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八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08

  請掀開經本,第九面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是說明了淨宗許多經論為我們開導往生的方法,經論裡面所說的都是些原則,都是些綱領。細細的去觀察,它確實涵蓋了無量的法門,在這許多法門當中,念佛法門的殊勝我們前面說過很多了。今天這個幾句實在難為蕅益大師能說出,這個相當不容易。如果要不是真正的過來人,將所有一切法門都透徹了,這個話說不出來,也沒有這個膽子說。這就是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教給我們念佛,道理就在這一段。

  唯是唯獨,就是這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唯獨持名一法,就是執持名號這個方法,收機最廣。機是一般講上、中、下三等根機不同,譬如禪宗,中國的禪宗,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讀到,六祖大師所接引的對象,他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他是接引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不是上上根的都沒分。神秀大師是降了一等,他接引的是大乘根性的人;換句話說,非大乘根性的也沒有分。教下像華嚴,就是賢首宗,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華嚴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它的標準跟六祖能大師的標準一樣,是上上根人。由此可知,一切經論、法門接引眾生的對象並不圓滿,某一種經論、某一種法門度某一類的人。所以一切眾生根性不同,佛才開無量法門,道理在此地。但是在所有法門當中,唯獨持名這個法門特別,它是所有根性的人都適合,都能夠得利益,就是收機最廣。宗門教下、顯教密教裡面所沒有的,唯獨這個法門,沒有不度的,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只要你肯相信、只要你真正發願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統統平等得度。這不可思議,真的叫難信之法。

  下手最易,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像持名念佛這麼容易、這麼簡單,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看誰不會念?誰不能念?問題就是他肯不肯念,他願不願意念。這個法門,諸佛如來稱之為難信之法,這是真的難信,這麼簡單、這麼容易,而且成就是無比的圓滿。不但我們一般人不肯相信,宗門教下的那些菩薩、羅漢都不相信。所以我們說某個人不相信,那有什麼奇怪的?這一點都不奇怪的,真的叫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看看機緣成熟了,佛能觀機,菩薩以下觀機的能力都不如佛。佛觀察當時的這些學生們,善根福德成熟了,所謂善根,佛說出來他能信、能解,這是善根;所謂福德,是他能願、能行,他聽了之後,他真的發願求生淨土,真正肯執持名號,這個人就有福。看看善根福德成熟了,沒有緣分,沒聽說過這個法門,這樣的法門沒有人能問。為什麼?沒有人知道,他怎麼問得出來?佛這是慈悲到了極處,不必要等人問,自動的就把這個法門宣說出來。宣說,特別向舍利弗尊者,叫著他的名字跟他講,為什麼不叫別人?在弟子當中,舍利弗標榜的是智慧第一,換句話說,這個法門必須是智慧第一,他才能接受;不是智慧第一,那就叫難信之法,他不能相信。所以叫著舍利弗尊者。說明成佛機緣成熟,必須要有成佛的方法,有成佛的經典,所以這部經典、這個方法是九法界眾生一生圓滿成佛的方法。說九法界眾生,我們就有分了。不是像六祖大師要度上上根人,上上根我們沒分,九法界眾生包括我們;換句話說,我們統統都有分。

  「所謂方便中第一方便」,這個方便是講修行的方法,在所有一切行法裡面,修行方法裡面是第一方便,沒有比這個更方便了。這一句佛號,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什麼都不會妨礙。如果別人討厭你念,我心裡念,他也不障礙,我口裡不念,心裡念。他如果喜歡聽佛號,我們就大聲念,我念他也聽。你說這個多自在!所以它不拘形式,也不拘場所。什麼場所都可以念,行住坐臥都可以念,行是走路,走路也可以念,站在那裡也能念,坐在那裡也可以念,躺在床上也能念。你看多自在!不像其他的法門儀規很多,你的功夫不容易相續,也就是會間斷的。唯獨這個法門功夫不會間斷,所以它是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了義是對經說的,佛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勸導我們學佛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的一切經,確實有了義、有不了義。什麼叫不了義?凡是講人天福報的,都是不了義,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樣的經典多不多?很多,諸位要翻翻《大藏經》,裡面就有不少。許多經典是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是人天小法,這是不了義的。小乘經典是以斷見思煩惱,出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這也不了義,為什麼?不能成佛,那也不是了義經。大乘經典雖然教你斷三惑、了生死、明心見性,這比阿羅漢要高,但是還沒有到究竟的佛果,所以也不能算是了義。一乘了義的大經就是叫你一生成佛,在一切經裡面只有《華嚴》跟《法華》。《華嚴》一生成佛是善財童子,到最後的成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裡面一生成佛的是龍女,我們所看到是極少數的。這部經典是說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都能夠圓成佛道,所以在經典上來說,它確實超越了《華嚴》、《法華》,在所有經中真正是第一。「無上了義」就是第一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要度九法界眾生,說出這第一經。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要想度眾生成佛道,也是這個法門,也是這部經典。它不僅是釋迦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無上了義,諸位要記住,無上了義就是這一部經,沒有第二部,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無上了義也是這部經。所以,這部經是一切諸佛一定要宣講的,因為它收機最廣,它是無上了義,第一方便。

  「圓頓中」,圓頓是講理,圓是圓滿,頓是講頓超,它不涉及次第。佛說一切經,修行有次第的,大小乘經都說,小乘經上講,成佛需要三個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要經歷,以天台家說要經歷藏、通、別、圓四教。這個裡面菩薩等級就非常之多,所以時間要很長,這叫漸修。即使是大乘佛法裡面純菩薩道,菩薩也有五十一個階級,從初信位、二信一直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要多少時間才能修成?佛在《華嚴》上給我們講了老實話,小乘經上不說,說了怕把人家嚇倒了,他不學了,所以小乘講三大阿僧祇劫,《華嚴》上講無量大劫,無量劫,不是三個阿僧祇劫。大乘菩薩心量大、有耐心,不怕時間長遠,有耐心,所以佛在大乘經上講真話,無量劫才能成就。哪有那麼容易!

  這個法門,則一生成就,所以在圓教、頓教裡面,這個經典、法門是圓頓教裡面的第一。連法相宗的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承認,窺基大師是唯識法相宗第一代的祖師,他註解的《阿彌陀經》叫做《通贊疏》。他《通贊疏》上也是這麼寫的,承認這個法門是屬於頓教。為什麼說它是頓教?經上講得很明白,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你們諸位想想,哪個法門這麼容易?成什麼功?成佛!我們今天念佛不止念七天,為什麼沒成功?我們念得不如法。如果要你念得如法,七天決定成功,決定不騙人的。所以這是圓頓中最極圓頓。

  下面大師舉了個比喻,「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這是比喻,把濁水比喻作我們染污的心、雜亂的心,將佛號比作清水珠,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想對付妄想雜念,最有效的無過於念佛。真的,將《要解》、《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這三部經仔細參透了,我們這一句佛號念得就會如理如法。如理如法就句句都相應,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確實有這個效果。這些道理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到了不少,也聽過很多,可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佛法對我們來說還是相當的生疏,沒有貪瞋痴慢那麼樣熟,貪瞋痴慢熟透了。偶爾聽了也會點頭,想想有道理,但是一轉身都忘掉了,這就是太生疏了。所以古人教給我們,念佛一定要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也就是說,我們將念佛跟貪瞋痴慢要對換一下就好了,那就會成功了。它的原理是一切法唯心所現,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念佛成佛,念佛作佛。

  底下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這就是剛才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不是普通的因果,是一乘的因果。大師在此地用的字,一乘真因,這不是假的,不是虛妄的,大乘是菩薩,一乘是成佛,所以這是凡夫作佛的真因。四種淨土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同時證得的,一證一切證,所以稱之為妙果。不同於其他法門四土是不同時的,西方世界一證一切證。「舉因則果必隨之」,因跟果是離不開的,所以佛法用蓮花來表法,特別是我們這個法門,我們這個法門也稱之為蓮宗,極樂世界也稱為蓮花世界。為什麼用蓮?蓮是因果同時,你看蓮花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裡面,所以花果同時。不像其他的植物是先開花,花謝了以後再結果,是花果不同時。蓮花是花果同時,拿來比淨宗念佛成佛非常恰當。

  「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這在明宗裡面為我們說出,這部經真正修行的綱領就是信願持名。「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這四種淨土就不多說了,四種淨土出在什麼地方?這是天台大師建立的,是天台宗的創意。當然他也是根據經論的原理,為我們說出四種淨土。諸位要想多了解,蕅益大師提供兩種參考書,一個是《妙宗鈔》,就是《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第二個是《梵網經玄義》,這兩樣東西對於四種淨土都說得很詳細。第三大段明宗,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第四大段。

  「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這段是為我們說明修學的功德,也就是學習的利益,如果沒有利益,沒有好處,我們學它幹什麼?我們依照這個法門,就是信願持名來修,究竟得什麼樣的好處,在這段要給我們細說。力用,力是能力,用就是作用,古德說這部經是以往生為功,不退為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不退轉,何況本經經文,世尊也給我們說出,「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退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我們現在這個身是在娑婆業報之身,這個業報之身可以說是在娑婆世界最後一次,稱為最後身。為什麼?下一次再到娑婆世界來就不是業報身,那是西方世界菩薩乘願再來的,再來的是應化身,不是業報身,業報到此就結束了。我們要問,到底是到哪一天算結束?到我們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那當然,實在講現在你是真正發心求生淨土,就像前面蕅益大師所說的,我們真正能夠相信、真正能夠依諸佛真誠的教誨求願往生,決定不疑惑,你這個心一發,最後身就在此地見到了。你一發這個心,雖然現在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已經報名註冊,一定要去了。所以最後身是我們現前就證得,不必等臨命終時;換句話說,西方淨土也是這一念之間我們就得到。這是真正的難能可貴,是其他一切經論、法門裡面真的沒有。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四土在此地雖不詳細說,簡單的也得要提一提,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四土我們在這個文裡面都可以看到,他講得很簡單。從他這文字裡面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天台大師是如何說出這四種淨土,這個四種淨土確實不是他隨便說的,他是根據斷煩惱的層次來講的。第一種,這是凡聖同居土,同居土是凡聖同居土。在我們世間是凡聖同居土,我們地球是凡聖同居土,這裡面有凡夫,也有聖人。雖有聖人,沒有緣分的人遇不到,曾經遇到的,古人、今人都有。古人,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的,今人也曾經聽說過的。像法照禪師,法照以後成為淨土宗第三代的祖師,他是唐朝時候人,他在五台山見到了文殊菩薩,這是他有緣分遇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的道場叫大聖竹林寺,這個道場也是非常富麗堂皇。他在裡面還聽文殊菩薩講經,向文殊菩薩請教,末法時期眾生根性都劣了,修什麼法門容易成就?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法門,並且還念了幾句阿彌陀佛念給他聽,他也學會了,這就是以後傳下來叫「五會念佛」,五會念佛是文殊菩薩教給法照的。

  但是諸位要知道,這個念法現在已經失傳了,現前有錄音帶裡頭的五會念佛,那是一些聰明人想像出來的,不是法照禪師那個音調。為什麼我們能夠肯定這樣說法?「五會念佛」我聽過,實在講跟我還有緣分。我是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住在倓虛老法師創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在這個圖書館裡面看到有這個小冊子,五會念佛的譜調,我就把這個帶回到台灣。因為這個本子是民國初年編印的,是一個出家的法師懂音樂,他譜出來的。這個本子很舊了,我怕它失傳,所以在台灣翻印,印了幾千冊到處分送。在台灣,我們出家人裡面也有懂得音樂的,有一位法師,他在中壢圓光佛學院就拿著這個譜,找這些同學們天天來練習,以後錄成一個帶子來流通。他的帶子送到我這裡來,我聽了一聽,我覺得有問題,問題在什麼地方?心定不下來。聽了很好聽,很熱鬧,拿去表演可以,要做功夫的話不行。功夫,佛號一定要念到心很清淨,念到心很定,那才有用處。所以我們念佛沒有採取五會的方法。當然決定不是法照傳的,法照傳的五會念佛,心地一定非常清淨,一定可以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所以他有機緣見到菩薩的道場。傳記裡面記載,他怕把路忘掉了,離開的時候一路還做記號,希望下次來的時候還能找到。做了幾次記號,回頭一看,道場沒有了,一片荒山,再也找不到了。

  所以我們這個世間聖人道場,沒有特殊的機緣看不到的。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的時候,臺北有幾個法師來問我,問我以後要不要再念月光菩薩、日光菩薩?他說美國太空人到月球去,什麼也沒有,我們《藥師經》裡面還念月光菩薩,以後還要不要念?我就告訴他要念。他說為什麼?月光菩薩在月宮裡面,我們太空人去見不到他的,就跟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五台山,我們凡夫怎麼找也找不到。「三昧水懺」在台灣很流行,悟達國師見的迦諾迦尊者,那是阿羅漢的道場,我們凡夫也見不到,得有特殊的緣分。可見得這個地方凡聖同居。

  除這個地方之外,我們曉得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在兜率內院,外院是凡夫,所以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經上也講得很清楚,兜率天人也見不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聖人。跟我們一樣,我們這裡有聖賢住在這裡,我們見不到,兜率天人也見不到兜率內院。還有一處就是四禪,第四禪是凡聖同居土。因為四禪裡面有五不還天,五不還天是聖人修行的處所,也是四禪凡夫天人見不到的。這是說明六道裡面有這三處是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就不一樣,因為極樂世界統統都是念佛往生這個淨土的,他沒有其他的雜業。不像我們世間是造的善惡業報不同,叫染業,往生極樂世界是淨業,所以它的同居土非常莊嚴,無比的清淨。古德也曾經說,西方世界的殊勝,實在講就是殊勝在同居土,因為上面三土都是修行證果人所住的,實在講跟他方世界比較相差不太遠,唯獨同居土差別非常之大。

  「執持名號」是修行的方法。執持,一定要記住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這樣執持名號才相應,要淨念相繼。但是沒有斷見思,就是見思煩惱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夫。此地這個「未斷」,這個斷是講滅斷,斷有兩種,這是講的滅斷。滅斷的確不容易,如果要是滅斷,那你就證阿羅漢果了,現前就證阿羅漢果。我們往生淨土條件不必這麼高,只要伏斷就可以,伏斷,也就是說你能夠把煩惱伏住;煩惱沒斷,有功夫把它伏住,叫它不起作用,這樣就決定得生。如果是真的斷了見思,那就不生同居土,要生方便土,就不是同居土。所以諸位要記住,我們功夫要做到伏煩惱,用什麼方法伏?這一句佛號。古人所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煩惱。不管什麼念頭,惡念是煩惱,善念也是煩惱,善惡念都不能要,都不要。念頭一起,第一個念頭是念頭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打掉,決定不要叫妄念相續。妄念一個念一個念接著這就不好,這叫妄念起現行,煩惱起現行。我們用這句佛號把煩惱壓住,就是把念頭壓住,古人比喻這叫石頭壓草,沒除根,壓住了。只要你能夠壓得住,就叫功夫得力,你念佛就相應,壓不住就沒有法子。

  當然我們開始念,沒有那麼容易一下念就沒有妄念了。有的人告訴我,我愈念佛妄想愈多,怎麼辦?好像不念的時候沒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實在這個情形他不了解,實在的狀況是你平常妄念就是這麼多,你沒有發現,一念了佛才發現,發現自己妄念這樣多,這麼可怕。但是發現之後不要怕,佛號一定要念。一面念還一面打妄想,不要去管它,不要去理會它,你只專門注意佛號,不要去注意妄想。你注意妄想,那個妄想是愈來愈多;根本不要去理會妄想,我只把念頭觀照在佛號上,這樣一來妄想會逐漸少了,佛號逐漸得力。古人的經驗,大概我們在一支香,從前大陸上燒的長香,一支香大概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念佛裡面還有三、五個妄想,功夫算不錯了。要念多久?大概要念五年。認真念佛念上五年,一個半鐘點還會有四、五個妄想,這功夫算不錯的。如果一支香當中沒有妄想,那恐怕也得要個十年、八年。要認真去念,不認真決定做不到。由此可知,念佛夾雜著妄想不怕,不要在意這樁事情,一定要認真去念。

  「隨其或散或定」,這是講功課。定是定課,就是我們講早晚功課,我們每天定一個時間來念佛。散念是平常有空就念,這叫散念。散念是不拘多少,當然是愈多愈好,定課是每一天都不能夠缺的。像在美國這個地方,每位同修工作都很忙,壓力都相當重,所以我勸同修們,早晚課是一定不能缺的,早晚課定得愈少愈好,為什麼?你才不會缺。你說我早晨要念一個鐘點佛,你哪有那個時間?你不可能!所以早晚課最好是用「十念法」,因為十念法它的時間頂多五分鐘就夠了,這個時間是決定可以做得到的,所以用十念法。十念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十口氣。家裡有佛像,在佛像前面念;沒有佛像,面朝著西方,取感應。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四字就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一口氣,這樣子念十口氣,這樣就好。這個時間短,不會很長。早晨洗完臉之後做你的早課,晚上在睡覺之前做你的晚課,這樣子不耽誤你的時間。平常就是散念,散念就不是定課,有時間就念。

  三輩九品當然也是伏煩惱的功夫,你伏的功夫愈深你的品位就愈高。沒有斷,是把它伏住,並不是斷了的。過去也有人問我,有些念佛人臨命終時曉得什麼時候走,又不生病,可以站著走、可以坐著走的,他問我那要念到什麼樣的功夫?我在此地老實跟諸位同修們報告,伏斷的功夫就行了。凡聖同居土不是九品嗎?上三品就行了,諸位要知道,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後面的那個什麼事一心、理一心,我們做不到,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換句話說,他能我也能。所以這是伏斷。

  要想真正達到功夫成片,伏斷就是功夫成片,前面所講的「欣厭」這兩個字決定要有。「厭」就是我們要把這個世界真的放下,從心底放下。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都不執著,都不計較,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這個心要非常的強烈,你那一句佛號自然就相應,將來往生,自己希望站著走、坐著走,沒有一樣做不到。如果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有放不下,這都是障礙,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白的。在世法裡面最大的福報,不是財富、不是地位、不是權勢,最大的福報是我們走的時候走得瀟灑、走得自在,這叫真正的福報。自己曉得,我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你想想看,還有哪個人福報比這個更大的?這才是真實的福報。

  再看底下一段。「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這是說明方便有餘土,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有的,它的條件是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後面會細說,我們在此地都省略掉,有問題也沒有關係,到後頭會說到。簡單的講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個是看錯了,一個是想錯了。「見」就是見解,就是你看錯了,「思」就是思想,你想錯了,合起來叫見思煩惱,就是錯誤的想法跟錯誤的看法。西方世界跟我們這個地方的方便土又不一樣,因為十方諸佛世界的方便土,有九種人住在這個地方。這九種,從天台家的說法,藏教裡面的聲聞、緣覺兩種;通教裡面有聲聞、緣覺、菩薩,有三種,合起來就五種了;別教裡面是三賢菩薩,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再加上圓教十信菩薩。因為這些都是斷見思煩惱的,總是你斷了見思煩惱,你一定生在方便有餘土,不會在凡聖同居土,這是超越六道輪迴了。但是極樂世界就不一樣,極樂世界純是大乘菩薩,不像娑婆世界有這樣九種這麼複雜。

  「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這句話很重要,這是功夫。我們念佛人不要去想到經教裡面這麼多的名相、這麼多的說法,不必,我們只要一句佛號老實的念下去。它的過程必然是先伏斷見思,功夫深了就是任運,任運就是自自然然斷掉。自然斷掉了,可能斷掉的時候你自己還沒有發現,還沒有發覺,它確實斷了,確實沒有了。如果我們天天想,我念佛念這麼久了,還沒有得一心。我也聽很多人問我,法師,我念了好多年,都沒有得一心。我就告訴他,我說你這一輩子不會得一心的,我老實告訴你,絕不騙你。他說為什麼?因為你天天有個「得一心」的念頭在打閒岔,在障礙著你。所以真念佛,管他一心不一心,不要去理會這些事情,自自然然就念到一心。心裡頭常常念著一心不亂,這是個障礙,你應當念阿彌陀佛,不要去想一心不亂,這就對了。也不必去想這些四土三輩九品,統統都不要想,一句彌陀念到底就好,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奇妙!所以,一切要讓它自然。

  什麼叫事一心?簡單說,事完全從事相上說,從事相上說的,一是純一,亂就是雜亂,就是亂想。我們專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要相信佛在經上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語。前面蕅益大師教給我們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從這裡建立真正的信心,隨順諸佛真實的教誨,決定不懷疑。其次很重要的,就是決定要做到不夾雜,也就是剛才講的,我們念佛裡頭不能有雜念。開頭念佛,夾雜是決定不能免的,夾雜有有意跟無意的,無意的我們自己不能控制,無關緊要,怕的是有意的。譬如我念佛,又想參禪、又想念咒,這個就壞了,這是你有意在夾雜,那就很難成就。所以一定要抉擇這個法門之後,其他所有一切法門我統統放下,決定不沾染。遇到了,我對它恭敬,我決定不受它的干擾,這個才行。

  像我們去年在此地跟諸位講的《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所說的,善導大師講得太好了,最怕的是夾雜。就是菩薩、佛來勸我們,說還有個法門比這個還穩當、還快速、還要好,我們都謝謝那個佛,我已經選擇阿彌陀佛法門了,其他法門我也不要學了,這種心才行。就是死心塌地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不受外境動搖,這個真正做到不夾雜,功夫不間斷,無論是定課、散課都不間斷。這樣念,念的佛號是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這句佛號,心裡頭真的有佛,我們心就變成佛,這心是佛心。所以這一句名號喚起自己的心佛,這叫相應。我們常常看到祖師的這些註疏裡面都說「一念相應一念佛」,什麼叫相應?這個很重要。相應就是名號跟心相應,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名號是心之名號,佛之名號,所謂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句句佛號都把自性彌陀念出來,這個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念法不但能斷見思,連塵沙、無明也統統破掉。法子真的巧妙,真正是圓頓!

  所以功夫用的得力的人,兩種人,一種是利根的。他對這整個道理完全明瞭,理論、方法、境界都清楚,當然沒問題,他當然會做到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所以他念得相應,念念相應。第二種人是不認識字的老太婆們,她老實,她對於理論、什麼境界都不懂,教她念一句阿彌陀佛,她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她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不想,她也能達到最高的境界,這個能成功。最麻煩的是半吊子,當中這部分,這個很麻煩,很不好教。所以古人常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不移就是他不改變,不改變的人就是老實人。這兩種才是真正的老實人,是我們要向他學習的。這個念法容易成片,功夫成片也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總名稱,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深的是理一心不亂,淺的是功夫成片,這就決定能往生。

  「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這是簡單說出實報莊嚴土的樣子。實報莊嚴淨土也叫做實報無障礙淨土,這是要念到理一心不亂,理就是心性,換句話說,就是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禪宗要達到這個境界是用參究的方法,我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能達到這個境界,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相同的,境界是相同的,只是採取的方法、手段不相同。但是淨宗持名的方法,比參禪實在來得方便、來得簡單、來得容易,而且非常穩當。

  在淨宗裡頭常說念佛有事念,有理念,這是講兩種方法,無論是事念,無論是理念,都可以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事念可以達到事一心,可以達到理一心,達到理一心,當然那個時候也就是理念。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上根利智的人他一切都通達明瞭,他是有理論基礎的,所以他念阿彌陀佛,老實念佛,他是屬於理念,他理明瞭。下愚之人,他老實念佛,他屬於事念,你問他道理,他什麼也不懂。就像諦閑老法師早年那個念佛的徒弟,念了三年,站著往生的。去年跟諸位報告過,他死了三天,他死了之後站三天,他的屍首不倒的,站了三天,等諦閑法師替他辦後事。這個是什麼都不懂的,諦閑法師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老實念,他就一句佛號念了三年,走的時候那麼瀟灑,那麼自在,他是預知時至,這就是事念。他念到什麼功夫,我們不曉得,但是一心不亂是決定的,他到底是事一心,還是理一心,我們就不知道了。到這種境界,他那麼樣清楚、那麼樣明白,那不是伏斷,決定是滅斷。兩種念都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事念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從事念達到理念,那個時候的境界,跟上根利智、明心見性的人無二無別。所以事念可以達到理念。

  「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無明四十一品,我們讀到這裡就曉得,理一心不亂裡面有四十一個階級,同樣都是理一心。就好像你們讀書念大學,都是大學生,大學生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不一樣。所以每一種裡面層次、高下都是不同的,事一心也是如此,事一心不亂要斷見思煩惱,這裡面層次也很多。理一心裡面四十一品無明,這就很明顯的四十一個階級,《華嚴經》裡頭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在淨宗裡面講,統統是理一心不亂。這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那叫上上實報,這成佛了,這個佛是圓教佛,是無上菩提,是究竟涅槃。所以,它的果報是上上實報,這是實報土裡面最圓滿的,寂光土裡頭也是最究竟的。

  這個三句是說四土裡面的常寂光土,實在講常寂光是理,前面三土都是事。前面三種淨土是真有,實在是有相的,常寂光是沒有現相的,沒有形相的,它是理體。在佛的三德裡面,「常」就是法身;「寂」就是解脫,寂是定;「光」是般若,光明是智慧。所以,常寂光就是三德裡面的法身、解脫、般若,這是一心裡面講這三種德,我們的真心本性裡面圓滿具足這三種德用。法身能現一切剎土,十方世界情與無情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都是心性裡面本來具足的,都是心性隨緣變現的,所以這個叫「法身德」,德就是它的功能。

  「寂」是解脫,解脫是清淨、是自在,心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自在的。我們今天煩惱纏縛,煩惱到底在哪裡?你說覺得不自在,什麼東西叫你不自在?你把那個不自在的找出來,你找不到!所以說煩惱,你真的去找煩惱,「覓煩惱了不可得」,你有什麼煩惱?你說你有生死,實在講你真正去找的話,生死也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自在的,這是「解脫德」。

  「光」是智慧。世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本來你知道,本來你清楚,這個是你的本能。為什麼?自心變現的,自己哪有不知道的道理!現在我們本來知道的,現在變成不知道了,在二障裡頭叫做所知障。我們的障礙有兩種,一種叫煩惱障,一種叫所知障。所知就是你本來知道的,本來知道的現在不知道,當然這裡面有個障礙,使你現在變成不知道了,這個障礙就叫做所知障。這個障礙究竟是什麼?佛告訴我們,障礙就壞在個有知,我們現在還求知,這就是障礙。世尊在世跟我們講經,講《般若經》的時間最長,你看四十九年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般若裡頭講的什麼?就是給我們講無知,真正的智慧是無知。如果你的心要做到無知,它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所知障就沒有了。怕的是你有知,你有知就有所不知,事情就麻煩大了。你求知,你求得的太有限了,真正是滄海之一滴,那麼一點智慧,你所求的;你要是不求,不求是整個大海圓圓滿滿。何必要求知?這大錯特錯!所以,圓滿的智慧是自己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

  所以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我們整個歸納起來看,無論是哪個宗、哪個派、哪個法門,可以說一句,都是修定,都是修清淨心。定裡面決定不能有一個妄念,有一個妄念都是障礙。到了真正一念不生的時候,心性裡面一切的德能統統恢復,統統都起作用。《心經》諸位常常念,你看《心經》最後的結論是「無智亦無得」。你拼命還要求知,拼命還要有所得,那個「得」就是所有煩惱的根源,煩惱障從哪兒來的?從「得」來的。所知障從哪兒來的?從「知」來的。無知,所知障破掉了;無得,煩惱障破掉了。這二障破掉,那就恭喜你,你圓滿成佛了,你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乾淨了。所以《心經》大家常常念,不能提高警覺,這叫白念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