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三)  (第五集)  2001/6/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1-0005

  請掀開講義第三面第七句看起。

  【十一、普入一切智智海故,發大智心。】

  這是菩提心十一句最後的一句。『一切智智』,用了兩個智,是文字上的省略,它的意思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佛」這個字,意思就是含有三種智、三種覺。三種覺常說,大家都知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智比較少說。我們知道,「智」是體,「覺」是用,沒有智,哪來的覺?三種覺當然就有三種智。

  什麼叫做「一切智」?在佛經術語裡面說,一切智是「知法總相」。什麼叫「道種智」?道種智是「知法別相」。這都是佛學的術語,我們一定要加以解釋,否則大家還是不好懂。所謂總相,就是同相,共同的,我們常說,常常聽到佛家講,「萬法皆空」,空就是同相。換句話說,是從一切法本體上說的,體確實是空寂的,一切萬法的體都是空寂的。現相,現相則有千差萬別;體不可得。《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滅的,就是因緣所生法,都叫做有為法。一切動物有生老病死,換句話說,他有變化,他不是永恆不變的,剎那剎那都在變化,這一類的都叫做有為法。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我們講地球、講太陽系、講銀河系,科學家告訴我們,有成住壞空。太陽也有失去光輝的一天,宇宙也會有毀滅的一天,成住壞空,佛在三千年前就說得很清楚。所以一切法,體不可得。體有沒有?體有,決定有;沒有,怎麼能現相?體是空寂的。說萬法皆空,是從體上講的。這一種智,叫做一切智。

  第二種智慧叫「道種智」。道是道理,種是種種。也就是說,宇宙之間森羅萬象,這種種現象是什麼道理形成的,什麼原因形成的,這個智慧是從現象上說的,現象非常複雜,知道這樣的智慧就稱為道種智。一切諸法,我們講生滅的理論、生滅的現象、生滅的過程、生滅的因果,這都是屬於道種智。

  第三種智慧是如來果地上的,我們稱為究竟圓滿的智慧,叫「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的特色,就是諸法的理體跟現象是一不是二;也就是說,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總把它分做兩個,佛在經上常常隨順我們眾生的知見,說總相、說別相,也把它分成兩個來講。但是如果總別是二,那就變成哲學上的問題,那就不是佛法。諸位總要記住,佛法是不二法,如果說總相跟別相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如何能夠把總相跟別相融合成一不是二,這就是佛法,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真正覺悟了。

  這三種智配在果位上,聲聞證得一切智,也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證得一切智,證得諸法的總相,所以他們對於一切諸法不執著,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在《金剛經》裡面講就是無我相,四相裡頭無我相,這才能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你要問,宇宙人生種種現象,這是什麼一回事,阿羅漢不知道,阿羅漢只知道萬法皆空,不知道萬法是怎麼有的。菩薩智慧知道幻有,他也知道諸法體是空的,相是有的,但是空有還合不起來,沒有法子融合成一,我們叫做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所講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在這一個階層上,這兩面他都會講,但是他合不起來。要到如來果地,這兩個就合起來了,空跟有是一,《般若心經》上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現相,就是有;空就是本體。本體是空不是無,如果空解作無,那就錯了。本體有,有為什麼說他做空?因為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鼻也嗅不到,甚至於你用心去想也想不到,六根都沒有辦法接觸得到,所以說它為空,但是它確確實實有。因為宇宙,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它是能變,一切諸法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我們也叫做空性,或者稱為性空,性空跟空性一個意思。佛才徹底明瞭,所以佛證得一切種智。這個地方「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種智」,這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這一個名詞跟諸位解釋過了。

  下面我們再看『普入』,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眼就是「普」。「入」就是我們俗話講證得了,或者我們今天所講,他體會得到了。他體會得到,可能他體會是局部的,侷限的。只有如來果地上才普,普到什麼程度?從現相上來講,一毛端,毛是我們汗毛,一毛端,毛的尖端;一微塵,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佛在經上講,菩薩的法眼才能看到微塵。微塵究竟有多大?實在說,佛經裡面講的微塵,大概就是我們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原子、電子、粒子。科學家說的名稱跟佛家講的名稱不一樣,但是是同樣的東西。科學家用儀器觀察到,佛不要用儀器,佛眼睛就看到,佛的眼睛比顯微鏡還高明。佛在經上用比喻跟我們說,說牛毛,牛毛很粗,牛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塵,有一粒塵在牛毛的尖端上,它非常穩固,它不會掉下來,那叫「牛毛塵」。佛說把牛毛塵分成七分之一,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細多了,羊毛的尖端上一粒塵土是牛毛塵的七分之一,這個分法。把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就更細。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我們知道水密度已經很高,這一粒微塵,它在水裡面可以自由活動不受障礙,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懂了,水分子的結構當中確實有空隙,這一個很小的物質就像原子、電子一樣,它可以在裡面活動沒有障礙。水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那就叫「金塵」,金是金屬,金屬的密度比水大,但是還有空隙,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我們能看到,它就像鐵絲網一樣,確實它有空隙,這一粒微塵在金屬裡面活動沒有障礙,銅牆鐵壁它一樣穿過去,它不受障礙。金塵還可以分,再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做「微塵」。我們要曉得,佛經上常常講的微塵是這說法,不是我們看到空中漂浮的灰塵,漂浮的灰塵就太大了,我們普通肉眼都看得很清楚,所以一定要曉得佛講的意思,這個一定現在高倍顯微鏡之下才發現。但是微塵還可以分,微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做「色聚之微」。它還能分,還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佛說再不能分了,再分就沒有了,就變成空了。極微之微也叫做「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它再一分就空了,就沒有了。

  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今天科學所發現的極小的體積,是不是佛經上講的微塵或者是極微之微,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來確定,但是科學家的發現跟佛所講的非常接近。「普入」,在極微之微裡面,佛也契入,小能夠契入極微之微,大能契入虛空法界。無論動物也好、植物也好、礦物也好,乃至於我們今天講的自然現象,都包括在其中,佛有能力普入。

  「一切智智」在哪裡?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在。海是比喻,比喻深廣沒有邊際,廣沒有邊際,深也沒有邊際。這種智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我們一切眾生人人具足。如果一切眾生包括所有一切動物,可以說是各個具足,蚊蟲也具足、螞蟻也具足,蜎飛蠕動無不具足,餓鬼也具足,地獄也具足。可惜六道眾生雖具足,它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迷了。我們常講,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真心。我們真心本具的無量智慧就是這一句,「一切智智」。我們自性本具一切德能,德能就是前面所講的「觀三世法智無盡故」,發了清淨心。自性本具無邊的相好、無量的相好,就是第九句,「見一切佛妙色身故」。所以,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相好都是圓滿的,一絲毫欠缺都沒有。

  於是我們就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不學佛不行嗎?世間有一等人,他說我在世間做個好人就行了,處事待人接物問心無愧就好,我要學佛幹什麼?這種人還是迷而不覺,在世間做個好人,不錯,問心無愧,很難得!但是自性裡面的無量智慧,想不想恢復?無盡的能力,想不想恢復?無量的相好,想不想恢復?無量相好,前面用個身,我昨天跟諸位說過,「一切佛妙色身」,妙色身不僅僅是身相妙。我們通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佛告訴我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叫劣應身,這哪裡妙?真正妙色身,像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才叫做妙色身。但是這個妙色身是有侷限的,沒有普。普是什麼意思?樣樣都妙,我們的身妙,我們眼睛所見的一切色相妙,耳朵所聽的一切音聲妙,鼻所嗅的香,氣味妙,舌嘗的味妙,身的感觸妙,沒有一樣不妙。原來虛空法界,佛家講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樣樣皆妙,這是妙色身的圓滿義,沒有一樣不妙。

  為什麼它會這麼妙?因為是唯心所現,真心所現的。能現的心妙,所現的相焉能不妙?這一切妙色就在我們自己眼前,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麻煩就是,雖在我們眼前我們見不到,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我們的生活環境,眼見色,耳聞聲,身心所接觸的都是穢濁不堪。為什麼會變成這個現象?佛在經上講,這個現象的變化誰在那裡主導?識,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識。我們凡夫不會用真心,我們用什麼心過日子?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乃至於我們今天修學佛法,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怎麼學都不開悟。八識五十一心所是迷,不是悟,迷不能幫助你開悟。怎樣才能開悟?把迷放下、捨棄,自然就開悟。所以法相唯識宗的善知識,他教人修行,有一個口號,教人「轉識成智」,怎麼轉法?要把識放棄,就轉變成智慧。他所講的,「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一切種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末那是執著,放下執著就平等,有執著怎麼會有平等?「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妙觀,沒有分別。沒有分別,一切法的妙好莊嚴你真的見到了,你只要有分別,你見不到。所以你有分別心,你見不到妙色身,見不到妙色;你有執著,你就見不到平等;你有阿賴耶,「阿賴耶」叫含藏,集結種子。這話都很難懂,我們換句話講,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會在心裡頭落印象,這大家比較容易懂一點,落印象就是阿賴耶,你的大圓鏡智就沒有了,統統被障礙住了。

  三種智慧本來具足,現在也沒有失掉,麻煩就是什麼?八識五十一心所把它擋住、障礙住了。好像天空當中的太陽,光明普照,這幾天香港陰雨,我們這幾天都看不到太陽,濃雲密布。八識五十一心所就像這些濃雲一樣,把太陽遮住了,把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障礙住,雖有,不起作用。所以法相宗的祖師教我們放下,放下八識五十一心所,你就明心見性,自性裡頭本具的功德統統現前,智慧也現前,能力也現前,相好也現前。你說修行,你有沒有功夫,你功夫得不得力,從哪裡看?就從這三方面看。你的智慧有沒有增長?你的能力有沒有增長?你的相好有沒有增長?相好包括你的體質、你的面貌。這樁事情連算命看相的他都懂得,「相隨心轉」,這話有道理。我們心裡歡喜,相就是歡喜相,心裡要是有苦惱、有憂慮,相就很不好看,太明顯了。真正學佛,相好看,為什麼?常生歡喜心,他相貌會改變,體質會改變,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好,「境隨心轉」;我們的相貌,我們的體質,跟我們心或者是識,相對來講都是境。

  我們講心,真心,我們講識是妄心,不管是真心,不管是妄心,真心能現相,妄心能改變相狀。所以修行修什麼?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平等就是真善,不平等沒有善,縱然說善,假善不是真善,真善決定是平等的。所以用淺顯的話來說,我們只是修純淨純善。做到純淨純善,這個人就是法身菩薩,就是諸佛如來。所以我把純善說做平等,這意思很深,平等才真正是純善,如來果地上做到了究竟圓滿。佛在大乘經上常常告訴我們十法界,十法界顯著的不相同,什麼原因造的?《華嚴經》上講的無量因緣,這話說得對!無量因緣就很難講,無量因緣裡面哪一個緣最重要?佛給我們說出來了,作佛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平等心。

  佛是平等心,佛真正是止於至善。我們看彩畫的佛像,都會在佛像頭部畫一個圓光,圓光上面常常看到有三個字,這三個字有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也有用藏文寫的,寫法不一樣,讀音一樣,意思一樣。這三個字念「唵、阿、吽」,什麼意思?就是十善業道圓滿了。「唵」是身善,我們講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阿」是口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吽」是意善,不貪、不瞋、不痴。

  佛教人修行從十善業道開始,十善業道到圓滿就成佛,徹始徹終。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菩薩,「菩薩有一法」,有一個法門、一個方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一切惡道是指三惡道、六道輪迴,還可以包括十法界,因為十法界對一真法界來講,一真法界是善道,十法界是惡道。能斷一切惡道苦,這是什麼方法?佛說:「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觀察是行。常念是心善;思惟是思想善;觀察是行為善。從你存心起念到一切行為,你都不離十善業道,你就能離一切世間苦。後面佛還有一句重要的話交代:「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句話重要。我們今天修行,夾雜著不善太多了,所以我們的善法不能成就,我們考試永遠不及格。為什麼?夾雜不善太多。修到純善純淨,那是法身菩薩,那不是普通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講修行,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行為雖多,總不出這三個範圍:「身、口、意」。身的行為是舉動,口的行為是言語,意的行是是念頭,如果這些行為錯誤不善,把不善的改正過來,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標準是佛在經上所說的「十善業道」,這是標準,最根本的標準。標準愈說愈詳細,愈說愈廣泛,愈說愈深妙,那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到如來果地十善才達到究竟圓滿,我們講純善純淨。『大智心』生起來了,這裡面講的十一種心全都生起來了,沒有一法不圓滿,沒有一法不究竟。

  我們明白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所以才曉得,佛法不能不學。非常可惜,現在世間許許多多人把佛法看作宗教,國家辦教育,把佛教教育踢在門外。真正解決人生、解決社會、解決世間一切苦難問題的大學問,他不要,這多可惜!說老實話,遠遠不如古時候的帝王,我們看到古代的帝王,他們是真有智慧,真有福報。在中國歷史上,帝王把儒家的教育做為科舉的教育,也就是國家選拔人才的一個標準,而把佛教教育看作是國民普遍的教育,比儒家的教育還要重要。儒家教育在從前,不想作官的人,他可以不接受。接受儒家教育目的何在?將來是考功名,考取功名之後,為國家服務。就像現在國家的公務人員,他作官去了,仕途中人,這就是我們現在講從政的。若非從政,可以不必上學,你在社會上想學一樣什麼手藝、工藝,你找一個師父跟他學就行。你作木匠,找一個老木匠師父;你想學醫,找一個老醫生,找個好大夫,你跟他學;你想學經商,你找個老闆,你跟他作學徒,不要去讀儒家書,都能成就,有一技之長,你將來在社會上可以謀生。

  但是不管你從事哪一個行業,都要學佛,所以佛教是什麼?用今天的話來說是社會教育,人人必修的。帶頭推動這教育的是什麼人?帝王,帝王來領導。在從前把佛教教育看得這麼重,超過儒家太多太多了。儒家的學校在古時候一個縣只有一個縣學,但是佛家的教學場所到處都是,連鄉村裡面都有,只要有佛的寺院庵堂,那就是佛的學校。所以佛教育用今天的話來講,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怎麼能不佩服古時候的帝王將相?他們聰明,他們有智慧,普及佛教的教育,就能得到社會安定,所以他們能夠享國幾百年,能夠傳多少代,原因就在此地,國家社會長治久安。

  今天社會為什麼這樣動亂?我們仔細觀察,社會從上到下,無論是哪個行業,也不分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你去跟他們談話,大家都感覺到沒有安全感,人心惶惶,這種生活多痛苦!什麼原因造成的?教育失掉了,教育就是古聖先賢的教育,喪失掉了。不但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仔細去研究世界上各個宗教的典籍,我們一眼就看明白了,都是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有個中心的教學,中心的宗旨是什麼?愛。換句話說,愛的教育。佛家的中心教育是「慈悲」;天主教、基督教《聖經》,他們的教育中心宗旨,「神愛世人」;伊斯蘭《古蘭經》,每一段經文前面第一句,「阿拉確實是仁慈的」。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宗教教育是愛的教育。我們今天把宗教教育捨棄掉,社會上沒有愛,苦難從這裡產生的,我們應當要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