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般若大意  (第六集)  1995/5/1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22-0006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二面第二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我們從這一段看起。經文到這個地方,是教給我們要如何受持這個法門,也就是說應該怎樣修法。經題不僅是全經的總綱領,也是行門當中的總綱領。說到功夫上,我們會聯想到,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說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金剛般若上,世尊教給我們也是這個原則。前面說過,「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教給我們離名字相。又說如來無所說,是教我們離言說相。也就是說這些都不可以執著。

  今天這一段,實在講是教我們不要著境界相,境界相裡面,小而微塵,大而世界,說一個大,一個小,那全都包括在其中。這一段是講微塵,微塵『非微塵』,叫我們不著微細相,即使很小的,我們今天講的物質,在佛法裡的名稱叫微塵。微塵也不是實在有的,因為它也是眾緣和合而現的幻相,亦是當體即空,所以微細相,我們明瞭而不執著。下面說: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是大,『世界非世界』,可見得這個世界是眾微塵聚集而現的現象,它是緣生之法。緣生法沒有自性,當體即空,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雖然現這些幻相,自性還是清淨的。學佛目標是要見性,著相就不能見性,一切相都不執著,就見性了。換句話說,佛與諸大菩薩們,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我們是樣樣都執著,他們是樣樣都不執著。你要說佛跟眾生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就在這裡。如果在生活受用上講,那大致上都相同,都差不多,只是觀念不一樣。觀就是我們的看法,念就是想法。觀念實在講,就是看法想法不相同。諸佛菩薩看到事實的真相,我們沒有看到真相,迷在這個幻相裡面,把這些虛妄相當做真實,錯在這個地方。由此可知,像這樣深妙的大經,它是從根本上為我們解決問題。比一般經論在枝枝葉葉上來剖析,那是方便太多了。

  底下一段,不但是微細相不能執著,廣大相不能執著,連身相也不能執著。前面說的身是我們一般凡夫身,這個地方講的身,是佛的應化身。底下經文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三十二相』是佛的應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現的這個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些相,不是佛有意變現的,佛要有意,豈不是著了四相。佛所現的相,隨眾生的心念,不是自己意思。就是《楞嚴》上所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想什麼樣子,佛自自然然就現這個樣子。佛憑藉什麼能力現這個相?那這就很深很深了,是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候,生生世世發度眾生的大願。成了佛,雖然心地很清淨,一念不生,但是他的願力在,眾生有感,他這個願力自然就應,應的時候,他就現相。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相。

  應以什麼身得度,這個標準不在佛菩薩,在眾生。眾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知見,不同的欲望,所以種種身是從眾生那邊說的,佛沒有。所謂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現了三十二相,這個三十二相,就是我們世間人執著這是好相、貴相,相書的人說哪一種相好,哪一種相貴。佛的相,打開相書,那些好相,他統統都有,樣樣具足,一樣也不缺少,滿足眾生的欲望。

  相好,佛在經上講,實在也不偶然。固然是無量劫度生願力內薰,如果沒有福報還是不行,這個願力內薰是因;因,還得要緣。緣是什麼?累劫斷惡修善。好相是善的果報!種善因得善果,這個相貌端莊,是好的果報。譬如經上常講的廣長舌相,廣長舌相的因是不妄語。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個人三世不妄語,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鼻子。我們舌頭伸出來舔不到,打妄語!不修因,怎麼會有果?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表演給我們看,給大家看,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證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這三十二相,每一種相都有因緣的。

  諸位要想知道,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說得很清楚,每一種相的業因,都給你說出來了。佛成佛了,這樣好的相,他執不執著?也不執著。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即非」就是從性上講沒有,可見得相是緣生的。相是幻有,不是真有。『是名三十二相』,這個「是名」,就是講事上,事相上是有的,理上沒有的。相有,體性上沒有,當體即空,因此他也不執著。不但佛這個應身的相,他不執著。後面還一層一層比較,佛的報身相,他也不執著。報身怎麼比?就用須彌山王那個身,大身,大身像須彌山王,那是講佛的報身,這是一層一層來顯示這個經的功德不可思議,末後把主題說出來了。這個是再較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這是最難得的,人沒有不愛惜身命的,能以身命布施,恆河沙的身命布施,那就是生生世世,不是一生,這個功德多大。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就是『恆河沙等身命布施』,也比不上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福德,這比不上。實實在在講,佛在經上雖然屢次這樣較量,我們一般人聽到,的確很難相信,很難接受。過去我初學佛的時候,台灣大學有一個教授,嚴一萍,很早年前已經過世了。他好像是教考古的,他是跟董作賓常常在一起,以後開了個書店,以藝文書店賣書。他就跟我講起《金剛經》,他說他看過《金剛經》,他說釋迦牟尼佛很會說大話,這個是知識分子,學者,他們讀《金剛經》,他說釋迦牟尼佛是最會說大話的人。這個說大話,說得不好聽,吹牛!所以這非常難於體會,這裡面字字句句義趣非常非常的深遠。不但體會難,講解也難!要知道當時,當機聽眾是須菩提,佛給他說,他懂。其他人聽到,就相當困難。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

  這一大段成就解慧。這段經文很長,從七十二節一直到九十六節,這是本經第二個部分,信解行證,第二個部分,解門。『深解義趣』。他能解了,他也很慈悲,怕的是別的人不能理解,不能體會佛所說的妙義,所以在此地他說:

  【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他這一次,聽佛說金剛般若有很深的領悟。菩薩在修行過程當中,實在說,開悟,天天有悟處,月月有悟處,一直到等覺菩薩,天天還有悟處,沒有悟處就沒有進步!所以佛經上我們看到這個覺,有始覺,有究竟覺。始覺,就是開始覺悟了,天天都開始覺悟,不是說初住菩薩是始覺,往上去就不是,不是。每一天他覺悟一些,都是始覺,一直到如來果地上就究竟覺,那就沒有了,這個覺性就圓滿了,不圓滿的時候,天天都有悟處。尊者在這一會當中,他這個覺悟是提高了很多很多倍,所以他有不同的感觸。下面說: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這一段是勸信解,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信是入道之門,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一個基礎,可是信了以後要解,如果不解,他這個信就會退心,就會退轉,所以一定要深解義趣,信心才能夠堅固,信心才能夠增長,信心要到清淨就行了,那就成功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八個字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實相就是真如本性,怎麼見性的?信心清淨就見性了。換句話說,清淨心起作用,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徹底明瞭。實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時候完全明白了。

  而淨宗法門,修行的功夫,完全側重在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此地講的信心清淨。為什麼說這個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諸位想想,見到宇宙人生真相之後,不會迷惑了。一個人不迷,他就不會做錯事,不會說錯話,也就是說,他不造業了,這就是第一希有功德。換句話說,永脫輪迴。往上再進步,那就成佛了。末後這一句說明實相,實相也是個名詞而已。世尊說法,不得已,而建立這些名詞術語,名詞術語不是真實的,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不要去執著,實相也是假名,執著有個實相,那就錯了。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這是尊者自己說。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這段經文是須菩提尊者,很感嘆的說,他當時聽世尊這樣開導,信解受持,依教奉行不難,因為他深解義趣,他都明白了。如果要到佛末法時代,『後五百歲』就是末法時代,就是世尊滅後第五個五百年,也就是佛滅度之後二千五百年以後,去佛這樣遠,還有眾生聞到這部經,經典在世間,我們讀到了,我們也能夠信解受持,尊者說這個人才真正是第一希有!為什麼?假如這個人對於人我是非執著得很重的話,這個經決定聽不進去。他能夠聽得進去,能夠相信,能夠理解,必定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看得破,放得下。

  看得破,放得下,在這個時代確實不多,但是不能說沒有,只可以說不多就是了,要說沒有,那是錯誤的,一定有。為什麼有?前面曾經說過,實在有一些眾生善根非常非常深厚,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有這樣深厚的基礎,所以一接觸大乘佛法,他就生歡喜心。我們往往看初學的同學,能看得出來,接觸大乘經典特別喜歡,我們就曉得,他的善根非常深厚。這裡說明,這個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用現代淺顯的話來說,他看得破,他對於身心世界不甚執著,容易放下。

  底下這一句是:『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再接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轉顯不著空。前面說的,他不執著有,所以空有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能放下,對於佛說金剛般若就很容易接受了。後頭這一句好:『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所以說一切諸佛皆從本經出。何以從本經出?佛就是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就叫佛。換句話說,著一切相就叫凡夫,凡夫跟佛差別就在此地。這個經就是叫我們離一切相的,所以這個經是成佛的經典,佛教給我們作佛的。下面是世尊為尊者印證: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這是給他印證,你說的沒錯,說得很對。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這個『不驚、不怖、不畏』就是能信、能解、能行。能信就不驚,能解就不怖,能行就不畏。這個話是真的,我們學佛的同修,好像聽到沒有什麼。你到外面街上,你隨便去找個人去,你叫他名聞利養都放下,你看他害不害怕?他真的恐怖,真的吃一驚!他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人我是非抓得牢牢的,一時一刻都不肯放鬆,你今天跟他講,那是假的,你執著那個是錯誤的,他確實真的會驚慌、會恐怖。這是說證實了,能夠對這個經義能信能解能行,的確是無量劫善根現前,所以很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這段是講,在修學過程當中,要知道離一切相的道理。先從般若上說,這個『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菩薩雖然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當中,是以般若為主。般若是智慧,沒有智慧,前面五條都變成世間的福報。布施,布施裡面有智慧,就叫布施波羅蜜。持戒,持戒裡面有智慧,就是持戒波羅蜜。布施裡頭沒有智慧,那是布施修福!世間的福報!持戒也是修福,前五條都變成修福了。前面五條裡面,條條裡頭都加上般若,就都變成波羅蜜了。

  所以六度,般若是第一,這裡講的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也不能執著。這個名詞,也是世尊不得已勉強建立的一個名詞,你要認為真的有一個般若波羅蜜,真的有一個第一波羅蜜,那你又錯了。換句話說,一切都不可以執著,執著就錯了。說了般若,前面五條也要說一說,佛沒有細說,前面五條舉一個例子做個代表,他舉什麼例子?他舉忍辱,實在講忍辱最難,比施財還要難!有人施捨一點財,還容易!忍辱太難了!所以佛就最難的這個例子,說給我們聽聽。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大乘經上常講,布施是修福,忍辱能保持,使你的福德永遠保持下去。如果沒有忍辱,你修得再多,都不能成就。所以忍能保持,忍是關鍵。因為不能忍,就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不能開智慧。由此可知,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我們要想得定,首先要在忍辱上下功夫,你才能得定!念佛不要說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都沒有得到,什麼原因?喜歡發脾氣!一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一發脾氣,那哪裡有定!一心不亂早就跑掉了。這是我們念佛的功夫為什麼都不能成就,不能忍!一定要認識清楚。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能成佛?底下這一段故事是出在《大涅槃經》裡面,《大涅槃經》裡面就講得很詳細。此地世尊說明他過去這樁事情。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歌利』是梵文音譯,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暴君,那個『王』是君王,非常殘暴的這麼一個國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那個時候沒成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修這個忍辱度,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他那個時候清淨、不著相了。『無我相,無人相』。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就沒有痛苦!如果有我相,就很痛苦!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所以著相就有苦,著相就有煩惱,就會生瞋恨心!這個是本劫(賢劫)的事情。

  【須菩提。又念過去。】

  這個『過去』就遠了。

  【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由此可知,真的能離四相,忍辱波羅蜜才能算得上有了功夫。佛法裡面,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任一,你在忍辱上成就,其餘六度一切法門,門門都成就了。一個成就,一切都成就,一個不成就是一切都不成就,這一點要曉得。《印光大師文鈔》裡面有一段,我大概總是三十年前看這些書,還有個模糊的印象,人記不清楚了。曾經有一個人寫了一封信,給印光大師,他參禪的。他說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他大多數都已經參透了,還有幾條他還沒有參透。這是一千七百條公案。印光大師回他一封信,他說一千七百條裡頭,有一條沒有參透,你全部都不懂。這個人接受印老當頭一棒之後,他就老實念佛了。這是實話,一條要是透了,整個就透了。你說一千七百條,我還剩一條,還不行,那個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

  一切法門沒有例外,都是這樣的,忍辱成就了,你樣樣都成就了。從這些地方可以勘驗自己的功夫。我們要向佛學習,佛為什麼能忍?我們為什麼不能忍?佛不但忍,佛還發了大慈悲心。這個歌利王是誰?當時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菩薩發了個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憍陳如的前生就是這個歌利王。佛說話兌現了,確確實實成佛,第一個度他。絕對沒有瞋恚心,不但沒有瞋恚心,發大慈悲心!他不怪他,不怪他什麼?他愚痴,迷惑顛倒!他如果不迷,他決定不會做錯事,所以對於做錯事情的人,菩薩都能夠諒解,都能夠原諒他。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這是接承無住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的心,真正覺悟,從什麼地方看得出來?從他一切法都不執著,這真的覺悟了。一切都不執著,就是一切都放下了,這個是真的覺悟了。這一切法裡頭,還有一樣放不下,沒覺悟!一樣放不下,說實在的話,你仔細去一觀察,或者是讓他自己,在很清淨的處所,很冷靜的地方,仔細去想想,他一樣也沒放下!哪裡是「我都放下了,就一樣放不下」,沒有這種道理,他一樣也沒放下。可見得有許許多多的執著自己都不曉得,不是明眼人給他點醒,他自己還以為一切都放下了。

  這個地方又教給我們,『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換句話說,《金剛經》裡面像這樣的開示,真的是一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多次的重複,加深我們的印象,讓我們牢牢記住佛的教訓。為什麼佛教給我們一切法不執著?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真的有可得,那佛這樣教導我們是錯誤的。一切法當體即空,所以你這種執著,只是妄想而已,決非事實。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真實!

  【應生無所住心。】

  心要生,心不生就不起作用了,有體無用,要生心。換句話說,有體一定要有作用。凡夫生心著相,二乘不著相,他也不生心。所以世尊也常常喝斥他,說他墮落在無為坑中,不起作用!佛與大菩薩們,他們有體有用,他們起作用。起作用當中,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所以大乘佛法非常活潑!他就懂得無住生心,『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你心裡面有住,就是你心裡面還有一點點牽掛,就錯了。就是你心裡頭還有一念在,就錯了。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菩薩要布施,不應住,就是不可以著相。這一個色,包括三方面,佛法裡面常講的三輪體空!能布施的,不能著布施。我布施,當然有布施的對象,對象是人,我是色相,對象也是色相,我所布施這個物也是色相,所以不應住色,就是不要著我相,不要著接受你布施的那個人相,心裡頭也不要存著你布施什麼物質那些相,三輪體空。布施要做,心裡頭決定不會有一點痕跡,這就對了。這樣的生活,就是菩薩生活,就不是凡人。心裡面乾乾淨淨,若無其事,天天在做,念念在做,從來沒有停過,但是心裡頭若無其事,一絲毫的沾染都沒有。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這個是真實的利益,我們凡夫著相布施,帶來的副作用非常之大。你是誠心、恭敬,用清淨心,並沒有求他將來怎樣報答你,這樣的布施供養。你要是著相,與人家結的是恩德,將來人家會報償,所以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搞不清!所以古德才說,好事不如無事!好事不如無事,我們不能錯會了,這句話是龐居士說的,龐居士是開悟的人,不是凡夫,他怎麼能把意思說錯?好事不如無事,好事要做,心裡頭要無事,心裡頭還有做了好事,又壞了。我們學佛,學菩薩,學什麼?就學這一點。說實在話,諸佛菩薩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也就這麼一點,這一點要是學到了,受用無窮!這下面有幾句話,也是本經非常重要的開示。佛叫著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真誠,真就是不假!佛決沒有說過假話,實則不虛。五語裡面是以『如語』為中心,如是什麼?完全是事實,佛所講的,跟事實完全相同,沒有添一點,也沒有減一點,事實怎樣,佛就怎麼說,與真如本性完全相應。『誑』是欺騙人,『異』是前後不一樣、不一致。這是說明,佛說一切法真實不虛。說出這個話之後,世尊接著說: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這四個字的意思無限的深廣,不但自性『無實無虛』,自性清淨,裡面一法不立,無實;自性什麼也沒有,能生萬法,無虛。像六祖所講的,本來清淨,無實,能生萬法,無虛。從自性上說。如果就從一切現相上來講,這個現相確實也是無實無虛。無論是性是相,是理是事,是因是果,這是真實相,它的真相無實無虛。像我們這個身體,我們身體的相存在,無虛;眾緣和合,當體即空,無實。因為無實,你不能執著有;因為無虛,你也不能執著空!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四個字可以說是如來根本的法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這個原則可以涵蓋世出世間一切法。如來所得的法,正法!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這叫成佛,成佛不是真的有個什麼東西成就,不是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恍然大悟,徹底明白了,如此而已。下面再以比喻來說: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

  住相,迷!一著相,四相就具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具足,迷!這一迷,事實的真相,你完全不能了解。事實真相,就是前面講的無實無虛。『此法』這兩個字涵蓋一切法,任何一切法,它的真相都是無實無虛。無實無虛也就是相有體空,是這個意思。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個比喻是不住相,一切都不執著,『而行布施』。這個布施的意思是廣義的,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包括你工作,乃至於一切應酬,都包括在其中。整個的生活,就用一個布施來做代表。你的生活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是智慧的生活。『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樣樣都不迷,這是三皈依裡面所講的,覺而不迷。底下說: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是這一段的總結。『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的標準我們要知道,有這樣的條件,又能夠受持讀誦金剛般若。『受』,完全接受。『持』是依教奉行。十方諸佛如來都護念你,都加持你。悉知悉見,就是如來護念加持。『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可見得自己有一分力量,得諸佛如來一分力量的加持,才能不退轉!它的關鍵所在,就是底下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底下又有一段較量功德,比前面更殊勝一層,我們看經文: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前面雖講的身命沒有這麼多,這是一天布施三次,累至『無量百千萬億劫』。古印度分一天為六時,白天三時,晚上三時。白天就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所以印度的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我們現在採取西洋的時間單位,二十四個時辰,我們叫它做小時。為什麼小時?我們中國過去用的時辰單位,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時,所以它比我們小一倍,而我們比印度又小一倍,印度一天是六時,我們的經上常講晝夜六時。所以印度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這個讀經不可以不知道。《仁王經》裡面,講仁王法會當中,邀請法師講經,一天二時講經,那個二時,不是兩個鐘點,是八小時。所以我們曉得,仁王法會就是上課,每天八個鐘點講堂,八個鐘點修持,一天十六個小時是在用功!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這裡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信心不逆』這四個字,逆是違背。完全遵從佛的教誨,一絲毫不違背,叫信心不逆,對佛要有信心!要依教奉行,佛法在行不在說,說沒用處,要去做,而真實的目的,佛法是在證,是叫你親證這個境界,從行才能證。證什麼?信解行,完全相應了,所信的就是所解的,所解的就是所行的,所行的就是所信的,信解行合而為一,就叫做證。證沒有別的,解的是個理,佛在經上所講的這些理論,完全變成我們自己實際的生活,我們的生活行為,完全在佛法理論之中,理跟事融成一片,那就叫證。不是離開行解以外還有個證,那你就搞錯了。

  一定要做到信心不逆,那個福報,比前面這個,一天三次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布施無量百千萬億劫的福德還要超過。『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這個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都是從信心不逆來的。因為信心不逆,才有底下這些事相,在事相上顯示出來。實在講行跟解相輔相成的。因為解,你肯行;因為行,使你解得更深。像前面講深解義趣,你要不依教奉行,你的解就不能深。愈是行,那個解得就愈深。愈是深解,你在行的當中就愈圓滿,愈是圓融,解跟行相輔相成。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這是從教義上說明。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可見得佛說法,這個對象的機緣也不可思議。這個法門是為誰說的?是為發大乘心人說的,發最上乘說的。發最上乘,就是發成佛之心。發大乘,就是一心要想作菩薩的人。由此可知,不是對聲聞緣覺,不是對天人所說的。為什麼?心量太小了,事相抓得緊緊,牢不可破。這個是為發大乘說的,大乘人心量大,念念要利益一切眾生。最上乘人,要普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這樣的人,佛就給他說最上乘法。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段話無異是佛為一個受持金剛般若的人授記。『荷擔如來』,就是繼承佛度生的事業。佛在這個世間,他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你能夠這樣發心,能夠這樣深解奉行,你就有資格擔當起如來教化眾生這個事業。換句話說,作佛的傳人,佛的傳法弟子。這一句荷擔如來,的確是為這些發大乘人者授記。底下說得好: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

  這個『小法』就是聲聞緣覺,更小的,人天福報。我們在現前看到不少,聽到的就更多,許多學佛的人,還有些出家人,發願來生還作人,你看連聲聞緣覺都比不上,他來生還作人,來生還要作法師。那個法師發願來生再當法師,信徒發願來生再當他的信徒,生生世世搞這一套。

  【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這話真的一點不假,我們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他們講不要去,不要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沒有這裡好!那些同修碰到我問:「法師,怎麼辦?」我說:「那各有因緣,你自己好好去想想看,還希望再搞六道輪迴?還是到極樂世界去見佛去?」極樂世界的狀況,生活狀況,《無量壽經》上講得很詳細。佛不騙人,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騙你。你看看那個地方,你想不想去,還是願意在這個世界去鬼混?自己的頭腦要清醒。世尊在《楞嚴經》上說得好,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正法不容易遇到,正法希有,邪法太多太多了,今天在這個世間,實在講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你要想不掉在裡面,那真的是第一希有!不簡單!你能夠不被誘惑、不受騙,不容易,那就不是普通人。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這是說明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三寶所在之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他們有天眼,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不知道法寶之尊貴,他知道。我們對於三寶不知道恭敬,他們對三寶知道恭敬,所以他們恭敬供養。佛說這個話,含的有很深的意思,這意思在底下。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樁事情,不僅在今天,古時候就有,何況在末法。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真正修行人往往被人欺負。俗話常講,善人被人欺。學佛的人都是善人,在這個社會上就被人欺負。學佛之人,前面說了,應當受天人恭敬供養。現在這個天人,不但不恭敬你,不供養你,還得欺負你,還得侮辱你,我們遭的是這樣的果報。於是想,佛不靈!我這樣恭敬虔誠學佛,佛沒有保佑我,佛不靈!算了,不學了,就退心了。這樣退心的人不曉得有多少。其實,他不明真相。不是佛菩薩不保佑你,這種現前的現象、遭遇,正是諸佛菩薩在加持你,在保佑你,消你的業障!是你自己先世罪業,應墮惡道,幸虧我們學了佛,受持讀誦,依教奉行,遭人家輕視,遭人家侮辱,我們的罪報從這個地方報掉了,果報嘛!所謂是重罪輕報,報掉了。真正明白人,對於我們所遭遇的,侮辱我們的人,輕賤我們的人,都應該生善知識想,我很感激他,把我的業障消掉了。要感恩,你還要再埋怨的話就錯了。人家替你消業障的!沒有這些人,你的罪障怎麼消得掉!

  你要是知道這個真相,曉得這個道理,你心開意解,心定了,心就安了,業障消除了,從前瞧不起你的人,回過頭來對你很尊敬。業障消除了,自自然然他會改變態度!三年五載,十年八年,態度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了。你冷靜的觀察,這就是事實真相,證明佛所講的的確沒錯!所以人家瞧不起我們,好!不是壞事。逆境裡面修行,很容易提高自己的警覺性,自己沒有福報,沒有智慧,沒有成就,應當懺悔,應當慚愧,更認真、更努力的來依教修行,所以逆境容易成就人,順境難!順境這一享受,得意忘形,很容易墮落!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我當初初學佛的時候,遇到李炳南老居士,好像是第二天第三天,他就很鄭重的告訴我,教我不要毀謗人,不要讚歎人。不毀謗人,我懂。不讚歎人,我不懂。他也沒有說出道理,我就是放在心上,這總是一個疑問,想了兩個星期,還是不懂。大概以後他看出,就告訴我,讚歎人是害人,因為你一讚歎,他就自滿了,就忘掉了,不曉得天高地厚,得意忘形,容易把人送到墮落。我才恍然大悟,確實!所以毀謗人是有罪過,讚歎人罪過更大!只有有智慧的人了解,我們不懂!我們總聽人家講,隱惡揚善,應該表揚讚歎人才對的!他說,不對。讚歎人,是什麼人值得讚歎?他說八風吹不動,那個人可以讚歎,你毀謗他,他不會生氣;你讚歎他,他也不喜歡,這個人可以讚歎。你一讚歎,他就很得意、很歡喜,不能讚歎,你讚歎是害他。我們才曉得這麼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己要常常警覺到,自己稍稍有一點小成就,讚歎你的人很多,一遇到這個事情,我們想想,我們值不值得人讚歎!萬萬不能上那個人的當,提高警覺!所以老師教導我,我以後的警覺心也很高,我不上當!

  我看到很多人,被讚歎得意忘形的人,很多!變了質的。你不從別地方看,從相貌看,過去他的相貌很莊嚴,很端正,現在相貌變了,愈變愈差,那就曉得他什麼成就了。真正修行有功夫,有成就的人,相貌一定一天比一天好。相隨心轉,我們看不到人心,看相,相隨心轉,從相就能看到心,就能看到他功夫,能看到他的成就!

  我們這一次,《金剛經》正好上半部講完。下半部,如果須菩提要不啟請,《金剛經》到這裡就結束了,因為尊者這一啟請,啟請的話看起來好像是又從頭了,實際上是接著前面的。因為前半部,是世尊為初發心的人說的,後半部是為老修行人說的。已經發了心,怎麼修行?為那些人說的。前面是為初發心說的,所以古德講,前半部的經義可深可淺,深的人看得深,淺的人看得淺。後半部就從這裡一百一十一節以下,這是屬於後半部,後半部唯深無淺,意思都是很深的經義,沒有淺的地方,不像前面。

  我們的法會,這一次到今天就結束,以後要是有緣分,看大家的意思,如果喜歡深入細細的來探討《金剛經》,我們另外再找時間,這一部《金剛經》,假如從頭到尾要細講一遍,需要半年。半年要天天講,不天天講,講不下來的。我們依據江味農居士的《講義》,《講義》太多、分量太大了,我把它編了一個節要,裡面重要地方節錄下來,編了一個本子,大概只有《講義》的十分之一,這個分量就少了很多,那句句都是精華。如果用這個本子來講,我估計六個月,那很有味道。這個講義節要今天交給印刷廠去印了,有個同修很發心,印一萬冊,印出來之後,都會贈送給諸位,如果大家對這個很有興趣的話,我們從新加坡回來之後可以細講,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