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五集)  1991  台灣電台  檔名:01-009-0005

  今天我們要談到本經的正宗分,正宗分裡面第一個大段,《要解》的科題(標題)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廣」是廣說,「廣陳」就是詳細跟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居住的人民以及生活的環境,無比的殊勝奇妙,說這一段經文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起建信心。經文從: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個一大段,我們分別來介紹。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福行。】

  第一,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信願持名』是這部經修學的要旨,也就是修行重要的依據,也是修行最主要的指導綱領。「信」是虔誠的深信,決定沒有疑惑。信心的建立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必須要有深厚的善根,其次要以充分的理解、信心,這樣才能夠建立。我們在現前或者在歷史上所看到,信心的啟發不外乎這兩種因素。一種像歷代祖師大德們,他們深入經藏,最後回歸到淨土,這是從理論上建立的信心,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事實,他確實明瞭了,這樣產生信心,這是我們知識分子所能夠接受的,也是樂意接受的,這不盲從,不迷信。

  另外一種人的信心,他雖然對於佛所講的這些經論並沒有研究,也不了解,教他念佛他就能老實念,他不懷疑,他憑什麼?實在說他也有理論的依據,這個理論就近的、淺的來說,他對於佛不懷疑,認為佛是聖人,佛教給我們決定不會錯,佛教給我們不妄語,佛決定不會說假話,凡是佛所講的一定完全可靠,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佛的德行使我們尊敬,使我們仰信不已,這是近因。但是實在講還有遠因,那就是《大經》裡面所說的,這個人在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種植非常深厚的善根,所以對於聖人所說的,他只要一聽就能夠深信不疑,他不需要去求理解。由此可知,「信」確實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信了以後要緊的是要發願,我們看到有不少,實在講有相當的多數,他信不信?信,願不願?暫時還不願,還不想離開娑婆世界,還不想求生西方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他為什麼不能發願?這裡面當然有障礙,這些障礙不能在此地細說,諸位將來有機緣聽到《無量壽經》,或者《華嚴疏鈔》、《彌陀疏鈔》,有詳細的分析。「願」是關鍵,有信有願就決定成就,所以念佛不是很容易的,念佛必須有真信切願,這句佛號才能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可見得信願行三個條件要想真正具足的確不是容易事情,但是要想在這一生永脫輪迴,不退成佛,那就必須具足這三個條件。

  蕅益大師說得很好,『信願為慧行』,是真實的智慧,『持名為福行』,信願持名才是真正福慧雙修。他老人家又說: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看你是不是真信切願,真信切願必須要以經典裡面所說的標準為依據,這個向後我們會討論到。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是由『持名之深淺』,我們要特別注意「深淺」這兩個字,他不是說持名之多少。有些人認為我們佛號念得愈多愈好,這個說得也沒錯,可是諸位要曉得,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佛的時候還打妄想,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放不下,這樣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也沒用處,所以大師不說持名之多少,他講功夫的深淺,也就是說功夫深的心清淨。我們將功夫分為三等,上等的功夫,那就是最深的,是「理一心不亂」,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功夫叫「功夫成片」,功夫淺的是功夫成片,這是一定要知道,要明瞭,千萬不能夠錯了。我們說最淺的,因為最淺的就能往生,什麼叫功夫成片?底下我們就要說到了。

  【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

  『信願』在前面領導我們,「老實念佛」是『正修』。

  【持名時,心如佛,願如佛,解如佛,行如佛,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它的祕訣是在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一向專念決定往生,這就叫成片,這是念佛功夫淺的。諸位聽了要說「這好難,這不容易」,你想想看,一生從凡夫永斷輪迴不退成佛,這實在不是容易事,這個法門跟一切法門比較起來可以說是最容易的,沒有比這個更容易。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一定要理解,一定要認真的學習,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真正一條無上光明的大道,是我們在無量劫中很不容易遇到的一個法門。

  上一次講到「信願持名」,這是淨宗修學的綱領,是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特別強調持名的時候,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念,這個很重要,也就是我們講念佛的功夫能不能得力。我提到念佛的時候,我們的心要像阿彌陀佛的心一樣,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子?是絕對的清淨,所以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清淨。阿彌陀佛希望一切眾生跟他一樣快速的圓成佛道,我們念這一句名號的時候,不但自己希望這一生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我們念念之中也像阿彌陀佛期望法界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這一念就具足了彌陀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名目雖多,但是它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普度眾生同成佛道,也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度」是教他圓滿成佛,這是彌陀大願,我們念佛聲聲當中具足佛的大願。

  佛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通達明瞭沒有障礙,所以我們的見解也要如佛,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虛幻不實,因此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永斷妄想、執著,這『解如佛』。『行如佛』,「行」是我們的造作,阿彌陀佛之行是普度眾生,身、語、意三業無不是令一切眾生,理解這個無上廣大、圓滿、快速成佛的微妙法門。我們要想跟佛一樣,那就不僅僅是自己修學,還要把這個法門盡心盡力發揚光大利益一切眾生,這樣才真正做到『持名時,心如佛,願如佛,解如佛,行如佛』,這才是古德所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就是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就相應了。這樣的相應,當然你能夠把《無量壽經》、《彌陀經》念得很熟,在聲聲佛號裡面,經義都能夠現前,這樣子當然相應,如果不能,我們老實稱念,念到心地清淨,「淨極光通達」,那也就相應。所以有些老太太、老公公,他們不認識字,他們沒有念過經的,他念佛念得很虔誠,他也能相應,念念相應就念念成佛。

  念佛的祕訣前面跟諸位提過,這個不妨重複再重複的多說。第一,決定不懷疑,特別是對於《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古德對於會集本有疑問是有理由的,因為會集不按照原譯本來會集,或者是改動它的文句,這是遺憾,這是過失。《無量壽經》有四種會本,四種本子以夏蓮居老居士符合會集的標準,他沒有改動一個字,完全是五種原譯本裡面的原文,這是使我們深信不疑。

  我們現在念的《阿彌陀經》,選擇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羅什是意譯的,另外還有玄奘大師的譯本,奘師是直譯的,這兩個本子可以比照來看,我們對於經文的內容會有充分的理解。但是羅什大師譯的有沒有錯誤?可以說決定沒有。玄奘大師他們師徒,他的徒弟就是窺基大師,為我們做了很好的證明,那就是窺基大師有《彌陀經通贊疏》,就是《彌陀經》的註解,他所採取的本子不是玄奘大師的譯本,而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由此可知,奘法師師徒肯定羅什大師譯本的正確性,這是我們對它深信不疑。

  因此我們信願持名要緊的是不間斷,尤其是不夾雜。大多數念佛人功夫不能成就,追究他的原因不外乎間斷、夾雜,這是用功的大障礙,我們必須努力的去克服。所以從前叢林是修學的好環境,依眾靠眾,現在這種環境恐怕不可能再遇到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機器,像錄音機,尤其是隨身聽,隨身聽的好處可以幫助自己佛號不間斷、不夾雜,同時也不會妨礙別人。有些同修來告訴我,他說「我念佛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妄念,沒有辦法克服」,問我怎麼辦?實在講,妄念多的時候,妄念力量強的時候,我們不妨把佛號的聲音開大,大到把妄念完全蓋覆住,這樣念一段時期,妄念就少了,妄念漸漸就沒有了,我們就可以恢復到正常。這個方法實行起來有相當的效果,希望我們能夠善於運用這些方法。這才真正符合《大經》裡面所說的「一向專念」,達到功夫成片決定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成佛,所以《楞嚴經》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今天要跟諸位說依報的奇妙。西方世界同居土的眾生,因為他們在沒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前,都是以信願持名修積的善根、福德同佛的緣故。上一次跟諸位所講的,他們的心願解行都以阿彌陀佛作標準來修學,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淨四土,圓受諸樂」,這是不可思議。經文裡面所說的: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我們現在先來談一談『眾苦』,「眾」是眾多,眾多之苦哪裡能夠說得盡?世尊把一切的苦難歸納為三大類,這三大類的歸納法就是指六道當中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統統都有苦。

  【苦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煩惱逼身心故。】

  先說『苦苦』,第一個「苦」是動詞,第二個「苦」是名詞,這裡面又分為八大類,前面四類是『生、老、病、死』,可以說是一切眾生沒有辦法避免的。「生」很苦,我們成年人能夠體會,能夠想像得到,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投胎必須要經過的,出生之後漸漸長大,漸漸的淡忘,這個苦難他忘掉了。老苦、病苦,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能夠見到,時時能體會到,尤其是親身遇到的。如何防患?這是學問,這是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要預防衰老,預防疾病,那就要曉得老病的原因在哪裡。老病的根本原因是染污,現在很時髦的流行語,「染污了」,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就必定有老病的結果。如果我們想減少衰老的速度,避除一切疾病,預防一切疾病,你就要懂得保持清淨心,保持健康的精神,健康的生理,只要我們的心、精神、生理不受染污,我們的衰老速度就會減緩,疾病就會減少,這是養生之道的根本修學法。

  在本宗真正修學的人,信願持名,他的「心願解行」都如阿彌陀佛,這個可以說是最健康的心理、精神、生理,自然就不容易衰老。所以我們看到許多念佛人,無論是出家、在家,他老而不衰。過去台中李老師,九十七歲還講經,耳目聰明,老而不衰,往生自在,這就給我們說明修學的真實利益。但是一般人不懂得修行的方法,不曉得生老病死的因由,冤枉受這些苦報。死之苦,這是一切痛苦裡面最苦的,佛在經典上有許多的形容。除此之外,有「求不得苦」,世人都有欲望,欲望無窮,那你的痛苦也就無窮,所以佛教給我們「知足常樂」,這是要細心去體會的。

  第六是『愛別離』,無論是人,無論是物,無論事,有喜愛的,凡是喜愛的,他都不能保持很久,偏偏要別離。還有『怨憎會』,「怨」是你厭惡的、討厭的,希望離開他偏偏沒法子離開,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怨憎會。昨天有位法師來跟我說,他說世間人說的是「多兒多女多冤家」,兒女是冤家;「一兒一女叫一枝花」,只有一個,疼愛就是一個人,多了之後就冤家了;「無兒無女是活菩薩」,這是世間人所說的,你細細去想想,這個話很有味道。我過去在香港講經,壽冶老和尚的講堂,光明講堂有一副對聯也說得很妙,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細細的去體味,這都是愛別離、怨憎會苦,所以真正覺悟了,何苦來哉!

  「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都是苦果,末後一條有『五陰熾盛』,這一條是苦之因,說明你為什麼會苦。「五陰」是煩惱,「色受想行識」。「熾盛」是太旺盛了,太多了。「色」是色身,物質的身,你要想盡方法去養它,去進補,殊不知你不懂得這些生理反而害了身體,不知道生活要順其自然,不懂得養生之道。心理,就是「受想行識」,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煩惱逼迫身心,所以你才會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之苦」。「苦苦」,凡是欲界的眾生統統都有,什麼人能夠離開?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課題。

  【壞苦—樂是壞苦,不久住故。】

  前面跟諸位說過眾苦當中的「苦苦」,除了「苦苦」之外還有『壞苦』,佛告訴我們『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這是一般人不太容易發現的,但是遲早會發現,因此佛給我們說這個世間只有苦沒有樂,為什麼?因為樂會變壞,換句話說,樂是苦之因,樂的結果是苦,那麼這個樂就不是真樂了。這是我們要細心冷靜去觀察,我們要求的是真樂,真樂是永恆不會變壞。真樂,西方世界有,這個世界也有,諸位想求得就要真正向大乘佛法裡面去追求,尤其是《華嚴》、《圓覺》,與《無量壽經》。

  【行苦—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

  第三種叫『行苦』,「行苦」的意思是『非苦非樂』。這不苦不樂很好,實在講不苦不樂就接近禪定的境界了,為什麼還說它苦?因為它也不常住,它不是永恆的,既不是永恆的,它就是屬於剎那剎那在變化。譬如我們青春不住,這就屬於行苦,我們人類的衰老不是突然的衰老,實在講是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個月比一個月衰老,一天比一天衰老,一剎那比一剎那衰老,沒有辦法停留的,止不住的,這叫行苦。

  佛給我們講的這三類苦,在欲界,拿我們人來說,這三大類的苦我們統統具足。如果在色界天,他沒有苦苦,他是化生,他沒有生老病死,沒有五陰熾盛,但是他有壞苦,為什麼?他有色身,他有色相,所以他有壞苦。到無色界的天人,這是六道裡面最高級的凡夫,他沒有身相,我們俗話說,他是屬於靈界,他有神識存在,沒有一切物質,他也沒有壞苦,當然他沒有苦苦,但是他有行苦,他的功力能夠支持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還是有盡的時候,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功力失效了,還是要六道輪迴,所以他有行苦。這就是說明這個世界,乃至於十方諸佛的剎土,六道眾生都免不了這三大類的苦痛。

  我們再看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然了,西方世界沒有罪報之苦,也就是說沒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這些苦,他是蓮花化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的。他一切物質上的享受是應念現前,他沒有求不得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沒有愛別離、怨憎會苦,身心清淨,妄想煩惱永遠不生,他沒有五陰熾盛苦。壽命無量,不但壽命無量,依報也是永無變異,所以那個世界上沒有壞苦也沒有行苦,十方世界裡面所能夠找出的這些苦難,西方極樂世界找不到。其次,他沒有享受而造業的這種因緣,西方極樂世界享受不造業,為什麼他不造業?因為他的心清淨,沒有妄想、執著。其次,他圓證三不退,圓滿證得三不退,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沒有例外,這是「無求寂滅之退轉」。在修行過程當中接受阿彌陀佛的指導,接受諸大菩薩的輔助,所以在修道上他沒有障礙。這是講他「但受諸樂」,所以他確實是永離三苦,受用同佛,諸位要是細讀《無量壽經》就明瞭了。這是跟諸位總說西方世界的概況,下面我們再依照經文來細細的觀察。

  【地利之樂(居住)。】

  【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先看『地利之樂』,我們中國人常講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看他們那邊的地利,經文上講『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一直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一段經文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居住的環境。

  【眾寶欄樹—(地利之樂)。】

  居住環境裡面先看到『眾寶欄樹』,這就是我們俗話講的『地利』。

  【七重表七科道品,又表圓滿之意。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自德深,他賢遍,是極樂之真實因緣。】

  經上說『七重』,這個「七」不是數字,是表法的意思,七代表『圓滿』,什麼叫「圓滿」?稱心如意就是圓滿,能夠稱每個人的心意,滿足每個人的願望,這才叫圓滿。所以它也代表『七科道品』,「七科道品」是圓滿的佛法,所以它有這個意思。『四寶』,這個「四」也不是一個數目字,它是代表自性裡面『常樂我淨』這四種的德用。這些種種莊嚴從哪裡生的?大師告訴我們,第一個是『自德深』,自己修養,心地清淨,智慧德能現前。第二是『他賢遍』,「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極樂世界真正的因緣。這個話說得非常之好,是把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的原因給我們說出來了。由此可知,這裡面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的修養,再能夠得到諸上善人的協助與阿彌陀佛導師的指導,我們才能夠真正離一切苦、得一切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