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佛問答(對枋寮淨宗學會同修開示)  (共一集)  1999/10/9  新加坡  檔名:21-081-0001

  枋寮淨宗學會的同學們:

  問:行住坐臥以何為依?

  答:念佛法門,在修學的時候是以「立」,所以念佛也叫做「佛立三昧」,就是立跟行。《華嚴經》上吉祥雲比丘,給我們做的示範,這個示範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般舟三昧」,所以念佛,是以繞佛為主,不要坐下來。而我們現在的體力不行,繞久了會累,累了坐下來休息一下,稍微休息,覺得自己可以走的時候,還要去繞佛,總是以繞佛為主。般舟三昧一般講修學,它是以九十天為一期,九十天日夜都不能躺下來睡覺,不能坐下來。可是我們確實沒有這個體力,但是我們能夠做一天一夜,也就不錯了。常常學習,所以念佛堂念佛是以繞佛為主。但現在我們看到,繞佛繞個兩、三圈就坐下來了,一坐就坐上一點鐘,這是錯誤的。是以繞為主,不是以坐為主。

  問:四眾弟子相處之道。

  答:這個問題問得大了。佛教導我們相處之道依六和敬,可是六和敬裡頭頭一條,「見和同解」就難了。為什麼從前人能做到,現在人做不到?沒有別的,聽經。聽經聽多了,心真的就改過來;聽經聽得少,心改不過來,就是回不了頭。就是剛才我們講趣向,我們的心都是三惡道的心。三惡道是什麼心?貪瞋痴、自私自利。貪瞋痴的心是三惡道的心。怎麼從三惡道的心回過頭來?回過頭來就變成戒定慧,戒定慧是菩薩心,這個轉變太難太難了。但是回不了頭,不能轉變過來,前途渺茫,來生苦不堪言,所以要回頭。回頭,在我們一般中下根性的人,最殊勝的方法就是聽經。

  上一個月,居士林老林長往生,他也有些冤親債主,就是一些靈鬼附在一個同修身上,要求皈依,要求聽經。但是我們的講堂,他說講堂的光太大了,他進不去。所以他要求在二樓,二樓我們飯廳的地方,我們放錄像帶,那裡頭有鬼神在那裡聽經,要求聽經,要求聽《地藏經》,他們是在惡道,所以我們現在天天放。前一個月,杭州天目山的齊居士到這兒報告,也是有鬼神附在人身上,向她要求,她們每天也放錄像帶,她說時間不夠,他們希望聽經的時間能夠增加,鬼神都要求,我們愈想愈有道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每天講經八個小時,所以那一批學生跟他聽,聽四十九年,哪有不開悟、不證果的!清涼大師當年在世講《華嚴經》,講五十遍,我們知道這部大經,每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可以講一部,講五十遍,就講五十年。那個會場裡面去聽經,每天聽八個小時,天天聽,聽經完了之後就念佛,那個人一定成佛。我們今天困難在哪裡?聽經的時間太少了,念佛的時間也不多,打妄想的時間佔大多數,所以不能成功。這就是我們的緣比不上古人,但是這個緣,現在人講條件,是可以創造的。真正覺悟人、明白人,我們建一個道場,不必建大,十個人喜歡修,十個人修;二十個人,二十個人修,不能讓別人夾雜進來,專修,這個道場。像當年遠公大師在廬山建立東林念佛堂,同學一百二十三個人住在裡頭,不下山的,天天幹,真幹,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統統成就。道場來來去去的,人心就亂了。今天他來,過兩天,他走了,勢必影響人心。

  所以這種條件,我們可以建立,真正志同道合,有多少人集合起來,我們建一個道場,每天聽經,每天念佛。現在聽經容易,我們可以用錄像帶,每天可以放八個小時,聽八個小時,念八個小時佛。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沒有時間打妄想,剩下時間很短,趕緊去休息。如果有這麼個道場,我們要住上三年五載,也成就了,不會輸給古人。接引大眾,那是接引大眾的道場,那不是修行道場。古時候的道場都是有兩個:一個真正修行道場,建在山上;一個接引眾生的,下院,建在都市裡頭。法師去講經說法,報檀越之恩,也不能疏忽,但是修行決定在山上。我們過去在澳洲,還看到小乘有這個作法,我看到很歡喜、很佩服。他們修行在山上,都市裡有講堂,有法師每個星期下山去講兩天,報施主恩,報護法恩,決定依六和敬。

  問:在家居士建立的共修道場,如何領眾修行?

  答:諸位在此地居士林念佛堂,可以能學習到。有沒有法師領眾,都沒有關係。我們今天這個方式是過去我想到的,想這麼個辦法,到以後看到行策大師,也是我們淨土宗祖師,他在當年也用這個方法,也就是用繞佛、止靜、拜佛。行策是清朝時候人,距離我們不算太遠。我那個時候想的也是繞佛為主,累了就坐下來止靜;如果精神提不起來,到佛面前拜佛,用這個方法。不過他是把大眾分成三班,每一班有四位法師領導,如果居士道場,沒有這麼多出家人領導,就無需要。我們跟念佛機的音聲,就是念佛的音聲是統一的,一點都不亂。但是繞佛一定要出聲念,止靜可以默念,可以不出聲。拜佛不出聲,拜佛出聲傷氣、傷身體,默念。

  問:「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自作孽的範圍如何界定?

  答:自作孽就是與《感應篇》上所講的完全相違背,那就是自作孽。佛教給我們最基本的修學是五戒十善,如果我們違背五戒十善,就是自作孽。五戒十善是根本戒,你們諸位仔細去看,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都是以五戒十善做基礎;換句話說,向上去都是五戒十善的擴充。所以五戒十善是根,違背了就是自作孽。

  問:當今的佛弟子,如何圓滿無上的道業與世間的事業?

  答:你多聽《華嚴經》就明白了,《華嚴經》上所說的,就是你所問的。《華嚴》我們有錄音帶跟錄像帶,尤其這一次講得很詳細,常聽確實有受用。

  問:誰才是真正的佛法?我們的態度是不是應該採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

  答: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含糊,沒有問清楚。《楞嚴經》上說得好,就是說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才是真正佛法,這一句非常重要。世尊早就知道我們現前的環境,所以在入滅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四依法就是教我們在這個時代,如何辨別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四依法第一句,「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經典。這個人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仔細聽聽,他跟經典所說的相應不相應?如果不相應,不聽他的。我們依法,法為主。我過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有的時候也有這些問題。他老人家所講的我不了解,我懷疑,我就去問他。我說:「您老人家所說的,有沒有經典根據?」他說:有。「在哪一部經?」我去查查,果然沒錯,我就相信他。所以一切所說、所行都要依據經典,都要依據佛陀的教誨,這就是真正的佛法。

  第二又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這一條很重要。因為現在魔多,魔來誘惑我們,說我們講的不是真正佛法。譬如在過去,台灣同修大家都知道,有些人在淨土裡面提出,說只可以消業往生,沒有帶業往生,查遍《大藏經》沒有帶業往生這一句話,搞得我們人心惶惶,震動了整個世界念佛人。我那一次到洛杉磯,下飛機的時候,周宣德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我們坐在一個車上,回到市區,路很長,他在車上就問我說:「法師不得了!」我說:什麼事情?「現在有人提出來,帶業不能往生,那怎麼辦?」我聽了,我告訴他:帶業既然不能往生,就不要往生了。他聽了,也愣住了。他說:「為什麼?」我說:帶業不能往生,西方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去幹什麼?他聽了莫名其妙,「怎麼說孤家寡人一個?」我就說: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對不對?對。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對不對?對。那一品生相無明就是業,如果要不帶業的話,等覺菩薩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到這裡,他才明白,等覺菩薩都帶業,只是帶業多少不同,哪有不帶業的!

  經上雖然沒有,沒有「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意思有。我說:西方世界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有。如果要不帶業,哪來的四土三輩九品!四土三輩九品,不就給你說了,帶業多少不一樣嗎?帶業多的,品位下;帶業少的,品位高,這意思不是好清楚嗎?依義不依語。魔就用你這個弱點,佛講得這麼清楚,依義不依語,你不聽佛話,聽魔話,那有什麼法子!我這一說,他才心開意解,才放心了。老實念佛去吧!決定得生淨土。所以認識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不要被人欺騙了。

  現在還有不少人懷疑《無量壽經》會集本,說會集本不如法,一定要讀原譯本。行!夏蓮居老居士序文裡就寫得很好,他這個本子希望引導大家去念五種原譯本。你不念他這個本子,去念五種原譯本,好!不是說不好。但是五種原譯本缺少一個都不行,缺少一個則意思不足。它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五種原譯本的精要。過去有人會集,第一個會集的是王龍舒居士,大家都知道王龍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你能說會集有錯誤嗎?會集如果有錯誤,他就不可能站著往生。第二個會集的是前清魏默深居士,魏默深居士也是念佛往生的。會集沒有錯,只是會集得好不好的問題。龍舒居士會集的只依四個本子,《大寶積經》無量壽這一會他沒有看到,所以他的東西不完整,裡頭還缺少一部分。魏默深雖然是五種本子都見到了,但是會集得不好,就是採取得不夠精當。因此夏蓮居居士才做第三次會集,用了三年的功夫才會集成功。會集成功之後,又用七年的時間,年年在修訂,十年才完工。

  實在講,夏老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我們對他要具足信心。讀這一本,等於讀五種原本,你說這多方便!你要不放心,你去讀五種原本,五種原本讀了之後受持,受持是愈簡單愈好,用這個會集本來受持,這樣就很圓滿,就沒有問題。所以一定要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我們才會有成就,才不會走錯路,不要隨便聽人家的話。學佛,古時候講究師承,師承難得!我們是一脈相承,我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李老居士是跟印光大師學的,我們是有師承的,信心堅定,決定不會動搖,決定不會走錯路。

  問:某比丘尼控告比丘性侵犯,這類的事實真相為何?

  答:這真相我不知道,我們學佛人不問這些事情。為什麼?那是他的事情,他造孽,他受報。我們修清淨心,清淨心裡頭最好這些事情不聞不問。古人講「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沒有必要的人,不要去認識,不要去記人家的名字、通訊地址、電話,這不是自己找麻煩嗎?我這個小本子裡頭,大概只有二十幾個人,只有平常有必要事情需要聯絡的,沒有必要事情,我不會記人家的名字,不會記人家的電話號碼,我怕麻煩。所以心愈清淨愈好,連新聞、廣播、報紙,最好都不要看,都不要去聽。每天天下無事,天下太平,你說多好!我聽到人家的事情,都是人家告訴我的消息,今天發生什麼事情,他來告訴我,我才曉得,我不看報紙,我也不聽廣播。所以我們最重要是心清淨,心淨則土淨,往生淨土真正的條件是清淨心。

  現在這個世間,問題的確是很多,你去做好事,好事多磨,嫉妒、障礙、毀謗、破壞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一生都遭遇這個災難。過去得韓館長的護持,他們有能力辨別是非,所以種種毀謗都不在乎,慢慢也就消除了,我們才能夠講經說法三十年不中斷,不容易!你看她走了之後,就沒有這樣智慧德行的人,又遭受人毀謗、破壞,我們離開了華藏圖書館。我們很痛心,但是沒有法子,緣如是。我們不爭,你破壞,我們讓你破壞;你毀滅,我讓你毀滅,我離開就是了。到這個地方,李木源居士也是韓館長委託他的,希望他繼續不斷來護持正法。

  李居士有智慧,也有這個德行,我們到這邊,毀謗一大堆,破壞無間斷,也搞得我們身心不安。他有定力、有智慧,毀謗一陣子看到沒有效果,他也就算了。在中國也是如此,我們很希望幫助中國正法久住,也是嫉妒、障礙、毀謗一大堆,所以受許許多多限制。這一次接受北京的邀請,所有誤會澄清了,才知道人家造謠生事。只要你真正做好事,決定有魔障,你做壞事反而沒有障礙,很多人幫助你,做好事障礙太多了。可是我們還是要幹,不能不幹。

  知道眾生愚昧,我們要諒解,要原諒他。《無量壽經》佛說得很好,那都是教我們要原諒這些人,這些人經上講的「先人無知,不識道德」,沒有人教他,「無有語者」,沒有人教他。他的上一輩、他的父母、他的老師、他的長輩、他所接觸的這些人無知,不識道德,沒有人教他,「殊無怪也」。所以他們對我們的誤會,甚至於侮辱、毀謗、陷害,不要怪他,他很可憐,沒有人教他,所以他才做出這些事情,我們要忍辱。應當要做的,我們還是要認真努力去做,不要受他影響。

  問:敦倫盡分與出家意願,如何求得平衡點?

  答:敦倫盡分跟出家是一樁事情,這裡頭沒有平衡點。「倫」是類別。我們出家人也離不開倫常,在家有父子、兄弟,出家有老師、有同學,師生如父子,同學如兄弟,有什麼兩樣?「敦」是敦睦,如何大家在一起和睦相處。所以佛教導我們的「六和敬」,就是敦倫盡分的落實。六和敬做不到,世出世法的敦倫盡分都是有名無實。何況佛在經典裡面一再的告訴我們,即使出家也不能不孝父母,佛在《觀經》淨業三福裡面,第一條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就是敦倫盡分,做到究竟圓滿就是佛陀。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大乘菩薩戒經裡面說得很明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就是一切眾生是我的老師。所以佛法教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徹始徹終是孝親尊師而已,這就是佛道。所以世法跟佛法沒有區別,區別就是覺迷。覺悟了,哪一法不是佛法?迷了,哪一法是佛法?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法裡面對於倫常,講得非常之多。

  問:《往生傳》中曾有百不管的範例,當引起家人煩惱時,應如何克服,如何面對?

  答:《往生傳》裡面所講的「百不管」,你要懂得它裡頭真正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該管的,你就不要去管他。那個「百不管」是不該管的,你不要去管,應該管的不能缺少,不能少,不應該管的統統不要管,意思在這個地方。不是說:該管的也不管了,那就叫破壞世間法,經典裡面常說,「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能說父母沒有人養活、沒有人孝順,也不管,死活隨他去,這可以嗎?佛菩薩、老師可以不必尊重他,他怎麼樣一回事,與我不相干,你就完全錯了。「百不管」,那個「百」就是許許多多你不應該管的,你不要去管它,就對了,不可以錯會意思。該管的,還是要管。如果是百不管了,釋迦牟尼佛何必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說那是眾生的事情,我可以不要管。所以要懂得它的真實義。

  問:自性迷失時,何處迷?如何尋找?

  答:這個問題問得大了,大問題!一切眾生都迷失了自性,如果不迷自性,你就成佛了,所以統統迷失自性。如何覓?學佛,學佛就是把我們的自性找回來。但是要學得像,佛是怎樣存心?佛怎麼工作?佛怎麼生活?佛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向這些地方去學。經典裡面講得最多、最詳細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無量壽經》講的是原理原則,講得也不少,統統是重要的綱領。所以古人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們可以在《華嚴經》裡面廣泛的學習,在《無量壽經》上抓住綱領;《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註解。怎樣才找到?老實念佛就找到了。但是不通過學習大方廣,不認真學習佛華嚴,你決定不會老實,老實相當不容易。

  問:我們都需要歸向實際,但認不清實際時,何處是歸向?

  答:一心歸向淨土,一心歸向阿彌陀,這就是向著實際的方向。實際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

  問:念佛時,需安住實相,除妄念。經常安不住怎麼辦?

  答:你不要安住就安住了,你想安住實相,是安不住的。就是連實相也不要想,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什麼念頭都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樣念佛叫老實念佛,這樣念佛就與實相相應。

  問:在聽您講經的錄音帶上,有人問靈魂與法性有什麼差別?您告訴他:「有分別執著叫靈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叫法性。」如果用另一種說法,就是有分別執著的靈魂是靈魂,法性是法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靈魂,就是法性,是否可以?

  答:可以!可以這麼說法。靈魂是法性的迷惑狀態,覺悟了,是一不是二。

  問:曾經有一位法師,就六祖惠能大師的那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位法師也作了一首偈,「無樹無菩提,明鏡心即台,身是無常物,無住無塵埃」。

  答:他這個偈做得不錯,但是有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模仿別人所作的,有的時候做得很好。他是不是真的契入這個境界?真契入這個境界,他是悟道了。沒有契入這個境界,那就是遊戲,這個不足以為憑的;也就是說,你能說到你做不到。真正做到的,比這個還有高的,還有高的是什麼?看著這個一念不生。他還寫出二十個字,連二十個字都沒有,比他更高。

  問:想念某人,當心念時,對方會知道嗎?

  答:應當是知道,但是他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妄念太多了。當你想念的時候,等於說是你發射一個電波過去了,他會接收得到,因為你的方向目標正確,他接收到了,沒有感觸,就是什麼?他那個波太複雜了,除非你這個波特別強,他也特別留意,那個感觸就很明顯。古人有例子,母子連心,兒子在外面旅行,母親想他,非常想念的時候,牙齒咬指頭,他兒子感覺到心痛。那就是什麼?兩方面感應都非常強烈,行!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想念,想念也夾著很多亂想,不是專想;接收的時候也是很亂,也不是專收。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念佛,阿彌陀佛有感應。我們念佛,佛也念我們,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明瞭這個道理,好好念佛,我們每一個念頭佛都曉得,你是真念、假念,佛也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