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馬來西亞弘法大會—午餐開示 (共一集) 2007/8/4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展中心 檔名:21-423-0001
尊敬的丹斯里賢伉儷,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校長、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們,大家晚上好。大會告訴我今天晚上有贈送《乾隆大藏經》的簡單儀式,讓我說幾句話。《大藏經》是中國佛教一部最大的叢書,將從印度傳來的經典翻譯成中文,以及中國歷代祖師大德的著疏統統收集在一起,分為經、律、論三個部分,我們稱之為《藏經》。這有經藏、有律藏、有論藏,這是釋迦牟尼佛以及歷代祖師承傳佛法,教化眾生的資料,用現在話來說,就是教學的資料,完整的收集在一起。
從前收集的態度是非常的嚴肅。從印度傳過來的這是沒有話說,在中國歷代的著疏要收錄《藏經》裡面,這就是經過國家以及當代的高僧大德們所肯定。這些著作一定是先讓當代的這些大德,古時候那是真的叫大德,現在可能只是有名無實。為什麼?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古時候講經說法的差不多都是開悟的,沒有開悟不敢講經;沒有契入佛境界,絕對不會寫這些著疏,不敢寫著疏,所以審查的那些人也都是有修有證。這是中國人的福報感得這麼多真正聖賢人出現在世間。現在眾生福薄,而且對於經典也輕慢。特別是在近代幾年,經典也變成商業化。我們知道古聖先賢的著疏在中國從來沒有版權的,後面你去看看,多半都寫著「歡迎翻印,功德無量」,沒有說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沒有這種字樣,這是變成商業化。可是現代《藏經》也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所以搞得佛菩薩流傳後世教化眾生的典籍都被別人控制,我們沒辦法翻印。
在這些年來,我們弘法,也贈送這些經典。這是我過去看到印光法師他老人家將四眾的供養全部印經,流通法寶。我們想了想,他這個做法是正確的,為什麼?在末法時期,經典的弘揚比什麼都重要。他一生就做這樁事情,連災難救濟他都不參與,專搞這一樣,真的叫一門深入。有一次,大師在上海做護國息災法會,我看到紀錄,那個時候國內有災難,他從印經的款項裡面撥了三千大洋去賑災,從印經裡面提出去的。由此可知,他老人家一生專門就做這樁事情。我們很受感動,只有這樁事情不會背因果。印經,經人家拿去賣也是好事情,有買的,他總是要買去看;他要不看,他不會花這麼多錢,所以都是好事。縱然有人拿去買賣,我們也歡喜,我們也不干預,都是好事情。
最初台灣政府跟日本人沒有簽智慧財產權,沒有簽這個約,所以日本有些經書在台灣就盜印。現在叫盜印,在從前叫翻印,翻印日本的,沒有條約的約束。我們也曾經遇到這麼一個機緣,就是台灣有書局印《大藏經》,那個時候推銷相當不容易,成本很高,書局就來跟我商量,希望我們合夥,我說也可以,行。他印六百套,我印四百套;他六百套是賣錢的,我四百套是贈送的。所以我們印過日本的《大正藏》。以後台灣跟日本一簽約,簽約之後就不能印,人家有版權,這個事情就麻煩。最後我們找到《乾隆大藏經》,沒有版權,我們就印了三次,數量也印了很多。從我們第一次講《華嚴經》開始,我們就印送經書跟大家結緣,數量到現在是沒有法子計算,不計其數。我們印送《大藏經》,大概也贈送(連過去買的、自己印的)已經超過六千多套。現在,大家供養的還有一筆錢放在銀行裡面,我想繼續印《大藏經》,我準備再印四千套,我們滿足一萬套《大藏經》。
印藏的目的是希望經典在災難當中不至於失傳,這是最重要的目的。古人為了保存經典,怕失傳刻在石頭上,叫石經。你看房山的石經確實很完整,我看到它的目錄比我們現在有的《大藏經》還多了一些,真正是難得。總共刻了八百年,藏在山洞裡。現在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大地震,整個就完了,這是多麼可惜的事情。好在石經他們統統做了拓本,就是它出來的一共有六套完整石經的拓本。中國佛教會也印過一次,縮小了,字印得太小,太小既不能夠看,也沒有辦法做藝術品保存,非常遺憾。
我曾經想過,一九九九年中國建國五十週年國慶,我去參觀石經,我就發了心,希望我們把石經印出來。是要縮小,但是不能縮得太小,至少要縮成寸楷,大拇指這麼大,一寸的,那你看起來很好,有藝術價值,又可以當作寫毛筆臨帖來用,就很有價值。當然成本就高了,這是一定的道理,但是很有價值。我說我發心印一千套送給國家,讓國家做外交的禮物,送給各國國家圖書館去收藏,這很有意思。實在講,好事多磨,國家宗教局跟我簽的合約,到最後障礙重重沒有辦法印。所以我再回到台灣就決定印《龍藏》。《龍藏》我們印了好幾次,最後這一次送到這裡,我們加編了一個目錄,以前沒有這個目錄,編了一個目錄。同時,這次的紙張我們選用聖經紙,聖經紙很薄,但是它不透,很好,本子就縮小。以前我們印的是一百六十八冊,現在用聖經紙印是一百二十冊,面積縮小了。而且這次印的讓人看得很歡喜,無論是紙張、印刷、裝訂,我都非常滿意,確實達到國際的水平,讓人生歡喜心。
現代保存經藏,如果要讓它不至於失傳,那就是大量的印,到處送。災難,我們知道全球性災難很多,不可能我們這麼多地方《藏經》全部喪失掉,不可能,決定還會有一些留下來,這是我們真正的目的。當然更希望的是諸位能夠發心去閱藏。
閱藏有個好處,不管你懂不懂,沒有關係,恭恭敬敬的、規規矩矩的去讀,從頭到尾把它看一遍,一天定上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天天不間斷,這是修行。這種修行法在佛家講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恭恭敬敬這是持戒,守規矩就是持戒;讀經的時候一心專注,沒有妄念,那就是修定;經看得清楚明白,沒有妄想,這是智慧。這個智慧叫根本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清淨心,清淨心對著經,像鏡子照見一樣,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一部經閱讀下來,你的心就定下來了,心定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這個經一翻開你就都懂了,意思就都明白了。古人所謂「讀書千變,其義自見」,是一個道理,一部書念了一千遍,心定了。現在的人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世法、佛法都不能成就,這一點我們要懂得。
我是在五十六年前,我剛剛學佛,剛剛學佛機緣很好,大概學佛兩個月的樣子,我就認識了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有一套專治心浮氣躁的手段,很難得。我向他請教一個問題,我說我知道佛法好,佛法非常殊勝,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的就能夠契入,我提出這個問題。那時候年輕,問題提出來之後,他眼睛看著我,我也看著他,這一看就看了半個小時,一句話不說。這是什麼?對治心浮氣躁,半個小時讓你整個定下來。我們半個小時專心,全部精神集中聽他老人家開示,結果他都不說話,到半個小時之後說了一個字「有」,我們耳朵就豎起來了,有。這一個字說了之後,又不說話了,這次就沒有那麼長,大概五分鐘,五、六分鐘後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這兩句話好像是懂,似懂非懂,我說從哪裡下手?他老人家說話很慢,不會很快答覆你,總會有幾分鐘讓你靜下來,告訴我「布施」。
這個開示是最重要的開示,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學了五十多年,才真正明瞭佛法的修學就是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就這個方法。你看佛教給我們,你放下執著,對世出世間法,對人對事對物,一切執著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由此可知,六道是怎麼來的?六道就是從執著來的。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你有執著就出不了六道,所以你學《華嚴》、學《法華》、學《般若》,只要你還有執著,給諸位說這叫世間法,這不是出世間法。如果你真的執著沒有了,執著沒有了你念現在小學生(小朋友)的課本,你念小貓叫、小狗跳,那都是佛法、都是出世法。所以世出世間法的界限,就是你能不能放下,放下統統是出世間法,是佛法;放不下,念《大藏經》也是世間法,這個道理要懂。
你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妄想你本來是佛,你就回歸到自性,所以「放下」在整個佛法修學,不分宗派,不分大小乘,不分顯密,是共同的指導綱領。佛法沒有別的,放下而已。所以我們學可以學,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學了十二年他放下,放下,他所學的是智慧;如果他放不下,所學的是知識。知識跟智慧差別就在此地,放下就變成智慧,放不下就變成知識。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最重要還是放下。天天練、天天學就是學放下,不要執著。從這裡開始,學不執著開始,然後再學不分別。那個妄想很困難,那是起心動念,那很不容易,最高級的,我們先從放下執著、放下分別下手。所以讀經要懂得這個道理,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這就是教你放下,不要執著這些。好,我的話就說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