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二十集)  1991  台灣電台  檔名:01-009-0020

  四弘誓願第一願是教我們拓開心量,使自己的心量與佛相同,也是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樣才真正取得入佛門的資格,也就是大乘佛法入學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不能夠入大乘之門,因為它是大乘法,所以它的標準就是這麼高,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入了佛門之後,也就是入了大乘之後,從什麼地方學起?一定要先斷煩惱,所以第二願就是:

  【煩惱無盡誓願斷。】

  諸位要知道斷煩惱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戒學、定學。戒學是斷煩惱的初階,就是第一個階段;定學是斷煩惱的成果,這是偏重在戒、定。有定當然就有慧,慧現前了,煩惱才真正斷了。沒有開慧,只是有定功,那不過是把煩惱降伏住而已,並沒有真正的斷掉。所以這一願就是戒、定、慧三學。

  煩惱無量無邊,在經典裡面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大類叫「見思煩惱」,「見」是見解,包括所有錯誤的見解,這給我們帶來了煩惱。「煩」是煩躁,「惱」是惱亂,我們心情不安,這是煩惱的現象。「思」是思想,所有一切錯誤的思想,這個稱為「見思煩惱」。見解、思想,範圍非常廣大,無量無邊,佛將它分為十大類,見解方面分成了「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分為這個五大類。錯誤的思想方面也分為五大類,貪欲,瞋恚,愚痴,傲慢,對於聖教的懷疑,分成這個五大類,「貪、瞋、痴、慢、疑」,這種煩惱非常之粗,非常之嚴重。這一類的煩惱不斷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為什麼?因為六道輪迴就是見思煩惱的現行,如果沒有見思煩惱就沒有六道輪迴,所以必須把這兩大類,見煩惱跟思煩惱(見解跟思想),完全斷掉了,就超越六道輪迴,這樣的境界在佛門裡面就稱之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辟支佛都是這樣的境界。

  「見思煩惱」是最粗淺的第一類,第二類叫「塵沙煩惱」。諸位要知道,見解思想是屬於我們本身的,塵沙是屬於我們身外的,我們身外萬事萬法多如塵沙,無量無邊不可以算數,這一些萬事萬物我們對於它不能夠徹底的明瞭通達,它是什麼道理而生的?是怎樣一個過程而生的?往後又往哪裡去?又會起什麼樣的變化?在我們今天講的物理的現象、自然的現象、生化的現象,都是屬於佛家所講的「塵沙煩惱」,這一類的煩惱不是戒、定能夠破的,一定是智慧。所以智慧不能現前,塵沙煩惱,這是煩惱,不知道就是煩惱,沒有辦法破除。

  第三類叫做「無明煩惱」,也叫「根本煩惱」,因為見思、塵沙都是從無明起來的。我們的本性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原本都是通達明瞭的,現在搞到一切萬事萬法是全不明瞭,這就叫「無明」,「無」就是不明白了、不明瞭了,這是屬於根本煩惱。

  煩惱的產生是先有無明,後有塵沙,再有見思,是這樣發展出來的,因此我們要斷除煩惱,那必須要把這個次第、程序反過來就行了。好像我們穿衣服,我們一定是最先穿裡面的內衣,再穿外衣,再穿外套,是這麼一個順序,脫衣服一定是先脫外套,再脫外衣,再脫內衣,同樣一個道理,所以要斷一定是先斷見思,再斷塵沙,再破無明。曉得這麼一個順序,我們就知道修學的次第,學佛從哪裡學起?先斷見思煩惱,要從這裡學起,換句話說,先要把我們見解思想的種種錯誤修正。哪些是正確的見解思想?哪些是不正確的見解思想?佛在經上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標準,在大乘標準裡面,沒有見性,你的思想見解全是錯誤的,這個標準高,太高了,這是大乘的標準。也就是說你還要有法執,對於一切法還有執著,你的思想就是錯誤的,見解是錯誤的。小乘法裡面標準比較低一點,那個低是說你還有我執,你的見解思想是錯誤的。換句話說,小乘的標準是破我執,大乘的標準是破法執。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修學從哪裡開始,要從定開始,也就是要修禪定,淨宗要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

  四弘誓願裡面給我們開示修學的次第,一定是先要拓開心量普度眾生,一定要從斷煩惱下手,斷煩惱一定要修定,定當中就有慧,定慧當然包括了戒律。所以佛法裡面下手之處,自古以來所謂是「五年學戒」,這個戒不是三藏經典裡面的律部,而是老師的教誡。老師教誡,內容是什麼?實在講,大致來說都是叫你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物質、人事環境裡面先訓練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先訓練這個,期限一般是五年,叫「五年學戒」,這是所謂的師承。而教學的重點就是在斷煩惱,唯有不起心、不動念,我們的煩惱就不生了,這是入門的初戒。

  譬如我過去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時候,我拜他作老師,他就給我開出三個條件,這個才能夠教我。哪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你要拜我作老師,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任何高僧大德講經一概不准去聽,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你看書,不管看什麼書,包括佛經,沒有得到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個條件,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聽我的,從頭學起,這麼三個條件。五年學戒就是這三條戒。

  諸位想想,第一條戒,把我們的耳朵給封閉了,不准亂聽;第二個條件,把眼睛封閉了,不可以亂看;眼睛堵住,耳朵塞住。確實是當時剛剛聽李老師講這幾句話,心裡是有一點不服,認為他老人家專制跋扈,好像是瞧不起別人一樣,不曉得他這個教學法不是他自己的,自古以來代代相傳都是這個方法,這就是教給我們斷煩惱的一個方法。首先把眼睛堵住了,耳朵塞住了,起心動念都被他控制住了,然後教你學一部經,念一部經。一部經沒有相當的成績,他決定不准你學第二部經。所以我在台中十年,他老人家是要求我跟他五年,我學了之後差不多在半年就感覺得到利益了,惡念少了,好像智慧也增長了,這就是他這種方法訓練產生了效果,我體會到了,我非常感激他,我自動加了五年,我跟他十年。十年,我只學了五部經,進度非常緩慢,但是非常踏實,正是古人所講「一經通,一切經通」,才曉得這個方法原來是最快速、最經濟的一個方法,這就是先從斷煩惱下手。

  所以教下的方法是用讀經,這一部經一天叫你念多少遍。通常在古時候,一般是念《法華經》,念《楞嚴經》,因為《法華》、《楞嚴》分量非常適中,不太長,也不短,一天念一遍,當你念這一部經的時候,你就不會打妄想,因為你一打妄想,你一定就念錯了,所以念經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實在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實在是太妙了。你念的時間愈長愈好。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我們念經的時候,我們心裡面不會有一個妄念,這就是諸惡不作了;經典是佛陀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這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儒家所講「止於至善」,所以誦經就是「止於至善」,可見得大小乘戒律圓圓滿滿都含攝在念經之中。

  專心去念,這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一個字,沒有念掉一句,這是慧,這叫「根本智」,根本的智慧,所以讀經、讀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念經修戒、定、慧,一次修了,這個方法妙絕了,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怎麼知道有這麼方法?所以適中的經典一天念一部,一部經誦下來大概是要六個小時,每天有六個小時修戒、定、慧,這個成績太可觀了。

  我們在現在這個時代,工作非常之忙碌,每天念一部《法華經》、念一部《楞嚴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經典太短了,收不到效果,為什麼?時間太短暫,所以我們選擇《無量壽經》勸勉同修讀誦。《無量壽經》在初念的時候,因為經文不熟,大概需要一、兩個小時,念熟了之後,只需要三十分鐘,這是對於一天工作繁忙的人,你用一個小時、半個小時來修三學,修戒、定、慧,也就非常可貴。如果有時間,一天多念幾遍,我們同修當中有一天念十二遍的。念十二遍,換句話說,那都念得很熟,一遍半個小時,十二遍也是六個小時。六個小時專修戒、定、慧三學,他的妄念少了,煩惱輕了,智慧增長,這樣的修學實在講確實需要五年的時間,五年這樣修學,整個人心定下來。得了定之後,這才能夠學第三個大願,也就是修學「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才可以修學無量法門,如果沒有定功是決定不能夠修學一切法門的。

  煩惱斷了之後,心清淨了,一定要以清淨心來學習大乘的經典,所以這是五年學戒之後具備修學的條件,這個時候老師就開放了,不再拘束你了。以前只能聽老師一個人教導,現在你有定有慧,換句話說,你已經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老師對你完全開放了,你可以出去參學,任何人講經說法都可以聽。世間、出世間所有一切的經書,你統統都可以博覽,完全開放,這就是:

  【法門無量誓願學。】

  實在說,四弘誓願嚴格來講就是一部四十卷《華嚴》內容的綱要。在《四十華嚴》當中,世尊是以善財童子作為一個修學大乘的榜樣。善財童子最先親近文殊菩薩,他發無上菩提之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文殊菩薩這位老師之下修得根本智,也就是完成了戒、定、慧三學。這就是親近一個老師,受老師的拘束。一直到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斷盡,無明也破一分,這樣的條件,文殊菩薩對他才開放,說你可以出去參學了,不必再跟我了。離開了老師,踏進社會,這就是有名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他在大社會裡面看到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有智慧、有能力去判斷、去辨別,所以在接觸社會成就圓滿的智慧,同時鍛鍊出無比的定力,定力是絕對不為境界所動。

  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代表社會上各種行業,這五十三個人確實各種行業都有,人有男女老少,善財去接近他們,從他們那個地方真正啟發了圓滿的智慧。他樣樣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體會得真實,這種智慧叫「後得智」,圓滿的後得智。雖然跟他們接近,善財童子心地清淨,就如同在老師文殊菩薩會中無二無別,於一切境緣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自己修學的目標始終不變,顯示在經典裡面,所謂的「戀德禮辭」。「戀德」是非常感激,這個社會所有一切大眾都是我的老師,成就我的定慧;「禮辭」是決定不動搖,決定不受干擾,這樣才真正成就無量無邊的智慧。最後遇到普賢菩薩,這是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的一位,普賢菩薩教給他念佛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完成了他的心願:

  【佛道無上誓願成。】

  所以四弘誓願就是《華嚴經》末後一會具體的內容,我們熟讀《華嚴》,對於四弘誓願才真正能有體會,才知道學佛應當怎樣去學,一定要按著這四個程序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那麼今人很多,我所見到的,他跟這個程序完全相違背,四願裡面他前兩願不要了,從哪裡下手?他從「法門無量誓願學」下手,所以心量很狹小,煩惱很重,這樣的人修學法門,正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經題裡面所說的「有解無行」。諸位要曉得前兩條是行門,第三願是解門,「有解無行,增長邪見」,就是說你所修學的一切法門,你得的是什麼?得的是邪知邪見,為什麼是邪知邪見?因為心裡有煩惱,煩惱就是邪,心量狹小就是邪,所以一切大乘佛法統統都變成邪知邪見,是這麼一回事情。諸位要知道,如果不按照四弘誓願順序去修,決定不能成就。所以學佛,說不好聽的話,但是也是真實的話,最後都學成魔,沒有成佛,成了魔,這就是你沒有發度眾生的心,沒有斷煩惱,你就開始學法門,這是我們特別要謹慎、要明白的。

  這是我在此地把四弘誓願詳詳細細跟諸位說出,因為與我們的修學關係非常之大,淨宗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也不能脫離這個次第。我們想發願求生淨土,首先要拓開心量,跟彌陀心量完全相同,然後用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或者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用這個方法來斷煩惱,用這個方法來修戒、定、慧三學。有能力,到自己煩惱輕了,智慧長了,在社會上接觸一切人物,不為境界動搖了,這個時候可以深入經藏,博學多聞,如果還不到這個境界,我勸同修還是老實念佛最好。至於廣學多聞,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再辦,也是一個好方法、好主意。決定不要在這一生當中耽誤了自己,這是一種智慧的抉擇。

  所以前面兩願在淨宗總結是:

  【厭離娑婆。】

  後面兩願是:

  【欣求極樂。】

  這是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實在就是明白顯示給我們看,我們在娑婆世界要把前面這兩願做到,至於學法門、成佛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圓滿成就,這是不必再擔心的。

  【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

  道理就在此地。

  【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何俟娑婆報盡,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極圓極頓,難思難議,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我們這一念著重在「一」,「一」就是一心稱念,一心是決定沒有妄念夾雜在其中,正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這個淨念就是一念。不懷疑、不夾雜,純一其心,這就是淨念。淨念就是一念,與彌陀的心、願、解、行統統相應。彌陀的心,彌陀的願,彌陀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彌陀日常生活當中的做法,是些什麼?諸位要想知道,全在《無量壽經》中。換句話說,《無量壽經》不僅要讀,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是讀經的目的。除了在讀誦當中三學圓成之外,要把經中的義理、教訓都運用在自己生活上,我們自己所思所想、所見、所作所為,都能夠與經訓相應,這才叫做「一念相應」。一念相應,一念就生,那當然生,因為你把經典裡面所說的統統做到了,經典所講就是彌陀的心、願、解、行,你跟阿彌陀佛就很相像,這叫做學佛,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雖然不能完全一模一樣,也要有多少相同。

  所以我們修學淨宗的人,我們的老師是誰?老師就是阿彌陀佛,這一點同學們一定要記住。老師是阿彌陀佛,我們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阿彌陀佛是我們修學的典型,是我們修學的榜樣。我們存心要學阿彌陀佛,我們處事要學阿彌陀佛,我們待人接物要學阿彌陀佛,我們生活要學阿彌陀佛,這才叫相應。所以一念相應,這一念決定生淨土,念念相應決定念念生淨土,這就是往生真正的把握,真實的保證。

  『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個「妙」,你要不是修到一念相應,你不知道它的妙處,雖然我說你聽,你也很難體會,所以一定要把經文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妙因妙果」你才真正明瞭,真正不疑惑。

  所以大師說『何俟娑婆報盡,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蕅益大師這幾句話跟《無量壽經》佛所講的也完全相應。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心真實修學的人,這個人已經就不是凡人,不是凡夫。不是凡夫,他是什麼?他就是極樂的菩薩,轉業報之身成願力之身,也就是佛門常說的「乘願再來」,不必等到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不必等到那個時候,就在現前你能夠將你的願力超過你的業力,你現在就轉變了。一般世間凡夫看不出來,諸佛菩薩已經看出來,已經認識你了,你原來是極樂菩薩,現在在娑婆修行,在娑婆接引眾生往生極樂,所以立刻就轉變。你看這個轉變確實就在剎那之間,問題就是你這個「一念」相應不相應?蕅益大師在此地也說的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不必等「娑婆報盡」往生極樂,實在講就是現前,我們真信真願一心執持名號,西方世界七寶池中的蓮華就生出來了。

  「金臺」,蓮華當中有金臺,隱隱約約就現前了,這個人當然不是娑婆界內之人,換句話說,他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報名註冊,不久他就要去報到了,他怎麼是娑婆世界的凡夫?已經即是極樂菩薩,這是我們要知道。所以這個法門、這個經典是『極圓』,「圓」是圓滿,圓滿到了極處;『極頓』,「頓」是快速,一生就圓滿成就。所有一切法門,沒有比這個更快的,沒有比這個更簡單、更容易、更穩當的,所以它真的是『難思難議』。夏蓮居老居士在會集《大經》之後所說的「佛言難信真難信,億萬人中一二知」,所以確實是不可思議,難信之法。

  『唯有大智,方能諦信』,只有真正絕頂智慧的人,他聽了之後才會深信不疑。我們也許會問,我們確實看到有許多不認識字的老公公、老婆婆,他們對於經論沒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你勸他念佛,他相信,他一天念到晚,深信不疑,他確實做到了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你問他念佛什麼道理,他說不出來,這樣的人也是大智嗎?是的,一點都沒有錯,這樣的人是絕頂的智慧。我們往往把智慧跟世間的聰明才藝混淆不辨,這是一個錯誤。佛法裡面所講的智慧是他決斷取決於真實法,這個叫做智慧,所以不同於世間的聰明才藝,這一點一定要辨別清楚。老公公、老婆婆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前又蒙十方諸佛的加持,所以他能信、能願、能行,這是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