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八)  (第二集)  1999/8  香港九龍  檔名:12-026-0002

  請掀開講義第一頁,「文殊師利菩薩十信章」。這一章經文比較長,裡面一共有三會,這一段是「比丘會」。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與無量同行大菩薩眾,及諸金剛神、身眾神、足行神、主地神、主水神、主火神、主風神、主方神、主夜神、主晝神、主空神、主海神、主山神、主河神、主城神、諸大龍王、諸夜叉王、乾闥婆王、鳩槃茶王、迦樓羅王、阿修羅王、摩睺羅伽王、諸大天王、諸大梵王,及諸世主,前後圍繞。從自住處,來詣佛所。供養畢已,頂禮辭退,往於南方。】

  這一段經文裡面,所舉的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族類,從這些族類當中,我們一定能夠體會得到,也能夠觀察到,他們是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每一個族群都是一個大的族類,每一個大族類裡面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華嚴》代表的是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雖然族類不相同、思想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甚至於身體形狀不相同,他們都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在虛空法界都能夠和睦相處,都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就是華藏世界的狀況。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這個地球,我們現在的世間,這在大千世界裡面,把我們這個世界看作一個族群。但是今天我們這個族群裡面的分子,由於種族不相同,歷史、文化背景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於是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誤會、隔閡、衝突,造成許多無謂人為的災難;同時因為我們的心行違背了法性,違背了自然的原則,所以感得許許多多所謂自然災害。這都是我們不願意見到、不願意遭遇,但是今天我們遇到了。因此引發我們深思,我們面對現前的社會,如何化解天災人禍,這是許許多多人,無論他是學佛或者是不學佛,信仰宗教或者是不信仰宗教,都有這個覺醒。

  世間確實有不少聰明智慧的人,為我們提出了警告,勸導我們要回頭、要修善,他們為我們的提示也是到此為止;究竟什麼是惡,惡要怎麼斷,什麼是善,善要怎麼修法,沒有進一步詳細給我們說明白,所以這個災難依舊不能夠避免。對於這樁事情,東方的聖人比西方聖人說得要詳細、要透徹。尤其是大乘佛法,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確確實實是究竟圓滿的大善。古來祖師大德們,對佛法的修學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結得非常好,他們說,「諸佛菩薩所說之理不外乎心性,所說之事不外乎因果」。這兩句話確確實實簡要詳明,簡單扼要、詳細明白;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內容,這兩句話包括盡了,即使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在虛空法界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也不出這兩句話。

  而這兩句話,不是說別人,正是說我們自己。心性就是自己本人,因果就是自己的造作。所以諸佛如來講的一切法門,確確實實是說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而已,這是《般若經》常講的「諸法實相」;實相是真實相。由此可知,佛法跟我們的關係多麼的密切,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教學,都比不上佛法與我們的關係如此的密切。《大方廣佛華嚴經》更是貼切到極處,《華嚴》的理就是我們的自性,《華嚴》裡面講的事,就是我們無量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因果相續。所以這部大經說的是什麼?說的是自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自自然然就能夠與一切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和睦相處,圓融和合。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要做到和睦難;了解事實真相,自然就融合成一體,融合成一家。

  這個地方所舉的這些族類、族群,前面都曾經為諸位介紹過,在此地我們就可以省略了。我們看看清涼大師他老人家講這一段的經義,我們摘錄出來與諸位共同來學習。這個註子裡面,第一:

  【疏云。】

  『疏』是清涼大師註解經文。

  【悲智相依,即是閣義。悲住生死,不住涅槃。智住涅槃,不住生死。由俱不住,方能俱住,故名善住。從此利生,故稱為出。】

  這個地方我們要補充一句話,經上所說的菩薩、眾神、八部天王、梵王、世主,這些都是代表各個不同的族群,都是跟隨佛菩薩學習,都是佛菩薩的好學生,所以我們是什麼關係?同學的關係,同志的關係。族類雖然不同,我們志向相同,向佛學習,都希望成菩薩、成佛,這是同志,我們有這麼密切的關係。今天這些人跟隨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是菩薩的德號,他在《華嚴》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行門,文殊菩薩代表解門。『童子』也是表法,凡是菩薩都稱童子,「童子」的意思是天真爛漫,天真的意思,沒有一點邪思,沒有絲毫習氣,取這個意思。

  文殊師利菩薩他居住的地方,是『善住樓閣』。「善住樓閣」也是表法,我們不能看作,他真有這麼一個地方,那你就錯了。文殊所住的地方都叫做善住樓閣,如果文殊菩薩在我們這裡住,我們這個地方也叫善住樓閣。就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住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大雄寶殿」,無論他住在哪個地方,只要他住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住在菩提樹下,那菩提樹下就是大雄寶殿,表法的意思。「善住樓閣」是表什麼意思?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悲智相依』,這就是「閣」的意思。

  閣,這個建築是兩層的,從外面看是兩層,裡面是一層,兩層就是代表大悲大智,是取這個意思。大悲不離大智,大智不離大悲,所以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就是此地講的大悲,方便就是講大智,如果沒有智慧,慈悲就有禍害。這是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佛家又常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沒有方便,慈悲就變成禍害;方便沒有慈悲,方便就下流;所以這兩個不能夠離開,我們學佛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沒有慈悲,智慧不能落實;沒有智慧,慈悲容易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是禍害。菩薩所居就是智悲相應,智悲是一體,悲在智中,智在悲中,比喻樓閣。所以大家不要認為真的是樓閣,那你完全著相了,你把佛的意思錯解了。它是表法的意思,比喻的意思,你要懂得佛說法的真實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

  樓閣殊勝的意思在哪裡?後面說出了。由於菩薩有慈悲,所以不捨離眾生。住生死,生死就是六道輪迴,他常常到六道輪迴裡面來教化眾生,這是慈悲;應以什麼身出現,他就示現什麼身分。菩薩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看到,老法師朝五台,那個心非常誠懇,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諸位想想看,那個時間很長,差不多將近一年多的時間才拜到,他不是普通的走路,三步一拜。這麼長的時間,經歷風霜,歷盡艱難辛苦,路上生病,荒野之中沒人照顧,遇到困難的時候,文殊菩薩來照顧他;他去拜文殊,文殊哪有不照顧的道理?文殊化一個乞丐來照顧他。等到老法師體力稍微恢復,這個乞丐就走了。虛老和尚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你住在哪裡?他告訴老法師,他說:我的名字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我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去問,他們都知道。老和尚就記住了,路上救了他好幾次,每一次有難的時候,這個乞丐就出現,就來幫助他。到五台山之後,朝文殊,然後再打聽文吉這個人,五台山上人就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那不是別人。所以菩薩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相,當他示現在你面前,你也不認識他;事後明瞭是菩薩化身,後悔遲了,當時對他恭敬心不夠,把他看作普通的乞丐。諸佛菩薩示現,像這種情形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

  所以菩薩慈悲,不離開六道苦難眾生,這是悲心。菩薩有智慧,有智慧不住涅槃,這是悲,這是一句,『悲住生死,不住涅槃』,時時示現在世間。後面說『智住涅槃,不住生死』。菩薩,實在講,早就成佛了,古佛再來,倒駕慈航,現菩薩身,幫助毘盧遮那如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我們在這裡看到了。菩薩是不是真的住生死?不是,菩薩依舊住大涅槃,菩薩依舊住一真法界,他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住六道輪迴,他住一真法界,我們境界不一樣、不相同。虛雲老和尚遇到文吉,文吉住一真法界,虛老和尚住六道輪迴。這種情形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用科學家的術語來說,我們住三度空間,他們可能住十度空間、十一度空間,可能是更多維次的空間。平常維次不同的空間互相見不到,他示現給我們看,就是「悲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他示現;而實際上,他是「智住涅槃,不住生死」。他對於空間的突破,他自在,我們沒有辦法突破,他有辦法。他用什麼方法?他用智慧,智突破了空間的維次。我們沒有智慧,我們是有煩惱,煩惱不能夠突破空間維次,智慧能突破。所以從他智慧來說,他住一真法界,無量時空維次他全突破了。從他慈悲,他為我們示現,讓我們也能夠見到,這就是悲住生死的意思。

  『由俱不住,方能俱住』,「俱不住」是不著相,離一切相。我們今天最大的一個困難,沒有辦法突破,我們分別六道、執著六道,所以我們住六道輪迴。他們智慧開了,不但不分別六道、不執著六道,也不執著一真法界,也不分別一真法界,這叫做「俱不住」。所以他在一真法界、在十法界、在六道輪迴,無時無處都能夠現身。一切時、一切處都能現身,他怎麼現的?不是我想現就現,想現就現你已經住了,為什麼?你想,想就住了。菩薩沒有想,沒有想怎麼會現前?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感應現前的。虛雲老和尚有感,文殊菩薩就現身,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感是因,應是果,所以一切事相不出因果。我們起一個善念,我們想佛、想菩薩,念佛、念菩薩,佛菩薩就來了。真的來,但是你會說:我沒有看見,我沒有聽到。我們的感,跟佛菩薩的應,世尊告訴我們有四種不同。我們有心去感,這有心是很明顯的,顯感,佛菩薩有明顯的應。像剛才講虛雲老和尚,他那個感應是顯感顯應,你真的看到了,真的接觸到了。第二種,我們是顯感,我們有心求,佛菩薩冥應,冥冥當中應,冥應我們自己不能覺察;雖不能覺察,確確實實在暗中保佑我們,在暗中照顧我們,這是顯感冥應。所以念佛,我們念佛,佛就念我們;就如同虛雲老和尚念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念虛雲和尚,我們念佛決不是白念。但是念佛是真誠心念,口裡念佛,心裡打妄想,那個沒有感應,那個佛不會念你。誠心誠意念佛,念佛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時候我們很清楚,我念佛的時候佛念我。為什麼?感應道交。我們沒有誠意,我們雖念佛,佛不念我,沒有感應。

  另外一種,我們是用冥感,沒有明顯,好像我們沒有求佛,佛也來照顧我們。實際上,我們的確是有求佛,求佛在甚深的意識當中,我們自己都沒有覺察,但是甚深意識裡面求佛、念佛。好像那個波,我們發出電波很微弱,很微弱的電波、思想波,我們自己還沒有覺察到,佛菩薩那裡收到了,佛也有應了,顯應,應得很明顯,佛菩薩現身,我們見到了。好像是在去年,還是今年年初,我記不得了,普陀山觀音菩薩聖像開光典禮,妙善老和尚邀請我參加,我沒有法子過去。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帶了一個團,好幾十個人參加這個典禮,回來告訴我,觀音菩薩現身了。當時參加典禮的有兩萬多人,每一個人都看見,觀音菩薩現相在空中。那天是陰天,先看到天上有個門,門打開,然後從門裡面湧出四朵蓮花,接著看到四大天王,最後觀音菩薩出現了。這個沒有人去求,沒有人求觀音菩薩你在空中現給我們看看,沒有;但是有,意識裡頭,這叫是冥感顯應。明顯的觀音菩薩現身給大家看,時間差不多五分鐘,五分鐘漸漸這個相慢慢就不見了,於是大家都跪在地上拜,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了一會兒,相又現前。他告訴我,總共現三次,前後一共差不多是十五分鐘,不可思議。而且當時有人照相,還有錄像。我想這個事情,許多同修們都知道,這是冥感顯應。

  第四種冥感冥應。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明瞭,有感一定有應,感是因,應是果,因果絲毫不爽。一念善,與諸佛菩薩一切善神,起感應道交;一念惡,與妖魔鬼怪、魔王邪鬼,與他相應。千萬不要以為,我們自己起個惡念、起個善念,無所謂,你要曉得關係大了。這種微密的感應,要不是佛為我們說明,我們絕對不會知道。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為什麼不念念是善心,行行是善行?善心善行就能與一切諸佛菩薩,與這些善神、護法,念念都是感應道交。今天我們要想消災、要想免難,這不是消災免難最好的修學方法嗎?而且非常有效果的方法。只要我們大家肯幹,救自己,幫助自己,幫助自己同時也幫助別人,感應不思議的原理。

  所以菩薩比我們高明,為什麼?我們還沒有能夠離相,《金剛經》上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沒有把它離掉,所以還不能夠突破空間的維次。菩薩有智慧,有究竟堅固的大定,有圓滿的智慧,所以菩薩能夠突破空間維次,能夠兩邊不住。兩邊不住,兩邊都住,這是我們沒有能力,我們辦不到,菩薩辦到。菩薩這個示現也教給我們,如果我們也能夠兩邊不住,那也就跟菩薩一樣兩邊統住。這才恍然大悟,離相好,著相不好;著相是凡夫,離相是佛菩薩;著相只能住一邊,離相兩邊都可以住。離的是什麼相?妄想的相,分別的相,執著的相。這三種東西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無明,妄想就是無明,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三種都離了,你就證大涅槃的境界,這樣才叫做『善住』。菩薩住的地方,實際上,法身菩薩所住的都是善住。在本經,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都是善住。末後這兩句:

  『從此利生,故稱為出』。必須契入這個境界之後,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我們就大經通論來說,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說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是相似位,不是真實位;換句話說,還沒有這個能力,就是兩邊不住的能力他沒有。一定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真性,這是真佛,分證位佛。文殊所示現的等覺菩薩,也是分證位佛,他們真正是利益眾生,所以叫「出」。從善住樓閣出,我們懂得這個意思了。實際上講,是從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從這個地方來利益一切眾生,兩邊不住,中道不存。兩邊不住,如果再有個中道的念頭,又錯了;兩邊是一邊,中道又是一邊,還是落在一邊。中道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能夠執著,一執著就不是中道,中道不可以執著;中道都不能執著,其他的當然都不可以執著。所以佛才教給我們一個總綱領,「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相,簡單的說就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一切法,一切法是什麼?諸法實相,你就見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一真法界,禪宗裡面講見性成佛,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出」,真正利益眾生。這是解釋第一句,什麼是文殊師利菩薩,什麼是善住樓閣,出是什麼意思,就交代清楚了。

  菩薩示現無非都是教導我們,所以我們見到佛門裡面這些事相,供養佛菩薩的場所都建成宮殿式、建成樓閣式,也就是從外面看是兩層,裡面是一層。外面表法是表兩邊,此地是講悲智兩類;裡面是一,悲智是一體,不是兩個。我們看到這個形狀就要想到,懂得我要怎樣去體會,我要怎樣去修學,看成悲智行,看成定慧也行,看成福慧也行,你看這個意思多麼圓融?所以看到這個形相,我們就知道應當怎樣學習。請看第二句:

  【與無量同行。】

  經文從這個地方起,一直到「前後圍繞」,到這個地方:

  【明其伴從。】

  說明文殊菩薩,他的一些隨從,他的一些伴侶,我們今天講同參道友,『伴從』就是我們講的同參道友,這些人也都可以說是文殊菩薩的學生。文殊是表智慧:

  【表般若導萬行故。】

  文殊是般若,那些隨從是什麼?那麼多人是什麼?你們明白了嗎?六波羅蜜裡面,那些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這些東西,文殊是般若。無量無邊的大眾都分配在前五類,布施一類,持戒一類,忍辱一類,精進一類,禪定一類,這五類再一展開是萬行,無量無邊。無量無邊都離不開般若,這就說是無量無邊的修行人,都離不開文殊,文殊是智慧。這總說,讓你了解表法的意思,表演的深義。

  【初一同生。】

  這裡面的大眾,第一類的大眾,「與無量同行大菩薩眾」。文殊是菩薩,跟他有許許多多的大菩薩,菩薩跟菩薩同一個族群,同一個文化,同一個信仰。後面都不是:

  【餘皆異生。】

  『異生』就是其他的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仰信,不同。不同的太多太多了,「餘皆異生」。這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下面說:

  【並約通稱表法為名。】

  他們的名號代表一個族類,代表一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你這裡一看,不就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嗎?於是我們明白,多元文化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夠和睦,才能夠圓融和合?答案只有一個:真實智慧。為什麼?真實智慧是所有各個不同族群、不同信仰、不同宗教,共同追求的。這就是不同的地方,他有個共同點,只要把共同點找出來,問題就解決了,而佛法正是多元文化不同族群的共同點。所以諸位學佛一定要認識清楚,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什麼?佛教是所有宗教希求的一個共同點,佛教是釋迦牟尼佛、是諸佛如來的教誨,我們稱之為佛教,簡稱為佛教,我稱它作佛陀教育。你們問問哪一個宗教不接受教育?你現在看看學校裡的學生: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你去調查一下,種族不一樣,宗教信仰不一樣,都在一個課堂上課,為什麼?接受教育是相同的。佛教是教育,什麼教育?般若教育。般若是真實智慧,所以佛教是真實智慧的教育,一切眾生都需要,一切眾生都嚮往,一切眾生都希求,現在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出來了,無論哪個族群,無論哪個宗教,都歡迎。

  我們皈依佛陀,佛陀的學生,這個皈依要真心皈依,不是假皈依。什麼是假皈依?名實不相副,那個皈依是假的,不是真的。掛個名做佛弟子,其實佛的教誨他完全違背了;佛教我們布施,我們很吝嗇,不肯布施,與佛的教誨相違背了;佛教我們持戒,我們偏偏破戒,偏偏犯戒,那哪裡是佛弟子?這樣的皈依,說得不好聽,冒充佛弟子,冒充佛弟子有罪。世法裡面冒充都犯法,都還要坐牢,還要判刑。冒充佛弟子,那個罪過很大,現在世間法律不制裁你,有那些鬼神他們會制裁你。特別是佛家那些護法神,諸位要知道,護法神不是菩薩,菩薩有慈悲心,看你有過失原諒你;護法神是凡夫,感情用事,他沒有什麼慈悲,看到你好好的學佛,他歡喜,擁護你;看到你破戒犯法,他恨透你,他要來整你,所以那些人會來懲罰你。我們皈依真心皈依,決定要做佛的好學生、好弟子,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你。

  從哪裡皈依?皈依是回頭。我們從六度來說,從慳貪回頭,依佛的教誨修布施,這裡頭真的有依靠。從破戒、作惡回過頭來,依持戒,你真的就回頭,真的就依靠,依靠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我們布施,教我們持戒,教我們忍辱,教我們精進,教我們禪定,教我們般若,從這六個反面回頭,依靠這六個教誨,好好的去學習,這就真的皈依,真的回頭。比這個更清楚、更基礎的是十善業道,佛教給我們不殺生,我們從殺生回過頭來,從今之後依佛的教誨絕不殺生,這你真的回頭,真的有依靠,聽佛的話。不妄語,以前總是欺騙別人、欺誑別人,從今之後我聽佛的話,跟佛學習,絕不欺騙一切眾生,你就真回頭了。不偷盜,過去沒有皈依的時候,總是想佔別人一點便宜,佔便宜就是偷盜,從今之後絕對不會有這個念頭,也不會有這個行為,你就真回頭。諸如此類,經典上教導我們的太多了,我們每天讀,每天去想,要記住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你才是佛的好學生,你才是真正的皈依。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正皈依的人,日夜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保佑你,你不會遇到災難,中國人所謂「逢凶化吉,遇難成祥」。這個話不是一個吉祥話,是事實,不是恭惟,不是祝福,是事實。所以我們從心地裡面真的回頭,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成見,完全遵循佛菩薩的教誨,依靠佛菩薩的教誨去生活、去過日子,你就得諸佛護念,善神擁護,天災人禍你遇到,也會平安度過。這就是西方預言家最後的一個結論,要我們好好的修善,才能夠避免這個災難。佛法給我們說出具體的方法,只要我們肯學,肯認真努力修學,再大的災難都會平安度過。

  所以《華嚴》落實,就是多元文化的落實,我們對於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要友愛,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他們沒有做,我們先做,我們帶頭做;我們做了之後,他們歡喜,他們也接著來做。我在新加坡開始做,我們主動拜訪其他的宗教,第一個我們拜訪回教,以後拜訪印度教,拜訪天主教、道教,下面我們已經預約了,拜訪基督教。新加坡有九個宗教,我們一一拜訪,我們向他們致敬,我們也供養他們,他們很歡喜。兩個星期之前,李木源居士告訴我,現在新加坡九個宗教都要請我作顧問。我說:好!回教、印度教要請我去講經,我答應。所以有很多同修覺得很奇怪:法師,你為什麼那樣做?《華嚴經》上教我這樣做的,我要不這麼做,我《華嚴經》不是白念、白講了,你們看看經文不就是這樣子嗎?學到了就要做到,這叫實學;學到了沒有做到,是假的,落空了;學到就要做到,學以致用。

  所以我告訴大家,佛教是多元文化社會的教學,釋迦牟尼佛我們尊稱他一點,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這我們老師,我們跟在老師後面,我們是什麼地位?我們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工,我們不接受報酬,這義務的,義工。所以你們有很多同修供養我的錢,我這些錢拿來幹什麼?辦外交,我贈送給其他的宗教,落實「大方廣佛華嚴」。那些宗教團體都做了些慈善事業,他們做養老院、幼兒院、醫院,還有印度教裡頭還辦了一個戒毒所,幫助那些吸毒的人戒毒,都是社會很好的慈善事業,這些事業都需要金錢,我們拿錢幫助他。

  有少數佛教徒來問我:法師,我們佛教徒供養你的錢,你為什麼拿去給外教、給外道?我說:我沒有。「怎麼沒有,明明看到報紙上登到,你送這麼多錢給基督教、給回教。」我說:你說的這樁事情;我說:我沒有給外教。他們所辦的慈善事業,我問他:我們要不要辦?「要辦。」要辦,你拿錢來!他又沒有那麼多錢。我說:人家辦的這個事業,我們要辦的,那不就是等於我們辦的一樣嗎?他辦這個事業,我們去投資,我們就是股東,他的事業有我的股份,那不就是我辦的嗎?我這個比喻說的話,他漸漸才明瞭,沒錯,他們辦的事業就是我們自己辦的。我們參加股東,他們去執行,你說多省事,一點兒心都不要操。不可以分彼此,分彼此就有隔閡、就有衝突,社會就不會安定,世界就不會和平,我們要把這些隔閡、誤會,統統消除得乾乾淨淨。

  《華嚴經》上這些不同的族群,誰對誰有誤會,誰跟誰過不去,沒有看到過。凡是還有這些分別、執著,經上說沒有智慧,他要有般若智慧,他看到我這個作法,他會很歡喜,他會合掌讚歎,他不會來質問我。來質問我的,沒有般若智慧,沒有讀過大乘經,天天念大乘經,不懂,沒開竅!所以讀經,你能夠懂得多少、體會多少,看你的行持,看你的思想。你做到多少,是你真正懂得多少;做不到,沒懂。清涼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意思很深、很廣、很圓滿。我們再看第三節:

  【無住方能化生,自利方能利他。前依佛果法界所流,此依自證因門大用。】

  前面這兩句話,同學們都不生疏,自利利他,老生常談,可是這裡面的深義,這裡面的精義,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我們學佛,實在講,最大的障礙還是放逸,不認真。聽一遍、看一遍,以為自己就明白,哪有那麼容易,哪有那麼簡單?這樣學佛,無量劫到今天,再過無量劫,你也沒有成就。我曾經遇見過,學佛的同修跟他講,哪個地方在講經,法師講經,他一聽說:這個經我聽過,不要再聽了。到成佛,才不要再聽,菩薩還要再聽。我們在歷史上看,歷代高僧大德聽經,遍遍聽不厭,這才是學習的精神,正確學習的態度。史書上記載,唐朝道宣律師,這是中國律宗的初祖,他聽《四分律》聽過二十遍,哪個地方有法師講《四分律》,他一定去聽。古時候講討經單,到這個道場,住在這個道場,把這部經聽完才離開,專門來聽經的。像道宣這種例子太多太多了,哪有說聽經聽一遍就滿足了。這種人說得不好聽,也是佛經上講,一闡提根性。一闡提是印度話,意思就是沒有善根,他怎麼能學得成?

  法師大德們講經,一部經也不只講一遍,古德有講《彌陀經》,一生講過兩百多遍,專講《彌陀經》。諸位要知道,講經遍遍不一樣,遍遍有新的悟處,遍遍入新的境界,遍遍都是新的,所以他有無上的喜樂,一般人講法喜充滿,方東美先生講「人生最高的享受」。讀經、聽經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無上的喜樂在其中,嘗到法味他歡喜。誰能嘗到?菩薩嘗到了;嘗到法味的人,就叫做菩薩。菩薩是覺悟人的名稱,他有法喜,他嘗到法味,那是覺悟的人。不覺悟的人,嘗不到法味,他來聽聽不懂,他來看看不懂,每天過日子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那是凡夫,不覺。覺悟的人,逐漸逐漸放下自己煩惱習氣,放下自己分別執著,聽經聽得有興趣,聽明白了,不知不覺自自然然落實到生活上,這是真學佛。

  我們看看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無住方能化生』。換句話說,你必須要放下無始以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無住」。為什麼?放下這些煩惱習氣,你的心清淨了,你的真心現前。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真實智慧透出來了,你會過日子,你會享受,如同諸佛菩薩一樣的享受,你當然能教化眾生,你有能力「為人演說」。所以你只要心有住,你就做不到。為什麼?心不清淨。有住,禪宗裡面說,你心裡頭有一物。這話什麼意思?你心裡頭有一樣東西放不下,就這麼意思。不管是什麼,只要有一樣放不下,你的心就不真實,你的心就是妄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只要有一樣放不下,你就要知道是凡夫,不是菩薩。這個放不下,就害得你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害得你起心動念都要造業。為什麼造業?就為那一樁放不下的造業,佛菩薩對我們真實教誨。貪名,名放不下,決定為爭名造業;貪利,利放不下,一定為奪利造業,太明顯了;貪色,為色放不下,造無量無邊罪業。在中國歷史上,殷紂王為他一個心愛的女人妲己造業;周幽王為了愛一個褒姒造業,到最後連國家都亡掉,身敗名裂。你心裡頭只要有一物,沒有不造業的。

  六祖惠能跟我們說得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真心,有一物就壞了,真心沒有了,妄心。《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就在這兩句話開悟。怎麼悟的?聽到這兩句話徹底放下,恢復到清淨心。清淨心中確實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乾乾淨淨,智慧現前了,沒有學過的經教,你拿去問他,他都能給你很詳細、很明白的講解。我們知道惠能不認識字,會講經,他講經怎麼講法?別人念給他聽,他給你講。他不認識字,你把經念給他聽,他就會講,他有智慧,他一聽就懂。我們認識字,念到背得滾瓜爛熟,還不會講。什麼原因?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心裡頭不只一物,拉拉雜雜不知道有多少。有一物,智慧就沒有了,有那麼多拉拉雜雜,那還得了嗎?所以佛在此地勸告我們,你要想有智慧,如同諸佛如來、如同文殊師利一樣的智慧,沒有別的,無住就行了。他們智慧從哪裡來的?無住而生的。我要無住,我的智慧跟文殊就沒有兩樣;你無住,你的智慧跟文殊也沒有兩樣。你要智慧,一定把拉拉雜雜,心裡頭牽腸掛肚的統統放下。這個裡頭沒有僥倖,我又要智慧,拉雜東西也要,兩樣不可兼得,只能得一樣,沒有兼得的道理。

  『自利方能利他』。前面一句意思深,從理上說;這一句比較淺,從事上說。斷煩惱,開智慧,證菩提,這是自利。此地自利,決不是名聞利養,決不是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自害,不是自利,自害一定害他。說老實話,難怪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常感嘆的說,現在不但是沒有智慧,「利害」兩個字都不認識,什麼對自己有利,什麼對自己有害,都搞不清楚,都搞混淆,都搞顛倒了,把自害看成自利,把自利看成自害。從最淺的地方來講,修學十善是自利,造作十惡是自害。今天每個人都把貪瞋痴認為是自利,貪財,多多益善,以為這是得大利,他不知道那是大害,自害一定害他。世間財用是有限的,你多佔一分,別人就少受用一分,豈不是害他嗎?所以說利害兩個字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能夠趨吉避凶。今天的凶災,你沒有辦法逃過,說實在話,就是你連利害兩個字都不認識,都分不清楚。五戒十善決定是利。這兩句給我們說了一個總原則、總綱領,特別是我們生活在現前這個時代,這個環境當中,多災多難,我們掌握這個原則,不違背這個原則,就能夠化解災難,就能夠消除災難,對我們眼前有最殊勝、最大的利益。

  後面這兩句說明,經文前後兩個大段落。前面所說的『依佛果法界所流』,「流」就是流露出來,就是依據這個而說。我們從這部經開講以來,一直到昨天,是一個大段落。前面講的是本會,本會是「依佛果法界」所說的。此地是講末會,這是「入法界品」,我們今天採用經本是《四十華嚴》,就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這一品經。全文有四十卷,經文太長,不能依照經文跟諸位細講,細講時間太長了,所以我們採取經本裡頭,節錄它的精華,節錄最重要的文句,給諸位做精彩片段的介紹,使我們在短時間,能夠得到《華嚴》真實的受用,所以採取這個辦法。末會是『依自證因門大用』。誰自證?善財童子自證。末會裡頭主要的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五十三參的開端。這是把前面這段經文大意說出來了。

  文殊菩薩給我們表演,從善住樓閣出,意思深,去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說,去推動多元文化社會的教學,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文殊菩薩來推動。雖然帶著這麼多人,志同道合,一同來幹這樁事情,落實多元文化。末後這幾句話,『從自住處,來詣佛所。供養畢已,頂禮辭退,往於南方』。這幾句話意思是什麼?尊師重道,無論在什麼地方示現,無論在什麼地方推動多元文化的工作,絕對不違背老師的教誨,完全順從老師的指導,這就是「來詣佛所,供養畢已」。什麼供養?依教修行供養,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往於南方」,菩薩所到之處都叫南方,那個方向都叫南方。南,不是東南西北,不是方向,南代表光明。我們中國是在北半球,所謂五行排列的方式:金、木、水、火、土,東方是木,南方是火,西方是金,北方是水,水是寒冷,火是炎熱,火象徵光明,代表智慧,代表熱情,熱情是慈悲。菩薩所到那個方向,都叫做南方;換句話說,智慧、熱情的方向。菩薩所教化的地區,都叫做福城,這個地方人有福了。所以五十三參每一個善知識都住在南方,有些人奇怪,難道東方、西方、北方沒有善知識嗎?他就不懂得表法的意思,這叫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所以福城、南方,都是表法的;福城不是專指哪一個都市,不是的,只要是菩薩教化的都市,就叫福城;只要是菩薩遊化的方所,都叫南方,東方也叫南方,北方也叫南方,表法的意思。這段經文的大意,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科意」,科是段落。這一會經文比較長,裡面分成三段,也就是三會。第一會:

  【比丘會,表迴小乘可入大故。】

  這裡面講有六千比丘,這些比丘迴小向大,放棄小乘的修學,追隨文殊師利菩薩;也就是說,放棄權巧方便,追求真實智慧,就這個意思。第二會:

  【諸乘人會。】

  『諸乘人』就很複雜,裡面有人乘、有天乘、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這是我們大別講「五乘佛法」。也就是我們現在講,各個不同的族群,各個不同的文化,各個不同的思想,各個不同的境界,全部都包括在這裡面。

  【通收諸權,皆入實故。】

  統統都會歸一實相,般若。就好像我前面舉的比喻,我們用六度來說,五度都歸般若,五度就好比是諸乘人,『通收諸權,皆入實故』。這兩類,後面有個說明:

  【表信未久,尚不定故。】

  這是我們通常講中下根性的人,他們還不穩定,有時候還會見異思遷,還不穩定。第三:

  【善財會。】

  善財童子穩定了。

  【純一乘機,一生辦故。】

  他的信解都堅定,決定不會改變,有大志向。大志是什麼?決心在這一生當中要成佛,這是大志向。經文裡面講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一生成就。他發這個心,果然一生成就。這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發大心,要修大行,效法善財童子,我們這一生決定成佛,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善財,大家要認識清楚,他是不是觀音菩薩旁邊那個童子?你們看了《西遊記》,觀音菩薩旁邊那個善財童子,沒有在觀音菩薩之前,他是個小妖怪,紅孩兒,他的父親是牛魔王,母親是鐵扇公主,那你就全都搞錯了,你還學什麼?這個善財童子是表法的,你依照《普賢行願品》修行,你就是善財童子。善是說善根,你有善根,財是講你有福德,《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每一個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善財童子。他有善根、有福德,他遇到的緣很殊勝,遇到這個法門,一生成就。有善根、有福德,一生成就的人,就叫做善財童子。我們下定決心,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自己就是善財童子。諸位就了解,原來文殊師利是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下面這一切異生族群,是我們自己阿賴耶識裡面妄想分別執著,都不是別人。換句話說,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當中自己所造作的因緣果報,這就是種種異類,《華嚴經》上決定沒有一個字,說我們身外之物,說我們心外之法,沒有,字字句句講到我們自己的身心。理不出自性,心性,事不出因果,全是說我們自分,決定沒有說到心外、身外之物,沒有說到。你能夠這樣去體會,你真的懂得《華嚴》,你真的會讀,真的理解,真的會學。學成功了,你就入佛華嚴。善財入了。

  【善財信終,可證入故。】

  『信終』,終是到止處,到圓滿。善財的信心是究竟圓滿,所以叫終,他才能證入。我們今天的信心沒終,沒終什麼?還半信半疑,信心在動搖,在不定。善財童子信心不動搖,定的,永遠不變,所以他能夠入華嚴境界,能入法界。這是把三會大意介紹出來了,明天就跟諸位介紹比丘會。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