還有沒有迷惑?還有沒有害別人的念頭?還有沒有狠毒心?「嫉妒心,諂曲心」,諂媚、巴結人;「吾我心」,吾我心就是我執,執著這個身是我,有我當然就有我所;「誑妄心」,狂妄自大;「輕人心」,輕視別人;「慢他心」,傲慢;「貢高心」,這是在這裡舉幾個例子,你還有沒有這個心?有這些,你那個八邪不乾淨,沒除掉!八邪要是除掉了,八正現前,這心裡頭所有一切不善統統沒有了,這個時候真正是慈悲,「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我們對一般大眾講,沒學過佛的,你講法界、講娑婆,他不懂什麼意思,我們就改一改,「愛心遍宇宙,善意滿人間」,這個他好懂。實在,我們講宇宙、講人間範圍縮小了很多,法界大,娑婆世界大。
底下還有兩句話我們要記住,「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不善的心表現在生活當中就是不善的行為,不善的心是迷惑,表現在行為上就造業,你看起惑、造業,後面苦報就等著你。三途苦報從哪裡來的?業感的,不善業所感召的,不是外面來的。今天下午有個同學帶了一片「地獄變相圖」(這是英語配音進去了)來說明,我看了一段,很好,這要大量的我們來製作,贈送給外國朋友們。這是中國人的因果教育的教材,在中國也流傳了幾千年,中國人這是幾千年這麼長的時間接受這個教育,它不是迷信。人真的有過去、有未來,就是肯定有輪迴。在美國有個預言家凱西,他的這些報告,我們學院採取作為英語學習的課本。我採取這個課本,好像是格里菲斯大學副校長,我跟他談到這個,他說你這是好主意。這說明什麼?外國人也肯定有輪迴、有來世。
苦樂的果報看我們的行業,我們的心善、行善,來世好果報;我們的心不善、行不善,來世是苦報。地獄、餓鬼、畜生,苦報。所以六祖末後說「常自見己過」,不見他人過,「不見他人是非善惡」,這對的,這就是六祖大師教導我們明心見性從哪裡下手。我們今天就報告到此。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再看看古德是怎樣教我們真正修行。說到修行,一定要把這個名詞術語的意義搞清楚、搞明白。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當然是發生了錯誤,這才需要把它修正過來;如果行為都是端正的,那還用得著修嗎?正如前面所說的,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十善業相應,都與八正道相應,這個人就是諸佛如來。修行兩個字在他還有沒有用?他修行的功夫已經達到圓滿了,告訴諸位,大乘經教裡面我們讀過,諸佛如來雖然證到究竟圓滿,還不捨修行,這什麼意思?這叫大慈大悲。那個時候做出這些修行樣子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怎樣教眾生修行?你自己必須要做出樣子出來給他看,這叫教學。所以我們肯定佛教是教育。
教育是什麼意思?「教」,古大德解釋這個字,這個造字的義趣,教是上行下效。這個字是個會意的字,你看一邊是個「孝」字,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另一邊是個「文」字,文就是文化。老一代要把文化做出來,下一代看到了,他去學習,那個字很有味道,你一看就懂得。什麼叫教?上行下效。由此可知,教學最重要的是身教。在中國古人所講的「教兒嬰孩,教婦初來」,這個諺語諸位都曉得。什麼叫嬰孩?小孩剛剛會說話,小孩剛剛會走路,大概我們現在觀察一歲左右,怎麼教?父母做樣子給他看,父母在小孩面前一定要有禮,一定是很好的樣子,讓他看到好榜樣,這個時候他會記在心裡頭,就是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真的後天教學啟發,引發他先天的性德。中國這個教育意思講得多深、講得多廣。育是什麼意思?《禮記》裡頭有解釋「長善而救失」。要幫助他增長善心善念善行,幫助他改正過失,這是育。教育兩個字合起來,這個意思你就清楚、你就明白。
所以教裡頭最重要的,教嬰孩不是跟他講道理,完全做出樣子來給他看。所以做父母的、做長輩的在小孩面前顯示出來都是如理如法,我們常常講合情、合理、合法,做給他看!日常生活,一家人相處;古時候家庭比較複雜,大家庭,一個家庭有幾十人,幾十口,人丁興旺的有幾百人;你看看尊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有別,長幼有序,都在這裡學的,不是用言語教。他從小就看,看成習慣,這就是對的,不這麼做就是錯的。到七、八歲的時候讀書。讀書,小學裡面最重要的生活教育,他已經看了這麼多年,那個基礎已經很穩固了,這時候把為什麼要孝順,父子這個親愛,父慈子孝那個親愛的意思可以跟他講;為什麼兄弟要友愛。所以教的是生活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基礎都從這個時候奠定。
到十三、四歲進太學,中國古時候沒有中學,小學接著就是太學,太學是國家辦的。太學裡頭的教學著重在研究討論,開智慧。所以小學這個階段,除了倫理道德教育之外,背書,古聖先賢這些經典統統要背過。兒童時候記憶力最好,如果不叫他背這些東西,他也會胡思亂想,那就會把他道德基礎動搖,甚至於毀壞,不可以胡思亂想。你看六祖前面教給我們的要去八邪,去八邪之後,那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所以讀古聖先賢的這些典籍,除邪養正,不就是這個意思!
十三、四歲入太學,表現出來的是正氣,浩然正氣。這實在講,在西方教育裡頭,不要說沒見過,聽都沒聽說過,然後你才曉得中國對於教學的經驗非常豐富,歷史悠久,它的內涵確實是博大精深。真正做一個好人,這個好人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區,人家來跟你接觸,都會讚歎你是好人。換句話說,你這種形態,不論是受過教育沒有受過教育,都肯定你是好人,為什麼?這標準是自然的,不是哪一個人制定的。所以《壇經》我們要不要學?我們如果要學習,可以作為我們的補充教材,抓幾個重點就可以了。特別是修行下手,這個認知重要!
我在這兩天把《十善業道經》做了一個節要本,過去蕅益大師做了一個節要,他的節要我們也印出來了,跟《十善業道經》印在一起,諸位都看過。他的節要本的重點在行,我們怎樣落實十善業道?他是著重在落實;我的節要著重在知,那就是認識十善業道,明瞭十善業道,對於我們日常生活,對於修學、修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我跟蕅益大師節要的差別在此地。我們如果對它不認識,你怎麼肯修?這個經文我們過去講過,有沒有人肯修?我沒有看見,為什麼?你還不知道,你對它沒認識。如果你對它認識了,哪裡要人勸?你會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幹!
就如同《弟子規》一樣,這些年來我不斷重複在勸、在講解,提起你們認識。非常難得楊老師跟蔡老師他們是首先覺悟,真幹,完全把它落實之後,你看看他們再從自己修學的心得做出報告,很多人看到、聽到了受感動,好事情。我常常講《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今天是救根!我們的根爛掉了,根壞掉了,怎麼修都修不成功。你們想想十惡去不掉,八邪去不掉,十惡、八邪去不掉,你怎麼個修法?你所修全是假的,說得天花亂墜,那個心還是邪,還是惡,還是不善,沒有用處。所以我再大聲疾呼,我們要從頭來起,道理就在此地。
後面這一段古大德勸導我們,抓住六祖所說的綱領,這些綱領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談玄說妙!大學問、大道理在哪裡?就在生活裡頭,就是日用平常。他說了六句偈,能大師所謂「心平何勞持戒」。這一句他說的。我們就要求我們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行為當中,怎麼能求到個平字?平就是平等,我們在菩提心上講的真誠清淨平等,一個得到,統統都得到,平等心得到了,清淨心就得到,真誠心就得到,正覺慈悲都得到,一個得到一切得到,放在第一句。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你把它翻過來看,我們現在這個心為什麼不能平?平,平下面是安,心就安了。我們今天心不安,為什麼不安?不平。平是因,安是果,再往下面看,安是因,樂是果。你為什麼生活的不快樂,那麼苦?你心不安,不安哪來的樂?安才有樂,所以他把這個字擺在第一句。
那怎樣才能夠讓你的心平?持戒。心平就不勞持戒,持戒就要達到心平,你看看那味道。所以諸位千萬不要把它誤會了,「心平何勞持戒」,不要持戒了,那哪裡是祖師的意思,祖師要聽你們這麼解釋,那痛哭流涕!這就是告訴你持戒的目的是達到心平。平,你心就安;安,心就和;和,心就樂。和樂你才真正得到,從持戒裡頭得到。所以除十惡、除八邪都是持戒。我們今天學《弟子規》是持戒,學《十善業道》是持戒,它的效果必定是平、安、和、樂,幸福美滿的人生!你要是疏忽戒律,不從戒律上入門下手,平安和樂對你來講有名無實,你這一生當中都得不到。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平安和樂,世界怎麼樣動亂,災亂怎麼樣多,我的一生平安和樂,為什麼?境隨心轉。《楞嚴經》上尤其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同如來我們懂得,同如來就是同覺悟的人。如來就是自性覺,自性覺就稱他作如來。「如來者,諸法如義」,在一切法裡頭安和樂利,你看平等多重要!平等,真的什麼時候你得到?八邪除掉了,菩提心現前,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現前。去十惡,我前面講你是入人家的院子,沒進房子裡面去;除八邪,你的平安和樂得到了,人家歡迎你進來,登堂入室。
「行直何用修禪」。行是我們的行為,「吾則求吾行之如何能直」。直當中沒有委曲相,直是正直,沒有一絲毫虛偽。禪是什麼?禪是定慧,修禪就是修慧,慧從哪裡來?慧從定來。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修行,自古以來佛佛相傳。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發明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創作,無量劫來佛佛相傳這個修行三大綱領,戒定慧三學。前面叫你平是修戒,接著就跟你講定慧。定慧現前,直心是道場。你的心正直,一絲毫委曲相都沒有,一點虛偽都沒有。所以這個地方的直是菩提心裡頭的真誠心。
禪是什麼意思?六祖從《金剛經》開悟的,他老人家講這個禪,就是用《金剛經》做依據的。《金剛經》上,世尊告訴須菩提尊者,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用現代的話來說,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不為外面境界所誘惑,這是禪;內裡面永遠保持著如如不動,這是定。禪是梵語,定是中國字,意思很接近,所以翻譯這個名詞,叫梵華合譯。「禪」是印度話,「定」是中國話,這個名詞是梵文跟中文合起來,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我們今天講不受外頭境界誘惑,不受外面境界影響,禪;內心有主宰,如如不動。你的心裡頭清淨寂滅,本來無一物,表現就是正直,表現出大方。無論在什麼場合,自然叫別人對你肅然起敬,儀態大方。
我們要不要修禪?要!不修不行。是不是要照六祖那個方法來修?那倒不必要。我們一定要懂得,大乘教裡面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方法不一樣,所以有八萬四千種方法、有無量方法,修什麼?統統修的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我們今天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採的是什麼法門?持名念佛。世尊在《大集經》上說,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佛說的,我們要懂得。有很多人講禪、講淨,把禪跟淨分開,那是什麼?那是他既不懂禪也不懂淨。真正要通達明瞭,禪淨是一,方式不一樣,這要懂。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達到行直。
六祖又說「恩則孝養父母」。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完全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五倫裡頭第一句「父子有親」。那個親的落實就是父慈子孝,教育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所以小孩,嬰兒從小培養他什麼?孝,孝是什麼?愛父母。父子有親這個親,從嬰孩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你就能看到。他喜歡父母,他愛父母,父母在這個時候無條件的也愛他。這一種父子親愛,怎樣能夠永遠保持,這就是教育,這叫孝道。永恆的保持,永遠不變。為什麼這個小孩隨著年齡慢慢長大,他就不孝了?他就不愛他的父母了?甚至於父母老了,他就討厭父母?沒有教育。中國古聖先賢教什麼?就教這一樁事情,這樁事情是所有一切人倫的根本。只要人對父母這個愛心永恆不變,他會愛兄弟,他會愛妻子,他會愛親戚,他會愛鄰里鄉黨,他會愛朋友;忠君愛國,他愛國家,他愛國家領導人,永恆不變。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都是孝道教育的成就。
對一切人、對一切事絕對沒有邪惡,沒有邪念。所以在家孝子,在社會,現在講好公民;在學校,好學生;無論在什麼場所,他都是好榜樣。孝養父母,懂得恩,報恩!知恩報恩。所以「吾則求孝養父母之所以盡其恩」。永恆不變,給社會做個好樣子,養父母之德,人家都會稱讚:這個父母好,你看教這麼好兒子,兒子這麼孝順。自己行孝,就能夠教化眾生行孝,不是自行化他嗎?一定的效果。你自己不能行孝,你天天勸別人,把孝道講得天花亂墜,沒用,沒人相信!必須你自己做到讓別人看到,從內心裡面感動,他服了,受你的影響,向你學習。
由此可知,教育根本的手段就是以身作則。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讓人家從內心感動來跟你學習,這叫教育。用中國古聖先賢的標準,現在這個社會沒有教育,這是真的。我在初出家的時候三十三歲,台北圓山臨濟寺,那個時候臨濟寺外面有很大的院子,樹很多,我的工作每天早晨就掃院子。我們掃院子好像三個人,院子很大,樹都落葉,早晨起來把它掃得乾乾淨淨的。有一天早晨我在掃葉子的時候,有幾個年輕人,從我們那邊可以往圓山公園,後面有一條路,可以從這一條路到公園去。從這個地方到公園去就不要買票,不過那個時候都很早就是,那公園還沒開門,他們從那上去。這些學生一路走著,一路在那裡閒聊,我在旁邊聽聽、看看他們那個樣子,我很感嘆說了一句話,我說:可惜!沒有受過教育。他們聽到了,聽到之後,四個學生回過頭來就找我,他說你剛才是不是說我們沒有受過教育?我說是!我是這樣子感嘆的。他說:我們是台灣大學法學院四年級的學生,你怎麼說我們沒有受過教育?我說:我還沒有能看得出來,你們都是大學生。
我說:好,我向你請教請教,這「教」怎麼講法?「育」怎麼講法?「教育」兩個字連起來怎麼講法?我這兩個字三個問題就把他問倒了。那個時候的學生不錯,還肯受教,遇到我這麼一說,他的態度馬上就改變了,不是那麼樣的傲慢,態度馬上柔和下來。他來問我,我直截了當告訴他,我說:你們不但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你們連基礎的教育都沒受。他說為什麼?我說:基礎教育是灑掃應對,你學過沒有?不但灑掃應對你不會,你連吃飯都不會。我一說,他們就是愈說眼睛張大,耳朵豎起來,就回過頭來反問我,我說:我給你四個菜,放在這個桌子上,你懂得這四個菜怎麼擺法?不是隨便亂擺的!每個菜的性質,這裡頭有陰陽五行,你會擺嗎?沒有學過。是!這些東西在《禮記.月令》裡頭都有,你沒有學過。所以你如果是留意,在這大的餐館裡面,宴會當中,你稍微留意一下,人家那個出菜、擺菜都有一定的,他懂得。
最後他問我,那我們現在讀到大學,我們馬上快要畢業了,那我們都不算教育,算什麼?我就說你們現在,這不能改做學校,應該是名副其實的「高等知識傳習所」,這是名副其實。教育沒有,沒有學到教育,你們所學的是知識、技能。教育是上行下效,長善救失,這都沒有,聽也沒有聽說過。所以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從頭真的開始幹起。
這是講恩,知恩報恩,這是人!你看六祖講的,他這個層次分明,先戒,定慧,再落實在生活上,頭一個人要知恩報恩。人要是不知恩,忘恩負義,他成什麼人?那人跟畜生的差別在哪裡?人受過教育,人知恩報恩。不能做到知恩報恩,說老實話,連畜生都不如。畜生裡頭,烏鴉有反哺,那老烏鴉老的時候,小烏鴉覓食回來餵老烏鴉,報恩。羊有跪乳之恩,你看小羊吃奶的時候,你仔細看,牠跪在地上。我們細心觀察動物,動物確實你仔細觀察,你能看出有知恩報恩。
義,道義,「義則上下相憐,吾則求上下相憐之所以盡其義」。家庭,大家庭裡面有主、僕,現在的公司行號裡頭有老板、有員工。老板是上,員工是下。這個團體不是親情的組織,大概一般團體都是道義,道義的集合。彼此互相憐愛,互相包容,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共存共榮,上下相憐就是這個意思。團體比個人重要,一定要尊重團體,要愛團體,決定不能夠毀謗團體,不能夠傷害團體,道義!現在有一些公司不懂得這個道理,那公司集合什麼?利害。利害的集合不容易維持,到利害要出了狀況,這公司可能馬上就破產。現在的員工,如果老板經濟有了困難,周轉不靈,一個月、兩個月工資沒有發出來,員工馬上就要包圍工廠,就要包圍老板,公司馬上就垮掉。
日本人他們的工商業得到西方人尊重,他們公司上下團結,沒有罷工的,沒有抗議的;實際上他們有抗議,有抗議不罷工。如果員工對老板不滿,把頭上紮一個白帶子,照樣工作,照常工作。這是對的,有義在裡頭。老板一看到員工裡頭有很多頭上紮布條了,馬上開會來解決。非常尊重,彼此互相尊重。不像外國,有一點點問題出現就罷工,這一罷工,員工、老板雙方都受損失。這在現在社會上我們常常看到,道義沒有了,沒有相憐,都是互相對立,都是利害。
「讓則尊卑和睦」。團體生活如何能夠得到和睦?要知道讓,要知道忍,所以他後面是「忍則眾惡無喧」。特別是對於意見不同的人,時常來找麻煩的人,要能夠忍讓,樣樣為大局著想,為團體著想,不要為個人利益著想,這個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圓滿的解決,妥善的解決。如果彼此互相不能忍讓,這個衝突就愈來愈大,到最後怎麼樣?兩敗俱傷,對哪一方面都沒有好處。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說「一切法得成於忍」,《般若經》裡面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從哪裡下手?從施捨,從布施,怎樣把你這個功德能保持不失去?忍讓。所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忍能保持,施裡面有戒就是如法,這裡頭有忍讓!時時懂得忍讓,處處懂得忍讓,事事懂得忍讓,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所以你要想這樁事情做成功,絕對不要跟人家爭,這我們跟西方人、跟現代人觀念不一樣。現代人要競爭、要鬥爭,好像才能取得勝利,錯了!這一種競爭、鬥爭所取得的利益,那就是老子所說的「和大怨,必有餘怨」,不是一個妥善的辦法。真正妥善的辦法是教人心服口服,沒有餘怨,只有感恩戴德。那叫人對你心服口服,感恩戴德,你怎麼做法?忍讓。六祖此地講的這六個字,這六個字你要能記住,六個字你要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決定成功。
六個字不難記,「平、直、恩、義、讓、忍」,一定要記住。怎麼個用法?對人對事對物這六個合起來用,不是單單用一個。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如果沒有後面的恩、義、忍、讓,你那個心平直有什麼用?不起作用!平直的大德大用,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顯示出來知恩報恩。有知恩報恩,你才懂得道義,唯有真正懂得道義的人才肯忍讓。他為什麼不能忍?為什麼不能讓?不知道什麼叫道義,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叫恩德,那就沒有法子。所以真正知恩報恩,懂得道義,決定忍讓。我們跟六祖學,就把這些東西抓住之後,這六個字一生受用不盡!無論你在哪裡,你一定受人家歡迎,你受人家愛戴。你本著這個原則,你看去十惡、去八邪,又能夠守住這六個字,這一生當中,無論幹什麼,無往而不利,禪學!成佛的基礎在此地。成佛,先學會做人,人都不會做,你還成什麼佛?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