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佛答問—信聖言量,去證實它  (第二集)  檔名:21-015-0002

  今天問題不少,第一組的兩個問題。

  問:第一是,以世界種來看娑婆世界,是世界種之第十三層中之一,西方極樂世界在世界種中,還是華藏世界中?還是華藏世界外之世界海中?

  答:這個問題,這是你看的經少了,如果看《華嚴經》,這問題就解決了。《華嚴經》上講華藏世界,也就是所謂的世界種,一共有二十層。我們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都是在十三層,所以西方世界距離我們,在整個大世界裡面來看,這個距離是很接近,同在一層,並不是在另外一個世界種裡面。

  問:第二,有情眾生具有六識,是否為方便說?亦是所有的眾生只具有八識,如外星人可能具有另一種器官來接觸宇宙,是在眼、耳、鼻、舌、身之外?

  答:你這個想像相當的豐富,也有這個可能,但是諸位要曉得,佛講經是為我們人說的,所以對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說得非常之多。太空、外太空,佛有沒有說?有說,也有說,說得也不算少數。你譬如佛給我們講的諸天,講的二十八層天,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外太空。天人到我們地球上來,就是外星人來了,如果按照佛經的說法,我們人類的祖先不是這個地球上的,是從外太空來的。經上說我們這個世界人種是從光音天來的,光音天不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所以現代有些科學家說明人,最早的人是從太空到這邊來的,這個跟佛法說的有一點相接近。

  這一頁裡頭,有五個問題。

  問:第一個說,為何色法依二緣生起,心法依四緣生起?色法難道不需要無間緣嗎?

  答:如果色法跟心法統統都具足四緣的話,這個色法跟心法就是一不是二,就沒有法子區別了。正因為色跟心差別很大,這是因為它具緣不同,色是物質,物質只需要兩種緣,一個「親因緣」,一個「增上緣」,就可以了。譬如說我們種瓜,瓜的種子是它的親因緣,土壤、水分、肥料、陽光都是屬於增上緣,它就能長,它不需要「無間緣」,也不需要「所緣緣」。所緣緣,他是心裡有個期望,在那裡攀緣,植物、礦物沒有,沒有這個緣,因此它也就沒有無間緣,它只有增上緣。增上緣當然也不能中斷,中斷了,它也不能生長,但是那個不叫無間緣。無間緣是對心法講的,念念攀緣而不間斷,才算是無間緣。不能在增上緣裡頭說它間斷不間斷,只說它是增上緣。

  問:第二個問題說,凡夫有無剎那的現量?

  答:有,有剎那的現量。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第一剎那的時候是現量境界,到第二剎那的時候你起了分別執著,這個現量就失掉了,就變成比量、變成非量。換句話說,現量,我們今天講是直覺,眼見色,耳聞聲,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是現量。

  問:第三個問題,南閻浮提亦即是吾人所居之地球,說法合理嗎?

  答:佛在經上常常講南閻浮提洲,就是指我們居住的地球。現代也有一些人他不承認,他認為佛講的南閻浮提洲大概就是講的印度,把喜馬拉雅山看成須彌山,所以我們中國就是東勝身洲,西藏那邊就是北俱盧洲,現在有很多人是這種講法。但是這種個講法講不通,為什麼說講不通?經上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北俱盧洲的人福報很大,人的壽命都能活到一千多歲。我們沒有看到西藏那邊人活一千多歲,沒有,所以與經上講的不相應。因此將這地球看成南閻浮提洲,比較上合理一點。

  問:第四個問題,弟子參加佛法概論班,共同研究《佛學十四講表》,受益匪淺,請問師父經教的學習,以十四表為入門,而後的學習次第當如何?

  答:這個《十四講》是把佛法介紹給你,是一個佛學常識,實在講,並沒有入門。好像你在看電影,先拿到一張說明書,還沒進電影院,還沒進去,這只是把佛教概況,來概略的、粗枝大葉的介紹給你,使你認識佛教,是這樣的性質。至於學佛,佛法大小乘有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實在講目標都相同,都是以證得無上菩提為目標。但是這個修學是有層次的,也是有難易的,那就看你怎麼樣的選擇。通常選擇有兩種方式,一種自己先把這十個宗派都去了解一下,看看那哪一個法門適合於自己,這是一個選擇的方法,但是要相當長的時間。第二種方法,那就是請一個同參道友,幫助你選擇。你對於這個善友要有信心,他替你選擇,或者是提供你做參考,這是節省了不少的時間,這是一個方式。

  至於講入門,這是從三皈依入門,佛法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統統都是從三皈、五戒、十善入門,這諸位要記住,不管你學哪一宗、哪一派,一定要修三皈、五戒、十善。換句話說,這是一切佛法一切裡頭共同科目,而且是入門的科目,這個要細講。三皈,第一個就是皈依佛,第二是皈依法,第三是皈依僧。佛是覺悟的意思,所以三皈在《華嚴》裡面叫「三自皈」,不是皈依他,是皈依自己,三自皈。這個皈就是回頭,從哪裡回頭?從一切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依自性覺。皈依法是從錯誤的見解、思想回頭,因為法是正的意思,就是正知正見,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換句話說,是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見解,所以這個也是自皈依,皈依自性正。僧是清淨的意思,所以說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是這個意思,也就是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己的清淨心。所以這個三皈依是三自皈,就是修的覺正淨,這就沒有錯誤,修覺正淨。五戒、十善一定要認真的去做,要把它做到,佛法從這個地方學起。以後你再看哪一個法門對你契機,適合你修學,你就可以去選擇一門,去修學。

  問:第五個問題,濕生到底是怎麼一種生命的產生?請舉例說明。

  答:實在這個問題,佛在經上也舉的有例子。像我們平常在濕度很高的時候,會有很多小蟲,這些小蟲差不多都是濕生的,濕氣當中生的。你譬如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看到書本裡面的蛀蟲,那小小的,形狀像小魚一樣。現在我們的書,比較少,從前那個線裝書多,線裝書為什麼多?因為線裝書一有潮濕,它那濕氣吸收在裡頭,它容易生這個蟲。這個蟲不是胎生的、不是卵生的,也不是化生的,它是濕生的。所以從前藏書的人,每年都要去曬書,為什麼要曬?就是防止它潮濕,它濕氣生這些小蟲。這是舉一個例子,因為我們常常看書,常常在線裝書裡面看到這些蟲,牠是屬於濕生的。像這一類的,當然是很多。

  問:這一個同修問的這個問題,就比較上複雜一點,他說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過程如何形成?

  答: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想這個問題我不答覆你,我勸你星期三、星期六到圖書館去聽講《無量壽經》。這個問題在《無量壽經》裡面,你去聽經,你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問:第二個問題,他說請問師父,學佛過程中如何避免攀緣?又修行人如何廣結善緣而不攀緣?

  答:你這裡是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攀緣,一個是結緣。的確我們要把他它分得清清楚楚,什麼叫做結緣,什麼叫做攀緣,你把它搞清楚,你這個答案就解決了。攀緣,是你心裡面有欲望,換句話說,你對於外境有一種希求,有一種希望,這叫攀緣。結緣,結緣跟攀緣在形式上可以說沒有什麼兩樣,心理上不一樣,結緣的人他對外境沒有希求,這是結緣,沒有希求;如果結緣裡面有希求,就是攀緣。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佛門常講結法緣,我要跟大家結緣,為什麼要結緣?將來我講經說法,聽眾就多了,法緣就殊勝。你有這個念頭,這是攀緣,你這樣做,這就是攀緣心來做。如果我們換一種心理,也是這個做法,也與一切眾生結緣,我們希望學佛的人多,佛法興隆,這就是結緣。為什麼?不一定要我,將來我要得什麼樣的果報,不是的,希望佛法興隆,希望眾生得利益。這結緣跟攀緣,就是那一念之差。所以念念為自己想,換句話說,大概都是攀緣;念念為眾生想,那就是屬於結緣,這是很簡單的一個區別的方法。

  問:第三個問題,請問師父,經論之所說南贍部洲,僅止於我們生活所居的地球而言嗎?又所謂「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的位置,是否固定不變?

  答:南贍部洲,剛才說了,這是指我們這個小世界。經上所講的,同一個日月所照,如果根據這個意思來說,佛講這個小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太陽系。確實我們看到太陽系這個形式,確確實實許多星球分布在它的四周圍,我們是太陽系的裡面的一個星球。

  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佛經上說了,這是界線,單位世界有這個界線,小千世界也有這個界線,中千世界也有這個界線,大千世界也有這個界線。這個界線,我們看不見,我們用科學儀器大概也探測不到。是不是有界線?我想一定有,如果沒有,怎麼可能有小千、中千、大千這種形式的存在?這是就我們常識來推測。但是佛在《四十二章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得很清楚,你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以前,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為什麼?因為我們自己所見、所聞很有限。佛說這句話,很有道理。假如我們真正證得了阿羅漢果,六種神通具足,恐怕我們看這個世界,跟我們現在所看的大大不一樣。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講堂,我們看這講堂的面積不到一百坪,在座的同修大概也一百人的樣子,如果你六通具足,你看到這個講堂恐怕有百千由旬,大了!聽眾裡面無量無邊的六道鬼神、天神八部,都在這裡面了,不一樣了!所以大小沒有一定。因此佛講的這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不是我們肉眼能見得到的。但是這個話,我們相信是真實的,如果不是真實的,天人跟阿羅漢、辟支佛這些大菩薩他一定就否定了。我們沒有看見,他們看得清清楚楚,知道在那個哪個位置上,但是我們凡夫見不到。見不到就說它沒有,這是迷信;見不到,你說它是有,也是迷信。那怎麼辦?我們把它打個問號,存疑,等待我們去證實它,這是做學問的態度,這是正確的。另外一種,我們相信聖言量,佛教我們不妄語,佛決定不妄語,佛所說的決定是真實的。即使方便說,也必定有事實,沒有事實,佛不會隨便說,我們相信佛的誠實語。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要相信佛的話,等待我們自己功夫到了,就證明了,證實了。

  問:第四個問題,請問師父四禪八定中所稱的四禪,與四禪天人的境界,及禪家所修的禪定,是否相同?

  答:這個四禪八定與經上所講四禪天人的境界是相同,但是與禪家所講禪定,並不完全相同。禪家所講的禪定,裡面也包括四禪八定,可是還有很多的禪定是超越了四禪八定,所以四禪八定不能包括禪宗,禪宗包括四禪八定,這要知道的。

  這個大概是一個同修寫的,他有十五個問題。在寫法的方式上,希望同修要注意到,凡是寫直的,要從右至左,不要寫反方向。從左到右,這是跟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是相違背的。橫寫,這個寫法可以,從左到右可以,直寫的時候不要這樣寫法,這要注意到。

  問:第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不落常、斷二種邪見而得正見?

  答:拿現代的話來說,這是你觀念上的問題,相當不容易。為什麼說不容易?斷、常是代表二邊,就是現代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不落二邊,就超越了相對的世界,可見得那是相當的功夫,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凡夫多半落在常見,有些修外道的落在斷見。譬如說有人相信,人死了來生還是人,這就是常見。很多宗教裡面,他也是屬於常見,比如像基督教、天主教,生天了永遠就生天了,墮地獄了永遠就墮地獄,地獄再不會變成天人,天人就決定不會再墮地獄,這都是屬於常見的;斷見,他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輪迴,認為死了,一切都沒有,一切都完了,這個屬於斷見,這是普通的解釋。實際上它的深意,就是相對的,斷常是相對,空有是相對的,色心是相對的。所以愛因斯坦說,我們這個世界是個相對的世界。要不落這兩種邪見,是超越了相對的世界,這是要相當的功夫。你要想真正做到,實在講也不難,你要真正有決心,老實念佛就做到了。念佛的人念到理一心不亂,就超越這個境界。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都攝六根不落有,淨念相繼不落空,空有跟斷常是一樣的意思,不落在二邊。這不得已,再給它建立個名詞叫中道。菩薩行中道,念佛的人就一句佛號,念到功夫成熟的時候也入了中道,自然把這個二邊都擺脫掉。

  問:第二個問題,跟第一個問題是非常接近。如何能融合空與有?如何才是真空,而非斷滅空?

  答:真空不空,像《心經》裡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是真空,這都是屬於智慧。怎麼融合?簡單的說,你的心要空,心裡面不能有,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的,這是講「體」,有體必定有作用,它有現相、有作用,現相與作用是有。我看你們在座的同修,都有相當的知識水準,在數學幾何裡面你們都懂得個圓,你們想想看,圓心有沒有?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那個圓的心就是真空,圓周有沒有?周有,周就是妙有,心就是真空,空有不二,空有圓融。本來是圓融的,現在你自己搞得不圓融,實在講,並不是你自己想得不圓融就是真的不圓融了,真的是圓融,是你自己在圓融裡面誤會不圓融,所以你才出了麻煩。我們的心就是那個圓心一樣的,我們這個身就是圓的相,我們身體一切的造作,三業的造作,就是這個圓的起作用,一而三、三而一,這就融合了。所以佛法常常用個圓來做標誌,法輪,法輪常轉,佛門的標誌,用這輪相,輪就是代表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代表性相一如。

  我們如何把它應用在生活上?在生活當中,我們身要勤快,六根接觸六塵,將本分的事情做得圓圓滿滿,盡善盡美,心裡面要不落印象,就保持空。我們今天的毛病產生在哪裡?外面做得也不圓滿,裡面妄念一大堆,該空的他不空,他偏偏變成有了;該有的,他要舒服,這也不想做、那也不想動,該動的不想動,該空的他空不了,這個麻煩大了。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這也實實在在是養生之道,最圓滿的養生之道,養心、養清淨,不要打妄想。凡是有念頭,統統是妄念,什麼叫正念?正念無念,這個無念是無妄念,才叫正念。如果連正念都沒有,好了,妄念沒有,正念也沒有,這叫無想定,你將來的果報在四禪的無想天,那個很麻煩,那又錯了。所以正念是無妄念,也無無念,無念也要不得,無念跟妄念都沒有,這才叫正念。這東西很麻煩,很不好懂。我再講得明白一點,我們念念都想去利益眾生,這個念是正念。起一個念頭我自己要怎樣,這是妄念,你從這個地方去區別。佛菩薩念念想眾生,從來沒有想到自己,這是我跟諸位,用最簡單的方法來區別邪正。你念念都想到利益眾生就對了,給眾生最殊勝的利益,給眾生最圓滿利益。最殊勝、最圓滿的利益是什麼?是叫眾生快快的成佛,這個利益才是究竟圓滿的。這些道理,你細細去體會、去揣摩,然後才能做得融合。

  問:第三個問題,菩提與涅槃如何區分?

  答:這問題不答,佛學字典上有,你去查去。

  問:第四個問題,法執是什麼?法執與我執間皆有何關係?為何阿羅漢是先斷我執,而非先斷法執,是否因法執較難斷?

  答:這是對的,法執比我執難斷,真的是難。法就是一切法,執著一切法存在,執著一切法實有,這個觀念就叫做法執。因為他不知道諸法的真實相。《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金剛經》是破法執的。我相信經文上這幾句話,你跟我一樣都會念,念得字字清楚,可是還是執著,是不是?還是執著,還是沒有辦法破這個執著的。佛在經上提醒我們,我們能夠把一切法當處看空,沒有一點執著的念頭,你的法執就漸漸會淡掉。

  小乘人所以不如大乘人,就是小乘人的執著很堅固,非常非常的堅固,很不容易把他這個觀念給改過來,所以他破我執很辛苦。你看證得須陀洹之後,還要天上天人間七次往來,我執才能夠破掉,破了我執,超越了三界,超越六道輪迴了。換句話說,大家自己可以想想,我能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看看你還有沒有個我?有我,那當然超越不了六道輪迴。無我,無我也用不著超越輪迴了。無我,給諸位說,輪迴也沒有了。無我,誰受輪迴?沒有人受了。無我也就沒有生死,無我也就沒有六道,就沒有輪迴,正是所謂「覺後空空無大千」。但是他雖然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他不能見性,他無明沒破,不能見性,這就是他還有法執存在。法執破了一分,那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所以破法執,在圓教是初住菩薩,在別教是初地菩薩,比阿羅漢的地位高得太多了,破法執確實比我執要難。

  大乘破我執的方法,比小乘方便,速度也來得快。大乘就是先把心量拓開,像我剛才給諸位所說的,念念起心動念都想一切眾生,不要想自己。這個樣子,久而久之,那個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沒有我的念頭,念念都想眾生。想哪些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能夠常常起這種念頭,不是為我自己,不是為我一家,不是為我這一國,也不是為我這一個地球,我念念都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你這樣起這個念頭,久而久之,不但我執沒有,法執也沒有了。為什麼?你這個心量恢復了,跟虛空法界一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你本性恢復了,所以修行人應當把心量拓開。

  問:第五個問題,親因緣、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者是以何角度來劃分?是依其作用力嗎?

  答:對,這是依它的作用來區分的。這個問題我也不解答,我介紹你去看《相宗綱要》,我們這裡有。

  問:第六個問題,何謂心中眾生?

  答:這個「生」就是生滅,就是念頭,你心裡面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就是心中的眾生。喜怒哀樂愛惡欲、貪瞋痴慢,這些念頭都叫做眾生。這個六祖在《壇經》裡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他教我們先度自性眾生,在那段經文裡頭寫得很詳細,他舉了十幾個例子。

  問:第七個問題是,體相用三大,如何與法執兩端事理配合?體屬於理,相與用屬於事,對嗎?

  答:體相用,有狹義的講法,有廣義的講法。從廣義的講法裡面,體有體之體、體之相、體之用;相有相之體、有相之相、有相之用;作用也是如此,用裡面有用之體、有用之相、有用之用,所以它就有事、有理。理裡面有理之體、有理之相、有理之用,事裡面也有事之理、事之體、事之相、事之用,它完全是交叉的關係。所以《十四講》裡面,李老師提了八個項目,體、相、用、因、緣、果、事、理,互相一交叉,就是整個宇宙萬法,全都含攝在其中。所以每一個字裡面,包含其餘的七個項目在裡頭。譬如我們剛才講的體,體之體、體之相、體之用,有體之因、體之緣、體之果,有體之理、體之事。相,亦復如是。反過頭來,我們用事、用理,理有理之體、理之相、理之用、理之因、理之緣、理之果、理之事,這樣你才能把宇宙人生,事事物物看出一個大概。所以不能從一方面看,一方面看,必定會發生偏見,面面都觀察到,這人就智慧現前了。這是佛教給我們,學佛的人看一個問題,面面俱到,不是只看一面,這是教給我們觀察。

  問:第八,一切萬法本來虛妄,不生不滅的本性,佛性亦是虛妄的嗎?

  答:這個地方先要跟諸位說明白,凡是有生滅的是虛妄的,生滅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不是永恆常住的;凡是不生不滅,那就不是虛妄,就是真實的。這個問題,希望你去看《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裡面,前面九十四法叫有為法,那是生滅法,那是虛妄的;後面有六種叫無為法,不生不滅的,那不是虛妄的。佛性就是《百法》裡面所講的真如,真如無為,本性、佛性就都是講的真如無為,這不是虛妄的。

  問:第九,因明之現量、比量、聖言量,三量是依何角度而劃分?量,類似於現代的語之什麼?三量是一種認知工具嗎?如何與八識相配?

  答:這不能與八識相配,這是知識上的工具,是真的,可以說這個因明是純粹的哲學,也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方法論,或者我們叫它做科學的方法論,都可以。它是工具,是我們對於宇宙人生認識的一個工具。「現量」,是在現前大家所公認的,這叫現量。「比量」,不在現前,是屬於推理。譬如我們坐在講堂,我們聽到外面有聲音過去,我們曉得那是汽車的聲音過去了。我們沒有看到,為什麼曉得底下有汽車?我們聽到音聲來判斷它,這個判斷是正確的,這叫做比量。所以比量是推想、推測而知道的。譬如現在有很多科學家在太空當中,發現新的星,他用什麼方法?多半用數學的方法來推算到的。推算到星球與星球當中的引力,如果發生引力不平衡,他想當中必定還有個星球,他就注意去找,結果就被他找到,這是用數理的方法來推斷出來的,這叫做比量,不是現前的境界。「聖言量」,換句話說,這也不是現量,比量也達不到,這個聖是說佛菩薩,佛菩薩他們見到了,他們給我們說出來的,是真的;是他們的現量境界,不是我們的現量境界,我們相信他的話是真實,相信他不是妄語,這叫聖言量。所以這不能跟八識相配。

  問:清涼國師《華嚴疏鈔》說,密為不了義。請問真如實相是屬於顯,或是屬於密?

  答:這個問題好像上次我已經跟諸位說過。這個真如實相,你要是悟入了,它就是顯;你要是迷了,它就是密。換句話說,它沒有顯密,顯密是我們迷悟當中產生的。因為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在《壇經》裡說得很清楚,哪有顯密?顯密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只有迷悟,從迷悟裡頭不得已而建立的,悟了叫你做顯,意思就明顯了,你明白了;你不悟、迷了,一切你都不知道,不知道就是密。所以密在哪裡?密在顯處;顯在哪裡?顯在密處,顯密不二。要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就叫做實相,實相就是事實真相。

  問:第十一個問題,他問的「去後來先做主公」,何謂做主公?

  答:主公就是主人,去後是說一個人死的時候,阿賴耶識最後走。來的時候,是講它來投胎,它最先來投胎,來投胎的時候只有阿賴耶識,換句話說,七識、六識、前五識都沒有,來投胎的時候才有阿賴耶識。走的時候,當然前五識先沒有,不起作用了,眼看不見,耳也聽不到,眼看不見,眼識走了;耳聽不到,耳識走了,前五識最先走;然後第六識、第七識不起作用了;最後第八識不起作用,走了。所以講的時候,佛門裡講神識,我們世間人講靈魂,就是第八識,在六道裡面,投胎它最先去;死的時候,它最後離開這個身體,在八識裡面講它是主,來先去後它做主。

  問:第十二個問題,色界之三災。第一個,他問火災之後那個灰燼到哪裡去了?

  答:這個現在科學家知道,散布在太空。這種情形,現在在天文望遠鏡裡面常常看見,星球爆炸,爆炸的時候都有火光,都燒毀,這星球消失掉了,它的灰塵散布在太空。

  問:第二個問題說水災之後,水如何退去?

  答:水不要退,水已經變成氫、氧,也在太空。

  問:風災時,八大風將三禪以下的世界吹到哪裡去了?此三災從何而有?又如何去?

  答:這個三災,都是眾生業力變現的,佛法給我們講了一個最高的原則,「境隨心轉」,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由此可知,這個世界眾生的心善良,這個世界就安樂,物資就豐富,這些金銀財寶都是你本來具足的。你看六祖開悟的時候不是說嗎?「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七寶本來具足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這世界的成住壞空,是繫於眾生善惡的業感,這麼來的,它的形成,它的毀滅,都是我們業力感召的。

  我們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也許在座還有我們從前大專講座的老同學。十年前,道安法師邀請我在中國佛教會辦大專佛學講座。那時舉辦的時候,有幾位非常熱心的人,把這講座辦成功了,辦得相當的成功。到以後,這幾個很熱心的人,對我就不滿意了,要想把我趕出大專講座。我一聽說,我就趕快走,免得人家趕我就難為情了,是不是?我就很光榮的辭職,我就辭去了。辭去以後,他們就接著辦,辦兩個學期就解散掉,就辦不下去,就滅了。你看一個生、一個滅,同樣是那幾個人,他那幾個人一念善心,這個成就;心一變,這個事業機構馬上就沒有了。心生萬法,生滅都是心法。

  問:第十三個問題,見《講表》第七十頁,「人,梵語摩賒,翻為意」,此意之何?是第六意識嗎?又其它五道眾生,在做一切事之前難道不先作意嗎?

  答:這是屬於佛學的名相。凡是六道的有情眾生,統統具足八識,沒有說不具足八識,既有八識,當然有作意。作意是心所,是五遍行裡的一種,作意、觸、受、想、思,這是阿賴耶識相應的五遍行心所,六道眾生是個個具足,沒有一個眾生是缺少的。此地,人翻作「意」,不是指作意,這個諸位要記住,不是指作意,這個意是指第七識跟第六識。第七是意根,第六是意識,在凡夫或者在修行因地上,這兩個識起作用非常之大。當然其它的眾生,統統具足,為什麼單單拿這個來稱人?為什麼不稱天?實在講,他統統有,為什麼不稱天?天這個意,比我們人要善得多,那要加上個善。三惡道,他這個意,惡。而人道裡頭,可以說這個意識裡頭善惡參半。大家研究唯識,就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要堅持著,為什麼要用這個名詞?那這就變成執著,鑽牛角尖了,就變成鑽牛角尖。譬如說你姓張,你為什麼要姓張?我的祖先姓張,你祖先為什麼要姓張?這不是重要的事情,這只不過是一個符號,代表而已。所以佛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最高的智慧方法,「依義不依語」,你明白這個意思就好,言語文字、名相術語都不要緊,無關緊要,這些都是工具,使你明白這個意思就好。你要執著,我為什麼要用這個工具?那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

  問:第十四個問題,為何餓鬼道之眾生,常為刀杖驅逼?有誰拿刀杖去逼迫他們?

  答:這個沒有,其實沒有,是他自己恐懼,心理上的恐懼。好像一個人做了壞事,走到街上處處提防,看有沒有刑警隊抓他?沒有,他也會提心吊膽,晚上睡覺也作惡夢,就這樣子,並沒有人找他,這是餓鬼他心裡面常常有恐懼心。這在理上講,我們也能夠想得到。十法界的因緣非常非常的複雜,所以佛常常揀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來說,就是第一個因素,餓鬼道第一因素,貪。慳貪,他自己有的他捨不得拿出來,沒有的,他總希望都能夠貪得。這樣的人,你想想看,他平常觀念當中,患得患失,小心謹慎,怕自己有的被人家偷去,怕外面好的東西被別人便宜佔走了,天天心裡面在計較,所以死了以後,他這個觀念還是堅固的執著,他常常害怕,怕他的財物被別人拿去了,所以才比喻作有刀杖在逼迫他,這個苦都是自己找來的,其實沒有人。

  問:所謂「七層重金山」、「七層重香海水」,為何用金、香等字眼,是否有特殊的含意?

  答:它有表法的意思。這個在《華嚴經》上都說得很清楚,尤其看清涼大師的《疏鈔》。

  問:這一位同修他也有不少問題。第一個是,聖人入滅解脫,神識先走,肉體後壞,此神識是第八識或第九識?而往生西方淨土,是哪一識和自性部分?

  答:實際上講,就是第八識,這個第九識是很勉強建立的。第九識是什麼?因為第八識是有染、淨兩分,《唯識論》裡常說「染淨和合」,講第九識就是單單講第八識清淨的那一分,稱它做第九識,無垢識。所以有許多唯識家不贊成第九識這個講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賴耶識去往生的。

  問:無色界眾生只留神識,那超三界眾生又留什麼?用什麼聞法?

  答:無色界眾生有神識,他可以說是八識具足。無色是無顯色,其實他還是有色,他那個色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唯識論》裡面講這個色,有無表色,他是屬於那一種。如果他沒有這個,真正是完全沒有色,經上常講,佛入涅槃的時候,無色界天人落眼淚,那個眼淚是色法,他怎麼落出來的?所以佛以神力叫他們現身,無色界那個身形叫大家也能看見。這個很奇怪,其實不奇怪,你每天晚上睡覺都作夢,你那個夢中有沒有色?你夢中那個色,跟你睡在旁邊的人他有沒有看到?他沒有看到,但是還是有色。我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我們想一個人、我們想一個地方,那個人的相、那個處所的相也都現前了,但是我想,我很清楚,別人看不到。無色是無這種色,不是說真的是什麼色都沒有了,不是,這是我們肉眼不能見到的色,他確實還是有色身的。

  問:六道凡夫之死,神識最後才離開身體,此一神識,書上說是第八識,識隨意遷,那麼原來眾生本具超越死亡的自性,在生命輪迴中如何轉變?

  答:隨著識轉變,隨識轉變,它不變。佛在經論上常常用水做比喻,把水比做本性,把形狀比做識。你譬如說水放在我這杯子,圓杯子裡面它就是圓的,放在方杯子它就是方的,什麼形狀放下去它就是像個什麼形狀,它隨著形狀變,它本身不變。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流轉在六道,隨著六道這個識受身形,本識不變,永遠不會變。

  問:修淨業的人,時時需要觀照著自己起心動念,以防落下種子與第八阿賴耶識。試問工作或學術上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往往因欲窮究其解,甚至於睡眠中也不斷思惟,是否如此又太執著?

  答:這個的確是的,因為為學跟修道是兩樁事情。你今天所做的,這是世間輪迴之業;你想念佛往生淨土,那是超越輪迴,聖人的事業,這兩種事業不相同。如果能夠融合起來,是可以的,怎麼樣?你晚上作夢的時候也念佛,那就行了。白天在工作,晚上作夢還工作,那這個決定是六道生死輪迴。白天工作,晚上作夢還念佛,行,沒問題了,這個很要緊!

  問:底下還有個問題,聽師父說過,聽經做筆記沒有用。唯做過筆記,印象或許深刻,觀念更清楚,對嗎?

  答:做筆記、不做筆記是你的事情,與我不相干。如果真正你道業上有進步的話,你念念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換句話說,這個筆記實在上是用不著。因為你聽了之後你落在阿賴耶識裡頭,你還要把這印象加深,這個事情是個麻煩事情,什麼麻煩?那是妄想,那是妄念。你在這裡聽佛法,你得到什麼東西?你得到很多妄想、妄念,你得這個東西去了,這是錯誤的事。你要聽,會聽的人,是我聽了很多很多,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聽經,應該怎麼樣?你那個心像塊骯髒的鏡子一樣,經法像抹布,把你擦得乾乾淨淨的。你結果弄錯了,怕骯髒還不夠,還要再加深,這個錯誤,錯了!希望你能體會到我這個意思。真正聽經,開智慧,不落印象,聽而無聽,無聽而聽。煩惱沒有了,妄念沒有了,智慧增長,這個聽經得受用了。你把這些話能體會到一些,你的問題就解答了。

  問:淨業行人雖未斷盡見思惑,臨終時若帶業往生,則無業可得,何以說只有究竟圓滿的佛才業盡情空?

  答:這個帶業往生是真的,帶業往生怎麼說無業可得?業還是有,確確實實還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業,西方極樂世界應該是平等的世界,不應該有四土、三輩、九品。它有四土、三輩、九品,就是你往生西方的人帶的業有多少而分的,你帶得多,品味就下;帶得少,品味就高,所以不能說是無業可得。無業可得,成佛了,那也不必往生了,所以這是錯誤的。

  問:何以除佛以外,聲聞、緣覺、菩薩、聖人亦屬有情,原因何在?

  答:情就是情識,菩薩、聲聞、緣覺,他的情識統統都沒有斷乾淨,就像前面這個業一樣,他沒斷乾淨,所以他還是有情。但是他的有情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有情是迷,他有情是覺,所以菩薩翻作「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雖有情,他不迷。因為他不迷,所以他不造惡業,雖造善業,他也不著相,這是他高明之處。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最後一分的情識,也是最後的一品業,所以等覺菩薩也帶業,帶一品生相無明。他那一品無明破了,那就是業盡情空,那就成佛了,圓滿成佛。

  問:第四個問題,賢劫千佛降生,是否全降生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

  答:是的,這是屬於娑婆世界的事情,不是他方世界。他方世界,佛在經論上另外有說。

  問:是否所有世界都有成住壞空?又極樂世界是否亦有成住壞空?

  答:所有的世界都有成住壞空,沒錯的,統統都有。極樂世界,我告訴諸位,它那裡沒有成住壞空,它很特殊。為什麼原因它沒有成住壞空?因為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統統是一個原因,修淨業去的。不像其他的十方諸佛世界,裡面有善業、有染業、有淨業,它的業因很複雜;西方極樂世界的業因非常單純,十方世界去往生,統統都是念佛,都是修淨業去的,因此它那個世界特別,它的世界眾生純善無惡。實在講,經上說得很清楚,你像《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頭講的,極樂世界,純一菩薩,裡面並沒有天人、聲聞、緣覺,並沒有這些。雖然說天人、聲聞、緣覺,是拿我們這個世界比方說的,比方什麼?比方它帶業的多,帶得多的叫天人,帶得少的叫聲聞、緣覺,帶得更少一點叫菩薩,是這樣比方說的,實際上統統是菩薩。所以這個我們要曉得,那個地方就是跟《華嚴經》上所講的一真法界完全相同。

  問:胎兒在胎中,既只有識、名色,尚無觸、受,何以有胎獄之苦?

  答:胎獄,是佛在經典裡面對於坐胎的形容,它確實有,他入胎的時候沒有。諸位要知道,他入胎的時候沒有。到什麼時候有?到名色以後就有了,名色之後有六入,六入還沒有出胎,所以六入的時候就是這個胎兒已經長成了,大概是三、四個月他就長成一個人形了,他有頭、也有手、也有腳,他長形成了,這個時候他就有感受了。所以剛剛入胎,大概二、三個星期當中他沒有。以後逐漸逐漸,這個感受就愈來愈嚴重,所以在這個時候,因為他胎胞裡面十個月他有很大的變化,他具足六根,因此他就具足感受。

  問:最後一個問題。有云,「《俱舍論》上所說蘇迷盧系,亦如今之所稱太陽系」,七重金山即指地球運轉之軌道,「七重香水海,又似即指軌道與軌道間之空氣乙太」,不知道乙太是指什麼?

  答:這個與科學說法是有一點類似,但是是不是真實的種情形?這個很難定。因為這是科學上的一種發現,是不是具足天眼人所見到的?那就不能夠下斷語了。所以可以提供我們一種參考,可以做為一種說法,但是這個說法是不是跟佛所講的一樣?這不能夠下斷語。

  好,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