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十三集)  1991  台灣電台  檔名:01-009-0013

  【經云:『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親為勝友。則薰陶有自,成佛無難,此生有幸,獲見獲聞,可不願生歟。】

  蕅益大師《要解》裡面這一段的開示確實是非常的懇切。經上說得好,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帶著重罪生到同居土下下品,他也能夠與『諸上善人』每天都俱會在一處,「諸上善人」就像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彌勒菩薩等等,像這樣的等覺菩薩。這裡面許多都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面的後補佛,就如同我們這個世界的後補佛(彌勒菩薩)一樣,彌勒菩薩也是天天都在極樂世界。我們想到兜率天去見彌勒菩薩不容易,在西方極樂世界見彌勒菩薩就非常容易。

  而且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清淨世界,所以見到菩薩可以與他把手同行,『把手』是手牽著手,這是形容地位平等,關係親密。『文殊、普賢親為勝友』,「勝」是最殊勝的,真實的益友,這些諸上善人是我們最親密、殊勝的同參道友,跟這些人在一起,那當然是『薰陶有自,成佛無難』了。受他們之感化,受他們的指教,怎麼可能退步?只有天天進步,決定沒有退轉,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你生到那裡圓證三不退,道理就在此地,這是我們真正相信,真正明白了,為什麼會不退轉。真的是『此生有幸』,我們這一生大幸,能夠見到這部經,能夠聽到這個法門,既然見到這部經、聽到這個法門,怎麼能不願往生?這是大師在此地懇切的勸勉我們決定要發願求生淨土。再看第三段:

  【頓超絕待。】

  【下凡眾生,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初住至等覺),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位,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以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

  『下凡眾生,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位,與觀音勢至無別』,這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真相,我們要知道的。「下凡」是說我們下等根性的凡夫,就是像我們自己這樣的身分,煩惱一品都沒有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具足,這是「下凡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生的是凡聖同居土,或者是下下品往生,下下品往生也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我們講念不退中,居然「超盡四十一因位」。這「四十一因位」是指什麼?指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超越這四十一個位次。一生到那邊就超越,所以你要說他是凡夫的話,他又不必等到第二生他就成等覺菩薩了,一生就成等覺菩薩了,必定補佛位,他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二無別,你說這是什麼樣的身分?『若謂是一生補處』,你要說他真的是「一生補處」嗎?不然。『卻可名凡夫』,為什麼?因為他的煩惱、習氣沒斷,見思、塵沙、無明統統具足,怎麼能說他是一生補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他又是凡夫。從三不退來說,他好像是等覺菩薩,而從他帶著這麼多煩惱,他「不可以名等覺菩薩」,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狀況。

  這些都是『教網所不能收』,「教網」是佛所講的一切經論,經論之多就像羅網一樣,佛在所有一切經論沒有這種講法。『剎網所不能例』,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這個現象,找不到例子。這種現象唯獨西方世界有,這是我們要知道,要認識的。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這蕅益大師特別提醒我們,我們人生「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凡聖同居土這一關很不容易超越。『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同居土非常特殊,它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完全不一樣。『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對於這個事實真相真正明瞭,你才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相信佛力,然後你才能夠深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徹底體察名號功德才能相信持名念佛不可思議,這才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這是追根究柢,徹底明瞭,體究認識這個法門。

  【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經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往生淨土,成佛度生,這是無比廣大之願。『經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我們常常講「無上菩提心」,要發菩提心,不但是很不容易講,也很不容易明瞭。蕅益大師在本經為我們發明出來,為我們道出,這實在是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未曾說過的,「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所以念佛要這樣的念法,這句佛號是從什麼地方生來?是從深信發願心,也就是無上菩提心裡面生出這一句佛號,從口裡面念出來,從耳朵裡頭再聽進去,這樣念佛才叫做「正行」,這樣念佛才叫做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心為要,正與此同。】

  蕅益大師這一段的開示,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發菩提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我們在《無量壽經》經文當中看到,在「三輩往生」的經文裡面,無論是上中下三輩,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修學的宗旨,蕅祖在此地又特別以這個意思來勸告我們。信願要真正的堅固,真正堅固,他老人家說了,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這個「有」要堅定的有,這是決定得生的因素,所以在臨命終時,十念乃至於一念都決定得生。如果沒有信願,縱然將這句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銅牆鐵壁相似』,這都是形容,『亦無得生之理』,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信願不堅固。不堅固就是信心常常動搖,願力不強,一時候想往生,一時候還想別的,這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修淨業者,不可不知』。特別又舉出《無量壽經》來做證明,說大本《阿彌陀經》就是指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講到修行方法還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佛在《大經》上給我們講修學的方法,跟小本裡面講的完全相同。

  發願太重要了,願如果真正發了,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是自自然然能放下,自自然然能捨,你的慈悲心,稱性的慈悲心,也自然流露。這種稱性的慈悲心流露出來的現象,就是以一切方便法幫助一切眾生認識這個法門、相信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這個絕對不是故意做作的,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就跟彌陀、諸佛一樣,佛懷念眾生從來沒有間斷,念念希望眾生歡喜信受這個法門。我們發心要與佛一樣,所以我常常講,希望念佛的同修,我們心、願、解、行都能夠如佛無二,都能夠像佛,那就是念念之中要受持這個法門。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講「受持」這兩個字講得很清楚,「受持」,不但自己要接受,而且要全力的荷擔,荷擔就是要把如來宣揚這個法門普遍為一切眾生推薦、介紹,這才是真正荷擔的意思。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隨時隨地去幫助別人,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這才是「受持」圓滿的意思。

  具足信願,臨終一念、十念,《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都有記載,像唐朝張鍾馗、張善和生前都是屠戶,殺豬殺牛的,所以罪業非常深重,臨終地獄相現前,遇到善友,十念都能夠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光壽同佛,這正是古德所謂「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這是事實,是我們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要知道這絕對不是偶然,像張善和這一類的人,必定是過去生中有非常深厚的善根,而是這一生沒有緣遇到佛法,絕對不是他沒有善根,是沒有緣遇到佛法,所以才造下深重的罪業。臨終,緣才成熟,遇到善友,信願念佛,雖然念得很少,十聲、一聲必定往生。由此可知,修淨業者必須以信願為生西之先導,這是引導我們往西方的;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的行持,真正老實是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才算是老實。如果有疑,一定要親近善知識,一定要在經論裡面下功夫,要求解,這些主要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果真深信不疑,對於經教的研修探討可有可無,為什麼?因為對於你往生不會構成障礙。

  功夫裡面切要的是決定不能夾雜,不但世間法不雜,出世間的佛法也不夾雜,不但不雜其他經論修學的方法,即使是本宗裡面所講的「觀想、觀像、實相」,我們也不要,只取「持名念佛」。經典的依靠,一部《無量壽經》,或者一部《阿彌陀經》,就足夠了,像蓮池大師晚年,只依靠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給我們最好的一個榜樣。果然能夠效法古來的祖師大德,我們的淨業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極樂蓮臺指日可待。今天的關鍵就在我們是不是有真正的認識、真正的修持,果然這兩樣都真實,那就恭喜你,你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了。第五講: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這是正宗分裡面第三個大段,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經文從: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個一大段,我們從經文的開示,知道不能往生的原因是「善根、福德」不具足。就「善根」來說,是「菩提正道」,這是「親因」,「菩提正道」要是具體落實來講,就是「執持名號」,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無量劫中生生世世念佛的善根,這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親因緣。「二乘人少」,缺乏這個善根,所以縱然遇到這個法門,他不相信,或者相信了,他自己也不願意求生,這是善根少。

  其次,我們看「福德」,福德也是多生多世修積的,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些統統是助道的因緣。「人天少」,為什麼說人天少?人天的意念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想自己,頂多想家族。從前受過倫理教育的,起心動念他的心量上比較大一點,他想到他的家族,如果心量更大一點的人,他想到社會、想到鄉里、想到國家,這樣的人就相當的少了。像范仲淹這種人的心思,「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的這個思想是全國同胞,為全國同胞造福,為全國同胞解除苦難,這樣的人在歷史上非常的希有,很少見。所以佛在經上說「福德,人天少」,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此,善根力量薄弱,福德力量薄弱,這都是為什麼不能往生的原因。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說:

  【二乘但求自利,得少為足,不發菩提心,故善根少。人天雖修六度,但求人天福樂,未了無為,未得無漏,故福德少。皆不得生淨土。】

  『二乘但求自利,得少為足,不發菩提心』,所以『善根少』。『人天雖修六度』,目標只求『人天福樂』,『未了無為,未得無漏』,所以『福德少』,這都不能構成往生淨土的因素,我們要知道。

  所以學佛的人,心願要同佛,佛心佛願廣大無邊,念念是以法界一切眾生為懷,絕對不只是一個國家、一個世界,希望我們的同修對於這一層要細心去體會。同樣是一個念頭,為什麼不把這一個念頭涵蓋到虛空法界?念頭起來是那麼小的一個範圍,心量小是迷、是惑;心量大,迷惑就破除,所以無明不破,自然沒有了;煩惱不斷,已經轉變成菩提了,都在一念心,就統統轉過來了。所以修行實在說不難,難在你自己不留意,起心動念心量那麼小。所以這個法門為什麼一生就圓成佛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同等覺菩薩,原因在哪裡?就是念頭轉得快。二乘人心量不大,菩薩心量也不圓滿,唯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人心是等同阿彌陀佛,真正不費什麼力氣,不需要什麼學問,一下就從凡夫成佛了。所以你要說是難信,難信是這個理難信,這個事相他不明瞭,他不會轉變,所以就難了,如果一轉變,這個事情就不難了,本來不難,本來如是。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善根、福德是被迷了,透不出來,現在用這一句佛號,只要真信切願老老實實念這一句佛號,聲聲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都能夠相應,這樣聲聲佛號都具足了無量的善根、福德。『散心稱名』,就是我們沒有到一心不亂,福德已經不可稱量,何況『一心不亂』?這個裡面需要跟同修們說明的,念佛一心是不容易得到的,所以有些同修們看到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也就被它嚇住了,認為我一生做不到,要一心不亂這個標準才能往生,那我這一生恐怕不能往生了,所以他就不學這個法門,就改修其他法門,這是錯誤。原本的經文,諸位看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沒有一心不亂,玄奘大師翻的是「一心繫念」,看這個字樣,我們信心就起來了。「繫念」就是我們一心一意去掛念它,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

  尤其《無量壽經》上講得更好,「發菩提心,一向稱念」,還沒有說一心,說一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專心,你只要專心念這個佛號就行了。專心念,善根、福德就不可稱量。不專心那就叫散心,不專心的念這一句佛號,『福善』也不可思議,何況是專心,一心一意去念!又何況具足信願!更何況心願解行能與阿彌陀佛相應!那個功德真正不可思量,確實像經上講「唯佛與佛才能夠究竟」,才知道你念佛的功德究竟有多麼大。佛以下的九法界的有情,確實如果要不是佛力加持,他也沒有辦法知道,即使佛力加持,他也不能圓滿的知道,念佛的好處、念佛的利益、念佛的功德,如是如是。我們這一生確實非常幸運,遇到了,聽到了,能夠把握住,認真的一門深入,努力修學,現前的利益,將來的果報,都是不可思議的。

  第三,「顯示正行持名三要」,第一小段講「信願具足」。念佛早晚兩堂功課是非常的重要,這是讓我們在平時養成念佛憶佛的習慣。如果時間長,我們就多念一些,要是時間短,工作非常的忙碌,我們就可以採取「十念法」,要緊的是一生當中一次都不可以缺課。

  平時可以依據《西方確指》的辦法來做,這是覺明妙行菩薩為我們定的功課,他的功課是簡單、單純,容易修學,無論是個人,或者是大眾在一起共修,都非常的恰當,尤其在現代工業時代。這個課程的內容是一支香,大概我們通常講的一支香就是一個半小時,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不快不慢,緩急適中,這樣做下來叫一支香。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接著兩支香、三支香,每一支香當中可以休息十幾分鐘,或者二十分鐘,這確實非常理想。休息期間當中最好是拜佛,拜佛也是很好的一個運動,調節生理。打佛七的時候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日夜不斷就是十二支香。如果按照這個理想來做,就是每一支香都是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或者是禮佛四十八拜,這個四十八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念念不忘彌陀本願功德。由此可知,這是平時的早晚功課以及精進結七念佛都可以遵守。

  課程是自己定的,像淨宗學會的同修們,他們早課是採用《無量壽經》的第六章,就是四十八願,晚課採取的是三十三到三十七這個五章,其實第三十二也非常之好,文都不算很長。這裡面許多的教訓,都可以作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的規則、典範,我們依照經訓來修改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所以它確實有很大的利益。用這個作早晚課,即使全經不能夠記誦,就是背不過來,把這幾章背下來,我們一生受用無窮,這是特別採取這幾章經文作為專修的早晚功課。當然能念全部經文那是最好的,全經如果念熟了,大概念一遍也只要三十分鐘,再有三十分鐘念佛,早晚功課每一堂用一個小時,在現代的社會這是很適中的。

  第二,講「執持名號」。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這一句名號是善中之善,是福中之福,為什麼說它是善中之善?這個善就是善根,無上的善根。《大經》裡面,《大經》是《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必須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由此可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此地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具足五種菩提心」,這五種菩提心是出在《大智度論》,第一種是「發心菩提」,第二種是「伏心菩提」,第三種是「明心菩提」,第四種是「出到菩提」,第五種是「無上菩提」。在本經經文明白的開導我們,「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在五種菩提心裡面,「伏心菩提」就屬於事一心,「明心」以上是屬於理一心,由此可知,這一句名號確實具足了《大智度論》上所講的五種菩提心。五種裡面第一種是「發心」,發心就是願生西方淨土,也就是蕅益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它確實是善中之善。

  「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大涅槃就是成佛的境界。要注意的是「一稱佛名」,「一」是一心,一心稱念,這個善根才真正能夠發生力量。如果是雜心稱名、亂心稱名,當然也有殊勝的功德,這個功德就是佛門當中常說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為來生來世作種子而已。念佛不但是善中之善,也是福中之福,因為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它是性德的稱號,名以召德,所以一心念佛可以說菩薩無量的行門統統都含攝在其中,真正是一修一切修。

  「經云:聞無量壽佛名」,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一心誦持,此人當得無量之福」,這個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出來的,決定不是妄語,決定是真實,只要我們信得真,願要切,持名要堅持,這個樣子三資糧都在「一心」之中。如是念佛,聲聲顯萬德師尊,句句攝萬心,字字彰性體,念念獲佛果德,因此十方諸佛稱揚莫盡,其樂邦蓮品必當優勝,「優」是第一殊勝的意思,我們在一生當中必定可以證得。要緊的一定要記住,信、願、行這三個條件要統統具足在這一句名號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