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認識傳統教育  (共一集)  2011/10/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642-0001

  諸位大德,諸位同學,大家好,請坐。今天是十月十號雙十節,同學們要我跟大家談談「認識傳統教育」,這是很有意義的一樁事情,在雙十節來談這個問題。同學們很好心,給我提了七個問題,我就從這七個問題上來解答。

  第一個問題說孔孟的根是什麼?確實這句話問到傳統文化的根本了。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三家裡面又以儒為核心,儒以孔、孟為代表,這個代表的歷史淵源我們要知道。周朝在末年,周王德行跟信用逐漸降低了,所以諸侯不服從他、不聽他的,各自為政。這是讓人,這些人都是當時賢哲,深深感觸到道失而後有德,德失了之後而後有仁,仁失掉之後而後有義,義失了之後而後有禮,如果禮要失掉了,社會就亂了。那個時代傳統文化的底蘊還非常深厚,還沒有到這個底限,所以史書上所記載的大同之治,在中國曾經實現過。

  「三皇行道,無為而治」,那是大同世界。五帝,道衰了,以德治天下,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依舊能夠保持大同的狀況。「禮運大同章」確實是描繪那個時代的社會狀況,聖賢。到三王,就是三代,夏、商、周三代,就差很遠了,道、德有說的,沒人照做了。所以三王以仁治天下,你看道、德、仁,以仁治天下,「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但是周朝末後的五百年是春秋戰國,是屬於亂世,孔子、孟子、老子都出現在那個時代。

  那個時代所謂是百家爭鳴,就學術來說,那是個黃金時代,中國諸子百家都出在這個時代。孔子的地位跟國家是平等的,沒有突出,而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這真的統一了。在過去那個統一,不是真的,那是諸侯國尊重周家,周文王跟周武王。為什麼?他們這個國不大,歷史上記載的,文王以百里而王天下,就是說他是個諸侯國。他的疆域方圓只有一百里,就是現在一個小的縣城。但是他治得好,成為所有諸侯國的典範,因此當時八百諸侯對武王佩服。這是他們家裡頭文武周公這兩代,把這個國家治得這麼好,國泰民安,成為一個典型、成為模範,都向他學習,都尊重他,尊他為天子。天子並沒有統一,統一權,沒有,是尊重他,向他學習。聽他的號令,有了問題都向他請教,他變成所有諸侯國的領導者,所有諸侯國的總顧問,這樣的一個性質。

  末年,周王德行、教化逐漸衰了,衰了就沒人相信了,所以這些諸侯國就爭霸,擴充自己的地盤,把周邊的小國消滅掉,這是春秋戰國。你看八百多個諸侯,到戰國的時候就變成七個國家,秦始皇把六個國家滅掉,統一中國,中國真正統一是秦始皇。秦始皇道德仁義禮他都不講,叫霸道,不到十五年亡國了,漢取而代之。漢武帝很聰明,那個時候國家統一沒多久,他就想到,治理這麼大的國家,不像從前諸侯國小,只有一個縣。現在要治理這麼多國家,統一了,用什麼方法?當時能人很多,各有各的主張、各有各的辦法,這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所謂百家爭鳴,就問這些大臣。董仲舒給他建議,採取孔孟做為教育人民的標準,漢武帝採納了。孔孟就從諸子百家裡面突出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

  我們要問,孔孟的根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孝悌,要是孔跟孟合起來,那就通常講的仁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大家都知道的。所以,仁義兩個字就代表了孔孟。仁義正是三代所尊崇的,夏商周尊崇仁義。「仁者愛人,義者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標準,那是老祖宗所制定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相信這四科至少也超過一萬年,雖然當時沒有文字,但是我們不可以說沒有文字就沒有文化,這是講不通的。文字是黃帝時候發明的,距離我們現在四千五百年,不能說四千五百年前沒有文化。神農早於黃帝五百年,伏羲又在神農之前五百年,所以從伏羲到黃帝一千年,不能說沒有文化。當時是口傳,這個我們看到印度婆羅門教,印度人沒有歷史,婆羅門教告訴我,他們的歷史至少一萬三千年。所以我想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少過它,至少也應該有一萬三千年。

  老祖宗東西傳下來,教誨傳下來,這四科很簡單,不會傳錯。五倫,這最多的,只有二十個字,「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你說能傳錯嗎?傳十萬年也不會傳錯,它不麻煩。而且這些東西不但是你要記得,他做到了,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這個標準,他都做到了。五常是德,五倫是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搞得很清楚,一點都不亂,它有秩序。德,這講五德,五德跟佛家的五戒完全相應,只有五個字,仁、義、禮、智、信。這能傳錯嗎?不可能的。春秋時代管子提倡的四維,四個字,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你說這個東西會傳錯嗎?千年萬世都不會傳錯!這是中國人自古至今,我們現在講今講到民國初年,大概民國二十年還講這些東西。抗戰勝利之後沒有了,社會上聽不到人講這些東西了。

  民國二十年前,抗戰是二十六年開始的,我那時候很小,六、七歲的時候。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對這個很重視,不但講,大人要求我們小孩要做到,拿這些東西教訓我們,所以我們對這個記憶很深。抗戰爆發那年我十一歲,我們的童年就像小大人一樣,規規矩矩,懂得禮節,沒有像現在小孩這麼活潑,沒有。我守規矩,也接受嚴格的教育,管教,這個管教影響我們一生。我們一生在這個大時代裡頭沒有被污染、沒有學壞,就靠這些根柢。這些根柢才接觸到傳統文化,知道傳統文化好,知道傳統文化可愛,對傳統文化非常關心。年輕的時候最擔心的《四庫全書》,這是國寶。《四庫全書》當年乾隆皇帝編這套書總共只有七套,手寫的。經過多少次的戰亂,到民國年間只剩了三套半,三套完整的,一套殘缺的。我們怕社會動亂,將來這個東西沒有了,那是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無比的損失。損失再大不怕,這套東西不能損失,要不損失就得把它翻印出來。書太大,成本太高,所有的讀書人,中國學過傳統文化的人,對這個事情沒有不關心的。

  到我們三十歲了,三十多歲將近四十歲的時候,終於商務印書館在台灣把它印出來,大快人心,我們看到這個無限的安慰。商務只印了三百套,《四庫薈要》世界書局印了兩百套,我們全心全力,所有同修的供養我都拿去買書。《四庫》買了一套,現在放在澳洲淨宗學院,《薈要》大概買了有六十多套,前後,有錢就買、有錢就買。分送給祖國每個省,特別是自治區,選擇一個大學,讓學校收藏,一共送了三十多套。北京市圖書館問我要一套,送給它了,上海市圖書館也送一套給它。在海外大概有十幾、二十套的樣子,希望各個地方都收藏,將來大災難來臨的時候不至於完全喪失,總還有保留幾套,我們用意在此地。今年孫中山革命一百週年紀念,商務印書館要再版,告訴我,前年告訴我,我跟它訂了一百套《全書》。世界書局也要翻印《薈要》,也來告訴我,我非常喜歡,我訂了兩百套。目的在哪裡?不是我要讀,我沒有能力讀,現在這麼大年歲了,念佛往生要緊。目的是保存這個中國文化的寶典,希望它不要失去,所以我們分藏在全世界大學圖書館,這是我們贈送的目標。

  書沒問題了,我們感恩現代的高科技,印刷的方便,這不能不感激。以前印一套書太難太難了,現在科技發達,印一套書很方便,這個問題沒有了。底下有個大問題,誰去讀?從哪裡讀起?怎麼個讀法?這是大問題,有書沒人讀,等於沒書。所以我就想,應該把《全書》裡面的菁華,最好的教誨,節錄下來編成一套小書。《四庫》裡頭的菁華,精髓,就是用節錄的方法。我讀書喜歡用紅筆在旁邊劃,重要的句子把它劃起來,醒目,用這種方法把它編成。像《老人言》我就是用這個方法,這裡頭也是有幾十種書,好的句子會集在一起。但是找誰去做?我自己沒有這個時間去做,我就想到我弟弟,當年他在復旦大學教書,他是學基礎醫學的,學生物。我說你替我找,你們學校退休的老教授,教國文的、教歷史的,教文史的老師。復旦大學我送了一套《薈要》,我是請他們在《薈要》裡頭節錄,我還送了幾萬塊錢人民幣做為報酬。這個工作做了將近三年,拿來給我看,我看了不適用,沒有辦法出書。

  這個事情老是放在心上,沒有想到,我們在尋找《群書治要》,這是唐太宗的。也是一些關心於社會安全、世界和平這些朋友們,因為我常常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給他們,他們聽了很歡喜,沒有具體的東西幫助他。所以我就想到,我知道有這麼一套書,我沒見過。我怎麼知道?早年我讀過了一本書叫《諸子治要》,這部書出在哪裡?是《群書治要》最後的二十卷。《群書治要》是五十卷,最後二十卷是《諸子治要》,這部分我看過,所以我節錄寫的東西是這部分東西。全書沒看到,知道有這部書,了解裡面的內容性質。所以我在講經的時候就說出來,有好心的同學他們聽到了替我找,居然找到了,我感到非常驚訝,找到兩套送給我。民國初年的,這個書距離現在八、九十年了,好在這兩本書還很完整。他找來送給我的這一套好像沒有人看過,不像有人翻過的,保存得很完整,沒有欠缺,紙是變黃了,字很清楚。我就教給世界書局,請它給我印一萬套,這是《群書治要》,送給有緣的朋友們給他們做參考。這套書修身、齊家,現在講用在企業上、用在領導團隊是最好的參考資料。唐太宗能夠把國家治理那麼好,全靠這部書,這部書是唐代治國之寶,會集經史子集裡頭的菁華。但是他選的東西完全是政治的,修身、齊家、治國,選擇是這些東西,它不是治學的。

  所以我常常想的,我們做學問,治學,也用唐太宗這個方法去節錄,這我想的跟他想的是一樣的。沒有想到過了兩個月,有同學給我寄來了一部叫《國學治要》,我一看正是我理想的。我想了多少年,想不到古人已經做好了,你就知道古人對於後代多麼的用心,設想的無微不至。我們想的,他早已經想到了,而且已經做成功了。我看它的序文,序文是民國十六年寫的,是這部書完成了寫的序文。我是民國丁卯年出生的,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他們這部書做完成了,用了八年的時間。那個時候的專家學者比我們現在的程度不一樣,見解不相同。我得到這部書如獲至寶,但這部書很破舊了,好在哪裡?字沒有缺,書很破爛,但是字沒有少,這個好難得。我也交給世界書局印了一萬套,送給大學、送給圖書館。這套書是什麼?這套書就是我們入《四庫》的一把鑰匙,入《四庫》之門,經史子集。這個治要是治學,不是政治,與政治不相關,治學。這兩部書我看到之後,把它各印一萬部,我的心就安了,為什麼?中國文化這些資料不會失傳了。

  現在的問題就是要怎麼去做?那孔孟的根就太重要了,不但是孔孟的根,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它的根就是孝親尊師。八德裡頭孝悌,這是根,德行的根。大乘佛法淨業三福頭一條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出世間法的大根大本也是孝悌。人要不孝父母,就不會尊重師長。古時候人教,特別重視這門課,現在人統統忘掉了,沒人教,這個麻煩就大了。聖學如何能承傳下去?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誠敬的心,真誠恭敬的心生不起來。古人真誠恭敬心從哪裡生起來?從孝親尊師。現在不講孝順父母,不講尊重老師,不講了。古時候,自己犯了過錯,父母親的責罵、鞭打沒有怨言,決定沒有反駁。所以孝裡頭最講求的是要順,父母雖然是錯怪了,也要順承,決定沒有反駁、沒有怨言。現在到哪去找?

  受老師的責備也沒有怨言,父母對子女是真愛,老師對學生也是真愛。父母知道子女是這一家的傳承,老師知道這是民族文化傳統的傳承,他怎麼會不愛?老師愛護學生跟父母愛護子女決定沒有兩樣,只有過而沒有不及。因為他不是一個家,他是國家民族道統的承傳,那比自己兒女還重要。他的責備叫恨鐵不成鋼,沒有惡意,全是善意。縱然有誤會的時候,學生絕不會怨恨老師,決定不會,對老師是真誠的敬愛。這樣的學生現在找不到了,即使孔孟親自來教導你,佛菩薩來教導你,你沒有辦法契入,為什麼?誠敬功夫不夠。誠敬是性德,聖賢教誨是從自性流露的,不是性德不能體會、不能契入。我們用自己常識去體會,那還是常識,所以這叫知識,這不是智慧。智慧的承傳要真誠恭敬,叫至誠感通,它跟知識承傳不一樣,知識是膚淺、粗淺,智慧是細密,不相同。這第一個是根,我們這個根的概念搞清楚了。

  今天從表面上說,膚淺的來說,儒家的根《弟子規》,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佛家的根《十善業道經》。這三樣東西都是很小部的,都是初學的,一般人疏忽了。這一疏忽麻煩就大了,這一疏忽,這個根就毀掉了,沒有根它怎麼能生長?所以,今天聖學不僅僅講疏忽,嚴格的來說聖學滅了,沒有了。今天學習,學習的不是孔孟的東西,不是佛菩薩的,是自己的,看到他的經典,自己意思來解釋。開經偈上所說「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根本不懂得如來真實義。我們想想為什麼?如來他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們有沒有?沒有,一點都沒有。那我們能懂他的意思嗎?他的意思從自性流露出來,慈悲是自性裡流出慈悲,我們今天把他慈悲的意思解錯了,解得非常非常膚淺。別人遭到難了,我們憐憫心,這是悲心;別人很苦,我們布施一點幫助他,這叫慈心。完全解釋錯了。所以我們展開經卷,不解如來真實義。什麼時候?要修正,要入進去,真正把它變成自己的境界,契入。變成自己的境界,這幾個德目你統統要做到,四科,不能少一個字。這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自己,這是真我。

  我們現在的思想、身體是假我,不是真我。儒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是什麼?那個善是聖人、是賢人。也就是我們本來是聖人、本來是賢人,現在迷失自性變成這個樣子。大乘經教裡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你怎麼會變成凡夫?迷失了自性,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在中國,我們至少迷失了兩百年,兩百年多少代了?真的,至少八代。所以佛在這個經上,真的,我們看出佛的慈悲,不怪我們。他說「先人不善」,我們的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不知道,曾祖父母不知道,高祖父母未必知道,丟掉這麼多代了。現在我們在造業,造作罪業,就不能怪我們,為什麼?沒人教我們,我們沒有受過這個教育。

  古諺語,現在這個諺語也聽不到了,「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要在小孩。中國人在教育時說,「教婦初來」,娶媳婦的時候你要教她,她進門的時候就要教她,要教這個家的家規,要教她遵守。你要不教她,她養成習氣毛病改不掉了,不好教了。「教子嬰孩」,「教婦初來,教子嬰孩」,嬰孩是什麼?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教子要在這個時候教;三歲以後他已經養成習慣,不好改了,改不掉了。這就是這裡的問題,第二個,最懂得教育的族群,在全世界。外國人都承認,英國湯恩比承認,中國人最懂得教育,他說中國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成就,這湯恩比說的。

  所以中國人懂得胎教,沒出生之前就開始教,那就是父母思想端正、言語柔和、動作穩重,為什麼?他影響胎兒。絕不能有浮躁,絕不能有邪思,這個小孩生下來之後好教。在坐胎的時候,他就得到母親給他的正氣,讓他已經逐漸學到不偏不邪。出生之後,父母在他面前,就是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也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他一千天當中他接觸到是這個,就養成習慣,這個一千天叫扎根教育。我們現在全沒有了,所以我們今天沒有根,為什麼很容易動搖?禁不起考驗,真正有成就的就太少太少了,原因要懂,要知道。

  世出世間的根就在此地,這個根要是正,他學儒,他能成聖成賢;他學道,他能成神成仙;他學佛,他能成佛、成菩薩。聖賢、佛菩薩是教出來的,不教怎麼行?中國古時候的教育,自老祖宗一直到清朝末年,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聖賢,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富貴,與這個不相干。現在讀書的目的在哪裡?將來有一份好的職業可以賺錢,目的在此地,跟從前的目的完全相違背。從前讀書的目的是成聖人、成賢人,最低的底限是君子。那個社會就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以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他感應的是這個世界。心有所感,物有所應,外面天地萬物它就有應。極樂世界好,諸佛世界算第一,它好在哪裡?教得好,阿彌陀佛會教,每天講經說法從來沒有停止過的。那個地方科技比我們發達,在極樂世界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看到阿彌陀佛在講經、聽到阿彌陀佛在講經。不是這些電視掛在那裡,它不需要,它是自然的。樹木花草統統都在那裡說法,讓你從早到晚你所接觸到的,都是在佛法薰陶之中,你不會有惡念,你不會有迷惑。所以,教育的功德大,真正講最懂得教育是佛菩薩,是這些大聖大賢他們懂得。

  中國這個族群,世世代代都出聖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教到中國,我常說,大乘八個宗派,在這兩千年當中,修行證果的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用這個標準。這在佛法裡面是佛的境界,法身菩薩,明心見性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真放下了。大聖,至少有三千人以上,這個效果多大,我們想超過印度。這不算念佛的,如果把念佛法門算進來,我們相信,提倡念佛最早的是廬山遠公大師,他是東晉時代的人,到我們現在大概有一千六百年。這一千六百年當中,這個淨土宗,淨宗只要是往生就是成佛、就是證果,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一定超過十萬人。這還得了嗎?十萬人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從這個地方你就能體會到,任何一個法門度眾生,沒有淨土宗這麼方便,為什麼?那些法門要斷煩惱,也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真放下,淨土宗不放下也能成就。真放下太難了,你試試看,你用十年時間、二十年時間,看能不能放下?可是要是一心念佛,把拉拉雜雜的事情放下,一心念佛,三年可以往生。沒完全放下,只是怎麼樣?把這些習氣淡化,這容易,沒斷,叫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圓滿成佛,這個法門不得了,這個法門太殊勝了!所以,一切諸佛讚歎彌陀「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的方法太善巧、太方便了。

  孔孟學說講的是什麼?總的歸納起來,孔子修學的態度太好了,他老人家謙虛,這就是美德,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他告訴我們,他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他是個普通人。他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所以他是個集大成者,沒有自己東西。我們今天擺在我們面前,夏蓮居居士會集五種原譯本的《無量壽經》,會集成一本,這是述而不作。裡頭沒有一個字是他自己加進去的,完全是古人東西重新會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黃念祖老居士稟承老師的教誨,你看給《無量壽經》做個註解,他會集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古大德的註疏,他也是集大成,沒有自己東西。跟孔子一樣,所學、所修、所教、所傳全是古大德的、古聖先賢的,這一點我們要學。我們有能力去創造發明嗎?沒有,決定超不過古人。你要問為什麼?學佛的人知道,古人明心見性了,我們明心見性跟他平等,不能超過他。明心見性是相同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那個傲氣就化解掉了。

  傲慢是最嚴重的障礙,孔子說的一句話說得好,在《論語》裡頭。他假設這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他有傲慢的習氣,他有吝嗇的習氣,夫子就說,「其餘則不足觀也」,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那我們要想想,我們有沒有傲慢的習氣?有沒有覺得我很了不起,別人不如我。只要有這個念頭就完了,全是假的。佛陀沒有傲慢,孔夫子沒有傲慢,諸佛菩薩沒有傲慢。阿羅漢有,阿羅漢真的沒有傲慢,但是他有傲慢的習氣,這小聖;辟支佛傲慢習氣就沒有了,就斷掉了。人只要一驕慢就不能往上去,他就往下滑,他走下坡了。這非常非常可怕,這個事情沒有人能幫得上忙,只有自己小心謹慎。

  所以,禮很重要,幫助我們降伏傲慢。尤其佛法裡面教我們拜佛,拜佛就是降伏傲慢。你看以我們最尊貴的頭頂拜佛的足,叫接足禮,它的用意很深很深,我們要懂得。拜佛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很大幫助,運動。佛法裡頭這個運動好,你看收到運動的效果,心是定的。佛告訴我們,養生之道,心要定,身要動。身不動,身是機器,不動它就會壞了,就生銹了。心是清淨,心要有妄念、有雜念,心就壞了。所以養心要靜,養身要動,拜佛就最合適了。拜佛,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他定的,沒有胡思亂想,身體在動。平拜,不要有拜墊。標準一天三百拜,三百拜不難,時間不長,一早一晚就行了。早晨拜三百拜,大概是四、五十分鐘就可以了,晚上拜三百拜。

  我早年跟懺雲法師住茅蓬住了半年,五個半月,懺雲法師就教我這麼一個法門。那時每天拜八百拜,早晨三百拜,晚上三百拜,中午吃飯之後經行,繞佛,經行之後拜兩百拜。我在他茅蓬住了五個半月,學的功課就是拜佛,除拜佛之外他就叫我看經。我看了三部註解,一部《印光大師文鈔》,《文鈔》就是正續兩編,我沒有看完。這三種註解都是《阿彌陀經》,蓮池大師的《疏鈔》,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蕅益大師的《要解》。五個月半月我看了三部這個東西,《印光大師文鈔》看了一半,一天八百拜,功課很簡單。除功課之外,我是他茅蓬裡頭唯一一個義工。茅蓬五個人,三位法師,一位朱鏡宙老居士,七十歲,不能讓他做事,所以我一個人照顧四個人。煮飯、洗衣服、種菜,那時候還在鄉下,挑糞,我幹活。懺雲法師信徒到山上來看他的時候,我還可以勉強做一桌菜,做十一、二個菜還可以,應付得了。我在山上幹了半年,修福,有這一點福報是那個時候修來的,不修福,哪來的福報?以後跟李老師十年,也替他做義工,不過不要我煮飯了。我給他照顧圖書館,在圖書館當管理員,管理員也兼帶著清潔工作。圖書館建坪有四百坪,裡面環境整潔我們都要負責,我們總共只三個人,所以工作量也很大。修福,福慧雙修。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這四科講盡了。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四庫全書》,你展開來看看,它沒有脫離倫理道德,沒有脫離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為什麼?當時編輯《四庫全書》的這些人是國家第一流的學者,他們的道德、文章都是一流的,乾隆皇帝把他們請來編輯這套書。他們的標準不就是這四科嗎?與這四科不相應的淘汰掉,不能入這個書,與這四科相應的則蒐集起來,這是標準。這個我們要知道。就是連小說、連文藝的東西,都是講仁義道德,都是講善惡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警惕人心。

  下面第四,什麼才是中國的危機?過去胡秋原先生說過一句話,最大的危機是我們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他講的話很有道理,講得非常深刻。如果我們把自己傳統文化的這種自信心失掉了,不但我們的國家會亡,我們的民族會亡。也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我們是最後的一個,在我們手上滅亡了。為什麼?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不相信,不再去碰它了,也不再去認識它,這個國家民族就絕望了。他說的話非常有道理。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覺得真正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是英國湯恩比博士,甚至於我們中國人,像他那樣真正認識、深刻的認識,都找不到一個,這可悲。他是一生專門研究世界文化史,他是歷史哲學家,但是他是研究文化史。所以他提出,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是中國文化,大乘佛法也是中國文化,他們能認識,我們自己反而不認識;他們想向中國學習,我們現在不要了,向外國人學習,這是真正的危機。

  從形式上來說,我們中國的危機是抗戰勝利之後,把家滅掉了。要知道中國的家跟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中國傳統文化要沒有家,怎麼能傳到今天?我們想想,世界其他四大文明古國它不是不好,為什麼會失傳掉、滅絕了?因為它沒有家,中國文化是家把它繼承,把它發揚光大,家負起了民族文化延續的重要使命。因為中國家是大家庭制度,諸位要看過《紅樓夢》,《紅樓夢》裡頭描寫就是一個家庭。它還不算是大家,一個普通家庭,兩、三百人口,普通家庭。望族有七、八百人口,家道很衰,人丁不興旺,也有一、二百個人口。這麼多人生活在一起,如果沒有制度、沒有規矩,他家就亂了。所以家裡頭四根支柱,家道,這個道是共同的,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家道。家規,《弟子規》是家規,共同的家規,還有不共的。我們的家學跟人家不一樣,我們的家庭經營的事業跟人家不一樣,那規矩就不一樣。《弟子規》是共同的,無論哪一家必須要遵守的,裡面一共只有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我們從前這個家,家有祠堂、有家譜,你展開家譜,家譜裡頭有家規。真的,家道、家規、家學、家業都記載在這裡頭,它對社會負責任,它對國家民族負責任。所以,中國從前世世代代的教育,是家把它繼承擔負起來的,而不是國家。養老這樁事情也是家庭擔負起來,所以中國人真的「幼有所養,老有所終」,中國人真幸福。

  中國人他一生他有靠山,靠山是他的家庭,無論遭遇什麼困難,家庭支援他。他自己做得再輝煌,到晚年時候落葉歸根,念念不忘老家。僑民在國外經商,賺的錢都送到老家,在老家裡頭建設,他晚年回家去享福。八年抗戰,中國人損失最大的是什麼?家被毀掉了,這是最大的損失。死多少人、破壞多少,那都是小事,我們的家沒有了。所以現在我們希望企業能夠繼承中國文化傳統,中國從前的家是血緣,血統關係,現在企業是道義的關係。老闆是家長,員工是自己的親兄弟、親姊妹,一個大企業就是一家人。這個重要,這在中國歷史上能找得到的依據。中國文化為什麼這樣輝煌?為什麼這麼樣的堅韌,禁得起風波?就是靠家。外國人雖然有大企業,它沒有家的這個觀念,這個不一樣。

  底下一個問題說,最有自信心的民族?這是從前,不是現在,現在可憐,自信心沒有了。最有自信心的民族,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我跟他學哲學,最後講到佛經哲學,我提出一個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梵文經典大量傳到中國來,中國人在裡面挑挑選選的,最好的、最精彩的把它翻成中文,沒翻的大概一半以上,沒翻的。這些梵文經典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會失傳,在中國也找不到了?我提出這個問題問方老師,方老師聽了就笑笑,告訴我,他說當年梵文經典翻譯成華文,我們中國人有自信心,不但翻譯的沒有錯誤,是釋迦牟尼佛的原義,而且中國翻譯出來的文字比梵文還要美,足以可以取代梵文;就是梵文經典用不著了,用中文,中文比梵文還要踏實、還要精美。你看看這種自信心,哪裡像現在!佛經翻成中文,那是中國人的驕傲,我們用現在的話,其實中國人並不驕傲,一驕傲就完了。這是說明我們有自信心。現在呢?現在我們的自信心完全丟掉了,沒有了,所以我們要遭難。雖然遭難,我們相信我們的國家不會滅亡,為什麼?老祖宗有德。

  我們在古書裡頭看到,你看孔子,孔子的父親,他的岳父,他岳父的女兒就是孔子的母親。這個老丈人把女兒嫁給孔子父親,調查他的五代,一代一代往上五代。五代都積德,就斷定他家裡一定會出人才,把女兒嫁給他,生孔子,這真有智慧。這人家世世代代積德,他家裡必定出人才、出聖人,被他看中了。我們今天看全世界這麼多的國家族群,只有中國的老祖宗千萬年來積德,講的是仁義道德。只不過是後代子孫,在我們這個時代,對老祖懷疑,不相信,排斥,也不過是兩百年而已。前面一百年疏忽了,開始懷疑,最近這一百年,丟掉了,不學了。老祖宗對我們這一代人要懲罰,這是應該的,不會滅亡。懲罰不會把你滅掉,祖宗哪有不愛後代的道理?有懲罰,不會滅亡,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學佛之後我們才明白這樁事情,不學佛不了解,為什麼?這裡頭道理太深了,我們想像不到。

  下面一個問題是居住環境隨著我們意念在轉,這是佛經上說的,老祖宗也說到,說得不明顯,佛經上說得很明顯,我們也很難相信。可是近代的科學家,最近三十年,量子力學家證明了。我看的這些書不多,平常並不涉獵,都是同修們發現有這些報告的時候送來給我看。我一看就能懂,為什麼?它跟佛經上講的相應。佛在經上常講,你看《華嚴經》上常說,宇宙、萬法從哪來的?佛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說得很清楚。宇宙從哪來的?心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識變的。識是什麼?分別、執著。如果你要不分別不執著,這一切萬物就沒有變化;只要有執著、有分別,它就起變化,生老病死是變化。極樂世界沒有變化,極樂世界只有心現沒有識變,為什麼?到極樂世界,識用不上,凡聖同居土裡頭識也停止了,不用這個東西,但是沒有斷。到實報土就斷掉了,真正轉八識成四智,所以那叫一真法界,就是永恆不變。壽命再長,沒有衰老的現相,而且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樹木常青,不會落葉子。

  這樁事情被現代的量子力學家證實了,我看到的是德國普朗克,這個人是愛因斯坦的老師。他一生研究原子、研究粒子、研究量子,他始終,用了不少年的時間追蹤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東西,他把它搞清楚了。物質是什麼?物質根本不存在,物質是意念累積產生的幻相,所以物質的基礎就是意念,沒有意念就沒有物質。這個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佛經上講阿賴耶的三細相。一念不覺這是業相,業相是波動的現象。現在科學家也講整個宇宙是波動現象,這個波動速度非常快,在佛法裡稱為業相。從業相變現出轉相,轉相是什麼?轉相是精神現象。業相是自然現象,轉相是精神現象,就是受想行識。從受想行識裡頭變現出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叫境界相,阿賴耶的業相、轉相、境界相。現在科學家發現的,業相他稱能量,能量、信息,轉相叫信息,境界相叫物質,他所講的跟阿賴耶是一個意思。所以,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變現出來的,精神現象是能量裡頭變現出來的,這個科學跟佛法講的完全相同。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物隨著心在轉,所以現代科學它提出一句話說「以心控物」,用我們的心念來控制物質。這是最新的科學概念,這個概念要能成立,地球上災難可以化解,為什麼?地球是物質現象。所以,美國布萊登他講我們如何應對明年馬雅災難預言,他提出三句話,真能解決,這是佛經上說的。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應當在這個時候「棄惡揚善」,棄惡揚善就是佛家講的斷惡修善,就這句話,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災難就化解了。不但災難可以化解,而且會把地球帶上更好的走向,跟大乘佛法一樣。佛三千年前說的,三千年後被這些科學家證明了。

  今天,近代這些科學家,三百年,他們統統都是研究物理,把物理跟心理分成兩門,兩個學科。最新的這些科學家說這個分法是錯誤的,應該把這個分法要拋棄,心理跟物理是一不是二。所以物理能改變心理,第一個改變自己身體。舉的例子很多,得了很重的癌症,自然就好了,沒有靠醫療他就恢復正常了,什麼原因?心理。只要他心理健康,心理不要去想這個病,心理想到我很健康,我沒有病,想上一、二個月再去檢查,真沒有病。這就是什麼?心理控制物質。我們居住地球這麼多災難,如果我們想我們居住的地方非常美好,這個地方沒有災難,這個地方就不會有災難。以心控物這是最新的觀念,在佛法講這是老觀念,釋迦牟尼佛講經時候常講的。所以,居住環境確確實實是隨著我們意念在轉。化解世界問題的道理、方法,這是湯恩比說得很好,我們相信他的話,他說中國孔孟學說、大乘佛法能解決問題。

  我在二00六年第二次訪問倫敦,有緣跟英國這些漢學家接觸,參觀他們的漢學院,他們學習中國儒釋道。在交流的時候有同修告訴我,有一位同學他的博士論文是用《無量壽經》寫的。我就問他,《無量壽經》中文本子有九種版本,你用哪一種?他告訴我,他用夏蓮居的會集本,跟我們用的本子一樣。另外有個同修告訴我,他用《孟子》寫論文;還有一個是王維,唐朝時候文學家。我說很難得。他們北京話講得很好,標準的北京話,讀中國的文言文。我向他們請教,我說湯恩比博士是你們英國人,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問題,孔孟學說可以能解決,大乘佛法能解決,你們相信嗎?湯恩比博士名氣太大了,沒有人敢批評他。大概他們懷疑,他們不承認,他也不否認,對著我笑。我又問了一句,難道湯恩比博士說錯了?他也不敢承認,還是對我笑,笑了半天不說話。那只好我再說了,我說我的意思認為湯恩比沒說錯,大概是我們把湯恩比的話解讀錯誤了,我們錯會他的意思,因為我們懷疑他。因為你們都是研究漢學的,對中國儒釋道都是懂得,不是外行,你們不敢承認,為什麼?提到儒,你們會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他們點頭;提到道,你們會想到老莊;提到佛,你們會想到《華嚴》、《法華》、《般若》這大乘經論,他們都笑了。這東西能解決嗎?真有問題,我也不敢相信。

  我說我們所提到這些,這是儒釋道的花果,非常美麗、非常好看,花果從哪來的?花果從枝條上生的。枝條從哪來?從幹上生的。幹從哪裡生的?從本生的,本從根生的。我說你們有沒有想到儒釋道的根?這下問把他問住了,連他們教授在場看得都呆了。沒有根哪來的花果?根是什麼?孝親尊師。如果說孔孟,「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應該是它的根,這個大家疏忽了。《論語》裡頭有句話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話說得很中肯。我們總結一句話,最簡單的,孔孟是說什麼?仁、義、忠、恕。我說這四個字來解決現在社會問題管不管用?忠是用心,不偏不邪叫做中。恕是饒恕,現在人事情做錯了,想錯、做錯了,不要追究了,既往不究,不要追究。我們好好的回過頭來學孔子東西,學仁、學義。仁者愛人,先愛自己,人不自愛不知道愛別人,首先要知道愛自己。自己什麼?自己是聖人。《三字經》他們都念過,「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聖人、是賢人。你愛你自己本來是聖賢,你才能夠去愛別人。大乘佛法,這也是湯恩比博士提到的,佛法講的是什麼?真誠、慈悲,我說這八個字能不能解決現在社會問題?能。我們今天這八個字都沒有,不仁、不義、不忠、不恕,不真、不誠、不慈、不悲,天下亂了;把這八個字找到的時候,真管用,湯恩比沒說錯。

  所以,我們聽到孔孟學說,不要去想那些四書、五經、十三經,那個太大了,太博大精深,幾個人能做到?現在我們迫切需要的是根,根從哪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如果能把這個普遍來教化眾生,真管用。我們在湯池那時候做實驗,實驗成功,二00六年就是在巴黎做報告,報告完了之後我就訪問倫敦這幾個學校,跟他們的漢學家麥大維教授結成朋友。現在麥大維教授退休了,中國聘請他,北大聘請他作客座教授,他跟我約了,今年十二月他會到香港來看我。所以這個要懂,化解世界問題的道理、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所以中國人最懂得教育。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要把它做到,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從《感應篇》做起、從《十善業》做起,說法不一樣,內容完全相同。我們用這個來修身,古人說的「其德乃真」,這真正的品德。我們這些東西來治家,那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把它推動,推到我們這一個鄉鎮,像從前我們湯池所做的這個事業,「其德乃長」。如果我們一個國家來做,「其德乃豐」。普及到全世界,「其德乃博」,博大。所以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義之邦,教學為先;穩定和諧,還是教學為先;國豐民安、太平盛世、長治久安,乃至諸佛報土、極樂世界,皆以教學功德成就。這個「教學為先」四個字不得了,要把教學擺在第二、擺在最後就完了。

  中國歷朝歷代都把教學擺在第一,你看行政組織,從前政事沒有現在這麼繁雜,所以宰相只有六個部。六個部第一部就是教育部,那時叫禮部,部長稱尚書。禮部尚書就是現在的教育部長,教育部排在第一,教學為先。宰相有事情不能視事,禮部尚書代理。你看對於教育多重視,一切不離教育。古人講,「家不齊,社會亂了」,現在就是這樣的,「子不教,人心壞了」,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孔夫子的忠恕,老子講忠信,佛講慈悲,如果真正能做到,那就是「報人之德,不報人之怨」,「分人之過,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隱人之惡,不隱人之善」。「我不負人,可以任人之負我」;「我不謗人,可以接受別人謗我」。「深心提人」,深心,佛法講清淨平等覺,這深心,提拔人。熱心與一切人共事,為苦難眾生扶植聖賢的教化。總之,要用佛法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來推動傳統文化,來推動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

  我們只有一個心願,願這個世界能恢復安定和平,願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能夠棄惡揚善,能夠接受到良好的聖賢教育,能夠享受一生真正的幸福。真正幸福與地位沒有關係,與財富也沒有關係,我們看孔子當年在世,還有他的學生顏回在世,他們過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他們沒有地位,他們也沒有財富,過著貧寒的生活,但是他有非常愉快的心情,精神上的享受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得到的,這叫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什麼?我們俗話說得道了。他這一生得的什麼?得道了,得道在佛法講開悟了,對於整個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在個人來講,生從哪裡來、死了到哪裡去清楚明白,他怎麼會不快樂?知道自己,也知道別人,也知道這個世間,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國學、傳統文化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學,為什麼要學?為整個人類學,人類現在太苦了;為這個世界來學,這個世界已經遭難。我們對湯恩比博士所說的話一絲毫不懷疑,確實只有中國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能救世界、能救國家、能救我們自己。用在自己身體,身心健康;用在家庭,你家庭美滿;用在你的事業,你的事業發達;用在國家,這國家強盛;用在世界,世界和諧。真有這個功德,真能起到這個效果。端在我們有正確的認識,有正確的方法來學習,那就是從孝悌,孝親尊師上下功夫,這是根本的根本。不孝順父母,不尊重老師,不尊重你所學,這就困難了,真正難在這個地方。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