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八)  (第二集)  2000/12/5  香港九龍  檔名:12-036-0002

  請看講義第一面,第一大段「依教趣求」第二個小段:

  【善財聞善知識教,一心正念。隨順智慧光明。通達甚深解脫。憶持自在三昧。敬奉清淨教海。觀察諸佛威德。】

  昨天我們講到此地。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欣樂諸佛住處。】

  『欣』是歡喜,『樂』是愛好;愛好諸佛的住處。這一句意思,我想大家都不難懂。居處的環境,對我們的生活有決定的影響。因此選擇居住的處所,在人生是一樁大事。而尤其是中國人,中國人相信風水,總得選擇一個風水好的地方做為居住的環境。風水有沒有?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一定有。古人跟我們說了一個原則:「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這兩句話意味深長,使我們真正理解風水究竟是什麼。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風水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在佛法裡頭說「境隨心轉」,所以世尊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看相、算命、占卜、風水都是佛所不許,而這些東西確實是存在。

  諸位這兩天都在看《了凡四訓》的連續劇,孔先生算了凡先生的命運,不能說不準確。細細的讀這個小冊子,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真正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怎麼會沒有命運?當然有。可是世間人知道這當然之事,他不知道所以然的道理。命運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造成的,世間人不知道。唯有大聖大賢,他們有真實的智慧,把這個事情所以然的道理為我們指示明瞭,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命運不是上帝主宰,也不是神明給我們定的,更與閻羅王沒關係。命運從哪裡來的?命運是自己造的,正所謂是「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一定要受惡報」;命運的道理就是因果報應,這是真理,自己作自己受。至於天地鬼神,不過是因勢利導而已,他不能改變你。我們求神明保佑,他真的能保佑嗎?他沒有這個權力。我們求佛菩薩保佑,佛菩薩真的能保佑我們,但是你不要迷信。佛菩薩用什麼方法保佑我們?佛菩薩把這個道理說明白了。

  業可以轉變,諸位要曉得,善的業因可以變為惡的,惡的業因可以變為善的。誰在那裡轉變?在自己。佛把這個道理說清楚、說明瞭,我們如果真的能體會、能懂得,我們要想得善的果報,沒有別的,認真努力種善因。只要能夠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縱然過去生中造作許多惡業,這一生當中應當受很多苦報的,都能轉變過來,確實能消業障。所以不是佛菩薩給我們消的,不是天神、閻羅王給我們消的,自己消的。

  從什麼地方消起?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從起心動念之處。人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你明白這個道理,你覺悟了。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明白,十法界的眾生,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一切眾生都具足十法界的業因。佛家講阿賴耶識裡含藏的業習種子,我們有成佛的業因,我們有作菩薩的業因,我們也有地獄、餓鬼、畜生的業因,沒有一個人不具足。現在我們要問,如果我們要想作佛,怎麼個作法?佛告訴我們,如果你想作佛,你就學佛,加強佛種子的緣;因已經有了,佛因再加上佛的緣,必然佛的果報就現前,就這麼個道理。

  我們每一個眾生,不但是人,一切眾生都有地獄的種子。地獄的種子是什麼?瞋恚嫉妒,這個念頭是地獄的業因。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做了一些好的事情,看到心裡難過、不順眼,生嫉妒、生瞋恚,你就又跟地獄的業因又加上緣了地獄的業緣,將來的果報就墮地獄,地獄境界就現前了。這個道理不但是佛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古今中外宗教裡面所說的,聖賢人所講的,講得太多太多了,只可惜我們現代人把它看作迷信,沒有把它放在心裡,更不能夠依教奉行,我們過失在此地。所以我們不懂得造善的緣,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講席裡常講,隨順自己的自私自利,隨順自己的貪瞋 痴慢,隨順自己名聞利養,這樣造作都是屬於惡緣,讓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惡的種子起現行,果報不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真搞明白了,我們就曉得怎樣做人。人不是這一生,有過去生、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跟一切眾生結的緣,有善緣也有惡緣。善緣,在這一生當中,無論在世法、在佛法,有很多人幫助我們,世法裡頭所講的「貴人多」;你的貴人多,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容易成就。可是要知道,我們也曾經跟許多眾生結了惡緣。惡緣,在一般講,魔障多、冤家多;你想做一樁好事,這些冤親債主他來障礙、他來破壞,他不讓你成就。我們學佛的人懂得,遇到這些事情,過去生中我對不起他,今天他這樣子對付我是正確的。他來毀謗我,他來侮辱我,他來陷害我,這是我應當承受的果報,歡喜接受,毫無怨言。不但沒有怨言,決定沒有一念惡念報復,我們這個業障就消掉了。如果別人罵我們,我們再回去罵他,這是冤業愈結愈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是絕大的錯誤。

  你看看《金剛經》上所說的,這是同修們都念過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金剛經》上只是提一提、引用一下,這個故事在《大涅槃經》裡面說得很詳細。你看看菩薩對於冤親債主是怎樣的處置,我們要學習。菩薩在深山修行,沒有惹任何一個人;歌利王看到不順眼,把他凌遲處死。「凌遲」是用刀一片一片把肉割下來,這樣的割死,不是很痛快叫你死的。而忍辱仙人沒有絲毫瞋恨,而且還發了個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你看看那是什麼樣的心量!所以這是大福報,這是大智慧,究竟圓滿的戒定慧三學。忍辱仙人成佛了,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說的話兌現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尊者前世就是歌利王。這個冤不就解了嗎?來世做非常好的師生,非常好的朋友。所以我們要記住,冤家宜解不宜結,決定不跟任何一個人結冤仇。

  不但不能跟人結冤仇,畜生也不能跟牠結冤仇。不要以為畜生妨礙我的生活,我討厭牠,隨便殺害牠。牠也是一條命,牠前生做錯事情,愚痴造業,墮落在畜生道。牠的苦報受完之後,也會轉到人世來。所以,我們要以真誠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一切小動物都真誠的愛護,跟一切眾生廣結善緣。牠有智慧,牠也通人情,你愛護牠,牠也會照顧你,彼此互相照顧,互相幫助,這個生活多美滿!何必要結冤仇?結冤仇,實在講,是非常愚痴,跟自己過不去,不是跟別人。不但是動物有靈性,再跟諸位說,植物有靈性,瓦礫、塵土都有靈性。它要沒有靈性,佛怎麼可以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因為它有靈性,所以人,只要你從內心裡面發出真誠、清淨、平等的慈悲,你住在這個地方,樹木花草都供養你;樹長得特別好,花開得特別香,供養你。你居住這個地方的土地,山川田地也顯得格外的秀麗,田園也格外的肥沃。為什麼?你自己的福報所感應的。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要不要去改風水?不要了。要改什麼?要改心,風水是心可以轉的。佛的住處,美好到極處,一絲毫的缺陷你都找不到。為什麼?佛的心是圓滿的,中國古人所講的「止於至善」。佛的心是究竟圓滿的善心,佛的念是究竟圓滿的善念,佛的行為是究竟圓滿的善行,所以他感得的居處是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住處,我們在淨土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的住處,世尊為我們宣說,我們看了、聽了,生起無盡的仰慕。這個佛土,就是此地講的『住處』,是善心、善念、善行所感得的。我們懂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要修心,我們要修行,才能感得諸佛的剎土。

  這個道理,特別是在念佛的同修,我們每天念阿彌陀佛,能不能生淨土?跟諸位說個老實話,未必能生。為什麼?古人說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道理在此地。經上又告訴我們:「心淨則佛土淨。」由此可知,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憑藉的是什麼?心淨,這能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諸位說,每個人所享受的福報不相同。凡聖同居土的福報比不上方便土,方便土的福報比不上實報土。這是什麼原因?每一個人修的福不一樣。所以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就知道我們要修的是什麼,我們要學的是什麼。

  我們要修的是清淨心。我們總結世尊在大乘經論裡面教導我們,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們寫成五句,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大菩提心。說「大菩提心」很多人不懂,我們這樣說出來,諸位就比較清楚一點,會有一個概念:你感得的依報,你感得的居處、住處清淨莊嚴,無與倫比。「受用」,這是享福,享福要修福報。什麼是福報?與人為善是福報。決定不可以與人為惡,與人為惡就錯了,那感得的是苦報,不是福報。念念與人為善,行行與人為善,縱然是被人陷害、被人殺了,像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殺了,在我們一般人看到:「這好人沒有得好報!」這是我們肉眼凡夫看的。佛菩薩看的不一樣:「忍辱仙人得好報。」什麼好報?忍辱波羅蜜圓滿了,這是好報。他修學這個法門,他畢業了,不起絲毫怨恨之心,他成佛了。凡夫看:「他被人殺了,死得很慘。」佛菩薩看的時候:「他成佛了,他的道行圓滿。」聖人與凡夫對於一切法的觀察是不一樣、是不相同,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瞭,我們要知道認真努力去學習。

  所以居住環境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不能不選擇。特別是現代這個時代,大都市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如果我們禁不起誘惑,往往就墮落了,很快速的就墮落了。所以古時候這些大德們,建立道場為什麼選擇在山林,他不選擇在都市?不但不選擇都市,連鄉村都迴避。道場建立在深山裡面,交通非常不方便。他用意很深,盡可能的避免外界的誘惑,幫助初心容易得定,道理在此地。他們選擇的修行處所,堪輿家都說風水極佳。於是我初學佛的時候,就有人跟我講:「出家人個個都會算命,個個都會看風水。」我說:「何以見得?」「他們建的道場都是風水地理最好的地方。」我聽了笑笑,我給他的回答:「未必。」

  出家人真的去看個好風水的地方來建道場?不是。如果出家人真的有這個心,要去看風水選擇地方,他心就不清淨了,他的心也不平等了,他沒有智慧,他怎麼會選擇到好風水?為什麼每一個道場風水都那麼好?是因為那些修行人心地善良、思想善良、行為善良,所謂是「人傑地靈」,這個就是講的「福人居福地」。佛,我們念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第一個是福德,第二個是智慧,「足」是圓滿的意思;佛福德圓滿了,智慧圓滿了,他住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的地理自然就變好了,道理在此地。所以不是有意去看風水,他是個有福報的人,他在那裡一住,那個地方風水本來不好,因為他去住都變好了,就這麼個道理。如果這個人心地不善、思想不善、行為不善,再好的風水地理,他到那裡去一住,住不了半年、一年,那個地理風水全都變壞了。

  所以要曉得,動物有靈感,植物也有,礦物也有,這個道理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實實在在是有道理,不是隨便說的。根本的理論,法相唯識家的經論講得透徹。山河大地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經論上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把基本的原理跟我們說出來。所以說是有情、無情,依報、正報,同一個心性,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幻相。所以境界,說真的,剎那剎那都在變,剎那不住,隨著我們的念頭在轉變,這就是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一語道破事實真相。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自己居住的環境之美好,完全在心地。

  初學的人,縱然明白這個道理,妄想習氣轉不過來。轉不過來,你就決定被命運所拘,被境界所轉。所以善知識才選擇清淨的居住,幫助你成就道業。選擇的條件,遠離鬧區。所以佛經裡面常講,修行人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沒有吵鬧的地方」,佛的標準是指牛叫的聲音聽不到。在古代牛叫的聲音很大,鄉村農夫都養牛,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個地方就很清淨。在這個地方建茅篷、建一個小道場,自己清修,或者大眾在一塊共修,這個場所就叫做「阿蘭若」。現在地球愈來愈小了,大家都這麼說,地球上的人口是愈來愈多了,要想找一塊清淨地方非常不容易!大都市都是幾百萬人口,所以現在修行難!現在修行如果成就,他的功力超過古人十倍都不止。為什麼?如果古時候有大成就的人,生在今天社會,恐怕也被淘汰掉了;他是那個環境好,誘惑力量少,他能成就。我們今天不成就,當然就不必說了;要成就,決定超過古人,因為我們的考驗比古人要難十倍以上。誘惑的力量多,誘惑的力量強,在這裡面能成就,也值得我們歡喜,畢竟是禁得起考驗,你才能有成就。所以初學的人對於居住的環境,不能不選擇。選擇的標準,就是剛才所說,要選擇一個清淨的地方。

  我在最近,澳洲給我一個永久居留。我在澳洲建立一個小道場,選擇圖文巴這個都市。很多人問我:「你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個小城,人口只有八萬人。這個地區四分之一的人從事於教育工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水平高,人口少,環境清淨,誘惑就減少了。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建個小道場,將來目的是培訓弘法人才。如果住在鄉村裡面,當然會更清淨,但是我們的交通、生活,許許多多不方便,沒有辦法。選擇這個地方,是鄉村跟都市的中間,我們生活的需求也很方便;沒有都市那麼樣的繁華,而且這個地方的人非常淳樸,文化水平又很高,所以是個很理想的辦學場所。

  土地取得也很便宜。前一個星期,我在那裡買了一所天主教的教堂。他要出售,我把它買下來。土地面積,要是香港人算,是算平方英呎,我那個地方是五萬平方英呎。五萬呎。價錢合我們香港人的錢兩百五十萬,五萬呎的面積。這個教堂建得很好,建的時間大概不久,很新。所以取得容易。兩百五十萬,在香港買一個小樓都買不到,我們在那個地方可以能建一個道場,生活程度很低。這就是說,我們要選擇佛住處,適合我們修行,適合我們養道、適合我們修行,這是不能不知道選擇的。

  再看下面這一句:

  【解了諸佛軌則。】

  『解』是理解,『了』是明瞭。對於『諸佛軌則』,「軌」是軌範,「則」是原則,都是從綱領上說的,諸佛修行的軌範、修行的原則,不能不了解,而且了解得要深,了解得要廣,了解得要透徹,我們才懂得怎樣學習,才知道成就。諸佛的軌則是什麼?我們這兩面對聯上寫的二十個字就是。這是綜合大乘經論無量的教誨,把它歸納成十句二十個字。凡夫日常生活用的是妄心,用妄心修行,不但不能成佛,世尊在楞嚴會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修到最後的結果是成了魔,大的是變成魔王,小的變成魔子魔孫。佛說的這個話,我們細細去想一想,細心去觀察,一點都不錯。不論在家、出家,如果是用虛偽的心,最後都變成魔了,不會成正果的。成正果,要學佛。學佛的什麼?學佛的「真誠心」。真誠心要落實,處事待人接物,「真」就不假,「誠」就不虛。我們世間人用心就是虛情假意,虛情假意的作為是自欺欺人,這個要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我們才能夠體會得到。

  看看一些修行人,出家、在家,回過頭來再想想自己。因為人最不容易覺察到的,就是自己。看別人的過失容易,看自己的過失難。看別人的過失,造業;看自己的過失,開悟。我們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過失,有一個方法,看別人。看別人不要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沒有這個過失?」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常常比照自己的心行,容易發現自己過失。發現自己過失,這叫覺悟,悟後起修。這個話怎麼說?你覺察到之後,趕緊要改,改惡向善,改迷為悟,這叫修行,這叫功夫,真正修行不能不知道。我們一般人修行功夫不得力,修了多少年沒有成就,甚至於消息都沒有。什麼原因?完全用的是虛情假意。古大德都教導我們「從根本修」,哪裡是根本?真誠心是根本,我們首先從這裡修。我們以真心待人,我們以誠心處世。他們用虛情假意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他。

  有些人說:「這樣我們會吃虧,會上當!」沒錯,古人講得好:「吃虧是福。」你不肯吃虧,你怕上當,你就隨波逐流,你不能成聖、不能成賢。古今中外大聖大賢,個個都肯吃虧上當,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遵從佛菩薩的教誨,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說得好:「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可以做。」這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才是佛的好學生。我們要學佛的真誠,從這個地方學起。其次,我們要學佛的清淨心,身心清淨。我們要身清淨,首先要懂得心清淨;心不清淨,身清淨是做不到的。

  現在這個世間,我們常常在資訊裡面看到嚴重污染,說起來非常可怕。我們是凡夫,離不開飲食。我們所吃的嚴重污染,不但是這些肉類污染嚴重,蔬菜有農藥,那個農藥是污染,米裡面摻著有化學粉,水裡面有漂白粉。真的,佛在經上講,我們很可憐,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每天的生活,三餐所吃的:「飲苦食毒。」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年輕的人不知道,像我這個年歲的人,就有很深刻的體會。我們年輕的時候,五十年前,那個時候所過的生活,吃的東西,蔬菜也好、米也好,跟現在吃的味道不一樣。為什麼?那個時代沒有污染,所以食物養人,滋味鮮美。現在我們三餐吃的是毒,人怎麼能不生病?內有貪瞋痴三毒,外面又有這些嚴重污染做為助緣,內外交攻,人怎麼會不生病?我們看到世間奇奇怪怪的病,時有所聞。歸根究柢,心不清淨。把清淨心變成了三毒,變成了貪心、瞋恚心、愚痴心,變成三毒。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是三毒,把外面的境界都變成了毒素,沒有一樣東西不帶著毒素在裡頭。水有毒,再跟諸位說,空氣有毒,你說怎麼得了!

  所以想一想,我們現在過的是什麼日子?如何來改變我們環境?現在大家都講求環保,幾乎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地區都在講求環保。能不能收到效果?很難。難在什麼地方?他只懂得治標,不懂得治本,本是清淨心。如何能夠保護清淨心?消除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情緒的污染,要把這些東西消除才行。心得清淨了,心清淨然後身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了;環境隨心所轉,這才是治本的辦法。佛經裡面講得多,講得透徹,可是非常遺憾,世法裡頭講科學,說佛經不合科學,佛經是迷信。佛所說的真實語,反而沒有人相信;世間人所講的虛情假意,大家都著了迷。眾生可憐!經上常常講:「可憐愍者。」這一句話在現代社會裡面,我們讀了感觸非常之深,真正是可憐愍者。中國諺語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諸佛菩薩,「老人」。我們不聽諸佛菩薩的話,不聽古聖先賢的話,我們眼前吃的虧大了。這是第二個要學的,「清淨心」重要。一切時、一切處,怎麼樣保護我們的清淨心,就是心地不受外面境界的污染,這個很重要、很重要!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修行才有成績可言。

  第三「平等心」,這條非常重要。心不平等,就談不上清淨,清淨是以平等做基礎。世尊為我們說十法界的業因。十法界業因,實在講,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業因,哪一個業因最重要?佛舉例而言,作佛的業因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六度心」是菩薩,「緣覺心」是辟支佛,「四諦心」是阿羅漢,「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天人。這是佛舉例跟我們說,平等心是佛。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學平等。這個很難學。五個手指伸出來都不一樣齊,怎麼個平等法?佛教導我們不要看「相」,為什麼?相不平等。佛教我們看「性」,性是平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這個方法確實是好,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夠觀察一切眾生的真性。楞嚴會上說得好,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舌叫「嚐性」,在鼻叫「嗅性」,見聞覺知的「性」是平等的;「相」不平等,「識」不平等,「性」平等。

  佛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確確實實本來成佛。他怎麼看的?他從性上看。如果從相上看,有十法界;從性上看,一真法界。相上看,一切眾生的形相千差萬別;從性上看,共同一法身。這是佛教我們怎樣去修「平等觀」,上從佛菩薩,下至地獄眾生,沒有一樣不平等。你能夠把平等觀修成,你成佛速度就快了,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能成就。《華嚴經》在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生成佛,他表演給我們看。他何以能一生成佛?他懂得修真誠、清淨、平等,所以人家一生成就;不是分證,是圓滿的成就。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無比的幸運,又能夠聽到圓教大乘。只要我們自己抓住這個機會,認真努力,我們也會跟善財童子一樣,在這一生證得圓滿的佛果。

  第四個,「正覺心」。「覺」是不迷,覺而不迷。「正覺」,這個覺沒有錯誤。在我們初學,到底什麼是正?什麼是邪?如何來辨別?這有一定的難度。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經典就是區別的標準。凡是與經典上所說的相應,這是正覺。與經典所說的不相應,那是邪覺;縱然覺,它不正,縱然是有智慧,在佛法裡面講,那叫世智辯聰,不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正覺。佛教眾生破迷開悟,徹始徹終的教學,《無量壽經》教導我們「住真實慧」,就是教我們住在正覺裡頭,要覺而不迷。「覺」的樣子是什麼?我怎麼個住法?我們要懂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覺心不動。」可見得真誠心是覺,清淨心是覺,平等心是覺,慈悲心是覺。慈悲是個愛心,永恆不變的愛心。前面跟諸位說過,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樣一個大的冤家對頭,仙人對他的真誠愛心絲毫沒有打折扣,這才證得究竟圓滿的忍辱波羅蜜,成就大圓滿,成就大解脫、大智慧。我們有沒有能體會到?我們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習?然後才真正能夠體會得到,何以別人一生能成佛,我們修了許許多多年,毫無成就可言,原因到底在哪裡?我們要把它找到。

  末後一個,「慈悲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落實在事相上就是慈悲。事相,具體而言,總不外乎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前面四心化做一個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智慧的愛心。這個愛心不是虛假的,這個愛心沒有染污,這個愛心沒有高下,這個愛心沒有迷惑,慈悲!這是佛菩薩的心。我們能從這裡下功夫,從這裡學習,這是成佛之道。佛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下聯所說的。看破,什麼叫「看破」?世出世間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都能夠通達明瞭叫看破;看穿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你對於一切法決定是一塵不染,這叫「放下」;一絲毫都不會染著,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沒有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看破是解門,放下是行門。

  在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聽清楚,不能產生誤會。有很多人聽經執著在言語上,沒有體會到意思,搞錯了。聽說我講「放下」,他工作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他說他一切都放下了。過了幾天,生活成問題了,寫信給我:「法師,你教我放下,我統統都放下了。我現在沒錢,我沒飯吃了,怎麼辦?」這個搞錯了,我沒有教你放下工作,我沒有教你放下家庭。我教你放下的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是教你放下這些。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看破、放下,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看破的是什麼?放下的是什麼?我們向他學習。釋迦牟尼佛沒有放下工作。

  有人告訴我,學佛是消極的。我就問他:「釋迦牟尼佛是幹哪一行的?」你們想一想,他是幹哪一行的?在社會上這麼多行業,他幹哪一行?用我們現在的術語來說,釋迦牟尼佛所幹的這個行業,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對不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既然搞教育了,天天要給人上課。沒錯,講經說法是教學,我們的術語叫「講經說法」,現在人叫「上課」。每天給大眾上八個小時的課,經典上記載,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你說他消極嗎?你去找找,現在全世界哪一個做老師的人,一天上八個鐘點課,四十九年不休息?你一個都找不到。這樣的人你說他是消極,那什麼叫積極?你再找個積極的人來給我看。說話亂說,不通過大腦的,胡說八道!

  又何況釋迦牟尼佛是義務的教育工作者,他教人不收學費。現在做老師的,在學校上課有薪水拿,還有鐘點費。釋迦牟尼佛沒有收過學費,完全是義務的教學,這樣的人要叫他做「消極」,這個人的罪業很重,這是冤枉人。世間找積極,再也找不到,比不上釋迦牟尼佛。我們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然後我們自己才真正學到東西,也知道從哪裡學起,怎麼個學法。所以,你看看釋迦牟尼佛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他沒有放下工作,他很認真、很努力的在工作,而且一生全心全力幫助社會廣大群眾,教化一切眾生。

  他教的是什麼?我們把它歸納成三樁事情:第一個教一切眾生轉惡為善,第二個教一切眾生轉迷為悟,第三教一切眾生轉凡為聖。這種教育多麼偉大!佛教裡頭沒有迷信,佛教裡頭沒有消極。我們說佛教,很多人總是馬上就聯想到:「這是宗教。」我不搞宗教,我學佛是因為真正明瞭釋迦牟尼佛搞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我跟他學。唯有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才能夠普度眾生,才能夠救苦救難,才能夠自度度他。我們是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了,追隨釋迦牟尼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佛雖然不在了,經典在,遺教在。我們認真讀誦、研究,依教奉行,做佛的真實弟子,解決我們人生種種疑惑,使我們確確實實在這一生當中離苦得樂。所以一定要曉得,放下,是放下煩惱,是放下妄想、放下執著,不是放下工作。你從事於哪一個行業,你要敬業、要樂群,這是佛教導我們的。絕對不是說放下工作不幹了,那是消極,那是曲解如來真實義,你聽話聽錯了,把意思錯會了,要自己負責任,佛沒有這個說法。

  真正能看破、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快樂。「自在」,佛經裡面講的「解脫」。看破將迷惑解脫,放下將煩惱解脫了,那個人怎麼能不自在?自在快樂,經典裡面常講的「常生歡喜心」,這個「歡喜」與真誠相應,與清淨、平等相應,與正覺、慈悲相應,這是真歡喜。這個境界佛菩薩得到了,中國古人也有得到。從什麼地方我們能看到?《論語》上能看到。《論語》第一句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這個境界。「學」,學是覺悟的意思,覺而不迷。「習」,是將覺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習」。「不亦說乎」,這個是佛家講的「法喜充滿」,就是我們講的「自在」。這種喜悅是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外面的刺激,內心裡面生的歡喜,真歡喜,這是真正的受用,現在一般人講「享受」。你們享受的是什麼?學佛的人享受的是歡喜。對人、對事、對物,一切時、一切處常生歡喜心,這是學佛人的享受,至高無上的享受。

  歡喜人就不會衰老,古人常講:「憂能使人老。」一個人天天煩惱、憂慮,老化得很快;一個人天天生活在歡喜裡面,不會衰老。所以諸佛菩薩沒有衰老的相。阿羅漢有衰老的相,辟支佛、菩薩、佛陀沒有衰老的相。為什麼?常生歡喜心。人到這個時候,修行,自己修行功夫就圓滿了,得大自在。可是不要忘記,自己修行到家了,自己去享福去,享自己清淨、快樂,享這個福去,那你慈悲就沒有了。你在初學的時候,曾經發過願,什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你成佛之後,雖然得清淨、自在、快樂,不要忘記度眾生。眾生在這裡受苦,你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如果你不幫助,你就違背本誓,你說話不算話,你就是打妄語,你就是自欺欺人,你怎麼能叫「佛菩薩」?怎麼能叫「聖人」?所以自己證得聖果之後,只有一樁事情,幫助一切眾生轉凡為聖。這是諸佛菩薩唯一的一樁大事業、大因緣。所以成佛之後,不是說沒事做了,成佛之後事更多,但是沒有自己的事情,自己永遠是清淨自在的。忙的是別人的事情,忙眾生的事情,所以我叫這種事情叫「無事忙」,「忙無事」。忙得不亦樂乎,自己沒事,為別人而忙。所以他也不會累,他也不會變,他也不會衰、也不會老,這是真實的受用。

  處世,對人、對事、對物隨緣,決定不攀緣,決定不勉強,這點一定要知道。修行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我們常講「志同道合」,這才能在一起共修。志同道合的標準是什麼?六和敬裡頭前面兩條,「見和同解」是志同,「戒和同修」是道合,有標準的。這種同修是真的同修,大家在一起互助合作,真正成就道業。但是要曉得,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很少,我們能不能去求?你要是去求,你就攀緣了,你就不是隨緣。攀緣不自在,煩惱多,隨緣就自在。

  在浙江杭州雲棲寺,是明朝末年蓮池大師的道場,蓮池大師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做出來給我們看,隨緣而不攀緣。他看到那個地方環境好,非常幽靜,是一個修行養道的好處所,他在那裡搭一個茅篷,自己一個人在靜修。以後偶然被人發現:「這個人修行很有道德,有智慧、有學問。」於是仰慕他的人,就願意跟他學習。所以志同道合的人是自己來的。人來多了,這個茅篷住不下,再蓋一間。人再多了,再蓋一間。以後逐漸形成變成叢林,變成一個大道場。那些人都是仰慕法師德行而來的,不是他到外面去招的。所以這一點要記住,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決不去拉信徒。佛法是師道,師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學」是求學,不可以招生,招生就不像話了,招生就顯得傲慢了。「我的學問道德不錯,我可以教你。」這就自尊自大了。諸佛菩薩非常謙虛:「我沒有道德、沒有學問。」他一定要來,「好,來,我們同學。」哪裡敢去招生,哪有這麼大的膽子!這是諸佛菩薩首先教我們謙虛。

  我在香港講經也有幾十年了。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我們就不做宣傳工作。為什麼? 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到處講經說法,沒有做宣傳工作。人來得少,有緣。你要是大肆宣傳,找一大批人來了,自己講得不好,人家聽得很不滿意,豈不是教人家生煩惱,耽誤別人的時間?這是無量罪過。我不撒廣告,你自己來的,講得不好,我沒有找你,我對得起你,是你找來的,我沒有去找你來聽,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我們自己對自己所學、對自己所說的,我們自己不滿意,並不是覺得我還不錯,我們始終都是在學的、學習這個立場,一直到等覺菩薩都在學習,虛心的學習。中國古聖先賢也提出警告,說:「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這是講文人最大的一個害處、禍患是什麼?好為人師。孔夫子不敢為人師,釋迦牟尼佛也不敢為人師。你看看大聖大賢多麼虛心,多謙虛!再看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都是自己非常謙虛,尊重別人,抬舉別人,這是美德,這是善行,我們應當要學習。

  軌則裡面最後一條,「念佛」,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華嚴經》提不提倡念佛?我相信讀過《華嚴經》的人都明瞭,《華嚴經》第一個提倡念佛。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經文太明白了,《入法界品》最後的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但提倡念佛,提倡念阿彌陀佛,提倡求生西方淨土。所以,在前清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是從前沒有人說過的,他第一個倡導。「《華嚴經》是大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經》。」既然有大、中,還有個小,小《華嚴》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彭際清居士,很了不起的人,他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華嚴經》看作一部。《華嚴經》的分量大,說得最詳細,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只有兩卷,分量少,裡面所說的內容是《華嚴》的精華、《華嚴》的綱要,所以稱之為中本《華嚴》。而《彌陀經》完全是勸導我們念佛。這個經文不長,佛在這個經本四次勸導我們念佛,真的是一而三、三而四,慈悲到了極處。我們把念佛放到最後,念佛才是究竟圓滿。

  你要問為什麼?如果對於大乘佛法研究、修學稍稍有一點心得,我相信這個答案你非常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跟我們講的基本原理。既然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念佛當然就成佛,我念菩薩就作菩薩,念什麼就成什麼。我今天要成佛,除念佛之外,怎麼個成佛法?成不了佛,只有念佛才能成佛。《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佛跟我們講的念佛成佛的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因。你本來是佛,現在你為什麼不是佛?因為你現在不念佛,所以你成不了佛。你將來到哪裡去?將來到三惡道去。怎麼曉得你到三惡道去?因為你念三惡道。你天天在念,時時在念,一時一刻都不停止。念什麼?念貪,貪財、貪色、貪名。貪是什麼?貪是餓鬼,貪心是餓鬼。你念貪,你念的是什麼?你念鬼道,所以死了之後,他就到鬼道去了。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滿意,天天嫉妒瞋恨,那是念地獄,死了以後就墮地獄。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愚痴!愚痴是畜生。所以心裡頭常常念著貪瞋痴,果報就是在三途,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十法界擺在我們面前,將來你到哪一道去,就看你念什麼。佛希望我們個個人都成佛,希望我們早一天成佛,希望我們快快成佛。怎麼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念佛。《華嚴經》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看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今天我們念的這一章這是海雲比丘,前面這一章吉祥雲比丘,跟諸位介紹過,他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是「諸佛軌則」,這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大家好懂,諸佛的修行成佛之道。一切諸佛成佛之道是怎麼修的?念佛修成的;「念佛成佛」,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今天跟諸位講這一句,「解了諸佛軌則」,就是我們這個道場對聯裡頭這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一切諸佛修行證果的軌則,軌範、原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