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證道歌 (第十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10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最好的修學方法,『我聞恰似飲甘露』,不但聽到人家毀謗不生氣,而且歡喜。「甘露」是清涼自在,聽了之後,心淨清涼。為什麼?正是如此才能夠測驗自己的境界,如果沒有這些逆緣現在我們的眼前,怎麼能見到自己的功夫?所以修行就是在順逆境界上修,逆境上不起瞋恚,順境上不起貪欲,這就是功夫,這就是成就。所以能把一切境界『銷融』,歸在一真的境界裡,銷融在一心之中。所以「見性之人,所聞逆順之言,心得自在」,不為境界所轉,「即入不思議解脫妙門」。不思議解脫妙門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也就是淨土裡面的理一心不亂,這是真正的成就。再看下面文: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
『惡言』就是前面所講的毀謗、是非之言,這裡不叫我們用聽,叫我們用『觀』。「觀」就自在了,叫觀世音,觀自在。只要你能夠依這個境界,就是惡言這個境界,提起觀照般若,這個出惡言的人他是為你做增上緣,提起你的觀照般若,而使你能夠證得實相般若,這個人正是你的善知識,是你的老師。在修學要這樣的修學法。所以善惡境界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如果沒有這些譏刺、毀謗這些境界,怎麼能夠顯示自己所證得無生法忍的真實相?果然證得無生法忍,順逆境界都不動心,所以說是『不因訕謗起怨親』。真正做到怨親平等,怨親一如,這是成就自己無生法忍,成就自己大慈大悲。修行就得在這個境界上修,就要像這個樣子去修學,這是諸佛菩薩修行的榜樣。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
宗通與說通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就是法門裡面有很多是非,有很多毀謗,就是宗說不通。宗說他把它分作二,所以才有這些情形。『宗』是講宗旨,特別是達摩所傳的這一個學派,它是單提宗旨,號稱為宗門。說通是泛指教下,一般講的除了宗門之外,全都包括在說通裡面,而說通又特別指天台、賢首、三論、唯識,這四宗是以教學為中心的,所以又特別指他們。到後來變成什麼樣子?宗不通,則說也不通。那個教下的人就毀謗宗門說「盲修瞎練」,宗門毀謗教下的人「說食數寶」,彼此相非,這個佛門是自己破壞了自己。
昨天晚上我跟諸位說,佛法是和合僧團,沒有爭執,六和合裡頭「口無諍」,怎麼可以相爭?不但身外之法不能爭,都要放下,佛法也沒有爭執。要曉得,宗旨是教之宗旨,教義乃宗旨之教義,原來是一,原本不二,怎麼可以說成兩截?我們再看看這一些諸宗的大祖師們,他們確實個個都是宗通、說通。說老實話一通必定是兩個都通,如果說通一,通說不通宗,通宗不通說,給諸位說,通宗不通說,宗他也不通;通說不通宗,他說也不通,這個理我們得細細想想。凡是他要是有是非、毀謗別人的,那就叫不通;他要通達的人,必定是圓融的,一定是自在無礙的。他在這個法裡頭自在無礙,換一個法他就不自在,他就有障礙了,可見他不通,通了之後法法圓融。所以我們再看教下的祖師通宗,你看看賢首、天台大師他通宗,六祖惠能大師通宗,他也通教,你看看《壇經》裡面多少人拿著經典向他請教,他能夠分析經典的意思教人開悟,可見得通宗他通教,他不是不通教。這一點我們要記住,就是在教下所謂是大開圓解,在宗門所謂大徹大悟,那個大徹大悟跟大開圓解是一不是二,不能把它分作兩截看,我們要在這個裡面學習。
這一段註解註得很多,後頭有一首偈子我特別給諸位點出來,在第三十四面小字倒數第四行。下面,「古德云,今人看古教」,就是古時候這些教學,「未免心中鬧」,很有味道,「欲免心中鬧,應須看古教」,你看看這個話顛過來顛過去,你想想看這味道。在傳曰,「經是佛語,禪是佛心,諸佛心口,必不相違」,記住這四句話,禪跟教是一不是二。所以決定不會有爭執,除非他不通。不通怎麼樣?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他有成見,所以才會有牴觸,有毀謗。諸位如果真通了以後,再跟諸位說,不但佛門裡面的宗派圓融了,跟世間外教也圓融,天主教、基督教,什麼教統統都圓融,就怕的是你不通,通了之後法法圓融。
我在三重那個時候,在內學院的時候,天主教辦了一個研究所,是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所長是羅光主教,他請我到那裡去教學。我在那裡,在他那個多瑪斯神學院,給他們上了一個學期課。羅主教是要求我,希望教兩年,把他們教畢業。我那時候正好到國外去講經,所以教了他一個學期。我跟他們那些修女、神父們講,我說,「很遺憾,你們請我來講佛學,如果你們要請我來講你們那個經,那很有味道」。我比他們講的還要內行,他們有許多問題都解決不了的,我一講問題都解決了。所以說沒有障礙,障礙在他,我沒有障礙,他不通他就有障礙,我們通了就沒有障礙。
我昨天也跟諸位說了,我那個老朋友他去信基督教去了。沒關係,你看哪一部經上不是有釋提桓因都在那裡聽經?釋提桓因就是他們的上帝,那佛講經,釋提桓因都在座,當然你到了天上之後再學佛,有什麼妨礙?沒妨礙,法法圓融。他對我們看成對立,我們對他一視同仁。諸位想想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上帝也有佛性,當然他也可以作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魔鬼也有佛性,所以魔鬼也當作佛,我們眼睛看平等的,一視同仁。在他眼睛裡面看不平等的,那是他有煩惱,他有所知障,他有執著,病在他了,不在我。諸位要是這個道理要是通了,你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心開意解,不會再有隔礙了。
『定慧圓明』,圓是圓滿,明是光明,『不滯空』。這「不滯空」是對小乘人說的,為什麼?小乘人就墮在空見裡面,被空障礙住了。大乘菩薩了達空相,不滯空相,所以才能夠得到「定慧圓明」。定與慧是一不是二,他們兩個是互為體用,定是體,慧是用;慧是體,定是用,它可以互為體用。在某種情形之下,定是體,慧是用;另某一個狀況之下,慧是體,定是用,無不自在。定慧互為體用,就要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該用定的時候用定,該用慧的時候用慧,大用無方,妙用無盡,無不自在。
我記得我剛到慈光圖書館不久的時候,民國四十七年。慈光圖書館一成立,李老師就開始在那邊講經。好像第一部講的是《彌陀經》,講三聖經。先講《阿彌陀經》,以後講《普門品》,觀世音菩薩經,再講《大勢至圓通章》,他是按照這個次序講的。離慈光圖書館不遠,就是那個第二市場對面,有一個教堂。有一天有個教堂的人就到我們圖書館來鬧事,他跟我扯同鄉的關係,我就請他在閱覽室裡頭坐坐,給他泡一杯茶。他就在那裡批評,說佛教怎麼不好怎麼不好,迷信,說了兩個鐘點。他說,我就點頭,我一句話都不說。閱覽室裡頭還有很多人在那裡看書、看報紙。大家聽他講的時候,都瞪著眼睛看著他,他真的大大的發揮,神氣十足。我們旁邊圖書館還有一個游俊傑,他也在旁邊看著我直點頭,一句話不說,他那個表情也很難過,好像人家對我們這麼批評,我們一句話都不能夠回答,不能反駁。
我看他講兩個鐘點了,講得很累,我就特別提醒他,請用點茶。大概是講得太累,我說,你講的很多了。我說我請教你一個問題。好,沒問題,你說。我說如果我們要批評一篇文章,這文章是不是要先看看,研究研究再批評?對,不錯。我說你對於佛經看過沒有?沒有。我們這裡講經你來聽過沒有?也沒有。我說你膽子倒不小,胡說八道。我說你不怕那些人笑話你嗎?面紅耳赤,他就走了。那個游俊傑,「我沒想到你還有這麼一著」。我說這種人邪知邪見,不能跟他辯,愈辯就愈多,是非愈多,辯不清楚的。要打他,把他足足的一棒打下去,他頭都抬不起來,這才是辦法。他說了兩個鐘點,我說幾句話,他就掉頭而去了,下次再不敢來。所以說該定的時候定,該說的時候說,這種人不能說,那就是俗話所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不能跟他講,讓他發足了,讓他自己好好的想想,他錯了。我還特別告訴他,我說我們相信真理的人,你能夠把佛教駁倒了,我們相信你的上帝,我們就真正得救了。但是你要想把佛教要駁倒,天天來看經,天天來聽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來聽經。不來聽經的時候不能批評。
這個就是一定要求定慧圓明。下面一段話是永嘉大師自述給我們作證。『非但我今獨達了,恆沙諸佛體皆同』,這不但是我,永嘉今天獨自一個人通達,不但是這樣的,「恆沙諸佛體皆同」,並沒有兩樣,在圓明覺體上都是相同的。這是舉出十方諸佛來作證,自己的見地、自己的證得與十方諸佛沒有兩樣。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這幾句是比喻。『師子吼』是比喻如來說法。獅子確實是獸中之王,獅子一叫,小的野獸腿都發軟,牠就跑不動了。本來牠可以跑得掉的,獅子一叫,威力折攝的時候,使牠腿發軟走不掉。自古以來,經典裡面常常把佛說法比作「師子吼」,把那些小獸就比作些外道。佛當年在世,印度著名的九十六種外道,這些外道人聽說佛說法,個個都被折服。所以說『無畏說』,這是比喻這個。底下註解也註得好,「比喻大乘菩薩所說圓頓法音,魔宮振動」。『香象奔波失卻威』,「香象」就是比喻的小乘,佛說一乘大法,此地也有講,「法華五千退席」,比喻這個。象也是很有威力的,可是遇到了獅子,牠也無可奈何,牠的威德也喪失掉了。『天龍』,這是比喻大乘根性,他聽到這個大法能夠生歡喜心,所以把「天龍」比作大乘菩薩,聞法歡喜。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第一句是講參學,參學是為了抉擇生死。正是永嘉大師初見六祖,所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是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才出來參學。參學不是去觀光,不是去遊歷山水。生死沒有了,還有什麼閒情逸致去遊山玩水。那個遊山玩水,那是生死大事解決了之後,法緣又沒有成熟,這個時候才是遊山玩水,逍遙於山水之間。如果有法緣,必定是弘法利生。所以他唯一的是『參禪』。「參禪」,我們也不能單單只把它看作個狹義的參禪,要曉得禪是廣義的。為什麼?佛法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禪,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式。所以諸位要曉得,念佛亦是禪,把念佛看作老太婆宗教,那是他看走了眼,他看錯了。
我記得臨濟寺第一次傳戒的時候,我在戒壇裡面當書記。台大有一個同學,好像是姓施的一個女同學,早就畢業了,那個時候她念四年級。臨濟寺第一次傳戒,好像五十一年。她帶來一位客座教授到臨濟寺來看我,這位客座教授是日本人,是日本的法師,日本和尚。但是諸位要曉得,日本和尚穿西裝、穿皮鞋的。他來看我,說明他是日本的一個和尚,在台大擔任客座教授,來看我。他問我研究的是什麼?那個時候我正在研究《楞嚴經》,我就告訴他我現在研究《楞嚴》。《楞嚴》他曉得,他問我修什麼法門?我說我修念佛法門。(音檔中斷)很瞧不起我的樣子。我就反過來問他,我說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與淨土有什麼關係,你曉得不曉得?他一聽臉都紅了,答不出話了。諸位知道,《楞嚴經》裡面頂重要的就是「觀世音圓通章」、「大勢至圓通章」。所以我就跟那個姓施的同學說,他那個國語不好需要翻譯,我說日本人對於教理不通,妳曉得不曉得?根本就不懂。
《楞嚴經》的精華,你看二十五圓通是按次第排下來的,不按次第的叫特別法門,特別重要的。觀世音耳根圓通章要按次第它應該排在第二,它那個排法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按這個順序排的。六根裡面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是耳根,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章,它擺在最後。像唱戲一樣,拿它來做壓軸戲,最好的、最精彩的。大勢至圓通章也是調到最後了,大勢至圓通章應該在七大裡頭,根大,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它是見,見就是根大。它跟識顛倒了一下,把彌勒菩薩的「識大」調在前面,它調到後面。所以這兩個都是顛倒,不按次序的,顯示最重要的法門,特別法門。觀世音、大勢至是阿彌陀佛的左右手,《楞嚴經》不是淨土經是什麼?念阿彌陀佛不是參楞嚴大定,那又是什麼?念阿彌陀佛是修楞嚴大定,上上禪!我說這個日本人不懂,還假冒什麼佛學家。所以不要被他騙了,聽說有日本人大學教授,佛學家,其實是騙人的,什麼都不懂,來說出這麼幼稚的話,還用那種態度來看人,真是!所以我們自己要通達,不要被人家唬住了。這是說明《楞嚴》與淨土的關係,經上這麼明白、這麼清楚,所以要曉得,念佛是修楞嚴大定,豈是老太婆教?
底下這兩句就是老師的印證,這是永嘉大師自己敘說的。『自從認得曹溪路』,這個路並不是往曹溪的那個路徑,要這麼會就錯誤了,這是明心見性的道路,就是六祖給他印證的路,「曹溪路」是成佛之路,是心性的道路。『了知生死不相關』,這個才徹底悟明理與事,理論與我們眼前的事相,都與生死無關,與生死無關就是與生滅無關。諸位想想,他這話說的什麼意思?就是說的「無生法忍」,就是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像《華嚴經.入法界品》裡面所說的。大師是了知,我們現在是不了知;大師是認得路了,我們現在是迷失了路,我們與佛祖所不相同的就在這個地方。要是認得路,了知這樁事情之後了,你看看底下,『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臥都是禪,真正是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頭頭是道。換句話說,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無不是真性,見性成佛,六根所見都是真性,這就叫成佛。「語默動靜」就是講我們一天生活行為,「體安然」就是自在解脫。自在解脫是三德祕藏之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證得解脫了,般若、法身當然就有。所以說一就不必說其餘了。這就是說明法身、般若、解脫同時現前,而且是念念現前。底下有幾句話說得也很好,「念念釋迦出世,步步彌勒下生,分別現文殊之心,動用運普賢之行」。
說到這個地方我再告訴諸位,萬佛是一,一切菩薩是一,一切諸佛跟菩薩都是自己心性中物,「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既然這樣子,為什麼佛菩薩那麼多?這就是本性的體用廣大無邊,隨起作用建立名號,佛是果地上的名號,菩薩是因地上的名號,因與果是一,不但是一,因與果還是同時,這個才妙。我們在世間法裡頭,因果不同時,先有因後有果;在佛法裡面講有因有果,但是因果是同時的,沒有先後的。所以佛法裡面表法,用蓮花表法,蓮花就是因果同時,有花的時候,蓮子就在其中,所以因果同時,用這個花來代表。同時這個花還表空有不二,染淨一如。花開在水裡面,根在泥土裡面,表示是染的境界;莖長在水當中,是清淨的境界,花開在水上面,空有兩邊都不沾。雖然兩邊都不沾,又不離空有,就又不離染淨,染淨不沾,又不離染淨,都是同時的。表法的意味深長。所以說一看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能恍然大悟,你看看諸佛菩薩們生活多自在。註解諸位自己去研究。
下面兩句是說明悟了則了,一了一切了;不悟就不了,不了就不得了。你看看人家悟了,是『縱遇鋒刀常坦坦』,心中是坦蕩蕩,決定沒有畏懼。為什麼?曉得境界的真實相是虛妄,不是真實。『假饒毒藥』,人家拿一杯毒藥來給你吃,你也吃得很自在,你明明曉得也很自在。為什麼?沒有生死,所以他自在。這是我們一般凡夫做不到的。為什麼?凡夫不悟、不了。所以遇到這個境界就不得了,不遇這個境界也不得了。
說到這個地方,俗話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我們要不要防人?你們想想要不要防人?沒有到這個境界還是得防人,到了這個境界就不要了。到這個境界有防人,又落在事相裡頭。在修行人來說,理上決定不能防人,心才清淨。如果於人、於事還有個防的心,心不清淨,幾時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時常有個防人之心,在念佛就障礙了一心不亂,虧吃大了!所以這個事情不能有,決定不能有。那如果說是我一切都不防人,好了,我這財物被人家偷去了怎麼辦?你那個東西根本都沒有被人偷去,何必擔那個心?你不是叫自找麻煩?你怎麼曉得會有人偷你,你又沒有他心通?可見得這個心是個妄心,這個心就是不正常的心。縱然有人偷去了,那是還債!他為什麼不偷別人的,單偷我的?我前生偷了他的,現在他偷回去,這筆債了了,了了就沒事。了了,我東西再放那邊,他看到他不會偷。為什麼?沒有債務糾紛了,確實是如此。所以我們自己心要正、行要正,外面什麼境界都不要放在心裡頭,心才坦然,心才自在,這個享受比什麼都高。
在台灣,我聽說過去慈航法師有這個境界,慈老我沒親近,我沒有見過他。道安法師也有一點,這是我見到過的。道安法師,諸位曉得,常常有人騙他,他臨死的時候,欠的債務都有好幾百萬。騙他的人,他曉得不曉得?曉得。我有一次在松山寺,大概剛好有人騙他,錢拿走了。他跟我講,「那個人很聰明,騙了我好多次,今天又來騙我」。我說你給他沒有?「給他了,他要多少我就給他多少」。曉得是騙他。要不要給他?要給他。為什麼?還債,明白人。他為什麼不騙別人,單單騙他?我在座的時候,他都不騙我,騙他。所以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佛法裡頭有因果。
佛法裡頭講宿命,但是也不講宿命,亦講亦不講。怎麼亦講?因果報應是千真萬確的事。為什麼又不講?因果報應裡頭有加減乘除,天天都有變化的。如果變化幅度不大,那個命就被人算定了;加減乘除這個幅度很大了,這命就算不靈。所以我跟諸位講過,袁了凡是標準凡夫。為什麼?他不增不減,他就是那個數字,他沒有加減乘除,那叫標準凡夫。我們比袁了凡還不及,我們有加減乘除,每一天有進有出,但是進出幅度大概不太大。因此那個命還是被人算定。幅度差距很大,就算不定了。
我這個幅度就很大,你們拿著我那個八字找一個高明算命先生去看,人家一看,這個命還有什麼算頭?過去信陽街李太太把我那個八字拿去給一個算命先生看,算命先生一看,這命不要算了,這個人還在嗎?這人沒有了,是不是?她拿那個去考一考那個算命先生,這人不在了。我還在,還沒死,是不是?這就出入很大。那個算的也相當是高明,她把她的先生那個八字也拿去算,她先生過去了、死了,她就考考算命先生。所以這個幅度大了就不靈,幅度是不大的話就靈。所以看相算命是有這麼回事情。但是諸位不要迷信,命與相操縱在自己,絕不操縱在那些看相算命人手上,所以咱們不迷信。命運要自己去創造,要自己去改變,要自己去革新,這才是佛弟子。
所以嚴格的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最好也不可有,不必防人。雖然不必防人,你們女孩子晚上走路的時候還是要當心,一個人最好不要坐計程車。這就是談到還是要防人,這個防是什麼?這不是防人,留這個有用之身弘法利生,這個也有必要的。你譬如六祖,六祖已經證了道,可以不必防人了。為什麼還要躲躲藏藏?後頭有不少人要找他麻煩,要奪回衣缽,他為什麼要躲躲藏藏?為了弘法利生。他個人不需要,個人已經沒有生死,已經解脫掉了,這是什麼?這是大慈大悲,這不叫防人,這叫慈悲。留這一個身,等待時節因緣成熟,普度有緣的眾生。所以這個意思又要懂,絕不是為了自己自私而提防,是為了度眾生而防,防這些惡人。所以這個意義大大的不相同,只要無礙於利生,那何必提防?為個人的事情決定不要提防,為大眾的事情,只要與大眾無礙,那也不要提防,與大眾有礙的話就得要防,無礙則不防。
還有一樁事請,我在此地也給諸位提出來的。現在有很多寺院,為這些產業上有爭執也要提防,這個事情大可不必。為什麼?它不是道,為了道則提防,為了利不提防。我們道糧沒有了怎麼辦?沒有這回事情,佛門裡常說「一個羅漢一份齋」,要拿宿命來說,每個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你提防什麼?所以這個不需要提防,不要為這個爭執。只要有道,自然有佛菩薩、天龍護持,防這個幹什麼?這叫多事,該防的不妨,不該防的去提防,這是錯誤的。所以學佛一定要開智慧。底下說:
【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註解裡面有兩段公案,諸位在此地可以看到。一則是『燃燈佛』與釋迦牟尼佛授記的公案,因為我們在《金剛經》上念過,燃燈佛為釋迦牟尼佛授記,但是經文裡頭沒有這麼詳細,你們諸位從這裡看能夠看到這一樁的本事。第二個就是『忍辱仙』。《金剛經》裡頭說,佛當年做五百世忍辱仙人,就是修忍辱波羅蜜,最後忍辱度圓滿之相就是他遭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段公案。歌利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暴君。這是遇到這麼一個不講理的人,被他凌遲至死,佛一點怨恨的心都沒有。這一段公案在這裡講得很詳細,諸位自己可以看。這是舉出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做菩薩的時候,五百世修忍辱,來勉勵我們要修忍辱度。我們的本師都是如此,我們不修怎麼行?
《金剛經》是《般若經》的綱要,也是《般若經》的精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華。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原理原則,可以講是至高無上。但是講到修行的方法,就是最初方便,我們引用《楞嚴經》上的話,就是最初入手,他只提了兩個,一個是布施,一個是忍辱。我們從最粗淺的地方來看,布施是修福修慧,財布施是修福,法布施是修慧,這是修福修慧。而忍辱波羅蜜能夠保持你的福慧。如果你要是不能忍,雖然修,隨修隨失掉了。豈不聞佛門中常說,叫「火燒功德林」?那個火是什麼火?就是無明之火,就是瞋恚。所以我們一般人嚴格的來講,要說你的功德,要從什麼時候算起?從你剛才一次,最近的一次,發了脾氣之後,這個時候算起,不管你過去世修了多少,那脾氣一發,統統完了。就等於說你多年培植的這個森林一把火燒光,沒有了。要從你不發脾氣以後,這個時候才能算,這是諸位要曉得的。所以學佛的人最怕的就是瞋恚心起來,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全部都毀掉。
再給諸位說,不是別人毀你,是你自己毀你自己,這個東西不能怨天尤人,那個外面境界沒有善惡。譬如有個人找你麻煩,惹你生氣了,這個人是什麼人?不是魔就是佛,而魔與佛不是他,是自己。他惹你生氣,你果然就生氣了,他是魔,害得你生氣;他惹你生氣,你不生氣,他是佛,他來考驗你的,一考,不生氣,滿分,及格了。所以外面的境界是中立的,沒有善惡。佛與魔是自己心,自己心接見那個境界時候,自己心裡頭變魔、變佛。可見得這事情不能怨天尤人,要怪只能怪自己。所以諸位要是明瞭這個道理,曉得這樁事實境界,你的心多安然,人家來惹我生氣,阿彌陀佛大善知識,他來考我的,我得個滿分,我的功德天天都保持住了,不喪失,絕不喪失功德。要真的一生氣,功德完了,都報銷了,自己的虧吃太大了。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記住,不怨天、不尤人。《金剛經》裡面六度只提出這兩個綱領,一個布施、一個忍辱,非常重要。不布施,福慧無從修起;不修忍辱,福慧保不住,你看多重要。
好,今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