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於淨宗學院2009年報恩佛學講座的開示  (第四集)  2009/3/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1-519-00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昨天我們談到發心,發心非常重要,世尊在大乘經,特別是在《華嚴》告訴我們,如果沒有發菩提心,修行種種善業都是魔所攝,這個話的意思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因為修善一定得善果。如果不是真心修善果,還是用的妄心,自私自利的心、名聞利養的心、貢高我慢的心、損人利己的心,修積種種善業得的果報殊勝,人間的福報、天上的福報他得到,但是他是屬於哪一類?屬於阿修羅。《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五趣是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這叫五趣。這裡面除了地獄其他的四趣都有阿修羅,有天阿修羅、有人阿修羅、有畜生阿修羅、有餓鬼阿修羅。阿修羅的習氣很重,這個習氣是什麼?好勝、好鬥,起心動念沒有離開競爭,這是阿修羅的特性。他前生在佛門當中為佛弟子,修的有大福報,這個大福報叫上品十善、中品十善。怎麼上品十善還會變成阿修羅?譬如說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寺院庵堂你看大年初一,作興燒第一炷香求佛菩薩保佑。多少人要競爭燒頭一炷香,他要不是頭一炷香他就不高興,這是阿修羅的習氣、阿修羅的業因,無論幹什麼總不肯輸給別人,這就是阿修羅道的業因。他在天上如是,在人間亦如是,甚至於在餓鬼、畜生都不例外,所以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人天的大德是讓。現在人我們細心觀察這個社會,培養阿修羅的教育很普遍,培養聖賢的教育愈來愈少。為什麼?聖賢不講競爭,先教你忍讓,再提升為謙讓,謙虛讓別人,到最高的境界禮讓,讓到底,沒有競爭,這是世間聖賢、出世間的佛菩薩。現在教人處處忍讓少了,處處都爭,處處都奪,處處去搶,這種教育多,所以這個世間修羅、羅剎多了!為什麼多的?這因素我們很清楚,看得很明白,就是沒有真心。

  所以菩提心太重要了,菩提心就不會,菩提心之體是直心、至誠心。我們經論裡面常常講的,《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經》裡面所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為了講解方便,大家容易體會,我們用了十個字,真誠,真誠是菩提心之體;深心,我們用《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正覺」。這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修因,這是菩提心;果報就是經題的上半段所說的,「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生智慧,大乘是智慧;平等是禪定,果報是無量壽;覺,覺而不迷,果報是莊嚴。所以經題上前面一段是講果報,後面這五個字是講修因,修因證果。我們學佛方向、目標要正確,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如果相應我們是在學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時時刻刻要檢點是不是相應?體,實在講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真誠、清淨、平等是智慧,是真的覺悟,這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心。換句話說,我們迷了自性,真心不現前,妄心現前,妄心是什麼?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妄心,這不是真心,這些東西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的;自性清淨心裡面有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所以佛希望我們用真心,發菩提心就是用真心去生活,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就對了。行一切善,斷一切惡,果報小的是人天,殊勝的那是諸佛菩薩的果德,所以這是為什麼要發心道理在此地。

  菩提心的體知道了,菩提心的相是什麼?大乘佛法裡常講四弘誓願,《華嚴經》上講的十度、十波羅蜜,也就是文殊菩薩十波羅蜜,是菩提心的相,樣子。一般同學只記得前面的六條,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捨,難捨能捨,捨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放下。捨到極處,是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分別、起心動念,這是真正捨到究竟處。具體來說,在《華嚴經》上講的十個科目,頭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捨,最重要的是捨分別、執著,行一切善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妙用。第二持戒,戒律是心行染淨善惡的標準,所以佛在經上叫我們做的,我們要依教奉行。《弟子規》上說「父母教,須敬聽」,這是持戒,佛菩薩是我們的父母,比父母還要慈悲,比父母的恩還要重。為什麼?父母照顧我們一生一世,佛菩薩照顧我們生生世世,佛菩薩的恩德大。我們要依照他的教誨,做出一個好樣子給眾生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賢首大師《還源觀》裡面所講的,「威儀有則」,則是規矩,威儀是行住坐臥、起心動念都要符合規矩,這個規矩就是戒律。戒律的基礎、戒律的根本,給諸位說就是《弟子規》。我們真正要做到佛經裡面所說的標準,「善男子善女人」,怎麼個修法?把《弟子規》做到那就是,你就很像一個善男子善女人,世間標準取得。然後再向上提升,學《感應篇》、學《十善業道》,你就圓滿的取得佛菩薩的標準,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你就取得,這持戒。

  持戒以後怎樣把這放下,為眾生做好樣子永遠保持下去,不要再丟掉?這就要修第三個忍辱波羅蜜。你要不能忍耐,做上幾天不再做了,過去的煩惱習氣又現行,你功夫就沒有。所以要修忍辱波羅蜜,你能夠忍,堅持永遠這樣做下去,這就對了,這很好了。很好還得要求進步,中國古人教導我們,行,這講修行,「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自然然他就退轉。所以一定要求進步,要修精進波羅蜜,為什麼?沒有精進你就沒有辦法得定。精進是修禪定的前方便,什麼是精進?忍辱才能幫助你精進。六度十度後後勝於前前,前面是基礎,有前面才有後面,像十層大樓一樣,有第一層才能建第二層,有第二層才能建第三層,一層一層往上建。所以有忍辱你才會有禪定,你什麼都能忍,什麼都不爭,什麼都放下,你就容易得定。所謂是理得心就安,心安理就更深一層的契入,所以下面自自然然就得三昧。《華嚴經》上講得三昧,我們學《華嚴經》得清淨心,那就叫華嚴三昧;我們依《無量壽經》,用念佛法門得到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我們用《法華經》的方法得到三昧,就叫法華三昧。這樣子三昧就無量無邊!可是方法不同,法門不一樣,所得到的三昧是相同的,三昧是定,就是清淨平等覺,這是完全相同,叫殊途同歸。《金剛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就是說這樁事情。不管你用什麼法門,只要得到清淨心、得到平等心,都是一樣的。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就能深深的體會到,佛教給我們什麼?佛法我們求的什麼?我們求清淨心,求平等心,求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學佛的目標在此地。絕對不是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你求這個那就錯了,完全顛倒。為什麼?這些東西是生煩惱的,這些東西是增長貪瞋痴的,這些東西是輪迴業。學佛幹的是輪迴業,他能出得了六道嗎?永遠不能出離六道,所以他錯了。佛給我們提出了警告,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這個警告是什麼?他老人家講,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五百年叫「戒律成就」,持戒就能得定,就能證果。第二個五百年,人的煩惱習氣逐漸嚴重,持戒收不到效果,要得修定,「禪定成就」。第三個五百年,人的煩惱習氣愈來愈嚴重,修定也得不到定,只有研究經教,理論通達明瞭跟佛結了個善緣,什麼時候有成就很難講,叫「多聞成就」。第四個五百年去佛愈來愈遠,對於研究教理也感到很困難,大家只知道修福,建造塔廟,所以叫「塔廟堅固」,還算不錯還知道修福。可是到第五個五百年,現在是第五,你看釋迦牟尼佛過世,今年是這是國際上公認的二千五百五十三年,這第五個五百年,第五個五百年是什麼?叫「鬥諍堅固」。要知道鬥諍堅固的結果,全都到阿鼻地獄去,你說多麼可怕!佛說出他老人家滅度之後,這二千五百年的現象,說得清楚、說得明白,事實確實如是。

  那我們現在學佛,我們要學什麼?不能學鬥諍,不能搞塔廟,至少要搞多聞。我們把佛的經教搞清楚、搞明白,然後選定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一生一樣成就,什麼樣成就?證果。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也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你看《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是教,是多聞成就,到最後你明白,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圓滿成就。這是我們學佛人一生正確的目標、正確的方向,千萬不能搞錯!搞錯了,我們就辜負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做出那種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能夠明瞭,能夠記住,能夠效法,我們就不會走錯路。所以禪定比什麼都重要,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禪定,我們持名念佛也不例外。不但不例外,持名念佛世尊在《大集經》裡面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無上深妙禪」,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句話的意思可深!誰說念佛不是修禪?自己天天在修還不知道,你看到你命終時預知時至,沒有病苦,佛來接引。生到極樂世界不管是什麼品位,《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講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圓證三不退。在一般大乘教裡頭,達到證三不退是什麼果位?八地,八地才能叫圓證三不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能達到這個地位。所以淨土稱為難信之法,就難信在這個地方。

  我們凡夫不知不覺,聲聞、緣覺、諸大菩薩,他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不思議的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以下都參不透。我們今天碰到,如果不能夠一切放下認真修學,怎麼能對得起自己!這話怎麼說?這個法門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你今天遇到,前清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說,「這個法門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你今天逢到。」這話都是真話,一點都不假,只要你真正能抓住,放下萬緣,一心信願,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這一生不就成就了嗎?這才是真實智慧。所以禪定後面就是般若,在十波羅蜜裡面講,這個般若是根本智,從禪定裡面得根本智,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它起作用就是大德大能。作用裡面第一個是方便,方便就是普賢十願裡面所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方便波羅蜜。接著下面願波羅蜜,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要發這個願?我們今天學了佛,經典裡面常常讀到這樣的句子,有口無心。不過也好,你念了之後阿賴耶裡面落了種子,有這個好處;要真正發這個願,他一定是明白,這個願才能夠興起。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看破的意思就是明白,明白什麼?明白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所以自自然然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沒有條件,真正的愛心,真心裡面的那一分愛,真心裡面的智慧、德能,中心點、核心就是慈悲、就是愛。慈悲遍法界,善意也是滿法界,遍滿法界。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生活在這個境界裡頭,你說是不是叫法喜充滿、叫常生歡喜心!這兩句話我們才懂。這兩句話常常看、常常念,真正的意思體會不到,這才明瞭。回過頭來再看看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就有很深刻的體會,古人所謂「孔顏之樂」,諸佛菩薩之慈悲,我們能夠享受到幾分就很不錯了,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契入這個境界體會不到,入這個境界不但體會得,你享受到,親身的感受多麼歡喜,多麼快樂!我們不能不曉得,四弘誓願興起來,為度眾生要斷煩惱。菩薩煩惱都沒有了,他還斷什麼?好像舞台表演一樣,表演斷煩惱給我們看。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八相成道,那就是示現斷煩惱,示現學法門,示現成佛道,做給我們看,這是大德大能。力波羅蜜,具體而言,如來果地上十種無比殊勝的能力。末後第十個波羅蜜是智,這個智是權智,就是應用在日常生活裡面的智慧、工作裡面的智慧、處事待人接物裡面的智慧,就是把般若波羅蜜落實在實際生活當中,這是菩提心的樣子。

  我們說得再更具體一點,把這十波羅蜜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裡頭每一句都具足十波羅蜜。《弟子規》了不起!《弟子規》是什麼?這《弟子規》是佛行,比菩薩行還要高一級。一行裡面具足一切行,一波羅蜜裡面具足一切波羅蜜,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華嚴境界。所以我們對《弟子規》的看法,對《感應篇》的看法,對《十善業道》的看法,跟《華嚴經》等量齊觀,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儒釋道的三個根,就是《華嚴經》修行的基礎,不在這上奠基華嚴大廈怎麼能建得成功?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從哪個地方開始這就明白,從三個根開始。出家人還得加一個《沙彌律儀》,這出家的根,四個根。依《華嚴經》的教,歸彌陀淨土這是無上的法門,在修學的時候就契入華嚴境界,過法身菩薩的生活你說多自在,你說多麼圓滿!古晉現在在辦「幸福美滿的人生」,辦這個講座實在名稱很好聽,真正落實是大方廣佛華嚴才是究竟幸福美滿。末後一著往生淨土上上品往生,這種機緣不容易遇到,太稀有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居然遇到這樣稀有的法門,要不能把它掌握、抓住認真修學,還要去搞世間名聞利養,那就糊塗到所以然去了,真的是沒救。世間人要的東西,我們統統不要,我們跟世間人沒衝突,為什麼?他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這個關係不就很容易處得好嗎?我想要,他想要,就競爭了;現在我不要他要,他不要我要,沒有競爭的。

  菩提心相明白了,清涼又給我們講菩提心的德,德是什麼?道德、德行。隨順道的理念,隨順道的行為,道就是自性,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大道。大德,一定心裡頭要有清清楚楚立大志,這個大志是成無上正覺,能不能做到?《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肯定做到。為什麼?因為你本來就是,只是現前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本來面目障礙住。如果你把這個障礙放下,你就恢復性德,你就恢復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你就恢復!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說的是一點都沒錯,我們不能不知道,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你看大乘教裡頭佛說了多少這樣的話,智慧、德相平等,一個心、一個智慧,德能相好絲毫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毛病就出在這裡,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恢復。所以從理上講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間,這一念轉過來你是如如佛,轉不過來那你是凡夫。為什麼不放下?為什麼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菩提心的體相德,這三種是一而三,三而一,永遠不相離。大師舉了個比喻,體好像是寶珠,相好像是寶珠的圓滿光明,德是無所不照。成熟眾生,不但幫助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成無上道,所以我們真的學了《華嚴》心量拓開。原本我們學佛,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我就很滿足!這是小乘心。學了《華嚴》心量變大,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上上品生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這才對!能不能做到?肯定能做到。為什麼這麼肯定?只要自己放得下就做到,自己不肯放下那就沒法子。放下這個事情不求人,古大德常講「天下事登天難、求人難」,不求人求自己有什麼難處!所以要常常勸自己放下,放下身心世界。這個放下身心世界不是不做事,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去做,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事照幹,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這樣子就是從一個凡夫人,回歸到法身菩薩的生活,你說多快樂、多自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