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小城多福  (共一集)  1998/2  屏東淨宗學會  檔名:21-054-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

  台灣的南部,大概在三十年前,我曾到墾丁去玩過幾次,也道經這個地方。而這一次到此地來,看到與過去的情形完全不一樣。在一般講,南部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可是在另一方面講,從前那種大自然的風光現在沒有了。記得往年到這邊來,我在墾丁這條路上,走了很遠都遇不到一個人,現在好像要想看不到一個人,真是不容易,這是因為時代不斷的在進步,人口也不斷的在增加。繁榮興旺是一個好的現象,我們佛法也不例外,希望也能跟著繁榮興旺。我到此地來,時間雖然是短短的幾個小時,給我的感觸卻非常之深,我覺得此地的同修淳樸真誠,學佛也是非常的虔誠老實。古大德跟我們講,老實就有成就,跟台灣任何一個地方相比,好像其他地方沒有枋寮的同修這麼淳樸真誠,這是我在這幾個小時當中所感觸到的。

  「阿西國的工作站」林文章居士,剛才我問他:「這一次我從這邊經過,你要我講什麼?」他說:「最好講一點佛法與生活方面的。學佛的人怎麼樣過日子?」這個話題倒是很切實。實在講,學佛就是學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佛法如果與生活脫離,諸位想想,那個佛法還有什麼用處?對我們有什麼利益可言?佛法就是生活,這是真實的。但是許多同修要是聽到這個話,都會感到很意外,一般人的觀念當中,佛法總是跟生活脫離,總是跟生活有很大的距離。這種想法看法,我們也不能夠責怪這些人,為什麼?可以說近一、兩百年來的佛教,確確實實是漸漸與生活遠離,跟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不一樣,也就是說變質了。世尊當年在世,佛法的教學、修學,跟生活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諸位細心,在經論裡,無論是大小乘經典,你都能夠看得出。何況諸佛菩薩不僅僅是言教,而是實際上在生活當中做出來給我們看,這些事情我們都必須要細心深深的去體會,然後才能夠知道如何來學習,也就是怎麼樣去過日子。

  林居士提出這個問題,據我剛剛在此地所看到的,他不但是能提出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開始在做。我看到你們很小的小朋友,都能夠背誦經文,能夠背誦《感應篇》、《弟子規》這一類,從幼稚園的小朋友起,小學生都能夠背誦。林居士又告訴我,對於兒童的獎勵,已經發了三十多萬的獎金,我聽了非常驚訝。發三十多萬,可見得這邊小朋友讀經的風氣,已經相當的濃厚,拿到這個獎學金的人數一定非常非常之多。他是真的在做,真的將佛陀的教訓在生活當中實現,非常希有難得。沒有想到在台灣最南端,這麼一個小鄉鎮裡面,有這樣殊勝的佛法的成就,實在是很希有。我看到非常歡喜,也非常的讚歎。

  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說得很清楚。《觀經》的因緣很特別,如果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當時國家很不幸遭遇了一場政變,這場政變是兒子向父親奪取政權,而皇后對於這樁事情有很深的感觸,感到這個世間無常,感到這個世間痛苦,所以就思惟有沒有他方好的環境可以去往生。因為當時皇宮裡面經常聽說佛講經說法,於是皇后向釋迦牟尼佛要求。世尊非常的慈悲,將十方諸佛國土示現給她看,讓她自己去選擇。這種教學的方法,確實是合情合理合法,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非常符合科學的精神。佛並不主動介紹,是讓你自己一樁一樁細細去觀察。皇后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她看了許多諸佛國土,覺得西方極樂世界很理想,於是向世尊請求如何往生。她這樣的選擇,當然世尊非常的高興,為什麼?這正是世尊向廣大群眾介紹的,她這個選擇很契世尊的願望。

  而世尊在沒有教她往生的方法之前,先教她「淨業三福」,這一招非常重要,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佛說得很明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修行人成佛,決定不只一個法門,那真是無量法門修學,最後都證果了。世尊為我們指出,無量法門有一個共同的基礎。要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像中國佛法,無論你修學那一個宗派,無論你依那一部經論,無論你用什麼方法修學,基礎都是一樣。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不管你蓋多高,不管你蓋什麼式樣,地基是相同的,那個結構一定要非常堅固,你這個大廈才能蓋得成功。淨業三福就是無量法門修學證果的基礎, 如果不依照這個法門,你的修學將來不會有結果,像清涼大師所說的有因無果,那就很可惜。

  這三條,第一條有四句,是屬於人天福。換句話說,我們要想作佛作菩薩,假如連人都做不好,還談什麼作佛作菩薩?作佛作菩薩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從哪裡做起?佛第一句告訴我們「孝養父母」,第二句說「奉事師長」。我今天到此地第一次看到,許多同修穿的衣服,後面印上「孝親尊師」,好!這就是佛法落實在生活上,我們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訓去做。這兩句話,它的含義無限的深廣。如果要說:佛法究竟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人的是什麼?或者問: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教的是什麼?跟諸位說,如果我們總歸結來講,就是這兩句話:孝親、尊師,這兩句話把所有一切佛法包括盡了。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學,佛法可以包括一切宗教,宗教不能包括佛法,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學佛落實在生活裡面,就是盡孝道。

  可是民國以來,學校的制度改變了,中國古老的私塾教學完全廢止,採取西方教育的方法。這一廢止,把我們中國古時候教學的精神,也跟著廢除,非常的可惜。所以現今中國的教育,比不上日本。日本是向中國學的,現在我們連日本都比不上,這使我們看了之後非常痛心,感慨萬千。中國從漢朝漢武帝開始,可以說我們這個民族正式建國,成為大一統的國家。漢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教育宗旨),在古代諸子百家裡面,他是獨尊孔孟,以孔孟的學說做為中國教育的主流,而孔孟教育的精神就是孝親尊師。

  所以你要問,中國這幾千年來的教育,教的是什麼?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讓我們明瞭人與人的關係,五倫十義:第一、夫婦的關係,第二、父子的關係,第三、兄弟的關係,第四、朋友的關係,第五、君臣的關係(君臣就是現代社會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讓我們明瞭人與人的關係,這是真正的教育,使我們知道怎麼做人。然後再延伸,教導我們人與一切萬物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中國從漢朝兩千年來的教育,教給我們的就是這些。

  但是現在的教育裡面,這些東西沒有了,教學的內容,這我不必說,大家都知道,的確是能夠學一些技術能力,但是不知道怎麼做人,也不知道如何與天地鬼神、大自然萬物相處,這個現象現在是太明顯了。怎麼說不知道與大自然的關係?今天自然環境的破壞,就是因為不曉得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如果明瞭的話,你怎麼可能去破壞自然生態的環境?不可能。因為不知道這個關係,所以破壞了我們生存的環境,生態環境不平衡,我們就要受苦,就要受難,天災人禍年年增加,一年比一年嚴重。你要問這個原因在哪裡?原因還是結歸到教育。這一點是很明顯的,我們說出來,大家能夠點頭,能夠肯定。

  但是另外一點,我們要說出來,現在人不相信,會說我們是迷信,那就是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大家不知道。我們胡作妄為會得罪天地鬼神,禍患無窮。我說這個話,只有對佛法有相當修學的人會點頭同意,一般沒有接觸佛法的人,聽了我這個講法,會說我迷信。實在講,我不迷信,說我迷信的那個人,才叫真迷信,為什麼說他迷信?他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你相信是迷信,不相信還是迷信。必須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信是正信,不信也是正信,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

  所以從前的教育與現在的教育不一樣。孔夫子教學有四科,第一是「德行」。這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大本,要有道德。第二是「言語」。為什麼夫子對於言語這麼重視?口為禍福之門,話不能隨便說。你們看看最近,我是不常看報紙的,今天有位同修來告訴我,說美國與伊拉克恐怕又要打仗了。為什麼會打仗?因為海珊亂說話。所以,言語有多重要!你說話得罪人,就會引起戰爭,說話柔和一點,戰爭就解決、就緩和了。口為禍福之門,小而言之,關係到身家性命,大而言之,關係國家的興亡。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哪裡能夠隨便說話?所以夫子教學,言語列在第二科。現在的教育,德行與言語這兩樣都不教了,教什麼?教政事,教文學。政事就是現在講的謀生的技術。我們今天是工商社會,大家都想求工商業的知識。所以第三才是「政事」,也就是知識技能。第四才是「文學」,文學是把你生活水平向上提升。你的物質生活過得豐足,再提升精神生活,這是講文學、講欣賞,美的欣賞。所以夫子教學的四個科目,有根有本,有花有果。如果我們仔細去思惟去觀察,中國古老的東西不能丟,丟了就有大災難來了。

  我沒有想到枋寮這麼小的地方,這麼多的同修居然覺悟了,這個難得。從哪裡看到覺悟?從小朋友讀經,我看到你們覺悟了。小朋友讀經是大人教的,這是好事情,這不但是枋寮之福,也是台灣之福,中國之福,世界之福。希望諸位努力精進,提倡德行的教育。

  小朋友能讀,能夠背誦,這是第一個階段。中國儒家、佛家的教學,方法跟現在學校也不一樣。中國古時候是七歲開始上學,兒童從七歲上學開始,就離開父母跟老師住在一起。那個時候,老師大概可以教十幾個學生,學生跟老師住在一起,老師就要做學生的榜樣,不但教他讀書,還教他生活,所以小學的教育主要是生活教育,教你灑掃應對。你跟著老師,就知道侍奉老師。同學當中,年歲大的學長有如兄長,彼此之間就跟兄弟姐妹一樣,你能夠學會友愛兄弟。所以回家之後,就懂得孝養父母,就懂得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

  兒童智慧沒有開,所以一般在理論上不講解,只是教你怎麼作法:教你讀,教你背誦。小學大概是從七歲到十二歲,應該要讀的經書,在這一個階段全都得背過,都要背得很熟,這是童蒙老師的責任,教句讀。到十三歲,就入太學,太學就是大學(從前沒有中學,就是小學跟大學)。大學教學就不是背書,因為你所有的書在小學裡頭全都背過,大學的老師是講解。這裡面也分科,譬如說你想學儒家的五經、十三經,有經師專門講解某一部經,你就去親近這位老師,聽他講解,每天研究討論。你想學禮,有專門講解三禮的老師。它有分科。所以從前讀書快樂,你看古人作詩,「四時讀書樂」。現在念書太苦了,苦不堪言。從前那種念書,讓我們覺得到人間來作人還不錯,快樂。看看現在小孩,從小學到大學,背的書包那麼沈重,我看了就害怕,決定不可以作人,這麼苦!

  以前入太學,是一個老師教十幾位學生,以現在來講,這是小班制。學生如果太多了,老師會照顧不到。大概一位好的老師,最多不可以超過十五個人,超過十五個人,他的確沒有法子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學習的情況,老師都瞭如指掌。太學,一般學生都大了,都是十三歲以上的少年,所以老師教學往往是帶著這一群學生遊山玩水,到處去遊歷,觀光旅遊。一面走一面講解,不需要帶書本,因為書都背熟了,老師背熟了,學生也背熟了,所以無論講到哪一部經典,引經據典,老師說第幾頁第幾行,學生都知道那是什麼內容。

  因此,你不能說中國人沒有科學。中國的古書沒有標點符號,也沒有段落,每一頁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不管哪個地方刻書(從前是木版刻本,不是排字),統統都是這一個模式,所以你要問任何一部書的第幾頁第幾行,全中國的書都是一樣的,你怎麼能說它不科學?不像現在的書,每一家排的不一樣。從前的書很容易,你看《四庫全書》,就是古老的排版,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

  那個讀書是真樂!一面聽老師講,一面學生們提出問題來研究討論。老師、學生帶著酒菜,走到哪個地方,就玩到哪裡,講到哪裡。兩三個月回來了,這個課程講完了,你說多快樂!多自在!所以讀書是真樂。那個旅遊是有目的,譬如講到歷史的公案,講到經典裡面的古人、古蹟,遊覽的時候統統都走到,真的是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地上去考察,這才成就真正的學問。所以古時候那種教學方法,我們要是明瞭之後,非常羨慕,非常的嚮往,現在已經不可得,中國外國都看不到了。

  佛法的教學也是如此。諸位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帶著一批學生(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天天去雲遊,也是走到哪裡,講到哪裡,走到哪裡,討論到哪裡,沒有固定的住所。這是說到從前教育的方式跟現在不相同,教育的內容跟現在也不一樣。可是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兩千多年來,維繫著命脈而沒有被歷史淘汰,沒有在這個世間消失,靠的是什麼?我們知道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個都沒有了,唯獨中國還存在,就是靠這個傳統,靠這個教學。我們古老的傳統教學現在中斷了,還好,還不到一百年,希望有心人士大力提倡,趕緊來彌補。

  我們今天看到枋寮帶頭,這個難得!所以我建議你們,把你們這個小學裡頭的活動做成紀錄片,贈送給全世界,給學校的老師做參考。我看你們的小學生穿的服裝,前面是「南無觀世音菩薩」,後面是「孝親尊師」,好。怎麼樣孝親,怎麼樣尊師,希望能做一些出來,表演一下給大家看看。老師可以做一些介紹,家長也可以做一些介紹。譬如老師很難教的學生,現在聽話了,用功了,家長不容易管教的兒女,現在聽話了,都改好了,能夠把這些資訊介紹到海內外,希望對一般做父母的、做老師的做一個啟發,讓他們能夠重新對我們中國固有文化做一番省思。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如何不違背大時代的精神,與中國固有傳統的教學並行而不悖,這就是無量的功德。我們不可以把現代的東西捨棄,完全走古時候的路子,那是開倒車,是行不通的。應該要與現代學術並駕齊驅,齊頭並進,科技的教育裡面,再加上道德人文的教育,這個教學才是圓滿的,這個就是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扎根,奠定基礎。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個「孝」字意思很深。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不能夠相比的,最有智慧,最有愛心。他們為了將他們對人生的體驗和智慧傳達給千年萬世的子孫而不致於被錯解意思,發明了文字,發明了傳授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文言文。因為我們老祖宗很清楚,言語會隨著時代變,如果語、文相同,語變了,文也就變了。西方世界就是如此,像歐洲古老的拉丁文,現在歐洲沒人懂,只有極少數的考古學家,他們還未必完全能懂,這個原因在哪裡?語、文是一致的。走一條路子,就有這個弊病,我們的老祖宗很清楚,於是把語、文分開,語言不管怎麼變,文不變。這個了不起!兩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留下來的文字,我們現在讀起來還跟面對面談話一樣,我們能懂他的意思,不會解錯,你說這種發明多高明!我們走遍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沒有見到的。文言文確實是好!

  文字尤其了不起,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看「孝」這一個字,這個字是會意,中國創造文字有六個原則,我們稱它作「六書」,這是六個原則裡面的一個,你看到這個符號,就能體會它的意思。你看這個「孝」,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兩者合在一起,稱之為「孝」。我們從這個符號裡面,就體會到它的意思,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是一不是二,這才叫孝。上一代與下一代如果分成兩截,外國人講代溝,那就不孝,孝就沒有了。孝裡頭沒有代溝,有了溝,孝就沒有了,拆掉了。而且這個字意思很深,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是孝的真正意思。

  所以中國人祭祖先,祭黃帝。黃帝距我們四千多年,我們中國人認為他是我們民族的老祖先,還要祭祀他。外國人是怎麼想都想不通,幾千年前的老祖宗,根本都沒見過,影子都沒有,你為什麼要紀念他?這是他不曉得,因為他們國家沒有孝子,這就是屬於孝道。幾千年前的老祖宗,我們還念念不忘,還念他的功德,感恩他,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所以古時候,古禮裡面最重要的是祭禮。祭禮是什麼?祭禮就是提倡孝道,祭禮就是最重要的社會教育,它維繫社會的安定、和睦、繁榮、團結、興旺,祭禮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化解社會上許許多多的紛爭。彼此有了爭論,一想到我們是同一個老祖宗,還有什麼話好說?這個意氣自然就平了。所以在古時候,帝王有太廟,民間有宗祠,人人在年節都祭祀祖先,都沒有忘掉祖先,把孝道又重新溫習一番。

  平常在生活當中,我們在學生時代,如果不是一個好學生,這就是不孝。父母念念關懷兒女,愛護兒女,培養兒女,做兒女的不用功讀書,品行不好,在學校不尊敬老師,不友愛同學,讓父母操心憂慮,這是不孝,所以要孝順父母,一定要作好學生,品學兼優。品學兼優,同樣也是老師的好學生。父母的好兒女,老師的好學生,都從這個「孝」字做起。長大成人,踏進社會,一定要作好公民,這才是孝順父母,才是尊師重道。老師的教誡一生不能違背,要依教奉行。念念念父母之恩,念老師的教誨,所以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那個行業的典型,都是那個行業的模範,你這才能真正談得上盡孝。

  這樣我們的孝道是不是做到圓滿?跟諸位說,沒有。真正要做到圓滿,不但要養父母之身,也要養父母之心,要讓父母快樂,不要有憂慮,不要有煩惱。我們自己在社會上,一定要奉公守法,規規矩矩做人,父母才安心,才快樂。如果為非作歹,讓父母天天擔心,天天憂慮,那就是大不孝。更重要的,應該要懂得養父母之志。古人與今人不一樣,古人希望自己的子女作聖作賢,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讀書志在聖賢,不是在升官發財,是要作聖作賢。學佛的人現在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將來作佛作菩薩(作佛就是作聖,作菩薩就是作賢),這才是真的父母之志。你要做了佛,人家一見到你的父母:這是某一尊佛的父母,於是他們就受到九法界人天的尊敬,因為他們是佛的父母,菩薩的父母,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榮宗耀祖,所以學佛應當要學作佛作菩薩。

  佛菩薩怎麼個作法?大小乘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太多太多了。尤其難得的是,諸位同修現在都念《無量壽經》。念《無量壽經》,學《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的道理都明白了,《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這些教誨,我們統統都在生活上做到,你就是真的學佛了,而且不是普通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是學作阿彌陀佛,這還得了!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榜樣,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標本,現在人講的偶像,我們要向阿彌陀佛看齊。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讀經,要了解經典裡面的義趣,深解義趣,要認真努力去學習。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一定要做到,佛在經上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做,依教奉行,這叫真正學佛。

  大家要問,佛法怎麼樣落實在生活上?如何過佛菩薩的生活?《無量壽經》上講解的很多、很徹底、很究竟,特別是在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部分經文裡面,雖然是偏重在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可是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都在其中,意思非常圓滿。由此可知,整個佛法的教學、修行、證果,都沒有離開孝親尊師。你要問,什麼時候我把孝親尊師做到圓滿?你們幾個人體會到,成佛才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沒有圓滿,師道也沒有圓滿,必須圓滿成佛,孝親尊師才做到百分之百的圓滿。由此可知,世尊這段經文的教誨告訴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你修的是什麼?就是一個「孝」字,就是一個「敬」字。所以我們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那個「敬」就是孝敬。學佛一定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從自己家庭做起。你本身做到,自行就是化他,自行與化他不是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你自己做到,你就是大眾的榜樣。

  諸位必須要曉得,我們學了佛,是不是佛菩薩就保佑我們升官發財,保佑我們改善生活?不是的,你若是那樣想法,那是宗教,那是迷信。學佛並沒有改變我們現實生活狀況,也沒有改變我們現前工作,還是一成不變。可是也不是完全不變,我們只能夠講,事上沒有變,觀念上變了,念頭上轉變了。從前日子過得很辛苦,這個念頭一變,日子就過得很快樂,這就不一樣。實際上,我們的生活還是天天粗茶淡飯,收入還是很微薄,可是以前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苦,現在覺得這樣的生活很快樂,是變在這裡。為什麼?以前沒有學佛,每天生活在煩惱裡面,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學佛之後,斷煩惱,開智慧,現在生活在高度智慧裡面,所以你不會覺得物質生活苦,你會覺得很快樂。

  我們讀《論語》,孔老夫子對於他的學生顏回就十分讚歎。顏回物質生活的狀況,是「一簞食,一瓢飲」。「簞」是什麼?竹子編的簍子。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就用簍子代替飯碗,顏回窮到這個程度。喝水連個杯子也沒有,所以用葫蘆瓢盛水來喝。這些都是形容他物質生活的貧乏。所以孔夫子說,一般人過這種生活都不堪其憂,太苦了,可是顏回怎麼樣?「回也不改其樂」,他天天快樂得不得了。他為什麼快樂?他明白道理,他過的是智慧的生活。一般人感覺這種生活很苦,因為過的是煩惱的生活,過的是凡夫的生活,怎麼不苦?而顏回過的是聖人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所以他快樂無比。

  我們學佛,觀念要在這裡轉過來。決不是說一學佛,佛就會保佑我升官,保佑我發大財,保佑我改善生活,那全是迷信,哪有這種道理!你要是依這種心態去學佛,你就是把佛當作貪官污吏,只要去賄賂他,巴結他,他就幫你升官發財,豈不是這樣的心態?佛是一個好老師,大教育家,有高等的智慧。而佛的生活,實在講,比顏回也好不了多少。顏回吃飯沒飯碗,佛是有個缽,比他強一點。佛天天到外面去托缽,所以佛的生活也是貧窮到了極處,佛也沒有住處,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佛連自己的物質生活環境都沒有改進,他怎麼會幫助你改進?哪有這種道理!所以學佛一定要明理,懂道理,你才能真正在佛法裡學到東西,學到的是智慧,學到的是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就是這一句「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孝道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這裡面有體有用,有性有相,有事有理,有因有果。你跟佛學了之後,樣樣清楚,樣樣明瞭,你就可以在這個世間做個明白人。明白人就沒有苦,糊塗人才有苦,凡夫是個糊塗人,佛是個明白人。我們今天學佛,學做一個明白人,明白之後,就得大自在。這個大自在,是念頭轉過來了,一切生活隨緣,自在隨緣,隨緣自在,這是佛菩薩的生活,確實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無論過什麼生活方式,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哪一種工作,都是快樂無比,真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入這個境界,所以這種殊勝的受用,我們現在還得不到。

  能不能得到?給諸位說,決定能。要多久得到?但看你個人修學的功夫,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又肯勇猛精進,大概三年五載,你就得到了。我們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看到,出家在家都有,你看《高僧傳》、《居士傳》,那個境界轉變能看得到。也有十年、二十年得到的,觀念境界完全轉變過來。一定可以得到,如果得不到,佛就決定不會在這個世間說。他說了,我們都做不到,佛豈不是吊口味,跟我們開玩笑?那就不好意思了。佛所說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做不到的,佛決定不說,這才是他對我們真正的慈悲關懷愛護,使我們感激。至於我們做不到,實在講那個原因,第一是我們對於經義了解不夠透徹,第二是我們沒有真正去照做。如果你了解透徹,真正去照做,你所得到的受用,一定跟經上講的一樣,沒有差別。

  我前一個星期從美國夏威夷回來。這一次經過夏威夷,在夏威夷大學做了兩場講演,一場座談會。座談會裡面,有一位同修提出一個問題(他們也都在念《無量壽經》,非常難得),他要我在《無量壽經》裡面,舉出兩三條經文,讓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修學,也就是說,把經文落實在生活裡面。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當時就舉了三段經文,三段都很短,短,大家才記得住。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這就是剛才講,我們行孝道從哪裡做起?我們尊敬老師從哪裡做起?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善護三業。經文的原文是這麼說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假如你把這三句做到了,你的父母一定很歡喜,你就盡孝了,你的老師也一定很歡喜,你就是尊師重道了。要真幹!這三條是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就是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今天修行不能成就,業障不能消除,煩惱想斷斷不了,原因在哪裡?天天說別人的過失。一跟人接觸,張家長,李家短,你想斷煩惱,當然斷不了。你要怎樣去斷煩惱?怎樣才能功夫成就?從今天以後,不再說別人過失。有人聽到,說:「法師,這個好難!」是好難。有沒有方法?有方法,只要你真幹,我教你的這個方法很有效,就是從今天起,看到別人的過失,回過頭,這是我自己的過失,別人沒有過失,過失是我一個人,我沒有做出好樣子給人家看,你就不會再說別人過失。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亂?都是我的過失。眾生為什麼這個苦?也是我的過失。你只要能回頭,把所有一切過失歸諸於自己,認真懺悔,斷惡修善,你自己修成功了,也就普度一切眾生。方法是有,要真幹!要善護三業。

  第二句,我舉經文上兩句話,「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兩句的意思很深。「觀法如化」是般若,是禪,是《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法如化」就是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法都不是真的,決定不可以分別執著,你的心就清淨。「三昧常寂」是正常的享受,這是密意。所以這兩句,上面一句是禪,下面一句是密,都在《無量壽經》上。末後一句是「三輩往生」裡面的一段經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舉出三條,這三條有戒律,有禪有密,又有淨,你才曉得《無量壽經》的內容多豐富,禪教密律淨統統都有,只要掌握到綱領,抓住經典裡面的幾句,就曉得怎麼個作法,我們一生都受用不盡。

  細說善護三業,就是《無量壽經》的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幾品的骨幹架構是五戒十善,但是它的境界比五戒十善要深要廣,所以經文要熟讀深思,平常在一起最好能互相研究討論。我也跟林居士建議,你們這邊幼稚園、小學的小朋友很難得,都能夠很認真的學習儒家的經典與佛法,所以可以鼓勵小朋友發心講經。怎麼個講法?我很快就會把資料送過來。我在去年下半年,給新加坡第三屆培訓班的學生一個課程,叫他們給《無量壽經》做一個簡單的註解,這個註解必須讓初中學生能看得懂。大概小學五、六年級程度好的,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都可以看懂,我要求的是這個標準。這本書做出來了,我現在在刪改,我想大概再兩個星期就能把它做完,書就可以印出來。印出來之後,會送到此地,讓你們小朋友照著這個本子學講《無量壽經》,這是開風氣之先。

  更希望你們這邊的同修、家長、老師能努力一點,跟小朋友講解《感應篇》的故事,講解《了凡四訓》的故事,讓小朋友學習也會講,讓他常常出去講,反覆不斷的講,這將在阿賴耶識裡面根深蒂固。我們曉得社會是個大染缸,如果你學習的根紮得不夠深,你將來踏進社會就靠不住,隨波逐流,你在童年的這番心血就可惜掉了。所以怎麼樣把這個根紮得更深?要常常帶著他研究討論,要常常叫他學講,這個樣子根基就紮得深。將來踏進社會,社會裡面的是非邪正、真妄利害,他一觀察,就能夠明瞭,就能夠辨別,他只得其利不受其害,這個小孩才真正受到栽培,真正得到培養。

  諸位今天在此地有這樣一個基礎,基礎雖然還像一棵小樹、一株小樹苗一樣,但是很難得,很不容易,我們多年來想像的,沒想到在此地變成了事實。你們已經開始在耕耘,開始在播種,這是好現象。希望能夠繼續努力,像我剛才所說的,不僅僅是自度度他,不僅僅是為地方造福,也是為整個世界造福,為整個人類造福。所以,不要把幫助小朋友當作一件小事,這是大事業大因緣,我們要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做。唯有真正聖賢人才出世,世界才有救,社會才會改善,人類才會有幸福。

  今年過年到此地來,這是我第一次來,看到這麼好的現象,給我這麼好的感觸。我非常感激這邊的老師和家長,也很感激「阿西國工作站」的林居士,非常非常難得,這在我們佛法裡面是菩薩發心,老師、學生、家長各個都是菩薩,如果不是菩薩,勸他他也不會做。我在全世界到處勸人,勸了幾十年,人家聽了點頭,不肯做,這無可奈何,沒有法子。這個地方我還沒勸,你們只聽聽錄音帶就肯幹,可見得善根福德因緣無比的深厚,是非常值得可喜,值得讚歎的。我相信諸佛如來在常寂光當中,也一樣的讚歎諸位。大家不要辜負佛陀的恩德,不要辜負歷史的使命,我們應當勇猛向前,有信心,有毅力,好好的把這樁事情做好。

  今天我的講話就到此地,謝謝諸位同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