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五)  (第一集)  2000/6/5  香港九龍  檔名:12-033-0001

  請掀開講義,第一面第二大段「依教趣求」,請看第一節:

  【今吉祥雲寄發心住。謂緣佛十力。而發志求。起大悲心。下化含識。悲智相導。種智相應。名發心住。】

  經文從這個地方才是正式的入參學了。前面給諸位報告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也是表圓滿,不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數字,要懂得它代表的含義。其實世尊是將我們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把它分做五十三類。由此可知,「五十三」是代表我們整個社會一切的人物,這才叫圓滿。也就是說明,我們一個人生活在世間,決定不能夠離開群眾單獨生活,所以人是一個社會動物,一定要懂得如何跟別人相處。菩薩道的修行,菩提道的圓滿,要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做人的圓滿。由此可知,佛法不能不學,你不學就不懂得做人,不懂得做一個圓滿的人,然後才知道這個教學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

  佛教學的對象,無論男女老少,學生當中有沙彌還不滿十歲,也有年歲很大的一百六十多歲,都是佛弟子,都需要接受佛陀的教育。他教給我們,從初發心到圓滿成佛,都不可以離開。這是善財童子離開他的老師。老師,前面介紹過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十信章」,在文殊會下他證得了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他已經證得清淨心。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一個妄念都沒有,正念現前;正念是無念,無妄念。許多同學讀過《六祖壇經》,都知道無妄念。正念的起作用叫做智,智的樣子是什麼?樣子是無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它在不起作用的時候是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無知而後才能夠做到無所不知。我們今天求知恰恰相反,我們是希望什麼都知道,結果是什麼都不知道;縱然知道,也搞錯了,也不是真知道。

  所以不僅是佛,佛裡面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教導我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同一個原理原則,我們要懂得。這些道理,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之前,中國孔子知道,老子也知道。孔子再往上面去,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大聖他們也都知道。因此聖賢人的教學,理念、方法、手段、目標非常接近,我們仔細觀察這才了解,這是真實智慧圓滿的教學,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根本智得到之後,要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知」要怎樣去修學?要去接觸;你眼要見,耳要聽,一接觸就通達明瞭,快得很!我們在佛經傳記裡面看到龍樹菩薩,龍樹菩薩也是得根本智之後,跟善財童子一樣,出來參學。他在短短的期間,把印度所有的宗教典籍都讀盡了,都通達明白了。讀佛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三個月就念完了,也全部通達了。為什麼我們搞一輩子,縱然我們長壽,能夠活到兩百歲,兩百歲這一部《大藏經》也沒有法子通達,他為什麼三個月就通達?我們現在曉得,我們的基礎不一樣,他得根本智,我們沒有得根本智。沒有得根本智,學起來就困難;得根本智,學起來就容易。所謂「一聞千悟」,一接觸就一直沒有障礙的全部都通達。所以古人教學的方法有它的道理,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決定不能夠看輕了。那真是一個不但是講究竟,它是非常穩當快速成就的方法。我們今天講的這些科學方法論要跟它相比,相去遠又遠之。這些前面交代的話,我們就說到此地。

  現在我們看這段經文,這是到『發心住』。『寄』是代表的意思。吉祥雲比丘,五十三參前面三位,代表三寶,佛法僧三寶。在佛法裡頭總是把三寶放在最前面,這是我們修學的根本法。菩薩的名稱,含義很深很深,『吉祥雲』。特別是在中國,中國古時候晚輩對長輩請安都是用吉祥。「吉祥」兩個字怎麼解釋?最簡單的解釋,你應該得到的,你都得到了;你應該享受到的,你都享受到了,這叫吉祥。不應該得到的你得到了,不應該享受的你享受了,這是不吉祥。此句裡頭含義很深很廣,真的是所謂「種善因得善果」,你的果報跟你的因一定是相應的,這是吉祥,不相應這就不吉祥了。所以這兩個字非常非常之好,在祝福裡頭是很圓滿的祝福。

  後面一個「雲」字,雲字用意更深,雲是像雲彩一樣。雲彩,古人也曉得,現在我們更清楚,它代表什麼?非有非無。遠看,我們在雲層下面看空中的雲層,不能說沒有;你接近,接近就沒有了。所以它代表的是非有非無,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如是。明瞭真相,《金剛經》上常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雲」在此地就是表夢幻泡影,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真有。就像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一樣,你要很冷靜仔細去觀察,你才知道事實真相,非有非無。因此我們決定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你知道非有非無,你就不會執著。你要知道因果不空,你決定積德修善。佛經上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什麼不空?因果的轉變不空,因果的相續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循環也不空,因果永遠在循環,永遠在轉變,永遠在相續,這就是我們世間一切現象的真相。我們努力修善積德,這個轉變愈轉愈殊勝,愈轉愈好,這是一定的道理。人不可以不行善,人不可以執著,這是諸佛菩薩跟我們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雲」表這個意思。

  在五十三參代表裡面,不論他的身分是男女老少、出家在家,五十三位善知識中,出家的有五個人,在家的多,出家的不多。出家決定是示現教學的工作。教學,在家不是一樣教學嗎?對,是一樣教學。像維摩居士,在家的;在家佛、在家菩薩多得很。示現出家,是對於一切眾生裡面某一類的根性來說。這一類願意發心從事於這個工作,獻身於教學,終身從事於教學,專心致志,沒有家累。有家累一定有分心,精神力量不能夠集中,不能把這樁事情做得十全十美,是這麼個原因。現在的話來講,犧牲奉獻,捨己為人,是這個意思。

  吉祥雲他是以出家人的身分,為我們表演「發心住」。發心,初發心發的是什麼心?大菩提心。大菩提心是什麼?我們佛弟子常常念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發這個心,就是發心住的菩薩。我們想想,我們不少同修都發了這個心,我們是不是發心住的菩薩?也可以說你是發心住,但是不能跟吉祥雲比,吉祥雲真發心了,我們這是口頭上發心,心裡沒做到。所以天台大師講,我們這個發心叫「名字發心」,有名無實,這個沒有用處,不能解決問題。現在我們是受了菩薩戒,「名字菩薩」;受了比丘戒,「名字比丘」,絕對不是真的。如果自己認為「我是真的比丘,真的菩薩」,你妄語,你騙人,這個不可以的,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分。我們發心真幹,真正在學習,做得不圓滿。我們發心普度一切眾生,雖然有這個心,我們能力不夠,真的遇到事情了,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哪裡能稱圓滿?斷煩惱,煩惱習氣還是斷不了。天天想斷,煩惱減少一點,並沒有真斷。一年比一年減少,這已經很了不起,你已經在真幹,這叫觀行菩薩。觀行是你已經在做,不是有名無實,你已經在做,但是你做的分量不夠,再努力去做。

  煩惱裡面,佛給我們講也分類,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大類分為這三大類。你把見思煩惱斷了,真斷乾淨了,這有點像了,所以叫相似位的菩薩,你有點相似,還不是真的。真的要怎麼樣?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像此地無明也斷一品了,這是真的,所以這叫分證位的菩薩,他們才是真的菩薩,《華嚴經》上稱為法身大士,他們證得法身。

  什麼是法身?佛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我們今天是讀佛經,懂得這一句話,曉得這個意思,自己做不到。他是他,我是我,我不是他,他不是我,我們還是有界限存在,那你就沒有證得法身。證得法身的人沒有界限,跟一切眾生都沒有界限,自他一體,法身大士才證得。吉祥雲在這裡是發心住,他是剛剛證得。雖證得,還不夠深度,證得很淺,但是他確實是證得。「住」,這個意思是安住,不會再退。「住」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他的地位,他這個地位不會退轉,只有再往上面提升,不會往下退墮,這稱為「住」。

  下面這是解釋,『謂緣佛十力,而發志求』。這是真正學佛,向佛看齊。佛有十種特殊的能力,我們今天講超越一切眾生的德能智慧,這十種是能力也是智慧,所以叫十力智。學習這個,這才發大志願,求無上的佛果。生起大悲心,上求下化,落實在「眾生無邊誓願度」。佛果的十力,這十種力,我們在此地簡單的做一個介紹。它是說如來,這是講的究竟果位,沒有比這個再高,沒有比這個更圓滿,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通達明瞭,決定沒有錯誤,沒有遺漏,這才是圓滿真實的智慧。我們講第一種到第十種,只能舉例,細說說不盡。所以世尊把它歸納成十大類,每一類裡頭,細說都是無有窮盡的。

  第一種是「是處非處智力」。什麼叫「是處」?什麼叫「非處」?它的意思是說,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這就是因果。諸位必須要曉得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世間法不是講我們這個地球,不是講我們人生一世,那太小了。世間法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講十法界。十法界很難懂,十法界從上面說,第一個是佛法界,第二個是菩薩法界,第三個是辟支佛法界,第四個是阿羅漢法界,我們稱它叫四聖,這四種都是聖人。下面就是六道的凡夫,有天法界、阿修羅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鬼法界、地獄法界。總共十法界。

  十法界彼此不相知,彼此不相逢,它確實存在。就像今天科學家所說的,十種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用這個來解釋十法界,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也就像我們今天看電視,一個畫面有十個頻道,十個頻道都沒有離開這個畫面。你打開一個頻道,它就現一個境界出來;換一個頻道,又一個境界出現。這就是說明十法界依報正報種種現象,莊嚴,我們用現在的話講,現象,宇宙人生的現象;在佛法裡面講依正莊嚴,換成現在的話講,宇宙人生的現象;不相同,為什麼不同?因果不相同,你造什麼樣的因,就現什麼樣的果。造因就像我們開頻道,你開哪個頻道,現哪個畫面,就這麼個意思。所以我們自己不能不明瞭,不能不學習。

  這十法界不是《華嚴經》上講的佛法界,《華嚴經》上講的佛法界是講法身大士,比這個還要高,這個統統叫世間,世間界限在此地,《華嚴經》上講的才叫出世間。出世間得有個名詞,這個名詞怎麼來的?跟十法界是相對建立的,因為有世間,所以就要說個出世間。有十法界,所以叫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相對建立的名詞;沒有十法界,當然也就沒有一真法界。所以名字相不可得,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建立這些名相。名相不可以執著,懂得它的意思,不要去執著。為什麼?假設的,並不是真的有。佛法修學的難,就難在這個地方,許許多多的假設你統統都要搞清楚,可不能當真;當真,那你就壞了,你就搞錯了意思。

  既然有十個法界,十法界的業因果報非常複雜,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給我們講「十如是」,就講得很詳細。天台大師更加詳細的發揮,把十如是一展開,百界千如。講到「百界千如」,這已經是放大很多了。再告訴我們,過去三千、現在三千、未來三千,愈說愈多,愈說愈廣,愈說愈深,重重無盡,無非是說明因緣果報這個事實真相而已。既然這麼複雜,佛為了講經教學方便起見,複雜因素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麼?單單講最重要的這個因素,這樣我們學起來就方便多了。

  我們從上面看起。第一個是佛法界,諸位要記住,這是世間法裡面的佛法界。佛說:平等心是佛法界。人的心平等,這個人成佛了。所以我們學習,把佛陀教給我們的總綱領歸納,歸納得愈簡單,愈容易記住,容易學習。「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佛,我們說了五個。佛給我們講,這五個裡最重要的是平等,對我們講的。我們的心就是不平等,不平等就做不了佛。平等心是佛,這是講第一個因素。

  緣,我們簡單說,我們歸納這十個字五條,「真誠,清淨,正覺,慈悲」是緣,「平等」是因,果報是佛。菩薩第一個因是六度,菩薩不可以不修六波羅蜜。我們有不少同學受了菩薩戒,無論你是出家菩薩或者是在家菩薩,你要是不修六度,你就不是菩薩。六度裡面哪個最重要?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跟前面五條都是因,般若波羅蜜是看破,前面五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放下。布施是放下慳貪,持戒是放下惡業,忍辱是放下瞋恚,精進是放下懈怠,禪定是放下散亂,那是放下;般若是看破。你要是不認真修學六波羅蜜,你怎麼可能看破?你怎麼可能放下?

  我學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是章嘉大師,我頭一次跟他見面,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現在知道佛法很好,很值得學習,但是不曉得從哪裡入門?他老人家就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就教我這個。我問他:從哪裡下手?布施。布施是放下的落實,放下才能看破。你放不下,你怎麼會看得破?一定要真幹,這是菩薩道。

  我們現在是認真努力在學,身心世界統統都放下了,我們算不算是菩薩?算。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剛才講了是觀行菩薩、相似菩薩,而不是真菩薩。真菩薩是什麼?真菩薩的標準,《金剛經》上世尊給我們開出來了,「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標準高,那個標準是吉祥雲的標準。由此可知,吉祥雲比丘真正做到四相都破了。不但四相破了,四見也沒有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統統放下了,這是真菩薩,這是一真法界的佛菩薩。這個意思說得深、說得廣,實在講,對我們來講,我們很不容易學到,我們必須把這個水平降低,降到我們現在可以做,而且容易做、歡喜做。講到最低的標準,就是「種善因得善果」,善業決定得善報,惡業一定得惡報,這是講到最低的。什麼叫善?什麼叫惡?我們縱然不能做到,一定要知道。凡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利益別人的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是不善。

  今天白天亞視來訪問我,他聽到我說這些話,他告訴我一句,他說:古人常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有什麼過失?我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這一句話錯了,誤導了許多眾生。他眼睛瞪住了。這一句話錯了,跟佛法講的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為什麼佛告訴我們為自己是惡,為別人是善?佛說的有道理。我們今天大家都曉得,我們生在六道輪迴,十法界是世間,上面那四種世間我們就去不了,生生世世在六道裡打轉轉,苦不堪言。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有我」。什麼時候沒有「我」了,你雖然在世間,在四聖世間,不在六凡世間,那就快樂無比。

  所以佛講的話對,六道是從哪裡來的?六道本來沒有,就是因為你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變成六道輪迴。所以佛教我們要把「我」打破,「我」打破,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為社會想,為別人想,為眾生想,久而久之,這個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這是善,這是真的,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所以世法跟佛法要有很清楚、很明瞭的辨別,把它區分出來。造惡因,這是為自利,一切都為自己的利益,這個人來生在六道裡面,說老實話,三善道都沒有分,哪裡去了?三惡道去了,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地獄道的業因是瞋恚,餓鬼道的業因是貪愛,畜生道的業因是愚痴,搞貪瞋痴,自私自利決定增長貪瞋痴,果報在三惡道,這個我們不要。我們不但不要,我們還要去拯救三惡道的眾生,這才是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對於一切眾生因緣果報的事情,果報到底怎麼轉變,怎樣相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一種叫「是處」,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是惡報。絕對沒有種善因得惡報的,造惡業得善報的,沒有這回事情。這是第一種智力。

  第二種是「業智力」。業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我們常問:你在做什麼事?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事造完了之後,就叫業。就好像我們辦事,事辦完了之後要歸檔,那個歸檔就是業。我們一般人起心動念是在造作,言語是造作,身體的動作是造作。歸檔歸在哪裡?佛法講歸檔歸在阿賴耶識裡面。阿賴耶識是印度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藏識,藏就是倉庫,統統歸到這個倉庫裡面。這個倉庫沒有形相,肉眼看不見,耳也聽不見,手也摸不到,它確實是存在,永遠不會失掉;什麼時候遇到緣,它就起現行,就起果報。這個事情麻煩,全歸在藏識裡頭。造作的業就太多太多了,佛給我們歸納,歸納起來總不外乎三大類,一類是善,一類是惡,一類是非善非惡,就是無記,說不上是善惡。我們拿毛巾擦一把臉,喝一杯茶,說不上善惡,這叫無記。你的造作再多,這三類收盡了,包括盡了。

  佛知道,不但知道你現在所造的,你過去生中所造的,你未來會造的,佛都知道。這麼一說,過去、現在、未來,那個人的命運不是定了嗎?確實,人真的是有命運。不過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他老人家決定不主張我們去占卜、看相、算命、看風水,釋迦牟尼佛不主張。這個命有沒有?有。有,為什麼不主張我們這樣去做?你去做這些事情沒有意義,對於你沒有好處;現在人講的迷信,沒有好處。佛教我們要相信自己,建立自信心,不要僥倖試圖去改造命運,那是完全錯誤的,你完全被別人騙了。怎樣改造命運?我們多做好事,少做壞事,命運就改過來了,就改好了。多做壞事,少做好事,也改命運,改壞了。所以命運改好、改壞,全在自己一念之間,何必要問人?

  我們仔細想想,佛講得非常有道理。心地清淨的人,常常反省自己所造作的,自己的前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一生多為社會做好事,多為一切眾生做好事,自己就有深深的信心,前途一片光明。縱然遇到有災難,種種不如意,決定沒有恐怖,決定沒有驚慌錯亂,沒有。心是定的,心是快樂的。知道,像我們學佛的人有佛菩薩保佑、護法神保佑,肯定的。這是「業智力」。

  第三種是「定智力」,知道一切「禪定三昧」,這是講修學。在修學過程當中,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叫禪定。諸位這一點一定要知道,絕對不是說只有禪宗才修禪定,那你就搞錯了。佛家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就以這個來做比喻,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所修的全是禪定。因此佛在《金剛經》上才給我們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我們的方向、目標完全相同,全是修禪定。

  什麼叫禪?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好,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禪定」兩個字的定義給我們說出來了。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真正懂得,我們眼看種種色相,如果真能不受外面色相影響,心裡頭又不起心動念,我們的眼在色塵上入了禪定,得禪定了,眼在色塵上得禪定。耳聽聲音還會受影響,耳在色塵裡頭沒有入禪定。眼入了禪定,耳沒有入禪定。這種情形很多,例子不勝枚舉,必須六根對六塵境界統統都入禪定,那才管用。有一根入不了禪定,你的定功都不深;換句話說,你出不了六道。對色相上來說,譬如有人不貪財,財看得很淡,再多的財物他絕不動心,他在財裡頭得禪定。他見到色他動心,色裡頭不行。然後你才曉得這個花花世界,你樣樣都入禪定,你才能出得了六道;六道裡有一樣你還會動心,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才曉得「一切諸禪三昧」這個裡面非常複雜,境界無限的深廣,佛全都明瞭,這叫「定智力」。這三條:是處非處、業跟定,都是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叫真理,這是真理。理通達明瞭了,幫助別人,你要懂得觀機,你要了解對方的程度、根性,應機說法,這才真正能幫得上忙。

  第四種是「根智力」,知一切眾生的根性。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尤其是六道裡面的眾生,差別太大太大,我們要是冷靜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像我們看小朋友,看三、四歲的,五、六歲的,你冷靜觀察有些小朋友很有慈悲心,好像是天性,他看到小動物死了之後,他會流眼淚,他會哭。我們在美國聖荷西居住的時候,從前我們韓館長她那個孫子就很有善根。他們門口有一棵樹,他的爸爸要把那棵樹鋸掉,他打電話給他奶奶,說:奶奶,爸爸要鋸那棵樹,樹好可憐,妳趕快救救它!從這個地方觀察,他有慈悲心,他有這個善根。所以像這種情形,我們仔細觀察眾生根性不一樣、不相同,他對外面種種感受,他那個反應不一樣。

  佛家把根性一般分為三等:上根、中根、下根,這是大分,細分也是太多太多了。上根的人,聽到聖賢人的教誨,生歡喜心,生尊敬心,他肯發心學習。中等根性的人,聽了之後不能完全相信,不能完全理解,縱然想做,也只能做到幾成而已。下等根性的人,他不懂,他也不相信,他決定不會去做。可是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那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根性差別從哪裡來的?是迷的淺深不一樣。迷得淺的人,根性就高;迷得深的人,根性就往下降,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你要善於教學。佛在經上常講,沒有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已經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增長,幫他提升;已經提升到相當程度的人,幫助他成熟。這是觀機,一定要了解眾生的根性。這裡面包括得很廣,當然在後天包括教育,他的家庭教育,他的學校教育,還要觀察社會教育,然後確定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

  第五種是「欲智力」,欲是欲望;這些都是觀機的,你要了解眾生種種不同的欲望。所以佛幫助人,菩薩幫助人,第一個條件是要投其所好。大乘經上常說,菩薩接引眾生,「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是手段,他用手段,先投其所好。所以佛教給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見、應酬,這個事情怎樣才能做好?佛教給我們四個方法,這四個方法在佛經裡叫「四攝法」。說「四攝法」很多人不好懂,我把它換一個名詞叫「四種交際法」,大家好懂了,人與人之間往來四種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布施。這個「布施」怎麼說?特別著重在多請客、多送禮。你跟人家交際,首先是「先以欲勾牽」,用這個方法接近,先建立交情,「禮多人不怪」,先用這個辦法。第二個是「愛語」,愛語是常常關心他、照顧他,這是布施恩德。人都會知恩報恩,所以要布施恩德。第三個是「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他都有利益,對他都有好處,他才會對你生起信心、 歡喜心,這個交情愈來愈厚了。最後一條是「同事」,同事是把我所學的這些真正好的東西介紹給你,這才把佛法教導他,這是究竟圓滿真實的利益。否則的話,這一份東西是好禮,他不受,你給他他不接受。必須有方法按部就班,到最後他對你很相信,慢慢識貨了,你介紹他能接受,這個要懂,這都是佛教的。真的,古人稱讚「世間好語佛說盡」,佛都講盡了,我們縱然自己想到的,都不出佛教導的範圍,所以對於佛菩薩的教誨,實在是五體投地,沒有話說。

  第六種是「界智力」,知道世間眾生種種界分。「界」怎麼講?我們在社會上交際應酬有講各行各界,「你在哪一界服務?」我們從這裡就體會到界是什麼?大的來說,不同的國土、國家的界限,不同國家的人,這是界限;不同的種族那也是界限,不同的文化也是界限,不同的歷史也是界限,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是界限,乃至男女是界限,老少也有界限。現在外國人講「代溝」,代溝就有界限了,上一輩跟下一輩有界限。由此可知,在十法界裡面,這個界限之密就像羅網一樣很複雜,你不能不搞清楚。你要不搞清楚,你的教學,你的修持,都有障礙。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都能通達,於是這裡面的障礙才能夠化解、才能夠圓融,這是高度的智慧。

  第七種是「至處智力」,這是知一切道的結果。這個說的「一切道」,這個道是通達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都是指你的修學,你修學到最後得什麼樣的結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譬如佛在佛經上常常跟我們說的修五戒十善,這是一個道,他將來能到達的地方是人道跟天道。如果修四禪八定,他將來一定能夠生到色界天跟無色界天。同樣的道理,一心一意專修淨土法門,他知道將來一定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諸如這一類的,這就是說你修的是什麼因,將來會得什麼樣的果報。我們世間人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所種的,你後來會得什麼。這一條裡面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應機說法。他是什麼樣的根性,佛菩薩用什麼方法教導他,他將來得什麼樣的果報。於是再從這個果報裡幫助他向上提升,而不是讓他止於這個階段,那就錯了,一定要幫助他不斷向上提升。

  第八種是「宿命智力」。宿命是我們今天講的神通,有能力知道你的過去世,你過去一世、二世、三世,乃至於無數世,佛都知道。要用現在的話說,佛為什麼會知道?用近代科學的話來說好懂,不難懂,他有能力超越時間。我們今天沒有能力超越時間,不能回到過去,他有能力超越時間,所以他就能夠回到過去,能夠看到過去。現在科學家講的「時光隧道」,你能夠超越時間,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

  這個事情我們聽到覺得很奇妙,很不可思議,其實科學家已經在這上面用了許多時間在研究,理論上講得通,但是現在事情辦不到。他們的理論,實在說跟佛家講的理論不一樣。他們是用加速度,如果我們速度能夠超越光速,就能夠回到過去,就能夠看到過去一切的狀況。佛家不是用加速度,佛家是用禪定,比加速度還要來得高明。為什麼?時間上的障礙,空間上的障礙,到底從什麼地方來的,科學家現在沒搞清楚,不知道從哪兒來的。只知道宇宙間的現象,確確實實有這些現象的存在,現象怎麼來的,所以然的道理,他不懂。

  佛知道,佛給我們講世間原本是一真,沒有界限,沒有時間的障礙,也沒有空間的障礙。障礙從哪裡來的?障礙從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是這麼來的,這把所以然的道理搞清楚了。然後佛講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個事情就解決了。禪定不是別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而已。這是三樁事情,你能夠把執著放下,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我絕不執著,六道就突破了;六道突破,這是突破一部分的時間跟空間,突破一個小範圍。然後我一切分別也放下,世出世法我都不分別,你突破的界限更大,這個時空界限能突破到十法界,你都明白了。再能夠把妄想也統統放下,那是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個層次也都突破了,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我們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沒有別的。

  佛有什麼東西教人?佛說:我什麼東西都沒有,我哪有東西教人?你們修行成佛,是你們自己成佛的,不是我幫助你的。你肯放下。佛對我們的幫助沒有別的,只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穿,讓我們明瞭,了解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自己去做才行。自己不做沒有用處,懂得再多不行,一定要放下,放下是真正得到。「捨得」這兩個字是佛教的名詞,捨是放下,你放得愈多,你得的就愈多。你不肯放下,你得的很有限,就那麼一點點。你把整個虛空法界都放下了,你得到的是圓滿的,整個虛空法界你都得到了。我們學佛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會有岔路,都不會走向歧途。學習最可貴的也是抓到這些重要的綱領,重要的原則,這樣一來對於「宿命通」我們就不懷疑了,我們在理論上講這是可能的。

  所以用不著去學神通,學神通就錯誤了,學神通就不通了。你那個通很有限,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你說多可憐!你想想看他那個範圍多窄小。神通的能力無量無邊,他才只有七十二,算什麼?所以我們明瞭,孫悟空的神通是學來的,不是從自性裡頭修得的,他是學來的。學來的東西都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東西要稱性。佛教給我們是真實的,絕不向外攀緣,絕不向外求。所以佛是教我們從內心裡面去求,這是內學,不向外面去攀緣。我們也不是跟釋迦牟尼佛學,我們修淨土也不是跟阿彌陀佛學,都是回歸自性。淨宗講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哪裡是向外?不是向外,我們才真正懂得淨土、彌陀之殊勝。

  第九種是「天眼智力」。見眾生生時、死時、善道、惡道,生生世世都看到了,這個「天眼智力」是圓滿的。小的天眼通,現在中國稱作「特異功能」,有沒有?很多。我過去在美國的時候,曾經遇到中國派了十個這種特異功能到美國去訪問,在洛杉磯跟我們淨宗學會的同學在一起接觸過。年齡都不大,都是二十出頭不到三十歲。洛杉磯我們有一個同學,想考考他是真的還是假的。他說他能夠觀察人體的內臟,她就請他看。他一看之後,他說:你在十幾歲的時候得過肺病,現在你的肺病還有一個疤,已經鈣化了。她嚇了一跳。其實她已經五十多歲了,她跟她先生結婚二十多年,從來沒有把這個事情告訴她先生。真的是有這麼回事情,他真看到了,指的部位很正確。

  她讓他給她治身體,他用他的手掌,從她的頭頂按摩,她就感覺得他這個手掌有一股很熱的熱氣,確實是有點功夫。於是她就問他,她說:你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多半這個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從小他就有。然後她問他:你這個能力會不會失掉?「會,如果雜念多了的時候就沒有了。這個事我們相信,他這個能力是他心地清淨,能夠保持清淨心,他的能力就保持。如果接觸這個複雜的社會,我們講花花世界,他要看多了、被染污了,他的能力就沒有了。所以有這種能力,三十歲以後大多數都失掉。能夠保持的,大概保持在二十幾歲,十幾歲的時候能力最強,三十歲以後差不多都沒有了,歸根結柢還是清淨心的問題。所以確實有這些事情,這些事情很多,我們不能否定。

  而佛在經上,特別在《楞嚴經》裡面講得非常清楚。佛說我們六根的能力周遍法界,所以如果我們要是得到法身菩薩的天眼,我們坐在此地,可以看到十方諸佛講經說法。我們眼能看到,耳能聽到,不要用科技傳播,這個東西太笨了。我們自己有本能,我們想到哪裡去,不要乘飛機,很麻煩,我們有「神足通」,比飛機還安全、還可靠、還快速。都是真的,佛講的話都不是假的。我們今天這些能力喪失,喪失在我們有煩惱,我們有雜念,我們有分別、有執著,這些東西害死了我們,害苦了我們。我們不知道,還以為這是好東西,「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還講這些話,你說糟不糟糕?不知道佛給我們講的才是句句真話,世間人講的很多是偏見、邪見、錯誤知見,誤導了大眾。我們是很幸運,有幸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我們這才明白過來,這才省悟過來了,不再走舊路,遵照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走出一條真正希望的大道。

  佛的天眼是圓滿的,盡虛空遍法界他都看得清楚,都看得明瞭。所以從欲智力、界智力、至處、宿命、天眼,可以說都是屬於觀機,幫助別人。有這些能力,那真是普度眾生,沒有困難,他真有智慧,真有能力。我們這些眾生為什麼沒有得度?是不是佛的智慧德能還有欠缺,還有做不到的?不是的。我們不能得度的原因是怪自己,自己不肯相信,不肯接受,不能奉行。如果我們能信,能夠接受,能夠理解,能夠奉行,從凡夫地到如來地並不困難。難在怎麼樣能令人接受,難在這個地方,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

  什麼叫無緣?他不肯接受,不肯相信,這麼好的東西送給他,他都不要。很多!有些人想要要不到,有些人有這個緣分他不肯要。不說別人,學佛的佛教徒,現在科技發達,印刷術發達,得到佛經不難,許多同修家裡面,家庭環境稍微好一點,都請一部《大藏經》在家裡面供養;不看,裝璜,擺在書架上好看的,做裝飾品。這就是不信,不肯學,成天還是名聞利養,花天酒地,五欲六塵的享受,他搞這個,這就叫無緣之人。家裡供著佛像,擺著《大藏經》,也是無緣之人。有緣之人,一天到晚老實念佛,真幹!真幹是有緣之人,佛對他就幫上忙了。不肯幹的,佛菩薩幫不上忙,我們從這些例子想想就明白了。

  最後一條是「漏盡智力」,這是自他雙方都有的,這是講果德。你自己修學到一定的程度,你很清楚、很明瞭。像我們常常聽到的,不是沒有,常有,還不少,絕對不是迷信。有人自己曉得他哪一天往生,他並沒有生病,知道什麼時候走,知道自己到哪裡去,這是講念佛的人。還有在世間一生當中是好人、善人,積功累德,多做好事,他雖然沒有學佛,他也知道他什麼時候走,他知道他來生到哪裡去。有些人又到人道或到哪裡去投胎,像西藏密宗活佛轉世,那就是到人間再投胎。確實有這個事情,但是也有些是假的,你要仔細去觀察、去辨別,他到底是真還是假,不難看出來。

  我在很小的時候,還是在抗戰之前,我大概是七、八歲的時候,記憶就很清楚,現在還能夠記得這些事情。那是我外祖母的鄰居,是住在縣城裡面,我們是去看外祖母。隔三、四家鄰居,不遠,一個老太太過世,她自己知道她生天,所以走得非常好,沒有病苦,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人走的時候很好的一個現象。那個時候不知道念佛,我們那個地方沒有佛法,善人善終,所以確確實實知道。這是屬於「漏盡通」。

  真正的漏盡,「漏」是煩惱的代名詞,剛才我們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了,完全放下,你對於你自己過去、現在、未來,你怎樣去生活、活動,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一樣不自在,決定不會再墮落。活動空間太大了,我們今天講生活空間,虛空法界都是他的生活空間。他的生活完全是為了幫助一些苦難還沒有得到解脫的這些眾生,圓滿在學習過程當中所發的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全心全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十法界的眾生,幫助一真法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幹這個,做得很快樂、很自在、很圓滿。這是略略介紹,佛果地上十種特殊的智慧能力。

  這個地方的意思,吉祥雲比丘初發心,他要求得像諸佛如來果地上這樣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能力,然後才能幫助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他是為這個發心,為這個來學習。這個『求』,就是求學,他現在還沒有圓滿。『起大悲心,下化含識』。學習在哪裡學習?要在教化眾生當中學習,所謂「教學相長」。絕對不是說,我學成之後我才來幫人,這個是辦不到的。一面工作,在工作裡面學習,在生活裡面學習,這是真正的學習。如果我們的學習脫離了生活,脫離了工作,那不是真正學習,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求進步,在生活裡面求進步,在工作裡面求進步。

  經典裡面,佛的經教雖然多,適合中國人的,實在講只是十幾部經論而已。我們中國人最喜歡多,喜歡學習,這裡面第一種大概算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國人沒有不念《金剛經》,沒有不歡喜《金剛經》。《金剛經》確實是好,言簡意賅,全文只有五千多字,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綱要都在其中,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最適合於我們現代人現前的水平,《無量壽經》是值得讚歎的。《無量壽經》在文字上沒有《金剛經》那麼深,好懂,所以你念起來會很有趣味,《金剛經》難懂。這兩種東西相輔相成,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就會一帆風順。把《金剛經》裡面的精義,精華的義理落實在《無量壽經》;將《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訓,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落實在我們的工作,這叫真正學佛,一定要幫助人。

  「下化含識」,「化」,是從成績上說的,教化。我們教,這是事;教了他,他就起變化,所以說是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化是講成果,所以它不講教學,講教化。教學未必有成就,教化是真有成績,他真的起了變化。「含識」,這是指一切眾生。「識」,就是有情識的,這個名詞比較含蓄。要說得不好聽的,就是有煩惱,有煩惱的就是眾生。「含識」就是有煩惱的,對於有煩惱的眾生要幫助他、要教化他。

  教化要有個熱心,眾生很難教化。你好心對待他,他懷疑你,他會起疑心,「你為什麼會對我這麼好?你有什麼企圖?」愈想愈訛,愈想愈可怕,他最後不敢沾你的邊了。所以一定要有大慈大悲,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很大的耐心,很長的耐心。去建立什麼?首先建立信心,他對你真正相信,不懷疑,你送他好東西,他才敢接受。他對你沒有信心,對你懷疑,你送他再好吃的東西,他認為「你這裡頭下了毒,你害我的」。他把它丟掉,他也不吃。所以一定要先建立信心,要起大悲心,大慈悲心。佛家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是方法,便是什麼?便是非常適合的方法;便是便宜,很適合。由此可知,方法沒有一定,眾生根性不相同,用的方法就不一樣。但是這個方法決定對他很合適,這是要有高度智慧,沒有高度智慧不容易做到。

  佛菩薩有一套攝受眾生的本領,我們在此地看到的,『悲智相導,種智相應』。這兩句話是說教學所依據的。教是教化眾生,學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中國人講的「教學相長」,教別人自己得利益。佛經裡常常看到「師資道合」,老師幫助學生,學生資助老師,相輔相成,彼此互相都往上提升,這是教學。

  「悲智相導」,佛法教學不離開這兩個字,慈悲、智慧。我們平常供佛像,供佛像絕大多數都是一佛二菩薩。天台宗他們供養釋迦牟尼佛,兩面是阿難、迦葉,是這樣供法的;也有供養文殊、普賢。我們修淨土宗的,當中供養阿彌陀佛,兩面是觀音、勢至。什麼意思要懂,佛代表法身,代表究竟圓滿,是我們希求的果報;菩薩代表修德,教我們怎樣修學,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悲智相導。華嚴宗供養毘盧遮那如來,代表大圓滿,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慈悲。小乘裡面供養的跟天台供養是一樣的,但是小乘只供養釋迦牟尼佛,天台旁邊供養迦葉跟阿難。阿難代表教,代表教下,迦葉代表禪宗,叫宗門教下。如果供養文殊、普賢,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的是慈悲,代表實踐,都是此地講的「悲智相導」。我們要有智慧,要有慈悲心,慈悲就是把智慧落實,一定要去做到,這樣才能成就。

  成就的是什麼?「種智相應」。「種智」是佛家講智慧的三個名詞,我們一定要懂得。佛這個「智」裡頭含著有三種智、三種覺。一般人只知道覺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常講的,大家提起來都懂得。你怎麼會有覺?覺從哪裡來的?覺從智來的,沒有智,你就沒有辦法覺。智是體,覺是用。佛有三種智:「一切智」是自覺,「道種智」是覺他,「一切種智」是覺行圓滿。所以要講得完全,佛這個「智」裡頭的含義有三種智、三種覺。這裡頭講的是三種智,三種智都相應。

  「一切智」,用現在哲學的話來講大家好懂,知道宇宙人生的本體,這個智慧叫一切智。「道種智」,是知道宇宙人生的現象。現象太多、太複雜,所以叫種種,種種是比喻多。這些種種現象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怎麼發生的?怎麼演變的?最後演變成什麼結果?這些你統統通達明瞭,這種智慧叫道種智。然後,本體跟現象結合成一個,這叫圓滿的智慧,叫「一切種智」。此地講「種智相應」,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無論是在生活,無論在工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相應,這個學佛哪裡會錯?絲毫錯誤都沒有。

  所以學佛是怎麼個學法,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凡是不能與「種智相應」,不是「悲智相導」,那就不是學佛。今天有人問我法輪功,法輪功跟這個不相應;不相應,它就不是佛法,一定要懂得。再說,我們現在已經好像是學佛了,也天天讀經,天天拜佛,我們與這八個字相不相應?如果不相應,充其量是天台大師講的「名字學佛」,有名無實,決定得不到佛法的受用。所以學佛必須要研究經典,要通達經典,經典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你知道得愈深愈廣愈好。然後要落實,要去做到。做到,當然一定是先從少分,不會多分,我們的煩惱習氣很多,毛病很多,嗜好很多,一下要斷斷不了,慢慢的斷,慢慢的來,循序漸進,這是絕對大多數人所走的這條道路。走得快、走得慢,這在個人。個人勇猛精進,你就速度快;你是懈怠懶散,速度就比較慢,我們總是真正在學佛。

  可是在我們經驗當中,我們從古人修學過程當中來觀察,這個速度像幾何的加速度一樣,愈學愈快,開頭是很慢。為什麼?開頭信心不能建立,好處沒得到,半信半疑。真正甜頭嘗到了,那個味道濃了,那個時候你就勇猛精進了,止都止不住的。所以菩薩精進是真正深受利益,你才會懂得、才會體會到。這叫發心住,這是與悲智、種智剛剛相應,這一相應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我們稱他作初發心的菩薩。這是一真法界裡面初發心的菩薩,不是我們,我們這個初發心跟他那個初發心,有很大的差別。就好像一年級的學生,我們是幼稚園一年級,他是大學一年級,不能相等的;都是一年級,這個程度差別很大,他們是真正大學一年級。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