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三)  (第七集)  2001/6/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1-0007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從第五小段看起。

  【見佛一段文中,所有莊嚴,皆從如來過去積集出世廣大善根所生。令諸菩薩信願成滿。如來相好具足。】

  這一段經文很長,我們把本文省略掉,來談談這一段的大意。『莊嚴』,這兩個字的範圍很廣很深,實在說,我們一般凡夫很難體會,在我們凡夫觀念當中,只是一個概略的好相,我們一般講真、善、美、慧。可是這四個字,每一個字它的意境都是很深很廣。如來、菩薩的境界,我們實在體會不到,就是阿羅漢的境界,我們也很難體會得到,所以我們概念當中的,大概都是人間的莊嚴,天上的莊嚴我們就很難想像。人道,像其他的畜生道的莊嚴、餓鬼道的莊嚴、地獄道的莊嚴,也不是我們所能夠盡知的。

  這一段裡面是講如來果地上的莊嚴,經文裡頭為我們顯示出來,這種種莊嚴都是『如來過去積集出世廣大善根所生』,這些莊嚴簡單的說,就是華藏世界的莊嚴。我們修淨土同修,對於淨宗的經論讀得比較多,聽得也必較多,那也可以說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從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的印象比較深刻一點,諸佛剎土跟極樂世界無二無別。極樂世界的莊嚴從哪裡來的?在《無量壽經》世尊告訴我們:法藏菩薩五劫修成。「五劫修成」是從現前跡象上來講的,正如同釋迦牟尼佛過去降生在我們世間,示現的八相成道,示現的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這是從跡象上說的。《無量壽經》上給我們介紹法藏菩薩,《華嚴經》上給我們介紹的諸善知識,多半是從相上說的。可是相的後面有個理,理性,這就深了。所有一切善根是自性本具的,一切眾生各個不無,佛有,我們也有。但是現在問題在哪裡?佛能示現,我們不能示現;佛得其用,我們不得其用。這原因是什麼?我們雖然性德裡頭具足,沒有修德,我們缺乏的是修德。諸佛如來「過去積集」,積集就是修德。性德哪需要積集?由此可知,性德雖然圓滿具足,修德重要。

  我們這幾天常常談到我們人生的目的,到世間來,這一生我們應當要做些什麼事情?從佛法的角度上來看,沒有別的,修德。佛家常講「借假修真」,什麼是「假」?我們身是假的,世界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假的,我們必須借假來修真。「真」是什麼?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這是真的。我們性具的智慧德相,現在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所以它不能起用。我們今天明白了,今天覺悟了,覺悟之後要怎麼辦?要把這些障礙去掉。祖師大德常講:「但除虛妄,切莫覓真」,這兩句話說得好;為什麼?妄除掉了,那就是真的。如果妄去掉之後,你再想去求真的,真就又變成妄了。妄去了之後,不必再覓真,就是真的。

  譬如我們眼見色,我們現在的見是妄見。為什麼?我們見色裡頭帶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見到外面的色不是妙色。是什麼色?穢色。穢是很骯髒,《彌陀經》上講「濁惡」。我們今天見的色是濁惡,污穢不乾淨,為什麼?因為我們見性上面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見性就好比眼睛,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見性上沒有的,譬如我們戴有色的眼鏡,戴太陽眼鏡,眼鏡是什麼?眼鏡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戴上這東西,看外面所有一切色相都改變了,都不是它本來的妙色。佛現在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把眼鏡除掉,眼鏡除掉,你就見到妙色。妙色是唯心所現,就見到妙色。可是幾個人聽話,真的把有色的眼鏡除掉?除掉之後,那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經》上所講的,我們用見性見色。見性見色,色就妙了,前面我們讀的「見一切佛妙色身」,就妙了,那個時候不叫色塵,叫色性,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這個境界。我們聽了感覺得非常奇妙,非常嚮往,這是佛的境界,我們如何能夠落實,怎樣才能做到?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妄想就是根本無明,分別就是第六意識,執著就是第七末那識,我們今天確實是被心意識支配了我們一生,支配了我們生生世世,不曉得心意識不是真心,它是妄心。因為用妄心,所以才把一真法界的妙色轉變成十法界,轉變成六道三途的粗穢色。把我們原來的妙色身,我們的妙色身究竟妙在什麼地方,我們自己也不曉得,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我們身的體質是「紫磨真金色身」,紫磨真金色是形容,實在講體質之好不可思議,不但沒法子說,決不是你思惟想像能想得到的。身的相好,大經上告訴我們:「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也是不可思議!這是我們的真身,是我們的本來身,現在可惜統統都不見了,現在搞成這麼一個身體,這身體叫業報身,實在是可憐。

  「業報身」,就是過去今生造作種種業,善業我們得的身相比較好一點;惡業,身相就差很多。而且身決定免不了生老病死,決定不能避免憂悲苦惱,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說我們「可憐憫者」,真的是可憐!我們自己迷而不覺,還自以為是,哪一天才能出得了頭?我們總算是有幸,在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這是緣具足了,《彌陀經》上講的三個條件,我們緣具足了;另外兩個條件也要具足,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另外兩個條件是什麼?善根、福德。佛在經上不是講得很清楚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今天三個條件,因緣有了,現在問題就是善根跟福德。

  什麼叫「善根」?我在《華嚴》裡面用清涼大師四分:「信、解、行、證」,我用這四個字來說。我們對於佛法能信能解,這是善根;能行能證,那是福德。這裡面講的廣大善根,善根裡頭包括福德、包括因緣,它是三個條件統統都具足。為什麼?他示現的是如來果地上的莊嚴。我們問問:我們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這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行證果的關鍵,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問題關係太大了。假如我們的善根福德不夠,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努力加倍的來培養也能成功。尤其是淨宗法門,我們自己只要真正覺悟、明白、回頭,認真努力,阿彌陀佛決定是以他的威德神力加持我們。我們有一分的努力,他加持一分,就把我們變成兩分;我們具足兩分,他再一加持,就把我們變成四分,只要我們精進不懈,我們確實在這一生當中取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格。所以千萬不要遇到之後,「我沒有善根,我沒有福德」,這叫自暴自棄,他這一生肯定不能成就。但是善根福德必定還是善根在前面,信解,我信了,信了不求解,信不是真信,他會退心。有多少信佛的、學佛的,學了幾十年,到晚年不信佛,去改信別的宗教,這一種例子我們看得太多了。他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我們很清楚,他沒有解,所以沒有解的信,實在講是迷信,是勉強的信,是情緒上的信,他不穩定。所以佛法教人要正信,什麼叫「正信」?明白道理,有理論依據的信。你為什麼信佛,能說得出一翻大道理來,這才叫正信。正信是對於佛法稍稍理解一些了,但是不夠,你解得不夠深,你解得不夠廣,你理解得不夠透徹,小的誘惑你不會動心,但是到大的誘惑,你自己就保不住了。

  譬如,我們今天晚上這兩個小時在此地講經,你很歡喜到這兒來聽。你有個朋友打電話告訴你:「你今天晚上不要聽經,你出去做個買賣,今天晚上可以賺一百萬。」我看,你不聽了,趕緊跑出去了。這就是什麼?禁不起誘惑。原因在哪裡?你解得不夠透徹,解得不夠深刻。所以佛在般若經上教我們「深解義趣」,如果真正能夠深解,不要說一百萬,把整個地球都給你,你也不動心。你覺得什麼重要?聽經重要,念佛重要。世間沒有任何一法能夠跟這相比的,能夠有念佛聽經的機會,這是大福報,這是世間希有的福報,你怎麼肯放棄?財色名食睡你怎麼會動心?不會動心的。善根要從這地方看,你是不是真的有了善根。真正有善根的人,別說人間富貴,大梵天王來找我,跟我商量要讓位給我,我動不動心?不動心。為什麼?作大梵天王還是在六道,出不了六道。這一座經我要是把握住,說不定我在這一座裡頭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超越三界六道。

  我們學佛在一生當中,什麼時候開悟不知道,所以每一個機會我們都要抓住,說不定在機緣裡面就開悟了。所以學佛,古人形容,形容得很有意義,綿綿密密,鍥而不捨,就像什麼?像貓抓老鼠一樣,全部精神都集中,一剎那之間都不鬆懈,這樣的人開悟的機緣就多了。宗門裡面有一些大徹大悟的,他是怎麼修的?在最後階段確實是這個樣子,全神貫注,在修學用功的時候如醉如痴,他精神意志集中。老師看到這情形,曉得他已經接近開悟的邊緣,在這時候幫他一把,用什麼方法幫助他?不一定,諸位看禪宗公案,你就能看到了,《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則公案不一樣。老師他是過來人,他知道你已經接近開悟的邊緣,他用一種手段幫助你,叫你豁然大悟。宗門如是,教下也不例外,宗門頓悟,教下是漸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要懂積集。「悟」怎麼個積集?說老實話,就是聽經、講經。講經跟聽經,讀誦跟念佛,都是屬於積集善根。有一些弘法的法師,有一些護法的大德,為什麼到中途變了心,而將自己的弘護前功盡棄,什麼原因?剛才所說的,他禁不起外界名聞利養的誘惑。他之所以禁不起誘惑,就是積集善根太少了;換句話說,聽經聽得少,讀經讀得少,念佛念得少,所以他的心常常被外頭境界所轉。遇到利害當前,他就想到利害,把佛法忘得乾乾淨淨,於是他迷了,他才做錯事。

  總而言之一句話,弘護不得力都是不能深入經藏之過。我們再把話說回來,我們學佛的人,我們的生活沒有改善;生活改善絕對不是說,你學佛之後就會賺大錢、就會升官,不是這裡改善,你要從這上看,那你就錯誤了。什麼地方改善?迷悟上改善,沒有學佛之前,處處迷惑,事事迷惑,所以生活免不了煩惱,心情憂慮又牽掛,不生歡喜心,過的是苦日子。縱然物質生活富裕,那是你過去生中的福報,富而不樂,過得很苦。學佛之後怎麼樣?離苦得樂,即使貧窮,即使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財富,過得很開心,過得很快樂,這就是你學佛的成就,你真的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生活,無論在物質、在精神上,離苦得樂,物質上雖然清苦,不以為苦。孔老夫子的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這是說他的物質生活貧寒到這種地步,但是顏回的生活怎麼樣?快樂!夫子講,普通一般沒有覺悟的人,處他這環境「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樂在哪裡?悟了。悟了之後,精神生活跟物質生活昇華了,他怎麼不快樂!這就是善根福德的表現,善根福德從這些地方看。他善根增長了;「福德」是什麼?福德是真幹。你所信的、你所解的落實了,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落實在自己工作當中,快樂無比。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你是從事哪一種行業,你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也不分男女老少,你在生活當中表現的,決定是快樂無比,決定是幸福無比。

  人生幸福快樂與貧富貴賤不相干、與生活方式不相干、與男女老幼不相干,關鍵在迷悟。所以,肯依照佛法道理教誨去做的人,這人有福,這真正叫福德。絕對不是說能信能解不能行,不能行是福德不夠,福德少。福德少就造成開悟的障礙,我們念佛人造成往生的障礙,在一般其他宗派裡面,造成修行證果的障礙,我們要知道。所以今天因緣我們雖然具足,善根福德自己要好好的去觀察,如果不夠,一定要知道勇猛精進,把自己的善根福德不斷向上提升,對我們這一生成就有決定性的影響,萬萬不能夠疏忽,不能大意!

  「福德」,就是夏蓮居老居士常講的「真幹」,要要求自己,要肯定做到。佛教我們不殺生,我們對於一切眾生,不但沒有殺害的行為,連傷害他的念頭都要斷絕,這人有福,這是福德;不偷盜,不但沒有偷盜的行為,連佔別人念頭的意念都沒有,這一條戒才清淨,這就叫真幹;不妄語,我們在一生當中,絕對不存心欺騙人,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善根,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德。稍稍有一點侵害別人的念頭,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我們的善根沒有了,我們的福德沒有了,縱有因緣,也沒用處。這個大道理,要不是天天在聽經,天天在讀誦,經年累月,要積集,有個十年、八年他才真的覺悟。沒有那麼長的時間積集,今天聽了,聽的是不錯,你點頭,出了講堂的門,忘掉了。起心動念還是損人利己,五戒十善一條都沒有;不但五戒十善沒有,三皈也沒有。三皈是覺正淨,「皈依佛」是覺而不迷,你立刻就迷了,你迷而不覺;「皈依法」是正而不邪,起心動念都是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念念都染污,被貪瞋痴染污、被名聞利養染污、被七情五欲染污,這怎麼行!這怎麼能成就?這樣學佛,只是在阿賴耶上種一點點善根,這一生不起作用。這種學佛的方法,我們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這學法,如果不是這學法,早都到極樂世界去了,你怎麼還會在此地?這就是所謂錯用了心。佛法因緣沒錯,你真的是遇到了,善知識你也遇到了,佛菩薩你也遇到了,布施、供養、修福你做到了,你沒有慧,你沒有慧你就出不了三界,你就脫離不了輪迴。

  《壇經》上講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了生死脫輪迴這一樁事情,福再大不能救。你沒有辦法,要真智慧,「真智慧」是什麼?善根、福德、因緣三樣具足,你才能救,缺一樣就不能救,我們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嗎?所以華藏世界的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那是如來無量劫積集的善根福德因緣成就了。他的成就是不是他享受?不是的,華藏世界的成就絕對不是毘盧遮那如來的享受,極樂世界的成就也不是阿彌陀佛享受;如果為他自己求享受的,他決定不能成就。為什麼?他著了「我」,《金剛經》上講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毘盧遮那:「華藏世界是我的,我造的,我來享受」,他就有我相,我相沒破;西方極樂世界,如果阿彌陀佛說:「這世界是我造的,這是我的家,這是我享受的。」那好,我相沒破。他既然是無我相、無人相,為什麼還要造這個境界?幫助菩薩的,幫助別人的,決不是我的。

  世間人做一切事業,他都有我,所以他成不了佛,他出不了三界。縱然是最大的事業,建立一個國家,國家是「我」建的。沒錯,國家是你建的,你永遠在六道裡頭,永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佛菩薩無我,一切建立設施都是為眾生。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說的話要兌現。他說什麼話?他在因地上跟我們一樣作凡夫,他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他今天有智慧、有福德,那他就得要做,他要是不做的話,他度眾生的願是假的不是真的,說話不算數!所以他要以行去實現他的願,他的願不是空願,不是虛願,這是真正建立的原因。

  『令諸菩薩信願成滿』,「成」是成就,「滿」是圓滿。主要就在這一句,這一大段經文重要的意思就在這一句,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因此菩薩的作為妙不可言,為什麼常常用「妙」來形容?實在講沒有法子能形容,用世間這一個字來說,妙極了。妙在哪裡?空有兩邊不著,「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用最淺顯的意思來講,講深了很不容易體會。一切的作為為眾生,不是為自己,對自己來講無作,對眾生來講,作了,叫作而無作。作是為他,我自己確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作的念頭。真的做到無我,真正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們要學。

  現在澳洲,澳洲政府批准讓我們建一個淨宗學院。批准的文件,今天這地方的會長把它複印,印得跟原本一樣,我看得非常歡喜。淨宗學院,我們在世界上向政府註冊立案,這頭一個。淨宗學會很多,那是宗教團體,淨宗學院是教育的團體,我們把佛教回歸到教育,這是一樁很可喜的事情。從學院再把它提升到大學就不是難事。我們知道基督教、天主教他們辦了很多學校,佛教也辦了很多學校,但是這些學校都是社會一般的學校,不是佛教的學校。我們淨宗學院是佛教的學校,課程是什麼?課程是三藏十二部經典,我們沒有社會上一般的課程。我們這裡頭也分系,因為我們一定要想到佛教在中國有十個宗派,現在都沒有學院,我們雖然是淨宗學院,我們有責任、有使命,把所有的宗派都要把它復興起來,我們要幫助他培訓人才。

  我們這裡面分系就不限於淨宗,我們有淨宗學系,這本宗的,除本宗之外,我們有華嚴學系,我們有天台學系,我們有法相學系,我們有戒律學系,我們有禪學系,我們也有密學系,佛家十個宗派在我們現在就設十個學系。將來有緣分,我們人才多了,主要是師資,教學的人多了,我們的學院就能擴大為一個佛教大學。佛教大學把系升到院,華嚴學院、天台學院、法相學院、戒律學院、禪學院,一個學校有十個學院,十個學院包括顯教、密教,包括宗門、教下,包括大乘、小乘,完全提升到教育。我們做的心態,一定要跟今天講的這一段經文相應,佛是「令諸菩薩信願成滿」,我們是令各宗各派的學人,我們幫助他們信願成滿。希望這個學校將來能夠辦好,辦好那就是『如來相好具足』。把整個佛教方方面面,給世人耳目一新,讓世人再看佛教,見到佛教真正的相好莊嚴,佛教的本來面目。這是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去做的一樁事情,因緣給我們了,我們要有善根、要有福德,把這樁事情做得圓圓滿滿。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